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乡”融合背景下乡村低碳公共建筑设计探索
1
作者 何勇杰 陈喆 魏钰丰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78-88,共11页
“碳乡”融合背景下,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现乡村建筑绿色智能化转型将成为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以2022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为例,探讨地域性建筑设计手法以及兼具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低碳节能策略在... “碳乡”融合背景下,推动城乡建设绿色发展,实现乡村建筑绿色智能化转型将成为节能减排事业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以2022年“台达杯”国际太阳能建筑设计竞赛获奖方案为例,探讨地域性建筑设计手法以及兼具实用性与操作性的低碳节能策略在乡村公共建筑设计中的应用.结合气候条件、地形特征与自然资源,从场地规划设计、节能技术应用、太阳能一体化设计三个方面探究可持续发展的地域性乡村公共建筑设计方法,为我国乡村绿色低碳建筑设计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中和与碳达峰 乡村振兴 节能技术 公共建筑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与碳中和行动的经济激励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6
2
作者 周枕戈 庄贵阳 《企业经济》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2-70,共9页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蕴含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治理模式不懈追求和探索。本文在综述碳达峰、碳中和的文明创造激励意义和高质量发展实践内涵基础上,阐释了新发展格局驱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经济变革机理,并对碳达峰、碳中和... 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努力蕴含着人类对可持续发展治理模式不懈追求和探索。本文在综述碳达峰、碳中和的文明创造激励意义和高质量发展实践内涵基础上,阐释了新发展格局驱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的经济变革机理,并对碳达峰、碳中和战略行动的(非)均衡稳态及影响因素表现进行解析。研究认为,聚焦促进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人的全面发展、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和应对气候变化工作的有机统一,需要用好统筹考虑政策目标稳定性与内外政策交互性、精准把握政策时度效和政策体系完善与升级、综合协调政策的创造性执行以及破坏性创造等“双碳”工作推进策略;把“双碳”作为加快主动构建新发展格局、有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促进重大生产力布局优化与升级的重要抓手,创新政策选择和协作机制,克服“纳什均衡”低质效非合意稳态带来的生产力损失与要素资源错配;结合碳达峰、碳中和先行示范与试点建设政策机制设计,巩固、充实和拓展有序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和共建创新包容的开放型世界经济体系的经济基础、发展空间和动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发展格局 与碳中和行动 经济激励 (非)均衡稳态 政策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与碳中和背景下省域高速公路网碳排放精细化测算方法 被引量:6
3
作者 代洪娜 曾煜磊 +1 位作者 施庆利 孙婷 《华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3,共13页
基于高速公路门架、2019年货运专项调查、汽车能耗查询平台等数据,综合考虑不同车型、不同路段饱和度下车辆能耗差异,构建基于改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高速公路网碳排放精细化测算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例分析。... 基于高速公路门架、2019年货运专项调查、汽车能耗查询平台等数据,综合考虑不同车型、不同路段饱和度下车辆能耗差异,构建基于改进“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IPCC)的高速公路网碳排放精细化测算模型,并以山东省为例进行实例分析。结果表明:从车型上看,高速公路碳排放客车、货车碳排放量占比分别为45.29%、54.71%,其中主要碳排放源为Ⅰ类客车、Ⅰ类货车与Ⅵ类货车等;从路网分布看,碳排放高值路段主要在人口密集和经济发达城市的绕城高速,邻近综合交通枢纽(高铁、机场、港口),济青、京沪运输通道等呈现空间集聚分布特征;从区域分布看,碳排放高值区主要在以济南中心城区为核心的省会经济圈、以青岛中心的城区为中心胶东经济圈集聚,并呈现出从经济圈中心向外逐层递减的态势。该研究可为区域交通碳排放相关政策监管、区域交通运输“碳达峰”时间点研判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撑,对推动区域交通运输双碳目标的实现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碳中和 排放 高速公路 多源数据 空间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色矿山建设碳源/汇与减排增汇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4
作者 王金满 杨曼 +1 位作者 刘彪 朱秋萍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1597-1610,共14页
为应对长期以来矿业开采导致的环境问题,绿色矿山理念及配套政策逐步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绿色矿山倡导低碳化生产、生态开采等新的发展要求。为探究新时期绿色矿山建设在节能减排目标下的重要方向和关键问题,助力碳中和目标... 为应对长期以来矿业开采导致的环境问题,绿色矿山理念及配套政策逐步发展。碳达峰碳中和目标导向下,绿色矿山倡导低碳化生产、生态开采等新的发展要求。为探究新时期绿色矿山建设在节能减排目标下的重要方向和关键问题,助力碳中和目标与绿色矿山建设的协同发展,该研究以绿色矿山、碳源/汇与减排增汇为关键词开展文献计量分析,总结“双碳”目标下绿色矿山建设内涵与要求,分析绿色矿山建设背景下碳源/汇与减排增汇研究进展,梳理矿区碳源与碳汇核算方法,探究绿色矿山减排增汇策略。得出:绿色矿山在理论与应用方面均具有较为丰富的研究及实践成果,具有良好基础以面对新的发展挑战;绿色矿山现存管理方案与考评体系成果完整,整体偏定性和基础推荐性要求;矿山碳足迹核算中,基于生命周期理念、采用排放因子法的核算模式已较为成熟,但在生命周期划分与核算因子选取过程中仍需慎重,注意加强因子的本地化选取;针对减排增汇目标,绿色矿山在策略上需重视能源与技术视角。在“双碳”目标下,当前绿色矿山相关验收标准在减排方面的关注度有待增强,指标体系的定量化程度与执行力有待提高;煤炭矿山的碳足迹核算与减排潜力分析是未来绿色矿山研究的重点之一;矿山减排研究中,由复垦产生的碳源与碳汇核算及矿山全生命周期的减排方案设计需得到更多关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碳中和 绿色矿山 足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鱼类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及研究展望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智 王飞鹏 +1 位作者 李荣茂 穆景利 《应用海洋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371-383,共13页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经。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碳库,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参与碳循环,并对海洋碳汇产生重要贡献。鱼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海洋碳循环中的... 碳中和是应对气候变化的必由之路,海洋负排放是实现碳中和的重要途经。海洋作为地球最大碳库,研究发现越来越多的海洋和海岸带生物参与碳循环,并对海洋碳汇产生重要贡献。鱼类作为海洋生态系统中最重要组成部分之一,其在海洋碳循环中的作用还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最新研究表明海洋鱼类在无机碳循环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深化对鱼类参与碳循环过程的认识、量化其固碳潜力将有助于丰富海洋碳循环研究。本文首先系统梳理了鱼类参与碳循环的过程和机制等研究进展。鱼类通过产生碳酸盐粪便、水平和垂直迁移运输、生物扰动、生物碳和“尸体”碳以及食物网消耗与传输等方式参与海洋碳循环。鱼类参与碳循环的证据和参与海洋碳循环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其次,本文提出目前鱼类参与碳循环研究存在的问题与挑战,包括渔业捕捞源汇之争、水产养殖业的机遇和挑战以及准确量化鱼源碳酸盐的困难,仍有待理论和方法学的深化研究和技术的革新去解决。最后本文提出鱼类参与碳循环的研究展望,及其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潜在机遇,同时结合当前渔业碳汇的发展进程以及行业需求,提出渔业减排固碳发展路径建议。本文旨在提升鱼类在海洋碳循环贡献和服务生态系统的潜力的认识,为海洋碳汇和渔业碳汇研究提供新的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循环 渔业 无机 颗粒有机 碳中和与碳达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适度能动司法推进双碳达标——基于实然与应然研究 被引量:58
6
作者 周珂 《政法论丛》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3-22,共10页
气候变化事实与法治之间普遍存在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无论是司法对立法和行政的能动纠偏,还是在宏大的国家战略目标下对司法予以必要的指引,都从不同角度对能动司法提出实然与应然需求。能动司法更符合我国气候变化应对的现实,正确理解... 气候变化事实与法治之间普遍存在着严重不对称的现象,无论是司法对立法和行政的能动纠偏,还是在宏大的国家战略目标下对司法予以必要的指引,都从不同角度对能动司法提出实然与应然需求。能动司法更符合我国气候变化应对的现实,正确理解和把握司法能动性实然与应然的辩证关系,对于气候变化案件的公正高效审理至关重要。气候变化能动司法要有所为有所不为,以适度能动司法为尺度。我国气候变化治理实现双碳达标要发挥比较优势,减排增汇并进,特别是要发掘与拓展碳汇资源,在特定领域创新引领,有所作为,并通过能动司法予以保障。以谦抑性为标志的司法克制主义与司法能动主义既有关联又相互制约,司法实践中要处理好二者之间对立统一的辩证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候变化 与碳中和 司法能动性 实然与应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肥料行业发展对策——基于2011-2020年碳减排与存在问题的分析 被引量:13
7
作者 李华 李秀英 +2 位作者 王磊 李玉义 王婧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06-213,共8页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共同目标。肥料在碳排放中起着双重作用,既消耗能量产生碳排放,又提升作物固碳能力减少碳排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肥料对于粮食和农业生产仍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使用合适的肥料产品、科学施用肥料,... 碳达峰和碳中和目标已经成为世界发展的共同目标。肥料在碳排放中起着双重作用,既消耗能量产生碳排放,又提升作物固碳能力减少碳排放。未来很长一段时间,肥料对于粮食和农业生产仍具有不可替代作用,使用合适的肥料产品、科学施用肥料,对于减少碳排放有重要的作用。本研究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国家统计局、农业农村部等网站公布的数据资料,分析我国肥料行业碳减排现状,提出存在的问题,探讨“双碳”目标下肥料行业的发展建议,以期为肥料行业低碳化发展提供参考。结果表明:2011—2020年我国肥料行业碳减排成效显著。化肥产量和施用量呈先增后降态势,化肥减量成为当前农业碳减排的最大贡献者。中国农用氮、磷、钾化肥的产量由2015年的最高值7.43×10^(7)t(折纯,下同)降至2020年的5.50×10^(7)t,降幅达26.05%;化肥施用量由2015年的最高值6.02×10^(7)t降至2020年的5.25×10^(7)t,降幅达12.82%;中国化肥的碳排放由2015年的3.35×10^(8)t CO_(2)eq降至2020年的2.74×10^(8)t CO_(2)eq,降幅达18.21%。有机肥产量呈上升态势,促进了农业固碳减排,2020年有机肥产量达到1.56×10^(7)t,比2015年增长29.46%。科学施肥技术加快推广,提高了肥料吸收利用率,水稻、玉米、小麦三大粮食作物化肥利用率逐年提高,2020年达40.20%,比2015年提高5个百分点。目前,我国肥料行业还存在一些问题:1)化肥施用量依然偏高,利用率偏低;2)新型肥料创新不足,市场较为混乱;3)施肥不科学问题依然存在,化学肥料偏多、有机肥偏少;4)肥料立法缺失,监管仍然薄弱。对标“双碳”目标,我国肥料行业发展应该做好5个方面工作:大力研发新型肥料,加快推广减肥增效科学施肥技术,强化农业废弃物资源化综合利用,强化肥料行业立法监管,加强科学低碳施肥宣传培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碳中和 肥料 减排 肥料利用率 科学施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商用车动力传动系统技术特征与展望 被引量:12
8
作者 徐向阳 赵俊玮 +2 位作者 董鹏 王书翰 刘艳芳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395-412,共18页
商用车是道路运输的重要力量和碳排放大户,实现商用车绿色转型发展是推动汽车产业快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突破点。然而,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对商用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尤其是动力传动系统呈现出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发展局面... 商用车是道路运输的重要力量和碳排放大户,实现商用车绿色转型发展是推动汽车产业快速实现双碳目标的重要突破点。然而,政策驱动和市场需求对商用车技术发展提出了新的挑战与要求,尤其是动力传动系统呈现出多种技术路线并存的发展局面。该文针对传统燃油、混合动力、纯电动和燃料电池商用车等采用不同动力来源方式下的中重卡、轻微卡和皮卡、客车等应用场景,对不同动力传动系统技术特征、产品谱系、场景适用性以及技术现状及发展趋势进行分析,并对商用车动力传动系统技术发展提出新的展望,以期为商用车动力传动系统技术路径选择和技术创新发展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商用车 动力传动系统 自动变速器 机电耦合变速系统 电驱动系统 与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深圳国际枢纽海港集疏运体系优化研究 被引量:3
9
作者 王达川 靳廉洁 +2 位作者 姚海元 梅蕾 李善友 《中国航海》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07-111,共5页
党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等重大决策部署,交通领域势必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运输方式。深圳市作为国内碳排放控制的典范城市,深圳港口集疏运体系面临着碳达峰的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 党中央提出碳达峰、碳中和、国家综合立体交通网规划等重大决策部署,交通领域势必要加快形成绿色低碳的运输方式。深圳市作为国内碳排放控制的典范城市,深圳港口集疏运体系面临着碳达峰的发展要求,贯彻新发展理念,为实现碳达峰奠定坚实基础,巩固国际海港枢纽的地位,破解港口交通集疏运快速增长给城市环境带来的运输组织问题尤为迫切。提出了碳达峰部署下的深圳港集疏运体系的优化方案,将形成以深圳港为枢纽,以专用铁路为骨架,以物流场站为节点的低碳运输体系格局,重塑了港口集疏运运输组织模式,实现联运流程无缝衔接、设施能力有效匹配,为深圳城市交通碳达峰作出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碳中和 港口集疏运体系 国际枢纽海港 集装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足迹评估技术及其在重点工业行业的应用 被引量:30
10
作者 刘含笑 吴黎明 +7 位作者 林青阳 周烨 罗象 桂志军 刘小伟 单思珂 朱前林 陆诗建 《化工进展》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2201-2218,共18页
我国碳足迹研究起步较晚,建立完善的碳足迹评估体系是我国有效应对复杂国际关系和日益激烈的国际低碳经济竞争、科学推动和引导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有序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了碳足迹概念... 我国碳足迹研究起步较晚,建立完善的碳足迹评估体系是我国有效应对复杂国际关系和日益激烈的国际低碳经济竞争、科学推动和引导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有序实现“双碳”目标的必然选择。基于国内外文献调研,本文系统梳理和分析了碳足迹概念、碳足迹评估方法、碳足迹评估标准、碳足迹评估边界划分及数据获取等。虽然学术上对碳足迹的定义尚未完全统一,但更多倾向于从全生命周期来进行阐述,本文从“全生命周期”和“全工艺流程”2个角度对工业产品碳足迹概念进行了补充完善。与投入产出分析法(IOA)相比,生命周期评价法(LCA)发展相对较为领先,在普适性、系统化、定量化上具有一定的优势,并对产品系统在时间和空间上进行了扩展,但在截断误差控制、数据质量保证和标准体系统一等方面还需进一步完善。PAS2050、GHG Protocol和ISO14067是目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全生命周期碳足迹评估标准,但针对具体的产品门类,还需开展更细化、精准、明确的产品类别评估规范(PCR)。基于上述研究总结及碳足迹评估技术在电力、钢铁、水泥、石油和化工等重点工业控排行业的应用进展分析,提出了目前研究存在的问题及国内碳足迹评估技术发展面临的挑战:多领域全生命周期全流程的本土化碳排放数据库尚待完善;高精度、标准化、国际互认的碳足迹评估方法体系尚待构建;碳足迹和碳减排量化评估相结合的研究还不够深入,碳足迹支撑低碳化方案实施的标志化示范项目较少。未来需进一步探索碳足迹评估技术与排放量核算、碳交易研究的结合,产品碳足迹与产品碳标签、绿色产品认证(EPD)机制相结合,充分发挥碳足迹评估技术在推动科学有序降碳、引导绿色低碳消费、应对贸易壁垒等方面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足迹 生命周期评价法 与碳中和 足迹评估标准 产品足迹 贸易壁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背景下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研究 被引量:19
11
作者 路铁军 宋晓刚 《国际贸易》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56-62,共7页
“双碳”目标背景下,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俄两国资源优势互补、政治互信度高以及具有共同的2060碳中和目标,为两国加强能源合作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近年来中俄两国能源贸... “双碳”目标背景下,面对全球气候变暖和复杂的国际环境,中俄能源合作绿色发展具有重要战略意义。中俄两国资源优势互补、政治互信度高以及具有共同的2060碳中和目标,为两国加强能源合作绿色发展提供了良好基础。近年来中俄两国能源贸易稳定增长,合作领域与模式不断拓宽,能源合作项目扎实推进,但也存在清洁能源贸易占比低、基础设施滞后、国际政治势力干预、能源市场不稳定以及数字化管理体系不完善的困境。为克服这些挑战,中俄两国应在不断增强政治互信的基础上,加强能源科技创新、延长产业链合作、加强金融领域合作创新、提升数字能源管理水平,促进能源合作绿色多元发展,从而推进两国经济稳定发展并实现碳达峰与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碳中和 中俄能源合作 绿色发展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税征管的理论实践与策略选择 被引量:5
12
作者 白彦锋 岳童 童健 《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7-29,共13页
开征碳税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所在,也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谈判、取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抓手。本文明确了碳税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作为碳定价政策的“减碳”功能定位,并从与碳交易市场的对比分析中进一步明确了开... 开征碳税是我国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要求所在,也是我国参与国际贸易谈判、取得国际话语权的重要抓手。本文明确了碳税在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作为碳定价政策的“减碳”功能定位,并从与碳交易市场的对比分析中进一步明确了开征碳税的重要性;归纳总结了碳税税制设定的基本理论,税率设定问题形成了边际社会损害成本和动态税率定价理论,税制设定问题则形成了污染者付费定价原则;讨论了碳税的双重红利效果,并明确了实现双重红利既需要依靠绿色税制的变迁,又需要绿色财政政策配合;提出开征碳税的策略选择,结合各国碳税征管的实践和经验,提出以开征碳税为契机,构建并完善碳定价机制、碳减排复合机制和绿色财政体制等政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定价政策 交易市场 绿色财税 与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提升前沿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战略研究 被引量:8
13
作者 刘雪峰 刘昌胜 谢建新 《中国工程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9-37,共9页
本文重点分析了面向类脑智能、人工智能、深空探测、网络安全、高效能量转化等尖端科技领域中前沿新材料产业的基础能力现状与问题。面向2025年、2035年的阶段性发展规划,从提升前沿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支撑保障基础能力、竞... 本文重点分析了面向类脑智能、人工智能、深空探测、网络安全、高效能量转化等尖端科技领域中前沿新材料产业的基础能力现状与问题。面向2025年、2035年的阶段性发展规划,从提升前沿新材料产业科技创新基础能力、支撑保障基础能力、竞争基础能力、可持续发展基础能力、基础设施建设水平以及改善产业生态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我国前沿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的发展目标与发展战略。为满足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对前沿新材料的需求,从材料基因工程提升前沿新材料产业基础能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前沿新材料产业布局、碳达峰与碳中和发展战略下的前沿新材料产业布局,自主可控的前沿新材料测试表征能力建设等方面提出了发展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沿新材料 产业基础能力 尖端科技 材料基因工程 双循环 与碳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空间支撑下的电力能源系统:构想、挑战与展望 被引量:22
14
作者 秦博宇 李恒毅 +2 位作者 张哲 王召健 钱七虎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21-1331,共11页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提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为国家气候治理与能源低碳转型描绘了宏伟蓝图。碳源减排与碳汇增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2个重要途径,但受到政策、空间、技术等因素制约,其低碳清洁潜力难以得到充... 为应对日益严峻的气候变化问题,中国提出了碳达峰与碳中和的战略目标,为国家气候治理与能源低碳转型描绘了宏伟蓝图。碳源减排与碳汇增容是实现“双碳”目标的2个重要途径,但受到政策、空间、技术等因素制约,其低碳清洁潜力难以得到充分释放。地下空间作为一类具有广阔开发前景的国土空间资源,可为各类减排增汇措施提供稳定充足的空间支撑,对实现“双碳”目标具有重要意义。首先,该文基于地下空间的功能特性,揭示地下空间的减排增汇潜力;其次,提出地下空间支撑下的未来电力能源系统构想;最后,展望所提构想的未来研究方向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与碳中和 地下空间 电力能源系统 源减排 汇增容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