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68篇文章
< 1 2 3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计及氢-氨高效利用和碳捕集-MR-CHP联合运行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1
作者 赵国 饶章展鹏 +3 位作者 田爱娜 邹杰丞 廖新宇 任祁源 《现代电子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8期125-133,共9页
针对含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综合能源系统(IES)时新能源消纳困难、灵活性差等问题,结合氢-氨高效利用和碳捕集-MR-CHP综合运行,提出一种IES优化调度策略。首先,考虑到促进新能源消纳能力,依次建立含风电制氢、燃气掺氢、氢转热电等氢能高效... 针对含高比例新能源接入综合能源系统(IES)时新能源消纳困难、灵活性差等问题,结合氢-氨高效利用和碳捕集-MR-CHP综合运行,提出一种IES优化调度策略。首先,考虑到促进新能源消纳能力,依次建立含风电制氢、燃气掺氢、氢转热电等氢能高效利用模型,以及含制氨设备、火电机组掺氨燃烧的氨能高效利用模型;其次,引入储液罐、Kalina循环和电锅炉,分别对碳捕集电厂(CCPP)和热电联产(CHP)机组进行灵活性改进,并以甲烷反应器(MR)为桥梁,建立了一个碳捕集-MR-CHP综合运行结构;最后,为保证系统的低碳及经济效益,建立各成本之和最小的单目标函数,以此对IES优化调度模型进行求解。依据算例结果可得,所提模型能显著促进对清洁能源的消纳吸收,实现IES低碳环保、经济和高效灵活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氨高效利用 碳捕集-mr-chp 综合能源系统 优化调度策略 新能源消纳 KALINA循环 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标准研究进展与体系构建思考 被引量:1
2
作者 龙妍 李小姗 +3 位作者 丁晴 熊卓 徐祖伟 赵永椿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8,共12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化石能源低碳零碳甚至负碳利用、工业深度脱碳的主要技术手段,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工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出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研...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是化石能源低碳零碳甚至负碳利用、工业深度脱碳的主要技术手段,对我国能源安全和工业体系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意义重大。国家出台《国家标准化发展纲要》《建立健全碳达峰碳中和标准计量体系实施方案》,要求研究制定CCUS标准,加快构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标准体系,以助力CCUS等关键技术标准与科技研发、示范推广协同推进。围绕CCUS科技创新与产业发展目前面临的新机遇和挑战,系统梳理国内外CCUS标准现状,完善标准体系以支撑CCUS科技创新和产业发展迫在眉睫。然而,CCUS标准体系的缺失导致CCUS项目边界不清、产业发展不规范,科技创新链条受阻,配套政策缺乏规范指引。综合考虑CCUS行业特性、技术门类及功能序列,初步构建了CCUS标准体系框架。针对当下CCUS发展亟需解决的问题,提出面临的主要挑战和应对措施,并围绕亟需建设的4个重点方面展开讨论。结合已有科研基础,提出将标准体系布局、CCUS技术标准、CCUS量化标准和CCUS管理标准等作为重点方向,推动我国CCUS标准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技术 标准体系 利用 封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碳捕集电厂-电转气-液化天然气协同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 被引量:1
3
作者 骆钊 杨林燕 +3 位作者 王华 张杨 沈鑫 郑丽 《太阳能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438-448,共11页
为解决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碳排放量高、供气不足等难题,提出一种含碳捕集电厂-电转气-液化天然气协同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首先,考虑碳捕集电厂和电转气设备的“碳耦合”以及液化天然气站的“电-气耦合”,构建含碳捕集电厂-... 为解决能源转型过程中面临的碳排放量高、供气不足等难题,提出一种含碳捕集电厂-电转气-液化天然气协同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首先,考虑碳捕集电厂和电转气设备的“碳耦合”以及液化天然气站的“电-气耦合”,构建含碳捕集电厂-电转气-液化天然气的电气热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其次,引入阶梯型碳交易机制,提出碳捕集电厂-电转气-液化天然气协同运行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最后,以云南某大型工业园区为例,验证所提模型能够有效提高系统的风光消纳水平和能源利用效率,具有显著的低碳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液化天然气 综合能源系统 交易 电转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电转气碳捕集协同热电联供运行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策略 被引量:1
4
作者 张彬桥 冉远航 张磊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1-21,共11页
为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探索可再生能源低碳高效利用刻不容缓。热电联产机组以热定电的工作模式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提出了挑战。为此,提出电转气,碳捕集系统,分布式电源和热电联产机组协同运行框架并分析其耦合特性。构建... 为实现我国碳达峰和碳中和的战略目标,探索可再生能源低碳高效利用刻不容缓。热电联产机组以热定电的工作模式对可再生能源的消纳提出了挑战。为此,提出电转气,碳捕集系统,分布式电源和热电联产机组协同运行框架并分析其耦合特性。构建以该框架为基础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调度模型,并建立用户需求响应模型。随后,以综合能源系统侧为上层优化模型主体,用户侧为下层优化模型主体提出基于主从博弈的双层优化模型及其求解方法。算例表明,所提模型及策略不但能够有效的提高可再生能源的消纳,减少热电联供机组的碳排放,还降低了系统的运行成本和用户的购能成本,提高了用户的用能效益和系统的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电联产 需求响应 可再生能源消纳 双层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双侧响应与碳捕集的虚拟电厂低碳经济调度 被引量:1
5
作者 李军祥 张三杰 邵馨平 《上海理工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9-88,共10页
随着可再生能源例如风电、光伏等并网规模的不断增加,电力系统的调峰压力逐渐增大,碳捕集电厂不仅能够降低系统碳排放量,也能够减轻系统调峰压力,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引入了综合灵活运行碳捕集电厂来调动供给侧灵活... 随着可再生能源例如风电、光伏等并网规模的不断增加,电力系统的调峰压力逐渐增大,碳捕集电厂不仅能够降低系统碳排放量,也能够减轻系统调峰压力,在电力系统中得到广泛应用。在此背景下,引入了综合灵活运行碳捕集电厂来调动供给侧灵活响应资源,并深入分析了其综合灵活运行方式的特性,同时考虑需求响应来充分调动需求侧的灵活性资源,在此基础上建立考虑供需双侧响应与综合灵活运行碳捕集的虚拟电厂低碳经济调度模型。基于Matlab调用YALMIP工具箱和GUROBI求解器对模型进行仿真验证。算例表明,所提模型能进一步减少“弃光弃风”和碳排放,缓解调峰压力,能够为电力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厂 综合灵活运行方式 需求响应 减排 虚拟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双碳’目标的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专题特约主编寄语
6
作者 张立麒 方梦祥 +2 位作者 赵传文 杜振 王乐乐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I0001-I0004,共4页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推动化石能源脱碳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低碳电力的必要选择,被认为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性支撑技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已将CCUS技术纳入... 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封存技术(carbon capture,utilization and storage,CCUS)是推动化石能源脱碳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低碳电力的必要选择,被认为是我国实现碳中和目标的战略性支撑技术。国家发展改革委、国家能源局已将CCUS技术纳入《煤电低碳化改造建设行动方案(2024—2027年)》中,旨在推动存量煤电机组的低碳改造及新建煤电机组的低碳化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US 目标 利用与封存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集技术主要专利申请人及其技术路线分析
7
作者 张帆 林志坚 《现代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8-16,共9页
以碳捕集技术主要专利申请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专利申请趋势及布局,并对其各自主要碳捕集技术进行技术发展路线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三菱重工及东芝公司专利年申请量已过高峰期,中国华能、中国石化专利年申请量保持增长趋势。各主要申请... 以碳捕集技术主要专利申请人为研究对象,分析其专利申请趋势及布局,并对其各自主要碳捕集技术进行技术发展路线分析。通过分析,发现三菱重工及东芝公司专利年申请量已过高峰期,中国华能、中国石化专利年申请量保持增长趋势。各主要申请人均以吸收法工艺为主要发展方向,多组分胺复配吸收体系为目前主要发展方向,相变吸收剂及离子液体吸收剂有望成为今后吸收体系的发展方向。吸收法捕碳与碳利用、碳封存等技术的耦合工艺,近年来得到了碳捕集主要申请人的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专利分析 专利申请人 技术路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碳市场实施现状与制度路径
8
作者 白洋 赵艺芳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9-16,共8页
在“双碳”背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绿色负排放技术,对于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价值。通过厘清CCUS与碳市场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CCUS碳市场实施的国内外现状进行检视,提出了CCUS碳市场价值实现的制度路径。研究... 在“双碳”背景下,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作为绿色负排放技术,对于实现我国碳中和目标具有重要推动价值。通过厘清CCUS与碳市场之间的逻辑关系,以及对CCUS碳市场实施的国内外现状进行检视,提出了CCUS碳市场价值实现的制度路径。研究认为,碳市场是支持CCUS发展的有效政策手段,可通过履约市场或自愿市场对CCUS进行支持。目前CCUS的碳市场实施面临核算标准不明、法律法规缺失、政策支持不足等多方面阻碍。国际上已有较为成熟的制度经验,如欧盟通过发放免费碳配额、美国通过低碳燃料标准支持CCUS发展等。在此基础上,提出我国CCUS碳市场实施的制度路径,即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市场监管、健全司法保障、鼓励企业主动参与和开展国际合作等举措,以此推动我国CCUS在碳市场中的价值转化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用与封存 市场 欧盟排放权交易体系 美国低燃料标准制度 市场监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碳捕集电厂的电-气互联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9
作者 徐玉琴 朱炳霖 方楠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10,共10页
为应对电力系统低碳运行问题,以双向耦合的电-气互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碳捕集技术与碳交易机制,研究含碳捕集电厂的电-气互联系统低碳经济调度问题。首先,分析碳捕集耗能特性,考虑通过电转气消纳部分CO_(2),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碳交易... 为应对电力系统低碳运行问题,以双向耦合的电-气互联系统为研究对象,引入碳捕集技术与碳交易机制,研究含碳捕集电厂的电-气互联系统低碳经济调度问题。首先,分析碳捕集耗能特性,考虑通过电转气消纳部分CO_(2),并通过对比分析传统碳交易机制与阶梯式碳交易机制,证明阶梯式碳交易机制更有利于系统低碳运行。其次,建立考虑碳捕集成本与碳交易成本的电-气互联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模型,通过线性转换和改进二阶锥松弛的方法,将非凸非线性模型转化为混合整数凸优化模型。最后,在修改的IEEE 30节点电力系统和比利时20节点天然气系统上仿真验证,结果表明文中建立模型能有效实现系统低碳经济运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气互联系统 电厂 阶梯式交易机制 经济调度 改进二阶锥松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风能-碳捕集运行模式下的区域综合能源低碳经济调度
10
作者 王义军 胡一鸣 许家豪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39-48,共10页
为促进区域能源系统(rational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RIES)的低碳和经济发展,文中建立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区域能源模型,结合风能-碳捕集的运行模式,分析两种区域能源模型的适用场景。通过引入系统运行经济成本最低的目标函数,基于风能... 为促进区域能源系统(rational integrated energy system,RIES)的低碳和经济发展,文中建立了两种不同类型的区域能源模型,结合风能-碳捕集的运行模式,分析两种区域能源模型的适用场景。通过引入系统运行经济成本最低的目标函数,基于风能-碳捕集结合的运行模式建立生物质能和电转氢RIES热电联产(combined heat and power,CHP)优化调度模型,采用CPLEX对两种区域能源模型进行求解。仿真结果证明:两种RIES运行的经济性和低碳性在风能-碳捕集运行模式下得到了有效的提升,为不同能源组合下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提供了可靠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综合能源系统 经济调度 热电联供 电转氢 生物质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化学吸收法直接空气碳捕集技术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李德强 张琦 +5 位作者 淦思瑄 李子龙 刘雨珅 刘巍 徐贵玲 赵传文 《低碳化学与化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6,共14页
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负碳排放技术,而化学吸收法DAC技术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化学吸收法DAC技术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开发、二氧化碳吸收塔改进和二氧化碳吸收工艺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 直接空气碳捕集(DAC)技术是一种具有良好应用前景的负碳排放技术,而化学吸收法DAC技术是该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针对化学吸收法DAC技术的二氧化碳吸收剂开发、二氧化碳吸收塔改进和二氧化碳吸收工艺优化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介绍了强碱溶液、胺溶液、氨基酸盐溶液和离子液体作为二氧化碳吸收剂的反应过程和反应机理,阐述了层流塔、开孔泡沫交换器、板式空气接触器和生物质碳材料界面反应器等二氧化碳吸收塔的运行性能和改造情况,分析了余热利用和能源引入等工艺优化方案对化学吸收法DAC系统的影响,总结了化学吸收法DAC系统的技术经济性和碳效率分析研究结果,并对化学吸收法DAC技术未来的发展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 化学吸收法 工艺优化 技术经济性分析 效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用于燃煤电厂的碳捕集技术路线选择 被引量:1
12
作者 张秋园 甘志超 +4 位作者 岳海荣 王路 尹希文 孙万明 纪龙 《煤炭工程》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02-207,共6页
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降低燃煤发电的CO_(2)排放量,文章综述了国内外适用于燃煤电厂的CO_(2)捕集技术路线,包括富氧燃烧技术、直接空气捕集、转化前CO_(2)捕集技术和转化后CO_(2)捕集技术等... 为应对全球变暖问题、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实现绿色低碳高质量发展,降低燃煤发电的CO_(2)排放量,文章综述了国内外适用于燃煤电厂的CO_(2)捕集技术路线,包括富氧燃烧技术、直接空气捕集、转化前CO_(2)捕集技术和转化后CO_(2)捕集技术等。对各技术的原理、优缺点以及工业应用现状进行了全面的综述。结合我国能源消费结构的现状与未来趋势,根据技术成熟度、成本、碳减排潜力等,提出适用于我国工业领域的技术路线。短期内,亦即碳达峰(2030年)之前,燃煤电厂碳捕集应以燃烧后捕集技术中的CO_(2)矿化技术与化学吸收法为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氧化 直接空气 矿化 化学吸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绿证-阶梯碳双向交互与碳捕集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 被引量:2
13
作者 郝丹宁 胡志坚 +4 位作者 谈竹奎 李天格 王扬 胡号 邓卓 《电力自动化设备》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9-77,共9页
完善绿证市场与碳市场的互动机制有利于提升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经济运行水平。为此,提出一种考虑绿证-阶梯碳双向交互与碳捕集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策略。引入绿证交易机制与阶梯式碳交易机制,通过挖掘绿证所蕴含的低碳属性价值,... 完善绿证市场与碳市场的互动机制有利于提升综合能源系统的低碳经济运行水平。为此,提出一种考虑绿证-阶梯碳双向交互与碳捕集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经济调度策略。引入绿证交易机制与阶梯式碳交易机制,通过挖掘绿证所蕴含的低碳属性价值,构建绿证-阶梯碳双向交互模型,以绿证获得量和碳排放权交易量为交互媒介联动绿证市场与碳市场;建立含储液罐的碳捕集电厂综合灵活运行模型,以扩大风电的上网空间;以系统综合运行成本最小为优化目标,设置多个运行场景对所提调度策略的有效性进行对比验证。算例结果表明,所提策略能够改善系统的用能结构,有效提高系统的风电消纳能力与低碳经济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证交易 阶梯式交易 电厂 综合能源系统 经济调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0万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能流特征与热量耗散途径
14
作者 王志勇 王朝威 +6 位作者 张良 杨晋宁 杨东泰 刘毅 杨阳 徐冬 魏小林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06-114,共9页
介绍30万N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与电厂热力系统物质与能量耦合原理。分析典型工况下碳捕集系统的物质流与能量流全过程,明确煮沸热耗散于物流显热(45.10%)和再生工艺热(54.90%)的份额,以及再生工艺热中化学反应热(70.14%)和汽化潜... 介绍30万Nm^(3)/h电厂烟气碳捕集系统与电厂热力系统物质与能量耦合原理。分析典型工况下碳捕集系统的物质流与能量流全过程,明确煮沸热耗散于物流显热(45.10%)和再生工艺热(54.90%)的份额,以及再生工艺热中化学反应热(70.14%)和汽化潜热(29.86%)的份额。在5种冷却耗散途径中,再生气冷却器5热量品位最高(等级80℃),耗散占比9.13%,其次为热量品位第2(等级60℃)、占比最大26.77%的贫液进吸收塔冷却器4,二者可相互转化,是余热利用的关键环节。研究改变碳捕集率和保持碳捕集率调整不同因素(富液分流、贫富液换热端差、贫液负载、吸收剂浓度及比例(MEA:MDEA)等)对冷却耗散和潜显热耗散比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仅调整碳捕集率不会影响潜显热耗散比(0.34),富液分流可显著改变潜显热耗散比,自富液分流比例0.05下的0.63快速下降至0.20下的0.11。缩小贫富液换热端差可快速提高潜显热耗散比,可从12℃端差下的0.22提高至6℃下的0.44。贫液负载从0.19上升至0.28时,潜显热耗散比从0.48下降到0.12。提高吸收剂比例后(0.5~2.0),再生过程中水分蒸发需求扩大,潜显热耗散比显著增加(从0.11快速上升至0.6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吸收 物质流 能量流 热量耗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LCA的CO_(2)捕集-甲烷化一体化技术碳足迹分析
15
作者 付紫君 宋学行 +5 位作者 沈群 王晓波 顾佳名 汪丹峰 魏伟 孙楠楠 《化工进展》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879-2887,共9页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视为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CCUS技术面临高能耗、高成本的缺点。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则通过将CO_(2)吸附和催化转化集成的策略来克服以上缺点。近年来,研究者们探究... 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US)技术被视为减少化石能源利用过程中碳排放的重要途径,然而,传统的CCUS技术面临高能耗、高成本的缺点。CO_(2)捕集转化一体化技术则通过将CO_(2)吸附和催化转化集成的策略来克服以上缺点。近年来,研究者们探究了碳捕集与不同的CO_(2)转化途径集成的可行性,其中甲烷化技术受到了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新型减排技术,评估其低碳性能对于提升技术竞争力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本文作者课题组前期的实验成果,利用Aspen plus对CO_(2)捕集-甲烷化一体化技术(ICCC-CH_(4))进行工艺模拟,并基于生命周期理论,构建了该工艺过程碳足迹核算方法学模型,对该技术的碳排放量进行计算与分析。研究发现,在目前电网条件下,ICCC-CH_(4)技术碳排放量为0.22kg CO_(2)/MJ;在目前风电、水电和核电条件下,该技术甚至可以实现负碳排放。未来随着碱性电解水电解效率的提升,在光伏发电条件下,该技术有望在2030年实现近零碳排放。此外,通过提高氢气利用率,发现该技术碳排放量下降至0.207kg CO_(2)/MJ,相比当前水平下降6%。然而,提升双功能催化剂材料性能对于碳排放量的影响微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O_(2)-转化一体化 生命周期评价 足迹 甲烷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直接空气碳捕集耦合二氧化碳光、热、电转化技术研究进展
16
作者 柳待 王宇旸 +6 位作者 吴嘉僖 吴宛霖 王腾 熊卓 刘婧 赵永椿 张军营 《热力发电》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7-27,共11页
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典型的负碳排放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其依然面临高成本、高能耗问题。DAC技术与碳利用技术的深度耦合,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可提升碳减排效率并降低... 直接空气碳捕集(direct air capture,DAC)技术作为典型的负碳排放技术,是实现碳中和目标的关键技术之一,但是其依然面临高成本、高能耗问题。DAC技术与碳利用技术的深度耦合,将捕集的CO_(2)转化为高附加值产品,可提升碳减排效率并降低全过程成本,在碳中和路径中具有重要价值。介绍了DAC技术的分类和原理,综述了DAC技术与CO_(2)光、电、热转化技术耦合的研究进展和主要挑战,最后展望了DAC技术与碳利用技术深度耦合的应用前景和发展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接空气 CO_(2)光、电、热转化 深度耦合 研究进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氨法碳捕集液相中碳酸氢铵结晶行为
17
作者 王小华 贾俊 +6 位作者 樊帅军 高和利 陈文通 杨鹏威 孟维安 朱洪涛 马双忱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89-98,共10页
氨法碳捕集技术能够满足不同工业烟气的二氧化碳捕集需求且只需要较低的成本,现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抑制氨挥发等问题,对溶液在吸收过程中各参数变化的基础研究尚未深入。探究其吸收过程参数的变化规律,不... 氨法碳捕集技术能够满足不同工业烟气的二氧化碳捕集需求且只需要较低的成本,现已在多个领域得到了成功应用。当前研究主要聚焦于抑制氨挥发等问题,对溶液在吸收过程中各参数变化的基础研究尚未深入。探究其吸收过程参数的变化规律,不仅有助于提升二氧化碳的吸收效率,还可以针对实际应用的需求实现对晶体形貌特征、粒径分布规律的控制。通过自主搭建的氨法碳捕集鼓泡反应系统,探讨了不同物理和化学因素对碳酸氢铵结晶行为的影响,并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X射线衍射(XRD)和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协同表征,分析了不同条件下晶体的微观特性和成分组成、化学键类型。实验结果表明,中低转速更有利于晶体的稳定生长,高转速可以提高反应速率;磁场位置和磁性颗粒的添加对结晶过程具有显著的影响;溶析剂的加入能够提高结晶的反应速率,但同时会使晶体的形态和粒径发生改变。在晶体生长过程中,将转速控制在350~450 r/min内有利于晶体的稳定生长,该转速区间可有效降低剪切力,减少对晶体的损伤。添加磁性颗粒能够显著延长混合溶液对CO_(2)的稳定吸收期,进而提高结晶过程的稳定性。此外,适量乙醇的添加不仅不会改变晶体的化学成分,还能有效提升结晶效率。研究旨在总结氨法碳捕集过程中碳酸氢铵的结晶规律,为碳捕集过程中结晶的控制提供有益的经验和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法 结晶 酸氢铵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含光热模块AA-CAES电站和碳捕集的综合能源系统低碳优化调度
18
作者 闫文文 文中 +3 位作者 李丹 郑连华 覃治银 赵迪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43-151,共9页
“双碳”目标背景下,为实现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IES)多能耦合利用和低碳化,文中提出含光热模块的先进绝热压缩空气(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AA-CAES)储能电站和电转气(power to gas,P2G... “双碳”目标背景下,为实现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s,IES)多能耦合利用和低碳化,文中提出含光热模块的先进绝热压缩空气(advanced adiabatic compressed air energy storage,AA-CAES)储能电站和电转气(power to gas,P2G)与储液式碳捕集(carbon capture system,CCS)协同运行的IES低碳优化调度模型。论文建立光热模块与AA-CAES电站耦合模型并将其引入至含P2G-CCS的IES中;提出风-光-碳捕集电厂联合供能碳捕集设备运行策略及碳交易模型,以净碳排放量、综合成本最小化为目标函数构建IES低碳优化调度模型。通过算例对比,验证了含光热模块AA-CAES储能电站与P2G-CCS协同运行能够进一步降低总成本,减少碳排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光热模块 AA-CAES储能电站 电转气 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泥行业燃烧中碳捕集技术研究及应用进展
19
作者 王俊杰 杨华伟 +1 位作者 朱治平 蔡军 《洁净煤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37-51,共15页
水泥行业是CO_(2)排放大户,约占全球CO_(2)排放量7%。碳捕集被视为碳中和“兜底”技术,燃烧中碳捕集具有捕集能力强、过程能耗低、捕集成本小等优势。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水泥行业布局的燃烧中碳捕集项目,包括直接分离技术4项,富氧燃烧技... 水泥行业是CO_(2)排放大户,约占全球CO_(2)排放量7%。碳捕集被视为碳中和“兜底”技术,燃烧中碳捕集具有捕集能力强、过程能耗低、捕集成本小等优势。系统梳理了国内外水泥行业布局的燃烧中碳捕集项目,包括直接分离技术4项,富氧燃烧技术12项,钙循环技术4项。直接分离技术通过间接换热捕集生料分解产生的CO_(2),围绕该技术国外布局了LEILAC项目,核心为直接分离反应器,两期项目设计碳捕集规模分别为2.5万t/a和10万t/a,一期试验表明分离CO_(2)纯度>95%;国内某公司开发了外燃式旋窑技术,正在建设5万t/a碳捕集示范项目。富氧燃烧技术分为部分富氧燃烧、第1代全系统富氧燃烧和第2代全系统富氧燃烧。部分富氧燃烧技术仅在分解炉内实现富氧燃烧,可捕集60%~75%的碳排放。富氧气氛(O_(2)/CO_(2))下生料中碳酸钙分解受到抑制,分解炉温度需增加60~70℃以获得较高分解率。围绕该技术国内已建设2个项目。全系统富氧燃烧技术在回转窑、分解炉内构建富氧气氛,CO_(2)捕集能力90%~95%。第1代全系统富氧燃烧技术通过烟气循环控制燃烧温度,研究表明富氧气氛对于熟料质量无明显影响,通过参数调整可实现回转窑温度分布与空气气氛一致。与第1代相比,第2代全系统富氧燃烧技术取消了烟气循环系统,回转窑温度通过过剩O_(2)控制,研究表明增加O_(2)当量比具有理想的温度控制效果,围绕该技术国外已布局多个项目。由于CaCO_(3)、CaO分别是水泥原料和熟料的主要成分,且预分解工艺包含分解炉,钙循环技术在水泥行业具有天然优势。重点论述了集成钙循环工艺布置及CLEANKER项目工业试验结果,表明碳捕集率20%~80%,在碳酸化炉温度450~750℃,随着温度升高CO_(2)捕集效率明显增强,从0增加至最高100%。围绕碳捕集能力、项目规模、能耗及减排成本、技术风险,对燃烧中碳捕集技术进行了对比分析。我国水泥产量占全球约45%,建议加强新技术研发、加快推进技术工程验证、完善相关配套设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泥 富氧燃烧 直接分离 钙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醇胺法碳捕集技术的研究进展
20
作者 魏青 张振涛 +3 位作者 王瑞祥 张化福 杨俊玲 吴宏伟 《环境工程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90-99,共10页
燃煤电厂的烟气是CO_(2)长期、稳定、集中的来源,减缓温室效应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即从电厂烟气中捕集CO_(2),其中醇胺溶液吸收法是最具潜力、应用最广泛的碳捕集技术,但其存在再生能耗高的缺点。首先介绍了碳捕集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流程,... 燃煤电厂的烟气是CO_(2)长期、稳定、集中的来源,减缓温室效应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即从电厂烟气中捕集CO_(2),其中醇胺溶液吸收法是最具潜力、应用最广泛的碳捕集技术,但其存在再生能耗高的缺点。首先介绍了碳捕集技术的工作原理及流程,针对醇胺溶液碳捕集技术,从吸收剂的发展、吸收过程工艺优化、再生过程工艺优化和复合工艺优化等方面综述了目前基于醇胺溶液的碳捕集技术的发展现状。研究表明:未来应注重开发高吸收速率、低再生消耗、低胺耗的新型醇胺吸收剂;在工艺优化方面,吸收/再生过程工艺优化要提高吸收/解吸速率,降低能耗;复合工艺优化要合理耦合多种单一工艺优化方法,以更大程度地降低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醇胺吸收剂 化学吸收法 CO_(2)吸收 CO_(2)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