期刊文献+
共找到138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面积系数法的乡村景观碳模型建构及测度研究——以直山村为例 被引量:4
1
作者 李哲 袁福甜 +1 位作者 王立亚 周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99-105,共7页
“双碳”视野下的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是当代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乡村景观碳源碳汇量化解析与制图分析是其研究基础与技术途径,以面积系数法构建的乡村景观碳模型及其测度技术研究亟待开展。基于“三生空间”景观要素进行乡村... “双碳”视野下的乡村景观研究与实践是当代风景园林高质量发展的重要面向,乡村景观碳源碳汇量化解析与制图分析是其研究基础与技术途径,以面积系数法构建的乡村景观碳模型及其测度技术研究亟待开展。基于“三生空间”景观要素进行乡村碳源碳汇因子聚类,建立碳源碳汇清单并计算景观要素基础碳量,依托GIS平台关联对应面积、获取碳系数,建立乡村景观碳模型。以直山村为例,根据景观要素SHP图形数据库将碳模型进行制图表达,实现乡村景观要素的碳量集成与测度解析。相关研究为乡村景观要素碳源碳汇联立分析提供了一种可借鉴、可发展的技术框架与测度方法,为乡村景观碳模型系统建构与纵深发展提供研究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乡村景观 面积系数法 碳模型 测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安岭落叶松生长过程中的固碳模型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侯宁 万琳 +1 位作者 李雅 钱纯 《安徽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5期17730-17731,共2页
通过研究兴安岭落叶松树高、胸径与树龄的关系、生物量与D2H的关系及树种含碳率,建立了评估该树种固碳能力的模型。
关键词 森林 生物量 碳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强中模型碳纤维树脂基复合材料冲击损伤比较研究
3
作者 李珂 巴金石 李伟东 《材料导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S1期736-738,共3页
对国产高强中模型碳纤维环氧、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别进行了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压缩强度试验,获得了不同冲击能量下的凹坑深度、冲击后压缩强度以及压缩破坏应变等数据。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两种复合材料的冲击能量—凹坑深度... 对国产高强中模型碳纤维环氧、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层合板分别进行了冲击试验和冲击后压缩强度试验,获得了不同冲击能量下的凹坑深度、冲击后压缩强度以及压缩破坏应变等数据。通过对试验结果分析可知:两种复合材料的冲击能量—凹坑深度曲线和凹坑深度—剩余压缩强度曲线均存在拐点。冲击能量低于40 J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损伤阻抗性能高于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冲击能量高于40 J时存在相反关系。凹坑深度小于2 mm时,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损伤容限性能高于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大于2 mm时两者性能相当。两种复合材料层合板在6.7 J/mm冲击能量下的冲击后压缩强度(CAI)差异较大,在目视勉强可见损伤(BVID)下的CAI差异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中模型纤维 环氧树脂基复合材料 双马树脂基复合材料 冲击损伤 损伤阻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材积源森林碳储量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张聪 刘琪 +2 位作者 李海奎 刘鹏举 詹思颖 《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7-69,共13页
【目的】提出一种简单方便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构建考虑林分特征的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材积源森林碳储量模型,为估算多尺度和多树种森林碳储量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方法】基于第6~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异速生长方程,分别利用... 【目的】提出一种简单方便的森林碳储量估算方法,构建考虑林分特征的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材积源森林碳储量模型,为估算多尺度和多树种森林碳储量提供方法和技术支持。【方法】基于第6~9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数据和异速生长方程,分别利用含哑变量的非线性最小二乘法的独立模型和非线性似然无关回归的联立方程组模型,构建考虑起源、龄组2个主要林分特征的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森林碳储量模型,通过加权回归消除异方差,采用决定系数(R^(2))、估计值的标准差(SEE)、平均预估误差(MPE)、总相对误差(TRE)和差异百分比(VP)对模型进行评价;同时利用2021年林草综合监测数据,比较不同尺度模型估算全国森林碳储量的差异。【结果】1)共构建2974类尺度兼容的森林碳储量模型,与独立模型相比,联立方程组模型的R^(2)无明显差异。独立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分别为1383和1591类,模型R^(2)的平均值分别为0.9661和0.9652,MPE分别为0.75%和0.78%,联立方程组模型的R^(2)仅下降0.0009,MPE仅上升0.03%。2)共构建2520类树种分类的森林碳储量模型,与尺度兼容模型结果一样,独立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的R^(2)无明显差异。独立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均为1260类,模型R^(2)的平均值分别为0.9443和0.9424,MPE分别为0.48%和0.49%,联立方程组模型的R^(2)仅下降0.0019,MPE仅上升0.01%。3)构建4种不同建模方式(独立-尺度模型、独立-树种模型、联立-尺度模型、联立-树种模型)的森林碳储量模型。相比独立模型,联立方程组模型的参数变动幅度更小。4种不同建模方式共包含参数a和参数b分别为46157和23935个。独立模型和联立方程组模型参数a的平均值分别为0.5965和0.6200,极差分别为2.3186和2.1922,独立模型的参数极差偏高0.1264;参数b的平均值分别为0.9332和0.9318,极差分别为0.6723和0.5065,独立模型的参数极差偏高0.1667。4)不同尺度模型估算全国森林碳储量时,无论何种尺度,独立模型的估算差异均大于联立方程组模型,但总体上各种尺度模型的估算差异均在3%以内。【结论】1)本研究提出的从森林蓄积量直接到森林碳储量的材积源森林碳储量模型数据有效、方法可靠,可用于直接估算森林碳储量。2)基于含哑变量的非线性似然无关的联立方程组方法,可更好地建立尺度兼容和树种分类的森林碳储量模型。3)本研究构建的森林碳储量模型平均R^(2)在0.95以上,MPE在1%以内,可用于林业实践中快速准确估算森林碳储量。4)根据模型的拟合精度以及参数的稳定性,建议使用以联立-尺度(以尺度为建模总体的联立树种分类模型)为建模方式的森林碳储量模型。5)在5%精度要求下,可使用国家尺度考虑林分起源、龄组的树种分类模型估算全国森林碳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储量模型 非线性似然无关 哑变量 参数库 尺度兼容 树种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网侧动态碳排放计量模型及方法 被引量:7
5
作者 何恒靖 周尚礼 +2 位作者 张乐平 赵伟 肖霞 《现代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9-45,共7页
针对当前电网碳排放核算边界模糊、碳排放因子更新慢、缺乏时空动态性的情况,构建以输电侧、变电侧、配电侧等为核算节点的碳排放计量模型。基于准输入输出模型(Quasi-input-output,QIO)中流入节点的碳排放总量等于节点内部损耗和流出... 针对当前电网碳排放核算边界模糊、碳排放因子更新慢、缺乏时空动态性的情况,构建以输电侧、变电侧、配电侧等为核算节点的碳排放计量模型。基于准输入输出模型(Quasi-input-output,QIO)中流入节点的碳排放总量等于节点内部损耗和流出结点碳排放量之和的原则,以电能计量网络为基础,利用电能量测数据对电网侧各环节进行碳排放计量。碳排放量、碳排放因子等计算结果具有空间上的灵活性和时间上的动态性特征。最后,通过算例验证方法的有效性,该核算模型对于电网进行准确碳核算、掌握碳排放流向以及引导用户主动实施碳减排具有积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网侧 排放核算模型 时空动态性 排放因子 QIO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能碳耦合模型的微能源网源荷协同优化调度研究
6
作者 许世杰 胡邦杰 +1 位作者 赵亮 王沛 《中国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2,共12页
目前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侧注重源侧减碳手段,而忽略荷侧低碳潜力以及源荷协同的降碳能力。以耦合电-热-气的微能源网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能碳耦合模型的异质能流系统源荷协同的优化调度方法,搭建基于源荷协同过程的日前-日内两阶段优... 目前综合能源系统低碳调度侧注重源侧减碳手段,而忽略荷侧低碳潜力以及源荷协同的降碳能力。以耦合电-热-气的微能源网为研究对象,提出基于能碳耦合模型的异质能流系统源荷协同的优化调度方法,搭建基于源荷协同过程的日前-日内两阶段优化调度框架。源侧采用可调热电比的热电联产机组耦合电制热设备供能,并考虑能源站中各机组的动态碳排特性;网侧利用碳排放流理论建立电-热两种能源的能碳耦合模型,并将获得的碳势分布传递给荷侧;荷侧依据碳信息并考虑分时能价影响,引导负荷实时调整用能行为进行低碳需求响应,并将更新后的负荷反馈给源侧重新优化各机组出力,从而实现源荷协同。通过对改进的IEEE 33节点电网和Barry岛32节点热网组成的微能源网进行算例分析,验证所提方法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耦合模型 微能源网 源荷协同 优化调度 可调热电比 动态排特性 需求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氰酸酯树脂与高强高模型碳纤维的界面相容和性能匹配研究
7
作者 张月义 唐小惠 +2 位作者 高尚兵 李刚 杨小平 《复合材料科学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91-98,共8页
自行制备了两种增刚氰酸酯树脂(7180M和7180S),比较了与纯氰酸酯树脂的固化反应和力学性能,在氰酸酯树脂主链中引入高刚性链段和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提高了交联密度和刚性,其拉伸模量分别达到3 450 MPa(7180M)和3 400 MPa(7180S)。研究... 自行制备了两种增刚氰酸酯树脂(7180M和7180S),比较了与纯氰酸酯树脂的固化反应和力学性能,在氰酸酯树脂主链中引入高刚性链段和笼型倍半硅氧烷(POSS)提高了交联密度和刚性,其拉伸模量分别达到3 450 MPa(7180M)和3 400 MPa(7180S)。研究了CCM55J/氰酸酯单丝、束丝和单向复合材料的界面性能与界面相增强机理,与CCM55J/CE复合材料相比,CCM55J/7180M和CCM55J/7180S复合材料单丝界面剪切强度、束丝横向拉伸强度与层间剪切强度分别提高42.5%和30.6%、152.2%和91.6%、18.1%和15.5%,提出了拓宽的界面相厚度和平缓的界面相模量过渡容易传递外加载荷,提高复合材料界面性能的增强机理。考察了单向复合材料的耐湿热性能和空间性能,与CCM55J/CE复合材料相比,CCM55J/7180M和CCM55J/7180S复合材料360 h的沸水吸湿率降低至0.67%、0.83%;质量损失和可凝挥发物分别降低至0.11%、0.095%和0.04%、0.006%。树脂基体完善的交联网络结构导致复合材料界面相应力集中减少,有效阻止水分子进入,提高了复合材料的耐湿热和空间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强高模型纤维 氰酸酯树脂 界面相 界面性能 耐湿热性能 复合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量约束下智能化电网多目标协同调度模型
8
作者 梁言贺 宫游 +1 位作者 刘惠颖 满江雪 《电网与清洁能源》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59,共7页
针对在双碳量要求下,现有智能化电网多目标协同调度模型在电网调度后运行成本及净排碳量均较高的问题,构建双碳量约束下智能化电网多目标协同调度模型。以传统的单碳量模型为基础,设定双碳量约束条件;构建双层协同调度模型并设定模型约... 针对在双碳量要求下,现有智能化电网多目标协同调度模型在电网调度后运行成本及净排碳量均较高的问题,构建双碳量约束下智能化电网多目标协同调度模型。以传统的单碳量模型为基础,设定双碳量约束条件;构建双层协同调度模型并设定模型约束条件,获取电网协同调度方案;使用线性加权法对调度方案进行优化,得到最优多目标协同调度方案。构建算例的测试结果表明:采用所提模型时短期电网运行成本约为1.06×10^(4)元,长期电网运行成本约为1.39×10^(4)元,净碳排放量小于50 t/h,均优于对比模型。所提模型可有效降低电网运行成本和净排碳量,进一步提升了电网的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能电网 协同调度 模型 线性加权法 多目标协同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能—碳”模型的构建与碳排放测算:以江苏为例
9
作者 张天培 《现代管理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23,共11页
江苏的制造业发展和绿色转型升级在全国均位于领先地位,在国家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江苏如何应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减少任务,对我国其他省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与环境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对江... 江苏的制造业发展和绿色转型升级在全国均位于领先地位,在国家推进绿色低碳转型的大背景下,江苏如何应对产业结构调整与碳排放减少任务,对我国其他省份乃至全球范围内的能源与环境政策具有重要参考价值。欧盟碳边境调整机制(CBAM)对江苏产业绿色生产提出了新挑战,形成一套兼顾合理性和时效性、符合中国实际情况的碳排放核算标准,有利于中国企业应对日益严峻的出口环境,也有助于整体经济的稳定发展。通过创新性地提出“电—能—碳”模型算法,利用电力消费数据推算能源消费量,结合碳排放因子精细估算碳排放量。基于江苏省电力大数据,对江苏企业、行业和总体层面的碳排放进行估算,并分析江苏省碳减排面临的风险与不足。研究发现,江苏各行业和企业的碳排放呈总量增加、强度减小的趋势“;电—能—碳”模型显著提高碳排放测算的实时性与精度,可以克服传统方法中能源数据滞后问题,为评估微观企业层面的碳排放提供支持。最后,从完善碳测算体系、增强技术创新、调整产业结构、加强监管力度等方面对下一阶段江苏乃至全国的低碳发展提出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测算“ 电—能—模型 产业绿色发展 CBA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规划应用的蓝绿空间碳汇估算模型构建——以武汉市为例
10
作者 黄焕 丘永东 +3 位作者 肖志中 哈思杰 吴啸 程逸 《规划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9-56,共8页
蓝绿空间碳汇估算是决策生态保护规划方案、评估生态修复成效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实现碳汇估算的广泛应用,对于开展相关低碳规划具有重要价值。在分析当前碳汇估算模型规划应用难点的基础上,从应用场景、管控要点引导、平台支持3个... 蓝绿空间碳汇估算是决策生态保护规划方案、评估生态修复成效等工作的重要基础支撑。实现碳汇估算的广泛应用,对于开展相关低碳规划具有重要价值。在分析当前碳汇估算模型规划应用难点的基础上,从应用场景、管控要点引导、平台支持3个方面出发,构建适用于武汉市的蓝绿空间碳汇估算模型。该模型通过量化平台可即时完成林地、绿地、湿地3大蓝绿空间在不同时间、不同范围内的碳汇估算。希望以此有力推进碳汇估算模型在武汉市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实践,并为其他城市相关工作提供有益的参考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绿空间 国土空间 汇估算 汇估算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龄阶段杉木林碳密度与碳储量模型研究——以浙江遂昌为例
11
作者 龚笑飞 潘江炎 +5 位作者 翁振明 李烨 黄红丹 叶姝儿 姚良锦 王志高 《浙江林业科技》 2025年第1期48-52,共5页
为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固碳增汇经营技术,本文以遂昌县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阶段、不同密度林分乔木层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和碳密度,并构建了不同器官的碳储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杉木林的平均含碳率为50... 为探究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人工林固碳增汇经营技术,本文以遂昌县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研究了不同林龄阶段、不同密度林分乔木层不同器官的含碳率和碳密度,并构建了不同器官的碳储量预测模型。结果表明,杉木林的平均含碳率为50.15%,其中树冠的含碳率最高(51.59%);25年生杉木林的平均含碳率显著低于32年生和47年生杉木林的平均含碳率,林分密度对含碳率的影响不显著。杉木林平均碳密度随林龄增加而增加,林分密度对碳密度的影响体现在林龄较大的林分,中等密度等级林分的树冠和树干碳密度均最高。构建的林分、树干、树冠和树根碳储量模型,R2均在0.9以上,模型拟合效果较好。本研究表明适当的经营密度有助于提高杉木人工林碳储量,提升碳汇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密度 储量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混合交易模式下电力系统全环节碳排放核算方法 被引量:1
12
作者 杨挺 党兆帅 +1 位作者 王旭东 王林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8-51,I0004,共15页
随着电力市场交易体制的不断完善,交易模式更加多样化,呈现双边交易与联营交易共存的混合交易模式。而现有碳排放核算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交易模式,对于双边交易模式,尤其是绿色双边交易,“就近供电,比例共享”的分摊方法不满足“双边”... 随着电力市场交易体制的不断完善,交易模式更加多样化,呈现双边交易与联营交易共存的混合交易模式。而现有碳排放核算方法并不适用于所有交易模式,对于双边交易模式,尤其是绿色双边交易,“就近供电,比例共享”的分摊方法不满足“双边”特点,清洁能源电厂的低碳效益不能准确分配给与其签订双边交易的用户。该文通过分析不同电力交易模式下碳排放流特点,建立同时考虑双边交易和联营交易混合的全环节碳排放核算方法。首先,根据源侧燃煤和燃气发电机组的工作原理,基于效率超过Transformer的长时序预测方法 Informer模型建立其动态碳排放因子模型;然后,基于电力潮流将双边交易建模为源-荷间最大碳流溯源问题,并基于最大流理论实现考虑输电损耗的碳流率核算和分摊;进而对于包含双边交易和联营交易的混合交易模式,构建图与补图关系,提出用户碳流率核算方法和网损碳流率分摊方法,实现电力系统全环节碳排放核算。最后,采用IEEE14节点系统算例证明,所提核算方法对考虑传输损耗的双边、联营混合交易模式具备合理性和公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核算 溯源模型 动态排放因子 双边交易 绿色电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荷-储碳流模型的电力系统双层优化调度
13
作者 余洋 夏雨星 +3 位作者 陆文韬 刘霡 高世轩 陈东阳 《系统仿真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2288-2299,共12页
为减少高耗能机组出力,同时增加风电消纳能力,考虑负荷和储能两类灵活调用资源,提出基于荷-储碳放流模型的电力系统双层经济低碳优化调度方法。基于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理论,分别建立负荷和储能设备的碳排放流模型;设计考虑荷-储协同优化... 为减少高耗能机组出力,同时增加风电消纳能力,考虑负荷和储能两类灵活调用资源,提出基于荷-储碳放流模型的电力系统双层经济低碳优化调度方法。基于电力系统碳排放流理论,分别建立负荷和储能设备的碳排放流模型;设计考虑荷-储协同优化的低碳调度策略,在负荷侧建立基于负荷节点碳势的电-碳耦合价格需求响应模型,同时鉴于荷侧降碳调节的局限性,在储能侧建立基于碳流模型的低碳调度策略,实现荷-储协同低碳调度策略;考虑经济性和低碳性,建立包含上层经济调度、下层低碳调度的双层优化调度模型。通过改进IEEE-14节点系统对优化调度方法进行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提出的优化调度方法在保证经济性的同时,减少了弃风,并降低了高耗能机组出力,从而有效降低了全系统的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需求响应 经济调度 荷-储 电-耦合模型 风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包含哑变量的大兴安岭天然白桦林碳密度模型
14
作者 王维芳 崔梦琦 邢凯然 《森林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4-81,共8页
以内蒙古地区牙克石林业管理局的大兴安岭天然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为研究对象,利用198块样地数据分析天然白桦林林分碳密度与各林分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碳密度预测基础模型,同时将立地条件(草类白桦林、杜鹃-越桔白桦林、榛子白... 以内蒙古地区牙克石林业管理局的大兴安岭天然白桦林(Betula platyphylla)为研究对象,利用198块样地数据分析天然白桦林林分碳密度与各林分变量之间的关系,建立碳密度预测基础模型,同时将立地条件(草类白桦林、杜鹃-越桔白桦林、榛子白桦林)作为哑变量引入到预测模型中,对不同林型的林分碳密度进行预测,为林业研究中碳密度模型的构建以及森林碳汇工作提供思路和方法。结果表明,天然白桦林林分碳密度基础模型决定系数(R^(2))为0.703,均方根误差(RMSE)为8.615 t/hm^(2),赤池信息量(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为841.206,贝叶斯信息量(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为851.071。引入立地条件哑变量后,R^(2)有所增大,最大达到0.818,RMSE均小于等于8.241 t/hm^(2),说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预估参数较为精确。哑变量模型的AIC均小于等于541.431,BIC均小于等于550.320。哑变量模型能够反映不同立地条件下碳密度的变化,在模型的拟合和检验方面都显示适合于研究地区林分碳密度的预测,为天然白桦林碳密度估算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白桦林 哑变量 林分密度 立地条件 密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铁路桥梁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鲍学英 薛春燕 +1 位作者 李子龙 吕向茹 《安全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224-1232,共9页
为实现铁路桥梁减碳目标,降低桥梁物化阶段碳排放量,建立铁路桥梁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首先,明确碳排放计算时空边界,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铁路桥梁物化阶段碳排放量,识别其碳排... 为实现铁路桥梁减碳目标,降低桥梁物化阶段碳排放量,建立铁路桥梁物化阶段碳排放计算模型,提出一种基于随机森林算法的碳排放影响因素分析模型。首先,明确碳排放计算时空边界,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铁路桥梁物化阶段碳排放量,识别其碳排放影响因素,明确因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其次,通过随机森林算法对影响因素进行重要性排序,采用滑动窗口序贯向前选择法降维,确定关键影响因素;最后,针对关键因素采取相关碳减排措施以有效控制铁路桥梁的碳排放。研究结果表明:该铁路桥梁建材生产阶段碳排放在桥梁建设总碳排放中占比最大,为84%;关键影响因素为材料种类、桥梁工程量、桥梁类型、原材料需求量、材料生产工艺、运输方式;针对关键影响因素提出了利用可再生材料、选择符合低碳标准的桥梁类型等主要的碳减排措施,以实现铁路桥梁工程的低碳发展目标。研究成果可为铁路桥梁建设碳减排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物化阶段 排放计算模型 影响因素 随机森林算法 减排措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地区天然白桦林碳密度预测模型的构建
16
作者 王维芳 孙钰 戴亚维 《防护林科技》 2024年第5期30-33,共4页
为了对天然白桦林碳储量预测提供方法,以内蒙古地区198块天然白桦林样地实测数据为材料,建立了碳密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拟合优度检验,选出最优的内蒙古地区天然白桦林碳密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为二元线性模型,决定系数R^(2)... 为了对天然白桦林碳储量预测提供方法,以内蒙古地区198块天然白桦林样地实测数据为材料,建立了碳密度预测模型,并进行了模型拟合优度检验,选出最优的内蒙古地区天然白桦林碳密度预测模型。结果表明:该模型为二元线性模型,决定系数R^(2)为0.568,均方根误差RMSE为12.515 t·hm^(-2),平均偏差ME为0.005 t·hm^(-2),平均绝对偏差为9.435 t·hm^(-2),准确率Acc为0.776。该二元线性模型能更好模拟碳密度与各个因子之间的关系,估算精度更高,可为估测森林碳储量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林 白桦 储量 密度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际气电热链空间碳转移评估
17
作者 闵永智 陶金豆 +3 位作者 王果 陶海洋 苏鹏飞 何清素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3-50,共8页
区域尺度多流传输的空间碳转移分析有助于碳排放量的准确计量。基于节点流模型在省级层次上开展碳转移评估。针对单流的传输,提出单流多节点碳转移评估模型,量化单流空间传输碳排放和碳转移;考虑多能源传输中耦合部分隐含碳的核算,在单... 区域尺度多流传输的空间碳转移分析有助于碳排放量的准确计量。基于节点流模型在省级层次上开展碳转移评估。针对单流的传输,提出单流多节点碳转移评估模型,量化单流空间传输碳排放和碳转移;考虑多能源传输中耦合部分隐含碳的核算,在单流模型的基础上提出多流多节点的碳转移评估模型,测算多流输送的二级空间传递导致的各能流碳排放和碳转移,并对碳转移的主要影响因素进行敏感性分析。2017年中国省际天然气、电力和热力能流下的碳转移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的有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移评估模型 气电热 排放 转移 敏感性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斜拉桥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计算模型 被引量:4
18
作者 马佳星 蒋建男 +2 位作者 谢含军 周朝阳 李忠献 《天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31-41,共11页
为助力建筑业实现“双碳”目标,对斜拉桥的碳排放量化模型展开研究.将斜拉桥的全寿命周期划分为设计规划、建材准备、施工、运营维护以及拆除报废5个阶段,界定其碳排放边界,梳理碳排放源.采用碳排放因子法逐一建立各个阶段的碳排放计算... 为助力建筑业实现“双碳”目标,对斜拉桥的碳排放量化模型展开研究.将斜拉桥的全寿命周期划分为设计规划、建材准备、施工、运营维护以及拆除报废5个阶段,界定其碳排放边界,梳理碳排放源.采用碳排放因子法逐一建立各个阶段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并对宁波杭州湾新区杭州湾大道跨十一塘江斜拉桥进行定量分析.计算结果表明,案例斜拉桥全寿命周期碳排放量为185900.41 t,主要在运营维护阶段和建材准备阶段产生.各阶段碳排放占比分别为0.04%、45.34%、0.58%、50.75%和3.29%.就综合质量碳排放量而言,案例斜拉桥建设期上部结构最大,为0.78 t(CO_(2)e)/t;附属设施次之,为0.34 t(CO_(2)e)/t;下部结构最小,为0.23 t(CO_(2)e)/t.通过不同桥型间的碳排放对比(设计规划阶段除外)可知,案例斜拉桥与其他3种桥型的全寿命周期碳排放规律略有不同,占比最大的是运营维护阶段,占比最小的是施工阶段.就桥面单位面积碳排放而言,悬索桥最大,为11.22 t(CO_(2)e)/m^(2);混凝土梁桥为6.48 t(CO_(2)e)/m^(2);斜拉桥为4.96 t(CO_(2)e)/m^(2);钢混组合梁桥最小,为4.45 t(CO_(2)e)/m^(2).本文建立的碳排放计算模型可用于指导桥梁选型、运维策略,同时为后续相关标准的出台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拉桥 全寿命周期 排放计算 排放因子法 排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碳足迹时空特征及组态路径
19
作者 宋梅 王子莎 +1 位作者 陈晨 张加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4677-4687,共11页
通过三维碳足迹模型、TOE框架及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三维碳足迹进行测算并明确其未来减排降迹组态路径.研究发现:研究期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平均碳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出“持续下降-略有回弹-波动下降... 通过三维碳足迹模型、TOE框架及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方法对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三维碳足迹进行测算并明确其未来减排降迹组态路径.研究发现:研究期内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平均碳足迹呈波动下降趋势,具体表现出“持续下降-略有回弹-波动下降”的特征;高碳足迹城市数量明显减少,上、中、下游资源型城市碳足迹存在显著差异且呈“上游<下游<中游”的顺序排列;黄河流域资源型城市减排降迹路径可归结为覆盖44%城市的“技术-结构主导型”路径、覆盖50%城市的“组织主导型”路径、覆盖37%城市的“环境主导型”路径.基于上述结论,未来应基于全局视角持续关注黄河流域碳生态系统,实时监测资源型城市碳足迹值,结合组态效应多策并举降低资源型城市碳足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流域 资源型城市 三维足迹模型 TOE框架 模糊集定性比较分析(fsQ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地区南部城市秋冬季黑碳来源解析——基于改进后的黑碳仪模型
20
作者 辛治轩 牛大伟 +5 位作者 张楠 杨文 孔少飞 叶思杭 赵雪艳 韩斌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2386-2398,共13页
为分析华北地区南部城市漯河市秋冬季黑碳(BC)浓度和来源的变化特征,使用7波段黑碳仪(AE33)于2022年9月1日~2023年2月28日在漯河市测量BC浓度,并使用改进后的钾离子动态约束黑碳仪模型进行源解析.此外,对元旦及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eB... 为分析华北地区南部城市漯河市秋冬季黑碳(BC)浓度和来源的变化特征,使用7波段黑碳仪(AE33)于2022年9月1日~2023年2月28日在漯河市测量BC浓度,并使用改进后的钾离子动态约束黑碳仪模型进行源解析.此外,对元旦及春节期间烟花爆竹燃放对eBCEC和K^(+)的影响进行分析,以期对华北南部城市的BC污染控制提供合理的建议.结果表明,漯河市秋冬季eBCEC平均浓度为3.62μg/m^(3),冬季浓度(5.17μg/m^(3))约为秋季浓度(2.15μg/m^(3))的2.4倍.eBCEC昼夜浓度变化呈双峰型,峰值出现在8:00和21:00.使用改进后的黑碳仪模型解析出秋冬季BC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的贡献(74.69%±15.63%),其次为生物质燃烧贡献(25.31%±15.63%),控制化石燃料燃烧源对BC污染的改善更加有效.元旦、元宵节和春节等烟花爆竹燃放时段eBCEC的浓度均值分别为11.45、8.42和8.12μg/m^(3),分别为非烟花爆竹时段的2.6、1.9和1.8倍;春节、元宵节和元旦烟花爆竹燃放时段K^(+)浓度分别为26.11、16.23和5.79μg/m^(3),分别为非烟花爆竹时段的6.9、6.3和3.6倍;烟花爆竹燃放时段K^(+)浓度增幅明显高于eBCEC,会对约束模型结果造成干扰,建议使用该模型时剔除烟花爆竹燃放时段的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BC) 模型 吸收Ångström指数 烟花爆竹 源解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