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高质量发展下中国工业企业碳减排路径选择 被引量:15
1
作者 余红伟 林子祥 +2 位作者 胡力元 赵晨瑞 张继宏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214-224,共11页
管理改进与技术创新是工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减排的两大关键路径。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实证测度了技术创新与管理改进对工业企业碳减排技术进步效率的贡献作用。结果发现,整体上技术创新与管理改进的贡献率分别为28.45%和71.55%,并且二... 管理改进与技术创新是工业企业实现高质量减排的两大关键路径。运用Shapley值分解方法实证测度了技术创新与管理改进对工业企业碳减排技术进步效率的贡献作用。结果发现,整体上技术创新与管理改进的贡献率分别为28.45%和71.55%,并且二者贡献率在不同类型特征企业之间存在明显差异。随着企业技术进步水平、雇佣规模和能耗水平的提升,技术创新的贡献率逐步递减,而管理创新的贡献率则呈现递增趋势。首次对企业管理改进与技术创新对碳排放效率的贡献进行测度,为优化“双碳”目标政策与指导企业减排行动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路径 管理改进 技术创新 放效率 工业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绵城市设施运行阶段碳排放核算及碳减排路径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李昊天 汪永丰 +1 位作者 郭玮 陈军 《环境监测管理与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1-17,共7页
以海绵城市池州市为例,基于遥感土地覆盖数据结合现场实测及部门统计数据,明确各项海绵设施的碳排放与碳减排过程,运用碳排放因子法从径流削减、污水净化、绿地水体碳减排3个路径分析6种海绵设施的碳减排量,构建适用于城市尺度的海绵设... 以海绵城市池州市为例,基于遥感土地覆盖数据结合现场实测及部门统计数据,明确各项海绵设施的碳排放与碳减排过程,运用碳排放因子法从径流削减、污水净化、绿地水体碳减排3个路径分析6种海绵设施的碳减排量,构建适用于城市尺度的海绵设施运行阶段的碳排放核算体系,并在此基础上对单个海绵设施运行阶段的碳排放进行核算。结果表明,3大减排路径中,径流削减碳减排量为1 255 953.30 kg,污水净化碳减排量为785 223.90 kg,绿地水体碳减排量为26 354 920.00 kg。区域净碳减排量为27 004 472.65 kg,碳减排主要来源于绿地、水体的固碳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核算 碳减排路径 海绵城市 设施运行 池州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减排路径模式选择研究——基于私家车管控的个人碳交易和碳税比较 被引量:9
3
作者 赵立祥 吴松岭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688-693,共6页
为了研究大城市私家车碳减排的有效路径,引入个人碳交易概念,提出管控大城市私家车碳排放的设想,制定了个人碳交易管理办法基本内容;运用Cobb-Douglas效用函数建立了管控大城市私家车个人碳交易和碳税的经济模型,依托调研数据定量化研... 为了研究大城市私家车碳减排的有效路径,引入个人碳交易概念,提出管控大城市私家车碳排放的设想,制定了个人碳交易管理办法基本内容;运用Cobb-Douglas效用函数建立了管控大城市私家车个人碳交易和碳税的经济模型,依托调研数据定量化研究交通领域的个人碳交易机制,运用Matlab软件绘制了个人碳交易和碳税方案的适用范围图形,并对二者的减排效果进行比较。结果表明:个人碳交易与碳税都可以使消费者减少实际行车里程并保证总效用的增加,个人碳交易比碳税更容易为消费者接受,并能够达到碳减排的效果;在消费领域碳减排初期、社会减排任务量不大时,个人碳交易优于碳税,当减排任务很大时,碳税政策更为有效;碳减排量对消费者刚性需求的影响决定着个人碳交易制度的接受程度。应在北京、上海等大城市或其他城市的拥堵区域试行个人碳交易管控大城市私家车出行的制度,并开展实施细则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学 碳减排路径 个人交易 私家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深圳市电力部门碳减排路径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马晓明 段滢 +2 位作者 李鑫 周吉萍 计军平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4-29,共6页
从深圳市电力部门供给侧减排着手,利用LEAP模型设置了四种情景,分析了电力部门中长期的减排路径规划,并从减排量和减排成本等角度对各减排路径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即使在极限情景假设下到203... 从深圳市电力部门供给侧减排着手,利用LEAP模型设置了四种情景,分析了电力部门中长期的减排路径规划,并从减排量和减排成本等角度对各减排路径进行综合评价,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电力需求的快速增长,即使在极限情景假设下到2030年深圳市电力部门也不存在碳排放峰值;(2)在规划情景、积极情景和极限情景下供电结构调整占总减排量比重分别为72.2%、90.7%和93.2%,为减排的重点方向;(3)从经济效益看,规划情景是比较合适的选择;(4)若要实现更高的减排目标,则需要推进分布式光伏发电和关闭燃煤电厂等减排成本较高的减排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部门 碳减排路径 LEAP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与经济增长脱钩及减排路径研究
5
作者 秦小转 郭淑君 +5 位作者 张志强 王伟伟 魏钰洁 司文青 张修宇 陶洁 《人民黄河》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76-82,145,共8页
为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碳减排政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综合采用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200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碳排放脱钩状态及其时空变化,... 为揭示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效应及其关键影响因素,制定科学有效的碳减排政策,落实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重大国家战略,综合采用Tapio脱钩指数模型和LMDI模型,分析2001—2020年黄河流域城市群的碳排放脱钩状态及其时空变化,识别影响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的关键因素,提出各城市群绿色低碳发展的对策和建议。结果表明:1)黄河流域各城市群碳排放量均呈上升趋势,碳排放量从大到小依次为山东半岛城市群、中原城市群、关中平原城市群、兰西城市群、晋中城市群、呼包鄂榆城市群、宁夏沿黄城市群。2)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状态以弱脱钩为主,但碳排放脱钩指数总体随时间增大;按照现有的经济发展模式,短期内黄河流域城市群经济发展难以摆脱对化石能源的依赖,碳减排任重而道远。3)能源强度、人均GDP、技术水平和实体经济人口承载强度是影响黄河流域城市群碳排放脱钩的主要因素,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和技术水平、优化产业结构、增强实体经济人口承载强度可有效推动经济增长和碳排放达到理想的脱钩状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apio脱钩指数 LMDI模型 碳减排路径 黄河流域城市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北地区典型井工煤矿碳排放核算与减排路径研究
6
作者 陈梦圆 张凯 +3 位作者 黄瑞舒 何勇 李梦琪 陈湘宇 《中国煤炭》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3,共13页
井工煤矿既是碳基能源的供应方也是消耗方,其碳排放核算在“双碳”背景下备受关注。《中国煤炭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和规范了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但其适用性与对企业降碳工作的指导性仍... 井工煤矿既是碳基能源的供应方也是消耗方,其碳排放核算在“双碳”背景下备受关注。《中国煤炭生产企业温室气体排放核算方法与报告指南(试行)》(以下简称《指南》)指导和规范了温室气体核算方法,但其适用性与对企业降碳工作的指导性仍存在争议。选取我国西北地区典型井工煤矿(含选煤厂)为研究对象,在关键监测点位布设CH_(4)传感器、风速传感器及多参数传感器,进行为期8个月的实时监测,获取煤矿区CH_(4)排放量,依据《指南》识别该煤矿温室气体排放源项和核算范围,核算了各排放源碳排放量及趋势。研究结果表明:煤矿开采及选煤工艺的温室气体排放源有主要有6项,占比大小排列为矿后CH_(4)逃逸排放(43.9%~44.9%)>净购入电力隐含的CO_(2)排放(24.3%~28.0%)>井工开采CH_(4)逃逸排放(14.5%~16.8%)>净购入热力隐含的CO_(2)排放(7.2%~7.9%)>化石燃料燃烧CO_(2)排放(3.5%~7.0%)>井工开采CO_(2)逃逸排放(0.8%~0.9%);化石燃料的燃烧、井工开采和矿后活动与温室气体排放总量及其三者之间均具有强正相关关系,是实施碳减排的重点对象;针对矿后CH_(4)逃逸核算与实际排放差距大的问题,提出基于机器学习模型的电力矿后CH_(4)逃逸核算方法;指出西北地区地下煤矿应实施联合减排技术,结合实地考察为矿区设计综合性的碳减排路径和方案,为我国西北地区井工煤矿的碳排放核算和碳减排方案设计提供数据基础与科学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井工煤矿 放核算 机器学习模型 联合技术 碳减排路径 矿后CH_(4)逃逸实时监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几字弯”地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地域差异与影响因素——以陕西省榆林市20个村为例
7
作者 宋永永 余焕 +2 位作者 王宁 李娅儒 杨丹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70-484,共15页
科学揭示村域尺度农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影响因素,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村域农业全面绿色转型的迫切需要。选择黄河“几字弯”核心区——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案例地,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村域尺度... 科学揭示村域尺度农业碳排放效率的空间分异规律与影响因素,是实现“双碳”目标,推动村域农业全面绿色转型的迫切需要。选择黄河“几字弯”核心区——陕西省榆林市榆阳区为案例地,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从村域尺度研究榆阳区20个典型村农业碳排放量及碳排放效率的地域差异特征,揭示村域农业碳排放效率的影响因素,提出村域农业绿色低碳发展模式和路径。结果表明:①榆阳区村域农业碳排放量地域差异显著,岔河则村种植业碳排放量最高,达到3149.12 t·年^(-1),大圪堵村养殖业碳排放量最高,达到1687.28 t·年^(-1);②榆阳区村域农业碳排放构成差异明显,化肥投入和羊养殖是农业碳排放的主要来源;③榆阳区村域农业碳排放效率提升空间大,种植业和养殖业碳排放效率平均值分别为0.951和0.713,在劳动力投入、灌溉面积、农药使用量、牛饲养量和家禽饲养量方面存在冗余;④榆阳区农业碳排放效率受到自然因素、社会经济因素、物质投入因素等多重因素的共同作用。因此,加快农业生产技术革新,减少牲畜肠道发酵碳排放,完善绿色低碳农业政策等,是促进榆阳区农业绿色低碳转型、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 绿色转型 数据包络分析 地理探测器 碳减排路径 村域尺度 陕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型硫酸盐木浆厂石灰窑碳排放及其减排路径分析 被引量:2
8
作者 宋佳翼 程正柏 +4 位作者 曹海兵 刘利琴 邹学军 刘洪斌 安兴业 《中国造纸》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12-119,共8页
首先分析了大型硫酸盐木浆厂中石灰窑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阐述其为硫酸盐木浆厂化石燃料最大消耗单元的主要原因,然后重点探讨石灰窑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路径,最后进一步提出石灰窑实现碳中和的可能技术途径,包括生物质燃料在石灰窑中的... 首先分析了大型硫酸盐木浆厂中石灰窑的温室气体排放特征,阐述其为硫酸盐木浆厂化石燃料最大消耗单元的主要原因,然后重点探讨石灰窑温室气体排放核算的路径,最后进一步提出石灰窑实现碳中和的可能技术途径,包括生物质燃料在石灰窑中的应用、石灰窑和碳捕获与封存(CCS)的集成技术以及石灰窑技术改造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型硫酸盐木浆厂 石灰窑 核算 碳减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工业碳减排潜力与路径研究 被引量:24
9
作者 周迪 吴泽文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1306-1314,共9页
基于我国工业35个行业2000~2015年的碳排放数据,以Super-SBM模型进行碳排放效率测算,结合劳均碳排放量及劳均工业总产值构造碳排放公平指数,并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测算碳排放公平及碳排放效率的俱乐部趋同指数,在公平效率协调的视角构... 基于我国工业35个行业2000~2015年的碳排放数据,以Super-SBM模型进行碳排放效率测算,结合劳均碳排放量及劳均工业总产值构造碳排放公平指数,并基于马尔科夫链模型测算碳排放公平及碳排放效率的俱乐部趋同指数,在公平效率协调的视角构造碳减排潜力指数并对35个行业进行碳减排潜力测算,并基于公平-效率二维矩阵图以动态的视角设计我国工业碳减排路径.结果表明:我国工业碳排放公平及碳排放效率均存在较为严重的固化现象,且碳排放效率的固化程度更高,可见我国工业碳减排的效率原则更重要,国家应从效率上挖掘更多的减排潜力;在公平与效率协调视角下测算出来各行业的碳减排潜力较之公平效率相等原则下有所变化,我国工业仍存在较大的碳减排空间;我国工业大部分行业处于"低排放效率?低排放公平"的状态.因此国家应从碳排放效率提升的角度重点扶持"低排放效率?低排放公平"水平类型行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行业潜力 精准碳减排路径 马尔科夫链模型 俱乐部趋同指数 Super-SBM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矿区碳排放的确认和低碳绿色发展途径研究 被引量:28
10
作者 王猛 马如英 +1 位作者 代旭光 单雅迪 《煤田地质与勘探》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3-69,共7页
开展煤矿区碳排放的系统评价和减排路径的综合分析,是落实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具体行动。针对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不清、核算模型缺乏及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方向等问题开展分析。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等方法,厘清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 开展煤矿区碳排放的系统评价和减排路径的综合分析,是落实我国碳达峰与碳中和愿景的具体行动。针对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不清、核算模型缺乏及碳中和背景下发展方向等问题开展分析。通过文献查阅、资料收集等方法,厘清煤矿区碳排放源边界,并建立碳排放量核算模型,明确煤矿区低碳绿色发展方向。结果表明:煤矿区碳排放(CH_(4)和CO_(2))来源可划分为自然排放和人为排放两大类,并细分为5种类型,针对不同碳排放源提出相应的数学模型;同时煤矿区要加大节能和低碳技术的投入,提高综合资源的利用程度和瓦斯的监测力度,加强绿色矿山修复和建设,积极参与碳市场和碳排放权交易及培育适应市场的管理模式等一系列措施,逐步实现低碳、绿色产业体系;此外,煤矿相关单位应高瞻远瞩,深入分析并发挥政府的低碳环保政策的作用,与相关高校加强合作,在我国碳减排目标下,大力推动煤制氢技术的发展,突破CO_(2)-ECBM和CCUS关键技术中的运输、封存选址、安全稳定性评价、成本降低等瓶颈问题,以期在双碳背景下碳减排过程中实现经济、环保双重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矿区 放源 碳减排路径 化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济南市某污水处理厂碳排放评估与分析 被引量:13
11
作者 刘善军 马雪研 +3 位作者 刘雪洁 李冰 王灿 邱勇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732-1736,1742,共6页
污水处理厂碳减排受到广泛关注,碳排放评估是碳减排的基础。构建了污水处理厂碳排放核算模型,选择济南市某污水处理厂(厌氧/缺氧/好氧(AAO)-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进行了碳排放评估。结果表明,总碳排放强度(以CO_(2)当量计)为1.111 kg/... 污水处理厂碳减排受到广泛关注,碳排放评估是碳减排的基础。构建了污水处理厂碳排放核算模型,选择济南市某污水处理厂(厌氧/缺氧/好氧(AAO)-膜生物反应器(MBR)工艺)进行了碳排放评估。结果表明,总碳排放强度(以CO_(2)当量计)为1.111 kg/m^(3),其中,直接碳排放强度占比30.06%,以直接N_(2)O排放为主;间接碳排放强度占比69.94%,以能耗为主。直接排放受工艺脱氮性能动态变化影响,间接排放波动主要因为物耗变化。基于评估结果提出了提高污水处理综合能效、加大能源回收力度的碳减排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处理 放因子法 碳减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特征及碳中和发展的技术途径 被引量:57
12
作者 任世华 谢亚辰 +1 位作者 焦小淼 谢和平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60-68,共9页
理清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特征,是推动煤炭开发过程碳达峰、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煤炭开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分析方法,重点从生产用能、瓦斯排放及矿后活动3个环节,建立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量,并分... 理清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特征,是推动煤炭开发过程碳达峰、碳中和的前提和基础。基于煤炭开发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清单分析方法,重点从生产用能、瓦斯排放及矿后活动3个环节,建立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计算模型,测算煤炭开发过程碳排放量,并分析不同环节碳排放特征,提出煤炭开发过程碳减排技术途径。研究表明:1)生产用能碳排放强度呈下降趋势,由2010年81.5 kg/t,先快速降低到2015年的66.5 kg/t,而后缓慢降低到2020年的65.4 kg/t;2)瓦斯排放(碳排放)强度呈快速下降趋势,由2010年的123.7 kg/t,降低到2020年的67.6 kg/t;3)矿后活动碳排放强度呈缓慢降低趋势,由2010年的21.5 kg/t,逐渐降至2020年的18.0 kg/t。基于碳排放量和排放特征分析,提出了煤炭开发过程实现碳中和的5大技术途径,即大力推广应用煤炭开发节能提效技术,减少煤炭开发过程能源消耗带来的碳排放;持续攻关煤矿瓦斯抽采利用技术,减少煤炭开发过程甲烷排放;加快探索煤炭开发新技术,从原理上改变碳排放特性;有序研发和示范煤矿区煤与新能源耦合利用技术,降低单位产品碳排放强度;尽早谋划煤矿区二氧化碳捕集、利用与固化、封存技术,形成煤炭行业独有的碳中和实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煤炭开发 煤矿瓦斯 生产用能 矿后活动 放特征 碳减排路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3
作者 吕添贵 邱蓉 +2 位作者 李泽英 付舒斐 赵巧 《农业工程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8期251-261,共11页
辨识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平衡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推动耕地低碳生产跃迁和稳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碳源-碳汇双重视角测度2005—2021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 辨识粮食主产区耕地碳源汇平衡特征及驱动因素,对推动耕地低碳生产跃迁和稳固粮食安全至关重要。该研究基于碳源-碳汇双重视角测度2005—2021年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净碳汇量,运用空间自相关、核密度估计和地理探测器等方法探究其时空演化特征及驱动因素,并提出固碳减排策略。结果表明:1)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总量从2005年2674.09万t增加至2021年3757.58万t,年均增幅2.22%,碳汇功能愈发凸显,空间上各地市耕地净碳汇呈“低值区点状分散、高值区片状集聚”的差异分布态势;2)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空间相关性存在“正集聚-负集聚-正聚集”交替变化规律,整体和省域耕地净碳汇均存在扩散现象且区域差异有所增强;3)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净碳汇时空格局演化受耕地利用和农业经济因素影响显著,其中,耕地规模和农业机械化水平是关键主导因素且影响力区域异质性明显;4)应推动耕地规模化与机械化经营、科学量化物资投入及重视耕地生产主体素质培养,带动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耕地利用固碳减排。研究结果可为科学测度耕地碳源汇、完善耕地碳循环机制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净 时空演化特征 驱动因素 碳减排路径 长江中游粮食主产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