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碳中和“超级能源系统”内涵、路径及意义——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例 被引量:19
1
作者 邹才能 李士祥 +12 位作者 熊波 陈艳鹏 张国生 谢小平 刘翰林 马锋 梁英波 朱凯 关春晓 潘松圻 侯梅芳 袁懿琳 罗双涵 《石油勘探与开发》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24-936,共13页
超级含油气盆地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了能源基础,在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构建兼顾能源生产与碳中和的“超级能源系统”是转型方向。在加快构建以新能源、新电力、新储能、新智能“四新为主”的绿色+智慧能源体系... 超级含油气盆地为推动社会进步和人类发展提供了能源基础,在气候变化与“碳达峰碳中和”背景下,构建兼顾能源生产与碳中和的“超级能源系统”是转型方向。在加快构建以新能源、新电力、新储能、新智能“四新为主”的绿色+智慧能源体系框架下,以巨量地下煤炭/石油/天然气/地热与地上丰富风光能源资源高度叠合、化石能源与新能源融合协同开发利用的区域性智慧用能系统构成的“超级能源系统”与以碳循环为主线的碳中和系统相融合,在传统含油气盆地中研究选择具备建成世界级能源生产与碳中和示范大基地条件的碳中和“超级能源盆地”。鄂尔多斯盆地区位优势明显,化石能源和新能源资源丰富,CO_(2)源汇匹配优势显著,具备建成世界级能源生产与碳中和盆地的基础条件,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代表的碳中和“超级能源盆地”给出了传统含油气盆地转型方向。“煤炭+石油+天然气+新能源+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CCS(碳捕集与封存)”融合发展理念与模式下,盆地区域内基本实现碳中和,进一步夯实能源生产保供能力,助力“双碳”目标实现,建立现代能源产业体系,推动地区绿色可持续发展。在中国率先建成以鄂尔多斯盆地为代表的世界级碳中和“超级能源系统”示范盆地,将重塑超级能源盆地勘探开发新理念与新模式,对全球“碳中和”下的能源革命具有重大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级能源系统 中和系统 碳中和“超级能源系统” 中和“超级能源盆地”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背景下基于边缘节点技术的电力系统转型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李金 高红亮 +1 位作者 刘科孟 谢虎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0-18,共9页
电力系统接入多种新能源后,主要采用源-荷平衡技术,进行电力系统转型,使得转型后系统碳排放量过高。因此,提出碳中和背景下基于边缘节点技术的电力系统转型研究。根据电力系统历史数据建立平稳时间序列,再通过指数法平滑法预测中长期电... 电力系统接入多种新能源后,主要采用源-荷平衡技术,进行电力系统转型,使得转型后系统碳排放量过高。因此,提出碳中和背景下基于边缘节点技术的电力系统转型研究。根据电力系统历史数据建立平稳时间序列,再通过指数法平滑法预测中长期电力需求,作为系统转型设计的基础。在碳中和背景下,以最小新能源弃电量为目标,构建新型电力系统规划模型,并提出碳排放和电力平衡约束。运用边缘节点技术,将整个配电系统划分为多个孤岛,每个孤岛内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电力任务进行合理分配,形成以源-网-荷-储协调规划为核心的新型电力系统。最后,在大数据理论的支撑下,明确新型电力系统运行模式。应用分析结果表明:运用所提转型方法得出的新型电力系统,与转型前电力系统相比,碳排放量减少了42.86%,满足碳中和发展目标。所提系统经过了曼-肯德尔法的检验,具有一定的有效性与可靠性,能够为电力系统转型提供借鉴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边缘节点技术 新型电力系统 电力需求预测 协作分配 可再生能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中和效应的配电网能源供应结构多阶段鲁棒规划
3
作者 幸旭彬 彭雄 +4 位作者 赵晓燕 高崇 兰炜 刘嘉彦 李勇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17-27,44,共12页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新一轮能源转型与能源革命的支点,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向。在考虑风光出力不确定性以及负荷波动性的前提下,提出一种考虑碳中和效应的配电网电力能源供应结构多阶段鲁棒规划方法。首先,...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新一轮能源转型与能源革命的支点,是助力“双碳”目标实现的重要方向。在考虑风光出力不确定性以及负荷波动性的前提下,提出一种考虑碳中和效应的配电网电力能源供应结构多阶段鲁棒规划方法。首先,制定设备最佳投建容量计划;其次,在考虑不确定因素的情况下优化配电网的运行方案,使配电网的日运行成本最小;最后,通过分析珠海横琴地区算例,研究考虑碳中和效应的电力能源供应结构,为建设面向碳中和的新型电力能源系统提供指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力系统 电力能源系统 中和 多阶段鲁棒规划 能源供应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V2G及碳排放量的风光储综合能源系统协调优化运行 被引量:4
4
作者 罗继东 邹梦丽 +3 位作者 侯宝华 胡灜月 樊小朝 降国俊 《电测与仪表》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20-25,35,共7页
结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文中将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特性考虑到风光储综合能源系统中,建立了以碳排放量最小为目标函数的综合能源系统协调优化模型。所提模型通过利用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特性,以此调整综合能源系统的负荷曲... 结合我国“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文中将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特性考虑到风光储综合能源系统中,建立了以碳排放量最小为目标函数的综合能源系统协调优化模型。所提模型通过利用电动汽车的充放电特性,以此调整综合能源系统的负荷曲线,在系统调峰调频的基础上实现系统的经济最优与碳排放达标。利用改进的禁忌-细胞膜优化算法对模型进行求解,经过算例分析表明,所提优化方案能通过对常规电负荷与电动汽车负荷的平移和替换,平抑系统负荷波动,实现经济的最优与碳排放量的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动汽车 排放 综合能源系统 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中和目标下的能源系统转型与变革:多能流协同技术 被引量:123
5
作者 陈胜 卫志农 +1 位作者 顾伟 郭庆来 《电力自动化设备》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3-12,共10页
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战略目标,能源系统的转型与变革已迫在眉睫。在能源系统低碳化转型路径中,高比例新能源渗透充当了极为重要的战略角色,且各能源系统之间的转型呈现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新能源可通过电转气... 近年来全球多个国家提出了碳中和战略目标,能源系统的转型与变革已迫在眉睫。在能源系统低碳化转型路径中,高比例新能源渗透充当了极为重要的战略角色,且各能源系统之间的转型呈现相辅相成、协同发展的趋势。一方面,新能源可通过电转气、电转热、电制氢等能源耦合设备分别为天然气、热力、交通侧等负荷提供绿色能源供应,终端用能的电气化改善了终端能源结构;另一方面,多能源系统的灵活性及多能互补性为间歇性新能源并网的消纳提供了支撑。为此,综述了面向碳中和目标的能源系统转型与变革的多能流协同技术,介绍了高比例新能源渗透下的多能流协同技术,剖析了支撑新能源并网的多能源市场机制设计,最后归纳总结了未来能源系统转型与变革面临的核心挑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能源系统 转型与变革 能源 新型电力系统 多能流协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零碳园区的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技术综述 被引量:18
6
作者 葛磊蛟 李京京 +1 位作者 李昌禄 刘航旭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1821-1835,I0002,共16页
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成为我国节能降碳、提质增效政策的重点。然而,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具有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供需方动态博弈等特点,其优化运行技术面临强不确定性和耦合机理... 双碳背景下,零碳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integrated energy system,IES)成为我国节能降碳、提质增效政策的重点。然而,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具有源-网-荷-储一体化、多能互补、供需方动态博弈等特点,其优化运行技术面临强不确定性和耦合机理不明等诸多挑战。为此,对零碳园区级IES优化运行的研究现状、关键技术与未来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综述至关重要。该文首先聚焦于多类型能源耦合能效提升,系统阐述了零碳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架构;进一步,从零碳园区实施路径入手,对零碳园区级综合能源系统优化运行所涉及的多类型储能技术、碳捕集技术、多能协同规划设计、需求响应、能源监测与优化调度等关键技术进行了归纳分析;最后以实现园区零碳为主要目标,从全方位融入零碳理念、综合探索碳吸收/碳排放等方面分析零碳园区优化运行所面临的核心问题,并从数字化、社会环境因素一体化、全域综合能源化等方向指明零碳园区的发展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园区 综合能源系统 中和 优化运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考虑碳捕集和电转气的零碳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经济调度 被引量:2
7
作者 柳思贤 丁坤 董海鹰 《太阳能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88-196,共9页
针对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多能耦合和零碳运行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碳捕集和电转气的零碳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经济调度策略。首先,分析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架构,建立考虑碳捕集和电转气的电、热、冷、气多能耦合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其次,综合... 针对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多能耦合和零碳运行问题,提出一种考虑碳捕集和电转气的零碳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经济调度策略。首先,分析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架构,建立考虑碳捕集和电转气的电、热、冷、气多能耦合的园区综合能源系统模型;其次,综合核算园区生态碳汇、能源生产碳源等,提出适用于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零碳指标,以系统经济效益最优为目标建立零碳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经济调度模型;最后基于不考虑碳中和约束、考虑碳中和约束及考虑碳捕集和电转气联合运行的3种场景,结合分时电价并采用改进粒子群算法对经济调度模型进行求解。结果验证了所提模型和方法的有效性,考虑碳捕集和电转气联合运行的方式可提高清洁能源的消纳率、降低系统运行的成本,同时实现园区综合能源系统的碳中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再生能源 捕集 优化调度 综合能源系统 电转气 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碳中和的港口综合能源系统(一):典型系统结构与关键问题 被引量:26
8
作者 方斯顿 赵常宏 +2 位作者 丁肇豪 张沈习 廖瑞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14-134,共21页
高度电气化的港口将形成“能源–交通”强耦合的港口综合能源系统,其管理是实现未来绿色交通的关键途径。为厘清港口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路径,探究港口综合能源发展在实现海洋交通“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该文调研相关文献,分析... 高度电气化的港口将形成“能源–交通”强耦合的港口综合能源系统,其管理是实现未来绿色交通的关键途径。为厘清港口综合能源系统的发展路径,探究港口综合能源发展在实现海洋交通“碳中和”目标过程中的关键作用,该文调研相关文献,分析代表性港口及港口能源系统发展历史,从典型功能分区、排放政策法规及当前排放类型等角度总结港口综合能源系统的典型结构,提出港口综合能源系统发展建设中的关键问题。结果表明,港口综合能源系统是港口电气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亦为未来海-陆能源协同提供坚实平台,但“能源–交通”深度融合在为港口带来巨大节能减排潜力的同时,也将带来多能流融合、能源–交通融合建模、多利益主体管理等复杂问题等亟待解决的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港口综合能源系统 典型结构 多能流融合 能源–交通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碳中和的港口综合能源系统(二):能源–交通融合中的柔性资源与关键技术 被引量:16
9
作者 方斯顿 赵常宏 +2 位作者 丁肇豪 张沈习 廖瑞金 《中国电机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950-968,共19页
港口综合能源系统是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标志,是海洋交通系统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但其分析建模仍存在困难。为厘清港口综合能源系统的建模思路,总结其中的关键问题,该文首先从能源侧与交通侧分析港口能源–交通融合中的柔性资源,分别... 港口综合能源系统是能源–交通融合发展的标志,是海洋交通系统节能减排的重要途径,但其分析建模仍存在困难。为厘清港口综合能源系统的建模思路,总结其中的关键问题,该文首先从能源侧与交通侧分析港口能源–交通融合中的柔性资源,分别提出这些柔性资源的建模方法。同时,基于当前陆地综合能源系统的研究,展望港口综合能源系统的能流建模方法。最后结合当前研究现状,提出能源–交通融合规划方法、能源–交通融合运行方法、能源–交通融合评估指标体系3个未来关键技术。研究表明,目前对于港口能源–交通融合建模的工作尚处于起步阶段,港口综合能源系统缺乏统一建模方法,所提模型可以作为未来研究的基础性工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 港口综合能源系统 能源–交通融合 未来关键技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面向碳达峰、碳中和的综合能源系统 被引量:21
10
作者 文福拴 鲁刚 黄杰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2022年第2期116-117,共2页
中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核心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中国的能源转型仍处于关键发力期,在能源供应方面,高比例风电、光伏的接入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带来挑战;在能源消... 中国能源行业碳排放占全社会碳排放总量的80%左右,要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核心是推动能源低碳转型。中国的能源转型仍处于关键发力期,在能源供应方面,高比例风电、光伏的接入给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经济运行带来挑战;在能源消费方面,数据中心、电动汽车等新形态负荷逐年增加,可挖掘的灵活性资源潜力巨大。处于演进过程的综合能源系统,持续推动了传统能源利用模式的变革;多种能源系统的协调规划和灵活调度,可有效提升能源利用效率,促进对可再生能源发电的消纳,降低用户用能成本,助力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灵活调度 综合能源系统 中和 能源利用效率 能源供应 数据中心 能源消费 能源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德国城市能源系统碳中和发展综述:现状、挑战及创新 被引量:4
11
作者 刘隽琦 赵琳 +1 位作者 廖宇 刘友波 《电力系统自动化》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7期167-175,共9页
德国的能源转型与碳中和发展,从系统规划,到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再到市场化推广和安全有效的系统化运行,具有技术扎实、转化率高、多方共赢和可持续模式的特点。文中从实际验证和可持续模式构建及推广角度出发,针对政策环境、创新技术... 德国的能源转型与碳中和发展,从系统规划,到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再到市场化推广和安全有效的系统化运行,具有技术扎实、转化率高、多方共赢和可持续模式的特点。文中从实际验证和可持续模式构建及推广角度出发,针对政策环境、创新技术应用和新型市场商业模式3个维度,对德国城市能源体系中的电力系统、供热系统、建筑能源、交通能源等主要组成领域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和主要挑战进行深入分析,并总结了各领域关键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及落地实践。在此基础上,评估了德国碳中和战略中政策、技术和市场模式有效的匹配和互动,从而实现安全、高效可复制、可持续的多方共赢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峰 中和 城市能源系统 综合能源系统 能源互联网 多能互补 虚拟电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现代能源供应链生态系统高质量发展研究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静 《社会科学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65-73,共9页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内容。以开放系统视角重新厘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现代能源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与内容边界,识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现代能源供应链生态系统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 碳达峰碳中和目标是当代人类社会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前提和关键内容。以开放系统视角重新厘清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现代能源供应链生态系统的核心特征与内容边界,识别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现代能源供应链生态系统对环境影响的评价指标及其实现过程的结构与特点,进一步梳理出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下现代能源供应链生态系统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并提出实现路径。研究表明:“综合体系+创新体系”的建设模式与运行机制在不同主体、空间、时间的衔接特征并不相同,我们始终需要寻求实现现代能源供应链生态系统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有机结合的平衡点。这在本质上是一种内生型、整体性与可持续的优化升级全过程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峰中和 现代能源供应链生态系统 高质量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国家电网新能源云发布会召开 助推碳达峰碳中和 构建新型电力系统 被引量:1
13
《农村电气化》 2021年第5期16-16,共1页
4月20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京召开“助推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国家电网新能源云发布会”,继发布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加快抽水蓄能开发建设6项重要举措之后,围绕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再出新举措,... 4月20日,国家电网有限公司在京召开“助推碳达峰碳中和、构建新型电力系统—国家电网新能源云发布会”,继发布服务碳达峰、碳中和行动方案,加快抽水蓄能开发建设6项重要举措之后,围绕推动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再出新举措,以实际行动贯彻习近平总书记“四个革命、一个合作”能源安全新战略,努力当好能源清洁低碳转型的先行者、推动者、引领者,为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作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电网 中和 电力系统 新型电力 能源安全 抽水蓄能 能源 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地球能源演化与人类发展及碳中和战略 被引量:61
14
作者 邹才能 马锋 +6 位作者 潘松圻 林敏捷 张国生 熊波 王影 梁英波 杨智 《石油勘探与开发》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411-428,共18页
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与社会进步的动力,“能”具有3种来源:地球外部天体能、地球自身能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能。生命起源、能源形成与地球系统密切相关,具有3个尺度的协同演化关系:超长时间尺度上,日-地-月系统演化为地球系统的... 能源是人类发展的基础与社会进步的动力,“能”具有3种来源:地球外部天体能、地球自身能及地球与其他天体相互作用能。生命起源、能源形成与地球系统密切相关,具有3个尺度的协同演化关系:超长时间尺度上,日-地-月系统演化为地球系统的形成提供了能量来源和地外环境条件;长时间尺度上,地球系统演化为生命的诞生和人类的发展提供了能源资源等物质前提和适宜的圈层环境;短时间尺度上,人类文明发展使人类圈层突破了地球系统向地外文明拓展。伴随这一协同关系的演进,碳循环存在无机碳循环、短期有机碳循环、长期有机碳循环3种过程,人类对化石能源的无节制利用和全球化圈层改造活动打破了碳循环的自然平衡和闭环路径,导致温室气体增加和全球气候变化,影响人类幸福发展。能源转型势在必行,碳中和愿景必将实现,构建“绿色能源命运共同体”是碳中和目标下构建新型能源体系的根本举措。中国加快能源革命,建设能源强国,筑牢筑强化石能源安全供给“压舱石”,筑高筑大新能源绿色可持续发展“增长极”,依靠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高质量的“清洁低碳、安全高效、独立自主”的绿色能源体系,实现中国能源生产与消费结构,从以化石能源为主的“一大三小”向以新能源为主的“三小一大”革命性转型。能源发展具有化石能源低碳化、新能源规模化、能源系统智慧化三大趋势,依靠绿色创新,贡献绿色能源,建设绿色家园,共享绿色生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能源演化 地球系统 人类文明 中和 循环 全球气候变化 科技创新 能源强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计及碳排放成本的风光燃储综合能源系统规划 被引量:13
15
作者 韩旭 周峻毅 +3 位作者 李奇 吴迪 李鹏 韩中合 《动力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873-880,共8页
构建了一套耦合风光燃储网的冷、热、电三联供综合能源系统,以系统经济性和环境效益为优化目标对系统的设备和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得出了现行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系统配置。结果表明:5种系统中,“风-光-燃-储-网”系统的年CO_(2)排放量和系... 构建了一套耦合风光燃储网的冷、热、电三联供综合能源系统,以系统经济性和环境效益为优化目标对系统的设备和参数进行优化研究,得出了现行约束条件下的最优系统配置。结果表明:5种系统中,“风-光-燃-储-网”系统的年CO_(2)排放量和系统总成本均最低;“风-光-储-网”系统消纳可再生能源的能力最佳,可再生能源渗透率为69.93%,但总成本为“风-光-燃-储-网”系统的159%;光伏价格和碳税价格与年CO_(2)排放量呈反比,且当光伏降价比例达到40%后,其对年CO_(2)排放量的限制作用不再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综合能源 系统优化 节能减排 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贡献、关键技术与挑战 被引量:196
16
作者 肖先勇 郑子萱 《工程科学与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47-59,共13页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趋势下,电力系统将从“源随荷动”的确定性电量平衡向源–网–荷–储多元协同概率性电量平衡过渡,从以机... 构建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是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重要手段。在高比例可再生能源和高比例电力电子设备的“双高”趋势下,电力系统将从“源随荷动”的确定性电量平衡向源–网–荷–储多元协同概率性电量平衡过渡,从以机械电磁设备为主的高转动惯量系统向电力电子器件为主的低转动惯量系统演化,势必对电力系统的发电、输电、配电、用电等多环节提出更高的要求。本文结合近年来中国电力低碳转型的成效及国家碳排放现状,阐述了未来新型电力系统对于“双碳”的贡献。在此基础上,从安全运行、可靠供电、经济高效及数智转型4个层面论述了构建新型电力系统的关键技术,并从稳定问题复杂化、防控措施待强化、灵活资源多样化、运行方式灵活化、供电需求品质化、市场机制多元化、能源利用高效化、能源生态数字化、运营管控智能化9个方面梳理总结了建设新型电力系统将要面对的主要挑战。新型电力系统重点将在发电侧利用清洁能源替代化石能源以降低发电碳排放,在用电侧推动电气化转型以减少传统终端用能过程碳排放两个方面助力“双碳”目标实现,迫切需要统筹考虑4个层面的问题:1)安全运行是根本前提,由于新型电力系统动态特性改变及演化机理不明,不仅需要解决各类新型电力系统稳定性问题,也要应对电压、频率的支撑不足,以及应对措施不完善的严峻挑战。2)可靠供电是核心目标,解决新能源发电波动性、间歇性所带来的电力电量平衡问题,需要让更多的灵活性资源参与到电力系统功率平衡调节中,同时,还需要统筹调度系统各环节的灵活性资源,保障电力系统可靠、高品质供电。3)经济高效是必然要求,目前尚缺乏合理的电力市场机制与碳市场机制作为提高系统经济效益的有效手段,中国在源、网、荷、储各方面的能效仍有较大提升空间。4)数智转型是关键支撑,电力业务亟需通过数字技术与智能控制技术改造生产及管理模式,“大云物移智链”等技术在能源电力领域的融合创新和实际应用同样面临诸多挑战。规划、设计、建设、运行以新能源为主体的新型电力系统需要结合新理论、新技术、新市场、新政策,研究系统安全运行中的稳定机理与防控措施,挖掘系统灵活性资源并维持系统可靠供电,设计合理的电力市场与碳市场机制,不断提高能源生产–传输–存储–转换–消费等环节的效率,朝着从高碳电力系统向深度低碳或零碳电力系统转型的目标持续迈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达峰 中和 能源 电力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系统碳中和潜力及固碳措施 被引量:9
17
作者 王玉英 胡春胜 +3 位作者 董文旭 张玉铭 李晓欣 刘秀萍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651-657,共7页
农业碳中和是将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CO_(2))用于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针对国家提出的CO_(2)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利用“静态箱-涡度相关-生物量监测法”明确了华北平原农业非能源碳平衡;同时结... 农业碳中和是将工业生产的二氧化碳(CO_(2))用于农业生产的有效手段。针对国家提出的CO_(2)排放于2030年前达到峰值(碳达峰), 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目标,我们利用“静态箱-涡度相关-生物量监测法”明确了华北平原农业非能源碳平衡;同时结合农户抽样调查和农事活动碳排放系数明确了农业能源碳排放,进而计算出该区域农田的碳中和潜力。结果表明:小麦-玉米轮作农田净截存的有机碳量小麦季和玉米季分别为604 g(C)·m^(-2)和540 g(C)·m^(-2)。考虑农田生态系统的呼吸损耗,该区域小麦季和玉米季非能源碳净碳固存量分别为-359 g(C)·m^(-2)和-143 g(C)·m^(-2)。通过对农地投入中能源碳排放的研究发现,冬小麦季农药、化肥、农用机械消耗柴油及农地灌溉的碳排放分别为3.74 g(C)·m^(-2)、90.70 g(C)·m^(-2)、5.68 g(C)·m^(-2)和2.05 g(C)·m^(-2),玉米季分别为2.89 g(C)·m^(-2)、53.70 g(C)·m^(-2)、10.20 g(C)·m^(-2)和2.05 g(C)·m^(-2)。综合非能源(包括籽粒固碳)和能源碳观测,华北平原冬小麦季和夏玉米季均为碳汇,其强度分别为-257 g(C)·m^(-2)和-74 g(C)·m^(-2)。以华北平原典型集约高产粮区——河北栾城为例,其每年冬小麦和夏玉米农田的碳中和潜力分别为3.8×10^(10)g(C)和9.4×10^(9)g(C)。此外加强耕地管理,推广农业低碳化和发展富碳农业均可作为该区域有效的固碳措施。总之,本研究明确了华北平原小麦-玉米轮作农田的碳汇强度,估算了该农田系统在河北栾城的碳中和潜力,并提出了有效的固碳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截存 能源能源 收支 中和策略 小麦-玉米轮作系统 华北平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60年碳中和引致中国经济系统根本性变革 被引量:77
18
作者 郭朝先 《北京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64-77,共14页
在面临诸多不利条件和巨大挑战下,中国毅然决然作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承诺,彰显为推进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巨大努力;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求中国经济系统必须进行彻底的绿色低碳... 在面临诸多不利条件和巨大挑战下,中国毅然决然作出了"2030年前碳达峰、2060年前碳中和"承诺,彰显为推进全球气候变化治理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所作出的巨大努力;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要求中国经济系统必须进行彻底的绿色低碳转型发展。针对实现碳中和目标引发能源体系的革命性变革进行了分析,并分领域阐述了碳中和目标如何"倒逼"经济发展方式的根本转型;同时,对处理好2030年前碳达峰与2060年前碳中和的辩证关系、发挥碳减排与污染治理的协同效应、实现碳中和与提升产业竞争力等问题进行了探讨。进而对促进中国经济系统根本性变革,为确保如期在2060年前实现碳中和,在政策设计、科技创新、体制机制改革、国际合作等方面提出了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球气候变化治理 中和 经济系统 能源体系 绿色低转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城市能源系统智慧低碳转型的驱动机制及关键技术 被引量:2
19
作者 吴建中 赵英汝 贾宏杰 《全球能源互联网》 CSCD 2021年第2期105-106,共2页
城市作为能源消费的主体,聚集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消耗了80%的一次能源,产生了75%的碳排放。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能源领域将迎来一次根本性变革。城市能源系统的智慧低碳转型对于中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 城市作为能源消费的主体,聚集了全球50%以上的人口,消耗了80%的一次能源,产生了75%的碳排放。随着"碳达峰、碳中和"目标的提出,中国能源领域将迎来一次根本性变革。城市能源系统的智慧低碳转型对于中国实现温室气体减排目标,促进经济绿色、高效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近年来,在城市能源系统评估分析、优化运行、规划设计、应用实例等领域涌现出大量优秀成果,为加快全球能源互联网建设,推动清洁可再生能源利用提供了理论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能源系统 全球能源互联网 一次能源 能源消费 清洁可再生能源 驱动机制 温室气体减排 中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清洁能源发展场景下电动汽车入网对区域碳排放的系统动力学建模与分析 被引量:15
20
作者 周椿奇 向月 +5 位作者 岑炳成 陈哲 童话 赵黄江 刘友波 刘俊勇 《电力科学与技术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36-45,共10页
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背景下,电动汽车的推广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为研究电动汽车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分析电动汽车规模、区域能源构成及车网互动技术与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然后根据清洁能源发展规律构建区域... 在"碳达峰、碳中和"发展背景下,电动汽车的推广为实现双碳目标提供有力的支撑。为研究电动汽车对碳排放的影响,首先分析电动汽车规模、区域能源构成及车网互动技术与碳排放之间的耦合关系;然后根据清洁能源发展规律构建区域清洁能源发展路径;最后基于系统动力学原理建立考虑清洁化能源变化下,电动汽车入网对区域碳排放演化的动力学反馈模型。最后,以中国西南某城市的数据为例进行动力学演化仿真,其中以电动汽车的发展规模及清洁能源的发展路径为主要变量,分析多种场景下电动汽车入网对区域碳排放的影响。此外,还通过灵敏度试验验证电动汽车入网具有一定的碳减排效益。上述仿真结果表明,清洁能源的发展对碳减排的影响最显著,且电动汽车车网互动技术具有巨大的碳减排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和达峰 电动汽车规模 区域能源网构成 车网互动技术 排放 系统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