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碳排放-碳储存与碳供需比空间分布特征研究
1
作者 周乐乐 万霞 +7 位作者 丁黎明 魏星宇 王建平 陈静 李鑫 樊敏 黎猛 喻萧斌 《生态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368-379,共12页
量化土地利用碳供需对揭示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能源系数法-InVEST模型对碳排放和碳储存分别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碳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采用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 量化土地利用碳供需对揭示人类活动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机制、制定碳减排政策具有重要意义。首先采用碳排放系数法-能源系数法-InVEST模型对碳排放和碳储存分别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碳供需空间分布特征;其次采用Geoda空间自相关分析模型,分析碳排放、碳储量和碳供需比的空间集聚特征;最后基于斯皮尔曼秩相关系数法、地理加权模型分析影响碳排放、碳储量的空间分异的驱动因素。结果如下,1)四川省高碳排放中心主要集中分布于农、工业经济较发达的成都平原和四川盆地丘陵区(双流区、龙泉驿区、安岳县);碳储量空间上呈“西高东低”,高值聚集分布于林草面积广阔的川西高原,空间溢出效应明显。2)碳供需比位于−0.951-0.818之间,全省超过75%的区(县)处于生态赤字状态。空间上呈现“西部盈余东部赤字”的特点,西部高山高原区和盆周山区地广人稀,植被资源丰富,有较高的盈余。东部成都平原区农田、城市建成地面积占比高,工业、经济发达,有严重的赤字。3)从研究全域来看,农业相关指标对碳排放的解释力度最大;碳储存与植被覆盖相关指标相关性最强。从空间局部分析结果来看,第一产业生产总值对碳排放的影响程度由西南到东北下降;此外,净初级生产力对川西、川东南部分区(县)的碳储量的正向影响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碳储存估算 供需比 土地利用类型 相关性分析 四川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