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8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南侧隆鄂尼——昂达尔错古油藏白云岩成因的碳、氧、锶同位素研究
1
作者 刘建清 赵瞻 +1 位作者 何利 冉敬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98-512,共15页
研究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南侧隆鄂尼—昂达尔错布曲组古油藏白云岩成因。基于野外地质剖面和路线地质调查采集的白云岩及伴生灰岩样品,通过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研究白云岩及伴生灰岩岩石组构特征,结合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碳、氧... 研究羌塘盆地中央隆起带南侧隆鄂尼—昂达尔错布曲组古油藏白云岩成因。基于野外地质剖面和路线地质调查采集的白云岩及伴生灰岩样品,通过薄片鉴定、阴极发光分析,研究白云岩及伴生灰岩岩石组构特征,结合常量元素、微量元素分析,碳、氧、锶同位素分析,探讨白云石化流体性质及成岩环境,揭示白云岩成因机制。结果表明:(1)该区白云岩主要发育在靠近古陆的潮下上带高能带、潮坪环境及台地边缘藻丘礁三个沉积相带,岩石组构包括原生组构和成岩组构2种,其中原生组构主要为残余粒屑结构及藻纹层构造,成岩组构主要为不等粒结构、雾心亮边结构、环边胶结和世代生长结构等4种类型。(2)白云岩碳、氧同位素Z值表现为海陆交互并易于受到淡水作用的近岸环境,其δ^(18)O_(PDB)和δ^(13)C_(PDB)值总体较伴生灰岩高,与典型混合水交代白云岩一致,可能形成于古地理的相对高点、易受淡水(大气降水、地表水)作用的氧化环境,且其形成时的流体盐度低于正常海水盐度,形成温度高于地表温度(25℃),共同指示该区白云岩为混合水交代成因。(3)白云岩及伴生灰岩的^(87)Sr/^(86)Sr值易受到表生作用的影响,但排除此因素后,总体仍比同时代地层高,且白云岩的^(87)Sr/^(86)Sr值略低于灰岩,可能与白云岩发育环境处于古地理的相对高点和受到近岸淡水的淘洗,黏土矿物不易沉淀以及白云岩化过程中锶的丢失有关。(4)该区白云岩及伴生灰岩在碳、氧、锶同位素特征方面受到后期古岩溶、构造作用和表生作用轻微影响,具体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云岩 碳、氧、同位素 混合水交代作用 羌塘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冷泉碳酸盐岩有机碳、氮同位素的耦合及其对甲烷厌氧氧化过程的指示 被引量:1
2
作者 许卫校 胡钰 +3 位作者 张东 陈琳莹 冯东 陈多福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533-540,共8页
驱动甲烷厌氧氧化(AOM)过程的微生物不仅能同化吸收甲烷等碳氢化合物作为碳源,同时也能进行氮素的同化吸收,从而导致这些微生物的生物体出现显著的^(13)C、^(15)N亏损。目前还缺乏来自冷泉环境有机氮δ^(15)N数据来直接证实AOM参与氮的... 驱动甲烷厌氧氧化(AOM)过程的微生物不仅能同化吸收甲烷等碳氢化合物作为碳源,同时也能进行氮素的同化吸收,从而导致这些微生物的生物体出现显著的^(13)C、^(15)N亏损。目前还缺乏来自冷泉环境有机氮δ^(15)N数据来直接证实AOM参与氮的循环过程。本研究分析了来自墨西哥湾海底5个冷泉站位的自生碳酸盐岩的总氮(TN)、总无机氮(TIN)和总有机氮(TON)的含量及其δ^(15)N值,并结合前人获得的总无机碳和总有机碳含量和δ^(13)C数据进行研究,结果发现总氮的δ^(15)N与总有机碳的δ^(13)C只在部分站位表现出正相关性。然而,在排除无机氮的干扰后,总有机氮的δ^(15)N与总有机碳的δ^(13)C在所有站位均表现出正相关性。表明这种有机碳、氮同位素上的耦合与甲烷的活动密切相关,有望作为有效示踪过去海底甲烷渗漏及AOM作用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冷泉 自生酸盐岩 甲烷厌 稳定同位素 稳定同位素 氮循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陈蔡群变质岩系的氢、氧、碳及锶稳定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5
3
作者 徐步台 《地球化学》 CAS 1988年第2期174-182,共9页
本文应用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方法,对陈蔡群中变质矿物或岩石做了氢、氧、碳及锶同位素组成测定,从而探讨了变质岩的形成温度、变质水的性质和原岩的沉积环境等问题。
关键词 变质岩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东金矿床碳酸盐矿物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 被引量:49
4
作者 刘建明 叶杰 +2 位作者 徐九华 孙景贵 沈昆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775-784,共10页
对胶东四类金矿床(盆地边缘砾岩型、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矿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开展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宏观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相对应,山东金矿床可能有... 对胶东四类金矿床(盆地边缘砾岩型、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矿石中的碳酸盐矿物开展了系统的碳-氧同位素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与宏观的成矿地质条件和矿床地质特征相对应,山东金矿床可能有亲岩浆岩和亲沉积盆地两个不同的成矿系统。前者包括斑岩型-浅成热液型、石英脉型和破碎带蚀变岩型三类金矿床,后者指盆地边缘砾岩型金矿床,二者具有不同的碳-氧和锶-钕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山东亲岩浆岩系列的金矿床。其锶-钕同位素与同时代的幔源岩浆岩一致,碳同位素显示幔源碳和岩浆碳的特征,氧同位素则显示初生水与大气降水不同比例混合的可能性,因此有可能是以CO-2为主、富含成矿金属的地幔流体与浅部下渗大气降水相互作用的结果。而与岩浆岩关系不密切、主要受盆地边缘断裂控制的盆地边缘砾岩型金矿床,其碳-氧和锶-钕同位素组成均较分散,可能主要与地壳浅部下渗 大气降水对上地壳各种岩石淋滤萃取演化而成的成矿流体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酸盐矿物 -同位素 -钕同位素 胶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盆地石炭—二叠系方解石脉的碳、氧、锶同位素组成与含油气流体运移 被引量:35
5
作者 曹剑 胡文 +4 位作者 姚素平 张义杰 王绪龙 张越迁 黄志赳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722-729,共8页
在准噶尔盆地当前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西北缘和腹部地区,油气主要源于深部石炭系—二叠系。通过对其中的典型水岩反应产物,即裂隙方解石脉进行碳、氧、锶同位素组成分析,尝试讨论了油源流体运移的基本特征。实验结果表明,25件方解石脉... 在准噶尔盆地当前油气勘探的重点目标区西北缘和腹部地区,油气主要源于深部石炭系—二叠系。通过对其中的典型水岩反应产物,即裂隙方解石脉进行碳、氧、锶同位素组成分析,尝试讨论了油源流体运移的基本特征。实验结果表明,25件方解石脉样品的δ13CPDB位于-21.5‰~5.2‰之间,δ18OPDB(δ18OSMOW)在-8.1‰~-22.3‰(22.6‰~6.9‰)之间;20个87Sr/86Sr比值分布在0.703896~0.706423之间。据此,结合样品地质产状和区域地质背景,提出本区含油气流体在运移过程中伴随着深部热流体的影响,它们在流经石炭—二叠系时,对火山岩层的溶蚀使得流体岩石相互作用产物,即方解石脉的同位素组成反映出火山岩地层的地球化学标记。该认识表明,在今后的区域储层成岩演化和油气运移研究工作中,应充分考虑这类深部热流体作用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 、锶同位素 方解石脉 储层成岩 油气运移 准噶尔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中侏罗世层序地层与碳、氧、锶同位素响应 被引量:23
6
作者 谢渊 王剑 +4 位作者 刘家铎 罗建宁 张哨楠 杨宝星 李明辉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88-196,共9页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中侏罗世沉积了一套稳定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 ,通过层序地层研究划分出五个三级层序。对其中四个层序内碳酸盐岩碳、氧、锶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得出 ,不同层序、层序界面及层序内不同体系域的δ13 C、δ... 羌塘盆地那底岗日地区中侏罗世沉积了一套稳定的滨浅海相碳酸盐岩与碎屑岩地层 ,通过层序地层研究划分出五个三级层序。对其中四个层序内碳酸盐岩碳、氧、锶稳定同位素测试分析得出 ,不同层序、层序界面及层序内不同体系域的δ13 C、δ18O、N(87Sr/86Sr)值均有明显的差异 ,并具规律性变化 ,整体上反映出研究区中侏罗世发生了多次海平面升降变化和气候、构造活动的演变 ,为层序地层研究提供了定量的地质地球化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羌塘盆地 那底岗日地区 中侏罗世 层序地层 同位素 同位素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紫阳黄柏树湾和竹山文峪河毒重石矿床锶同位素及碳氧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5
7
作者 吕志成 刘丛强 +3 位作者 刘家军 赵志琦 吴丰昌 李剑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557-573,共17页
紫阳黄柏树湾毒重石矿床和竹山文峪河毒重石-重晶石矿床呈层状或似层状产于下寒武统下部或其相当层位的硅质岩中,矿体受岩性和岩相控制作用明显。对矿床中毒重石、钡解石和方解石的锶同位素及碳氧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形成这些矿物的... 紫阳黄柏树湾毒重石矿床和竹山文峪河毒重石-重晶石矿床呈层状或似层状产于下寒武统下部或其相当层位的硅质岩中,矿体受岩性和岩相控制作用明显。对矿床中毒重石、钡解石和方解石的锶同位素及碳氧同位素的研究结果表明,形成这些矿物的碳主要来自沉积物中的生物有机质在早期成岩阶段经降解、缩合及脱羧基作用所形成的烃类物质或生物气;而锶主要为沉积物孔隙水中海水锶与沉积物中火山碎屑物质蚀变过程中所释放的锶的混合。毒重石形成于早期成岩阶段沉积物的孔隙水介质中,形成毒重石的成矿流体主要为早期成岩阶段沉积物中由海水、有机质组分和火山物质组分相互叠加和混合而组成的孔隙水有机成矿流体。毒重石矿石中广泛发育的生物碎屑及粒屑结构说明生物作用通过生物成因重晶石(bio-barite)的形式将海水中的Ba2+浓集并沉降于海底,形成钡矿床的初始富集体。因而,海水中生物作用和沉积物的早期成岩作用是形成本区毒重石矿床的主要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毒重石矿床 同位素 同位素 同位素 早期成岩作用 生物成因重晶石 紫阳 竹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金顶超大型铅锌矿床碳、氧、锶、铅同位素地球化学 被引量:16
8
作者 唐永永 毕献武 +2 位作者 武丽艳 邹志超 和利平 《地球化学》 CAS CSCD 2013年第5期467-480,共14页
云南金顶铅锌矿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铅锌矿,也是铅锌矿金属储量超过千万吨的世界级超大型矿床之一。对该矿床主矿化期和矿化后期方解石进行了系统的碳、氧、锶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主矿化期脉状方解石碳同位素变化范围大(δ13C-23.0‰^-2.6... 云南金顶铅锌矿是目前中国最大的铅锌矿,也是铅锌矿金属储量超过千万吨的世界级超大型矿床之一。对该矿床主矿化期和矿化后期方解石进行了系统的碳、氧、锶同位素分析,结果表明,主矿化期脉状方解石碳同位素变化范围大(δ13C-23.0‰^-2.6‰),显示有机沉积物与海相碳酸盐岩混合碳的特征,氧同位素相对集中(δ18O 22.1‰~23.5‰),类似于沉积岩,Sr含量较高(Sr 163~1920μg/g),富放射成因锶(87Sr/86Sr0.709860~0.710362);而矿化后期结核状方解石碳同位素分布集中(δ13C-7.0‰^-6.2‰),氧同位素(δ18O20.2‰~22.4‰)类似于沉积岩,在150~200℃时,据公式1000 lnα方解石-水=4.01×106/T2-4.66×103/T+1.71计算,与矿化后期结核状方解石平衡的流体的δ18O流体介于7.1‰~12.7‰之间,此外,结核状方解石Sr含量较高(Sr 240~817μg/g),富放射成因Sr(87Sr/86Sr 0.710235~0.710347)。金属硫化物铅同位素(206Pb/204Pb18.373~18.452,207Pb/204Pb 15.605~15.668,208Pb/204Pb 38.524~38.726)在铅演化图解上位于造山带演化线与上地壳演化线之间,变化范围类似于兰坪盆地上地壳沉积岩系和喜马拉雅期岩浆岩。综合分析认为,金顶铅锌矿至少存在两期热液矿化事件,主矿化期成矿流体主要来源于富含有机质的上三叠统三合洞组灰岩中的地层水,可能有深源组分的加入;矿化后期成矿流体系大气降水。成矿流体在盆地中迁移时与围岩(含膏岩)发生了强烈的水岩反应。成矿金属可能来源于上三叠统三合洞组灰岩和喜马拉雅期岩浆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方解石 同位素 同位素 金顶铅锌矿 兰坪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南地区石牛栏组碳、氧、锶同位素特征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8
9
作者 王勇 施泽进 +1 位作者 彭俊 杨钻云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330-335,共6页
前人对川东南地区石牛栏组地层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有关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区石牛栏组沉积成因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值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而氧同位素值则有所偏低;白云岩δ13C值低,δ18O值高,反映受成岩环... 前人对川东南地区石牛栏组地层已进行了大量的研究工作,但有关同位素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尚未见报道。本区石牛栏组沉积成因碳酸盐岩的碳同位素值与前人的研究结果一致,而氧同位素值则有所偏低;白云岩δ13C值低,δ18O值高,反映受成岩环境的影响较明显;裂缝中方解石的碳、氧同位素组成分布于两个不同的区间,说明不同期次裂缝充填物形成时的流体性质发生了明显的变化;沉积成因碳酸盐岩具异常低的锶同位素值,与前人研究结果有明显的差异,推测是受贫87Sr同位素的成岩流体的影响;晚期裂缝充填物锶同位素比值较高,也表明它们受到了地表淡水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东南地区 石牛栏组 碳、同位素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地区晚二叠世氧、碳稳定同位素的古地理意义 被引量:65
10
作者 邵龙义 窦建伟 张鹏飞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6期575-581,共7页
对西南地区的19个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岩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其“年代效应”的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在兴文、贵阳、金沙、南桐、重庆一线以西的地区,Z值<120,δ13C值明显低于此... 对西南地区的19个晚二叠世碳酸盐岩型煤系剖面进行了碳酸岩稳定同位素的测定,探讨了其“年代效应”的校正及古盐度与古温度计算问题。结果表明:在兴文、贵阳、金沙、南桐、重庆一线以西的地区,Z值<120,δ13C值明显低于此线以东的地区,但与Schopf给出的淡水石灰岩的δ13C范围相比偏高,说明为海陆过渡相沉积;而此线以东的地区Z值>120,δ18O、δ13C均说明为海相沉积,与以前的沉积环境研究结论一致。用校正后的δ18O计算出碳酸盐岩形成时的介质古温度为14.8-50.9℃,且大多在23-31℃,说明当时该区为温暖-炎热的气候,与古地磁资料显示的当时该区处于赤道附近的热带地区的结论基本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二叠世 稳定同位素 古地理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南北缘志留系的锶和碳、氧同位素演化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0
11
作者 张廷山 俞剑华 +4 位作者 边立曾 S.Kershaw 陈晓慧 兰光志 万云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8年第3期41-49,共9页
通过对四川盆地北缘广元地区及南缘綦江地区上奥陶统及下志留统地层的87Sr/86Sr、δ13C及δ18O的系统测定,取得了沿地层剖面变化的同位素组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地南缘87Sr/86Sr值高于地质历史中海水的... 通过对四川盆地北缘广元地区及南缘綦江地区上奥陶统及下志留统地层的87Sr/86Sr、δ13C及δ18O的系统测定,取得了沿地层剖面变化的同位素组成规律。研究结果表明,在盆地南缘87Sr/86Sr值高于地质历史中海水的平均值,其原因是本区为受板块内古陆控制的缓坡环境,大量陆源锶的混入增加了87Sr/86Sr的值。87Sr/86Sr值在上奥陶统至下志留统地层交界处、Rhuddanian/Aeronian(鲁丹期/艾隆期)交界处具正峰波动,反映了此时海平面的短时下降。但从Rhuddanian至Telychian(特里奇期),87Sr/86Sr逐渐降低。从Aeronian至Sheinwoodian(舍因伍德期)早期,盆地南北缘的δ13C值处于逐渐上升的过程之中,而δ18O则相反。同位素的演化特征说明本区当时为海进时期,海平面不断上升,与全球性海平面变化相吻合。由于受区域构造运动的作用,Sheinwoodian之后的全球持续海进对本区无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同位素 地质意义 四川盆地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碳、氧、锶同位素特征及其成因分析 被引量:21
12
作者 王坤 李伟 +1 位作者 陆进 张朝军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351-362,共12页
利用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对样品有效性作出了检验。在证明样品未受明显蚀变的前提下对川东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碳、氧、锶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在层序地层格架中对比不同体系域、不同岩性的碳、氧同位素特征,87Sr/86Sr比值特征,Z值... 利用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特征对样品有效性作出了检验。在证明样品未受明显蚀变的前提下对川东地区石炭系碳酸盐岩碳、氧、锶同位素进行了分析。在层序地层格架中对比不同体系域、不同岩性的碳、氧同位素特征,87Sr/86Sr比值特征,Z值与古温度特征,分析了碳酸盐岩的成岩环境。低位体系域以膏盐湖及萨巴哈环境为主,炎热干旱,陆源淡水对成岩作用影响有限,去膏化、去白云岩化作用导致次生灰岩和"鸡笼铁丝"构造的发育。海侵体系域以半局限—局限陆棚环境为主,锶同位素特征表明陆源淡水对成岩作用影响增强,广泛沉积白云岩。高位体系域仍以陆棚环境为主,沉积海相灰岩为主,幔源锶含量增加,表明海平面上升,陆源锶的注入明显降低。白云岩碳、氧、锶同位素值差异较大,主要存在4种沉积环境:(1)Z值较低的淡水沉积环境;(2)海相环境下的中—浅埋藏环境;(3)海相环境,温度较低的蒸发潟湖环境;(4)温度最高的高温环境。结合87Sr/86Sr比值特征与岩石学特征相,认为川东地区主要存在淡水、埋藏、准同生、热液等4种白云岩化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酸盐岩 碳、氧、同位素 样品有效性检验 成岩环境 白云岩化作用 川东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扬子地台西缘宁蒗泸沽湖地区志留系沉积旋回及锶、碳、氧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37
13
作者 李忠雄 管士平 《古地理学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69-76,共8页
本文系统研究了扬子地台西缘宁蒗泸沽湖地区志留系沉积旋回及海相碳酸盐岩的锶、碳、氧同位素特征 ,并对同位素曲线演化规律与海平面变化和区域地壳运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本区志留系除底部有少量细碎屑岩沉积外 ,主要为... 本文系统研究了扬子地台西缘宁蒗泸沽湖地区志留系沉积旋回及海相碳酸盐岩的锶、碳、氧同位素特征 ,并对同位素曲线演化规律与海平面变化和区域地壳运动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研究结果表明 ,本区志留系除底部有少量细碎屑岩沉积外 ,主要为浅海潮坪相碳酸盐岩沉积 ,其锶、碳、氧同位素值变化范围分别是 0 70 93~ 0 7196、- 1 2 8‰~ 2 74‰和 - 1 30 2‰~ - 10 72 1‰ ;平均值分别是 0 7114、0 984‰和 - 7 810‰。由于受区域地壳隆升运动的影响 ,同位素组成和同位素演化规律与海平面变化的关系并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地台西缘 志留系 沉积旋回 同位素 同位素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八家子铅锌矿床氢、氧、碳和硅稳定同位素研究 被引量:11
14
作者 蒋少涌 丁悌平 +1 位作者 万德芳 孙利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43-151,共9页
本文通过对八家子矿床的氢、氧、碳和硅稳定同位素研究,揭示了矿床成矿热液的来源及演化问题。研究表明,成矿热液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加入的大气降水比重越来越大,到晚期可能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热液中碳和硅质的来... 本文通过对八家子矿床的氢、氧、碳和硅稳定同位素研究,揭示了矿床成矿热液的来源及演化问题。研究表明,成矿热液早期以岩浆热液为主,随着成矿过程的进行加入的大气降水比重越来越大,到晚期可能主要以大气降水为主。热液中碳和硅质的来源早期也是以岩浆来源为主,在成矿过程中演变为岩浆来源和地层来源两者的混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铅锌矿床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综合大洋钻探计划311航次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岩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8
15
作者 王晓芹 王家生 +4 位作者 魏清 陈祈 李清 胡高伟 高钰涯 《现代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397-401,共5页
为了探索水合物背景下沉积物中自生矿物响应,对采自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11航次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岩颗粒进行了矿物组成、形貌特征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等研究。X光粉晶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碳酸盐岩颗粒的主要矿物... 为了探索水合物背景下沉积物中自生矿物响应,对采自综合大洋钻探计划(IODP)311航次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岩颗粒进行了矿物组成、形貌特征和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等研究。X光粉晶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结果显示碳酸盐岩颗粒的主要矿物成分是铁白云石和方解石,呈多孔状结核和不规则状集合体产出。碳酸盐岩颗粒的碳稳定同位素δ13CPDB低至-41.50‰,证实其碳源源自甲烷,其成因与甲烷厌氧氧化过程有关,印证了研究区存在海底甲烷渗漏现象,是甲烷水合物赋存区重要的识别标志之一。碳酸盐岩颗粒的氧稳定同位素δ18OPDB总体上随着沉积物深度增加而减小,可能指示沉积物的背景温度由下而上(从早到晚)逐渐降低。研究结果提供了现代海洋天然气水合物背景下沉积物中自生碳酸盐岩的碳、氧稳定同位素记录,对于寻找我国海域天然气水合物资源,探索地史时期古海洋沉积物中类似的甲烷事件记录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ODP 311航次 沉积物 自生酸盐岩 稳定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下水溶解碳酸盐中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特征与演化规律 被引量:16
16
作者 陈陆望 桂和荣 殷晓曦 《煤炭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537-542,共6页
利用任楼井田及所在的临涣矿区生产矿井常观孔、矿井出水点,从上而下分别取第四系第四含水层、二叠系煤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岩溶含水层及奥陶系岩溶含水层24个水样,测试溶解碳酸盐中δ13C与δ18O,分析13C与18O组成特征与演化规律... 利用任楼井田及所在的临涣矿区生产矿井常观孔、矿井出水点,从上而下分别取第四系第四含水层、二叠系煤系砂岩含水层、石炭系太原组岩溶含水层及奥陶系岩溶含水层24个水样,测试溶解碳酸盐中δ13C与δ18O,分析13C与18O组成特征与演化规律.研究结果表明:任楼井田及所在的临涣矿区地下水溶解碳酸盐δ13C变化幅度大,碳循环复杂,土壤水补给机理、同位素交换反应机理和含水层围岩成分溶解机理明显;含水层碳酸盐岩含量决定溶解碳酸盐δ13C与δ18O的变化关系,碳酸盐岩含量越高,δ13C随δ18O变化斜率减小;四含水因埋藏较浅并受煤层开采影响,处于相对"开放"系统内进行地下水循环,煤系水循环系统相对比较封闭,岩溶含水层虽然埋藏深,水循环系统相比四含"封闭",但地下水径流速度快,补给源区水力梯度大,可能为山区补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溶解酸盐 稳定同位素 组成 演化 含水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极长城湾NG93-1沉积柱样碳、氧、锶、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及其古环境意义 被引量:5
17
作者 陈毓蔚 桂训唐 +1 位作者 韦刚健 罗又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3期1-11,共11页
对西南极西北海域乔治王岛和纳尔逊岛之间长城湾浅水海区柱长83cm的沉积柱样NG93-1进行了矿物学、Sr、Pb、O、C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沉积物以陆源碎屑物为主,证实南设德兰群岛火山岩是该海区沉积物的重要控制... 对西南极西北海域乔治王岛和纳尔逊岛之间长城湾浅水海区柱长83cm的沉积柱样NG93-1进行了矿物学、Sr、Pb、O、C等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揭示了沉积物以陆源碎屑物为主,证实南设德兰群岛火山岩是该海区沉积物的重要控制源。O、C同位素记录了早全新世以来两次冰期,一次高温的气候变动信息,并指出Sr、Pb同位素组成的剖面变化具有气候演变的示踪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地球化学 古环境 古气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床深部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及其指示意义 被引量:4
18
作者 张明超 陈仁义 +5 位作者 李景朝 李永胜 姚磊 陈辉 来守华 王涛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529-1542,共14页
以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床深部找矿钻孔岩心为对象,开展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栖霞山矿床矿石样品δ13CV-PDB同位素值为-5.1‰~1.9‰,且由浅部至深部,矿石样品的δ13C、δ18O值处于增大的趋势,指示成矿流体中的碳起源于... 以栖霞山铅锌多金属矿床深部找矿钻孔岩心为对象,开展碳-氧-锶同位素地球化学研究。结果表明,栖霞山矿床矿石样品δ13CV-PDB同位素值为-5.1‰~1.9‰,且由浅部至深部,矿石样品的δ13C、δ18O值处于增大的趋势,指示成矿流体中的碳起源于碳酸盐岩、源自地幔和岩浆的深源碳。对锶同位素的研究显示,栖霞山矿石87Sr/86Sr值为0.704816~0.71405,部分大于矿体围岩黄龙组灰岩的87Sr/86Sr值(0.708329~0.709685),部分小于矿体围岩黄龙组灰岩的87Sr/86Sr值,并与不同来源的Sr同位素对比,揭示栖霞山矿石中Sr兼具基底地层Sr和幔源Sr的混合来源特征,且在围岩蚀变过程中87Sr/86Sr的变化应主要由成矿流体引起。结合本区成矿地质特征认为,栖霞山矿床成矿流体可能来自花岗岩的期后热液,在热动力作用下,流经元古宇基底地层,形成具有混合物质来源的成矿流体,成矿作用过程主要为成矿流体与围岩碳酸盐岩发生水-岩反应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位素 同位素 地球化学特征 铅锌多金属矿床 栖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相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14
19
作者 王起琮 张阳 肖玲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652-658,共7页
根据岩石薄片及阴极发光图像,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相类型及岩相特征。据碳、氧稳定同位素(δ^13 C,δ^18 O)分析数据,研究了各类成岩相的地球化学特征。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在早古生代处于近地表成岩域,划分... 根据岩石薄片及阴极发光图像,研究了鄂尔多斯盆地奥陶系碳酸盐岩成岩相类型及岩相特征。据碳、氧稳定同位素(δ^13 C,δ^18 O)分析数据,研究了各类成岩相的地球化学特征。奥陶系海相碳酸盐岩台地在早古生代处于近地表成岩域,划分为正常海水、蒸发海水、早期大气淡水及热海水4类成岩环境及成岩相。正常海水、热海水及蒸发海水成岩相的δ^18 O和δ^13 C值普遍较高,随生物碎屑含量增加δ^18 O及δ^13 C值趋于减小;早期淡水成岩相的δ^18 O和δ^13 C值普遍较低。晚古生代,奥陶系顶部进入表生期成岩域,据目前残存地层的岩石类型,表生期成岩域可划分为峰峰组的灰岩风化成岩相和马家沟组的云岩风化成岩相,其δ18 O和δ13 C值明显低于早期淡水成岩相的值。晚古生代末期,奥陶系进入3000~4000 m的中-深埋藏成岩域,划分为封闭系统及开放系统成岩相。封闭系统成岩相的δ18 O和δ13 C值主要继承了其原岩的δ18 O和δ13 C值特征;而在开放系统中,由于同位素高温分馏作用,其成岩相的δ18 O和δ13 C值则大幅度降低。研究结果表明,碳酸盐岩岩相特征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是追溯碳酸盐岩成岩环境及识别和划分成岩相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岩相 稳定同位素 海相酸盐岩 奥陶系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特征 被引量:7
20
作者 王起琮 宫旋 肖玲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580-589,共10页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的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大,具有多种成因类型。通过薄片鉴定、岩石及矿物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以及包裹体测温资料研究,发现正常海水成因的泥晶灰岩及颗粒灰岩具有较高的δ18O、δ13C;受淡水... 鄂尔多斯盆地下古生界石灰岩的岩相及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变化大,具有多种成因类型。通过薄片鉴定、岩石及矿物微区碳、氧稳定同位素测试以及包裹体测温资料研究,发现正常海水成因的泥晶灰岩及颗粒灰岩具有较高的δ18O、δ13C;受淡水淋滤、溶蚀的颗粒灰岩、角砾泥晶灰岩、豹斑含云灰岩或灰云岩的δ13C随淡水淋滤及溶蚀程度升高而明显降低,但其δ18O变化较小;去膏化成因的巨晶次生灰岩在阴极发光下具环带结构,并具有较低的δ18O、δ13C,去云化成因的中—细晶次生灰岩多呈麦粒或蚕蛹结构,其δ18O、δ13C相对较高;早期及表生淡水方解石胶结物的δ18O、δ13C均为低值,Mn离子含量低,阴极发光暗淡;晚期热液方解石胶结物具异常低的δ18O、δ13C,包裹体均一温度介于100~150℃,富含Mn离子,阴极发光明亮。研究结果表明,岩相特征、碳、氧稳定同位素组成以及包裹体测温数据是确定石灰岩沉积、成岩环境以及成因类型的重要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相 碳、稳定同位素 石灰岩 下古生界 鄂尔多斯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