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碳平衡分区的多目标土地利用格局优化——以长株潭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谭德明 谭卓成 +2 位作者 李家裕 吴大维 张彩平 《水土保持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76-285,共10页
[目的]从碳平衡的视角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优化,为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土地利用角度计算长株潭城市群的碳汇与碳排量,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并针对每类... [目的]从碳平衡的视角对长株潭城市群进行土地利用资源的空间优化,为该地区社会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支持。[方法]从土地利用角度计算长株潭城市群的碳汇与碳排量,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进行碳平衡分区并针对每类市县提出土地利用优化策略,设置经济效益、碳汇效益、紧凑度和转换成本作为多目标算法的优化函数,再通过CoMOLA模型得到较为科学的土地利用空间结构优化。[结果](1)2000-2020年,长株潭城市群碳排放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各区县的碳汇水平较为稳定,但总体上呈现轻微下降的趋势;(2)依据碳生态承载力系数与碳经济贡献系数将长株潭城市群分为碳汇发展区、经济发展区、综合优化区、绿色发展区;(3)优化后的土地利用经济效益增加了28.5%,碳汇量增加了4.2%,紧凑度提升了3.6%。[结论]优化后的土地资源能够较好满足长株潭城市群的经济与生态可持续发展,土地空间布局更加合理,为未来的土地资源配置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平衡分区 城市群 汇量 分区优化 多目标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土地利用的甘肃省县域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平衡分区
2
作者 路慧玲 韩燕 《甘肃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1-287,296,共8页
【目的】分析甘肃省县域碳收支时空分异特征,并进行碳平衡分区,为完善区域碳补偿机制,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甘肃省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县域碳收支量,探索其时空演化规律,在计算碳生态承载指数... 【目的】分析甘肃省县域碳收支时空分异特征,并进行碳平衡分区,为完善区域碳补偿机制,促进区域低碳经济建设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基于甘肃省土地利用数据,运用碳排放系数法计算县域碳收支量,探索其时空演化规律,在计算碳生态承载指数和碳排放经济贡献系数指数的基础上进行碳平衡分区。【结果】1990~2020年,甘肃省碳排放量一直呈现上升趋势,从空间上来看,甘肃省碳排放量较大的县区大部分是市州的政府所在区域。基于净碳排放量、经济贡献率及生态承载指数分析甘肃省碳平衡状况,可划分为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低碳优化区、碳强度控制区和高碳优化区5种类型,并根据其特征提出差异化的减排途径。【结论】甘肃省县域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总体呈现增加趋势,且有明显的空间差异,各县区应根据碳平衡分区调整土地利用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持续提升低碳经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收支 甘肃省 县域 碳平衡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省际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特征及碳平衡分区 被引量:9
3
作者 郭文强 史瑞雪 +2 位作者 雷明 韦星羽 张雯苹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8003-8020,共18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碳平衡分区,对于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选用2005—2021年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碳排放空间... 在碳达峰、碳中和的时代背景下,准确把握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结构及碳平衡分区,对于推动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协调发展具有指导作用。选用2005—2021年中国30个省份为样本,采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刻画碳排放空间格局特征与碳平衡分区,并对各综合分区提出针对性优化策略。研究表明:(1)碳排放量整体呈增长态势但增速较慢,表现出“东部高,中西部低”的空间分布特征;碳汇量增幅微弱,空间上呈“中西部高,东部低”的分布特征;碳平衡能力呈波动递减且存在明显空间差异,全国约43.33%的省份处于碳平衡能力较强的状态。(2)中国省际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日益紧密,网络结构呈现较好的可达性和稳定性,但个体网络特征差异明显,京、津、沪和苏等省份处于网络中心位置,控制和掌握网络相关性的能力显著。(3)基于碳平衡分析,将各省细分为6种碳平衡功能区,且有18个关键省域被识别,并针对各分区提出差异化协同减排策略,促进区域间公平、高效的低碳转型发展,以期为“双碳”目标的实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空间网络结构 社会网络分析 碳平衡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京津冀地区碳排放空间关联与碳平衡分区 被引量:39
4
作者 张正峰 张栋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2057-2068,共12页
基于2005、2010、2015和2017年的碳排放/碳汇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京津冀县级尺度的碳排/碳汇的空间关联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碳平衡分区划分,提供了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划分碳平衡区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京... 基于2005、2010、2015和2017年的碳排放/碳汇数据,利用社会网络分析和探索性空间数据分析对京津冀县级尺度的碳排/碳汇的空间关联作用进行实证分析并进行碳平衡分区划分,提供了在县级空间尺度上划分碳平衡区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1)京津冀地区碳排放年均增长率由2005-2010年间的10.05%放缓至2010-2017年间的1.25%,碳汇总量先降后增,2010-2017年间增长15%,但2017年净碳排放量达到了6亿t,反映了当前碳中和压力仍然巨大,京津冀北部和西部是主要的碳补偿率高值区,京津唐、石家庄和邯郸-邢台及其周边地区是主要的碳补偿率低值区;(2)京津冀碳排放空间网络格局逐渐清晰,形成了京津碳排放区、石家庄碳排放区、邯郸碳排放区三个主要的碳排放空间联动区,分别占整个区域面积的36.65%、9.64%、6.76%;(3)根据实证结果,京津冀区域被划分为集中碳汇区、局部调节区、核心-联动碳排区、分散-联动碳排区、分散-孤岛碳排区、一般-联动碳排区、一般-孤岛碳排区7个碳平衡功能区,分别占整个区域面积的22.07%、32.62%、12.81%、0.45%、1.14%、22.55%、8.36%,且有19个关键县域被识别并定义为核心县域、行动县域或桥梁县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排放 空间关联 碳平衡分区 社会网络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福建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性与碳平衡分区 被引量:106
5
作者 魏燕茹 陈松林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4期5814-5824,共11页
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密不可分,在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改造是造成全球大气中含碳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且土地在利用过程中碳减排的潜力较大。因此,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视角研究福建省碳排放量,采用基尼... 全球变暖与二氧化碳浓度升高密不可分,在工业化及城镇化发展过程中,人类对土地的利用和改造是造成全球大气中含碳量迅速增加的重要原因,且土地在利用过程中碳减排的潜力较大。因此,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视角研究福建省碳排放量,采用基尼系数来衡量福建省各设区市碳收支的空间差异,探索区域内土地利用碳收支规模和空间分异;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对福建省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网络结构的整体特征和设区市在网络结构中的角色进行考察,有助于从基础层面对人类活动所造成的环境影响进行评估,及时调整土地利用方式从而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结果表明:2006-2018年福建省土地利用净碳排放量逐年递增,呈现东高西低的空间分布特征,建设用地是主要碳源,而林地起到主要碳汇的作用;区域内碳补偿率逐年递减且存在明显的空间差异,经济较发达的区域碳补偿率低于经济欠发达的区域,生态承载系数东西差距不断加强,东部地区碳排放的比例明显超过了碳吸收的比例;福建省土地利用碳排放在空间上具有明显的关联性和溢出效应,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越来越复杂、稳定,各设区市在网络中所处地位和作用存在明显的不均衡性,厦门市在整个碳排放网络中占据领导地位,其他城市的碳影响力在网络中的地位及作用随着经济联系逐渐加强正在逐步提高;对网络空间聚类发现,第一模块和第三模块对模块内外均有溢出效应且密度值较大,属于“双向溢出模块”,其余第二、四模块均属于“净收益模块”。在研究的基础上将福建省各设区市分为3类区域:低碳优化区、碳总量控制区和碳汇功能区,并提出协同减排的差异性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排放 社会网络分析 碳平衡分区 福建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三角地区县域碳收支时空动态及碳平衡分区 被引量:5
6
作者 赵栋 刘笑杰 金晓斌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3-30,共8页
碳收支核算及碳平衡分区对于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三角地区301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引入碳补偿率、碳平衡压力指数、碳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等方法探究2000一2017年长三角碳收支时空... 碳收支核算及碳平衡分区对于推动区域生态环境协同治理、实现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文章以长三角地区301个县级单元为研究对象,引入碳补偿率、碳平衡压力指数、碳生态承载系数和经济贡献系数等方法探究2000一2017年长三角碳收支时空分异与碳平衡分区,并提出以低碳发展为导向的碳补偿空间优化方案。结果表明:①长三角地区碳排放总体呈先急剧上升后高位波动的演变趋势,由2000年的5.6亿t增长至2017年的15.6亿t,区域碳排放差异程度呈缩小态势,高碳排放空间聚集性逐渐增强;②长三角地区植被固碳功能在抵消当地能源碳排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整体空间格局较为稳定,但空间异质性较大;③长三角地区碳平衡压力呈由中心向外围递减的变化态势,县域碳补偿率呈递减趋势,平均补偿率为68.5%,空间匹配较差;④基于碳平衡分析,将长三角地区空间划分为碳汇功能区、低碳经济区、低碳优化区、碳强度控制区及高碳优化区5类区域,并在此基础上提出长三角县级不同功能区差别化碳补偿空间优化方案和低碳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三角地区 收支 碳平衡分区 补偿 县域空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性及碳平衡分区——以关中平原城市群为例 被引量:1
7
作者 徐聪宝 谢明希 +1 位作者 刘丹 宋佃星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23年第4期122-133,共12页
基于碳源—碳汇模型测算出了关中平原城市群200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通过计算基尼系数、碳补偿率、生态承载系数等探究碳收支差异状况,并借助引力模型构建了空间关联网络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二次指派程序(QAP)法测度了碳关... 基于碳源—碳汇模型测算出了关中平原城市群2000—2020年土地利用碳排放量,通过计算基尼系数、碳补偿率、生态承载系数等探究碳收支差异状况,并借助引力模型构建了空间关联网络矩阵;运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二次指派程序(QAP)法测度了碳关联网络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城市群土地利用碳排放呈递增趋势,空间格局为东高西低。(2)城市群碳补偿率逐年下降,表现为净碳源;各城市生态承载系数差异较大,空间分布格局为西高东低。(3)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特征逐渐显著,网络中心城市发挥着“桥”的作用。(4)碳排放空间关联网络各板块聚类特征显著,但多与外部空间关系密切,板块内部空间关系松散。(5)地理空间邻近、能源消耗差异及经济水平差异是土地利用碳排放空间关联性的重要影响因素。(6)城市群碳平衡可划分为4个功能区。本研究结果可以为碳减排提供实践依据,并据此提出了以下建议:优化城市群土地利用结构,加强对碳源的保护,充分利用城市间碳排放空间关联关系,因地制宜制定科学合理的减排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中平原城市群 土地利用排放 空间关联网络 QAP分析 碳平衡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GIS的土地利用碳收支时空分异及碳平衡分区研究——以大连市为例 被引量:3
8
作者 李姗珊 王权明 《绿色科技》 2023年第24期257-264,共8页
开展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平衡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宜土地利用低碳发展策略、指导碳补偿额度流向及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重心转移法、标准差椭圆法、基尼系数,生态承载系数... 开展土地利用碳收支评估并构建碳平衡分区优化框架,对于制定适宜土地利用低碳发展策略、指导碳补偿额度流向及推动区域高质量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通过重心转移法、标准差椭圆法、基尼系数,生态承载系数等多种方法,探究了2010-2020年大连市各区县土地利用碳收支时空变化及其空间差异特征,并从生态及净碳排放量角度进行了碳平衡类型区划分。结果表明:(1)2010-2020年大连市土地利用碳排放量总体持续增长,由西南向东北方向递减,碳吸收量呈现北高南低的态势,碳源主要来源于建设用地上的能源消费,碳汇主要为林地;(2)2010-2020年大连市碳源与碳汇分异格局基本保持稳定,碳排放重心略向西南移动,碳吸收重心持续向东北方向移动;(3)2010-2020年大连市碳补偿率逐渐下降,基尼系数先下降后上升,大连市各区县的碳补偿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且空间差距先缩小后增大;(4)根据生态承载系数和净碳排放量,将研究区划分为绿色发展区、碳排放保持区、碳排放控制区、低碳优化区和高碳优化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低碳优化策略及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县尺度 土地利用 收支 碳平衡分区 大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省土地利用碳平衡分区研究
9
作者 刘佳宁 孙丽娜 +1 位作者 赵星财 韩鎏 《安徽农学通报》 2025年第17期69-75,共7页
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研究区的碳排放基尼系数、碳排放风险、碳排放强度、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进行计算,以此为分区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提出各类区域针对性碳... 本研究利用黑龙江省的土地利用数据和社会经济数据,基于ArcGIS空间分析方法,对其研究区的碳排放基尼系数、碳排放风险、碳排放强度、经济贡献系数和生态承载系数进行计算,以此为分区指标对研究区进行碳平衡分区,并提出各类区域针对性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研究区1980—2023年碳补偿率整体处于低位,并逐年递减,2000—2023年研究区碳排放基尼系数均超过0.6;2000—2023年研究区碳排放风险值整体呈逐年升高趋势,空间差异性逐渐明显;1980—2023年,研究区碳排放强度呈逐年下降趋势,2000—2023年各地市碳排放强度呈现不同程度的降低;2000—2023年各地区经济贡献系数呈波动变化,生态承载系数整体偏低。依据相关分析结果,研究区碳平衡分为低碳优化区、碳总量控制区和碳汇功能区。低碳优化区包括A区,该地区碳排放呈中高风险水平,碳排放强度较低,经济贡献系数处于较高水平,生态承载系数处于较低水平。碳总量控制区包括B区、F区、M区、D区、I区、E区、J区、C区,该区域碳排放风险基本处于中、高风险水平,碳排放强度较高,经济贡献系数处于较低水平,生态承载系数处于中等及较低水平。碳汇功能区包括N区、L区、G区、K区,该区域碳排放风险呈中、低风险水平;碳排放强度处于较低水平,经济贡献系数处于中等偏上水平,生态承载系数较高。依据各地市实际情况实施差异化碳减排策略,为研究区土地利用低碳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利用 排放 生态承载力 碳平衡分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