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6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北部湾带鱼(Trichiurus lepturus)食性及营养级 被引量:24
1
作者 颜云榕 张武科 +2 位作者 卢伙胜 王学锋 赖金养 《海洋与湖沼》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92-200,共9页
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对北部湾带鱼的饵料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随肛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带鱼的食物主要由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底栖甲壳类以及浮游动物等43种饵料生物组成,以质量百分比为指标,优势饵... 采用胃含物分析法及碳、氮稳定同位素法,对北部湾带鱼的饵料组成、营养级和摄食习性随肛长的变化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北部湾带鱼的食物主要由中上层鱼类、头足类、底栖甲壳类以及浮游动物等43种饵料生物组成,以质量百分比为指标,优势饵料为蓝圆鲹、裘氏小沙丁鱼、少鳞犀鳕和尖吻小公鱼等鱼类以及中国枪乌贼(6.07%)等头足类。δ13C值随着生物栖息水层的深度而增加,饵料生物中的中上层鱼类蓝圆鲹和底栖鱼类粗纹分别具有最低和最高值。根据食物质量比例及δ15N计算的北部湾带鱼营养级平均值和周年平均值均为3.7。带鱼营养级在各月份之间周年变化及随肛长增加差异不显著。真空冷冻干燥与恒温烘干进行样品预处理δ13C差异不显著,而δ15N则差异极显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胃含物分析 北部湾 带鱼 食性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峡水库与长寿湖水库鱼类碳、氮稳定同位素特征及营养级的比较 被引量:8
2
作者 谢青 徐勤勤 +4 位作者 王永敏 孙涛 樊宇飞 刘伟豪 王定勇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837-845,共9页
为探究人为活动对水库鱼类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的影响,选择人为影响程度较低的三峡水库和影响程度较高的长寿湖水库为研究对象,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两个水库鱼类δ13C值、δ15N值和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寿湖水库鱼类... 为探究人为活动对水库鱼类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关系的影响,选择人为影响程度较低的三峡水库和影响程度较高的长寿湖水库为研究对象,应用碳、氮稳定同位素技术对两个水库鱼类δ13C值、δ15N值和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结果显示:长寿湖水库鱼类δ13C平均值(-22.66‰±1.94‰)与三峡水库(-22.59‰±1.87‰)较为接近,但长寿湖鱼类的δ15N值(13.95‰±3.02‰)显著高于三峡水库鱼类的δ15N值(11.98‰±2.25‰).根据δ15N值计算不同食性鱼类间的营养级,三峡水库营养级为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而长寿湖中则表现为浮游生物食性鱼类>肉食性鱼类>杂食性鱼类>草食性鱼类,营养级出现了异常现象.这一结果表明,对于人为影响(如人工喂食鱼饲料等)较大的水体,采用δ15N值计算不同食性鱼类间的营养级存在不确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三峡水库 长寿湖水库 鱼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香港牡蛎在综合养殖池塘育肥期间不同组织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 被引量:1
3
作者 周晖 汤保贵 +4 位作者 伍栩民 彭梓峰 钟培贵 于鸽 孔繁森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25-132,共8页
本研究采集了在鱼虾混养池塘育肥的香港牡蛎样品,监测牡蛎体质量、软体组织质量、出肉率,以及闭壳肌、外套膜和鳃的δ^(13)C和δ^(15)N值随育肥时间的变化,计算了牡蛎3种软体组织的代谢率常数m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时间,为开展综合养... 本研究采集了在鱼虾混养池塘育肥的香港牡蛎样品,监测牡蛎体质量、软体组织质量、出肉率,以及闭壳肌、外套膜和鳃的δ^(13)C和δ^(15)N值随育肥时间的变化,计算了牡蛎3种软体组织的代谢率常数m和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时间,为开展综合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研究提供基础数据。结果显示:经过44d的育肥,虽然牡蛎体质量无显著增加(P>0.05),但软体组织质量和出肉率显著上升(P<0.05)。育肥期间牡蛎外套膜、闭壳肌和鳃的生长与整个软体组织的生长基本同步。牡蛎各组织的δ^(13)C和δ^(15)N值在育肥16d后就显著减小(P<0.05)。比较同一天采集的组织,牡蛎闭壳肌的δ^(13)C和δ^(15)N值都显著大于外套膜和鳃(P<0.05),而外套膜和鳃的δ^(13)C和δ^(15)N值则无显著差异(P>0.05)。闭壳肌和外套膜的代谢周转常数m为0,其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完全由生长决定,因此闭壳肌和外套膜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周转时间相同,t50和t95分别为40.77d和176.22d。鳃的碳、氮稳定同位素代谢周转常数m分别为1.09%·d^(-1)和1.76%·d^(-1),说明鳃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周转还受到代谢的影响;鳃氮稳定同位素周转的t50和t95分别为20.02d和86.53d,而碳稳定同位素周转的t50和t95分别为24.85d和107.42d。在本研究的育肥期间,香港牡蛎闭壳肌、外套膜和鳃的δ13C和δ15N值具有鲜明特点,并且随育肥时间延长呈现出迅速且有规律的变化,表明香港牡蛎能够反映池塘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基本特征,适合作为中、长时间尺度的基线生物用于综合养殖池塘生态系统的食物网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港牡蛎 育肥 碳、氮稳定同位素 周转 同位素基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东湖泊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与元素组成特征 被引量:28
4
作者 梁红 黄林培 +6 位作者 陈光杰 康文刚 刘园园 王教元 朱庆生 刘术 邓颖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5期1400-1412,共13页
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是研究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认识湖泊食物网的基本组成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过程.本研究选择了云南省东部地区营养水平不同的10个湖泊,开展了高等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游植物与浮游... 稳定同位素示踪方法是研究生态系统组成与功能的重要手段,有助于认识湖泊食物网的基本组成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的主要过程.本研究选择了云南省东部地区营养水平不同的10个湖泊,开展了高等水生植物(沉水植物、漂浮植物)、浮游植物与浮游动物的空间调查,分析了不同生物在碳、氮稳定同位素信号与元素组成上的分布模式.在碳稳定同位素信号的分布上,漂浮植物在4种生物类型中最为偏负且变化幅度最小,为-28.99‰±0.86‰;浮游动物碳稳定同位素(-20.85‰±2.70‰)的分布特征与浮游植物(-21.88‰±2.97‰)显著相似;而沉水植物的碳稳定同位素显著偏正且变化范围较大,平均值为-12.04‰±4.57‰.结果表明,碳源及其传输途径的差异是导致湖泊生物体内碳同位素信号不同的主要驱动过程.在氮稳定同位素信号上,同为初级生产者的沉水植物(5.43‰±5.84‰)、漂浮植物(5.58‰±7.38‰)与浮游植物(7.26‰±3.83‰)较为相似,而浮游动物氮同位素信号(11.02‰±3.18‰)显著高于浮游植物且平均富集约3.46‰,反映了湖泊生物随着营养级的增加出现较为明显的同位素分馏效应.在空间分布上,湖泊生物碳同位素信号受到水温、水深等因素的明显影响,氮同位素信号则随湖泊营养水平的增加而逐渐偏正.与长江中下游等地区相比,云南湖泊生物的碳、氮元素含量总体偏高;同时,代表内源有机质组分的水生植物和浮游生物C/N质量比值都小于20.因此,本研究揭示的生物碳、氮同位素信号与元素组成特征可为评价高原湖泊食物网组成与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水生生物 营养级 富营养化 云南湖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4个湖泊浮游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的季节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被引量:12
5
作者 陈子栋 黄林培 +5 位作者 陈丽 梁红 刘园园 陈小林 张涛 陈光杰 《湖泊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61-773,共13页
浮游生物是湖泊食物网的重要组成,其碳、氮稳定同位素能够反映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和食物来源的波动,是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选取云南4个不同类型湖泊,开展浮游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的季... 浮游生物是湖泊食物网的重要组成,其碳、氮稳定同位素能够反映元素地球化学循环和食物来源的波动,是了解水域生态系统结构变化的重要手段之一.本文选取云南4个不同类型湖泊,开展浮游生物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的季节变化与湖泊对比研究.大型深水湖泊(抚仙湖和阳宗海)中,浮游植物δ^(13)C值在夏、秋季(-20.34‰±1.98‰)显著高于冬、春季(-28.00‰±2.51‰),反映夏秋季藻类生长速率较高、HCO3-无机碳源利用增多等的影响.而小型浅水湖泊(长桥海和大屯海)中浮游植物δ^(13)C值在夏季最高(-21.24‰±0.88‰),可能与雨季流域输入增强、陆源有机质占比增加有关.4个湖泊浮游生物δ^(15)N值具有一致的变化特征,春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分析表明,云南地区雨季以面源污染为主向旱季以点源污染为主的转变,导致氮素营养盐季节性来源差异,并通过生物吸收作用影响了浮游生物δ^(15)N值的季节变化.在浮游动物与浮游植物的稳定同位素差值(即富集度)方面,营养水平高的小型浅水湖泊中δ^(13)C富集度为1.61‰±0.90‰、δ^(15)N富集度为2.71‰±1.22‰,显著小于营养水平低的大型深水湖泊(分别为2.60‰±0.98‰和4.19‰±1.25‰),表明随着湖泊营养水平的增加,浮游动物更多地以浮游植物为食,导致有机碳在不同营养级之间的传输过程中具有更强的耦合作用,且相邻营养级之间具有更低的δ^(15)N富集度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浮游植物 浮游动物 季节波动 云南湖泊 抚仙湖 阳宗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雅浦海沟底栖生物食物来源和营养级初探 被引量:8
6
作者 郭承秧 杨志 +6 位作者 陈建芳 郑豪 张东声 冉莉华 王春生 鹿博 陈倩娜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51-60,共10页
为了分析雅浦海沟中底栖生物群落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本研究分析了雅浦海沟真光层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海底沉积物和巨型底栖生物(海绵、海参、海蛇尾、海星、海葵和钩虾)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雅浦海沟真光层中的浮游... 为了分析雅浦海沟中底栖生物群落的食物来源和营养级,本研究分析了雅浦海沟真光层中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海底沉积物和巨型底栖生物(海绵、海参、海蛇尾、海星、海葵和钩虾)中的碳、氮稳定同位素组成。研究发现雅浦海沟真光层中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δ^(13)C值[(-22.8±0.4)‰和(-21.8±0.8)‰]和δ^(15)N值[(5.4±0.4)‰和(6.8±0.2)‰]与巨型底栖生物的δ^(13)C值(-20.1‰^-16.8‰)和δ^(15)N值(11.9‰~17.9‰)的差异超过了一个营养级,表明作为底栖生物的初始食物来源的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在向下输送的过程中经历了食物链传递和细菌的降解。巨型底栖生物的δ^(15)N和δ^(13)C值之间无显著的相关性,此外不同物种之间营养级也存在明显差异,表现为海绵的营养级相对较高(3.4~4.7),海参(3.3~3.6)、海蛇尾(3.4~3.5)和海星(3.2~3.7)的营养级较为接近,钩虾(2.9~3.3)和海葵(3.1)的营养级则相对略低,反映了底栖生物不同物种之间食物来源的多样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雅浦海沟 碳、氮稳定同位素 底栖生物 食物来源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黄海及东海北部主要鱼类的营养级和食性 被引量:10
7
作者 白怀宇 王玉堃 +2 位作者 张廷廷 黄凌风 孙耀 《渔业科学进展》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10-17,共8页
本研究通过对2011~2014年间在黄海及东海北部采集的36种海洋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底层饵料贡献比(Bp)来确定鱼类的食性,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计算其营养级(TL)。结果显示,这36种... 本研究通过对2011~2014年间在黄海及东海北部采集的36种海洋鱼类进行碳、氮稳定同位素测定,利用碳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计算底层饵料贡献比(Bp)来确定鱼类的食性,利用氮稳定同位素比值(δ^(15)N)计算其营养级(TL)。结果显示,这36种鱼类的营养级范围为2.75~4.34,平均值为3.47。其中,4种为完全浮游生物食性,8种为底栖生物食性,完全底栖生物食性为12种,混合食性为12种。中(TL=3.5~4)、低(TL<3.5)营养级的种类占大多数(91.67%),而高营养级(TL>4)种类较少,仅为3种,且全部为混合食性。营养级的研究结果与1986、1992和2004年的研究对比发现,个别种类发生了改变。如蓝点马鲛(Sconberonorus niphonius)营养级有不同程度的下降;而黄鲫(Setipinna t)aty却有不同程度的上升。食性的研究结果与2004、2009和2011年的研究对比发现,有些种类食性发生了较大变化,如白姑鱼(Argyrosomus argentatus);有些种类食性几乎没有变化,如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营养级 食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碳、氮稳定同位素的黄海北部口虾蛄食性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秦玉雪 陈雷 +3 位作者 尹增强 姜玉声 郭良勇 王珊 《水产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59-64,共6页
2018年定点用张网采集黄海北部(122°14’~122°15’E,39°17’~39°18’N)1龄[体长(8.37±0.59)cm,体质量8.77±1.75)g]和3龄口虾蛄Oratosqilla oratoria[体长(14.28±0.55)cm,体质量(48.08±2.84)g]1... 2018年定点用张网采集黄海北部(122°14’~122°15’E,39°17’~39°18’N)1龄[体长(8.37±0.59)cm,体质量8.77±1.75)g]和3龄口虾蛄Oratosqilla oratoria[体长(14.28±0.55)cm,体质量(48.08±2.84)g]12次,取肌肉组织进行稳定同位素测定,探究黄海北部口虾蛄的食物组成,及其可能摄食生物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比值,研究不同饵料生物在口虾蛄食物中的贡献比率。结果表明,黄海北部口虾蛄的δ13C值在-17.27‰~-16.22‰,δ15N值在13.95‰~15.34‰,平均值分别为(-16.57±0.37)‰和(14.68±0.39)‰,均高于本次采集的其他生物样本;黄海北部口虾蛄的营养级为3.58±0.12,主要饵料生物为蟹类和虾类,其营养级分别为3.02±0.30和3.13±0.19,其中蟹类在口虾蛄食物中的平均贡献率为53%;虾类的平均贡献率为4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口虾蛄 碳、氮稳定同位素 贡献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榆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杂草的利用及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的反思 被引量:2
9
作者 常经宇 《文博》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51-58,共8页
与传统的农作物不同,杂草在考古学研究中常被学者忽视。本文通过对榆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植物、动物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的再分析,发现以藜科和豆科为代表的杂草与人类和家畜的关系非常密切。基于植物志的记载,并结合周边区域现生... 与传统的农作物不同,杂草在考古学研究中常被学者忽视。本文通过对榆林地区新石器时代晚期植物、动物和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的再分析,发现以藜科和豆科为代表的杂草与人类和家畜的关系非常密切。基于植物志的记载,并结合周边区域现生杂草的碳、氮稳定同位素数据,初步确定藜科并非是单纯的C3类杂草,其主要属种是与人类和家猪密切相关的C4类食物,而豆科应是绵羊、山羊和黄牛的主要饲料。碳、氮稳定同位素研究可能需要更多的理论思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杂草 榆林地区 碳、氮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稳定同位素视角下东周时期陕北南部家畜饲养策略研究
10
作者 欧阳辉勇 尚雪 +4 位作者 刘洋 郭小宁 张鹏程 杨苗苗 杨曈 《考古与文物》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119-128,共10页
通过对陕西富县畔上遗址出土动物骨、人骨及植物遗存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可知,该地家猪作为先民主要的肉食资源,可能被饲喂了大量粟黍副产品与人类残羹或粪便。黄牛和羊除摄入大量野生C3植物以外,可能还被饲喂一定的粟黍类C4植物,并... 通过对陕西富县畔上遗址出土动物骨、人骨及植物遗存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可知,该地家猪作为先民主要的肉食资源,可能被饲喂了大量粟黍副产品与人类残羹或粪便。黄牛和羊除摄入大量野生C3植物以外,可能还被饲喂一定的粟黍类C4植物,并被分别采取舍饲和放养的差异化饲养策略。通过对比多地区的稳定同位素数据,本文发现东周时期陕北南部的家畜饲养策略有别于陕北北部及甘青地区,整体上与黄河中下游的关中、中原地区更为相似,体现出更依赖农业的经济特征,这在龙山时代可能就已经初露端倪,为更好地理解东周时期大一统格局的形成提供了重要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畔上遗址 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 家畜饲养 粟作农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博斯腾湖近200年来湖泊环境变化的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记录 被引量:6
11
作者 郑柏颖 曹艳敏 +1 位作者 张恩楼 高光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65-171,共7页
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河口区与敞水区沉积岩心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烧失量、粒度、磁化率等指标,在210Pb、137 Cs年代测定的基础上,探讨博斯腾湖近200年来有机质来源变化以及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流域的农业活... 通过对新疆博斯腾湖河口区与敞水区沉积岩心中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结合烧失量、粒度、磁化率等指标,在210Pb、137 Cs年代测定的基础上,探讨博斯腾湖近200年来有机质来源变化以及湖泊环境变化过程,结果表明,博斯腾湖流域的农业活动对湖泊敞水区的影响比河口区早。1810—1883年间由于流域内气候由湿转干,湖泊水位下降导致较多陆源物质到达湖泊敞水区,δ13 Corg快速下降而δ15 N快速上升。1884年新疆建省后,农业活动导致BST16岩心的颗粒变小,δ13 Corg偏负而δ15 N偏正。1950年后大规模的农业活动导致BST13岩心的δ13 Corg降低、δ15 N升高,BST16岩心的δ13 Corg缓慢上升说明湖泊营养水平开始缓慢上升。1900年后BST16岩心的δ15 N快速下降与δ13 Corg进一步上升表明了初级固氮藻类增加,湖泊初级生产力进一步提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 湖泊环境变化 博斯腾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滨海沙地不同树种人工林叶片和土壤表层稳定碳氮同位素及水分利用效率研究 被引量:14
12
作者 葛露露 孟庆权 +4 位作者 林宇 何宗明 邱岭军 胡欢甜 王柯远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544-552,共9页
以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人工营造的湿地松、木麻黄、尾巨桉、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年龄(新叶、老叶)叶片、表层土壤(0~10cm)天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δ^(13) C、δ^(15)N),研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与水分... 以福州市滨海后沿沙地人工营造的湿地松、木麻黄、尾巨桉、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防护林为研究对象,测定不同年龄(新叶、老叶)叶片、表层土壤(0~10cm)天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δ^(13) C、δ^(15)N),研究稳定碳、氮同位素丰度值与水分利用效率和土壤氮饱和程度的相互关系,以揭示不同树种水分利用效率、氮饱和程度和碳氮循环速率差异的机理。结果表明:(1)滨海沙地不同树种叶片δ^(13) C变化范围为-31.682‰^-29.323‰,其δ^(13) C大小为:湿地松>肯氏相思>木麻黄>纹荚相思>尾巨桉,除尾巨桉外各树种δ^(13) C均表现为新叶>老叶;各树种叶片δ^(15)N变化范围为-5.548‰^-2.167‰,其δ^(15)N大小为:肯氏相思>纹荚相思>木麻黄>湿地松>尾巨桉,且各树种均表现为新叶>老叶。(2)不同树种表层土壤δ^(15)N变化范围为-4.675‰^-2.975‰,表层土壤δ^(15)N大小为:纹荚相思>肯氏相思>木麻黄>尾巨桉>湿地松,但不同树种表层土壤C含量无显著差异。(3)滨海沙地湿地松、木麻黄、肯氏相思和纹荚相思的水分利用效率随叶龄增加均呈显著递减趋势;不同树种新叶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39.09~76.57μmol·mol^(-1),其大小依次为:湿地松>肯氏相思>木麻黄>纹荚相思>尾巨桉;老叶的水分利用效率变化范围为38.56~62.59μmol·mol^(-1),其大小依次为:湿地松>木麻黄>肯氏相思>尾巨桉>纹荚相思。(4)不同树种人工林水分利用效率与其新叶水分利用效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说明林分水分利用效率主要体现在新叶的水分利用效率上,同时林分水分利用效率受林分类型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叶龄 稳定碳、同位素 水分利用效率 滨海沙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林分类型叶片稳定碳、氮同位素的变化特征 被引量:3
13
作者 马锐豪 樊伟 +3 位作者 王斐 夏开 温正宇 徐小牛 《江苏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02-110,共9页
为了解各种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叶片稳定碳、氮同位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了蔡家桥林场内马尾松次生林(PM-SF)、湿地松人工林(PE-P)及杉木人工林(CL-P),不同叶龄叶片的养分(C、N、P、K、Ca、Mg)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稳定碳同位素(δ^(13... 为了解各种生物及非生物因素对植物叶片稳定碳、氮同位素含量的影响,研究了蔡家桥林场内马尾松次生林(PM-SF)、湿地松人工林(PE-P)及杉木人工林(CL-P),不同叶龄叶片的养分(C、N、P、K、Ca、Mg)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与稳定碳同位素(δ^(13)C)、稳定氮同位素(δ^(15)N)含量的关系,探讨植物叶片δ^(13)C、δ^(15)N含量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各林型叶片δ^(13)C含量随叶龄变化不显著,叶片δ^(15)N含量随叶龄的增大而减小。总体上,马尾松次生林叶片δ^(13)C、δ^(15)N含量均高于湿地松人工林及杉木人工林。多元回归分析结果表明,叶片养分含量、叶龄和林型的共同影响分别解释叶片δ^(13)C、δ^(15)N含量变化的83.94%和83.00%。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叶片δ^(13)C含量与N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含量/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δ^(15)N含量与N、P、K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Ca含量、C含量/N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总体来看,植物叶片对碳、氮同位素的分馏受林分类型、叶龄、营分元素含量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不同林型条件下,环境和养分因子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并影响了植物叶片δ^(13)C、δ^(15)N含量的变化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稳定碳、同位素 林型 叶龄 营养元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的水生生物食物链结构特征分析
14
作者 张耀方 李添雨 +6 位作者 李卓轩 叶芝菡 薛万来 黄炳彬 李垒 张天娇 董澜 《环境科学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86-595,共10页
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是研究水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手段.应用水生生物摄食过程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会伴随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分馏作用而变化的特征,以北京地区永定河流域山区河道、永定河流域平原... 稳定碳、氮同位素(δ^(13)C、δ^(15)N)技术是研究水生态系统中物质循环、能量流动的重要手段.应用水生生物摄食过程中碳、氮稳定同位素比率会伴随食物链传递过程中分馏作用而变化的特征,以北京地区永定河流域山区河道、永定河流域平原河道、潮白河流域山区河道、北运河流域平原河道为研究对象,共布设30个样点,探究不同流域河道水生生物食物网结构变化特征,定量反映其水生生物摄食关系、营养级、食物网的冗余程度,揭示水生生物食物网结构、物质循环特征.结果表明:①北京地区不同流域河道δ^(13)C、δ^(15)N具有显著的空间异质性,不同流域呈现不同上升趋势,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山区河道均总体呈现“L”型阶梯上升趋势,永定河流域平原河道呈现“”型上升趋势,北运河流域呈现“│”型上升趋势.②永定河流域、潮白河流域河道鱼类δ^(15)N总体稳定在8‰~18‰之间,显著大于北运河流域δ^(15)N(5‰~15‰).③不同流域鱼类δ^(15)N、δ^(13)C形成的矩阵与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水生植物δ^(15)N、δ^(13)C形成的矩阵重叠比例呈现潮白河流域<永定河流域山区河道、永定河流域平原河道<北运河流域的特征,其中北运河流域重叠比例高达53.73%,这反映了北运河流域浮游动物、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的冗余程度较高.④水生生物在不同流域摄食关系上表现出显著差异性,且高营养级肉食性鱼类对小型鱼类摄食比例为60%~82%,无明显偏好性,相对营养级较低的杂食性鱼类摄食偏好上总体体现出一致性,对底栖动物摄食比例总体在50%以上.未来,采用鱼类δ^(15)N、不同流域各类生物δ^(15)N、δ^(13)C分布矩阵并与新兴技术、统计方法等结合,可进一步深层次、精细化指导水生态系统结构功能评价、水生态系统调控等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水生生物 食物链结构 北京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组织碳、氮元素含量和同位素分馏特征研究——以抚仙湖草鱼、鱇浪白鱼为例 被引量:7
15
作者 郭雯 黄林培 +4 位作者 王明果 陈子栋 赵帅营 孔令阳 陈光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345-355,共11页
结合抚仙湖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等样品,对野生植食性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31个组织和野生肉食性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17个组织样品碳、氮元素含量和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鱼类... 结合抚仙湖浮游植物、水生植物等样品,对野生植食性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31个组织和野生肉食性鱇浪白鱼(Anabarilius grahami)17个组织样品碳、氮元素含量和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C、δ^(15)N)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显示,鱼类不同组织的碳稳定同位素分馏效应显著,草鱼不同组织δ^(13)C分布范围为-20.66‰~-11.62‰,极差为9.04‰,鱇浪白鱼为-27.55‰~-19.71‰,极差为7.84‰.而氮稳定同位素分馏较小,草鱼δ15N分布范围为9.09‰~10.97‰,极差为1.88‰,鱇浪白鱼为7.91‰~12.51‰,极差为4.60‰.同时,草鱼和鱇浪白鱼不同组织δ^(13)C值与对应C元素含量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C含量每升高10%其δ^(13)C值分别减少1.83‰和1.35‰,反映了不同组织对C元素吸收及合成过程伴随着碳稳定同位素的明显分馏.不同组织在δ^(15)N值与N元素含量的相关关系上不显著.进一步开展草鱼不同组织与肠含物的同位素对比分析显示,草鱼背部肌肉组织与肠含物中苦草的碳、氮同位素分馏系数分别为0.40‰和2.66‰,表明背部肌肉组织的碳、氮同位素组成对识别鱼类食性和确定营养级水平的可靠性.研究结果显示,植食性草鱼和肉食性鱇浪白鱼具有较为稳定的食性特征,可以用黏液的δ^(13)C值和校正后的鳞片的δ^(15)N值替代背部肌肉作为食性分析和确定营养级的类比指标.该研究表明,鱼类组织碳、氮元素组成与同位素分馏特征可为识别云南高原湖泊的食物网结构和营养转移路径提供可靠的分析手段,其中黏液、鳞片等非致命组织的替代性取样与同位素分析对于濒危鱼类的研究与保护具有较好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同位素分馏 鱼类组织 元素含量 草鱼 鱇浪白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太白山西佛爷池沉积物有机碳、氮同位素记录的过去1800多年的气候-环境变化 被引量:2
16
作者 高艺珅 王红亚 +2 位作者 程颖 刘鸿雁 朱晨怡 《北京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4-104,共11页
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坡的冰蚀湖西佛爷池中取得一个深50 cm的沉积物柱芯(XFYC12-2)。对XFYC12-2的样品做加速器质谱(AMS)^(14)C测年和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并据此重建这一高山湖泊周边过去1800多年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811~1... 在秦岭主峰太白山南坡的冰蚀湖西佛爷池中取得一个深50 cm的沉积物柱芯(XFYC12-2)。对XFYC12-2的样品做加速器质谱(AMS)^(14)C测年和有机碳、氮稳定同位素分析,并据此重建这一高山湖泊周边过去1800多年的气候-环境变化。结果表明:1811~1380(或1440)a BP偏冷干;1380(或1440)~840 a BP温暖湿润,这一阶段可能与中世纪暖期相当;840~460(或520)a BP转为寒冷干旱,这一阶段或许相当于小冰期;460(或520)~100 a BP又趋暖湿。上述气候-环境变化过程与太白山南坡高海拔地段另外两个湖附近的变化过程、中国东部地区的总体变化趋势及4个代表性地点的变化过程相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白山 西佛爷池 碳、氮稳定同位素 气候-环境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牛奶中碳、氮、氢和氧稳定同位素比的测定及其在产地溯源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侯建波 张晓峰 +6 位作者 朱晓雨 谢文 张明哲 邓晓军 韩芳 史颖珠 祝泽龙 《理化检验(化学分册)》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627-634,共8页
应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EA-IRMS)和多用途气体制备-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GasBench-IRMS)分别测定了来自国内外7个不同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中国)的83件牛奶样品中碳、氮、氢、氧的稳定同位素比... 应用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EA-IRMS)和多用途气体制备-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GasBench-IRMS)分别测定了来自国内外7个不同国家(澳大利亚、新西兰、西班牙、德国、奥地利、意大利和中国)的83件牛奶样品中碳、氮、氢、氧的稳定同位素比值(δ13 C、δ15 N、δ2 H和δ18 O)。对所测得的数据用SPSS 20.0软件分别进行了方差分析、聚类分析以及牛奶产地的判别分析。从所得结果可见,上述4项稳定同位素比值中的每一项都可获得相关牛奶样品产地来源的若干信息,但还不足以作为相关牛奶样品的溯源地判别的充分依据。而将测试结果进行组合后,对δ13 C、δ15 N和δ2 H三项指标组合交叉检验整体判别正确率达到84.3%,据此采用3项组合指标对牛奶产地进行判别分析,并在此项组合指标的基础上建立了产自7个国家的牛奶的判别模型。对自来这7个不同国家的牛奶盲样进行判别时,可将所测得样品中上述3项稳定同位素的δ值代入所建立的模型中,并比较各模型所得的Y值的大小,其中Y值最大的,即归属于此模型所代表的国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素分析-同位素质谱仪 多用途气体制备-连续流稳定同位素质谱仪 碳、、氢和氧的稳定同位素比值 产地来源分析 牛奶样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示踪的流域颗粒有机物质来源辨析 被引量:20
18
作者 唐艳凌 章光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9期1257-1267,共11页
为有效控制流域水质污染,保证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通过采集和测定流域内土壤、植物以及河流断面水体悬浮颗粒有机质(POM)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和C/N比值,对石头口门水库汇水流域水体POM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体... 为有效控制流域水质污染,保证饮用水水源的水质安全,通过采集和测定流域内土壤、植物以及河流断面水体悬浮颗粒有机质(POM)在枯水期和丰水期的碳、氮稳定同位素值和C/N比值,对石头口门水库汇水流域水体POM的来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水体中POM主要来源于土壤有机质,其贡献为69.2%,藻类等大型水生生物和浮游植物的贡献分别为23.1%和7.7%.流域水体中POM的来源存在时空差异.丰水期,浮游植物和藻类等大型水生植物的贡献均为15.4%,而枯水期后者的贡献提高到了30.8%.水体POM主要来源于双阳河和饮马河下游的土壤有机质,说明该区域土壤侵蚀较重,易发生非点源污染;岔路河和饮马河上游支流小黄河,水体POM以浮游植物的贡献占主导,其贡献分别为86.3%和94.8%,这些区域侵蚀较弱,非点源污染发生的风险小;大中型水库区域的POM主要由藻类等大型水生植物贡献,表明悬浮颗粒物在进入水库后可能发生了明显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点源污染 碳、氮稳定同位素 悬浮颗粒有机质 石头口门水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技术的新疆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营养级初步研究 被引量:2
19
作者 王迪 张燕 +2 位作者 李云峰 倪朝辉 茹辉军 《淡水渔业》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0-38,共9页
为探究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动态及层级变化,本研究于2019年湿季(5-6月)和2020年干季(11月)在新疆伊犁河流域13个站位进行鱼类调查。运用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技术分析了伊犁河鱼类的营养级,并对不同支流以及不同摄食... 为探究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营养结构动态及层级变化,本研究于2019年湿季(5-6月)和2020年干季(11月)在新疆伊犁河流域13个站位进行鱼类调查。运用稳定同位素δ^(13 )C、δ^(15) N技术分析了伊犁河鱼类的营养级,并对不同支流以及不同摄食功能群鱼类营养级进行比较分析。伊犁河流域鱼类的δ^(13) C值范围为-33.70‰~-18.51‰,δ^(15) N值范围为5.13‰~17.33‰,营养级范围在1.27~4.07之间,平均为2.54±0.55。湿季鱼类的营养级高于干季,肉食性和杂食性鱼类营养级明显高于其它类群。鱼类营养结构特征指标(氮值范围NR、碳值范围CR、总面积TA、平均离心距离CD、平均最邻近距离、最邻近距离标准差SDNND)显示,伊犁河与特克斯河的鱼类营养多样性较高,揭示种间竞争较少;喀什河营养冗余更高,表明鱼类群落抗外界干扰能力更强。本研究为后期准确全面的评估伊犁河流域鱼类群落结构与功能对人类活动干扰的响应提供了基础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碳、氮稳定同位素 伊犁河流域 营养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珠江口外近海沉积有机质化学及稳定同位素组成的早期成岩改变 被引量:5
20
作者 张凌 陈繁荣 +1 位作者 杨永强 张德荣 《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43-51,共9页
理解早期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分馏对于研究海洋和湖泊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将珠江口外近海生物成因有机质分为可水解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和酸不溶四个部分,分析了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δ13C,δ15... 理解早期成岩过程中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分馏对于研究海洋和湖泊环境中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是很重要的。将珠江口外近海生物成因有机质分为可水解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和酸不溶四个部分,分析了有机质的化学和同位素组成(δ13C,δ15N),借以讨论沉积有机质在埋藏的早期成岩过程中所发生的化学和同位素改变,结果表明,从浮游生物→悬浮颗粒物→表层沉积物→沉积柱内部,易降解组分可水解氨基酸、碳水化合物、脂类占样品总有机碳的份额依次降低。沉积物及四个有机部分的稳定碳同位素组成在纵向上随深度保持相对恒定,而在不同有机部分之间差异明显。不同类型有机物的分解速率差异在改变有机质化学成分的同时,导致其δ13C发生小幅度负向漂移;细菌有机质的形成和分解对有机质化学成分和同位素组成演化也有重要贡献,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抵消了上述δ13C的负向漂移,其结果导致沉积有机质的δ13C略低于浮游生物;另一方面,由于异养菌生长过程中的氮同位素分馏系数与可利用氮源的特征和培养基的性质等多种因素有关,导致沉积物的δ15N变化范围增大。在这里δ13C可以可靠地指示该海域沉积有机质的来源,而δ15N变化范围较大且规律不明显,难以用作沉积有机质来源的指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有机含量 稳定碳、同位素组成 早期成岩 分馏 细菌 珠江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