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的中国省域可持续发展评估
1
作者 方恺 雷毅菲 +3 位作者 李程琳 罗明强 席继轩 李若瑜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143-6156,共14页
推进可持续发展本土化评估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具有重大意义。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任务相结合,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改进思路,进而构建涵盖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民生改善... 推进可持续发展本土化评估在国家和地方层面均具有重大意义。将联合国可持续发展议程的目标要求与中国式现代化的特征任务相结合,提出将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纳入可持续发展评估的改进思路,进而构建涵盖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民生改善、富裕均衡共享、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治理5大维度48项指标的评估体系,据此对2013—2022年中国31个省域的可持续发展水平进行测度。研究结果表明:(1)中国省域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持续提升,并呈由东南向西北递减的阶梯式分布格局;(2)省域间综合可持续发展水平极化现象加剧,高-高集聚和低-低集聚的省域数量均有所增加,分别分布在“胡焕庸线”的东南半壁和西北半壁;(3)省域可持续发展5大维度均呈改善态势,其中经济高质量发展、社会民生改善和富裕均衡共享在空间上呈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而绿色低碳转型和生态环境治理则呈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4)省域可持续发展5大维度间的耦合协调度虽有所上升,但整体协调水平依然较低,西北地区的维度间发展失衡问题尤为突出;(5)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的推进均对省域可持续发展水平排名产生影响,其中碳达峰碳中的权衡效应尤为明显。通过引入中国式现代化的碳达峰碳中和与共同富裕评估指标,探索构建更具针对性、交互性、灵活性和均衡性的可持续发展本土化评估方法,从而为揭示我国省域可持续发展的时空演变规律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共同富裕 可持续发展 评价指标体系 省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与经济发展协同的最优碳减排路径 被引量:3
2
作者 刘泓汛 杨竞男 高金凤 《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3-136,共14页
如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是当下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通过构建跨地区—行业—时间的三维面板数据,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动态行为分析模型,可探索具有区域和行业特征... 如何“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推动各行业绿色低碳发展,推动经济社会高质量绿色发展,是当下亟待研究的重要议题。通过构建跨地区—行业—时间的三维面板数据,利用基于方向性距离函数的动态行为分析模型,可探索具有区域和行业特征的经济发展与气候治理协同的最优碳减排路径。结果表明,在各地区各行业最优减排路径下,中国完全有能力于2030年和2060年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并从产出和全要素生产率双重视角,验证了最优减排路径支持双赢发展的波特假说。此外,分地区和分行业的最优减排路径存在异质性,因此应制定差异化减排方案,完善系统性长效减排机制,以提高协同治理下的全局性碳减排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经济发展 减排路径 协同治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省碳达峰碳中和实施路径研究
3
作者 韩会庆 《农业与技术》 2025年第9期119-123,共5页
贵州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合理土地利用削弱了自然植被的固碳能力,且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增加。本研究总结了贵州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意义及目标,探讨了当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碳... 贵州快速城镇化进程中的不合理土地利用削弱了自然植被的固碳能力,且化石燃料的广泛使用导致二氧化碳排放显著增加。本研究总结了贵州省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战略意义及目标,探讨了当前实现碳达峰碳中和存在的困境,并提出了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路径。研究结果表明:政府应通过政策引导,推动能源结构优化和产业结构升级,加强生态修复,推进低碳技术研发和应用。市场方面,企业需承担社会责任,积极投资清洁能源项目,参与碳交易市场,共享低碳技术。公众参与至关重要,通过提升环保意识和日常低碳行动,支持清洁能源使用,倡导低碳生活方式。贵州省通过政府、市场和公众的共同努力,可以实现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有效保护生态环境,推动经济绿色转型,为实现社会和谐发展提供重要保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战略意义 困境 路径 贵州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对全球气候治理国际法律责任体系的重塑 被引量:6
4
作者 邵莉莉 《现代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21-135,共15页
全球气候治理无法适用既有国际不法行为的国家责任和不加禁止行为的国家责任,且不能将一国政府对国内公民承担的气候治理责任视为全球气候治理责任,因而亟须在国际法中建立适应全球气候治理的国家责任机制。这种责任机制的构建应以实现... 全球气候治理无法适用既有国际不法行为的国家责任和不加禁止行为的国家责任,且不能将一国政府对国内公民承担的气候治理责任视为全球气候治理责任,因而亟须在国际法中建立适应全球气候治理的国家责任机制。这种责任机制的构建应以实现气候正义为根本目标。其中,最基本的正义和平等是保障国家、地区和个人的生存权,而不是优先发展。违反“保持控制升温1.5摄氏度国际义务”,将会产生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责任。这种义务的履行是国际社会的“共同责任”,该义务符合国际习惯的构成要件,本质是国际合作中产生的义务。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取决于国际社会能否有效合作,需要创设全球气候治理国际合作法律义务,包括事先合作义务和事后合作义务。国家未履行该国际合作义务,应承担国家预防责任、国家预防—补偿责任、国家补偿责任。这种气候治理分层式国家责任并不是制裁机制,其兼顾了各国的利益诉求,是国际合作博弈所产生的法律后果,实施相对方便,能有效督促国家积极履行碳减排国际合作和预防义务,弥补国际碳市场的缺陷,有利于促进国际强制碳减排目标有效实现。我国应积极参与全球气候治理的国际合作,推动全球气候治理领域的国际合作落实为国际义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气候治理 预防责任 补偿责任 国际合作义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的立法模式研究 被引量:1
5
作者 张一雄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54-264,共11页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对双碳目标提出的权威政策部署。当前双碳领域存在着法治话语薄弱的状况,国家立法呈现碎片化特征,繁多的地方立法存在效力诘问。基于政策系统与法律系统的话语表达差异及二者的...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的“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是我国对双碳目标提出的权威政策部署。当前双碳领域存在着法治话语薄弱的状况,国家立法呈现碎片化特征,繁多的地方立法存在效力诘问。基于政策系统与法律系统的话语表达差异及二者的双向互动关系,双碳目标的深入推进要求将“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这一政策话语转化为法治话语。经由作为政策话语与法治话语连接点的立法模式,“积极推进”即为从当前的分散式立法模式转向综合式立法模式;“稳妥推进”蕴含了从单一式立法模式到协同式立法模式的转换。具体而言,在综合式立法模式之下,双碳基础性法律的名称应为“碳达峰碳中和促进法”,该法具体条文设计应关注公主体与私主体权利义务的双向建构;在协同式立法模式之下,国家要对现有双碳相关立法进行法律清理以实现内部协调,地方要促进双碳专门立法与相关立法的协同创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政策话语 法治话语 立法模式 综合式 协同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智能助力工业领域碳中和的机制与关键
6
作者 王灿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6-44,共9页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为工业脱碳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要素的升级变革、丰富和强化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各类要素的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以及变... 工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主战场。蓬勃发展的人工智能(AI)技术为工业脱碳带来了新的机遇。通过推动低碳技术要素的升级变革、丰富和强化数据要素的关键作用、促进各类要素的组合优化与协同配置以及变革性提升人力资本质量,AI将深刻影响工业领域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助力工业领域实现“双碳”目标。在这一过程中,需充分挖掘并发挥工业数据要素的作用,着力提升AI赋能的精准性和系统性,并积极关注可能衍生的公平性问题。当前,应加快建设工业数据要素市场;积极开展研究和示范,提升AI技术与应用场景的适配度;突破“单点赋能”模式,构建以“产业链协同”为核心的AI赋能体系;通过优化转移支付体系、加强反垄断监管、加大教培投资和积极参与全球治理等方式,着力应对AI赋能工业的“双刃剑”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业 中和 人工智能 公平性问题 数据要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碳中和效应的多维评估——来自城市与企业的宏微观证据
7
作者 田时中 王鹏霖 《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45-55,共11页
探讨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碳中和效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该研究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和微观数据,利... 探讨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碳中和效应,有利于进一步发挥财政在国家治理中的基础和支柱作用,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该研究以“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综合示范城市”试点为一项准自然实验,基于中国282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宏观和微观数据,利用多时点双重差分模型,多维度评估节能减排财政政策的碳中和效应,检验影响机制,并拓展研究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对企业碳排放强度的影响,探讨该政策实施的空间溢出效应和政策退出效应。结果表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有助于加快碳中和进程,在能源消费端,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提升了碳排放效率;在能源供给端,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推动了清洁能源发展,并且经过一系列稳健性检验后结论依然成立。机制分析表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主要通过优化财政支出结构、加快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绿色技术创新和提高产能利用率等方式加快碳中和进程。异质性分析表明,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对碳中和的影响,因资源禀赋、城市规模、环境规制的不同而呈现显著差异。拓展性分析表明,微观层面,节能减排财政政策有助于降低企业碳排放强度,且对大规模企业、非国有企业及高能耗行业企业的作用更加明显;节能减排财政政策对碳中和的影响具有显著的正向空间溢出效应;政策退出后,示范城市仍表现出显著的节能减排效果。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过程中,要加强政策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放大财政政策的碳中和效应;有效发挥财政和技术创新机制作用,持续提高能源供需效率;充分考虑地区异质性,因地制宜推进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节能减排 财政政策 中和 绿色低转型 城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浅谈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现状及措施建议
8
作者 张志强 龚冬尧 +2 位作者 夏建华 刘松 王川 《江西农业》 2024年第16期130-132,共3页
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更是未来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当前的发展态势下,全国各地针对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展开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获取了众多值得借鉴与推广的宝贵经验及成效。然而,... 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不仅是国家层面的战略部署,更是未来农业农村实现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方向。在当前的发展态势下,全国各地针对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展开了一系列具有积极意义的探索,获取了众多值得借鉴与推广的宝贵经验及成效。然而,在这一进程中仍然存在着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此背景,文章详细阐述了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所蕴含的重要意义,系统梳理了当前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工作的研究现状,深入分析当前在推进此项工作时所面临的问题,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措施建议,为进一步深化推进农业农村碳达峰碳中和提供了一些有益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农村 中和 存在问题 措施建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与路线图研究 被引量:109
9
作者 魏一鸣 余碧莹 +9 位作者 唐葆君 刘兰翠 廖华 陈景明 孙飞虎 安润颖 吴郧 谭锦潇 邹颖 赵子豪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26,共14页
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科学制定减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需要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减排与发展、局部与总体的协同关系。为此,应用自主设计并构建的国家能源技术模型(C^(3)IAM/NET),提出了兼顾经济性和安全... 实现中国碳中和目标时间紧、任务重,是一项复杂系统工程。科学制定减排的时间表和路线图,需要处理好长期与短期、减排与发展、局部与总体的协同关系。为此,应用自主设计并构建的国家能源技术模型(C^(3)IAM/NET),提出了兼顾经济性和安全性的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和路线图,明确了中国碳排放总体路径、行业减排责任、重点技术规划等多个层面的具体行动方案。结果表明:当2060年碳汇可用量为10~30亿吨时,为达到低成本和安全实现“双碳”目标的要求,在不同社会经济发展情景下,中国需在2026—2029年间实现碳达峰,峰值不超过127亿吨CO_(2)(含工业过程排放);2060年的碳排放主要来源于电力、钢铁、化工、交通等部门;为实现碳中和目标,能源结构需加速转型,但2040年前中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格局,2030年煤炭占比不低于44%。在全国和行业路线图基础上,进一步给出了实现全国“双碳”目标对应的钢铁、水泥、有色、化工、建筑、交通、电力等重点行业的碳排放路径和技术布局方案,为中国引领和参与全球气候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和可操作性的行动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国家能源技术模型 时间表 路线图 重点行业 技术布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储能在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的战略地位和作用 被引量:103
10
作者 陈海生 刘畅 +3 位作者 徐玉杰 岳芬 刘为 俞振华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477-1485,共9页
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将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和工业革命,会对未来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发展储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储能的... 实现“碳中和、碳达峰”目标将引发一场深刻的能源和工业革命,会对未来社会经济生活带来深远影响。储能是实现“双碳”目标和能源革命的关键支撑技术,发展储能具有重大的战略意义。本文阐述了在中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背景下储能的战略地位和作用,并深入探讨了储能目前的发展现状和未来发展趋势,进而给出储能战略发展的政策需求和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能 中和 战略地位 政策需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优化方法 被引量:30
11
作者 魏一鸣 余碧莹 +10 位作者 唐葆君 刘兰翠 廖华 陈景明 安润颖 赵光普 孙飞虎 吴郧 谭锦潇 邹颖 赵子豪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3-12,共10页
碳中和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行为、技术、能源等多系统交织耦合和多重反馈的复杂巨系统,面临跨系统跨部门耦合性、分行业异构性、技术成本动态性、技术和行为演变非线性、社会经济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开展“双碳”目标约束下碳排... 碳中和是涉及自然、社会、经济、行为、技术、能源等多系统交织耦合和多重反馈的复杂巨系统,面临跨系统跨部门耦合性、分行业异构性、技术成本动态性、技术和行为演变非线性、社会经济不确定性等诸多挑战。开展“双碳”目标约束下碳排放技术体系研究,亟需建立能刻画上述挑战内涵的方法和技术。为此,从复杂系统的视角,自主设计构建了自下而上的国家能源技术模型(C^(3)IAM/NET),耦合“能源加工转换—运输配送—终端使用—末端回收治理”全过程、行业“原料—燃料—工艺—技术—产品/服务”全链条,实现以需定产、供需联动、技术经济协同的复杂系统建模。为碳达峰碳中和路径优化、时间表和路线图的设计提供了有效的方法和工具。该工具成功应用于中国碳达峰和碳中和路径的优化设计,但为了方便不同类型读者的阅读,关于模型应用的相关内容,将在本文的姊妹篇(中国碳达峰碳中和时间表与路线图研究)中介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复杂系统建模 国家能源技术模型 路径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中国森林碳汇潜力分析研究 被引量:106
12
作者 张颖 李晓格 温亚利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8-47,共10页
【目的】核算我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和价值量,摸清我国森林资源家底,了解森林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预测森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林业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3-2018年间... 【目的】核算我国森林资源碳储量和价值量,摸清我国森林资源家底,了解森林资源状况,合理制定林业发展规划。预测森林碳储量及碳汇潜力,提高森林经营管理水平,为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的林业发展目标提供参考。【方法】利用1973-2018年间9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采用森林蓄积量法核算我国森林资源总碳储量及其变化情况,并按照不同林种分类核算森林资源的碳储量和价值量。采用GM(1,1)灰色预测模型和幂函数模型联合预测我国森林资源碳汇发展潜力,并通过构建林分单位面积生长量和碳储量的回归模型,分析不同经营管理水平下碳汇量的变化率。【结果】(1)40多年来中国森林资源单位面积蓄积量平均为73.56 m^(3)/hm^(2),林木碳储量由1976年的51.96×10^(8) t增加到2018年的87.90×10^(8) t,年均增汇0.8557×10^(8) t/a,森林资源总碳储量(包括林木、林地和林下植被)由125.06×10^(8) t增加到214.39×10^(8) t;其中,人工林碳储量增速明显,年均增加5.05%。(2)我国林木碳储量价值量由1976年的1482.09×10^(8)元增加到2018年的8823.85×10^(8)元,年均增加174.80×10^(8)元,年复合增长率达到4.34%;其中,人工林碳储量价值年均增长8.24%。(3)GM(1,1)灰色模型预测2030年森林碳储量达到100.13×10^(8) t,2018-2030年年均增汇1.59×10^(8) t/a,预计2030年森林蓄积量可达到210.80×10^(8) m^(3);206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将达到180.32×10^(8) t,2018-2060年年均增汇2.36×10^(8) t/a。幂函数模型预测,203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达到10^(8).00×10^(8) t,2018~2030年平均年碳汇量为2.25×10^(8) t/a,预计2030年森林蓄积量可达到227.38×10^(8) m^(3);2060年中国森林碳储量达到212.27×10^(8) t,2018-2060年年增汇3.12×10^(8) t/a。(4)在近15年的森林碳储量平均基准上,森林经营管理水平提高5%,森林碳储量将增加4.30%~6.86%;提高10%,森林碳储量将增加9.89%~12.47%;提高15%,森林碳储量将增加15.48%~18.09%;提高20%,森林碳储量将增加20.96%~21.07%。【结论】在不考虑经济、政策等外部因素的影响下,基于森林生物量和蓄积量的变化,中国森林碳储量和价值量都是增加的。按照这个发展趋势,可以实现2030、2060年碳达峰碳中和时中国林业的预期发展目标。如果目前森林经营管理水平再提高,森林碳储量的变化率将逐步增加,碳汇潜力巨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储量 蓄积量 森林汇潜力 GM(1 1)灰色模型 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国居民收入与家庭碳达峰:基于CGSS数据与多项Logit模型 被引量:5
13
作者 陈林 王佳莹 +1 位作者 陈臻 周立宏 《中国软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66-175,共10页
基于2015年和2018年CGSS家庭微观数据,构建多项Logit模型,实证检验居民收入对家庭碳达峰偏离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收入增长对家庭直接碳达峰偏离度和间接碳达峰偏离度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家庭部门碳达峰偏离度,且家庭碳达... 基于2015年和2018年CGSS家庭微观数据,构建多项Logit模型,实证检验居民收入对家庭碳达峰偏离度的影响。研究发现:居民收入增长对家庭直接碳达峰偏离度和间接碳达峰偏离度均产生显著的促进作用,进而提升家庭部门碳达峰偏离度,且家庭碳达峰偏离水平越低,收入增长产生影响的可能性就越小。异质性分析表明,中西部地区家庭的低碳消费模式较为稳定,东部地区则需关注高碳排放风险,且教育水平提升能够缓解因居民收入增长带来的家庭碳达峰偏离度提升问题。因此,我国政府应引导培养家庭节约集约的绿色生活观念,以推动家庭消费绿色低碳转型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节约型社会 家庭 多项Logit模型 CGSS家庭微观数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碳达峰碳中和的法律制度构建 被引量:35
14
作者 徐以祥 刘继琛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20-31,共12页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恶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分散化、碎片化的温室气体控制法律规范已经难以满足我国气候变化减缓工作的法治需求。通过对相关学科现有经验的综合梳理和法学分析,可以发现碳达峰碳中和法律制度的规制目标... 随着气候变化问题的日益恶化和“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分散化、碎片化的温室气体控制法律规范已经难以满足我国气候变化减缓工作的法治需求。通过对相关学科现有经验的综合梳理和法学分析,可以发现碳达峰碳中和法律制度的规制目标应当包括温室气体源控制和汇增长,规制路径应当包括温室气体库保护,温室气体减排、封存、循环和替代。以此为基础,碳达峰碳中和法律制度的内容应当包括规划制度、温室气体排放控制制度、温室气体库管理制度、低碳发展促进制度和碳汇制度。碳达峰碳中和法律制度的构建应当从相关法律规范的“低碳化”改造、《气候变化应对法》的适时制定两个方面展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温室气体控制 规制目标 规制路径 立法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法制框架 被引量:74
15
作者 王江 《东方法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22-134,共13页
建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法制框架是推动其由政策引领、技术推进向法制保障转变的当务之急。宪法序言和总纲中的相关规定是建构碳达峰碳中和法制框架的统领,环境保护法体系、能源法体系和相关法律是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法制框架的支架,其... 建构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法制框架是推动其由政策引领、技术推进向法制保障转变的当务之急。宪法序言和总纲中的相关规定是建构碳达峰碳中和法制框架的统领,环境保护法体系、能源法体系和相关法律是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法制框架的支架,其共同塑就了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法制框架的雏形。缺失应对气候变化的国家专门立法、缺损减污降碳协同增效的基础性规则以及相关立法的立法目的缺乏协调,集中映射了我国碳达峰碳中和行动的法制框架的关键缺失。完善举措包括:制定“气候变化应对法”补救国家专门立法的缺失;将扩大温室气体对象范围。补救减污降碳协同增效基础性规则的缺损;将碳达峰碳中和体系性地融贯于环境保护法体系和能源法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减污降 气候变化 气候变化应对法 生态文明 立法目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我国“适度能动”之气候司法研究:域外实践与实现路径 被引量:14
16
作者 赵悦 《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31-42,共12页
气候司法是我国气候应对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对气候立法、气候行政行“能动纠偏”之用。我国气候司法从被动、弱能动,当前呈现“强能动司法”的发展趋势,但司法政策和理论研究都对气候司法提出了“适度能动”的要求。本文意欲厘... 气候司法是我国气候应对治理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可对气候立法、气候行政行“能动纠偏”之用。我国气候司法从被动、弱能动,当前呈现“强能动司法”的发展趋势,但司法政策和理论研究都对气候司法提出了“适度能动”的要求。本文意欲厘清中国语境下“适度能动”气候司法之实现路径。通过对中外气候能动司法实践与理论展开比较研究,本文认为,相较域外“造法型”气候能动司法,以“服务保障”国家气候变化应对政策为目标的中国“回应型”气候能动司法有着更广泛的“社会控制”意义,可以在更广阔的空间中发挥司法的气候治理作用。但中国能动司法不可跳脱出其宪法定位,不可代位甚至超越行政权和最高权力机关之立法权。气候司法于气候立法“补位而非代位”,于气候执法“辅助监督而非代位干涉”。中国“适度能动”回应型气候司法有“气候规制监督”“气候损害救济”“气候刑事惩戒”和“气候政策保障”四条实现路径,故此应强化检察机关气候法律监督职能,探索公益诉讼预防性功能,拓展“大环资审判”格局;减少公民个人承担气候刑事法律责任的情形;避免“绿色原则”之滥用,限制预防性检察行政诉讼的提起范围,审慎引入生态环境损害赔偿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气候司法 适度能动司法 回应型司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科学认识气候变化,合理制定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 被引量:7
17
作者 薛进军 郭琳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38-45,共8页
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但是,气候治理首先要有科学态度,需要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自然演变过程,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搞不科学的气候治理和“人定胜天”,不能期待气候治理可以一夜成功。相应地,碳达峰碳中和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 应对气候变化刻不容缓,但是,气候治理首先要有科学态度,需要理解气候变化是一个长期的自然演变过程,我们不能违背自然规律,搞不科学的气候治理和“人定胜天”,不能期待气候治理可以一夜成功。相应地,碳达峰碳中和也不是一蹴而就,而是一个长期复杂的系统工程,慢不得也急不得,因而不能搞“碳冲锋”“碳跃进”“一刀切”,更不能搞地区攀比和国际竞赛。历史经验证明,碳达峰不是一个单年度的时点,而是一个多年度的时区;碳中和也需要有缓冲时区,需要有大规模的、突破性的、划时代的创新型负碳技术和碳抵消机制的支撑。就“双碳”目标而言,当下需要合理地制定切合实际和扎实可行的碳达峰碳中和的路线图和时间表,尽快实现经济增长与碳排放的脱钩,并在执行时协调好减排与高质量经济社会发展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中和 路线图时间表 能源安全 全球价值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能源革命与碳达峰碳中和有效衔接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中庆 《经济问题》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115-122,共8页
山西能源革命与碳达峰碳中和均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完整的逻辑体系,两者都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进能源转型示范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持续深化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是探索能源转型调整、推动清洁低碳发展... 山西能源革命与碳达峰碳中和均具有丰富的理论内涵和完整的逻辑体系,两者都是国家层面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进能源转型示范与生态文明建设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持续深化山西能源革命综合改革试点是探索能源转型调整、推动清洁低碳发展的科学路径,是如期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基础支撑。碳达峰碳中和已经成为一场广泛而深刻的经济社会变革,需要统筹能源及相关领域的各类关系,并成为山西能源革命深化改革的重要指引。两者在历史逻辑、理论逻辑与实践逻辑三个层面存在密切关联。积极稳妥推进山西能源革命与实现碳达峰碳中和,需要在理念维度上价值转向,在体系维度上规范协同,在机制维度上融合引领,在保障维度上倾斜支持,以实现两者在方向、进程与效果的有效衔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革命 中和 “1+N”政策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气温变化会影响企业选址吗?——基于碳达峰碳中和的企业层面微观数据 被引量:1
19
作者 李卫兵 陈思远 《暨南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14-132,共19页
现有文献大多忽视了气温变化因素对企业选址决策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微观企业数据的分析进行有益的学术补充。为此,本文分别采用季度均温、日度均温和极端温度天数等三种方式衡量气温变化,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气象数据,首次分... 现有文献大多忽视了气温变化因素对企业选址决策的影响,本文试图通过微观企业数据的分析进行有益的学术补充。为此,本文分别采用季度均温、日度均温和极端温度天数等三种方式衡量气温变化,并基于中国工业企业数据和城市气象数据,首次分析了企业选址决策是否会受到气温变化的显著影响。研究发现,夏季、秋季均温的升高和春季、冬季均温的降低会使当地新建企业数显著减少,极端温度(包括极端高温和极端低温)天数的增加也会对当地企业进入造成显著的负向影响,并且这一影响对不同所有制、不同行业的企业以及经济发达程度和气温变化幅度不同地区的企业存在异质性。进一步研究表明,气温变化主要通过降低地区劳动力供给数量和质量以及增强地区环境规制强度两个机制对企业选址决策产生影响。本文的研究结论为政府制定和实施气温治理政策提供了经验证据,也为地区引进企业和吸引人才提供了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气候变化经济学 气温变化 企业选址 新经济地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项目式教学进行模块复习的实践探索——以化学反应原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武衍杰 江合佩 杨伏勇 《化学教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40-47,共8页
以化学反应原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运用项目式教学进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复习。以“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为什么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三个核心问题聚焦《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水溶液、... 以化学反应原理助力“碳达峰、碳中和”为主题,运用项目式教学进行《化学反应原理》模块的复习。以“什么是碳达峰、碳中和”“为什么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如何实现碳达峰、碳中和”三个核心问题聚焦《化学反应原理》模块中水溶液、热力学、动力学、电化学等核心知识的迁移应用,彰显化学学科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项目式学习 中和 化学反应原理 真实情境 模块复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