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及其效率 被引量:14
1
作者 董捷 员开奇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2期337-342,348,共7页
[目的]分析区域碳排放总量及效率的变化特征,为全面把握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IPCC碳排放清单,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湖北省2001—201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进行分析。[结果](1)... [目的]分析区域碳排放总量及效率的变化特征,为全面把握研究区域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基于IPCC碳排放清单,运用DEA和Malmquist指数模型对湖北省2001—2011年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进行分析。[结果](1)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在研究时序内年均增长9.3%,增速低于GDP增速(14.13%),建设用地是土地利用碳排放的主要来源;(2)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均值为0.803 6年,2006年前后效率呈现下降和上升的特征,效率变化与农业政策优惠、金融危机等外部因素互动特征显著;(3)研究时序内土地利用碳排放全要素效率年均提高24.64%,效率提升主要来自于技术进步,综合技术效率变化对效率提升主要起负面作用。[结论]湖北省土地利用碳排放总量持续增加,土地利用碳排放效率不足,土地利用碳排放全要素效率指数稳中有升。湖北省应着眼于调结构,控产能,在依托技术进步提升效率的同时,更加注重经济系统运行效率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碳排放总量 效率分析 湖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结构减排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鱼 范英英 +1 位作者 李都峰 杜显元 《广东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213-215,共3页
全球性气候变暖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作为平衡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最佳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由此提出并受到广泛青睐,世界各国由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也于哥本哈根大会上承诺在2020年实... 全球性气候变暖已成为迫在眉睫的世界性环境问题,作为平衡碳排放与经济发展之间关系的最佳发展模式,低碳经济由此提出并受到广泛青睐,世界各国由传统经济向低碳经济转型已成为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我国也于哥本哈根大会上承诺在2020年实现单位GDP碳排放量较2005年降低40%~45%的碳减排目标。在低碳经济理论的基础上,充分结合我国低碳发展现状,选取我国在哥本哈根会议上承诺的2020年单位GDP温室气体减排目标、社会经济增速不变、行业经济增长量等作为约束条件,运用区间规划方法构建基于结构减排的不确定性低碳经济发展碳排放总量控制优化模型,以碳排放量最小为优化目标进行求解、分析,提出基于结构减排的低碳经济发展碳排放总量控制优化方案,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构减排 经济发展 碳排放总量 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域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研究 被引量:23
3
作者 程纪华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23-30,共8页
为确保实现中国CO2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的承诺,在"十三五"期间探索开展省级层面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是关键措施。基于地区差异构建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模型,综合考虑公平、效率和可行三类因素,本研究以浙江省为... 为确保实现中国CO2排放在2030年左右达到峰值的承诺,在"十三五"期间探索开展省级层面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是关键措施。基于地区差异构建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模型,综合考虑公平、效率和可行三类因素,本研究以浙江省为例,将2013-2020年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分解到各个地市。研究结果表明,浙江省11个地市的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在四类不同情景下基本保持一致。不同权重情景下的结果均有效反映出各地市在经济发展、人民生活和技术水平等方面的差异,表明通过该模型分解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基本合理可行。偏重公平的方案在协调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方面具有较大优势,该方案一定程度上可倒逼传统经济发展模式向低碳经济转型;偏重效率的方案可最大效率地利用碳排放空间,但需给予足够的资金和技术支持;"十三五"期间我国建成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后,偏重可行的分配方案可通过碳交易市场手段实现各地市碳减排和经济发展的双赢。此外,充分发挥战略预留碳排放指标的作用可有效保证各省实现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尽管在选择分配指标项和分解战略预留目标时仍然存有不确定性,但可随着省级应对气候变化统计体系的建立与完善,以及各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三五规划"的出台而逐步减小。本研究创新性地为中国经济发达省份开展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的地市分解工作提供兼顾公平、效率和可行的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省域 碳排放总量 增量控制 指标分解 浙江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经济增长约束的低碳城市碳排放总量优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李鱼 范英英 +1 位作者 孙钊 李都峰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2年第1期334-336,共3页
基于低碳经济理论,充分结合我国低碳发展现状,以经济增长为约束条件,碳排放总量为优化目标,依据行业特点对所有行业进行划分作为二级指标,构建碳排放总量优化模型,以保持经济增速的同时碳排放总量最小,使低碳经济发展达到最佳效果,为低... 基于低碳经济理论,充分结合我国低碳发展现状,以经济增长为约束条件,碳排放总量为优化目标,依据行业特点对所有行业进行划分作为二级指标,构建碳排放总量优化模型,以保持经济增速的同时碳排放总量最小,使低碳经济发展达到最佳效果,为低碳城市发展提供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济增长约束 城市 碳排放总量 优化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十三五”时期碳排放总量控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以湖北为例 被引量:1
5
作者 齐绍洲 黄锦鹏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70-75,共6页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加快、中国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通过构建CGE模型,对湖北省"十三五"时期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对湖北省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总量控制... 在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加快、中国承诺2030年碳排放达峰的背景下,通过构建CGE模型,对湖北省"十三五"时期实施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进行定量评估,分析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对湖北省宏观经济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碳排放总量控制政策虽然对湖北省经济发展有负面影响,但总体影响程度较小,且优化产业结构的效果明显,并以此提出减缓碳减排政策经济冲击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十三五” 碳排放总量控制 CGGE模型 经济影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技术减排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优化模型研究 被引量:5
6
作者 蔡宇航 刘晓宇 +2 位作者 范英英 赵文晋 李鱼 《可再生能源》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0期1582-1587,共6页
文章以低碳经济理论为依据,在基于结构减排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优化模型基础上,将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九大类行业所涉及的能源类别对应的碳排放量作为研究对象,以预期年碳排放量最小为优化目标,预期年碳减排目标、能源消费总成本、各行业... 文章以低碳经济理论为依据,在基于结构减排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优化模型基础上,将与低碳经济发展相关的九大类行业所涉及的能源类别对应的碳排放量作为研究对象,以预期年碳排放量最小为优化目标,预期年碳减排目标、能源消费总成本、各行业能源消耗量等作为约束条件,运用传统线性规划数学方法,建立基于技术减排的碳排放总量控制优化模型。模型优化结果显示,在运用低碳技术改变能源利用方式后,基于技术减排的优化方案2020年碳排放总量为959 817.17×104t,单位GDP碳排放为1.68 t/104元,较基于结构减排的优化方案降低了13.40%,表明相对于结构减排的优化方案尚具有一定的碳减排空间,为低碳经济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和决策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减排 经济发展 碳排放总量 线性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重点部门和行业碳排放总量控制目标及政策研究 被引量:22
7
作者 柴麒敏 傅莎 +2 位作者 郑晓奇 赵旭晨 徐华清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2期1-7,共7页
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十二五"时期的碳强度目标为主正在逐渐过渡到"十三五"碳强度、总量并举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碳排放正在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提及推动优先开... 中国控制温室气体排放从"十二五"时期的碳强度目标为主正在逐渐过渡到"十三五"碳强度、总量并举的时期,特别是在经济新常态下,中国的碳排放正在呈现出新的阶段性特征。"十三五"规划中已经提及推动优先开发区、重点领域和行业的碳排放率先达峰,《巴黎协定》的生效和国家自主贡献的实施也要求2020年后建立碳排放峰值和总量管理制度。本文基于自下而上的部门和行业综合评估模型(SIAM),对中国"十二五"时期工业、能源、建筑、交通等重点领域低碳发展和电力、钢铁、建材、化工等重点行业碳排放管理绩效进行评估,并以此为基础对重点部门和行业实施总量控制的目标及政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三大重点部门的碳排放总和在2014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峰值,但从对"十三五"期间的预测看,这一峰值是阶段性、不稳定的。工业部门能源消费和碳排放总体趋于稳定,直接排放已开始下降;建筑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仍将持续增长,但伴随着终端电气化程度的提高,直接排放也呈现平缓趋势;交通部门的能源消费和碳排放仍将持续且快速增长。四大重点行业的碳排放总和也在2014年出现了一个短暂的峰值,且从对"十三五"期间的预测看,排放总量趋于稳定甚至下降。电力行业的发电量和碳排放增长的势头有所恢复,但总体与"十二五"期间的高点持平;随着需求下行和去产能的任务要求,钢铁和建材行业的能耗和碳排放出现缓慢下降,化工行业的能耗和碳排放有望出现峰值并缓慢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总量 部门 行业+"十三五”规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黄河流域碳排放的影响机制研究
8
作者 王军 刘瑜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6,14,共7页
为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构建个体与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数... 为探究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基于2011—2020年黄河流域76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度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发展水平、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构建个体与时间双向固定效应模型进行实证分析,并对实证结果进行了数字经济发展滞后效应、改变样本容量、替换变量等稳健性检验,对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进行了作用机制检验,对数字经济发展碳减排效应的区位异质性和资源禀赋异质性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碳排放强度和碳排放总量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2)技术进步、产业结构升级是数字经济发展促进黄河流域碳减排的重要作用机制;3)数字经济发展对黄河流域碳排放的抑制效果存在显著的区位异质性和资源禀赋异质性,对黄河中上游地区碳排放总量的抑制效果明显好于下游地区、对上游地区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尚未显现,对非资源型城市碳排放的抑制作用明显大于资源型城市。提出了统筹推进黄河流域数字经济协调发展、加强绿色低碳技术创新、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施差异化数字经济发展策略、有效抑制碳排放等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总量 排放强度 技术进步 产业结构升级 机制分析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 被引量:8
9
作者 熊子昕 匡兵 柯楠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06-413,共8页
[目的]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指导。[方法]采用IPCC系数法、总体耦合态势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分析相关指标。[结果]①2010—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 [目的]揭示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强度”的空间关联特征,为实现高质量发展提供理论和现实指导。[方法]采用IPCC系数法、总体耦合态势模型和双变量空间自相关法分析相关指标。[结果]①2010—2013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呈显著上升趋势,年均增率为2.0%;2014—2020年则呈下降趋势,年均降幅为2.6%,且碳排放的市域间差异趋于扩大。②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的碳排放强度总体处于波动下降态势,年均降幅达4.9%,但受边际递减效应影响,碳排放强度进一步改善的难度不断加大。③201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碳排放量与碳排放强度的加权中心距离从0.571 km减少到0.312 km,移动方向夹角总体也呈减小趋势,总体耦合态势不断加强。④2010—2020年长江中游城市群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与强度存在显著空间正相关,同时存在空间异质性。聚集态势主要表现为武汉城市圈“双高”聚集区和环长株潭城市群“双低”聚集区。[结论]应采取差异化手段对耕地利用碳排放总量与强度进行分区调控,完善碳排放总量和强度“双控”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利用 碳排放总量 排放强度 双变量空间相关性 长江中游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火电行业碳排放的时空演变与驱动因素分析
10
作者 汪颖翔 余哲 +4 位作者 黄河曲 李斯吾 董明齐 王平凡 王丹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662-1668,1678,共8页
目前,中国火力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火电仍是重要的电力来源,为实现电力系统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必须推动火电行业优化碳排放结构,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因此,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域的碳排放数据,分析中国火电行业... 目前,中国火力发电量占全国发电总量的比例呈下降趋势,但火电仍是重要的电力来源,为实现电力系统能源结构的低碳转型,必须推动火电行业优化碳排放结构,提高行业生产效率。因此,基于2005—2020年中国省域的碳排放数据,分析中国火电行业的时间序列和空间相关性,运用时空地理加权回归(GTWR)模型,探索火电行业碳排放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2005—2020年,中国火电行业碳排放总量呈上升趋势,度电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各省级碳排放的空间差异整体减弱;2)2005—2020年,火电装机容量、电源结构、能源消费量和焦煤生产量对省域碳排放有正向影响,人均国内生产总值(GDP)、总人口对省域碳排放有负向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总量 度电排放强度 火电行业 时空地理加权回归模型 时空演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人工神经网络的数字经济碳减排及其条件效应 被引量:1
11
作者 吴伟平 刘雨宁 +2 位作者 苏乐言 张俊狮 刘帅跇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1期5229-5245,共17页
数字经济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推动碳排放双控正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深度探讨。为精准识别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系统探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净效应与条件... 数字经济如何在可持续发展框架下推动碳排放双控正引发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深度探讨。为精准识别数字经济与碳排放之间的内在联系,创新性地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系统探究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净效应与条件依赖性。结果表明:(1)数字经济发展推进了碳排放总量减排且速率随经济发展水平上升而增强;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净效应分别表现为负偏态倒“U”型趋势、先下降再上升再下降的“S”型态势,且对二者的减排效应直到数字经济发展水平达到较高门槛值时才显著。(2)人工神经网络模型相比较传统计量估计更具适用性和精准度,在拟合数字经济对碳排放总量、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量的净效应时,精准度相比较传统计量估计分别提升了65.58%、67.86%、56.57%。(3)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影响表现出城市规模、城市行政等级和数字经济试验区异质性。超大和特大城市数字经济发展的总量减排效应最显著,但在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减排方面仍需优化;行政等级较高城市数字经济发展有助于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减排,但在总量减排上未体现优势;数字经济试验区充分展现了绿色发展和碳减排的制度优势,尤其是在碳排放强度和人均碳排放量减排方面。(4)数字经济对碳排放的净效应因经济发展水平、外商直接投资、技术创新能力和技术关注度等条件变化而变化,意味着推进数字经济的碳排放双控可以从上述四个方面发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总量 排放强度 人均排放 条件效应 人工神经网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对我国碳排放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63
12
作者 张争妍 李豫新 《财经理论与实践》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46-154,共9页
基于2013-2020年的30个省份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增量与碳排放增速,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倒... 基于2013-2020年的30个省份数据构建面板数据模型,从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两个视角研究数字经济发展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研究发现:数字经济的发展有效地降低了人均碳排放量、碳排放增量与碳排放增速,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倒“U”形关系,数字经济与碳排放强度、边际碳排放强度的关系呈现区域性特征,在省域层面数字经济对边际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存在明显的空间效应,数字经济对碳排放增长率的影响存在基于产业结构优化、人口集聚、城镇化的遮掩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经济 碳排放总量 排放强度 倒“U”形 遮掩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IPAT方程的典型发达国家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 被引量:58
13
作者 刘扬 陈劭锋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8-30,共3页
文章基于IPAT方程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间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碳排放随经济增长的变化,依次遵循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三个倒U型曲线高峰规律;采用典型发达国家碳排放历史数据进行了验证;对深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 文章基于IPAT方程对经济增长与碳排放间关系进行了理论分析,发现碳排放随经济增长的变化,依次遵循碳排放强度、人均碳排放和碳排放总量三个倒U型曲线高峰规律;采用典型发达国家碳排放历史数据进行了验证;对深化经济增长与碳排放关系研究以及应对气候变化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库兹尼茨曲线 排放强度 人均排放 碳排放总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空间自相关分析 被引量:11
14
作者 王文秀 匡耀求 黄宁生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180-187,193,共9页
采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5—2011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鼙、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3个碳排放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5—2011年,能源消费... 采用空间自相关(全局空间自相关和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方法,对1995—2011年广东省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鼙、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和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3个碳排放指标的空间自相关性和差异性进行研究。结果显示,1995—2011年,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和人均能源消费碳排放量均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性,2个指标的全局Moran’s Ⅰ指数分别在0.2~0.3和0.4~0.6范嗣变动,且均早先上升后缓慢下降变化趋势,均在2008年达到阶段性极值点。局域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碳排放指标在珠三角都有高-高聚集区,在粤北都有低-低聚集区,同时这2个碳排放指标在珠三角周边城市也存在显著局域空间异质区。能源消费碳排放强度不存在显著全局空间自相关性,但在2011年存在一个局域低-低显著自相关区域。研究结果为广东省制定差异化碳减排政策和实现低碳省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和信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自相关 能源消费碳排放总量 人均能源消费排放 能源消费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基于我国细分行业的实证 被引量:24
15
作者 黄海燕 刘叶 彭刚 《统计与决策》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7期80-84,共5页
探究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利用我国2006—2018年18个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了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影响,从碳排放和工业智能化两个角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并对相应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检... 探究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文章利用我国2006—2018年18个工业细分行业的面板数据,分别检验了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影响,从碳排放和工业智能化两个角度进行了异质性分析,并对相应的影响机制进行了检验。结果表明:工业智能化能够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但对排放总量仍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行业异质性,低碳排放行业和高工业智能化水平行业对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更为明显,但对碳排放总量影响的行业异质性并不明显;工业智能化对碳排放的影响存在驱动效应和制约效应的双向影响关系,当前我国工业行业是以驱动效应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智能化 工业机器人 碳排放总量 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进出口贸易对我国碳排放影响的实证研究——基于省际面板数据(2000-2008)的分析 被引量:1
16
作者 周启运 黄佑军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69-72,共4页
进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来实现,而其中的影响有正有负。通过利用我国2000-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检验进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减少碳排放... 进出口贸易对碳排放的影响,主要通过规模效应、结构效应以及技术效应来实现,而其中的影响有正有负。通过利用我国2000-2008年的省际面板数据,分别检验进出口贸易对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的影响。结果发现,进出口贸易对我国减少碳排放总量、降低碳排放强度具有明显的效果。另外,碳排放强度、碳排放总量与人均收入水平之间的关系分别是倒U型、完全负相关,而它们与第二产业的发展存在正相关。最后,提出我国的减排应以发展经济、提高收入水平为基础、以工业化与低碳化相结合为主要方向、以国际贸易作为切入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出口贸易 碳排放总量 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南省农业碳排放动态变化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志高 刘青利 +1 位作者 张翠贞 庞菲菲 《南方农业》 2017年第22期24-28,共5页
基于农业生产中翻耕、灌溉、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等6个方面碳源,测算了河南省1993—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由1993年的347.09×10~4 t增加到2015年的874.5... 基于农业生产中翻耕、灌溉、化肥、农药、农膜和农用柴油等6个方面碳源,测算了河南省1993—2015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及排放强度。结果表明: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由1993年的347.09×10~4 t增加到2015年的874.59×10~4 t,年均增长4.32%,总体上呈"高速-中速-低速"三阶段演化特征。农业碳排放强度从1993年的每公顷484.11 kg增加到2015年的每公顷1 073.21 kg,年均增长3.72%。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与经济发展呈典型的倒"U"型曲线关系,且开始出现拐点,但不明显。灰色预测模型显示,2016—2020年,河南省农业碳排放总量将由1 002.85×10~4 t增加到1 184.01×10~4 t。建议河南省采取有效措施,实现农业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总量 农业排放强度 环境库兹涅茨曲线 灰色预测 河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阳市农业碳排放时序特征及预测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志高 刘青利 +1 位作者 刘雪 云慧雪 《南方农业》 2017年第10期11-16,共6页
采用《安阳统计年鉴》数据从农业生产中翻耕、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农村用电等6个方面,测算了安阳市1993—2014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安阳市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由1993年的36.62×10... 采用《安阳统计年鉴》数据从农业生产中翻耕、化肥、农药、农膜、农用柴油和农村用电等6个方面,测算了安阳市1993—2014年的农业碳排放量及碳排放强度。结果表明:安阳市农业碳排放总量整体呈上升趋势,碳排放总量由1993年的36.62×10~4 t增加到2014年的143.84×10~4 t,年均增长7.52%,总体上呈"高速-负增长-高速-低速"四阶段演化特征。农业碳排放强度从1993年的997.73 kg/hm^2增加到2014年的3508.21 kg/hm^2,年均增长6.94%。农业碳排放总量的组成结构随时间变化,平均占比大小顺序依次为农村用电、化肥、农用柴油、农膜、农药和翻耕。灰色预测模型显示,2014—2020年,安阳市农业各碳源碳排放量继续增长,农业碳排放总量将由143.84×10~4 t增加到241.89×10~4 t,碳排放强度将从3508.21 kg/hm^2增长到5903.76 kg/hm^2。安阳市农业碳排放未来形势严峻,必须采取有效措施,才能有效实现农业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总量 农业排放强度 灰色预测 减排 河南省安阳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赋能农业碳减排的机理与效应 被引量:26
19
作者 乔均 台德进 邱玉琢 《当代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2-55,共14页
推进农业低碳绿色转型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差分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 推进农业低碳绿色转型是农业强国建设的重要方向。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差分GMM模型、中介效应模型和面板门槛模型,实证检验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降低了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该结论在考虑内生性、更换回归方法等稳健性检验下仍成立;土地规模经营、农业技术进步和农村居民消费升级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影响农业碳排放总量和强度的三条重要路径。异质性分析发现,在东中西三大区域农业新质生产力均负向影响农业碳排放,就影响力度而言,东部地区最大,西部地区最小。进一步分析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削减作用随着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而得到增强,并且,农村人口老龄化比重和农业生产资料价格指数上升会强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碳减排效应。对此,应先立后破、因地制宜,根据地区发展实际,逐步提升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水平,为农业低碳绿色发展提供新动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碳排放总量 排放强度 中介效应 面板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经济发展协同推进增长降碳的动态效应研究 被引量:3
20
作者 孙建 彭顺 饶光明 《大连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6-27,共12页
构建居民、厂商(包含数字经济厂商)、政府3部门DSGE模型,重点研究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随机冲击协同推进增长降碳的动态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3类数字经济随机技术冲击能... 构建居民、厂商(包含数字经济厂商)、政府3部门DSGE模型,重点研究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等随机冲击协同推进增长降碳的动态效应及其传导机制。研究发现:数字基础设施、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3类数字经济随机技术冲击能够有效促进经济增长并减缓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数字经济投资冲击能够显著减缓碳排放总量和碳排放强度,对数字经济产出和经济增长也有正向促进作用;数字经济对新型基础设施投资推动效应越强,所引致的环境经济效果越佳;数字经济结构调整能够显著推进数字经济产出和碳减排。整体来看,数字经济随机技术冲击、数字经济投资冲击、数字经济结构调整等不同政策呈现出增长降碳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态随机一般均衡模型 数字经济 经济增长 碳排放总量 排放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