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退化草地补播草木樨、黄花苜蓿的生产力和土壤碳截获潜力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飞 禹朴家 +4 位作者 神祥金 宋彦涛 李强 张海艳 周道玮 《草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361-366,共6页
通过对补播两年后的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e)等5种群落的群落组成、生产力以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调查,分析了5种群落类型的土壤碳储量及群落生产力,探讨了补播对退化草地土壤碳截获及群落生产力的影响... 通过对补播两年后的草木樨(Melilotus suaveolens)、黄花苜蓿(Medicago falcate)等5种群落的群落组成、生产力以及土壤有机碳储量的调查,分析了5种群落类型的土壤碳储量及群落生产力,探讨了补播对退化草地土壤碳截获及群落生产力的影响。结果表明,1)补播显著提高了退化草地的碳截获能力(P<0.05)。补播深根系牧草——草木樨、黄花苜蓿群落的土壤碳储量明显高于退化的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而自然演替的羊草(Leymus chinensis)和轻度退化的虎尾草(Chloris virgata)群落介于二者之间,表现为芦苇<虎尾草<羊草<草木樨<黄花苜蓿;2)土壤有机碳储量和含量具有明显的垂直分布特征,且各群落之间差异明显;3)补播改善了群落组成,大大提高了群落生产力(P<0.05),其整体变化趋势为虎尾草<芦苇<羊草<黄花苜蓿<草木樨。我国草地面积大,补播可能是实现退化草地恢复和固碳功能的最经济和最具操作性的途径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退化草地 补播 深根系 垂直分布 碳截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近20年来陕西省农作物碳截获的时空特征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宏运 张艳芳 +1 位作者 位贺杰 王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2016年第2期65-71,共7页
[目的]研究近20a陕西省农作物碳截获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主要作物的产量、播种面积等数据,运用系数法、灰色关联模型等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1)1991—2012年陕西省主要作... [目的]研究近20a陕西省农作物碳截获的时空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为区域生态系统碳循环研究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基于陕西省主要作物的产量、播种面积等数据,运用系数法、灰色关联模型等进行估算与分析。[结果](1)1991—2012年陕西省主要作物的碳截获量呈波动式增加,其中粮食作物的碳截获量大于经济作物,且粮食作物的年际波动比经济作物稳定。(2)研究区主要作物碳截获量及其变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4个地理区作物碳截获量的大小依次为:关中地区>陕南地区>陕北黄土高原区>陕北风沙区,且除陕南地区外,其他3大区域的作物碳截获量都呈增加趋势。主要作物碳截获的重心位于西安和咸阳地区,呈由西南向东北方向移动的变化趋势。(3)在各因素中,作物的有效灌溉面积、旱涝保收面积和播种面积对其碳截获量的影响较大,且各因素与作物碳截获量的关联度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结论]陕西省作物生长过程中起到明显的碳汇作用,但其碳截获的增速小于中国大部分地区,提高有效灌溉率和人为投入,有利于增加作物的碳截获量,对缓解区域碳减排的压力具有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 碳截获 重心动态演变 灰色关联分析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丛枝菌根与土壤碳截获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3
作者 李艳红 李艳凤 《安徽农业科学》 CAS 2019年第12期6-9,13,共5页
土壤碳截获一直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领域,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简称AM)广泛存在于陆地生态系统中,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AM真菌在土壤碳截获中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综述了丛枝菌根... 土壤碳截获一直是研究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的重要领域,而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简称AM)广泛存在于陆地生态系统中,对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有着重要作用。近年来,AM真菌在土壤碳截获中的应用日益受到人们的关注。综述了丛枝菌根在土壤碳截获功能中的作用机制,主要围绕AM与根系的关系、AM与光和碳截获、AM与土壤碳截获、环境因子对AM在土壤碳截获中的作用等方面进行了介绍。由于AM真菌对于调控碳循环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全球气候变化下,AM真菌土壤碳截获的潜力研究、菌丝在土壤结构中的功能及菌丝网在生态系统碳固持中的作用必将成为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丛枝菌根 循环 土壤碳截获 陆地生态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北次生杨桦林土壤碳氮动态特征 被引量:5
4
作者 汲常萍 王文杰 +1 位作者 韩士杰 祖元刚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7期5675-5685,共11页
土壤分级组分是研究其碳氮动态的基础,次生杨桦林作为东北地区主要的天然林类型,目前相关数据的欠缺状态要求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采集0—10cm、10—20cm、20—30cm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组分物理化学分级方法,将土壤分... 土壤分级组分是研究其碳氮动态的基础,次生杨桦林作为东北地区主要的天然林类型,目前相关数据的欠缺状态要求对此进行深入研究。为此,采集0—10cm、10—20cm、20—30cm长白山次生杨桦林土壤,通过土壤颗粒组分物理化学分级方法,将土壤分成5种组分:沙和稳定团聚体土壤组分(SA)、酸不溶土壤组分(AI)、易氧化土壤组分(EO)、颗粒态土壤组分(P)和可溶性土壤组分(S),进而分析了不同组分的质量分数、碳氮含量、碳氮分配比例及红外光谱5类官能团相对含量,旨在探讨次生杨桦林土壤固碳、氮供应机制。结果显示,接近90%的土壤质量集中在稳定组分AI(66.21%)和SA(22.11%)上,导致稳定组分中碳截获量最大(占土壤总碳量的2/3),而且其C/N比活跃组分(P和EO)大2—9倍;与碳不同,由于活跃组分中N含量比稳定组分大4—80倍,致使活跃组分P和EO氮的分配比例最大,分别占土壤总氮的33.1%和26.0%;除了占土壤质量很少的P和S外,组分间以及组分内的碳氮间多具有显著相关关系。这种土壤碳、氮在不同组分间贮存方式的差异使得土壤碳储存稳定性更高、而N肥力供应更快速。伴随不同组分碳氮储存的变化,不同组分间红外官能团存在显著差异,AI组分中绝大多数官能团相对含量均最低,而P和S组分中绝大多数官能团相对含量均较高,绝大多数官能团相对含量与碳含量、氮含量呈现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反映了官能团具有维持土壤碳氮的功能。同时,官能团与土壤C/N具有显著相关关系,反映出组分官能团相对含量的高低具有指示组分化学活性高低的作用。研究发现对于林分土壤的碳截获与氮供应的机制阐明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这为深入了解东北次生杨桦林碳氮动态及对未来气候的响应提供基础数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截获 土壤氮 土壤组分区分 氮比 红外线光谱官能团组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落叶松、水曲柳、樟子松和农田土壤指标差异及其综合比较 被引量:13
5
作者 路嘉丽 沈光 +4 位作者 王琼 裴忠雪 任蔓莉 魏晨辉 王文杰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543-3552,共10页
东北地区以大森林和大农业为主要特色,主要造林树种落叶松、水曲柳、樟子松及农田对土壤肥力、物理指标、盐碱度、碳截获等的影响差异是本文研究目的。选择秀水林场和帽儿山林场的4种植被类型进行0—60cm分层土壤采样,对根系密度、土壤... 东北地区以大森林和大农业为主要特色,主要造林树种落叶松、水曲柳、樟子松及农田对土壤肥力、物理指标、盐碱度、碳截获等的影响差异是本文研究目的。选择秀水林场和帽儿山林场的4种植被类型进行0—60cm分层土壤采样,对根系密度、土壤p H、电导率、全氮、全磷、全钾、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土壤真菌代谢产物(球囊霉素相关蛋白易提取球囊霉素EEG、总提取球囊霉素TG)、容重、比重、孔隙度、比表面积、SOC、有机碳矿化速率等17个指标进行研究。主要结论如下:植被类型间的差异在不同土层之间表现一致的指标所占比例很大,其中秀水林场13个指标,帽儿山林场全部17个指标。尽管不同地点间土壤差异较大,但也存在树种差异一致性。土壤物理性质(容重、比重、孔隙度、比表面积)维持方面,两个林场均显示水曲柳综合得分最高,说明其具有更好的土壤物理性质维持能力,且多通过土壤容重下降来实现。土壤固碳能力得分最高的也是水曲柳,并且两个研究地点结果类似,主要与其高根系密度有关。综合土壤肥力维持能力(N、P、K及其有效态及真菌代谢产物球囊霉素相关蛋白),不同地点间植被类型差异排序不同。降低土壤盐碱能力(p H和电导率)方面,樟子松得分最高,尽管不同地点不尽一致。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影响尽管不同地点、不同土壤深度多不相同,但总体上存在规律性,特别是土壤物理性质维持和土壤固碳能力方面。进行造林绿化时应该根据造林目的进行树种选择,提升土壤物理性质应该考虑种植更能够维持良好土壤物理性质的树种(如水曲柳、樟子松等),而提升土壤碳截获则要考虑根系密度大的树种(如水曲柳)。相关研究结果对国家重大生态工程(三北防护林、退耕还林)工程生态功能评价以及后续管理、树种选择具有支撑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类型间差异 土壤物理性质 土壤肥力 盐碱度 碳截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