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新疆古墓沟墓地人发角蛋白的提取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6
1
作者 屈亚婷 杨益民 +1 位作者 胡耀武 王昌燧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47-453,共7页
通过对人发角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个体死亡前短期内的食物结构,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任何报道。在观察新疆罗布淖尔古墓沟墓地M5人发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方法提取了人发角蛋白,并对该个体发与骨的δ13C和δ15N值进行了比... 通过对人发角蛋白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揭示个体死亡前短期内的食物结构,我国迄今为止尚无任何报道。在观察新疆罗布淖尔古墓沟墓地M5人发组织结构的基础上,采用两种方法提取了人发角蛋白,并对该个体发与骨的δ13C和δ15N值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结果显示,该个体的发组织结构保存较好;尽管酸处理会导致角蛋白C、N含量明显降低,但对其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影响不大;发角蛋白的δ13C值和δ15N值分别为-18.8‰和14.8‰,表明该个体在约250 d内摄取了大量的动物蛋白。与骨胶原的δ13C值(-18.3‰)和δ15N值(15.5‰)相比,发与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非常相近,结合考古资料,可以看出该个体的食物来源一直较为稳定,源自发达的畜牧业。此外,发与骨之间δ13C和δ15N的细微差异,可能与高蛋白含量的食物在转化为体内胶原蛋白和角蛋白过程中发与骨之间碳、氮同位素的分馏效应较小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墓沟墓地 稳定同位素分析 食谱变化 发角蛋白提取 骨胶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产区海鲈鱼碳和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分析及产地鉴别
2
作者 王海燕 冯邹达 +3 位作者 冯家望 曾俊洁 范稚莉 李婉莹 《现代农业科技》 2025年第12期135-138,144,共5页
以全国海鲈鱼主产区(浙江、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的海鲈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并比较海鲈鱼不同部位(鱼鳞、表皮、支鳍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差异,并采用判别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这些指标用于不同产区海鲈... 以全国海鲈鱼主产区(浙江、山东、江苏、福建、广东)的海鲈鱼为研究对象,利用稳定同位素质谱仪测定并比较海鲈鱼不同部位(鱼鳞、表皮、支鳍骨)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差异,并采用判别分析等统计分析方法,探讨这些指标用于不同产区海鲈鱼产地鉴别的可行性。结果表明,海鲈鱼的碳稳定同位素比值具有显著的产地差异,鱼鳞及表皮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用于产地判别的效果优于骨骼(支鳍骨)。通过测定海鲈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合化学计量学研究结果,能对不同产区海鲈鱼进行有效的产地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鲈鱼 稳定同位素比值 产地鉴别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的赤水河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研究
3
作者 王梓鑫 王春伶 +4 位作者 吕海敏 赵梦飞 林东圣 刘焕章 刘飞 《水生生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8期156-171,共16页
为探究赤水河鱼类食物网特征,研究根据2023年丰水期(6月)和枯水期(12月)不同江段采集的鱼类样本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5)N),采用MixSIAR模型和SIBER等方法对赤水河鱼类营养级及群落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 为探究赤水河鱼类食物网特征,研究根据2023年丰水期(6月)和枯水期(12月)不同江段采集的鱼类样本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δ^(13)C和δ^(15)N),采用MixSIAR模型和SIBER等方法对赤水河鱼类营养级及群落营养结构的时空变化特征等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赤水河鱼类的δ^(13)C和δ^(15)N值变化范围分别为-29.36‰—-15.81‰和6.27‰—16.66‰,上游和中游段丰水期δ^(13)C和δ^(15)N值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而下游段季节变化不明显(P>0.05);鱼类δ^(13)C和δ^(15)N值整体表现出随着河流向下游延伸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中游段鱼类δ^(13)C和δ^(15)N值显著高于其他江段(P<0.05)。鱼类营养级范围为1.21—4.46,丰水期平均营养级显著高于枯水期(P<0.05),中游段鱼类平均营养级显著高于其他江段(P<0.05)。不同摄食功能群营养级差异显著,鱼食性鱼类的营养级显著高于其他摄食功能群(P<0.05)。营养结构特征指标分析显示,赤水河鱼类群落营养结构时空差异显著。时间上,除下游江段外,其他江段的氮值范围(NR)、生态位总面积(TA)、平均最邻近距离(MNND)和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等指标均表现为丰水期高于枯水期,表明丰水期鱼类资源利用更为广泛、生态位分化更为明显、食物网结构更为复杂;空间上,随着河流向下游延伸,氮值范围(NR)、碳值范围(CR)和生态位总面积(TA)逐渐增加,表明群落营养多样性逐渐增加、食物网结构渐趋复杂。研究为理解赤水河生态系统结构与功能提供了重要视角,同时也为赤水河鱼类多样性保护与生态修复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赤水河 稳定同位素 鱼类食物网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放牧对不同类型草原土壤碳氮及其稳定同位素的影响
4
作者 刘海洋 王占义 +3 位作者 高翠萍 杨昌祥 张春英 王成杰 《中国草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14-22,共9页
为探究不同草原类型生态系统碳氮元素对重度放牧的响应,本研究以平原丘陵草原、平原丘陵荒漠草原和沙地荒漠草原3种草原类型为对象,通过测定围封和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稳定碳氮同位素及土壤温湿度等指标,探究放牧处理对不同类... 为探究不同草原类型生态系统碳氮元素对重度放牧的响应,本研究以平原丘陵草原、平原丘陵荒漠草原和沙地荒漠草原3种草原类型为对象,通过测定围封和重度放牧下土壤有机碳、全氮、稳定碳氮同位素及土壤温湿度等指标,探究放牧处理对不同类型草原碳氮元素的影响。结果表明:(1)重度放牧显著降低了3种类型草原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P<0.05),重度放牧条件下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和土壤稳定氮同位素值有降低的趋势;(2)土壤稳定碳同位素值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负相关性(P<0.01),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及土壤稳定氮同位素值均与土壤含水量存在极显著正相关性(P<0.01)。重度放牧对不同类型草原碳氮养分含量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其中对平原丘陵草原影响较大,不利于土壤有机碳和全氮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牧 草原类型 稳定同位素 土壤有机 土壤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克氏原螯虾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与分馏特征研究
5
作者 陈晓龙 胡乐 +4 位作者 熊飞 喻记新 翟东东 刘红艳 陈元元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2-99,共8页
为了解稳定同位素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体内的周转与分馏特征,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研究了两种不同规格(虾种、成虾)克氏原螯虾在不同投饲条件下(饲料、鱼糜)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半衰期和肌肉组织判别系数。结果表明,饲料... 为了解稳定同位素在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体内的周转与分馏特征,通过室内控制实验,研究了两种不同规格(虾种、成虾)克氏原螯虾在不同投饲条件下(饲料、鱼糜)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半衰期和肌肉组织判别系数。结果表明,饲料组和鱼糜组虾种的生长系数分别为(0.0085±0.0007)d^(-1)、(0.0079±0.0012)d^(-1),成虾的生长系数分别为(0.0013±0.0001)d^(-1)、(0.0009±0.0004)d^(-1),不同投饲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生长系数差异不显著。虾种的相对增长率(1.60、1.57)大于成虾(1.08、1.05),不同投饲条件下克氏原螯虾相对增长率差异不大。相对于饲料组,鱼糜组虾种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 C)在第7天出现显著差异,在28 d至56 d趋于稳定;成虾组δ^(13) C值在第14 d出现显著差异,在28 d至56 d趋于稳定;虾种和成虾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 N)均在第14 d出现显著差异,在28 d至56 d趋于稳定。虾种碳稳定同位素周转速率(0.0208±0.0040)d^(-1)大于成虾(0.0184±0.0020)d^(-1)。虾种和成虾的碳同位素判别系数分别为0.89‰±0.15‰、1.06‰±0.16‰,氮同位素判别系数分别为3.42‰±0.08‰、3.63‰±0.13‰,虾种的碳同位素判别系数、氮同位素判别系数均小于成虾。研究结果可为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开展克氏原螯虾食性研究提供基础参数,提高食源分析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克氏原螯虾(Procambarus clarkii) 周转速率 稳定同位素判别系数 稳定同位素比值 稳定同位素比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2023年春季南沙珊瑚岛礁主要鱼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
6
作者 邱星宇 刘庆霞 +2 位作者 陈作志 蔡研聪 黄洪辉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04-113,共10页
为了解南沙群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3年春季在南沙永暑礁和美济礁珊瑚礁海域采集了23种鱼类,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技术,分析了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和组成,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永... 为了解南沙群岛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本研究于2023年春季在南沙永暑礁和美济礁珊瑚礁海域采集了23种鱼类,并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C和δ^(15)N)技术,分析了珊瑚礁主要鱼类的营养结构特征和组成,构建了连续营养级谱。永暑礁鱼类的δ^(13)C介于-18.74‰~-14.33‰,均值为(-16.33±1.28)‰;δ^(15)N介于5.96‰~9.37‰,均值为(8.46±0.48)‰。美济礁鱼类的δ^(13)C介于-18.01‰~-12.70‰,均值为(-15.02±1.53)‰;δ^(15)N介于7.31‰~8.82‰,均值为(8.21±0.93)‰。永暑礁和美济礁鱼类的δ^(13)C值差异显著,美济礁鱼类食物来源更广;δ^(15)N值无显著性差异,两者的营养层次结构组成相似。通过鱼类的碳氮稳定同位素聚类分析结果,可将两个岛礁的鱼类均可划分为底栖性鱼类和底栖性、游泳性鱼类混合营养组群,其中美济礁的营养组群划分模糊,肉食性鱼类存在明显的摄食竞争情况。美济礁和永暑礁营养级范围分别为2.79~3.23和2.39~3.39,两个珊瑚岛礁均以中、低营养级的肉食性鱼类为主,大部分肉食性鱼类处于较窄的生态位范围内。与近岸热带亚热带海湾相比,南沙珊瑚岛礁的鱼类群落营养结构组成更复杂,食物来源更广泛,群落冗余度较低。本研究结果可为南沙珊瑚岛礁渔业资源的保护和可持续管理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珊瑚岛礁 鱼类 稳定同位素 营养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昆明城市土壤有机碳氮含量及其稳定同位素耦合关系研究
7
作者 马锐麒 温雯雯 +3 位作者 冯长涛 吕娜 王明果 黄林培 《环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04-1314,共11页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壤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稳定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系是了解城市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途径.选取昆明市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的公园绿地、居住... 随着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城市土壤已成为陆地生态系统重要组成部分,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有机碳氮含量、稳定同位素组成分布特征及其耦合关系是了解城市土壤碳氮循环过程的重要途径.选取昆明市区受人类活动影响程度不同的公园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地、耕地4类土壤作为研究对象,开展0—20 cm土壤有机质碳氮元素及其同位素组成的空间分异特征与影响因素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城市土壤有机质含量低,有机碳(SOC)和总氮(TN)含量中值分别为6.14 g·kg^(−1)和0.55 g·kg^(−1),较全国城市土壤平均水平低27.22%(C)和28.57%(N).土壤有机碳同位素(δ^(13)C)平均值为-25.22‰±1.56‰,氮同位素(δ^(15)N)则分布范围较广,为1.22‰—10.12‰,平均值为6.55‰±1.58‰,显著高于其他自然土壤δ^(15)N值. 4类土地利用类型中,耕地土壤SOC、TN含量显著偏高,δ^(13)C和δ^(15)N值显著偏正.垂向分布上,公园绿地、居住绿地、道路绿地SOC、TN含量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δ^(13)C和δ^(15)N值则呈现富集趋势,表明重同位素^(13)C、^(15)N在土壤腐殖质中富集.耕地土壤因人为耕作,理化性质分层特征不明显.昆明市较低的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城市化进程导致的土地利用类型改变、绿化年限影响的成土时间较短以及昆明市气候、土质、植被类型等多因素有关.昆明城市土壤δ^(13)C值主要受昆明C_(3)、C_(4)植被覆盖度等自然环境因素影响,而δ^(15)N值由于受城市中水灌溉影响,显著偏正于自然土壤,指示人类活动已显著改变城市土壤氮循环过程,使土壤中更富集重同位素^(15)N.不同土地利用类型土壤垂向分布特征揭示有机质的分解、转化过程会对碳、氮同位素产生分馏作用,且氮同位素分馏高于碳同位素的分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土壤 有机 稳定同位素 土地利用类型 昆明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海洋沉积物有机碳和稳定氮同位素分析的前处理影响 被引量:12
8
作者 陈立雷 张媛媛 +3 位作者 贺行良 张培玉 朱志刚 李小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1046-1051,共6页
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和稳定氮同位素为海洋古环境和碳氮循环提供了大量信息,然而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有机碳和稳定氮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通过大量条件实验,分析了前处理过程中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可能因素。1... 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碳和稳定氮同位素为海洋古环境和碳氮循环提供了大量信息,然而不同的前处理方法对有机碳和稳定氮同位素测定结果的准确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笔者通过大量条件实验,分析了前处理过程中影响结果准确性的可能因素。1器皿材质:使用聚丙烯和玻璃离心管进行酸处理所得样品的δ13C和δ15N基本无差别。2干燥方式:样品经热烘干燥会导致样品中轻碳组分和易挥发组分的逸散,引起样品中δ13C的分馏。鲜样和酸处理后样均采用热烘干燥会引起样品中δ15N发生明显分馏。3驱酸方式和洗酸程度:水洗造成溶解性有机碳和氮的损失,致使δ13C和δ15N值较真实值偏正,但酸蒸法不能保证氯离子的有效驱除。洗至中性后的洗酸次数对δ13C影响甚小,但会导致δ15N继续偏正。全程采用冷冻干燥,选用PP离心管作为主要酸处理水洗和干燥的器皿,具有很好的重复性,可获得较理想、准确的δ13C和δ15N测试数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沉积物 有机稳定同位素 条件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河源区湿地、草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碳氮组成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分析 被引量:10
9
作者 段中华 乔有明 +2 位作者 全小龙 梁海东 何桂芳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247-252,315,共7页
为探究黄河源区湿地和相邻草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状况,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其理化性质和碳氮组成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含水量为21.08%~48.95%,容重为0.57~1.46g/cm3,pH为6.4~9.0,全磷含量... 为探究黄河源区湿地和相邻草地土壤的有机碳和全氮状况,采用野外调查与室内分析相结合,对其理化性质和碳氮组成及其稳定同位素特征进行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湿地土壤含水量为21.08%~48.95%,容重为0.57~1.46g/cm3,pH为6.4~9.0,全磷含量为34.6~123.44mg/kg,有效磷含量为7.8~71.48mg/kg,有机碳含量为0.53%~16.57%,全氮含量为0.05%~1.47%,δ13 C丰富度介于(-26.65‰)^(-22.10‰)之间,δ15 N丰富度介于1.15‰~5.49‰之间,Corg/N在8.20~11.53之间变化。与湿地邻近的草地土壤含水量变化为13.97%~48.47%,容重变化为0.68~1.42g/cm3,pH为6.1~8.9之间,全磷含量为57.84~143.62mg/kg,有效磷含量为9.74~60.19mg/kg,有机碳含量为0.88%~9.79%,全氮含量为0.09%~0.88%,δ13 C丰富度介于(-25.80‰)^(-21.42‰),δ15 N丰富度介于2.64‰~6.81‰之间,Corg/N在8.60~12.00之间变化。无论是湿地还是草地土壤含水量均<50%,但草地土壤的含水量变异范围大于湿地;源区土壤绝大多数呈弱碱性,少部分近中性或呈弱酸性;有机碳和全氮随湿地类型和采样点的不同也存在很大的差异。总体上,湿地土壤的容重、全磷、有效磷、δ13 C、δ15 N、Corg/N低于草地土壤。土壤有机碳氮及其稳定同位素相互间有显著的相关性,土壤有机质的δ13 C表明源区没有C4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河源区 土壤理化性质 组成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东周时期陕北南部家畜饲养策略研究
10
作者 欧阳辉勇 尚雪 +4 位作者 刘洋 郭小宁 张鹏程 杨苗苗 杨曈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128,共10页
通过对陕西富县畔上遗址出土动物骨、人骨及植物遗存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可知,该地家猪作为先民主要的肉食资源,可能被饲喂了大量粟黍副产品与人类残羹或粪便。黄牛和羊除摄入大量野生C3植物以外,可能还被饲喂一定的粟黍类C4植物,并... 通过对陕西富县畔上遗址出土动物骨、人骨及植物遗存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可知,该地家猪作为先民主要的肉食资源,可能被饲喂了大量粟黍副产品与人类残羹或粪便。黄牛和羊除摄入大量野生C3植物以外,可能还被饲喂一定的粟黍类C4植物,并被分别采取舍饲和放养的差异化饲养策略。通过对比多地区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本文发现东周时期陕北南部的家畜饲养策略有别于陕北北部及甘青地区,整体上与黄河中下游的关中、中原地区更为相似,体现出更依赖农业的经济特征,这在龙山时代可能就已经初露端倪,为更好地理解东周时期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畔上遗址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家畜饲养 粟作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测量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和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实验室间比对研究 被引量:6
11
作者 常文博 李凤 +1 位作者 张媛媛 贺行良 《岩矿测试》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535-545,共11页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作为一种有效指标,可对不同地质时期空气、温度、降水等参数的变化进行标记。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是一种测量海洋沉积物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合理、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 海洋沉积物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作为一种有效指标,可对不同地质时期空气、温度、降水等参数的变化进行标记。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是一种测量海洋沉积物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合理、有效的方法。目前我国有诸多实验室使用元素分析仪(EA)与稳定同位素比值质谱仪(IRMS)联用的方法对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进行测试。各实验室之间测试技术及数据稳定性缺少比对依据,测试结果缺乏有效的溯源,使用过程中缺乏规范和统一。本文选取了我国2018年研制的三个国家一级海洋沉积物碳氮稳定同位素标准物质(GBW04701、GBW04702、GBW04703)及两个国际标准物质(EMA-B2152、EMA-B2151),在我国十家实验室对EA-IRMS在线技术测试方法进行实验室间的测量比对实验,以验证方法的稳定性、精密度和准确度。测试结果表明:各家协作实验室的数据准确、稳定,方法的重复性和再现性良好,测得的δ13 C和δ15 N精密度分别好于0.10‰、0.14‰。通过比对研究,同时证明了EA-IRMS在线技术适用于海洋沉积物中的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的测定,初步建立了一套适合海洋沉积物样品分析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同位素比值质谱法 海洋沉积物 有机稳定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 比对研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东连州自然分布的3种植物体内及根际环境中稳定性碳和氮同位素的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唐志信 李春波 +3 位作者 陈伟霖 龙连娣 陶文琴 缪绅裕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6-82,共7页
以广东连州自然分布的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Lemée et Lévl.)Cheng et L.K.Fu]、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和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为研究对象,... 以广东连州自然分布的3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南方红豆杉[Taxus chinensis var.mairei(Lemée et Lévl.)Cheng et L.K.Fu]、半枫荷(Semiliquidambar cathayensis Chang)和金荞麦[Fagopyrum dibotrys(D.Don)Hara]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根、茎和叶片及根际土壤和岩石的C、N含量和C∶N比以及δ^(13)C和δ^(15)N值的差异;在此基础上,通过δ^(13)C和δ^(15)N值的散点图比较了3种植物生态位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同种植物中,根、茎和叶片的C和N含量及C∶N比总体高于根际土壤和岩石,其中,叶片中C和N含量均最高,茎的C∶N比最高;而根际土壤和岩石的δ^(13)C和δ^(15)N值总体高于根、茎和叶片。在供试的3种植物间,根际土壤和岩石中C和N含量总体上无明显差异,但根、茎和叶片中C和N含量以及根、茎和叶片及根际土壤和岩石的C∶N比、δ^(13)C和δ^(15)N值均有一定差异;其中,金荞麦根中C含量显著(P<0.05)低于南方红豆杉和半枫荷,其根、茎和叶片中N含量和δ^(15)N值均极显著(P<0.01)高于后二者,其根、茎和叶片的C∶N比和δ^(13)C值均极显著低于后二者,其根际土壤和岩石的C∶N比和δ^(13)C值总体上也低于后二者;南方红豆杉和半枫荷的叶片中C和N含量以及茎和叶片的δ^(13)C值、根际土壤和岩石的δ^(13)C和δ^(15)N值均存在显著差异,但二者的整体差异相对较小。从散点图上看,金荞麦的生态位远离南方红豆杉和半枫荷,而后二者的生态位有交集。综合分析结果显示:草本植物金荞麦与木本植物南方红豆杉和半枫荷的C和N含量以及δ^(13)C和δ^(15)N值的差异不仅与植物自身的生活型有关,而且与各自生境中的光照和土壤因子等相关。另外,供试3种植物的根、茎和叶片的δ^(13)C值变幅为-31.69‰^-26.46‰,符合C3植物的δ^(13)C值范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方红豆杉 半枫荷 金荞麦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型地表甲虫食性及营养级关系: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被引量:2
13
作者 刘启龙 程赛赛 +2 位作者 陈婷 常亮 高梅香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2242-2252,共11页
土壤动物联结着生态系统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地表甲虫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在食物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同位素特征及... 土壤动物联结着生态系统地上与地下部分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对生态系统的结构、功能及过程起着重要的调控作用。地表甲虫作为典型的大型土壤动物,在食物网中占有重要的位置,因此对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同位素特征及营养关系研究对了解森林土壤动物的食性特征进而保护森林生物多样性是十分必要的。采集了小兴安岭凉水自然保护区6种不同林型的地表甲虫共10科31种,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了甲虫中的δ^(13)C、δ^(15)N含量,并分析不同林型内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值及营养级差异。结果表明6、7月份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δ^(13)C、δ^(15)N值差异显著(P<0.05),其中δ^(13)C值在原始阔叶红松林和次生白桦林显著高于落叶松人工林和阔叶红松择伐林。δ^(15)N值在阔叶红松择伐林显著高于其他5种林型。不同林型地表甲虫的营养级差异显著(P<0.05),林型内各物种营养级差异不显著(P>0.05),处于2—4.5营养级之间。不同林型中6月份和7月份营养级差异较大的为红松人工林中隐翅虫科的Philonthus japonicas,相差1.28个营养级。碳氮同位素比值差异显著(P<0.05),表明甲虫食源组成复杂,碳氮比值范围跨度较大,食源多样化,摄食特化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表甲虫 稳定同位素 食性 营养级划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沿海沉积物有机磷含量、总有机碳、总氮与同位素特征及有机质来源解析 被引量:2
14
作者 严维兵 饶文波 +3 位作者 栗天宁 徐祖阳 杨宇航 茅昌平 《地球科学与环境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7-80,共14页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与来源是海陆过渡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沿海生态环境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选择江苏沿海为研究区域,于2016年采集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查明其中的有机磷(OP)含量、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有机碳... 沉积物有机质分布与来源是海陆过渡带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和沿海生态环境研究中的重点和难点问题,一直受到广泛关注。选择江苏沿海为研究区域,于2016年采集61个表层沉积物样品,查明其中的有机磷(OP)含量、总有机碳(TOC)、总氮(TN)及有机碳和总氮同位素(δ^(13)C_(org)、δ^(15)N_(tot))特征,试图阐明江苏沿海沉积物有机质来源。结果表明:沉积物有机磷含量、总有机碳、总氮与粒度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明显受水动力作用的影响。元素比值与同位素的定性分析表明,沉积物有机质主要由海洋生物提供,也受陆源输入的影响。同位素混合模型计算结果进一步发现,海源对沿海沉积物有机质平均贡献比例达到56.9%,其次为陆源C3植物、土壤以及农业肥料,平均贡献比例为38.5%,生活污水的贡献比例仅为4.6%。海源有机质通过洋流和潮波输送至江苏沿海,而河流输入和沿海养殖可能是陆源输入的重要方式。尽管陆源输入不是江苏沿海沉积物有机质的主要贡献来源,但可能是沿海水体富营养化的驱动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 有机质 有机磷 有机 稳定同位素 物质来源 江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泉碳酸盐岩有机碳、氮同位素的耦合及其对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1
15
作者 许卫校 胡钰 +3 位作者 张东 陈琳莹 冯东 陈多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3-540,共8页
驱动甲烷厌氧氧化(AOM)过程的微生物不仅能同化吸收甲烷等碳氢化合物作为碳源,同时也能进行氮素的同化吸收,从而导致这些微生物的生物体出现显著的^(13)C、^(15)N亏损。目前还缺乏来自冷泉环境有机氮δ^(15)N数据来直接证实AOM参与氮的... 驱动甲烷厌氧氧化(AOM)过程的微生物不仅能同化吸收甲烷等碳氢化合物作为碳源,同时也能进行氮素的同化吸收,从而导致这些微生物的生物体出现显著的^(13)C、^(15)N亏损。目前还缺乏来自冷泉环境有机氮δ^(15)N数据来直接证实AOM参与氮的循环过程。本研究分析了来自墨西哥湾海底5个冷泉站位的自生碳酸盐岩的总氮(TN)、总无机氮(TIN)和总有机氮(TON)的含量及其δ^(15)N值,并结合前人获得的总无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和δ^(13)C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总氮的δ^(15)N与总有机碳的δ^(13)C只在部分站位表现出正相关性。然而,在排除无机氮的干扰后,总有机氮的δ^(15)N与总有机碳的δ^(13)C在所有站位均表现出正相关性。表明这种有机碳、氮同位素上的耦合与甲烷的活动密切相关,有望作为有效示踪过去海底甲烷渗漏及AOM作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自生酸盐岩 甲烷厌氧氧化 稳定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 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黄海北部口虾蛄食性分析 被引量:3
16
作者 秦玉雪 陈雷 +3 位作者 尹增强 姜玉声 郭良勇 王珊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64,共6页
2018年定点用张网采集黄海北部(122°14’~122°15’E,39°17’~39°18’N)1龄[体长(8.37±0.59)cm,体质量8.77±1.75)g]和3龄口虾蛄Oratosqilla oratoria[体长(14.28±0.55)cm,体质量(48.08±2.84)g]1... 2018年定点用张网采集黄海北部(122°14’~122°15’E,39°17’~39°18’N)1龄[体长(8.37±0.59)cm,体质量8.77±1.75)g]和3龄口虾蛄Oratosqilla oratoria[体长(14.28±0.55)cm,体质量(48.08±2.84)g]12次,取肌肉组织进行稳定同位素测定,探究黄海北部口虾蛄的食物组成,及其可能摄食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不同饵料生物在口虾蛄食物中的贡献比率。结果表明,黄海北部口虾蛄的δ13C值在-17.27‰~-16.22‰,δ15N值在13.95‰~15.34‰,平均值分别为(-16.57±0.37)‰和(14.68±0.39)‰,均高于本次采集的其他生物样本;黄海北部口虾蛄的营养级为3.58±0.12,主要饵料生物为蟹类和虾类,其营养级分别为3.02±0.30和3.13±0.19,其中蟹类在口虾蛄食物中的平均贡献率为53%;虾类的平均贡献率为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碳、稳定同位素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北部湾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食性及营养级 被引量:24
17
作者 颜云榕 张武科 +2 位作者 卢伙胜 王学锋 赖金养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200,共9页
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对北部湾带鱼的饵料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随肛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带鱼的食物主要由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底栖甲壳类以及浮游动物等43种饵料生物组成,以质量百分比为指标,优势饵... 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对北部湾带鱼的饵料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随肛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带鱼的食物主要由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底栖甲壳类以及浮游动物等43种饵料生物组成,以质量百分比为指标,优势饵料为蓝圆鲹、裘氏小沙丁鱼、少鳞犀鳕和尖吻小公鱼等鱼类以及中国枪乌贼(6.07%)等头足类。δ13C值随着生物栖息水层的深度而增加,饵料生物中的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底栖鱼类粗纹分别具有最低和最高值。根据食物质量比例及δ15N计算的北部湾带鱼营养级平均值和周年平均值均为3.7。带鱼营养级在各月份之间周年变化及随肛长增加差异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与恒温烘干进行样品预处理δ13C差异不显著,而δ15N则差异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稳定同位素 胃含物分析 北部湾 带鱼 食性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研究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ssp.sunameri)食性 被引量:19
18
作者 鹿志创 田甲申 +3 位作者 王召会 马志强 韩家波 高天翔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9-76,共8页
稳定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地用于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但在海洋哺乳动物食性方面应用较少。通过分析2012年4—6月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搁浅而死亡的江豚样本和同时期(6月)取自辽东湾海域主要渔获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 稳定同位素技术已广泛地用于分析生态系统中食物网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但在海洋哺乳动物食性方面应用较少。通过分析2012年4—6月在辽东湾沿岸海域搁浅而死亡的江豚样本和同时期(6月)取自辽东湾海域主要渔获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了江豚(Neophocaena asiaeorientalis ssp.sunameri)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结果表明:江豚δ13C值为(-18.4±0.3)‰,δ15N值为(13.8±0.4)‰。28种可能生物饵料的δ13C值的范围为-19.5‰—-17.0‰,δ^(15)N值的范围为11.4‰—14.0‰。江豚的营养级为4.5,高于传统胃含物分析法的研究结果。28种测试生物的营养级位于3.8—4.6之间。江豚的食物来源主要以鱼类为主,对食物种类的喜食顺序为中上层鱼类>中下层鱼类>底层鱼类>头足类>虾类>蟹类,其平均贡献率分别为43.9%、18.2%、13.1%、10.0%、8.8%、6.0%。江豚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与体长无明显的线性关系,碳营养源较为稳定,氮营养源复杂多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豚 稳定同位素 食性 贡献率 辽东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黄海中南部鳀鱼食性的研究 被引量:30
19
作者 郭旭鹏 李忠义 +1 位作者 金显仕 戴芳群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98-104,共7页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和长江口海域进行的春季底拖网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1)黄海中南部鳀鱼的食物组成为不同粒径的浮游动物、太平洋磷... 根据2005年4~5月在黄海和长江口海域进行的春季底拖网调查,应用稳定同位素方法研究了黄海中南部鳀鱼(Engraulis japonicus)及其可能摄食饵料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结果表明:(1)黄海中南部鳀鱼的食物组成为不同粒径的浮游动物、太平洋磷虾(Euphausia pacifica)和仔稚鱼,其中以粒径为500~900μm的浮游动物为主,贡献比例占61%~84%;仔稚鱼贡献比例占16%~21%,较传统胃含物方法分析的结果小;(2)黄海中部海域鳀鱼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平均值较南部海域高,原因可能与各海域的能量来源不同或存在微食物环有关,也可能与不同海域鳀鱼的能量转换途径不一样,即与食物链长短不一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鯷鱼 食性 稳定同位素 黄海中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氮磷比对海洋赤潮藻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影响 被引量:7
20
作者 刘保占 刘瑀 +2 位作者 李颖 刘苓 王海霞 《水产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9期509-515,共7页
为查明营养盐对不同赤潮藻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培养的7种赤潮藻δ13 C和δ15 N值,比较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藻种之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差别。结果显示,7种赤潮藻δ13C和δ15 N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海洋原甲藻具有较高的... 为查明营养盐对不同赤潮藻不同生长阶段的影响,通过测定不同营养条件下培养的7种赤潮藻δ13 C和δ15 N值,比较不同生长阶段、不同藻种之间稳定同位素组成的差别。结果显示,7种赤潮藻δ13C和δ15 N值存在一定的差异,海洋原甲藻具有较高的δ13 C值;海洋球石藻δ13 C值相对较小;新月菱形藻、威氏海链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具有相似的δ13 C值。强壮前沟藻、海洋原甲藻和塔玛亚历山大藻δ15 N值要高于其他赤潮藻,威氏海链藻、海洋球石藻、中肋骨条藻和新月菱形藻具有相似的δ15 N值。塔玛亚历山大藻在NP、3N、1/3P和3P组别指数期δ13 C值要低于稳定期,其他6种赤潮藻指数期δ13 C值要高于稳定期。几种赤潮藻δ13 C值与NO-3和PO3-4浓度普遍呈显著正相关;δ15 N值与NO-3浓度普遍呈显著负相关,与PO3-4浓度普遍呈显著正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比 赤潮藻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