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5篇文章
< 1 2 2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杧果园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探究
1
作者 刘荣 林迓 刘凡值 《江西农业学报》 2025年第2期1-6,共6页
以果园内覆盖除草布模式为对照,设置了果园生草、果园行间种植草莓、果园行间培育幼苗3种套种模式,采集了4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了其理化性质、分析了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pH值... 以果园内覆盖除草布模式为对照,设置了果园生草、果园行间种植草莓、果园行间培育幼苗3种套种模式,采集了40 cm深度土壤样品,测定了其理化性质、分析了其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在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pH值均高于对照;不同套种模式均能明显提高果园有机质含量、有机碳含量和全氮含量,且土壤有机质含量与有机碳含量、全氮含量均呈正相关,尤其是果园生草模式能显著提高果园有机质含量。在不同套种模式下,土壤腐殖质组分、MBC、MBN、MBP含量的变化特征相似,均表现为果园生草模式>行间培育幼苗模式>行间种植草莓模式>园内覆盖除草布模式,表明在果园生草模式下土壤微生物固持碳、氮、磷的能力均高于行间培育幼苗、行间种植草莓和园内覆盖除草布模式;而且4个指标在不同套种模式下均具有相关性,在0.01水平(双侧)上呈极显著相关。在不同套种模式下,MBN/MBP无明显差别,C/N在果园生草模式下最高,行间种植草莓模式下最低;T_(1)、T_(2)、T_(3)这3组处理的C/P和N/P均低于对照;MBC/MBP与C/P呈极显著相关,C/P和N/P呈显著相关,MBC/MBN、MBC/MBP、MBN/MBP之间均无显著相关性。综上,杧果园套种能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微生物固持碳氮磷的能力,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具有较大的影响,特别是果园生草模式的改善效果更加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杧果园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物量 微生物生物量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空间变异性研究 被引量:15
2
作者 张春来 杨慧 +1 位作者 曹建华 刘绍华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7期1650-1659,共10页
【目的】探究岩溶区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格局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规律,为揭示岩溶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养分循环规律及阐明系统的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广西马山县西部岩溶区分别采集水田、旱地、草地、灌... 【目的】探究岩溶区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空间分异格局对土地利用方式的响应规律,为揭示岩溶生态系统各组分之间的养分循环规律及阐明系统的稳定性提供科学参考。【方法】在广西马山县西部岩溶区分别采集水田、旱地、草地、灌木林地和树木郁闭度≥20%的有林地等土地利用方式的表层(0~20 cm)土壤,测定其有机C、全N和全P等含量,并运用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的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空间变异性及影响因素。【结果】研究区土壤有机C、全N和全P含量均值分别为13.83、1.75和0.92 g/kg,C∶N、C∶P和N∶P均值分别为7.95、18.79和2.28。土壤C∶N、C∶P、N∶P空间分布和土地利用基本一致,高值区位于水田和有林地,低值区分布在旱地、灌木林地和草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平均值集中分布在7.13~9.26,变异系数为20.84%,C∶N较稳定,在空间上存在中等程度的变异性。水田和有林地之间C∶N差异不显著(P>0.05,下同),旱地、灌木林地和草地之间C∶N差异也不显著,变化趋势为水田>有林地>旱地>灌木林地>草地;C∶P为11.21~29.10,N∶P为1.51~3.11,变异系数较大,两者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的变化趋势均为水田>有林地>灌木林地>草地>旱地。土壤C∶N、C∶P、N∶P与有机C、全N、全P、全K、pH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P<0.01)。土壤理化性质和环境因子在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冗余分析排序图上表现出不同的相关性,其中,有效P在所有土地利用方式中均与土壤C∶N、C∶P、N∶P呈显著负相关(P<0.05,下同),而碱解N、成土母质在所有土地利用方式中均与C∶N、C∶P、N∶P呈显著正相关;pH在水田、旱地和有林地土壤中与C∶N、C∶P、N∶P呈显著负相关,而在灌木林地和草地土壤中呈显著正相关。【结论】研究区普遍缺乏有机质和N,P元素相对丰富,但其变异系数较大。碱解N、有效P、pH和成土母质是影响研究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C、N、P生态化学计量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化学计量 岩溶区 土地利用方式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植被盖度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以敦煌阳关湿地为例 被引量:45
3
作者 张剑 宿力 +5 位作者 王利平 包雅兰 陆静雯 高雪莉 陈涛 曹建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580-589,共10页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可以广泛地指示群落的生态学动态过程,其研究可以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提供依据。以敦煌阳关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53个样地,分层(0—20、20—40 cm和40—60 cm)采集土壤样品,对3种植被盖度类型(高盖... 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可以广泛地指示群落的生态学动态过程,其研究可以为湿地生态系统的恢复与保护提供依据。以敦煌阳关湿地为研究对象,选取53个样地,分层(0—20、20—40 cm和40—60 cm)采集土壤样品,对3种植被盖度类型(高盖度、中盖度和低盖度)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 0—20、20—40 cm和40—60 cm土层C/N变化趋势均为:高盖度<中盖度<低盖度,C/P、N/P变化趋势均为:低盖度<中盖度<高盖度。(2)高盖度土壤C/N、C/P和N/P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中盖度土壤C/N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C/P、N/P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低盖度C/N、C/P和N/P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先减小后增大。(3) 0—60 cm土层土壤水分与C/N显著负相关(P<0.01),而与C/P、N/P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盐分与C/P、N/P均显著负相关(P<0.01),pH与C/P、N/P均显著正相关(P<0.05),TP与C/N呈显著负相关(P <0.05),TN与C/P、OC与N/P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由多元线性回归分析可知,土壤水分是土壤C/N、C/P和N/P的关键影响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敦煌阳关湿地 植被盖度 土壤碳、氮、 生态化学计量 土壤水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过程中的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3
4
作者 王燕 武兴宝 +3 位作者 秦新惠 张永久 杨丽 赵哈林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996-2005,共10页
【目的】研究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为盐渍化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干旱绿洲区紫花苜蓿和大麦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农田为对象,以未盐渍化农田为对照,研究农田盐渍化过... 【目的】研究荒漠绿洲农田盐渍化生态系统土壤C、N、P含量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为盐渍化治理提供参考。【方法】以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干旱绿洲区紫花苜蓿和大麦2种作物不同盐渍化农田为对象,以未盐渍化农田为对照,研究农田盐渍化过程中土壤(0~40 cm)C、N、P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结果】(1)在0~40 cm土层,随盐渍化程度的加剧,紫花苜蓿地土壤SOC和TN含量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全磷(TP)含量表现为波动式降低;大麦地土壤SOC、TN和TP含量表现为波动式降低的变化。2种作物地,不同盐渍化阶段农田土壤养分含量垂直分布上表现出明显的“表聚性”特征。(2)在农田盐渍化过程中,随盐渍化的加剧,在紫花苜蓿地,C/N呈“V”型变化;在中度盐渍化阶段C/N比值最低;C/P和N/P值表现为先增后减的变化趋势,在中度盐渍化阶段C/P和N/P值比值最高;在大麦地,C/N值表现为波动式增加,C/P值和N/P值表现为降低趋势。在紫花苜蓿地,0~10、10~20、20~40 cm土层土壤C/N在不同盐渍化阶段间无显著性差异;2种作物地,在各盐渍化阶段土壤C/N、C/P及N/P在不同土层间也无显著性差异。(3)2种作物地,土壤SOC与土壤TN、土壤TP、C/P、N/P有显著的正相关关系;TN与C/N呈显著负相关关系(P<0.05),与C/P、N/P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土壤C/N与N/P有极显著负相关关系,C/P与N/P有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在2种作物地,TP与C/N、C/P、N/P没有显著相关性。(4)土壤养分化学计量特征,在紫花苜蓿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和土壤黏粉粒含量有显著相关关系(P<0.05);在大麦地,与土壤含水量、土壤电导率、土壤容重和土壤温度有显著相关关系。【结论】在农田盐渍化过程中土壤SOC与TN是影响土壤养分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TP不是土壤养分限制的主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绿洲 农田盐渍化过程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黄土丘陵区刺槐、辽东栎林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63
5
作者 吕金林 闫美杰 +3 位作者 宋变兰 关晋宏 时伟宇 杜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3385-3393,共9页
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是该地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以黄土丘陵森林分布区边缘的两种主要森林... 黄土高原中部的丘陵沟壑区位于半湿润、半干旱气候带,生态环境脆弱,水土流失严重,植被恢复是该地区水土保持与生态重建的重要措施。辽东栎天然次生林和刺槐人工林是该地区典型的森林植被类型。以黄土丘陵森林分布区边缘的两种主要森林类型为对象,通过采集林地不同深度土壤样品,对比分析两种林地土壤中碳、氮、磷含量的计量关系及垂直分布特征,旨在探明该区域土壤化学计量特征及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在两种林地类型中,土壤有机碳与全碳含量呈正相关关系,两种林地可用同一曲线进行拟合,说明特定土壤类型在同一区域其有机碳和无机碳相对含量基本稳定。(2)土壤有机碳与全氮比值在10左右,在不同土层深度无明显变化;而土壤全碳与全氮比值则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增加,超过1 m以后呈现饱和曲线的变化趋势。(3)土壤氮磷比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幂次型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土丘陵区 土壤 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岩性和种植年限对火龙果地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易芬 邓艳 +3 位作者 洪涛 谢运球 吴松 柯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219-2232,共14页
以石漠化问题突出区域——广西平果县太平镇耶圩火龙果种植园不同岩性背景(白云岩、碎屑岩)和不同种植年限(1、3、5a)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岩性背景和火龙果种植年限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 以石漠化问题突出区域——广西平果县太平镇耶圩火龙果种植园不同岩性背景(白云岩、碎屑岩)和不同种植年限(1、3、5a)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相关性分析和冗余分析方法探讨了不同岩性背景和火龙果种植年限下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1)白云岩区土壤全磷含量显著高于碎屑岩区,而土壤有机碳含量、生态化学计量比(C/N、C/P和N/P)显著低于碎屑岩区;且白云岩和碎屑岩背景下的生态化学计量比(5.96、11.78、1.96和8.71、19.78、2.28)均远低于全国水平。(2)随着火龙果种植年限的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含量和C/N、C/P、N/P呈现出逐渐增加的趋势,而土壤有效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无显著变化规律。随着土层深度增加,土壤有机碳、全氮、有效氮含量和C/N、C/P、N/P均增加,而土壤全磷含量无明显变化规律。(3)土壤C/N和C/P与有机碳、有效氮均呈显著正相关(P<0.01),而与土壤水分、容重呈显著负相关,土壤N/P与全磷呈显著负相关。(4)冗余分析表明不同岩性背景和火龙果种植年限下土壤有效氮含量是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重要影响因子,且呈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白云岩背景下火龙果的生长受到氮元素的影响更大,长期火龙果种植有利于碳、氮元素固存,土壤有效氮含量是影响土壤碳、氮、磷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关键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性 火龙果种植年限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冗余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种植年限葡萄园土壤及微生物量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被引量:9
7
作者 刘谊锋 田耀武 《河南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57-65,共9页
以偃师市葡萄保护区种植5、8、13、20 a的葡萄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C、N、P含量及微生物量C、N、P(MBC、MBN、MBP)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期为葡萄园的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C、N、P含量... 以偃师市葡萄保护区种植5、8、13、20 a的葡萄园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0~100 cm土层土壤C、N、P含量及微生物量C、N、P(MBC、MBN、MBP)含量,并分析其生态化学计量特征,以期为葡萄园的持续经营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C、N、P含量随种植年限增加而明显增加,种植20 a土壤分别较种植5 a增加了20.38%、64.91%、105.26%;土壤MBC、MBN、MBP含量同样随种植年限的增加而增加,种植20 a土壤分别较种植5 a增加了205.61%、191.86%、81.56%。土壤C∶N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上升趋势,这种趋势随着种植年限的增加逐渐减弱,当种植年限为20 a时C∶N趋于平稳;土壤C∶P(种植13 a除外)和N∶P(种植8 a除外)随着土层深度增加总体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种植年限与土壤C、N、P、MBC、MBN、MB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之间总体上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葡萄园 土壤 微生物量 含量 含量 含量 种植年限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高原山地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特性 被引量:26
8
作者 郭其强 盘金文 +3 位作者 李慧娥 高超 孙学广 杨菊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293-298,共6页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贵州中部高原山地8,18,26,36年生4个林龄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林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林分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 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取贵州中部高原山地8,18,26,36年生4个林龄的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测定林下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分析不同发育阶段林分土壤养分变化规律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结果表明:马尾松人工林土壤SOC、TN、TP平均值分别为12.24,1.94,0.35g/kg,C∶N、C∶P和N∶P平均值分别为6.58,38.70和13.65,C∶N∶P的平均值为39∶6∶1,其养分含量总体不高。随土层深度增加,4个林龄土壤SOC、TN含量降低,但C∶N增加,TP、C∶P和N∶P无明显变化规律。随林龄增加,土壤SOC、TN、N∶P先降低后升高,而TP则持续降低;C∶N除在36年生林分中显著降低外,其余各林分均无显著差异;C∶P无明显变化规律。相关分析表明,SOC、TN是调控马尾松人工林土壤生态化学计量比的主要因素。研究结果可为进一步明确贵州高原山地马尾松人工林土壤养分循环特征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龄 马尾松人工林 土壤总有机碳、氮、含量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3种人工林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及磷形态分布特征
9
作者 陈明茹 黄应平 +3 位作者 张久红 李海潇 刘平 袁喜 《青岛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2年第4期272-277,285,共7页
研究人工林地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磷形态分布变化规律,揭示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机制,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林地抚育提供数据支撑。选取湖北省宜昌市山区3种人工林--鹅掌楸林(15 a)、杉木林(15 a)、杉木林(43 a),对土壤C、N、P含... 研究人工林地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及磷形态分布变化规律,揭示土壤营养元素的循环机制,为更好地服务于区域林地抚育提供数据支撑。选取湖北省宜昌市山区3种人工林--鹅掌楸林(15 a)、杉木林(15 a)、杉木林(43 a),对土壤C、N、P含量及磷形态特征进行测定,并对3个生态化学计量比--碳与氮(C/N)、碳与磷(C/P)、氮与磷(N/P),以及不同磷形态分布[有机磷,r(OP);铁铝结合态磷,r(Fe/Al-P);钙结合态磷,r(Ca-P);无机磷,r(IP)]与土壤理化性质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3种林型土壤总有机碳和全磷含量的大小顺序均为鹅掌楸林(15 a)>杉木林(15 a)>杉木林(43 a),土壤全氮含量大小顺序为鹅掌楸林(15 a)>杉木林(43 a)>杉木林(15 a),鹅掌楸林土壤C、N、P含量均高于杉木林平均值;3种林地磷形态分布表现为r(OP)>r(Fe/Al-P)>r(Ca-P)>r(IP),土壤磷形态分布与总有机碳、全氮、全磷含量、pH值呈显著正相关;土壤C/N、C/P、N/P生态化学计量分别位于16.64~41.68之间、61.83~79.35之间和1.25~5.37之间,与总有机碳和全氮含量显著相关;3种人工林土壤在一定程度上受磷含量及磷形态制约;鹅掌楸种植有利于宜昌山区土壤养分物质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林 土壤 生态化学计量 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
10
作者 杨雪琴 李建平 +4 位作者 连佳丽 韩翠 罗叙 赵莹 赵雅欣 《中国草地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0-30,共11页
为探讨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揭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C、N、P营养元素及生态化学计量对降水格局的响应规律,本试验以毛乌素沙地南缘宁夏盐池县温性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遮雨棚技术和人工补水措施,... 为探讨降水变化对荒漠草原土壤碳(C)氮(N)磷(P)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揭示荒漠草原生态系统C、N、P营养元素及生态化学计量对降水格局的响应规律,本试验以毛乌素沙地南缘宁夏盐池县温性荒漠草原为研究对象,采用遮雨棚技术和人工补水措施,模拟5个水平的降水梯度,分别为自然降水量的33%、66%、100%、133%和166%(记为G1、G2、G3、G4、G5),系统研究了不同降水梯度下0~10 cm、10~20 cm和20~30 cm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全磷(TP)含量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G4增水处理下,10~20 cm和20~30 cm土壤SOC、TN和TP含量及土壤C∶P和N∶P显著低于0~10 cm土壤(P<0.05);土壤TP含量对降水变化的响应不明显;(2)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土壤SOC、TN和TP含量及其比值之间的相关性表现为:20~30 cm>10~20 cm>0~10 cm;(3)各土层土壤SOC、TN和TP含量的变异程度表现为:20~30 cm>10~20 cm>0~10 cm,其中,土壤TP含量的变异程度在3个土层中均最小。综合以上,降水变化对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影响显著,且深层土壤碳、氮、磷变异更大,因此,降水变化对于荒漠草原土壤碳氮磷生态化学计量的影响主要集中在深层土壤(20~30 cm)而非表层(0~20 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荒漠草原 降水梯度 土壤碳、氮、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橡胶林土壤碳氮磷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特征
11
作者 臧庆辉 吴志祥 +2 位作者 孙瑞 杨川 符庆茂 《热带生物学报(中英文)》 2025年第4期487-494,共8页
为全面了解云南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土壤合理养分,给橡胶林土壤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云南(景洪、河口、瑞丽)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林龄橡胶林中分别设20 m×20 m的典型样地,按(0~20、20~40、40~60、60~80... 为全面了解云南橡胶(Hevea brasiliensis)林土壤合理养分,给橡胶林土壤生态恢复提供数据支持。以云南(景洪、河口、瑞丽)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在不同林龄橡胶林中分别设20 m×20 m的典型样地,按(0~20、20~40、40~60、60~80和80~100 cm)分层取土样,并测定各个林龄胶林土壤各层土样总碳(TC)、全氮(TN)、总磷(TP)含量并计算其化学计量比,分析植胶区橡胶林土壤的空间分布特征及随林龄和土层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各植胶区橡胶林土壤TC、TN、TP含量随着林龄和土层不断增加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其中,瑞丽和景洪的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TC、TN和TP含量差异呈极显著特征,河口的不同林龄橡胶林土壤含量差异呈不显著特征。景洪植胶区土壤C∶N随土层的不断加深呈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在40~60 cm达到最高值;土壤C∶P随土层的加深不断降低,在表层(0~20 cm)达到最高值;N∶P随土层加深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瑞丽植胶区土壤C∶N和C∶P随土层加深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在(40~60 cm)达到最高值;N∶P随土层加深呈现不断降低趋势。河口植胶区土壤C∶P随土层加深呈现先降低而后增加趋势,C∶P和N∶P随土层加深呈现一定的降低趋势。随着林龄的增长,橡胶林土壤养分元素含量总体上呈增加再降低趋势,植胶区不同林龄和不同土层橡胶林土壤C、N、P及生态化学计量比的差异均显著(P<0.05),不同区域植胶区土壤C、N、P在不同林龄之间的差异呈极显著(P<0.01)。研究区成熟林龄橡胶林的生长和发育受到土壤N和P的限制,建议在橡胶林速生阶段适当增施氮肥和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橡胶林 土壤 林龄 化学计量 植胶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肥对华山松幼苗生长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1
12
作者 王韵淑 曹延武 +3 位作者 冰德叶 张凯 黄栋才 王得祥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0-79,共10页
【目的】探讨不同氮磷添加对华山松幼苗生长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华山松幼苗的养分管理和群落建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控制盆栽试验,分别设置4个施氮处理(0,5.6,9.3和18.6 g/(m^(2)·a))以及4个施磷处理(... 【目的】探讨不同氮磷添加对华山松幼苗生长和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华山松幼苗的养分管理和群落建成及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方法】采用室内控制盆栽试验,分别设置4个施氮处理(0,5.6,9.3和18.6 g/(m^(2)·a))以及4个施磷处理(0,0.1083,0.2167和0.3250 g/kg),对华山松幼苗进行氮、磷添加处理,研究不同氮磷处理对华山松幼苗的形态特征、生物量、叶片养分含量及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结果】①氮添加会显著抑制华山松幼苗的根长和比根长;氮、磷添加均显著影响了华山松幼苗的生物量,在中氮(9.3 g/(m^(2)·a))和高磷(0.3250 g/kg)处理下,生物量达到最大值。②氮、磷添加对华山松叶片的C、N、P含量及其生态化学计量比影响较大,低氮处理(5.6 g/(m^(2)·a))能显著提高叶片N含量,P含量则随施氮量的增加逐渐减小;磷肥处理显著提高了叶片的C和P含量,而N含量显著降低。氮添加提高了华山松叶片的C∶N、N∶P和C∶P,而随着磷肥用量增大,N∶P和C∶P呈现下降趋势。③氮添加下华山松幼苗生物量的变化主要由叶片P含量决定,而磷添加下影响其生物量的主要是叶片C和N含量。【结论】适量的氮肥能有效调节养分平衡,缓解华山松幼苗的氮限制,促进幼苗的生长发育和生物量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山松 幼苗生长 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添加 添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西亚高山森林演替对土壤碳氮磷及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3
作者 刘顺 陈淼 +6 位作者 邢红爽 陈健 许格希 巩闪闪 贾磊 孙镇 史作民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3期6256-6268,共13页
为了探讨川西亚高山森林演替对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积累和循环机制,进而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和提升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川西亚高山演替前期... 为了探讨川西亚高山森林演替对土壤碳(C)、氮(N)、磷(P)含量和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揭示森林演替过程中土壤养分积累和循环机制,进而为区域森林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和提升提供理论基础。采用空间代替时间的方法,选择川西亚高山演替前期阔叶林(阶段Ⅰ)、中期针阔混交林(阶段Ⅱ和Ⅲ)和演替后期暗针叶林(阶段Ⅳ)等不同演替阶段的森林为对象,研究不同土层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在森林演替过程中的变异模式,解析森林演替对土壤C、N、P密度的影响规律及关键影响因素。研究表明,演替阶段和土层对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C∶P和N∶P有显著影响,但对C∶N影响不显著。土壤SOC、TN和TP含量、C∶P和N∶P随着演替的进行总体呈先升高后下降的趋势,而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不同演替阶段0—60 cm土层SOC、TN和TP密度分别介于7.27—15.86 t/hm^(2)、0.41—0.99 t/hm^(2)和0.21—0.41 t/hm^(2),以阶段II较高。Mantel检验结果显示不同演替阶段SOC密度受N∶P、C∶P、Rao二次熵指数、功能离散指数FDis、水解性氮和有效磷的显著影响;除了以上因子外,TN密度还受植物丰富度的显著影响;TP密度只与C∶N和有效磷显著相关。研究揭示了森林恢复演替对土壤C、N、P含量和密度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强调了土壤养分相对限制状况和植物功能多样性在调控森林演替对土壤C、N积累的重要作用,可以为川西亚高山土壤功能的提升和指导退化生态系统恢复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计量 土层 森林演替 亚高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利用方式温性草甸草原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高光谱反演
14
作者 袁淑雅 贺晶 +2 位作者 刁兆岩 沃强 苏德荣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7期8555-8569,共15页
土壤碳(C)、氮(N)、磷(P)是支撑温性草甸草原土壤质量和植被生长的关键营养元素,通过高光谱数据对其进行估算对实现温性草甸草原土壤养分信息的快速和准确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以呼伦贝尔温性草甸草原三种不同利用方式(放牧、刈割和围封)... 土壤碳(C)、氮(N)、磷(P)是支撑温性草甸草原土壤质量和植被生长的关键营养元素,通过高光谱数据对其进行估算对实现温性草甸草原土壤养分信息的快速和准确监测具有重要意义。以呼伦贝尔温性草甸草原三种不同利用方式(放牧、刈割和围封)的草地为研究对象,选取了18个样地,每个样地设3个样方重复,分别采集0-30 cm的土壤样品,测定土壤碳、氮、磷含量和土壤样品高光谱数据,通过BP神经网络(BPNN)、随机森林(RF)和偏最小二乘法(PLSR)建立高光谱反演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比模型,比较建模决定系数(R^(2))以及均方根误差(RMSE)选择最优模型。结果表明:(1)RF模型对三种利用方式下全碳、全氮、总磷含量的光谱反演均有优秀表现(R^(2)≥0.4433,RMSE≤12.0604),BNPP模型表现次之,PLSR仅适用于放牧利用方式下TC、TN、TP含量的反演;(2)放牧利用方式下,三类模型对土壤碳氮比(C/N)、碳磷比(C/P)、氮磷比(N/P)光谱反演均有良好表现(R^(2)≥0.4144,RMSE≤65.4081);(3)刈割利用下,C/P的光谱反演中BNPP表现良好(R^(2)=0.9916,RMSE=7.0938),PLSR次之,C/N光谱反演中仅RF表现良好(R^(2)=0.7749,RMSE=0.3028);(4)围封利用下,三类模型对C/N、C/P的光谱反演均有良好表现(R^(2)≥0.4462,RMSE≤24.0289),而N/P的光谱反演中仅PLSR表现良好(R^(2)≥0.7172,RMSE≤0.8171)。本研究认为RF模型在呼伦贝尔温性草甸草原区具有更强的普适性。研究结果以期为基于高光谱反演的不同利用方式下温性草甸草原表层土壤碳氮磷定量反演提供理论支撑与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温性草甸草原 草地利用方式 土壤化学计量 高光谱反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若尔盖高寒沙化地4种乡土草本植物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15
作者 殷瑞 岳佳琳 +7 位作者 马小明 刘琳 马周文 薛冉 周冀琼 陈强 白彦福 孙飞达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943-950,共8页
【目的】揭示若尔盖高寒沙化地4种乡土草本植物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特征与养分分配策略的生态适应机制。【方法】以若尔盖高寒沙化地4种常见植物抽葶藁本(Ligusticum scapiforme)、斜茎黄耆(Astragalus adsurgens)、川西小黄菊(... 【目的】揭示若尔盖高寒沙化地4种乡土草本植物碳(C)、氮(N)和磷(P)化学计量特征与养分分配策略的生态适应机制。【方法】以若尔盖高寒沙化地4种常见植物抽葶藁本(Ligusticum scapiforme)、斜茎黄耆(Astragalus adsurgens)、川西小黄菊(Tanacetum tatsienense)和四花野豌豆(Vicia tetrantha)为研究对象,测定其单株不同器官碳(C)、氮(N)和磷(P)含量,阐明其化学计量特征及分配格局,探讨其养分分配策略。【结果】4种植物的N∶P均值分别为12.88、13.54、13.76和14.20;花和果的N、P含量显著高于根、茎、叶,表现为花>果>叶>茎>根;主成分分析表明:4种植物中,豆科植物和非豆科植物表现出不一致的生态化学计量适应策略,并且2种豆科植物的繁殖器官表现出不同的养分分配格局。【结论】不同的高寒沙化地乡土植物存在不同的生态化学计量特征,它们以不同的养分分配策略适应高寒沙化地的特殊生态环境条件,为今后选择更加多样化的高寒沙化地治理植物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沙化草甸 化学计量 抽葶藁本 斜茎黄耆 川西小黄菊 四花野豌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生态型能源植物柳枝稷凋落物-土壤生态化学计量学特征对氮磷添加的响应
16
作者 罗来聪 王皓 +6 位作者 余雅迪 张茜 罗汉东 刘亮英 王书丽 林康 张令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8-137,共10页
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植物,因其高生物量产出和高效的土壤碳氮固定能力,在生物能源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探讨N、P添加对不同生态型能源植物柳枝稷凋落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比高地型... 柳枝稷(Panicum virgatum)作为一种重要的生物能源植物,因其高生物量产出和高效的土壤碳氮固定能力,在生物能源领域具有重要地位。本文旨在探讨N、P添加对不同生态型能源植物柳枝稷凋落物与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通过对比高地型与低地型柳枝稷在不同N、P添加条件下的凋落物与土壤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揭示了生态型与养分添加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机碳分解、养分循环及植物养分吸收策略的影响。结果表明:(1)就N60处理而言,低地型柳枝稷叶全磷含量比高地型显著低20.39%,而就N120处理而言,低地型叶全磷含量比高地型显著高25.03%,这表明低地型柳枝稷在N添加条件下的P吸收能力显著高于高地型。(2)就N60处理而言,P50处理叶氮磷比较对照显著降低27.98%;就无磷添加对照而言,N60和N120处理枝碳氮比分别比对照显著降低26.41%和27.74%;N、P协同添加显著促进凋落物分解,增强土壤中N、P有效性,N、P协同添加对改善植物-土壤间的养分交换具有显著作用。(3)无磷添加条件下N60和N120处理低地型柳枝稷生物量分别比对照显著提高31.07%和29.39%,因而低地型柳枝稷在N添加条件下表现出更好的生长性能和生物量积累。综上所述,养分添加策略在考虑生态型特性基础上,对优化柳枝稷的生长表现及其生态服务功能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添加 生态 能源植物 柳枝稷 生态化学计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对轻木人工林生长及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17
作者 文程敬 吴俊文 +5 位作者 刘元玺 陈刚 李志琪 段贵河 杜官本 梁文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37-47,共11页
[目的]研究氮对轻木(Ochroma pyramidale)人工林生长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轻木人工林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年生轻木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不施氮(N0)、50 kg/hm2尿素(N1)、50 kg/hm2缓释氮肥(PCU1)、10... [目的]研究氮对轻木(Ochroma pyramidale)人工林生长及C、N、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轻木人工林的栽培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1.5年生轻木为材料,采用随机区组设计,分别设置不施氮(N0)、50 kg/hm2尿素(N1)、50 kg/hm2缓释氮肥(PCU1)、100 kg/hm2尿素(N2)、100 kg/hm2缓释氮肥(PCU2)5个处理,测定不同处理轻木树高、胸径以及叶、枝和根的C、N、P含量,计算各器官C/N、N/P和C/P,最后对轻木人工林生长和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进行了表型可塑性分析和主成分分析。[结果]与N0处理相比,N1、N2、PCU1和PCU2处理树高和胸径均显著增加,其中N2处理的树高和胸径均最高。与N0处理相比,各施氮处理轻木叶、枝、根的C含量总体无显著变化;轻木叶、枝、根的N含量明显增加,总体以N2和PCU2处理较高;P含量在叶中呈下降趋势,在枝和根中总体呈升高趋势。与N0处理相比,各施氮处理轻木叶、枝、根C/N均下降;C/P在叶和根中总体表现为升高,在枝中表现为下降;N/P在叶和根中表现为升高,在枝中则有升有降。不同处理轻木生长和C、N、P含量及化学计量比特征的表型可塑性指数为0.06~0.57,其中根N、根C/N、根N/P、叶N、叶N/P的表型可塑性指数均较大,根C、枝C及叶C的表型可塑性指数较小。主成分分析结果显示,前两个主成分的累计方差贡献率为54.3%,在主成分1中,叶N/P、根N、叶N及枝P的影响较大;在主成分2中,根P、叶C/P、枝C/P、叶C/N及根C/N、根C/P的影响较大。[结论]氮对轻木人工林生长及各器官C、N、P化学计量特征有明显的影响。施用氮肥不仅减缓了N元素对轻木生长的限制,而且影响了C、N、P在各器官中的分布。在以后轻木人工林的栽培中,在施用氮肥的基础上应适量补充磷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轻木人工林 添加 化学计量 树高 胸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向日葵-土壤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
18
作者 王燕红 任恩良 +3 位作者 赵彬 崔翔 刘美英 王丽萍 《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9期134-144,156,共12页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日葵根、茎、叶和土壤中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为河套灌区盐碱地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向日葵同庆6号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CK(对照),不施用土... 【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改良剂对内蒙古河套灌区向日葵根、茎、叶和土壤中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的影响,为河套灌区盐碱地的改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向日葵同庆6号为材料,采用大田试验,设置6个处理,分别为:CK(对照),不施用土壤改良剂;BO.22.5 t/hm^(2)生物炭+15 t/hm^(2)有机肥;BF.22.5 t/hm^(2)生物炭+3600 kg/hm^(2)脱硫石膏;BH.22.5 t/hm^(2)生物炭+500 kg/hm^(2)腐殖酸;BC.22.5 t/hm^(2)生物炭+75 kg/hm^(2)复合肥;O.38.8 t/hm^(2)有机肥。于向日葵成熟期,采集植物样品和土壤样品,测定不同处理向日葵根、茎、叶中的C、N、P含量及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计算植物和土壤的C:N、C:P、N:P,分析不同处理向日葵根、茎、叶与土壤C:N、C:P、N:P的关系。【结果】与CK相比,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明显影响了0~20和20~40 cm土层土壤有机碳、全氮和全磷含量及C:N、C:P、N:P。在0~20和20~40 cm土层,与CK相比,BH、BF、O和BO处理土壤有机碳含量均显著增加,BH、BF和BO处理土壤全氮含量均显著增加,BO和BC处理土壤全磷含量显著增加;BF、O和BC处理土壤C:N显著增加,BH、BF和O处理土壤C:P显著增加,BH、O处理土壤N:P显著增加。与CK相比,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明显影响了向日葵根、茎、叶中的C、N、P含量和C:N、C:P、N:P。与CK相比,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向日葵根部C、N、P含量总体显著增加;茎中的P含量显著增加;叶中的C含量明显降低,N和P含量总体显著增加。与CK相比,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向日葵根C:N总体显著下降;BF、BO和BC处理向日葵根的C:P显著增加,O处理显著降低;除了O处理,其余土壤改良剂处理根中的N:P显著增加。与CK相比,BH、O处理向日葵茎中的C:N显著增加,BC处理显著下降;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向日葵茎中的C:P和N:P值均显著降低。与CK相比,不同土壤改良剂处理向日葵叶中的C:N、C:P和N:P总体显著降低。不同处理向日葵根、茎、叶与土壤C:N、C:P、N:P总体有明显的相关性。【结论】在内蒙古河套灌区,土壤改良剂对向日葵-土壤的碳、氮、磷含量及其化学计量比影响较大,N是向日葵生长的主要限制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向日葵 盐碱地 土壤改良剂 化学计量 河套灌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桉树及其混交林土壤团聚体碳、氮和磷化学计量特征
19
作者 牛青茂 崔宇鸿 +4 位作者 廖子华 卢泉羽 陈秋烨 郭苗 叶绍明 《广西林业科学》 2025年第2期151-159,共9页
为给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经营模式优化和土壤质量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以10年生桉树-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混交林、桉树人工林和桉树-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和20~40 cm土层不同粒径土壤团... 为给桉树(Eucalyptus spp.)人工林经营模式优化和土壤质量改良提供科学依据,以10年生桉树-降香黄檀(Dalber-gia odorifera)混交林、桉树人工林和桉树-红锥(Castanopsis hystrix)混交林为研究对象,分析0~20和20~40 cm土层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分布、土壤有机碳(SOC)、全氮(TN)和全磷(T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特征。结果表明,在0~20和20~40 cm土层中,桉树-降香黄檀和桉树-红锥混交林全土SOC、TN和TP含量均显著高于桉树人工林。桉树人工林及桉树-降香黄檀和桉树-红锥混交林>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占比均较高,>2和1~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SOC含量总体均高于<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0.25~<1和<0.25 mm粒径土壤团聚体TN含量均较高,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TP含量分布相对均匀。SOC、TN和TP含量均表现为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桉树-红锥混交林>桉树纯林。桉树人工林及桉树-降香黄檀和桉树-红锥混交林土壤C分解和矿化速率均较快,土壤P有效性均较低,土壤均受N限制。桉树-降香黄檀混交林能显著提升土壤SOC、TN和TP含量,有助于>2 mm粒径土壤团聚体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碳、化学计量特征 桉树 混交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氮磷添加对喀斯特草地土壤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
20
作者 杨富贵 李玉涛 +1 位作者 叶靳 陈继辉 《西南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297-1304,共8页
【目的】探究氮磷添加对全球生态脆弱区喀斯特草地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了解该区域草地对养分富集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贵州省2种喀斯特草地(围封草地和放牧草地)开展氮磷添加试验,设置4个处理,包括... 【目的】探究氮磷添加对全球生态脆弱区喀斯特草地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的影响,为了解该区域草地对养分富集的响应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贵州省2种喀斯特草地(围封草地和放牧草地)开展氮磷添加试验,设置4个处理,包括对照[CK,N 0 kg/(hm^(2)·yr)+P 0 kg/(hm^(2)·yr)]、氮添加[N,100 kg/(hm^(2)·yr)]、磷添加[P,100 kg/(hm^(2)·yr)]和氮磷共同添加[NP,N 100 kg/(hm^(2)·yr)+P 100 kg/(hm^(2)·yr)],研究喀斯特草地土壤碳(C)、氮(N)、磷(P)化学计量特征对氮磷输入的响应机制。【结果】N添加显著增加围封草地SOC(22.1%)和TN(30.0%)含量。P添加显著增加围封草地SOC(28.5%)、TN(35.6%)和2种草地TP含量(围封:84.7%,放牧:43.0%);显著降低C/P和N/P,对C/N无显著影响。NP添加显著增加放牧草地SOC含量(30.7%)及2种草地TN(围封:25.3%,放牧:21.4%)和TP(围封:65.6%,放牧:83.6%)含量,且显著降低2种草地C/P和N/P。此外,NP添加显著增加2种草地土壤AP含量。【结论】喀斯特草地对氮磷养分输入具有较强敏感性,短期内增加氮磷输入不仅增加土壤氮磷有效性,也改变喀斯特草地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且土壤C、N、P化学计量特征对P添加和NP添加的响应较N添加更敏感,尤其是围封草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喀斯特草地 添加 化学计量 土壤养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