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软铝石固载四(4-羟基苯基)钴卟啉催化氧化环己烷 被引量:5
1
作者 李天明 黄冠 +2 位作者 曹轩 向峰 罗宗昌 《广西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17-422,共6页
为模拟细胞色素P-450酶结构功能的催化氧分子羟基化底物作用,将meso-四(4-羟基苯基)Co卟啉[Co THPP]物理吸附和配位固载到软铝石[BM]上获得固载催化剂[Co THPP/BM],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 为模拟细胞色素P-450酶结构功能的催化氧分子羟基化底物作用,将meso-四(4-羟基苯基)Co卟啉[Co THPP]物理吸附和配位固载到软铝石[BM]上获得固载催化剂[Co THPP/BM],用紫外-可见光谱(UV-vis)、傅里叶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热重分析(TG)和场发射电子扫描显微(FESEM)技术对此固载催化剂进行表征,并用来催化空气氧化环己烷。结果表明:在最适宜反应温度和压力分别为150℃和0.9 MPa的反应条件下,用仅含1.30×10-6 mol Co THPP的固载催化剂,可以有效重复催化11次,催化效能平均值分别为:环己烷转化率6.32%,选择性(酮+醇)87.93%,催化剂转化数1.06×105。而在同等条件下,未固载的Co THPP只能催化一次即耗完。表明:软铝石是一种优良的载体,固载这种容易被氧化而且催化活性比较低的四(4-羟基苯基)钴卟啉后,不仅对其具有良好的保护作用,而且能提高其有效催化效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4-羟基苯基)卟啉 空气 氧化 环己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掺铝α-氢氧化钴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陈艳丽 胡中爱 +3 位作者 常艳琴 王欢文 张子瑜 杨玉英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7期47-51,共5页
以氯化钴和硝酸铝为原料、聚乙二醇为结构导向剂,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成片状掺铝α-氢氧化钴。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样品的成分进行了测定;用循环伏安、... 以氯化钴和硝酸铝为原料、聚乙二醇为结构导向剂,采用化学共沉淀法制备成片状掺铝α-氢氧化钴。用X射线衍射(XRD)、场发射扫描电镜(SEM)对样品的结构和形貌进行了表征;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样品的成分进行了测定;用循环伏安、恒电流充放电等方法对其电化学性能进行了测试。测试结果表明,钴与铝的摩尔比对目标产物的电化学电容行为有显著的影响。当钴与铝的摩尔比为8∶2时,产品的电化学电容性能最佳,其比电容高达1108F/g,500次充放电循环后,比电容相对于初始值仅衰减了6.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片状α-氢氧化 掺杂 化学共沉淀 电化学电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钨含量对钴-铝-钨合金中γ′强化相的影响
3
作者 徐仰涛 夏天东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63-66,共4页
为了解元素钨含量对新型钴-铝-钨合金中γ′强化相的影响,用燃烧合成法制备了不同钨含量的合金,通过SEM、XRD、EPMA、DSC等方法分析了钨含量对合金中γ′强化相形貌、数量以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钴-铝-钨合金显微组织是由富钴基体... 为了解元素钨含量对新型钴-铝-钨合金中γ′强化相的影响,用燃烧合成法制备了不同钨含量的合金,通过SEM、XRD、EPMA、DSC等方法分析了钨含量对合金中γ′强化相形貌、数量以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钴-铝-钨合金显微组织是由富钴基体及其γ′-Co3(Al,W)强化相和少量碳化物组成;γ′-Co3(Al,W)强化相比Co3Al具有更好的稳定性,随着钨含量的增加,合金的液相线温度升高,强化相的数量也增加;当钨质量分数为26.36%时合金中γ′强化相的稳定性最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燃烧合成 --钨合金 γ’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钴配合物/改性甲基铝氧烷催化1-丁烯二聚反应 被引量:1
4
作者 郑明芳 张海英 +1 位作者 王怀杰 刘珺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8期940-945,共6页
合成了配合物氯化2-乙酰基-1,10-菲咯啉缩2,6-二乙基苯胺合钴(配合物a)和氯化2,6-二乙酰基吡啶缩邻甲苯胺合钴(配合物b)。利用1H NMR和EA方法分析了配合物的结构,并通过1-丁烯二聚反应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配... 合成了配合物氯化2-乙酰基-1,10-菲咯啉缩2,6-二乙基苯胺合钴(配合物a)和氯化2,6-二乙酰基吡啶缩邻甲苯胺合钴(配合物b)。利用1H NMR和EA方法分析了配合物的结构,并通过1-丁烯二聚反应考察了反应条件对聚合反应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配合物b为催化剂时的聚合活性高于配合物a,且主要发生二聚反应,其二聚产物中线型内辛烯的含量在95%(w)以上。采用配合物b催化剂进行1-丁烯二聚时,适宜的聚合条件为:非预混进料、改性甲基铝氧烷为助催化剂、温度30℃、反应时间3 h、n(Al)∶n(Co)=100,在此条件下,聚合活性为6.68×105 g/(mol·h),线型内辛烯的含量为96.95%(w)。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丁烯 二聚反应 配合物/改性甲基氧烷催化剂 辛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钕铁硼-铝镍钴粘结永磁的复合效应 被引量:2
5
作者 刘颖 涂铭旌 邹红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1995年第3期246-247,共2页
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钕铁硼-铝镍钴复合粘结永磁的复合效应,结果表明在塑料含量一定时NdFeB-AlNiCo_5复合永磁的剩余磁感应强度Br随NdFeB含量变化基本不变;剩用温度系数α_(Br)随NdFeB含量增加而线... 本文比较系统地研究了钕铁硼-铝镍钴复合粘结永磁的复合效应,结果表明在塑料含量一定时NdFeB-AlNiCo_5复合永磁的剩余磁感应强度Br随NdFeB含量变化基本不变;剩用温度系数α_(Br)随NdFeB含量增加而线性增大;内禀矫顽力_jH_c,矫顽力_bH_c,最大磁能积(BH)_m均随NdFeB含量X增加呈指数函数增大,并具有下列数学关系式:_jH_c=150e ̄(4.15x)+440,_bH_c=149e ̄(3.37x)+400,(BH)_m=0.172e ̄(3.61x)+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钕铁硼-粘结永磁 复合效应 磁性能 永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粘结剂组分PcBN复合片微观组织和相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杨彬 范铁桢 纪莲清 《热加工工艺》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64-67,共4页
为阐明不同粘结剂组分对PcBN复合片微观组织和相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将立方氮化硼(cBN)与不同组分的TiC、Al、Co等进行共混并球磨细化,在高温(1450℃)、高压(5 GPa、5.5 GPa、6 GPa)下烧结制备了聚晶立方氮化硼(PcBN)复合片。采... 为阐明不同粘结剂组分对PcBN复合片微观组织和相态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通过将立方氮化硼(cBN)与不同组分的TiC、Al、Co等进行共混并球磨细化,在高温(1450℃)、高压(5 GPa、5.5 GPa、6 GPa)下烧结制备了聚晶立方氮化硼(PcBN)复合片。采用扫描电镜(SEM)、能谱分析(EDS)、X射线衍射(XRD)等对不同质量分数的cBN-TiC-Al-Co烧结体的微观组织、各组分元素的分布及物相构成进行了分析表征。研究结果表明:cBN与Al在高温高压下反应生成了AlN、AlB2、AlB12等新物相,与Ti、Co在高温高压下反应成了TiN、TiB_(2)、CoN、Co_(2)B等新物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晶立方氮化硼 碳化钛-铝-钴粘结剂 烧结 复合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S-M(M=Al,Co)复合掺杂LiMn_2O_4的结构稳定性 被引量:12
7
作者 赵世玺 闵新民 +2 位作者 刘韩星 李强 欧阳世翕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3-236,F003,共5页
应用量子化学电荷自洽离散变分Xα(SCC-DV-Xα)方法,研究了S-Al、S-Co复合掺杂增强尖晶石结构锂锰氧化物稳定性的作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S-Al复合掺杂锂锰尖晶石和S-Co复合掺杂锂锰尖晶石中的共价键强度均比未掺杂尖晶石LiMn2O4中的强,... 应用量子化学电荷自洽离散变分Xα(SCC-DV-Xα)方法,研究了S-Al、S-Co复合掺杂增强尖晶石结构锂锰氧化物稳定性的作用机制.计算结果表明,S-Al复合掺杂锂锰尖晶石和S-Co复合掺杂锂锰尖晶石中的共价键强度均比未掺杂尖晶石LiMn2O4中的强,且与MnO2中的共价键强度相近;S-Al,S-Co复合掺杂尖晶石中Mn的电荷也与MnO2模型Mn6O2628-中十分接近.Mn原子的电荷密度次序是MnO2≈掺硫铝后锰锂尖晶石≈掺硫钴后的锂锰尖晶石<锰锂尖晶石.即LixMn3Co3O20S6n-和LixMn3Al3O20S6n-中Mn的状态与MnO2中的Mn相似.上述结果揭示了S和非Jahn-Teller效应阳离子(Al3+,Co3+)复合掺杂尖晶石结构锂锰氧化物在电化学过程中不会发生Jahn-Teller畸变的内在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正极材料 锰酸锂 尖晶石结构 -复合掺杂 -复合掺杂 结构稳定性 电荷自洽离散变分Xα(SCC—DV—Xα)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u-Co-Al复合氧化物在N_2O分解反应中的催化活性 被引量:5
8
作者 张海杰 王建 +1 位作者 窦喆 徐秀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235-240,共6页
以金属硝酸盐为原料、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和高温焙烧法制备了系列CuxCo1-xCo Al O4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相应的K改性催化剂,将这些催化剂用于N2O分解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和K负载量对活性的影响。采用N2物... 以金属硝酸盐为原料、柠檬酸为络合剂,采用溶胶-凝胶法和高温焙烧法制备了系列CuxCo1-xCo Al O4复合氧化物催化剂,并采用浸渍法制备了相应的K改性催化剂,将这些催化剂用于N2O分解反应,考察了催化剂组成和K负载量对活性的影响。采用N2物理吸附(BET)、XRD和H2-TPR等技术对催化剂的结构进行了表征。实验结果表明,Cu0.1Co0.9Co Al O4催化剂的活性较高。表征结果显示,系列CuxCo1-xCo Al O4复合氧化物均为尖晶石型结构。在550℃下N2O连续进行分解反应600 min,有氧无水气氛中Cu0.1Co0.9Co Al O4和0.03K/Cu0.1Co0.9Co Al O4(K与(Cu+Co)的原子比为0.03)催化剂上的N2O转化率分别为77.0%和92.8%;而在有氧有水气氛中Cu0.1Co0.9Co Al O4和0.03K/Cu0.1Co0.9Co Al O4催化剂上的N2O转化率分别为14.5%和36.2%。与Cu0.1Co0.9Co Al O4催化剂相比,0.03K/Cu0.1Co0.9Co Al O4催化剂具有较高的活性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催化剂 钾改性催化剂 一氧化二氮分解 溶胶-凝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Co_(9)S_(8)/N掺杂科琴黑复合材料的制备及其氧还原反应催化性能
9
作者 李福枝 陈真 +3 位作者 张丹 孙翱魁 石璞 贺全国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1579-1588,共10页
采用普鲁士蓝类似物作为前驱体,结合高温煅烧,制备了高导电碳(氮掺杂科琴黑)支撑、单金属引入的Co-Co_(9)S_(8)/N-KB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研究了煅烧温度对ORR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800℃下进行煅烧,所得催化剂的ORR催化活性最... 采用普鲁士蓝类似物作为前驱体,结合高温煅烧,制备了高导电碳(氮掺杂科琴黑)支撑、单金属引入的Co-Co_(9)S_(8)/N-KB氧还原反应(ORR)催化剂。研究了煅烧温度对ORR催化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在800℃下进行煅烧,所得催化剂的ORR催化活性最大,其起始电位和半波电位分别为0.93和0.83 V,与商业级Pt/C相当,并且极限电流密度高达5.7 mA·cm^(-2)。该催化剂的稳定性也十分优异,经过10000 s长时间持续催化后电流密度还能保持初始值的95.6%;在0.5~1.0 V之间进行5000次循环的加速老化实验之后,其半波电位仅偏移了8.6 mV。此外,在铝-空气全电池应用中,在50 mA·cm^(-2)的放电电流密度下,Co-Co_(9)S_(8)/N-KB催化剂的放电电压可达1.53 V,高于商业级Pt/C。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 -空气电池 氧还原反应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F_3在Co-Al复合氧化物上的分解反应 被引量:1
10
作者 孙亮 王亚楠 徐秀峰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435-438,共4页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n(Co):n(Al)=0.1~4.0的Co—Al复合氢氧化物,再经焙烧得到Co-Al复合氧化物,对Co-Al复合氧化物进行了XRD和N2吸附-脱附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在无水条件下考察了Co—Al复合氧化物的脱氟活性。实验结果表... 采用共沉淀法制备了n(Co):n(Al)=0.1~4.0的Co—Al复合氢氧化物,再经焙烧得到Co-Al复合氧化物,对Co-Al复合氧化物进行了XRD和N2吸附-脱附表征。在固定床反应器中,在无水条件下考察了Co—Al复合氧化物的脱氟活性。实验结果表明,随n(Co):n(Al)的增大,Co—Al复合氧化物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减小;当n(Co):n(Al)=0,1时,Co—Al复合氧化物具有较大的比表面积和孔体积;随m(Co):n(Al)的减小,Co—Al复合氧化物的脱氟活性逐渐提高,NF3全转化时间逐渐延长,脱氟反应速率受扩散控制;脱氟反应后,Co—Al复合氧化物转化为CoF2和AlF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氟化氮 分解反应 -复合氧化物 脱氟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oFeMgAl-LDHs/CNTs复合材料对水泥水化及微观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
11
作者 廖牧情 熊志文 +3 位作者 柯国军 邹品玉 宋百姓 金丹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12,共10页
通过进行水化热测试、非蒸发水含量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及强度试验,研究了钴铁镁铝水滑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CoFeMgAl-LDHs/CNTs)对水泥水化过程、硬化水泥净浆孔结构及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oFeMgAl-LDHs/CNT... 通过进行水化热测试、非蒸发水含量测试、X射线衍射分析、扫描电镜分析、压汞测试及强度试验,研究了钴铁镁铝水滑石-碳纳米管复合材料(CoFeMgAl-LDHs/CNTs)对水泥水化过程、硬化水泥净浆孔结构及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CoFeMgAl-LDHs/CNTs复合材料通过成核作用显著提升了水泥3 d内的水化程度,从而显著提高了水泥净浆3 d内的抗压强度,3 d后强度提高效果逐渐减小,7 d后复合材料对硬化水泥浆体强度没有明显的提高作用。掺入CoFeMgAl-LDHs/CNTs复合材料的水泥净浆与空白净浆相比,胶凝孔和毛细孔含量明显增多,大孔含量有所降低,同时复合材料的桥联作用进一步优化了水泥净浆的微观结构,从而提高了水泥基体薄弱部位的应力承载能力。因此在同一龄期,复合材料掺入后硬化水泥净浆的强度有所增大。由于复合材料掺量的变化对孔径分布没有明显的影响,改变复合材料的掺量对同龄期硬化水泥净浆强度提升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镁水滑石-碳纳米管 水泥净浆 水化 孔结构 强度 成核作用 桥联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焙烧温度对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9
12
作者 连奕新 王会芳 +2 位作者 张元华 方维平 杨意泉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622-629,共8页
采用混合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焙烧温度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并负载Co—Mo活性组分制备了Co—Mo/MgO—Al2O3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N2吸附一脱附、X射线衍射、热分析和质量滴定等方法考察了焙烧温... 采用混合固相反应法制备了一系列不同焙烧温度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并负载Co—Mo活性组分制备了Co—Mo/MgO—Al2O3催化剂;通过扫描电子显微镜、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N2吸附一脱附、X射线衍射、热分析和质量滴定等方法考察了焙烧温度对载体性能的影响,并评价了Co—Mo/MgO—Al2O3催化剂在水煤气变换反应中的活性。实验结果表明,500~800℃焙烧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以MgAl2O4·xMgO·yAl2O3无定形复合氧化物形式存在,900~1300℃焙烧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转变为MgAl2O4尖晶石;600~800℃焙烧的镁铝复合氧化物载体具有适宜的比表面积和孔结构,有较高的零电荷点,有利于Co—Mo活性组分的吸附和分散,以其为载体制备的Co—Mo/Al2O3-MgO催化剂具有很高的活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氧化物载体 焙烧温度 水煤气变换 -钼基催化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NCA三元锂离子电池分荷电状态循环的热特性和容量衰退研究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存 张维江 +5 位作者 何腾飞 雷博 史尤杰 郑耀东 罗伟林 蒋方明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777-788,共12页
层状三元材料LiNi_(0.8)Co_(0.15)Al_(0.05)O_(2)(NCA)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比容量,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较差的容量保持率和热安全问题限制了其应用.本文研究了18650型NCA/graphite(2.4 Ah)锂电池分区间循环容量衰退机理和热... 层状三元材料LiNi_(0.8)Co_(0.15)Al_(0.05)O_(2)(NCA)具有高能量密度和高比容量,在电动汽车领域占据重要地位.但是较差的容量保持率和热安全问题限制了其应用.本文研究了18650型NCA/graphite(2.4 Ah)锂电池分区间循环容量衰退机理和热行为.所考虑的荷电状态(state of charge,SOC)区间有0%~20%(低)、20%~70%(中)、70%~100%(高)及0%~100%(全)四个区间.为了获得电池在不同SOC区间循环后衰减状况,以100个循环为一个周期,每个循环周期结束后,在25℃下测试四个电池的基础特性,包括容量、容量增量(incremental capacity,IC)、电阻及电化学阻抗谱(electrochemical impedance spectroscopy,EIS),同时监测电池放电时的温度来讨论电池不同区间循环后的热行为.测试结果表明,电池在全区间循环会降低电池寿命,而在非全区间循环的电池都能一定程度上减缓电池衰老的速度.另外,全区间循环热特性最差而中端循环则表现出较好的热性能,对容量增量曲线分析发现,在高中低区间的性能衰退的主要原因是活性锂离子的损失,而在全区间还包括活性材料的损失和反应内阻的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三元正极材料 循环区间 容量增量分析法 电化学阻抗法 衰退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