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建筑被动式节能技术碳减排效应评价——以被动式太阳采暖为例 被引量:1
1
作者 王佳昕 戴聪 +2 位作者 李虎 路逸晴 罗智星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89-98,共10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实现建筑碳排放的有效控制是碳减排任务的关键,而被动式节能技术对减少建筑领域碳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提出被动式节能技术的生命周期碳减排效应量化评价方法,通过调研全国24个典型中小学教学... 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实现建筑碳排放的有效控制是碳减排任务的关键,而被动式节能技术对减少建筑领域碳排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研究提出被动式节能技术的生命周期碳减排效应量化评价方法,通过调研全国24个典型中小学教学楼归纳出3种教学楼原型建筑,分析各原型建筑在全国20个代表城市中应用直接受益式、集热墙与附加阳光间三种被动式太阳采暖技术的生命周期碳排放,并以直接受益式作为参照研究不同被动式太阳采暖技术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该方法的提出为建筑师在方案设计时期选择并定量分析各种被动式节能技术的生命周期碳减排效应,从而有针对性地优化设计方案,以满足低碳、零碳建筑的设计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建筑 被动式节能技术 生命周期评价 碳减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碳减排效应及其内在机制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方露 杨阳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4-178,共5页
文章基于2006—2022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碳减排效应,并探究了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存在“倒U”型影响,当协同集聚水平达到一定临界值后,进一步提升可... 文章基于2006—2022年282个地级市的面板数据,考察了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碳减排效应,并探究了其内在机制。研究表明: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存在“倒U”型影响,当协同集聚水平达到一定临界值后,进一步提升可能会抑制碳排放;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对碳排放的非线性影响的临界值在不同经济区域有所差异,在东部、中部和西部地区,“倒U”型影响显著,而在东北地区,“倒U”型影响并不显著;制造业与生产性服务业协同集聚的碳减排效应主要通过绿色创新和资源错配两条作用路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生产性服务业 协同集聚 碳减排效应 内在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数字化转型、绿色技术创新与碳减排效应
3
作者 吕宏军 卫秀秀 《统计与决策》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163-167,共5页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碳减排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碳减排效应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 文章基于2011—2020年我国制造业上市公司数据,运用中介效应模型、门槛回归模型和空间杜宾模型,实证检验了数字化转型对碳减排效应的影响及作用机制。研究发现:第一,数字化转型对企业碳减排效应具有直接正向影响,并通过推动绿色技术创新产生间接正向影响;第二,数字化转型与碳减排效应呈非线性关系,并且存在一定的阈值,在该阈值范围内时,数字化转型的正向影响最为显著;第三,空间杜宾模型检验结果表明,数字化转型对碳减排效应具有正向空间溢出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化转型 碳减排效应 门槛效应 空间溢出 制造业企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的碳减排效应——基于空间溢出效应与城市异质性的视角 被引量:25
4
作者 李慧 佟孟华 张国建 《统计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44-58,共15页
实施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是我国自下而上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地区产业低碳转型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0—2019年283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以绿色金融试点政策为切入点,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系... 实施绿色金融试点政策是我国自下而上完善绿色金融体系的重要举措,对于地区产业低碳转型和发展新质生产力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利用2010—2019年283个地级市的平衡面板数据,以绿色金融试点政策为切入点,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和空间计量方法系统评估了实施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试点城市的工业碳排放总量和工业碳强度,且政策效果具有持续性和稳健性。绿色金融试点政策具有显著的空间溢出效应,即本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实施会对空间关联地区的碳减排产生积极影响,但施策过程中需防范污染产业转移风险。进一步研究发现,绿色金融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在不同区域和不同试点城市中呈现异质性。影响机制分析结果表明,绿色金融试点政策主要通过发展绿色信贷、优化能源消费结构和提升能源利用效率等方式促进地区碳减排。本文研究为我国完善绿色金融体系和实现“双碳”目标提供了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 碳减排效应 空间溢出效应 城市异质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24
5
作者 周稳海 武晓敏 赵桂玲 《河北经贸大学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8,共12页
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研究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2008—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总维度还... 绿色金融是实现绿色低碳发展战略的重要手段,研究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现实意义。利用2008—2020年省际面板数据,实证检验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作用机制和异质性。研究结果表明:无论是总维度还是分维度,绿色金融均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其中绿色投资的碳减排效应最大,绿色证券次之,绿色信贷最小;绿色技术创新对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具有中介作用,环境规制与金融市场化均增强了绿色金融碳减排效果;东部组、科技发达组和高耗能组相对中西部组、科技欠发达组和低耗能组绿色金融碳减排效应更为明显。因此,进一步加大绿色金融产品创新,实现绿色金融资源高效配置,制定差异化绿色金融政策尤为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 碳减排效应 绿色发展 目标 金融市场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能源结构转型:碳减排效应、驱动因素及碳达峰探索 被引量:4
6
作者 金都 刘新平 《安全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4908-4916,共9页
为了分析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驱动因素及探索能源结构转型的碳达峰实现路径,基于中国能源消费数据,利用清单算法估算中国2001—2022年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并借助岭回归分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驱动因素,进而数... 为了分析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驱动因素及探索能源结构转型的碳达峰实现路径,基于中国能源消费数据,利用清单算法估算中国2001—2022年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碳减排效应,并借助岭回归分析中国能源消费结构转型的驱动因素,进而数学论证能源消费碳达峰的实现条件。结果显示:中国能源消费碳排放由期初的10.12亿t增至期末的30.76亿t,其碳排放增速分3阶段逐步减缓,分别对应能源结构高碳化减缓阶段、低碳化不稳定阶段、逐年低碳化阶段;期间能源综合碳排放系数下降了0.082 tC/tce,能源结构转型产生的碳减排效应达31.05亿t且逐年碳减排效应增加趋势明显;能源结构转型受经济规模、能源效率、科技投入、环境规制的正向驱动影响,其中科技投入与环境规制的交互作用强于单因素,碳排放强度对能源结构转型具有负向阻碍影响;地方相关部门应增加对能源结构转型有正向驱动影响因素的投入以促进能源结构转型,加快构建以能源结构转型为核心的能源消费碳达峰实现路径。研究成果为推动能源结构转型及碳减排效应核算和实现能源消费碳达峰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工程学 能源结构转型 碳减排效应 驱动因素 达峰 岭回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 被引量:12
7
作者 郭四代 雷高文 +1 位作者 苏伟洲 袁子寒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51-59,共9页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宏观愿景下,提升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促进企业开展碳减排工作,发挥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综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评价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采用固定效应... 在实现“双碳”目标的宏观愿景下,提升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有助于促进企业开展碳减排工作,发挥企业在实现“双碳”目标过程中的积极作用。基于中国A股上市公司的面板数据,综合主成分分析法和熵权法评价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采用固定效应模型检验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碳减排效应及其异质性,并进一步分析其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①企业碳信息披露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采用更换核心解释变量和被解释变量测度方式、消除股市周期性波动、排除其他政策干扰以及工具变量等多种方法进行稳健性检验后,该结论仍然成立。②异质性分析发现,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碳减排效应会因企业融资约束程度、区域位置的不同而出现差异性。其中,碳信息披露的碳减排效应在低融资约束水平下不显著,而在高融资约束水平下显著为负;在东部区域之外企业中不显著,而在东部区域企业中显著为负。③机制分析发现,企业碳信息披露主要通过企业间资本流动和生产调整机制推动企业碳减排。提升企业碳信息披露质量不仅有助于投资者甄别企业碳排放水平,进而减少对高碳企业的投资,还可以向企业管理者反馈有效的生产信息,帮助企业及时调整生产活动,最终推动企业实现碳减排。基于实证结果,提出强化企业碳信息披露的主动性、分阶段推行企业碳信息强制披露机制和推动企业碳信息异质性披露等对策建议。同时厘清了企业碳信息披露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机制,为健全碳市场数据质量管理长效机制提供了政策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制造业 信息披露 碳减排效应 资本流动 企业生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交易试点政策的碳减排效应如何?——基于合成控制法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55
8
作者 杨秀汪 李江龙 郭小叶 《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93-104,122,共13页
如何保障经济增长和气候治理目标同时实现,是中国目前面临的迫切难题,亟需进行气候变化政策方面的顶层设计。碳定价是气候变化政策的核心议题,其关键在于通过碳排放造成的负外部性进行显性定价,激励排放主体将碳减排纳入到生产与消费决... 如何保障经济增长和气候治理目标同时实现,是中国目前面临的迫切难题,亟需进行气候变化政策方面的顶层设计。碳定价是气候变化政策的核心议题,其关键在于通过碳排放造成的负外部性进行显性定价,激励排放主体将碳减排纳入到生产与消费决策中。中国正在筹建全国碳排放权交易市场,以作为气候变化政策中碳定价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政策试点,“五省两市”的碳交易市场已经运行多年,碳减排效应也备受关注。本文基于“五省两市”试点地区和其他非试点地区1997—2017年的面板数据,使用合成控制法(SCM)实证分析了中国碳交易试点市场对试点地区碳减排的影响。研究发现,中国碳交易试点政策起到了较为显著的碳减排效果,尤其是湖北、广东和重庆;排序检验和基于SCM的双重差分估计也都表明政策评估结果非常稳健。基于此,中国应积极推动碳交易市场发展,加快建立全国统一的碳交易市场,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应对碳排放问题中的积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交易 定价 碳减排效应 环境政策 政策评估 合成控制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信贷能发挥碳减排效应吗? 被引量:36
9
作者 孙少岩 王笑音 高翠云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7-47,共11页
绿色信贷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然而其碳减排效应及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检验。该研究在厘清绿色信贷影响碳减排理论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测算2000—2019年中国156个城市的全要素... 绿色信贷是推进低碳经济发展的市场型环境规制工具,然而其碳减排效应及影响机制仍有待进一步检验。该研究在厘清绿色信贷影响碳减排理论机制的基础上,运用包含非期望产出的固定效应随机前沿模型测算2000—2019年中国156个城市的全要素碳生产率,从生产率、强度和总量三个维度实证检验绿色信贷的碳减排效应及作用渠道和调节机制。研究发现:①绿色信贷具有碳减排效应,主要表现为显著提高全要素碳生产率和降低碳排放强度,但对碳排放总量的平均影响并不显著。以上结论在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和处理内生性问题后仍然成立。②绿色信贷的碳减排效应因区域位置、资源禀赋和金融效率差异而具有异质性。在中部地区、非资源型城市和金融效率较高的城市,绿色信贷在碳生产率和碳强度维度上均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但东部地区、资源型城市和金融效率较低的城市,绿色信贷仅能降低碳强度。③激励绿色创新和降低能源强度是绿色信贷发挥碳减排效应的有效渠道,而结构转化渠道的中介效应尚不显著。在绿色创新渠道中,绿色信贷对绿色创新质量的影响程度更高,且产生了正外溢性;在能源强度渠道中,绿色信贷提高了碳排放效率,但对低碳技术的支持作用有待提升。④环境规制对绿色信贷的碳减排效应具有“正向补偿”和“负向抵消”两种调节机制,金融资源的需求和供给水平较低时,政府加强环境规制会削弱绿色信贷对低碳经济转型的激励作用。以上结论不仅为理解绿色信贷环境效应提供新的研究视角和补充经验证据,而且为进一步完善绿色信贷政策和推动低碳经济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信贷 碳减排效应 全要素生产率 强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玉龙县碳减排效应估算 被引量:1
10
作者 郭飞 香宝 +1 位作者 马广文 李双权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1317-1322,共6页
玉龙县碳减排效应估算主要包括退耕还林、造林、小水电、替代能源(包括沼气池和太阳能)使用等方面.其中,造林具有较长期的碳汇功能,会持续提供碳增汇服务功能;替代能源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薪柴燃烧,在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玉龙县,薪柴是主要... 玉龙县碳减排效应估算主要包括退耕还林、造林、小水电、替代能源(包括沼气池和太阳能)使用等方面.其中,造林具有较长期的碳汇功能,会持续提供碳增汇服务功能;替代能源的使用可以有效减少薪柴燃烧,在以农村人口为主的玉龙县,薪柴是主要的取暖和生活能源,故替代能源的使用颇具意义.以2005年为基准年,小水电和替代能源总的碳减排效应为22.24×103t,其中小水电碳减排效应为14.43×103t,太阳能碳减排效应为66.24 t,沼气池碳减排效应为7.74×103t;设定了基准年后林木生长过程以及替代能源使用状况的情景,并进行情景模拟,估算了玉龙县造林在5年内会产生碳汇21.07×103t,10年内会产生碳汇24.92×103t.在研究区总的碳减排效应中,小水电、沼气池以及生态林地都有较大贡献,而经济林和草地的贡献相对较小;与5年情景相比,20年情景中小水电和沼气池的贡献有所上升,而生态林地等的贡献相对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减排效应 玉龙县 退耕还林 造林 替代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碳减排效应的时空异质性与协同性——对2007—2017年新疆14个地州市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19
11
作者 高志刚 李明蕊 《西部论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4-100,共17页
环境规制是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而对经济主体的污染物排放行为进行约束,其中正式环境规制体现了政府保护环境的主动性,非正式环境规制则反映了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具有目标一致性,但规制主体和规制手段不同,因而其... 环境规制是为保护和改善环境而对经济主体的污染物排放行为进行约束,其中正式环境规制体现了政府保护环境的主动性,非正式环境规制则反映了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具有目标一致性,但规制主体和规制手段不同,因而其污染物减排效应既具有协同性,也具有异质性;同时,由于经济发展阶段、地区产业结构、居民收入水平等规制环境的不同以及规制实施时间的不同,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的污染物减排效应表现出显著的时空异质性。采用2007—2017年新疆14个地州市相关数据的分析表明:从整体上看,正式环境规制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非正式环境规制虽然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但可以强化正式环境规制的碳减排效应;从时间异质性来看,正式环境规制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与非正式环境规制的协同效应在2012—2017年强于2007—2011年;从空间异质性来看,正式环境规制在北疆地区具有显著的碳减排效应,而在南疆地区对碳排放强度的影响不显著。进一步的分析发现:在新疆地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正式和非正式环境规制均从与碳排放强度正相关转变为负相关,且正式环境规制的这种转变先于非正式环境规制。总体来看,在碳减排过程中,正式环境规制的作用强于非正式环境规制并先于非正式环境规制发生作用,在污染物排放较多的地区环境规制的碳减排效应更强。因此,一方面,政府要进一步提高保护环境的主动性,增强正式环境规制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后发地区还应提高对转入产业的环境规制强度;另一方面,要不断提高居民收入和素质,促进社会组织发展,增强居民保护环境的自觉性,以有效发挥非正式环境规制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与正式环境规制的协同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式环境规制 非正式环境规制 碳减排效应 放强度 绿色发展 经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流通数字化的碳减排效应--兼论政府环境治理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3
12
作者 郝爱民 任禛 《商业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110-118,共9页
流通数字化发展作为传统流通业与数字技术融合而生的新型流通模式,是打造绿色流通体系的重要引擎,对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综合测度流通数字化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流通数字化的碳减排效应... 流通数字化发展作为传统流通业与数字技术融合而生的新型流通模式,是打造绿色流通体系的重要引擎,对实现碳减排目标具有重要意义。基于中国省级面板数据综合测度流通数字化发展水平,运用空间杜宾模型实证考察了流通数字化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发现,流通数字化发展对本地和邻近地区碳减排均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政府环境治理能够强化流通数字化的碳减排效应;行业分析显示,流通数字化对电力、热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的减排效果最佳,制造业次之;地区分析显示,在中部地区和人口密度中等分布区流通数字化的碳减排效应更强,政府环境治理的调节效应更明显,但在西部地区和人口密度中等分布区政府环境治理存在形成“以邻为壑”减排模式的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通数字化 碳减排效应 政府环境治理 空间杜宾模型 “双”目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企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志亮 魏洁 《生态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64-67,85,共5页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验证了技术进步具有促进碳减排的作用。进而利用2005~2012年北京市八大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北京市企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值为19.07%,表明企业技术进步对碳减... 运用灰色关联度模型就技术进步对碳减排的影响进行综合评价,验证了技术进步具有促进碳减排的作用。进而利用2005~2012年北京市八大行业的相关数据进行计算与分析,得出北京市企业技术进步的碳减排效应值为19.07%,表明企业技术进步对碳减排有显著的促进作用。由此,推进企业技术进步,充分挖掘技术进步在节能减排方面的内在潜力,是北京市发展低碳经济的重要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进步 放强度 碳减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区域技术创新的二氧化碳减排效应——基于宏观计量经济模型模拟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孙建 《技术经济》 CSSCI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7-116,共10页
构建了区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评估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同等幅度的增加都会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强度的增加,都能促进经济增长、... 构建了区域-宏观计量经济模型,将区域技术创新活动与国家宏观经济活动相联系,评估区域技术创新活动的宏观效应。研究发现:东、中、西部三大区域研发投入同等幅度的增加都会抑制二氧化碳排放量和二氧化碳强度的增加,都能促进经济增长、降低单位GDP能源消耗、抑制工业废水排放,但对工业固体废物和工业二氧化硫的抑制作用在后期才得以体现;八大区域中,除东北地区以外,研发投入的增加对碳排放的影响趋势与三大区域基本相似。要实现2015年巴黎世界气候大会上我国政府承诺的二氧化碳减排目标,情景分析表明:资源税相对于基准情景呈先降低后增加趋势,其中2028—2030年期间年均增加1.22%~1.61%;排污费则呈现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区域技术创新 碳减排效应 宏观计量经济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垃圾焚烧发电行业的碳减排效应浅析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文波 张灿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8-13,共6页
垃圾焚烧发电可以产生2类碳减排:一是避免垃圾固废在填埋场堆放过程中分解释放温室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CH_(4));二是利用垃圾焚烧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供汽轮发电机组发电,避免相应电量由火力发电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 垃圾焚烧发电可以产生2类碳减排:一是避免垃圾固废在填埋场堆放过程中分解释放温室气体(主要成分为甲烷CH_(4));二是利用垃圾焚烧锅炉产生的过热蒸汽供汽轮发电机组发电,避免相应电量由火力发电导致的温室气体排放。本文简要介绍了我国碳交易市场的建立和发展历程,在此基础上对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减排效应和碳减排量测算进行了分析,指出垃圾焚烧发电项目可开发为CCER进行碳市场交易,单吨垃圾的碳减排量约为0.1~0.5 tCO_(2)。作为可再生能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垃圾焚烧发电行业应积极融入碳市场交易,扛起降污减碳重任,助力双碳目标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市场 配额 CCER 垃圾焚烧发电 碳减排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回收期理论的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效应测算 被引量:20
16
作者 杨洋 王雪纯 +2 位作者 袁振洲 陈进杰 那艳玲 《交通运输系统工程与信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11,23,共12页
合理量化城市轨道交通的碳减排效应,对于测算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成本、丰富交通运输领域碳交易理论体系乃至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补贴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考虑了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后乘客出行行为的差异性,建立生命周期视角下... 合理量化城市轨道交通的碳减排效应,对于测算城市轨道交通外部成本、丰富交通运输领域碳交易理论体系乃至制定城市轨道交通补贴政策都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本文考虑了城市轨道交通建成后乘客出行行为的差异性,建立生命周期视角下的城市轨道交通基准线碳排放模型与项目活动碳排放模型;进而,构建碳回收期理论模型,作为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效应量化指标,碳回收期指通过运营期碳减排回收建设期碳排放的周期,即累计碳足迹首次由正值转向负值的时间;而后,实现城市轨道交通在基准线、项目建设及活动期的数据收集,同时,标定模型;最后,以石家庄3号线为例进行情景分析,测算其基准线碳排放量、项目建设期及项目活动期的碳排放量,并在未来发展的两大模式下测算碳回收期。结果显示,在客流量常态化增长情景、快速增长情景以及缓慢增长情景下,其碳回收期分别为27,22,29年;在能源结构和能效水平常态发展、迅速发展以及缓步发展的情景下,其碳回收期分别为25,24,29年。结论表明,大规模客运量和高效的客运强度是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正效应的重要支撑;能源结构调整和能效水平提升带来的系统性变革,可以对城市轨道交通碳减排带来显著正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交通 碳减排效应 回收期理论 城市轨道交通 生命周期 情景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渣-硫铝酸盐水泥的环境影响及碳减排效应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潘志强 李晨 蒋正武 《硅酸盐通报》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955-3963,共9页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了矿渣-硫铝酸盐水泥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探明了全球变暖潜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及初级能源消耗(primary energy demand,PED)两种环境影响的主要来源,并分析了矿渣-硫铝酸盐水... 基于生命周期评价方法研究了矿渣-硫铝酸盐水泥生产过程的环境影响,采用敏感性分析方法探明了全球变暖潜值(global warming potential,GWP)及初级能源消耗(primary energy demand,PED)两种环境影响的主要来源,并分析了矿渣-硫铝酸盐水泥相比硅酸盐水泥的碳减排效应。结果表明:在矿渣-硫铝酸盐水泥的生产中,熟料煅烧对GWP贡献最高,原料开采对PED贡献最高;敏感性分析显示石灰石用量与煅烧煤炭用量对GWP影响最大,而煤炭与生产过程电力使用对PED影响最大;与硅酸盐水泥相比,矿渣-硫铝酸盐水泥的GWP显著降低,PED略微减少;高矿渣掺量下矿渣-硫铝酸盐水泥力学性能的不足可能影响其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铝酸盐水泥 生命周期评价 环境影响 碳减排效应 水泥 矿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地方财政支出的碳减排效应研究--基于新型城镇化调节效应的实证分析 被引量:24
18
作者 赵哲 谭建立 《财经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1期41-50,共10页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的顶层设计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0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系统考察了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 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中国向世界作出的庄严承诺,如何优化财政支出的顶层设计以实现绿色低碳发展至关重要。本文利用2007-2019年省级面板数据,以新型城镇化为切入点,系统考察了财政支出规模和结构对碳排放的影响效应。研究发现,财政支出规模通过直接效应和环境规制效应对碳排放保持抑制作用,而通过规模效应和替代效应促进了碳排放,非经济性公共支出占比的碳减排效应显著;新型城镇化建设对财政支出结构的碳减排效应存在调节作用,以经济和人口衡量的城镇化进程强化了财政支出结构对碳排放的抑制效果,以社会和生态衡量的城镇化削弱了财政支出结构的碳减排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财政支出规模 财政支出结构 碳减排效应 新型城镇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金融政策对农业企业碳减排激励效应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珍彩 《财会通讯》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7期80-84,共5页
本文以中国2017年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和新疆五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绿色金融与农业类上市公司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农业类上市公司的... 本文以中国2017年在浙江、江西、广东、贵州和新疆五省(区)设立绿色金融改革创新试验区为准自然实验,采用双重差分模型对绿色金融与农业类上市公司碳排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检验。研究发现,绿色金融政策的实施显著降低了农业类上市公司的碳排放强度,且这一效应对于非国有企业、东部地区的企业更为显著。机制分析发现,绿色金融政策导致的融资约束效应和媒体监督效应是农业企业减少碳排放的重要原因之二。进一步分析发现,在绿色金融政策影响下,农业企业实质性提高了其环境责任意识,加大了环保投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色金融政策 碳减排效应 农业企业 双重差分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金融集聚、城市功能分工与碳减排
20
作者 宁静 范文娜 王锋 《生态经济》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13-22,共10页
“双碳”背景下,从城市维度推动金融资源集聚和产业功能分工对助力降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金融集聚、城市空间分工格局与碳排放理论关联机制的基础上,综合面板数据模型、门限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2010—2021年中国285个地级... “双碳”背景下,从城市维度推动金融资源集聚和产业功能分工对助力降碳减排具有重要意义。在厘清金融集聚、城市空间分工格局与碳排放理论关联机制的基础上,综合面板数据模型、门限效应和中介效应模型探讨了2010—2021年中国285个地级市金融集聚对碳排放的直接影响,以及在城市“中心发展服务业,外围负责制造业”的功能分工格局推动下金融集聚的碳减排效应及其作用路径。实证结果表明:金融集聚水平的上升会降低城市碳排放量,而城市功能分工水平会削弱这一减排效应,但该作用结果还取决于城市中心—外围产业的相对规模;产业结构和技术进步具有显著的中介作用,城市功能分工导致的第二产业占比增加和技术进步反而增强了金融集聚对碳排放的正向作用。论文为城市从产业空间分工规划、金融核心区建设的视角减少碳排放和推动低碳转型提供了政策启示和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融集聚 功能分工 碳减排效应 中心—外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