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测量技术赋能燃煤电厂碳排放计量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姚顺春 刘泽明 +7 位作者 卢志民 郭松杰 谢子立 李峥辉 黄泳如 李龙千 卢伟业 陈小玄 《洁净煤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18-31,共14页
火力发电企业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和全球加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下,火电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精确计量燃煤电厂的碳排... 火力发电企业作为我国能源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长期以来是我国碳排放的主要来源,在我国和全球加速推动低碳经济发展的宏观环境下,火电企业积极响应国家“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的战略部署。在此背景下,精确计量燃煤电厂的碳排放量变得至关重要。在燃煤电厂碳计量中,烟气流量影响燃煤发电中在线监测法的精度,而燃煤消耗量、燃煤元素碳含量以及飞灰碳含量共同决定核算法的可靠性。目前,大多数燃煤发电企业只对流量和燃煤消耗量进行实时监测,在现场恶劣的环境中对燃煤元素碳含量以及飞灰碳含量进行短周期、高频次的直接监测需要花费较大的人力以及物力,流量监测设备也易受烟道环境影响。而软测量技术以其高效和低成本的特点,可为传统碳排放计量过程中关键参数的监测提供一种替代方法。鉴于此,首先阐述了软测量模型的建立过程,包含数据预处理、辅助变量选择、软测量模型建立以及模型校正。数据预处理能够确保数据质量,提高建模效率;辅助变量选择是从大量潜在的变量中筛选出对目标变量的辅助变量,进一步提高建模效率;软测量模型建立主要是基于机理建模和数据驱动建模,是实现目标变量预测的核心;模型校正通过实际的离线或在线数据,对模型进行进一步优化,提高模型的预测精度。其次,针对碳计量相关参数,分析了烟气流量、燃煤消耗量、燃煤元素碳含量和飞灰碳含量监测存在的问题,论述了软测量技术在上述碳计量关键参数的国内外研究进展和应用,评估了机理建模和数据驱动建模技术的有效性、准确性和实用性。其中,机理分析建模主要基于电厂锅炉进出口的能量平衡以及烟风质量守恒等原理,有着确定的数学物理关系式,具有高度可解释性和稳定性,但是建模过程复杂,预测精度较低;数据驱动建模主要是利用各种机器学习方法,基于电厂分布式控制系统(Distributed control system,DCS)丰富的运行数据,对碳计量关键参数进行“黑箱建模”,克服了机理分析建模复杂的过程分析,精度相对较高,但是建模过程不明确,且模型对于不同机组的泛化能力较差。最后,对于软测量技术在碳排放计量领域的发展应用进行了总结与展望。对电厂各参数之间的时序结构、电厂自身计算能力的限制以及机理分析融合数据驱动方法的发展提出相关建议,并对国外二氧化碳预测性排放系统结合软测量技术在国内外燃煤电厂的应用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煤电厂 碳排放计量 软测量技术 在线监测法 核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复功率潮流追踪的电力用户侧碳排放计量 被引量:40
2
作者 龚昱 蒋传文 +2 位作者 李明炜 王旭 李磊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7期113-117,共5页
中国电力行业传统的碳排放计量都是以电源为排放源,这种计量方式没有考虑电力的传输过程,用户也无法直观感受到自身消费行为引起的碳排放。为了鼓励绿色电力的接入,明确用户消费电能产生的碳排放量,促进绿色电力证书市场的发展,有必要... 中国电力行业传统的碳排放计量都是以电源为排放源,这种计量方式没有考虑电力的传输过程,用户也无法直观感受到自身消费行为引起的碳排放。为了鼓励绿色电力的接入,明确用户消费电能产生的碳排放量,促进绿色电力证书市场的发展,有必要从用户侧进行碳排放计量。文中在计及网损的复功率潮流追踪模型基础上建立了碳流追踪模型,将无功功率对于有功功率的间接作用通过共同追踪的方式体现,全面分析了电力网络中二氧化碳伴随功率从电源侧向用户侧的"流动"。通过IEEE 57节点算例检验了碳流追踪模型的正确性,碳流追踪结果可以计量引入绿色电力后用户侧各节点以及全网网损的减排比例,亦可为各区域间减排责任的划分提供依据。同时,线路网损产生的碳排放量为低碳电力调度提供了新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功率潮流追踪 流追踪 碳排放计量 绿色电力证书 电力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交通大数据的广东省高速公路碳排放计量模型与空间格局 被引量:14
3
作者 李苑君 吴旗韬 +3 位作者 王长建 吴康敏 张虹鸥 金双泉 《热带地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952-964,共13页
以广东省为例,基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的路段车流数据,建立包含Ⅰ~Ⅳ类客车和Ⅰ~Ⅵ类货车在内的全样本、高精度碳排放计量模型,并采用地理空间分析法探索广东省高速公路碳排放空间差异性。结论主要有:1)广东省高速公路碳排放主要来自... 以广东省为例,基于高速公路联网收费系统的路段车流数据,建立包含Ⅰ~Ⅳ类客车和Ⅰ~Ⅵ类货车在内的全样本、高精度碳排放计量模型,并采用地理空间分析法探索广东省高速公路碳排放空间差异性。结论主要有:1)广东省高速公路碳排放主要来自于货车,货车碳排放占碳排放总量的57.1%;客车占42.9%。其中,中小型机动车,如Ⅰ类客车(即小汽车)、Ⅰ类和Ⅲ类货车等是高速公路主要碳排放源。2)在高速公路网络中,碳排放高值路段具有集中于国家级高速公路、邻近经济发达和人口密集区、邻近机场和港口等空间特征。客车碳排放高值路段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区域,沿广州市向外呈放射状分布;货车碳排放高值路段主要分布在国家级高速公路,且货车载货量越小,碳排放空间分布越集中。3)广东省高速公路碳排放较高的地市多集中在珠三角城市群,广州市城市首位效应突出。县区尺度下,高速公路碳排放的空间非均衡特征显著,碳排放较高的县区多为广州市和佛山市下属县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目标 交通流大数据 高速公路排放 碳排放计量模型 空间格局 广东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建筑碳排放的计量与交易机制探讨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晓国 熊向阳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46-49,共4页
文章通过GM(1,1)模型对房屋建筑发展规模和建筑能耗的趋势进行预测。建立绿色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对碳排放进行精确计量,以便绿色建筑减排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将财政补贴、碳税制度、碳基金和绿色建筑认证关联起来,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建立... 文章通过GM(1,1)模型对房屋建筑发展规模和建筑能耗的趋势进行预测。建立绿色建筑碳排放计算模型,对碳排放进行精确计量,以便绿色建筑减排的外部效益内部化。将财政补贴、碳税制度、碳基金和绿色建筑认证关联起来,经济发达地区率先建立绿色建筑碳排放交易机制,建立绿色建筑认证和建筑能耗信息系统。再利用金融机构的融资优惠等措施,将社会资源引入到绿色建筑的投资中,激励绿色建筑的发展。经济发达地区绿色建筑碳交易机制发展成熟时在全国推广,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建筑 碳排放计量 交易机制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火电机组碳排放量及碳敏感性通用矩阵模型 被引量:1
5
作者 冉鹏 王静 +3 位作者 李政 刘旭 曾庆华 李伟起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7-955,共9页
为实现火电机组碳排放量的简便准确计量及掌握运行因素对机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排放因子法技术上,参考传统q-γ-τ矩阵结构形式,根据求解火电机组碳排放量的需要,并掌握运行参数对发电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建立了火电机组碳排放量及碳敏... 为实现火电机组碳排放量的简便准确计量及掌握运行因素对机组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在排放因子法技术上,参考传统q-γ-τ矩阵结构形式,根据求解火电机组碳排放量的需要,并掌握运行参数对发电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建立了火电机组碳排放量及碳敏感性通用矩阵模型,确定了矩阵填写规则。采用热平衡法结合物料衡算法验证了模型的准确性,并与排放因子法核算结果对比;核算了某火电机组24 h的碳排放量,分析了排烟氧量、主蒸汽温度和压力波动时的发电碳排放强度的扰动量ΔM CO_(2)。结果表明:相较于排放因子法,本文所提模型缩短了碳排放量核算的时间跨度,且能提高碳排放量核算的精度;该机组24 h的碳排放量为5780.644 t;当排烟氧量降低0.1%时,ΔM CO_(2)为1.7726 g/(kW·h);当主蒸汽温度升高0.5 K时,ΔM CO_(2)为3.0206 g/(kW·h);当主蒸汽压力增加0.2 MPa时,ΔM CO_(2)为0.3788 g/(kW·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敏感性通用矩阵 发电排放强度 碳排放计量方法 火电机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权分配、确认及计量——基于产权会计理论视角 被引量:6
6
作者 刘会芹 《会计之友》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68,共4页
为了解决目前我国碳排放缺乏具体准则指导的现状,文章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碳排放的分配、确认及计量从产权会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应该考虑各地区人口基数、经济发展状况及增量、受管制企业的行业特征及数量变化,... 为了解决目前我国碳排放缺乏具体准则指导的现状,文章在借鉴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碳排放的分配、确认及计量从产权会计的角度进行了分析研究。认为我国应该考虑各地区人口基数、经济发展状况及增量、受管制企业的行业特征及数量变化,并结合各地区的历史排放量和经济增长速度等因素,将碳排放权在各地区之间进行合理分配;可将碳排放权确认为"环境资产"、"投资性环境资产",并参考无形资产和投资性房地产后续计量模式,尝试解决碳排放权的后续计量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权分配 排放权确认 排放计量 产权会计理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实时碳强度评估的社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互动管理策略
7
作者 高波 李飞 +5 位作者 史轮 陶鹏 石振刚 张超 彭杰 赵一伊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580-591,共12页
随着需求侧能耗的日益提升,居民用户能源消费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居民社区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针对社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运行问题,考虑能-碳价格的联动,建立了基于实时碳强度评估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互动管理策略.首先建立了社区综... 随着需求侧能耗的日益提升,居民用户能源消费产生了大量的碳排放,居民社区具有较大的减排潜力.针对社区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运行问题,考虑能-碳价格的联动,建立了基于实时碳强度评估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互动管理策略.首先建立了社区综合能源系统架构,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考虑消纳等效碳减排量的居民侧碳排放计量方法.其次,设计基于实时碳强度评估的低碳需求响应机制,引导用户通过多能互补实现碳减排和新能源消纳.然后,建立了综合能源系统供给侧调度模型和用户侧响应模型,通过供需双侧的多能耦合和供需互动实现低碳经济运行.最后,通过仿真验证了所提实时碳强度评估机制能够有效降低综合能源系统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系统 碳排放计量 动态排放因子 需求响应 综合需求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排放的建筑业产业结构调整研究 被引量:13
8
作者 马晓国 欧阳强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75-79,共5页
为分析建筑业发展中要素投入效率和碳排放,首先通过计算各要素的贡献率可知,建筑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本投入的推动,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较小。再通过对建筑业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测算得出,间接碳排放占建筑业总的碳排放高达85%~95... 为分析建筑业发展中要素投入效率和碳排放,首先通过计算各要素的贡献率可知,建筑业发展主要依靠资本投入的推动,劳动投入和技术进步的推动作用较小。再通过对建筑业直接和间接碳排放量测算得出,间接碳排放占建筑业总的碳排放高达85%~95%。最后通过建立灰色相对关联模型,实证分析全国和东部主要8个省市建筑业经济发展与其碳排放之间的关系,并对碳排放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与建筑业总产值灰色关联程度高的是一次能源碳排放、钢材碳排放、玻璃碳排放;水泥碳排放、铝材碳排放关联度较高;木材碳排放关联度低。总体上随着建筑业发展总产值增加,带动了建筑业直接和间接碳排放的增加。为适应经济新常态,建筑业必须进行结构调整,降低间接碳排放和直接碳排放以实现低碳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业 要素贡献率 碳排放计量 灰色相对关联度 结构调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边境调节机制下近零碳制造体系建设研究 被引量:6
9
作者 成润婷 张勇军 +4 位作者 李立浧 丁茂生 林靖淳 章春锋 韩永霞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8-79,共12页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改革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制造业实施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尽快实现低碳和零碳转型,成为关注焦点和发展亟需。本文重点探讨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基于此梳理了近... 在国家“双碳”战略目标、欧盟碳排放交易体系改革的双重驱动下,我国制造业实施节能、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尽快实现低碳和零碳转型,成为关注焦点和发展亟需。本文重点探讨了欧盟碳边境调节机制(CBAM)对我国制造业的影响,基于此梳理了近零碳制造体系的概念特征,从关键技术、计量基础、市场驱动力等主要维度出发,详细阐述了近零碳制造体系的核心内容。分别从产品制造、电力供应两方面,提炼了近零碳制造体系的技术发展方向,建议形成“源网荷”碳计量系统以细化碳排放责任;借鉴国外碳市场发展经验并分析我国碳市场发展格局,在理论层面探讨了未来我国碳市场构建路径以促进近零碳制造体系发展。提出的近零碳制造体系实践方案,可为深化“双碳”背景下我国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开展CBAM背景下我国制造业低碳转型建设研究提供先导性和基础性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盟排放交易体系 边境调节机制 转型 碳排放计量 市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碳耦合计量体系及市场机制”专题介绍 被引量:2
10
《广东电力》 2023年第10期1-1,共1页
当前,能源燃烧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源头,约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在能源行业中,电力碳排放约占能源行业碳排放的42.5%,即占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7.4%。随着全社会电气化水平的提升,部分碳排放从终端用能行业转移至电力行... 当前,能源燃烧是我国二氧化碳排放的最大源头,约占全部二氧化碳排放的88%。在能源行业中,电力碳排放约占能源行业碳排放的42.5%,即占全社会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的37.4%。随着全社会电气化水平的提升,部分碳排放从终端用能行业转移至电力行业,可以预见电力碳排放的占比将持续上升,碳减排压力将持续加大;因此,践行“双碳”战略,能源行业是主战场,电力是主力军。然而,现有电力碳排放计量缺乏统一的计算方法、技术标准与相关表计系统,导致电网侧与用户侧主体缺乏指导性的减碳参考标准和减碳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行业 二氧化排放 参考标准 碳排放计量 专题介绍 技术标准 终端用能 电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精准计量助力科学降碳
11
《新疆农垦科技》 2023年第5期72-72,共1页
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碳排放计量精准。传统电力碳排放测算方法是采用固定的电碳因子,即用平均每度电碳排放的理论数值乘上总电量进行估算。这种方法不能体现电力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差... 推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转变,其中一项重要工作,就是把碳排放计量精准。传统电力碳排放测算方法是采用固定的电碳因子,即用平均每度电碳排放的理论数值乘上总电量进行估算。这种方法不能体现电力生产的时间和空间差异,存在误差较大等缺点。电碳表的应用,则让碳排放计量的精准度大大提高。在智能电表上添加碳计量模块后,可以根据现实中的电力输送状况对碳排放来源进行追溯,高频度更新平均每度电碳排放的实时数值,从而实现对全环节碳排放的准确追踪和实时计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实时计量 碳排放计量 电力输送 智能电表 双控 排放总量 测算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