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网络结构及影响机制
1
作者 周晓艳 张雪莹 +2 位作者 吴炫匡 何依依 迪力阿热·塔依尔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472-3483,共12页
本文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核算中国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排放,刻画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结构特征,通过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揭示了该隐含碳转移网络的内生和外生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连接稠密但无标度性... 本文运用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核算中国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排放,刻画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结构特征,通过指数随机图模型(ERGM)揭示了该隐含碳转移网络的内生和外生影响机制.研究发现: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连接稠密但无标度性显著,具有小世界结构和异配性.资源密集型和资本密集型工业贸易贡献90%以上的隐含碳转移量.隐含碳流出量和净流出量较高的城市主要为黄河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隐含碳流入量和净流入量较高的城市主要为胡焕庸线以东的全国和区域中心城市.较大规模的隐含碳转移主要发生在省域内城市间,反映出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具有一定的省界效应.省内城市隐含碳转移网络呈现围绕省域中心城市的“核心-边缘”结构.跨省城市隐含碳转移网络呈现由黄河流域和环渤海地区的资源型城市和工业型城市向北京、沪杭甬苏、重庆、广深等中心城市流出隐含碳的放射状空间格局.城市工业贸易隐含碳转移网络影响机制中,互惠性和偏好依附效应是重要的内生机制.节点属性方面,经济发达、人口规模大、人均消费水平高、产业结构高级化水平高的城市倾向流入更多的隐含碳;资源型产业专业化程度较高、能源效率较低的城市倾向流出更多的隐含碳;经济发展水平、人口规模、人均消费、产业结构和环境规制的差异均正向影响城市间隐含碳净转移量.外生网络方面,政策邻近和地理邻近对城市隐含碳转移网络具有正向影响,技术邻近具有负向影响.最后,对区域协同减排和城市绿色发展转型提出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贸易 隐含碳排放转移 多区域投入产出 网络结构 指数随机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交易试点政策溢出效应下的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武祯妮 尹应凯 金铭 《统计与信息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2-96,共15页
在党的二十大对“双碳”目标进行了全新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如何厘清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是推进和优化中国地区碳交易市场的关键。基于多期差分模型和空间差分模型,评估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对本地和邻地碳减排产生的直接影响和溢出... 在党的二十大对“双碳”目标进行了全新战略部署的背景下,如何厘清区域间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是推进和优化中国地区碳交易市场的关键。基于多期差分模型和空间差分模型,评估了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对本地和邻地碳减排产生的直接影响和溢出效应,并进一步从现实角度出发,分析并佐证了碳交易试点政策是引起试点地区向其他非试点地区转移隐含碳排放责任的驱动因素。研究发现:(1)碳交易试点政策有效促进了试点地区的碳减排效应,该结论通过了一系列的稳健性检验;(2)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有效减少了试点地区本地的直接碳排放和邻地转移溢出到本地的间接碳排放,但是试点地区会将自身的碳排放责任转移到经济地理接近且经济发展状况相似的非试点地区;(3)在当前碳交易政策实施阶段,试点地区均为中国净碳责任转出区域,且碳交易试点政策实施驱动了试点地区向非试点地区转入隐含碳排放责任,且非试点地区间的隐含碳排放责任转移不受政策效应影响,其目的是提升其经济发展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易试点政策 隐含碳排放转移责任 多期差分模型 空间差分模型 经济区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重点产业政策与中国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
3
作者 杨扬 韩佳容 《中山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78-187,共10页
重点产业政策是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和调控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中国2007、2012和2017年各省份制造业为样本,考察了省级重点产业政策对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重点产业政策显著提高了支持行业在省... 重点产业政策是构建绿色贸易体系和调控产业发展的重要抓手。以中国2007、2012和2017年各省份制造业为样本,考察了省级重点产业政策对省际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的影响及作用渠道。研究结果表明:第一,重点产业政策显著提高了支持行业在省际贸易中的碳转入;第二,当省份的资源依赖度越高和行业市场竞争越激烈时,重点产业政策的省际贸易碳转入效应越强,然而政策的环保倾向降低了这一碳转入效应。渠道分析表明,重点产业政策通过对低景气度产业以及具有比较优势产业的支持,加剧了省际贸易的碳转入。研究为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下优化重点产业政策制定及差异化实施地区碳减排政策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点产业政策 隐含碳排放转移 中国省际贸易 资源依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八大区域间碳排放转移研究 被引量:60
4
作者 姚亮 刘晶茹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6-19,共4页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在全国尺度上,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切实贯彻区域统筹原则,这就需要对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转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利用EIO-LCA方法及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来核算中国... 我国国土幅员辽阔,各区域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产业结构差异很大。在全国尺度上,发展低碳经济需要切实贯彻区域统筹原则,这就需要对中国区域间的碳排放转移问题进行深入分析。本研究利用EIO-LCA方法及1997年中国区域间投入产出表来核算中国八大区域间产品(服务)以及隐含的碳排放在区域之间流动和转移总量。研究发现,经济拉动作用收支方面,东北区域、京津区域、南部沿海区域、西北区域和西南区域对区域经济拉动作用总量大于其承接其他区域拉动作用的总量,北部沿海区域、东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反之。区域间隐含的碳排放转移收支方面,北部沿海区域和中部区域碳排放转入量大于转出量,承接了其他区域的高碳负荷产业转移,其他六个区域情况相反。另外,本研究还采用万元碳排放量表示区域间经济拉动的碳负荷系数,来衡量经济拉动作用的碳环境友好程度,即碳效率。区域承接的拉动作用的碳效率从大到小顺序是:京津,西南,东部沿海,北部沿海,西北,东北,南部沿海,中部区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投入产出技术的生命周期评价(EIO-LCA) 区域间投入产出表 碳排放转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嵌入全球价值链的碳排放转移效应研究 被引量:22
5
作者 余丽丽 彭水军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6-29,共14页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表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并构建相应的碳排放账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试图从价值链渠道、区域(国别)流向、部门结构和影响因素等角度解释我国各区域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移效应。结果表明,国内... 本文将区域投入产出表嵌入全球投入产出表并构建相应的碳排放账户,利用投入产出模型和结构分解分析方法,试图从价值链渠道、区域(国别)流向、部门结构和影响因素等角度解释我国各区域国内-外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移效应。结果表明,国内贸易的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通过国内价值链实现并且以中间品贸易为主,而国际价值链对于对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的贡献程度更大;国内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沿海地区和中部地区,国外增加值碳排放转入主要流向美国、欧盟、日本等发达经济体;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碳排放强度和增加值系数的下降有助于降低国内-外贸易增加值碳排放转入,而需求结构和需求规模的变动效应则相反。本文结论对于如何协调国内-国际分工、调整国内产业和碳减排布局,有效促进区域间平衡发展和外贸发展方式转型升级具有重要的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价值链 国内价值链 增加值碳排放转移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区域间贸易矩阵的中国各省区碳排放转移研究 被引量:7
6
作者 路正南 李晓洁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26-129,共4页
定量测算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及省区间碳排放空间转移量,是科学制定区域减排规划、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的前提。文章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建立了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碳排放转移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和省区... 定量测算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量及省区间碳排放空间转移量,是科学制定区域减排规划、合理分配碳减排责任的前提。文章采用投入产出-生命周期评价法,建立了基于区域间投入产出表的碳排放转移模型,测算了中国各省区的隐含碳排放总量和省区间调入及调出的碳转移量,为界定各省区在区域贸易中的隐含碳排放责任及减排配额分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隐含 足迹 投入产出模型 碳排放转移 减排责任分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京津冀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研究 被引量:14
7
作者 蒋雪梅 郑可馨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26-130,135,共6页
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贸易的角度,对京津冀地区间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隐含的碳排放转移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呈上升趋势,且天津与河北在制造业上的相对优势... 基于2002年、2007年和2012年的地区间投入产出表,从区域间产业转移和贸易的角度,对京津冀地区间直接贸易和间接贸易隐含的碳排放转移进行测度。结果显示:京津冀地区间贸易隐含碳排放转移量呈上升趋势,且天津与河北在制造业上的相对优势导致其单位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强度要远高于北京单位贸易中隐含的碳排放转移强度。北京和河北最终需求引致的天津碳排放转移的50%以上由间接贸易贡献,天津和河北最终需求引致的北京的碳排放转移则多由直接贸易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转移 协同减排 投入产出 京津冀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欧贸易碳排放转移研究 被引量:18
8
作者 闫云风 《中央财经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48-54,共7页
中欧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中欧商品贸易转移的碳排放对中国和全球的碳排放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欧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如果欧盟是通过增加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而减少其国内生产从而实现其... 中欧贸易在世界贸易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中欧商品贸易转移的碳排放对中国和全球的碳排放也有很大的影响。虽然欧盟一直是节能减排的积极倡导者和实践者,但如果欧盟是通过增加从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进口而减少其国内生产从而实现其减排目标,则其承诺将是毫无意义的。本文建立环境投入产出模型对1995-2010年中欧贸易的碳排放转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通过国际贸易,中国有2.99-8.85%碳排放是为欧盟消费而排放的,而从欧盟进口所承载的碳排放只占0.17-0.73%。产生巨大的碳排放转移的原因除了中欧贸易不平衡外,还有贸易结构和能源强度的差异,因此,中国为欧盟各国减排目标的实现做出了巨大贡献,欧盟应为中国提供资金和技术方面的援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欧贸易 碳排放转移 投入产出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我国各地区碳减排责任再考察——基于省际碳排放转移测算结果 被引量:6
9
作者 赵慧卿 《经济经纬》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6期7-12,共6页
笔者基于我国30个省区扩展型投入产出表,对省际产品贸易之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以有效反映各省区碳排放强度,为合理制定地区减排目标提供参考。笔者研究认为:从国内贸易看,存在高碳排放产品由能源富集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特征;从国... 笔者基于我国30个省区扩展型投入产出表,对省际产品贸易之隐含碳排放进行测算,以有效反映各省区碳排放强度,为合理制定地区减排目标提供参考。笔者研究认为:从国内贸易看,存在高碳排放产品由能源富集区流向东部沿海地区的空间特征;从国际贸易看,碳排放进出口主要集中在沿海地区。国家分配减排责任时,应强化"消费者负责"原则,适度增加高能耗产品消费地减排责任,激励沿海省份对能源富集省份进行资金、技术和人才支持,以实现全国总体减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减排责任 碳排放转移 省区投入产出表 省际贸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贸易摩擦视角下环境规制对我国碳排放转移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陈晓 李美玲 张壮壮 《财会月刊》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7期119-125,共7页
将贸易摩擦纳入开放经济下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中,考察环境规制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加强环境规制对碳排放转移产生了正效应,但该效应的强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看,在短期内,环境规制会通过直接效应和替代... 将贸易摩擦纳入开放经济下两种商品的一般均衡模型中,考察环境规制对碳排放转移的影响,实证检验发现:我国加强环境规制对碳排放转移产生了正效应,但该效应的强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具体来看,在短期内,环境规制会通过直接效应和替代效应阻碍我国出口贸易,而在一个较长时期,环境规制引发的创新补偿效应会促进出口贸易。贸易摩擦减少对碳排放转移产生负效应,加强环境规制对负效应起到了明显的缓解作用。进一步分析发现:发达国家的环境规制力度与我国碳排放转移显著正相关,而发展中国家的环境规制对我国碳排放转移影响很小且不显著;通过对比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之间的回归系数,发现我国与发达国家之间的贸易摩擦减少显著降低了我国碳排放转移,环境规制是一个影响我国比较优势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规制 贸易摩擦 碳排放转移 一般均衡模型 GMM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碳排放驱动因素——区域间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视角 被引量:12
11
作者 信猛 陈菁泉 +2 位作者 彭雪鹏 师岚 钱辉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460-1472,共13页
利用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以各省份为节点,省份间的碳排放关系为边缘,碳排放转移量为权重构建区域间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复杂网络理论结合探究各省在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中角色对各省份农业直接碳... 利用2007~2017年我国30个省份面板数据,以各省份为节点,省份间的碳排放关系为边缘,碳排放转移量为权重构建区域间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将投入产出理论与复杂网络理论结合探究各省在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网络中角色对各省份农业直接碳排放的影响.实证结果表明:2007~2017年期间我国农业直接碳排放量整体较大,且大部分省份农业直接碳排放处于上升趋势.根据三大功能区农业贸易碳排放流入和流出分析结果来看,粮食主产区更多的是区域内部自产自消,其次是供给粮食主销区,最后是供给粮食产销平衡区.而粮食主销区更多的是消耗粮食主产区,供给相对较少.粮食产销平衡区更多的是消耗粮食主产区,供给粮食主销区和主产区.我国碳排放流向主要集中在粮食主产区等中部地区以及东北三省,西部地区的新疆、内蒙古等省份主要是由东部等发达地区流入.农业贸易碳排放流入强度、城镇化水平、农业机械投入强度以及平均每一农业劳动力生产粮食产量对农业直接碳排放有促进作用;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农业产业结构对农业直接碳排放有抑制作用;农业贸易碳排放流出强度、传输介质能力以及影响力对农业直接碳排放没有显著性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贸易碳排放转移 农业直接排放 投入产出模型 复杂网络 驱动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际碳排放转移的福利溢出效应 被引量:6
12
作者 董碧滢 徐盈之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58-69,共12页
为测算中国省际贸易下的碳排放转移,从排放责任的角度讨论排放结构、转移流向及福利溢出效应,该研究基于2015和2017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碳排放转移核算模型,引入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作为社会福利的代理变量,并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和地... 为测算中国省际贸易下的碳排放转移,从排放责任的角度讨论排放结构、转移流向及福利溢出效应,该研究基于2015和2017年多区域投入产出表,构建碳排放转移核算模型,引入地区发展与民生指数作为社会福利的代理变量,并利用最小二乘回归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考察碳排放转移对社会福利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2015—2017年,中国直接碳排放在总量上略有增长,整体表现出“西低东高”空间分布特征,但碳排放强度得到显著改善。②各省份生产侧和消费侧碳排放在排放总量和排放结构上均存在较大差异。内需排放、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的调入、调出是构成省域碳排放的主要部分,其他国家对中国的“碳泄漏”有所降低。③北部沿海和黄河中游地区是碳排放的主要流入地区,东部沿海、京津地区、长江中游地区以及广东是碳排放的主要流出地区,省际碳排放转移呈现自东向西、由沿海向内陆的转移趋势。④碳排放转入对社会福利具有负向溢出效应,碳排放转出、外资规模和产业结构对社会福利具有正向溢出效应。碳排放转入的负向福利溢出效应表现为“西高东低”的特征,且随时间变化不明显;碳排放转出的正向溢出效应从自南向北逐渐递减的趋势转变为自东、西向中部逐渐增强的趋势。上述结论对地区碳减排政策制定及碳排放权配额分配具有启示意义,应充分把握碳排放转移特征,从差异化制定地区减排政策、因地制宜推进区域节能降碳、考虑“责任共担”原则以及充分发挥碳交易市场作用等方面采取措施,为推动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研究思路和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 碳排放转移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社会福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力跨区传输视角下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的碳排放转移 被引量:9
13
作者 李文博 龙如银 张琳玲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23,共12页
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但其实质是将污染排放转移至发电侧。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由于政策驱动呈“井喷”式发展,因而电动汽车大规模用电需求背后隐含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日益引发关注。为此,基于电力... 电动汽车的推广应用可以有效减少尾气排放甚至达到零排放,但其实质是将污染排放转移至发电侧。近年来中国电动汽车市场由于政策驱动呈“井喷”式发展,因而电动汽车大规模用电需求背后隐含的碳排放转移问题日益引发关注。为此,基于电力跨区传输视角,构建电动汽车碳排放转移定量测算模型;在此基础上设立多种规模化应用情景,测算不同情景下各省电动汽车碳排放转移量,总结其空间分布规律;进而分析各省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的环境收益/成本。研究结果表明:电动汽车的发展会加剧碳排放在区域之间的流动,全国电动汽车在发展受阻情景、基准情景和快速发展情景下的碳排放转移量分别达到5.85×10^(6)吨CO_(2)当量、9.37×106吨CO_(2)当量和23.43×10^(6)吨CO2当量;碳排放转移的主要路径为经济发达的沿海地区向欠发达的中西部地区输出碳排放,且华北和华东电网内部各省间也存在大量的碳排放转移;碳排放除了由电力流入地向电力流出地直接转移,还会通过电力枢纽地区间接流向其他地区,产生间接碳排放转移,北京和上海的间接碳排放转移量甚至超过总排放转移量的15%;电力跨区传输对电动汽车规模化应用的环境价值有正向影响,有利于提升全国总体环境效益。因此,在合理布局各省电动汽车发展规模和优先次序过程中,除了要关注电动汽车的总体环境效益,还应从电力跨区传输视角尽可能缓解碳排放转移对电力输出地区的环境压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跨区传输 电动汽车 碳排放转移 准投入产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间碳排放转移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4
14
作者 芦风英 庞智强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4-97,共4页
文章利用EORA数据库中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碳排放数据,研究了2009—2015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碳排放转移情况,结果显示: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之间的碳排放转移量较大,并且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中美之间碳排放... 文章利用EORA数据库中中国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和碳排放数据,研究了2009—2015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碳排放转移情况,结果显示:中国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之间的碳排放转移量较大,并且经历了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中美之间碳排放转移存在行业差异,电力和蒸汽的生产和供应业占比最大。节能减排技术的进步和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助于降低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碳排放转移量,但是产品进出口的增加会导致中国与世界主要国家之间的碳排放转移量增加。因此中国应当加强与美国、日本、德国、韩国之间节能减排方面的合作,并提升节能减排技术和优化产业结构,适度控制碳排放较大行业的进出口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竞争型投入产出表 碳排放转移 结构分解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区域碳排放空间转移特征及其经济溢出效应 被引量:36
15
作者 孙立成 程发新 李群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7-23,共7页
准确把握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转移特征,明确其经济溢出效应是引导区域碳排放合理转移的基础。以中国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分别测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总量及碳排放转出总量;通过构建基于地理... 准确把握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转移特征,明确其经济溢出效应是引导区域碳排放合理转移的基础。以中国省际区域为研究对象,以投入产出表为基础,采用碳排放系数法分别测算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总量及碳排放转出总量;通过构建基于地理特征和经济特征的空间权重矩阵,综合运用Moran’s I指数和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别研究了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的空间分布特征及其经济溢出效应。研究结果表明:中国各省碳排放转移总量均较大,其中碳排放转入总量大于碳排放转出总量,东部及中部较发达地区均具有正的净转移特征;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和碳排放转出的Moran’s I指数分别为0.17和0.14,表明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在整体上具有一定的空间集群特征;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在局部空间主要表现为L-L模式和H-H模式。其中东部及中部经济较为发达的地区表现为H-H模式,西部地区及中部欠发达地区表现为L-L模式,而中部地区则表现为L-H模式或H-L模式为主;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移经济溢出类型主要有五种具有区域特征的溢出模式,其中中国省际区域碳排放转入所产生的经济溢出效应要强于碳排放转出。最后,针对研究结果,分析了其产生的可能原因,并提出相应的优化对策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转移 经济溢出效应 Moran’s I指数 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域碳排放公平、转移与分配研究 被引量:4
16
作者 欧元明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44-47,共4页
通过构建碳洛伦兹曲线来计算碳基尼系数的方式,从年度人均排放、单位社会总产出排放、单位国土面积排放三个视角动态化研究省域碳排放公平性问题,发现基于不同指标计算的碳基尼系数差别悬殊、结论也相异。还基于碳排放规模转移指数和强... 通过构建碳洛伦兹曲线来计算碳基尼系数的方式,从年度人均排放、单位社会总产出排放、单位国土面积排放三个视角动态化研究省域碳排放公平性问题,发现基于不同指标计算的碳基尼系数差别悬殊、结论也相异。还基于碳排放规模转移指数和强度转移指数分析了省域碳排放的转移问题,发现我国碳排放转移的基本方向是从能源密集区域和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向能源非密集区域、非重化工基地分布区域转移。在碳排放公平与转移分析的基础上,文章给出了基于单年度世袭原则、GDP排放强度原则、人均排放原则、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下的省域排放权分配系数,发现不同分配原则下各省区的配额差距很大。以2011年的实际排放量系数为比较基准,东部地区在GDP排放强度原则上配额量增加较为明显,在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上配额量下降非常明显;西部地区在行政区国土面积原则上配额量增加最为明显;中部地区和东北地区则相对稳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公平 碳排放转移 排放权分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省级尺度工业碳排放影响因素及碳转移格局 被引量:18
17
作者 陈慧灵 高子恒 王振波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5816-5828,共13页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区域间产业关联程度加深,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所引起的碳排放空间重塑成为低碳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利用碳排放清单法及环境效应分解模型,估算中国工业碳排放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产业转移背景下省际间... 随着全球气候变暖以及区域间产业关联程度加深,产业转型升级和产业转移所引起的碳排放空间重塑成为低碳研究的主要领域之一。利用碳排放清单法及环境效应分解模型,估算中国工业碳排放量变化及其影响因素,同时分析产业转移背景下省际间碳排放的转移格局,以探讨区域节能减排与发展平衡的有效策略。研究表明:2005—2019年期间,中国的工业碳排放量格局一直是以环渤海地区为单核心,邻近的山东、浙江、内蒙古逐渐增加;省级尺度层面,产业规模对工业产业发展引起的环境效应强度最大,产业结构的作用相对较弱;工业碳排放的空间转移主要呈现由沿海区域向内地转移,转出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最多的省份是山西、山东、辽宁、上海,而高耗能产业碳排放量转入最多的省份是新疆、安徽、山东;碳排放的转入、转出并不与各省经济发展水平的位置完全等同,经济发达省份也会因能源需求或国家战略政策的影响,呈现某段时间内工业碳排放的转入。结论有助于为全局视角下区域间横向联合碳减排政策的制定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产业转移 碳排放转移 影响因素 中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美国向中国转移碳排放的测算 被引量:5
18
作者 汪中华 石爽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3期133-137,共5页
文章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01-2014年美国向中国转移的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并采用SDA两级分解法对驱动贸易隐含碳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美国是典型的贸易隐含碳转出国,2001-2014年间美国共向中国转移了5859.... 文章建立多区域投入产出模型(MRIO)对2001-2014年美国向中国转移的贸易隐含碳进行测算,并采用SDA两级分解法对驱动贸易隐含碳转移的主要因素进行分析。测算结果表明:美国是典型的贸易隐含碳转出国,2001-2014年间美国共向中国转移了5859.65Mt贸易隐含碳,其中纺织服装皮革及其制造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制造业(不包括机械设备)和机械设备制造业三个部门承接了其转移的绝大多数贸易隐含碳;SDA结果表明,进口规模效应是推动美国向中国转移贸易隐含碳的最大驱动因素,直接碳排放强度有效抑制了美国向中国转移贸易隐含碳规模的扩大,其他效应影响相对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转移 贸易隐含 中国-美国 MRIO模型 SDA两极分解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视角下中国对外贸易模式识别研究 被引量:3
19
作者 余丽丽 袁劲 《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26-133,共8页
本文以GTAP数据库为基础构建MRIO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视角下中国的对外贸易模式,并进一步测算贸易模式效应对中国碳排放净转移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4~2011年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始终是"污染避难所"效应主导的污染... 本文以GTAP数据库为基础构建MRIO模型,实证分析了碳排放视角下中国的对外贸易模式,并进一步测算贸易模式效应对中国碳排放净转移的影响程度,结果表明:2004~2011年中国对美国、欧盟、日本等始终是"污染避难所"效应主导的污染密集型出口的贸易模式,并且导致中国贸易内涵碳排放净转入;而中国与发展中经济体的贸易模式不具有稳定性,并且不会显著地增加中国贸易内涵碳排放净转入;研究期间,贸易模式效应对中国贸易碳排放净转入的影响逐渐削弱,但基本呈现促进其增加的作用,其中,中间品贸易的贸易模式效应对其碳排放净转移效应的影响程度最大,整体贸易次之,最终品贸易的影响程度最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转移 贸易模式 污染避难所 最终品贸易 中间品贸易 要素禀赋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省产业协同降碳与降碳潜力分析
20
作者 丁颖辉 张双金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01-213,共13页
核算生产侧和消费侧的直接和隐含碳排放、评价行业部门的协同降碳效应和降碳潜力对河北省产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河北省2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EIO-LCA模型计算各行业直接和隐含碳排放量,构建隐含碳排放转移网络分析行业的... 核算生产侧和消费侧的直接和隐含碳排放、评价行业部门的协同降碳效应和降碳潜力对河北省产业低碳转型具有重要意义。该文以河北省28个行业为研究对象,基于EIO-LCA模型计算各行业直接和隐含碳排放量,构建隐含碳排放转移网络分析行业的协同降碳效应,建立降碳潜力模型评价各行业部门的碳减排潜力。结果表明:(1)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开采和洗选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是直接碳排放最多的3个行业;(2)从生产链视角来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电力和热力的生产与供应业产生最多的隐含碳排放量;(3)从消费需求视角来看,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煤炭的开采和洗选业产生的隐含碳排放最多;(4)部门之间基于投入产出关联形成碳排放转移网络结构,其他行业、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交通运输储运业和邮政业始终处于网络的枢纽地位,是产业协同降碳减排的关键部门;(5)煤炭、金属、电力等产业链上游和中游产业的降碳潜力最为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IO-LCA 隐含排放 碳排放转移网络 潜力 协同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