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冻融期巴音布鲁克高寒湿地雪被去除对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
1
作者 胡云鹏 陈末 +5 位作者 杨再磊 买迪努尔·阿不来孜 田宇欣 贾宏涛 寇天乐 贾远彬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26-334,共9页
[目的]分析冻融期降雪减少对巴音布鲁克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为高寒湿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及区域“碳中和”战略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数据。[方法]于2022年9月布设野外试验,设置2种处理:雪被去除与自然降雪,分别在冻... [目的]分析冻融期降雪减少对巴音布鲁克高寒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及碳库稳定性的影响,为高寒湿地应对未来气候变化及区域“碳中和”战略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数据。[方法]于2022年9月布设野外试验,设置2种处理:雪被去除与自然降雪,分别在冻融期的初冻期(11月)、冻结期(3月)、融冻期(7月)进行取样,测定土壤含水量(SWC)、电导率(EC)、pH值,有机碳含量(SOC),极不稳定有机碳组分(F_(1))、不稳定有机碳组分(F_(2))、稳定有机碳组分(F_(3))和惰性有机碳组分(F_(4))。[结果](1)雪被去除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在初冻期、冻结期、融冻期均无显著差异,但出现了降低的趋势。雪被去除后有机碳含量在3时期分别降低了2.87%,6.65%和4.49%。(2)初冻期雪被去除后F_(1)和F_(2)组分有机碳含量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相比于自然降雪两种组分有机碳含量分别降低了8.72%和12.26%。冻结期不同处理间F_(3)组分了出现显著差异(p<0.05)。雪被去除后F_(3)组分有机碳含量降低了25.57%,融冻期F_(1),F_(2)和F_(3)出现了显著差异(p<0.05),其中除雪后F_(1)和F_(3)分别降低了22.10%和25.57%,而F_(2)组分上升了34.92%。其他组分无显著差异。(3)雪被去除后,相比于自然降雪处理,碳库活度在3个时期分别上升了5.99%,9.71%和20.39%。雪被去除后土壤有机碳有降低的趋势,但土壤碳库稳定性有上升的趋势。而随着冻融进行,土壤有机碳含量呈现出先降低后上升的趋势,而土壤碳库稳定性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结论]短期观测结果表明冻融循环和雪被去除对有机碳含量和碳库稳定性均无显著影响,但雪被去除对土壤的影响大于冻融变化,未来需进一步开展长期定位观测研究,以更好服务高寒湿地科学管理和助力区域碳中和战略实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湿地 冻融期 雪被去除 有机组分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亚热带不同红锥混交林土壤碳库稳定性与碳库管理指数变化 被引量:15
2
作者 王仁杰 蒋燚 +4 位作者 王勇 刘庭薇 唐靓茹 刘雄盛 黄荣林 《林业科学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24-31,共8页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红锥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碳库稳定性特征,以期为南亚热带不同红锥混交林碳平衡过程的评估和混交模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南亚热带红锥人工纯林(HC)、红锥+湿地松人工混交林(HS)、红锥+火力楠人工... [目的]研究不同类型红锥混交林土壤有机碳库及其碳库稳定性特征,以期为南亚热带不同红锥混交林碳平衡过程的评估和混交模式的筛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本研究以南亚热带红锥人工纯林(HC)、红锥+湿地松人工混交林(HS)、红锥+火力楠人工混交林(HH)、红锥+米老排人工混交林(HM)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林分类型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溶解性有机碳(DOC)和微生物生物量碳(MBC)含量及碳库管理指数(CMI)的变化。[结果]4种林分类型的SOC、EOC、POC、DOC、MBC含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SOC与EOC、POC、MBC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且与POC的相关系数最大,不同林分间SOC含量均表现为:HM>HH>HS>HC,且0~20 cm土层与0~40 cm土层的变化一致;4种林分类型0~40 cm土层的CMI表现为:HM>HH>HC>HS,且20~40 cm土层的CMI变化与0~40 cm土层的变化一致。[结论]4种林分类型SOC、EOC、POC、DOC、MBC含量主要受林分表层土的影响,CMI主要受林分下层土的影响,POC含量与SOC关系最为密切;红锥阔叶混交林较红锥针阔混交林更能提高土壤肥力,改善土壤质地,且HM的阔叶混交模式土壤碳库质量最高,在有机碳和活性碳增加的同时也有助于惰性碳的积累及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亚热带 红锥混交林 活性有机 碳库稳定性 管理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土壤颗粒分形特征及其与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管光玉 范燕敏 +1 位作者 武红旗 闫德智 《草地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258-262,共5页
本文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0-50cm土层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分形特征与土壤有机碳库活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颗粒以粉粒为主,分形维数分布在2.675-2.845之间,与0.05mm粒径关系密切。长期封育和重度放牧分形维数随... 本文研究了不同利用方式下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原0-50cm土层土壤颗粒组成及其分形特征与土壤有机碳库活度的关系。结果表明:该区土壤颗粒以粉粒为主,分形维数分布在2.675-2.845之间,与0.05mm粒径关系密切。长期封育和重度放牧分形维数随土层加深而降低,且与碳库活度显著相关;短期封育和中度放牧分形维数变化小,与碳库活度无显著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原 不同利用方式 分形特征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16年保护性耕作措施对粮草轮作系统土壤碳库及稳定性的影响 被引量:17
4
作者 苑广源 MUNYAMPIRWA Tito +3 位作者 毛丽萍 张燕 杨宪龙 沈禹颖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52-258,267,共8页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其变化除了受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农业耕作措施的影响。为研究长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陇东地区玉米(Zea mays L.)-小麦(Triticum aest... 土壤碳库是陆地生态系统碳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维持全球碳平衡及气候变化具有重要作用,其变化除了受气候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外,还受农业耕作措施的影响。为研究长期保护性耕作措施对黄土高原陇东地区玉米(Zea mays L.)-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箭筈豌豆(Vicia sativa L.)轮作系统土壤碳库及碳库变化的影响,利用已进行16年传统耕作(T)、传统耕作+秸秆还田(TS)、免耕(NT)、免耕+秸秆还田(NTS)的保护性耕作定位试验,探究0—200 cm土层土壤全碳、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碳库指数、碳库管理指数、碳库活度指数的变化。结果表明:连续进行16年保护性耕作措施能够显著增加0—5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及易氧化有机碳含量(P<0.05),对深层土壤有机碳和易氧化有机碳影响不显著,相比T,TS、NT、NTS处理能够使土壤有机碳含量分别升高59.74%,58.43%,80.56%,使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分别升高49.80%,49.65%,53.17%。保护性耕作措施对土壤碳库变化的影响随土层深度改变,其中TS、NT和NTS处理土壤碳库指数在0—10 cm土层显著高于10—20 cm土层,而土壤碳库活度指数和碳库管理指数在10—20 cm土层显著高于0—10 cm土层,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是决定土壤碳库活度指数和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变化的主要原因。通过16年的长期试验证明,免耕+秸秆还田处理是提升农田表层土壤碳库及稳定性的有效措施,研究结果可为探讨土壤固碳机理、优化黄土高原地区农田管理措施提供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粮草轮作系统 保护性耕作措施 土壤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秸秆与氮肥配施下土壤碳库周转和稳定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3
5
作者 张月 宋明丹 李月梅 《现代农业科技》 2023年第13期146-151,163,共7页
为了解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碳库周转和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CO_(2)排放、碳固持和周转、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调节土壤碳氮比,具有激发效应,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较高;配施氮肥可促进还田... 为了解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碳库周转和稳定性的影响,本文综述了秸秆与氮肥配施对土壤CO_(2)排放、碳固持和周转、有机碳库稳定性的影响。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可调节土壤碳氮比,具有激发效应,土壤CO_(2)累积释放量较高;配施氮肥可促进还田秸秆的腐解,提高土壤碳库中新碳储量,影响土壤有机碳固持和周转;秸秆腐解后以不同组分的形式存在于土壤,配施氮肥可以增加土壤有效养分,影响土壤有机碳变化,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库的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秸秆还田 配施氮肥 周转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水库藻源性有机质来源对表层沉积物有机碳矿化过程的影响
6
作者 黄思宇 蒲俊兵 +2 位作者 潘谋成 李建鸿 张陶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87-396,共10页
岩溶水生环境富含HCO-3,有利于内源藻类发生生物碳泵作用,形成大量藻源有机质沉积到库底。丰富的藻源性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发生矿化作用,影响有机质埋藏过程,影响岩溶水生环境碳循环过程和碳汇潜力。为探究藻源性有机质对矿化作用的影响... 岩溶水生环境富含HCO-3,有利于内源藻类发生生物碳泵作用,形成大量藻源有机质沉积到库底。丰富的藻源性有机质在沉积物中发生矿化作用,影响有机质埋藏过程,影响岩溶水生环境碳循环过程和碳汇潜力。为探究藻源性有机质对矿化作用的影响和岩溶水生环境碳循环稳定性的影响,以岩溶地下水补给型水库(广西大龙洞水库)为研究对象,初步分析从上游到下游不同区域藻源有机质对表层沉积物有机质矿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大龙洞水库有机质主要来源为内源藻类(20.9%~65%)和外源土壤(11.8%~53.4%)且具有一定的空间差异,水库上游以土壤来源为主,下游以藻类来源为主。大龙洞水库表层沉积物矿化过程在空间上呈现上游潜在矿化量高于下游潜在矿化量,产生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在岩溶高溶解无机碳水环境中,藻源性有机碳对微生物矿化过程具有抑制性,降低矿化强度。在生物碳泵作用和无机碳保护下,以藻源性来源为主的岩溶水库表层沉积物有机碳潜在埋藏总量略高于岩溶区土壤的潜在埋藏总量,表明岩溶水库沉积物有着稳定的有机成分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溶水 藻源性有机质 矿化过程 无机保护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沱江流域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耕层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7
作者 李文丹 李艾雯 +5 位作者 成金礼 陈丹 毛雅若 陈鑫怡 张元媛 李启权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792-801,共10页
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揭示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空间分布的影响规律是制定合理的耕作管理措施、提高耕地土壤固碳潜力和土壤质量的前提。基于沱江流域164个耕地土... 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是影响耕地土壤有机碳含量及稳定性的重要因素,揭示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空间分布的影响规律是制定合理的耕作管理措施、提高耕地土壤固碳潜力和土壤质量的前提。基于沱江流域164个耕地土壤(0~20 cm)采样点数据,采用地统计学和方差分析等方法探究研究区农地利用方式和土壤类型对耕地土壤有机碳(SOC)、易氧化有机碳(EOC)和惰性有机碳(ROC)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沱江流域耕地表层土壤有机碳以ROC为主,其含量占SOC含量的80.93%。EOC和ROC平均含量分别为2.71和11.46 g·kg^(-1),变异系数范围为42.58%~45.02%,属于中等程度的变异。在空间上,土壤SOC、EOC和ROC含量均呈现北高南低、中间低四周高的分布格局,受结构性因素和随机性因素的共同影响。方差分析结果表明,农地利用方式是影响土壤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的重要因素,SOC、EOC和ROC含量均表现为水旱轮作地最大、水田次之、旱地最小的规律。土壤类型对有机碳及其组分含量有显著影响,其中,水稻土含量最高,黄壤居中,紫色土最小。沱江流域耕地土壤惰性有机碳指数(ROCI)约为80%,流域内土壤有机碳稳定性较强。3种耕作方式中以水田土壤有机碳库稳定性为最高,而3种土壤类型中以水稻土碳库稳定性为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易氧化有机 土壤惰性有机 农地利用方式 土壤类型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围封与氮素添加对高寒草甸土壤有机碳稳定性的影响
8
作者 宋明华 霍佳娟 +1 位作者 王贵强 李以康 《生态学报》 2025年第13期6246-6255,共10页
优化放牧假说提出,适度放牧能够通过促进土壤养分周转速率,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但是对于适度放牧是否同时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形成与稳定,目前的认知仍然有限。特别是禁牧后通过外源性养分输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增强... 优化放牧假说提出,适度放牧能够通过促进土壤养分周转速率,提高草地生态系统的初级生产力。但是对于适度放牧是否同时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组分的形成与稳定,目前的认知仍然有限。特别是禁牧后通过外源性养分输入提高土壤有机碳含量并增强碳库的稳定性的研究仍然匮乏。基于在青藏高原矮生嵩草草甸开展了17年的围封禁牧和不同化学形态氮素添加的长期实验,采用物理分级和^(13)C核磁共振技术,分析了围封禁牧与氮素添加处理下土壤有机碳含量以及矿质结合态和颗粒态有机碳含量、有机碳不同功能团碳含量的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长期禁牧降低了0—10cm和10—20cm土层有机碳含量。围封禁牧提高了0—10cm土层颗粒态有机碳含量,但降低了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表明禁牧降低了有机碳含量及其稳定性。围封禁牧降低了0—10cm土层烷基碳含量,提高了氧烷基碳含量,表明有机碳的稳定性降低。不同化学形态氮素长期添加没有改变土壤有机碳含量,但是铵态氮与硝态氮处理下0—10cm土层矿质结合态有机碳含量低于硝酸铵处理,而铵态氮处理下0—10cm土层颗粒态有机碳含量显著高于硝酸铵。另外,同围封禁牧相比,铵态氮处理下0—10cm土层烷基碳和羰基碳含量降低,而烷氧碳含量增加,表明氮素添加,尤其是铵态氮的长期添加降低了有机碳的稳定性。此外,0—10cm土壤有机碳的降低主要源于矿质结合态有机碳的减少,10—20cm土层土壤有机碳的变化与颗粒态有机碳显著正相关,并且土壤pH的变化是有机碳组分变化及稳定性降低的主要原因之一。总之,高寒草地长期禁牧与氮素添加不利于土壤有机碳的截存与稳定。这一结论为退化草地恢复和可持续管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围封禁牧 氮素化学形态 矿质结合态有机 颗粒态有机 13C-核磁共振 有机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高原撂荒草地土壤碳库对两年增温增雨的响应 被引量:15
9
作者 王兴 钟泽坤 +4 位作者 王佳懿 简俊楠 杨改河 任成杰 韩新辉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523-534,共12页
阐明暖湿的气候趋势下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库不同活性组分和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对脆弱生态区碳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评估区域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人工模拟增温和增雨,分析了在增温(W)、增雨(P50%... 阐明暖湿的气候趋势下黄土高原土壤有机碳库不同活性组分和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对脆弱生态区碳库的可持续发展以及评估区域生态效益具有重要意义。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撂荒草地为研究对象,人工模拟增温和增雨,分析了在增温(W)、增雨(P50%)及其交互作用(WP50%)下植被群落变化特征、土壤有机碳库组分含量、碳库组分的分配比例以及碳库稳定性的变化特征。结果发现:(1)增雨显著增加了植被丰富度指数,而增温和增温增雨显著降低了植被丰富度指数。(2)增雨处理下土壤有机碳、酸解有机碳、易氧化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含量及分配比例在两个取样年均显著高于对照;增温增雨处理则进一步增加了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以及分配比例。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有机碳与各个活性碳组分之间存在显著相关性。(3)增温增雨处理下土壤碳库活度、碳库活度指数以及碳库管理指数均高于其他处理。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的敏感指数在气候变化处理下相对较高。综上所述,暖湿化的气候背景下黄土丘陵区撂荒草地土壤有机碳、有机碳活性组分含量和分配比例以及碳库稳定性显著提高,有助于碳库良性发展,酸解有机碳和微生物生物量碳可作为未来土壤有机碳变化的重要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高原 气候变化 撂荒草地 有机组分 碳库稳定性 敏感指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江源地带性土壤铁(铝)键合碳分布特征 被引量:2
10
作者 周少龙 李月梅 +3 位作者 张志春 甄国赟 孙丰豪 欧建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031-1041,共11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腹地天然草地土壤稳定性碳储量,掌握其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进行土壤总有机碳(TOC)及铁(铝)键合碳[Fe(Al)-C]分析,并与地理、气候资料建立关系模... 为了解青藏高原腹地天然草地土壤稳定性碳储量,掌握其固碳能力和增汇潜力,将三江源地区土壤按地域空间和3种典型草地类型进行划分,以活动层土壤为对象,进行土壤总有机碳(TOC)及铁(铝)键合碳[Fe(Al)-C]分析,并与地理、气候资料建立关系模型,反演近60年(1961-2020年)时空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三江源地区Fe(Al)-C平均含量6.07 g·kg^(-1),[Fe(Al)-C]/TOC平均16.87%,其含量分布地带性特征明显,中、东部地区显著高于西部地区(P<0.05);(2)3种草地类型Fe(Al)-C含量在2.35~8.81 g·kg^(-1)之间,[Fe(Al)-C]/TOC为11.99%~20.52%,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寒草甸均显著高于高寒草原(P<0.05);3种高寒草地Fe(Al)-C与TOC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3)模拟数字化制图结果显示,近20年(2001-2020年)三江源地区Fe(Al)-C分布面积变化相比过去两个时段(1961-1980年和1981-2000年,其含量≥5.75 g·kg^(-1)的分布面积平均增加了1.64%),整体处于碳汇状态,三江源地区土壤铁(铝)键合碳在土壤稳定中的固碳潜力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江源 青藏高原 铁(铝)键合 土壤碳库稳定性 时空演变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兴安岭不同林草过渡区土壤碳库活度的研究 被引量:2
11
作者 田慧 包翔 +5 位作者 周梅 赵鹏武 石亮 巴音德乐黑 郝良杰 乌艺恒 《北方农业学报》 2018年第3期47-53,共7页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森林过渡区活性有机碳库的分布特征,以森林、林线、树线过渡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7个土壤剖面,分析了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过渡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大小为森林>林线>树线... 为了研究大兴安岭森林过渡区活性有机碳库的分布特征,以森林、林线、树线过渡区为研究对象,选取了27个土壤剖面,分析了活性有机碳、碳库活度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过渡区土壤活性有机碳的含量大小为森林>林线>树线,表层(0~10 cm)含量最高,随着剖面深度的增加,活性有机碳含量逐渐降低。碳库活度与活性有机碳含量变化一致。随着植被覆盖度的增加,土壤碳库稳定性逐渐减弱。碳库活度与海拔有负相关关系,与林分密度有显著的相关关系(P<0.05),与乔木生物量没有显著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草过渡区 活性有机 活度 指标 碳库稳定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