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导航
期刊开放获取
上海教育软件发展有限公..
期刊文献
+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任意字段
题名或关键词
题名
关键词
文摘
作者
第一作者
机构
刊名
分类号
参考文献
作者简介
基金资助
栏目信息
检索
高级检索
期刊导航
共找到
2
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显示方式:
文摘
详细
列表
相关度排序
被引量排序
时效性排序
短期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碳库有机碳储量及组成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
4
1
作者
周凌波
孙宗玖
+4 位作者
刘慧霞
崔雨萱
董乙强
哈里·阿力腾别克
姚树润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19,共11页
为探讨短期封育(4~7年)对荒漠草地碳库固碳能力及其组成的影响,采用成对试验设计,通过对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地上植被、凋落物、地下生物量、0~50cm土壤4个有机碳库碳含量及其储量的测算,明确各碳库储量及其组成比例对短期封...
为探讨短期封育(4~7年)对荒漠草地碳库固碳能力及其组成的影响,采用成对试验设计,通过对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地上植被、凋落物、地下生物量、0~50cm土壤4个有机碳库碳含量及其储量的测算,明确各碳库储量及其组成比例对短期封育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短期封育促进了蒿类荒漠草地地上植被、凋落物、地下生物量有机碳的积累,依次较对照增加109.41%、81.88%、26.91%,不利于0~5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积累,依次较对照降低19.60%、16.30%。(2)短期封育改变了蒿类荒漠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组成比例,植被有机碳库比例显著上升,土壤有机碳库比例显著下降,但土壤有机碳库仍居于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84.00%~96.31%。总之,短期封育促进了蒿类荒漠草地植被的固碳能力,降低了土壤碳库有机碳储量,最终导致生态系统总有机碳储量的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期封育
蒿类荒漠草地
四大有机
碳
库
有机
碳
储量
碳库组成
比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碳汇作用及其对固碳减排贡献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畅
杨忠芳
+6 位作者
余涛
牛荣琛
郭茹璨
余保成
夏学齐
于朝阳
曹圆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0-1242,共33页
【研究目的】干旱区土壤无机碳作为全球碳循环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其碳汇效应不容忽视。【研究方法】本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的相关文献,重点对土壤无机碳汇确认、碳库组成、来源识别,以及碳汇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归纳...
【研究目的】干旱区土壤无机碳作为全球碳循环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其碳汇效应不容忽视。【研究方法】本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的相关文献,重点对土壤无机碳汇确认、碳库组成、来源识别,以及碳汇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总结。【研究结果】干旱区无机碳汇效应伴随着干旱区负通量研究得到确认,但其碳库组成十分复杂,包括了液相碳库与固相碳库。其中液相储库主要以可溶性碳酸盐形式赋存于干旱区地下水体;固相储库则为以固相碳酸盐矿物的形式赋存在土壤中,依据不同成因来源分为成岩碳酸盐与成土碳酸盐,后者又细分为碳质成土碳酸盐与硅质成土碳酸盐。成土碳酸盐中的硅质成土碳酸盐具备真正长期稳定的碳汇效应。无机碳汇的影响因素复杂,包括了自然的气候、土壤性质与深度、生物作用、成土母质、土壤有机质等因素,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农业管理措施等人为因素。【结论】干旱区土壤无机碳对全球碳循环研究极其重要,当前研究主要聚焦在土壤无机碳来源分辨,碳汇效应强度确认与固碳潜力量化,以及影响因素明确与人为干预的可能性评估等方面。在实现“双碳目标”驱动下,查清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无机碳源汇过程与影响因素必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也是解决“碳失汇”科学难题的突破点,极大地推动全球碳循环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无机
碳
干旱—半干旱地区
碳
汇
碳库组成
来源识别
影响因素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短期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碳库有机碳储量及组成比例的影响
被引量:
4
1
作者
周凌波
孙宗玖
刘慧霞
崔雨萱
董乙强
哈里·阿力腾别克
姚树润
机构
新疆农业大学草业学院
新疆草地资源与生态自治区重点实验室
西部干旱荒漠区草地资源与生态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出处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9-19,共11页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32060404,31260574)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重点实验室开放课题(2022D04003)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自然科学基金(2020D01A60)资助。
文摘
为探讨短期封育(4~7年)对荒漠草地碳库固碳能力及其组成的影响,采用成对试验设计,通过对天山北坡不同区域蒿类荒漠草地地上植被、凋落物、地下生物量、0~50cm土壤4个有机碳库碳含量及其储量的测算,明确各碳库储量及其组成比例对短期封育的响应规律。结果表明:(1)短期封育促进了蒿类荒漠草地地上植被、凋落物、地下生物量有机碳的积累,依次较对照增加109.41%、81.88%、26.91%,不利于0~50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积累,依次较对照降低19.60%、16.30%。(2)短期封育改变了蒿类荒漠草地生态系统有机碳的组成比例,植被有机碳库比例显著上升,土壤有机碳库比例显著下降,但土壤有机碳库仍居于主导地位,所占比例为84.00%~96.31%。总之,短期封育促进了蒿类荒漠草地植被的固碳能力,降低了土壤碳库有机碳储量,最终导致生态系统总有机碳储量的降低。
关键词
短期封育
蒿类荒漠草地
四大有机
碳
库
有机
碳
储量
碳库组成
比例
Keywords
Short-term enclosure
Sagebrush desert grassland
Four major organic carbon pools
Organic carbon storage
Composition of carbon pools
分类号
S812 [农业科学—草业科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碳汇作用及其对固碳减排贡献研究进展
被引量:
5
2
作者
李畅
杨忠芳
余涛
牛荣琛
郭茹璨
余保成
夏学齐
于朝阳
曹圆圆
机构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
自然资源部生态地球化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数理学院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地球科学与测绘工程学院
宁夏回族自治区地球物理地球化学调查院
出处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210-1242,共33页
基金
宁夏回族自治区重点研发计划重大(重点)项目“宁夏中北部土壤碳汇源转化因素与碳库保育研究”(2022BBF02036)。
文摘
【研究目的】干旱区土壤无机碳作为全球碳循环举足轻重的组成部分,其碳汇效应不容忽视。【研究方法】本文查阅了大量国内外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的相关文献,重点对土壤无机碳汇确认、碳库组成、来源识别,以及碳汇影响因素进行了系统性归纳总结。【研究结果】干旱区无机碳汇效应伴随着干旱区负通量研究得到确认,但其碳库组成十分复杂,包括了液相碳库与固相碳库。其中液相储库主要以可溶性碳酸盐形式赋存于干旱区地下水体;固相储库则为以固相碳酸盐矿物的形式赋存在土壤中,依据不同成因来源分为成岩碳酸盐与成土碳酸盐,后者又细分为碳质成土碳酸盐与硅质成土碳酸盐。成土碳酸盐中的硅质成土碳酸盐具备真正长期稳定的碳汇效应。无机碳汇的影响因素复杂,包括了自然的气候、土壤性质与深度、生物作用、成土母质、土壤有机质等因素,以及土地利用与土地覆盖、农业管理措施等人为因素。【结论】干旱区土壤无机碳对全球碳循环研究极其重要,当前研究主要聚焦在土壤无机碳来源分辨,碳汇效应强度确认与固碳潜力量化,以及影响因素明确与人为干预的可能性评估等方面。在实现“双碳目标”驱动下,查清干旱—半干旱地区土壤无机碳源汇过程与影响因素必将是未来的研究热点,也是解决“碳失汇”科学难题的突破点,极大地推动全球碳循环研究。
关键词
土壤无机
碳
干旱—半干旱地区
碳
汇
碳库组成
来源识别
影响因素
环境地质调查工程
Keywords
soil inorganic carbon
arid−semiarid regions
carbon sinks
carbon pool composition
source identification
influencing factors
environmental geological survey engineering
分类号
S153.6 [农业科学—土壤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题名
作者
出处
发文年
被引量
操作
1
短期封育对蒿类荒漠草地碳库有机碳储量及组成比例的影响
周凌波
孙宗玖
刘慧霞
崔雨萱
董乙强
哈里·阿力腾别克
姚树润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
4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2
干旱区土壤无机碳碳汇作用及其对固碳减排贡献研究进展
李畅
杨忠芳
余涛
牛荣琛
郭茹璨
余保成
夏学齐
于朝阳
曹圆圆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
5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职称材料
已选择
0
条
导出题录
引用分析
参考文献
引证文献
统计分析
检索结果
已选文献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页
确定
用户登录
登录
IP登录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