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云南早泥盆世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数据修正与补充的声明
1
作者 《古地理学报》编辑部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6期1242-1242,共1页
《古地理学报》2021年第23卷第5期第887~900页发表的《云南早泥盆世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作者为张世辉、肖良、薛进庄、孟美岑、秦敏、崔莹和王德明,通讯作者为崔莹和王德明。经后期核对,该文需要补充少量数据,并... 《古地理学报》2021年第23卷第5期第887~900页发表的《云南早泥盆世植物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及其古气候意义》一文,作者为张世辉、肖良、薛进庄、孟美岑、秦敏、崔莹和王德明,通讯作者为崔莹和王德明。经后期核对,该文需要补充少量数据,并对部分数据的有效数字进行调整,从两位变为一位。这一修改涉及文中表1、表2和表3及中英文摘要和正文中的个别数据,都进行了相应调整。修改后,文章学术观点未变,但数据更加充分,文章更加严谨。同时,文章中的个别字(词)也得到了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同位素特征 王德明 早泥盆世 有效数字 古气候意义 数据修正 经后期 崔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汽油车尾气排放CO_2的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2
2
作者 肖瑶 胡敏 +7 位作者 李梦仁 秦艳红 彭剑飞 张文彬 郑竞 杜卓菲 邓磊 帅石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6期4497-4504,4540,共8页
温室气体CO_2浓度增长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全球广泛关注。CO_2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可为其源汇机制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但需要各类污染源排放的碳同位素特征值,尤其是局地或区域特征作为数据基础。CO_2浓度的增长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 温室气体CO_2浓度增长引起的气候变化问题受到全球广泛关注。CO_2的稳定碳同位素特征可为其源汇机制研究提供有力支持,但需要各类污染源排放的碳同位素特征值,尤其是局地或区域特征作为数据基础。CO_2浓度的增长主要来自化石燃料燃烧,机动车排放是一个重要来源。研究应用基于激光的同位素比红外光谱仪(IRIS),对我国汽油车尾气排放CO_2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δ^(13)C)进行了初步的研究,测定结果为(-28.0±0.5)‰。汽油车尾气排放CO_2出现碳同位素分馏现象,其δ^(13)C特征受冷热起动方式影响不大,但与汽油成分、发动机燃烧模式等相关;汽油车尾气排放CO_2的δ18O特征变化较大,同位素分馏更为复杂。化石燃料燃烧产生CO_2的δ^(13)C特征对化石燃料具有较好的指示作用。本研究为碳排放研究提供了重要的数据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油车 二氧化 稳定碳同位素特征 同位素分馏 排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玛湖凹陷二叠系风城组烃源岩生烃特征
3
作者 张宇 周妮 +4 位作者 李际 高秀伟 谢再波 马东正 陶辉飞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2期13695-13707,共13页
玛湖凹陷风城组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碱湖沉积,发育优质湖相烃源岩。来自风城组的烃源岩作为准噶尔盆地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该套烃源岩的生烃演化特征,应用WYMN-3型高温高压半封闭模拟实验平台对采自玛湖... 玛湖凹陷风城组是目前中国已知最古老的碱湖沉积,发育优质湖相烃源岩。来自风城组的烃源岩作为准噶尔盆地油气生成的物质基础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解该套烃源岩的生烃演化特征,应用WYMN-3型高温高压半封闭模拟实验平台对采自玛湖凹陷玛页1井风城组的烃源岩样品进行生烃模拟实验,获取生油、生气及其气体碳同位素参数,分析其生烃演化过程。结果表明:风城组风二段(P 1 f 2)泥岩在受热演化过程中以生油为主,生气为辅。在350℃时为排出油、残留油产率的高峰,分别为325.35、239.45 mg/gTOC,在高温阶段(400~500℃)仍然存在生油潜力。气态烃在375℃以后开始逐渐产出,烃类气体的来源主要为油的二次裂解。烃类气体的碳同位素序列未出现倒转现象。但在低温阶段出现了翻转现象,350℃为转折点,也是生油高峰的温度点。根据烃类产率特征、气态烃碳同位素组成以及烃类气体异构比特征可将风城组烃源岩的演化生烃过程划分为4个阶段,即干酪根最初裂解→干酪根裂解→油裂解→油气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玛湖凹陷 半封闭模拟实验 碳同位素特征 生烃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南部上古生界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以志丹-甘泉地区为例 被引量:1
4
作者 陈军军 赵靖舟 +2 位作者 李军 曹青 王卓 《科学技术与工程》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6期10598-10604,共7页
通过对志丹-甘泉地区天然气样品的组分、稳定碳氢同位素的测定,综合分析、对比认为:①鄂尔多斯盆地志丹-甘泉地区天然气主要组分甲烷的稳定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2‰≤δ13 C 1≤-25‰范围内,乙烷的稳定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8‰≤δ13 C ... 通过对志丹-甘泉地区天然气样品的组分、稳定碳氢同位素的测定,综合分析、对比认为:①鄂尔多斯盆地志丹-甘泉地区天然气主要组分甲烷的稳定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2‰≤δ13 C 1≤-25‰范围内,乙烷的稳定碳同位素主要分布在-38‰≤δ13 C 2≤-24‰范围内,天然气甲烷氢同位素主要分布在-170‰≤δ2D 1≤-160‰内;②研究区碳氢同位素相比北部苏里格气田偏重,天然气类型主要为煤系烃源岩Ⅲ型干酪根初次裂解气,同时混有少量液态烃的二次裂解气;该区天然气已发生明显的次生变化,但是扩散运移和外部气源的混入都可以使测试样品发生碳同位素的斜率的倒转;③运移分馏是造成该区天然气产生碳同位素倒转和次生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以上成果认识对研究区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具有重要指导作用,对类似盆地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研究具有一定借鉴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烷烃气 地球化学特征 碳同位素特征 同位素特征 次生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地区深层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韩国猛 石倩茹 +5 位作者 司维柳 姜福杰 郭燕珩 李建辉 袁雪花 胡瑞波 《油气地质与采收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22,112,共3页
滨海地区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认识仍存在疑问,制约着勘探方向的选择。滨海地区深层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其为成熟—高成熟的煤型天然气,属于湿气—偏湿气。气源分析表明,天然气主要源自深部的沙... 滨海地区深层天然气资源丰富,但天然气成因类型及气源认识仍存在疑问,制约着勘探方向的选择。滨海地区深层天然气组分及碳同位素特征的分析表明,其为成熟—高成熟的煤型天然气,属于湿气—偏湿气。气源分析表明,天然气主要源自深部的沙河街组烃源岩,受次级凹陷控制,其中滨深22井区天然气主要源自歧北次凹沙三段烃源岩,歧深1井区天然气主要源自歧口凹陷沙三段烃源岩,滨海4井区即滨海斜坡沙一段天然气主要源自歧口凹陷沙一段烃源岩。研究区滨深22井和歧深1井天然气碳同位素具有倒转序列特征,主要是由于烃源岩在演化生气过程中,不同来源、不同时期形成的天然气混合造成。滨海地区深层天然气主要是热成因湿气、以自源为主、多阶段煤型气混合形成的天然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成因 碳同位素特征 烃源岩 气源对比 滨海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陇煤田大佛寺井田煤层气成因机制研究 被引量:3
6
作者 刘恺德 姚凯文 +5 位作者 陈能远 范章群 李姝佳 郑涵 岳文萍 李晓龙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115-124,共10页
彬长矿区大佛寺井田为典型的黄陇侏罗纪低阶煤煤层气田。井田内煤层气井较多,但有关煤层气成因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厘清井田内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对深化煤层气的形成机理认识和科学评价煤层气资源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为... 彬长矿区大佛寺井田为典型的黄陇侏罗纪低阶煤煤层气田。井田内煤层气井较多,但有关煤层气成因机制方面的研究较少。厘清井田内煤层气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机制,对深化煤层气的形成机理认识和科学评价煤层气资源量具有重要指导意义,可为煤层气高、低产井产能差异化分析提供重要依据。采集研究区内6口煤层气井井口排采气样品,22块4号煤层煤样及煤层水和地表水样各1件,开展显微煤岩组分、气体化学组分、碳同位素和水样水质检测,并结合部分研究区相关的文献数据,分析大佛寺井田煤层CH_(4)碳同位素特征、成因类型及偏轻机理。结果表明:大佛寺井田主采的4号煤层显微煤岩组分中,有机组分含量明显趋高,平均为93.2%,其中,惰质组最具优势,平均68.2%;镜质组次之,平均22.8%,镜质体反射率R_(max)平均0.65%。煤层气组分以CH_(4)为主,CH_(4)体积分数为73.805%~98.006%,平均83.753%;N_(2)体积分数为1.259%~25.735%;平均15.220%;CO_(2)体积分数为0.040%~2.380%,平均1.023%;C_(2)及以上重烃含量平均不足0.0054%;C_(1)/C_(1—n)>0.999;CH_(4)和N_(2)含量呈明显负相关性,煤层气组分在成藏后期受空气影响明显。δ(13)^C_(1)为−80.516‰~−62.400‰,平均−73.000‰;δ(13)^C_(CO_(2))为−41.693‰~−7.065‰,平均−18.660‰。大佛寺井田煤层气为次生生物成因气,其显著标志为δ(13)^C_(1)偏轻和重烃含量极少,呈现典型特干气特征,偏轻机理在于其绝大部分由CO_(2)还原而成,少量由乙酸发酵而成,且在这两种途径的生气过程中,最终均会出现生物甲烷富集轻碳同位素的结果,从而导致δ(13)^C_(1)偏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层气 成因类型 碳同位素特征 偏轻机理 大佛寺井田 黄陇侏罗纪煤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楚玛尔河碳素赋存形态初探
7
作者 叶琳琳 吴晓东 赵林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7期1-4,17,共5页
为了解青藏高原楚玛尔河碳素赋存形态,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采集水样,分析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浓度、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值和碳氮比值、以及总溶解性碳水化合... 为了解青藏高原楚玛尔河碳素赋存形态,于2013年4月至2014年3月采集水样,分析溶解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和颗粒态有机碳(particulate organic carbon,POC)的浓度、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值和碳氮比值、以及总溶解性碳水化合物浓度和DOC的光谱参数。结果表明,2013年4月、7月、11月和2014年2月,DOC/POC比值<1,其它月份水体有机碳均以DOC为主。δ^(13)C_(DOC)的2个峰值出现在夏季和冬季,表明DOC可能来源于土壤、冰川融水和地下水。此外,DOC碳氮比值较低,表明植物凋落物可能也是DOC的重要来源。碳稳定同位素特征值随着有机碳粒径的增大而增大,表明POC是DOC的重要来源。总溶解性碳水化合物在DOC所占比例没有明显季节变化规律,可能是低温下较弱的生物以及光降解引起。此外,冬季水体较低的紫外吸光度SUVA254(specific UV absorbance)值暗示DOC生物可利用性较其它季节要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楚玛尔河 溶解性有机 颗粒态有机 稳定同位素特征 氮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