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37篇文章
< 1 2 2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河船舶营运碳排放强度预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刘清 聂凤铭 王磊 《中国航海》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7-135,共9页
“公转水”是内陆运输减排路径之一,内河航运业的低碳减排受到广泛关注,内河船舶碳排放强度指标既能反映内河航运绿色化进程,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公转水”效果,开展内河船舶碳排放强度预测也是制定内河航运新能源政策的基础。文章针对... “公转水”是内陆运输减排路径之一,内河航运业的低碳减排受到广泛关注,内河船舶碳排放强度指标既能反映内河航运绿色化进程,也能一定程度上反映“公转水”效果,开展内河船舶碳排放强度预测也是制定内河航运新能源政策的基础。文章针对国内外前沿研究中探讨的内河航运业绿色转型问题,在分析内河船舶营运碳排放影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的基础上,运用系统动力学(SD)模型提出了内河船舶营运碳排放强度预测方法,并以长江集装箱船舶为案例验证对象,分析各情景下长江集装箱船舶碳排放强度变化趋势。论文结论显示:1)文章构建的内河船舶营运碳排放强度预测模型通过了有效性检验,能够较为真实地反映现实系统。2)提高船舶能效情景下,2030年和2060年碳排放强度相较于基准情景分别下降到94.04%、64.40%;优化能源结构情景下,与基准情景相比,2030年和2060年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到92.62%、44.59%。3)在提高船舶能效措施、优化能源结构措施、加速淘汰船舶措施和征收碳税措施的多重作用下,2030年和2060年碳排放强度分别下降到同年基准情景的87.47%、29.3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河 船舶营运 碳排放强度 系统动力学 预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演变与多因子驱动机制
2
作者 郑德凤 李欢欢 +1 位作者 郝帅 乌日娜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14-723,共10页
作为衡量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碳排放强度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2000—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空... 作为衡量节能减排的重要指标,碳排放强度在促进绿色低碳转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依据2000—2021年30个省份面板数据,运用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核密度估计、标准差椭圆分析及地理探测器方法对中国省际碳排放强度时空动态演变特征、空间集聚效应与多因子驱动机制进行全面分析。结果表明,2000—2021年省际碳排放强度总体呈先缓后急的下降趋势,时间尺度上,从38.464 t·十万元^(-1)(2000年)下降到12.872 t·十万元^(-1)(2021年),同时各地区碳排放强度均呈下降趋势;空间尺度上表现为西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高,其次为东北地区、中部地区,东部地区碳排放强度最低。碳排放强度的核密度曲线整体呈左移趋势,主峰形态的高度变高、宽度变窄,并呈多峰分布,说明碳排放强度处于动态减少趋势,且各省份碳排放强度绝对差异缩小。碳排放强度呈东北—西南的空间分布特征,重心转移方向为西南—东北—西北—北。碳排放强度空间格局呈现北高南低,有显著的空间依赖性且集聚性不断增强;热点分析集聚效应为东南冷、西北热。碳排放强度驱动因子中,外商投资水平和能源消费结构对碳排放强度影响程度最大,且多因子交互驱动作用大于单因子作用,因此降碳减排工作要综合考虑多因子驱动机制。研究结果说明,制定和实施地域性低碳策略至关重要,根据驱动因素影响程度提出针对性降碳措施,可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时空格局 动态演变 集聚效应 驱动因子 地理探测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产业集聚对中国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3
作者 侯方淼 李申睿 +1 位作者 高帅印 吴成亮 《农林经济管理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15-224,共10页
基于2013—2020年中国2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门槛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中国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初期产业集聚度的上升会加... 基于2013—2020年中国25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基准回归模型、门槛模型和工具变量法,实证分析产业集聚对中国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机制。结果表明:产业集聚与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显著的倒“U”型关系,初期产业集聚度的上升会加剧碳排放,但当集聚水平跨越门槛值后逐步降低。异质性分析表明,相较于其他行业,造纸行业因资源依赖度高、能耗大,碳排放强度对产业集聚水平更敏感;由于不同地区的资源禀赋和经济结构存在差异,西部和东北地区的产业集聚与林产工业碳排放强度呈现“U”型关系。此外,产业集聚带来的技术创新和研发投入能够显著降低碳排放强度。据此,建议结合区域林产工业实际情况,推进林产工业产业集群建设,提升区域经济发展质量和优化产业结构;构建低碳技术创新体系,推动技术突破和产学研合作;促进区域联盟合作,提高产业链效率与竞争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产业集聚 林产工业 碳排放强度 倒“U”型曲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灰基础设施空间配置与净碳排放强度的交互机制研究——以浙江省村镇组片为例
4
作者 朱晓青 孙卓扬 +2 位作者 徐剑 黄戈 钟月彬 《中国园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5-62,共8页
协调配置绿灰基础设施对于节约国家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以浙江省6个村镇功能组片为例,围绕组片间及内部的绿灰设施空间配置与碳源汇空间格局的交互效应展开探讨。构建生物量-碳汇、消费端-碳源模型,提出绿灰... 协调配置绿灰基础设施对于节约国家资源、应对气候变化、实现碳中和目标至关重要。以浙江省6个村镇功能组片为例,围绕组片间及内部的绿灰设施空间配置与碳源汇空间格局的交互效应展开探讨。构建生物量-碳汇、消费端-碳源模型,提出绿灰空间配置量化方法,设立绿灰交互指标,基于地理探测器模型进行交互机制研究。结果显示:1)灰色度、绿灰归一化差异指数及生态核心区百分比是影响净碳排放强度的关键因素;2)组片地理特征和主导功能对绿灰设施空间配置产生潜在影响,进而影响净碳排放强度,优化绿灰基础设施空间配置应分片分组、因地制宜;3)绿灰空间配置优化需考虑组片所在区域的社会背景,结合多方面因素以综合调控碳排放。研究结论对绿灰设施配置优化和碳减排政策制定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绿灰基础设施 空间配置 碳排放强度 村镇功能组片 空间交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强度对长江经济带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研究
5
作者 张志坚 兰凯露 《铁道运输与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69-78,共10页
为探究碳排放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选取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基于新发展理念测度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物流业碳排放强度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影响效应。... 为探究碳排放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影响作用,选取2010—2022年长江经济带省级面板数据,基于新发展理念测度长江经济带11省(市)的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并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分析物流业碳排放强度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影响效应。研究结果表明:物流业碳排放强度对物流业高质量发展具有反向影响作用且空间溢出效应明显;物流业碳排放强度对长江流域不同资源条件、发展水平的区域物流业高质量发展的空间效应存在差异,对资源较少、发展水平较低的上游地区溢出效应仍显著为负,而对资源丰富、发展水平较高的中下游地区溢出效应则呈现出空间阻滞作用。研究提出相关建议,以期为促进长江经济带乃至全国的物流业减排降碳、提升物流业高质量发展水平提供一定的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物流业高质量发展 空间杜宾模型 溢出效应 物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市场型环境规制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和机制研究——基于碳交易试点政策的经验证据
6
作者 哈梅芳 黄奕晗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8-44,共7页
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对碳强度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了试点地区的... 作为市场型环境规制手段的碳排放权交易是助力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政策。基于2009—2019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运用双重差分法,探究碳交易试点政策的实施对碳强度的影响效应和影响机制。研究发现:碳交易试点政策有效降低了试点地区的碳排放强度,发挥了市场型环境规制的积极作用,而且碳交易机制通过影响能源消费量这一渠道遏制了碳排放强度的增长。通过调节效应模型发现,地区产业结构负向调节碳交易试点政策的降碳效应,而政府规模则正向调节碳交易试点政策的降碳效应。以上结论为进一步推动全国性碳交易市场稳健发展、发挥市场型环境规制的积极作用以及推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了重要的经验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型环境规制 交易试点政策 碳排放强度 双重差分法 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影响与中介效应研究
7
作者 张然 苏婷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12-118,共7页
农业的集聚式发展使得区域协同减排成为实现农业碳减排的重要途径。论文基于200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从空间效应来... 农业的集聚式发展使得区域协同减排成为实现农业碳减排的重要途径。论文基于2000—2021年中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构建空间杜宾模型和中介效应模型,探究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空间影响及其作用机理。研究表明:(1)从空间效应来看,农业产业集聚能够有效降低本省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同时导致相邻省份的农业碳排放强度增加,具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2)从中介效应来看,农业产业集聚可通过促进农业产业结构升级来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3)异质性分析发现,中部地区本省的农业产业集聚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抑制作用最强,而东部地区最弱,且东部和东北地区具有显著正向的空间溢出效应。基于此,提出针对农业产业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产业集聚 农业碳排放强度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培彬 黄可权 朱朝枝 《管理现代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31,共11页
依托于农业新质生产力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高效催化剂。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抑制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农业新质生... 依托于农业新质生产力降低农业碳排放强度是我国由农业大国向农业强国转型的高效催化剂。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农业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农业新质生产力显著抑制了农业碳排放强度,农业新质生产力水平每提高1个单位,农业碳排放强度将会随之下降0.233个单位,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及内生性问题处理后,结论仍然成立;影响机制分析表明,农业新质生产力会通过提高农村劳动生产率及农业土地生产率而抑制农业碳排放强度;异质性分析表明,影响效应在非粮食主产区发挥得更加明显,并且呈现出东部最高、中部次之、西部居后的格局。此外,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农业碳减排效应会伴随着数字普惠金融与农业规模经营的门槛效应。据此,围绕充分发挥农业新质生产力的农业碳减排效应,为“双碳”目标的实现保驾护航;因地制宜,探索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业新质生产力发展路径;加快具有三农属性的数字金融产品创新,加大农地流转推动农业规模经营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新质生产力 农业碳排放强度 农村劳动生产率 农业土地生产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差异分解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4
9
作者 王一婕 史武莹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8-103,共6页
文章基于2006—2021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和差异来源,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 文章基于2006—2021年黄河流域100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分别利用非参数核密度估计法和Dagum基尼系数研究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动态演进特征和差异来源,并借助空间杜宾模型分析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强度的因素,研究发现:在样本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中游和下游地区出现空间极化现象。碳排放强度的总体差异呈波动上升趋势,上游地区内部空间非均衡性最高;中下游之间的差异是地区间差异的主要来源,从贡献率均值来看,地区间差异是总体碳排放强度差异的主要来源。经济发展水平、能源强度、政府支出、人口规模、环境规制和消费水平是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碳排放强度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黄河流域 核密度估计 Dagum基尼系数 空间杜宾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效应及作用机制检验 被引量:2
10
作者 姬新龙 王书玉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8-143,共6页
文章选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探究绿色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以产业结构为门槛变量考察其门槛效应,并从地理区位、粮食生产功能区两个维度进行异质性检验。研... 文章选取2011—2021年我国30个省份的面板数据,采用面板分位数模型、门槛效应模型等探究绿色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具体影响及作用机制,以产业结构为门槛变量考察其门槛效应,并从地理区位、粮食生产功能区两个维度进行异质性检验。研究发现:绿色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显著的抑制作用,且在不同分位数水平下其影响存在显著差异;绿色金融主要通过优化农业种植结构及推动农业绿色技术进步来降低碳排放强度;在不同的区域产业结构下,绿色金融对农业碳排放强度存在双门槛效应;进一步的异质性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金融的农业碳减排作用在西部地区及粮食产销平衡区更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农业碳排放强度 产业结构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动态碳排放强度的电碳市场耦合建模方法及市场优化机制分析
11
作者 赵彤 李雪松 +4 位作者 周浩 丁羽 杨斌 王文涛 王鹏 《中国电力》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1-43,共13页
由于碳市场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时序差异,电力市场与碳市场耦合模型的建模和仿真面临准确度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实际工况的分析发现,火电机组碳排放强度随机组负荷率而波动,为电碳市场实时耦合和精确化建模提供了研究基础。为此,建立了考虑... 由于碳市场与电力市场交易的时序差异,电力市场与碳市场耦合模型的建模和仿真面临准确度不足的问题。通过对实际工况的分析发现,火电机组碳排放强度随机组负荷率而波动,为电碳市场实时耦合和精确化建模提供了研究基础。为此,建立了考虑差异化动态碳排放特性的多发电企业博弈的电力市场和碳市场双层均衡仿真模型,其中上层为发电企业决策模型,下层为电力市场和碳市场交易模型,并提出了一种结合其他行业互动的低碳优化机制,以进一步增强电力市场的协同效应。为求解该模型,提出了一种基于马尔科夫决策迭代的协同优化算法。基于IEEE 39节点的算例分析表明,动态碳排放强度模型能够体现电碳市场的实时耦合,在电碳市场中采用低碳优化机制使系统进一步降低5.42%的碳排放量,使其他行业经济流入电力行业4.79万元,提高了电力市场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市场 市场 碳排放强度 双层模型 马尔科夫决策 纳什均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成渝城市群碳排放强度与新型城镇化水平耦合协调度时空演变及影响因素
12
作者 赵兴洪 帅红 《湖南师范大学自然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7-46,共10页
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趋势面分析以及Tobit模型等方法,对2010—2021年成渝城市群碳排放强度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开展研究,剖析影响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1年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各城... 运用熵值法、耦合协调度模型、核密度估计、趋势面分析以及Tobit模型等方法,对2010—2021年成渝城市群碳排放强度与新型城镇化耦合协调关系开展研究,剖析影响二者协调发展水平的因素。结果表明:(1)2010—2021年碳排放强度逐年降低,各城市间的差距逐渐减小,逐步向低碳化方向发展。(2)新型城镇化水平逐年上升,逐步形成以经济、社会城镇化为主导,人口、环境、空间城镇化相互磨合的城镇化体系。(3)碳排放强度与新型城镇化的耦合度由磨合阶段发展为协调阶段,逐步实现良性互动,耦合协调水平由2010年的0.58上升到2021年的0.81,由勉强协调发展为良好协调,空间分布上呈现出“双核领跑,东高西低,北高南低”的分布格局。(4)经济基础(ln GDP)、政府支持(ln GOVE)和科技创新(TEC)对耦合协调度为正向影响,人口规模(ln P)、产业结构(IN)和能源消费强度(EI)为负向影响,影响作用强度由大到小依次为人口规模、能源消费强度、经济基础、政府支持、产业结构、科技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渝城市群 新型城镇化 碳排放强度 耦合协调 TOBIT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新基建与碳排放强度:内在机制与经验证据
13
作者 苏晨晨 王飞 《地域研究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6-43,共8页
探索数字新基建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对推动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协同共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双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并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 探索数字新基建与碳排放强度之间的关系,对推动数字化转型与绿色低碳发展协同共进、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与“双碳”目标双赢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1—2021年省级面板数据,分析并实证检验数字新基建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1)数字新基建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倒“N”型关系。(2)数字新基建通过能源消耗效应、结构效应、技术效应间接影响碳排放强度。(3)分地区来看,东部地区数字新基建与碳排放强度之间呈现倒“N”型关系,而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数字新基建对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影响不显著。分维度来看,信息基础设施建设、创新基础设施建设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呈倒“N”型,融合基础设施建设对碳排放强度表现出显著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新基建 碳排放强度 能源消耗 结构效应 技术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时空演化及其收敛性研究 被引量:1
14
作者 翟璇 辛冲冲 刘丰睿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64-69,共6页
文章在测算2000—2022年中国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分析了其空间差异特征与动态演进规律,进而利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模型考察了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农业碳排放... 文章在测算2000—2022年中国31个省份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基础上,综合运用Dagum基尼系数及其分解法、核密度估计分析了其空间差异特征与动态演进规律,进而利用变异系数和静态面板模型考察了其σ收敛和β收敛特征。研究发现:全国农业碳排放强度整体呈波动下降趋势,与东、中、西部地区趋势一致,东北地区波动较大。样本期内,总体差异大且波动上升,地区内差异除西部地区略下降外均上升,地区间差异上升且为主要差异来源。全国层面农业碳排放强度呈多极分化,东部、中部、西部、东北地区则呈两极分化,中部地区随时间推移有所减弱。农业碳排放强度具有稳定性,低排放强度省份趋同,高排放强度省份向低排放强度发展。全国及四大地区不存在σ收敛、绝对β收敛特征,引入农业经济发展水平、农村人力资本等控制变量后,均显示出条件β收敛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碳排放强度 地区差异 动态演进 空间收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部地区数字经济对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影响研究
15
作者 谢婧 姜微 《热带农业工程》 2025年第2期55-59,共5页
在数字经济与“双碳”目标背景下,为实现种植业低碳排放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农业物资投入和农田土地利用两大类碳源构建核算体系,通过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中部地区6省2013—2022年种植业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同时,基于熵值法赋值... 在数字经济与“双碳”目标背景下,为实现种植业低碳排放的重要目标,本文基于农业物资投入和农田土地利用两大类碳源构建核算体系,通过IPCC碳排放系数法测算中部地区6省2013—2022年种植业碳排放量以及碳排放强度。同时,基于熵值法赋值数字经济发展指标权重,测度6省2013—2022年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和数字经济综合指数,基于OLS探究数字经济发展对种植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并通过稳健性检验。结果表明:数字经济发展对种植业碳排放强度具有抑制作用,应持续推进数字经济高质量发展,助推中部六省实现种植业碳减排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种植业 排放 碳排放强度 数字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协调发展研究--以西北五省33个城市为例
16
作者 曹欣然 王志强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84-96,共13页
城市是全社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城市空间结构会对城市碳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城市紧凑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测算了城市紧凑度;其次,借助Kaya碳排放恒等式,计算了各城市的碳排放强度;最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地... 城市是全社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之一,城市空间结构会对城市碳排放产生重要的影响。首先,通过构建城市紧凑度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熵值法测算了城市紧凑度;其次,借助Kaya碳排放恒等式,计算了各城市的碳排放强度;最后,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和地理探测器对影响西北地区城市的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耦合协调的变化趋势及其驱动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西北地区城市紧凑度在2006—2021年期间整体呈上升趋势,紧凑度高值区主要集中在5个省份的省会城市,紧凑度低值区主要分布在经济、人口密度较低的小城市,酒泉市的城市紧凑度历年均在倒数4名之内;(2)西北地区碳排放强度在2006—2021年期间整体呈下降趋势,下降幅度较大,高碳排放强度区逐渐向西北方向移动,总体上呈现出中间高、两边低的空间格局;(3)西北地区城市紧凑度与碳排放强度的耦合协调度在2006—2021年期间呈略微上升趋势,整体增幅为0.12,状态从濒临协调达到初级协调。根据地理探测器影响因素识别得出对耦合协调影响最大的因素为科技创新,对耦合协调贡献最小的因素为就业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紧凑度 碳排放强度 耦合协调 驱动因素 西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非线性关系——基于中国省级数据分析
17
作者 唐重振 丁泽宇 唐明慧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51-261,共11页
[目的]探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关系,揭示其中的运行机制及区域差异,为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同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的回归模型探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碳排放之... [目的]探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关系,揭示其中的运行机制及区域差异,为新质生产力与绿色发展同步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数据支撑。[方法]基于2012—2022年中国省级面板数据,采用双向固定的回归模型探讨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而采用门槛模型,分析城乡收入差距在影响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作用中的门槛作用。[结果]①新质生产力与农业碳排放强度之间存在倒“N”型关系,即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的作用是先下降、再上升、后下降的过程。②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存在门槛效应:城乡收入差距越小的地区,新质生产力的减排效果越强。③新质生产力对农业碳排放强度效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在东部地区倒“N”型关系明显,在中部地区效果并不显著,在西部地区则存在“N”型关系。[结论]建议精准把握新质生产力阶段性特征,引导新质生产力与低碳农业发展相适应,增强新质生产力的减排效应;注重缩小城乡收入差距,以提高农民收入为手段,激励农民技术、设备升级,提升新质生产力的减排效应;明确区域间差异,引导新质生产力与各地区实际相匹配,因地制宜实现农业碳减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质生产力 农业 碳排放强度 门槛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效应
18
作者 慈福义 任围仓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54-61,共8页
为探讨黄河流域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基于2005—2021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黄河流域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碳排放强度,... 为探讨黄河流域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并为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经济绿色低碳转型高质量发展提供参考,基于2005—2021年黄河流域79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测算黄河流域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碳排放强度,运用空间杜宾模型进行回归并进行稳健性检验,分析绿色技术创新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及其空间溢出效应、区域异质性和资源禀赋异质性,结果表明:1)研究期黄河流域城市绿色技术创新水平稳步提高、碳排放强度显著下降,二者在空间上均呈现显著的非均衡性;2)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可有效降低碳排放强度,且对邻近城市的间接降碳减排效应大于对本市的直接降碳减排效应;3)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降碳减排效应具有区域异质性和资源禀赋异质性,下游地区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而中上游地区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尚未形成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直接效应较大而非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间接效应较大;4)城市绿色技术创新影响碳排放强度的空间溢出效应随地理距离增大呈现N形变化,最佳地理距离为600 km。建议:1)继续加大对黄河流域绿色技术创新的支持力度,强化绿色技术创新人才培养与引进等,以提升绿色技术创新能力;2)构建多城市协同的绿色技术创新体系,完善绿色技术扩散机制等,以充分发挥中心城市、下游地区城市、非资源型城市绿色技术创新的空间溢出效应,使绿色技术创新对流域整体降碳减排发挥更大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技术创新 碳排放强度 空间杜宾模型 空间溢出效应 城市 黄河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火电碳排放强度区间分异的火风光储系统低碳经济优化调度
19
作者 谢平平 吕思宇 +4 位作者 刘德旭 刘洋 陆秋瑜 杨银国 钟海旺 《电力系统保护与控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42-151,共10页
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背景下,针对现有电力系统调度优化着重约束碳排放总量,轻视约束碳排放强度,导致火电运行碳排放强度较大、经济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火电碳排放强度区间分异的异质能源电力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方... 在能耗“双控”向碳排放“双控”转变背景下,针对现有电力系统调度优化着重约束碳排放总量,轻视约束碳排放强度,导致火电运行碳排放强度较大、经济性较差的问题,提出了一种考虑火电碳排放强度区间分异的异质能源电力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方法。首先分析了火电机组碳排放强度与负荷率关系曲线的分异特征,用低碳强度区、高碳强度区及过渡区划分火电运行区间。其次以火电低碳强度区运行时长最大、系统碳排放量最小、系统运行成本最小为目标,建立了兼顾碳排放“双控”与运行经济性的火风光储系统低碳经济优化调度模型,并相应设计了分层递阶求解策略。最后通过算例验证了模型的有效性和适应性。结果表明:所提模型能够有效约束火电碳排放强度,提高系统运行低碳性,且能够适应不同新能源渗透率、不同气象条件下的系统运行场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火风光储发电系统 火电机组调峰 碳排放强度 特殊天气 优化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排放强度与经济增长的交互机制--基于GVAR模型的分析
20
作者 毕玉江 石金海 桑瑞聪 《技术经济与管理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5-21,共7页
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碳排放强度变化与经济增长率之间不仅有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还存在着通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间接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当前世界主要国家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低碳经济特征。当碳排放强度发生负冲击之后,中国和美国经济... 全球化背景下一国或地区碳排放强度变化与经济增长率之间不仅有直接的相互影响关系,还存在着通过其他国家和地区的间接传导机制。研究发现,当前世界主要国家还存在较为明显的低碳经济特征。当碳排放强度发生负冲击之后,中国和美国经济增长率的下降幅度较为明显;中国和美国碳排放强度下降对其他国家经济增长产生了显著的负面影响。研究表明,推动低碳经济发展不仅需要各国从生产技术、能源利用等方面持续发力,还需要加强碳排放控制的国际合作,降低由于碳减排非同步性产生的额外成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排放强度 经济增长 国际传导 全球向量自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