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与碳的配比关系和稳定化处理对310S奥氏体不锈钢析出相行为的影响 被引量:11
1
作者 温冬辉 吕阳 +3 位作者 李震 王清 唐睿 董闯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101-3106,共6页
高Cr/Ni含量的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而有望被用作超临界水冷堆的燃料包壳材料,但是该类奥氏体不锈钢存在组织稳定性差的问题,即在873~1123K温度下长期时效后晶界上会析出大量的Cr23C6和σ相,从而导致材料的脆化和晶间腐... 高Cr/Ni含量的奥氏体不锈钢由于具有优异的综合性能而有望被用作超临界水冷堆的燃料包壳材料,但是该类奥氏体不锈钢存在组织稳定性差的问题,即在873~1123K温度下长期时效后晶界上会析出大量的Cr23C6和σ相,从而导致材料的脆化和晶间腐蚀。为了提高该类不锈钢的高温组织稳定性,本工作系统研究了强碳化物形成元素M(M=Nb、Ti、Ta和Zr)与C的配比关系以及稳定化处理工艺对310S高温下析出相行为的影响。设计合金采用铜模快冷技术吸铸成直径为6mm的棒材,并对其进行1473K/0.5h固溶处理、1173K/0.5h稳定化处理(部分样品)、1073K/24h时效处理。分别采用OM、SEM-EDS、EPMA和TEM等手段对合金不同热处理状态的析出相进行表征。研究结果表明,M的加入均能促进MC粒子的析出,促进效果为Ta>Nb/Ti>Zr,且M与C的最佳比例关系为1/1(原子比);当M与C的原子比为2/1时会促进脆性相σ析出,而当M与C的原子比为1/1时,1073K/24h时效后晶界上只有Cr23C6析出。稳定化处理能使MC优先析出,可减少时效过程中粗大Cr23C6的析出量。本工作为超临界水冷堆燃料包壳材料的开发提供了有效的基础数据支撑,并为下一步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奥氏体不锈钢 310S 碳化物形成元素 稳定化处理 相析出行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强碳化物形成元素衬底上生长金刚石薄膜机制的研究
2
作者 高巧君 林增栋 《人工晶体学报》 CSCD 1991年第3期346-346,共1页
用CVD法生长金刚石薄膜,其衬底可以是金刚石,也可以是非金刚石,诸如Si、W、Mo、SiO_(2)、玻璃等。目前人们正以浓厚的兴趣去研究金刚石薄膜的生长机制,以及揭示金刚石膜与衬底结合界面的状态。我们曾推断,在强碳化物形成元素衬底上生长... 用CVD法生长金刚石薄膜,其衬底可以是金刚石,也可以是非金刚石,诸如Si、W、Mo、SiO_(2)、玻璃等。目前人们正以浓厚的兴趣去研究金刚石薄膜的生长机制,以及揭示金刚石膜与衬底结合界面的状态。我们曾推断,在强碳化物形成元素衬底上生长金刚石薄膜的物理机制,应当是金刚石表面金属化物理机制的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物形成元素 CVD法 金刚石薄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对铸造高强钢低温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苏文文 杨卓越 丁雅莉 《热加工工艺》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3期41-43,47,共4页
研究了微量强碳化物形成元素V、Nb和Ti对超低温用Cr-Ni-Co-Mo马氏体时效不锈钢强度和超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0.03%的Ti能够细化铸态组织,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而加入0.08%V或0.03%Nb对钢的组织并无较大影响,对试验材料... 研究了微量强碳化物形成元素V、Nb和Ti对超低温用Cr-Ni-Co-Mo马氏体时效不锈钢强度和超低温冲击韧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加入0.03%的Ti能够细化铸态组织,从而提高材料的力学性能;而加入0.08%V或0.03%Nb对钢的组织并无较大影响,对试验材料的力学性能的提高无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铸造马氏体时效不锈钢 碳化物形成元素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钢的成分回火温度与硬度间的多元回归模型 被引量:2
4
作者 迟长志 董允 林晓娉 《阜新矿业学院学报》 1997年第4期461-465,共5页
在充分研究了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对合金钢回火转变的影响机理和规律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对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回火温度(400℃~77℃)与钢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方法具有很高的显著性(α=0.01),可依据合金元素的种类... 在充分研究了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对合金钢回火转变的影响机理和规律基础之上,利用计算机对强碳化物形成元素,回火温度(400℃~77℃)与钢间的关系进行了多元回归分析.所建立的多元回归方法具有很高的显著性(α=0.01),可依据合金元素的种类、含量及回火温度较精确地预测钢的硬度,并为合金成分的设计和回火工艺的制订提供了理论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化物形成元素 回火温度 硬度 多元回归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