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6
1
作者 王英 肖方明 +2 位作者 彭果戈 肖志平 唐仁衡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6-958,共3页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采用机械球磨-热解工艺将硅和石墨复合制备出硅碳负极材料。通过XRD、SEM、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表征。结果表明:硅、石墨是以物理方法复合的,复合过程未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相。球形硅颗粒与石墨片交错排列,形成具有...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采用机械球磨-热解工艺将硅和石墨复合制备出硅碳负极材料。通过XRD、SEM、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表征。结果表明:硅、石墨是以物理方法复合的,复合过程未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相。球形硅颗粒与石墨片交错排列,形成具有一些孔洞的网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以及提高其库仑效率。交流阻抗测试揭示出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电极材料的SEI膜阻抗和电荷传递阻抗变大是造成其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碳复合负极材料 机械球磨-热分解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在18650型锂离子电池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刘文刚 张仰慧 +2 位作者 王晓丹 高俊奎 刘兴江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20-23,共4页
在研究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的比容量与电极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配方优化,成功制作了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电化学交流... 在研究硅/碳复合负极材料和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的比容量与电极膨胀率之间的变化关系的基础上,通过配方优化,成功制作了硅/碳复合负极材料与人造石墨负极材料混合负极的18650型锂离子电池。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法(SEM)、电化学交流阻抗频谱(EIS)等技术,分析了循环前后负极的变化,研究了氟代碳酸乙烯酯(FEC)添加剂对电池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FEC加入量较高时,可与硅负极材料形成更加稳定的SEI膜,抑制负极材料的粉化,电池18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达到71.3%,循环性能得到显著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复合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FEC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利用有机杂化前驱体制备锗碳复合负极材料 被引量:2
3
作者 许静 龚荣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13-616,共4页
采用硼氢化钠液相还原法合成了一种锗氧化物GeO_(x)与间苯二甲胺的新型有机杂化前驱体,经过热处理后得到锗碳原位复合的负极材料。对所制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表征,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前驱体中间... 采用硼氢化钠液相还原法合成了一种锗氧化物GeO_(x)与间苯二甲胺的新型有机杂化前驱体,经过热处理后得到锗碳原位复合的负极材料。对所制复合负极材料的结构和微观形貌进行了分析表征,测试了其电化学性能。研究结果表明:所制前驱体中间苯二甲胺与锗氧化物通过氢键等结合,具有典型的有机-无机杂化结构,热处理后原位形成了丰富的锗碳复合界面,有效缓冲了锗负极材料充放电过程中剧烈体积变化,显著提升了锗基负极材料的可逆容量、倍率性能以及循环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杂化材料 前驱体 碳复合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赢创公司推出硅碳复合负极材料Siridion Black
4
作者 靳爱民(译) 《石油炼制与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02-102,共1页
赢创公司(Evonik)推出了硅-碳复合材料Siridion Black作为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Siridon Black为非晶态Si/C结构,具有独特的碳浓度梯度和优越的稳定性,比容量超高达3300 mA·h/g。Si/C复合材料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库仑... 赢创公司(Evonik)推出了硅-碳复合材料Siridion Black作为新型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Siridon Black为非晶态Si/C结构,具有独特的碳浓度梯度和优越的稳定性,比容量超高达3300 mA·h/g。Si/C复合材料提高了锂离子电池的能量密度和库仑效率,而使用寿命不变。这一新的高性能材料的推出使赢创公司的电池材料系列更加完整。该公司目前可提供正极活性材料和隔膜涂层气相金属氧化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极活性材料 锂离子电池 金属氧化物 电池材料 高性能材料 能量密度 库仑效率 碳复合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