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庆油田疏水缔合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驱提高采收率研究 被引量:20
1
作者 罗平亚 李华斌 +2 位作者 郑焰 廖广志 杨振宇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6期1-4,共4页
在大庆油田油层及流体性质条件下 ,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 碱 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体系(ASP)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行了驱油效果评价。结果表明 ,疏水缔合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盐、耐碱性 ,在相同粘度 (例如 4 0mPa·s)下 ,缔合的聚合物... 在大庆油田油层及流体性质条件下 ,研究了疏水缔合聚合物 碱 表面活性剂三元复合体系(ASP)的物理化学性质并进行了驱油效果评价。结果表明 ,疏水缔合聚合物具有良好的耐盐、耐碱性 ,在相同粘度 (例如 4 0mPa·s)下 ,缔合的聚合物用量比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三元复合体系低 5 0 %~ 70 % ;体系具有良好的抗剪切性和相稳定性 ,在 75d内体系稳定 ,无相分离和沉淀 ;疏水缔合聚合物对ASP体系与大庆原油界面张力无明显影响 ;与部分水解聚丙烯酰胺聚合物相比 ,疏水缔合聚合物ASP体系表面活性剂在大庆油砂上的静态吸附量较低 ,对NaOH的静态吸附量无影响。岩心驱替实验结果表明 ,可比水驱提高采收率 2 0 % (OOIP)以上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次采油 三元复合 疏水缔合聚合物 油效果评价 大庆油田 表面活性 采收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组成对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驱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孙哲 孙学法 +3 位作者 卢祥国 陈欣 喻琴 田春雨 《石油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725-730,共6页
采用大庆油田不同区域油水样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相互作用,研究了原油组成对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及采出液性质的影响;采用FTIR,GC-MS,XRF等方法对原油油水样、萃取活性组分、萃余油组分及油相中硫元素含量进行表征... 采用大庆油田不同区域油水样与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ASP)三元复合体系相互作用,研究了原油组成对三元复合驱增油效果及采出液性质的影响;采用FTIR,GC-MS,XRF等方法对原油油水样、萃取活性组分、萃余油组分及油相中硫元素含量进行表征。表征结果显示,各油水样中的萃取活性组分均具有典型一元饱和羧酸(脂肪酸和环烷酸)峰值特征,喇嘛甸油水样萃余油正构烷烃中的重质组分含量较高,其组成与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的组分更接近。实验结果表明,油水样中萃取活性组分及萃余油与三元复合体系间界面张力虽较高,但原油与三元复合体系间却可实现超低界面张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采油 原油 三元复合 -表面活性-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破乳研究 被引量:9
3
作者 窦明明 李美蓉 +2 位作者 仉杰 赵立伟 王琦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09-211,199,共4页
研究了破乳剂种类、采出液组成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考察了不同驱油体系的界面张力与电导率。从5种商品破乳剂中筛选出最佳非离子型破乳剂BSE-238。该破乳剂在50℃下的脱水速率快,脱水率高,最终达到... 研究了破乳剂种类、采出液组成对聚合物/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驱采出液破乳脱水效果的影响。考察了不同驱油体系的界面张力与电导率。从5种商品破乳剂中筛选出最佳非离子型破乳剂BSE-238。该破乳剂在50℃下的脱水速率快,脱水率高,最终达到83.33%,最佳用量为50 mg/L。在此条件下,含不同浓度HPAM、吡咯啉表面活性剂及其复合体系(浓度比1∶1)的采出液脱水率均随着驱油剂浓度的增大而降低,并且破乳难度依HAPM、表面活性剂、二元复合体系的顺序增加。在二元驱采出液中加入FeSO4、盐酸和氯化钠后,脱水率可小幅提高。驱油剂对界面张力的影响为:吡咯啉>二元复合体系>HPAM。相同浓度下的电导率大小为:二元复合体系>吡咯啉>HPAM,与脱水率相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表面活性二元复合 聚丙烯酰胺 吡咯啉 模拟采出 破乳 脱水率 界面张力 电导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体系提高石油采收率 被引量:8
4
作者 张巧莲 《胶体与聚合物》 1999年第1期46-46,F003,共2页
叙述了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驱体系提高石油采收率的主要机理和发展现状及前景
关键词 提高采收率 表面活性 asp 复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碱与储层矿物反应液中硅、铝浓度测定及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的影响 被引量:4
5
作者 陈忠 柴国兴 +1 位作者 马利成 周志齐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60-362,共3页
介绍了用钼酸铵、铬天青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碱与储层矿物反应液中硅、铝元素浓度所用的试剂、操作程序及标准工作曲线。使用硅和铝标准溶液建立的测硅和测铝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μg/mL和0~0.8μg/mL。实验用碱与储层矿物反应... 介绍了用钼酸铵、铬天青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碱与储层矿物反应液中硅、铝元素浓度所用的试剂、操作程序及标准工作曲线。使用硅和铝标准溶液建立的测硅和测铝标准曲线的线性范围分别为0~4μg/mL和0~0.8μg/mL。实验用碱与储层矿物反应液为0.5%~5%NaOH溶液、0.5%~5%Na2CO3溶液分别与石英、斜长石、高岭石、伊利石、蒙脱石等反应后的混合液。显色后的测硅溶液可以稀释后测吸光度而显色后的测铝溶液则不能稀释。浓度为50μg/mL的HPAM对铝浓度测定无干扰;10μg/mL的聚合物HPAM对硅浓度测定,10μg/mL的表面活性剂OP 10对硅、铝浓度测定有轻微影响但可以忽略(使吸光度略增大)。图6表2参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 储层 矿物反应 硅浓度 铝浓度 测定 表面活性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Cr^(3+)对碱/表面活性剂/聚合物复合体系性质影响 被引量:3
6
作者 张可 卢祥国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238-241,292,共5页
在由1.4 g/L HPAM、2.5 g/L石油磺酸盐、12 g/L Na2CO3组成的ASP污水溶液中分别加入0、17.5、35、70、140 mg/L(以Cr3+计)醋酸铬,在45℃下考察铬加量对驱油液多项性能的影响。加入铬交联剂使ASP驱油液的表观黏度~放置时间(0~20 h)曲线... 在由1.4 g/L HPAM、2.5 g/L石油磺酸盐、12 g/L Na2CO3组成的ASP污水溶液中分别加入0、17.5、35、70、140 mg/L(以Cr3+计)醋酸铬,在45℃下考察铬加量对驱油液多项性能的影响。加入铬交联剂使ASP驱油液的表观黏度~放置时间(0~20 h)曲线、界面张力~放置时间曲线、黏度~剪切速率曲线、储能模量~角频率曲线、损耗模量~角频率曲线均整体上移,铬加量越大则上移幅度越大。其中油水界面张力在放置时间≤5天时均在超低值范围(10-3mN/m),5天后加Cr3+17.5 mg/L的ASP的界面张力低于不加铬的体系。通过~1.27μm2的均质人造岩心的阻力系数特别是残余阻力系数,随加铬量的增加而大幅度增大。VK=0.89、K≈1.0μm2的层内非均质人造岩心在水驱后注入ASP时压力升高幅度随加铬量的增大而大幅增大,转水驱后注入压力的下降幅度则相差不多;水驱后注入0.38 PV不加铬和加Cr3+140 mg/L的ASP液,采收率增值分别为29.8%和34.1%,注入0.1 PV无铬ASP+0.18 PV加铬(140 mg/L)ASP+0.1 PV无铬ASP使采收率增值达到39.4%。图5表4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聚合物(asp)油体系 铬交联asp油体系 铬浓度 黏度性质 黏弹性 界面张力 渗流阻力 油效率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配型表面活性剂与碱/聚合物三元驱油体系的筛选实验研究 被引量:2
7
作者 周雅萍 于涛 +2 位作者 刘家林 郭丽娜 郭冬梅 《精细石油化工进展》 CAS 2010年第1期24-26,共3页
针对辽河油田某特定区块油藏特征和油品性质,对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壬基醚、碱Na2CO3及疏水型聚合物进行复配,对复配体系与原油间界面活性和溶液增粘能力进行实验研究,应用正交实验法进行实... 针对辽河油田某特定区块油藏特征和油品性质,对阴离子型表面活性剂重烷基苯磺酸盐、非离子型表面活性剂聚氧乙烯壬基醚、碱Na2CO3及疏水型聚合物进行复配,对复配体系与原油间界面活性和溶液增粘能力进行实验研究,应用正交实验法进行实验方案设计,通过直接比较和计算分析等方法得出最佳配方:阴离子表面活性剂质量分数0.1%~0.125%,非离子表面活性剂0.15%,Na2CO31.6%~1.8%,疏水型聚合物0.12%。该驱油体系具有较高的界面活性,长期热稳定性较好,而且解决了阴离子表面活性剂的盐析现象和非离子表面活性剂吸附损失大、需要的碱含量高、溶解性能差等问题,同时拓宽了表面活性剂、碱剂在复合驱油体系中的使用含量范围,筛选出的复配型驱油体系适应性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交实验法 复配型表面活性剂//聚合物三元复合油体系 界面张力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功能表面活性剂SY-2在三元复合驱注入井防堵中的应用
8
作者 刘军 李华 +3 位作者 王茹满 郭云霞 王云 张永海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76-78,共3页
研制了含两种官能团的表面活性剂SY-2,用于三元复合驱替液注入井的增注处理。该剂在砂岩储层岩石表面吸附成膜,减少聚合物的吸附量,阻止碱与岩石反应,防止注入井堵塞。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经0.1%SY-2水溶液处理的石英砂,对聚合物的吸附量... 研制了含两种官能团的表面活性剂SY-2,用于三元复合驱替液注入井的增注处理。该剂在砂岩储层岩石表面吸附成膜,减少聚合物的吸附量,阻止碱与岩石反应,防止注入井堵塞。室内实验结果表明,经0.1%SY-2水溶液处理的石英砂,对聚合物的吸附量下降超过70%,在1.2%NaOH水溶液中的溶蚀率平均减小60%;水驱油至含水98%的树脂胶结石英砂岩心,经0.1%SY-2水溶液处理后注入三元复合驱替液,注入量达15 PV时驱替压力为初始值的1.52倍,而未经SY-2处理直接注入时为初始值的2.14倍;SY-2处理不影响三元复合驱岩心的采收率增值。在大庆杏六区东部Ⅰ块三元复合驱项目中,一部分可能出现注入困难的注入井实施了SY-2预处理,三元复合驱替液的注入压力平均降低1.35 MP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 三元复合 注入井 增注处理 聚合物吸附 岩反应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聚合物/羧基甜菜碱二元复合体系驱替水驱后残余油的机理 被引量:8
9
作者 夏惠芬 王刚 +2 位作者 鞠野 刘仁强 诸葛祥龙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57-361,共5页
实验研究在30℃下进行。实验聚表二元复合体系为1.0 g/L HPAM、2.0 g/L羧基甜菜碱在矿化度3.7 g/L的模拟大庆油田采出水中的溶液,与模拟大庆油(黏度10 mPa.s)间的界面张力为5.8×10-3mN/m,1-1000 s-1范围的表观黏度与1.0 g/L HPAM... 实验研究在30℃下进行。实验聚表二元复合体系为1.0 g/L HPAM、2.0 g/L羧基甜菜碱在矿化度3.7 g/L的模拟大庆油田采出水中的溶液,与模拟大庆油(黏度10 mPa.s)间的界面张力为5.8×10-3mN/m,1-1000 s-1范围的表观黏度与1.0 g/L HPAM溶液十分接近。在玻璃刻蚀大庆油藏仿真均质微观模型上,水驱20 PV的采收率为55.795%,注入20 PV二元体系使采收率增加39.724%;在二元复合体系驱替过程中,注入、采出口之间主流区域内的水驱后残余油在二元复合体系作用下发生变形,伸长并形成油丝,主要以油丝的形式被驱出;过渡区和边角区的残余油则主要以W/O乳状液的形式被驱出。W/O乳状液中的乳化水滴通过圈闭、Y型孔道挤压及水滴变形、断裂这3种方式形成并汇集为比较连续的W/O乳状液流,二元复合体系以W/O乳状液的形式由主流区扩展到两侧的过渡区,再进入边角区,启动死油区的残余油,从而扩大了波及体积,提高了驱油效率。图5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聚合物/表面活性二元复合体系 羧基甜菜 微观均质模型 化学 油机理 残余油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破乳剂的研制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瑞泉 张晏 +1 位作者 孙福祥 李秀红 《油气田地面工程》 北大核心 2009年第6期1-3,共3页
以O/W型高驱油剂含量模拟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为介质,评价了多种不同类型聚醚型破乳剂对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破乳效果,选择破乳效果较好的破乳剂单剂,采用均匀配方设计方法设计了10个复配破乳剂配方,从中优选出一个对高驱油剂含量... 以O/W型高驱油剂含量模拟三元复合驱采出液为介质,评价了多种不同类型聚醚型破乳剂对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破乳效果,选择破乳效果较好的破乳剂单剂,采用均匀配方设计方法设计了10个复配破乳剂配方,从中优选出一个对高驱油剂含量弱碱体系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破乳效果良好的复配型破乳剂GFD410-8。在碱(Na2CO3)加量为2000mg/kg、表面活性剂加量为600mg/kg、聚合物加量为600mg/kg的O/W型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水含量为70%)中投加40mg/kg破乳剂GFD410-8,45℃下静置沉降30min后的油相水含量和水相含油量分别降低到30.0%和1366mg/L,达到了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经过30min静置沉降后水相含油量不大于3000mg/L,油相水含量不大于30%的技术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 采出 破乳 碳酸钠 表面活性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三元复合驱污水中三元组分对液膜强度的影响 被引量:10
11
作者 杨付林 陈庆海 +1 位作者 李俊刚 康万利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93-94,98,共3页
随着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技术的推广使用 ,污水的处理变得越来越困难。三元复合驱采出污水中三元组分对O/W型乳状液的聚并破乳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研究方法 ,研究了三元组分对液膜强度的影响。这有助于研究三元组... 随着大庆油田三元复合驱技术的推广使用 ,污水的处理变得越来越困难。三元复合驱采出污水中三元组分对O/W型乳状液的聚并破乳起着重要的影响。本文采用一种简便而有效的研究方法 ,研究了三元组分对液膜强度的影响。这有助于研究三元组分对液膜作用的微观机理 ,可为三元复合驱污水处理技术研究提供较为直接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三元复合 微观机理 含油污水处理 膜强度 三元复合 表面活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采出液新型破乳剂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陈平 《石油规划设计》 2015年第1期4-9,50,共6页
近年来,为保证原油稳产,大庆油田大面积推广应用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在增加原油产量和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采出液中残留的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含量逐渐增多,导致采出液乳化严重、破乳效果差、药剂用量大、处理成本高等问题,给... 近年来,为保证原油稳产,大庆油田大面积推广应用三元复合驱油技术,在增加原油产量和大幅度提高原油采收率的同时,采出液中残留的聚合物、碱、表面活性剂含量逐渐增多,导致采出液乳化严重、破乳效果差、药剂用量大、处理成本高等问题,给生产管理带来了较大难度。因此,开展了新型三元破乳剂研究。论述了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的主要特性和三元破乳剂破乳原理,针对杏十联地区三元-1、三元-2转油站采出液特性,研发了7种新型破乳剂,以及室内试验和现场试验情况。研发的破乳剂配方和加药模板,对于油田其他区块三元复合驱采出液破乳,具有一定的参考和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 采出 新型破乳 聚合物浓度 表面活性浓度 加药模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ASP复合驱油体系瞬时界面张力的研究 被引量:32
13
作者 牟建海 李干佐 +2 位作者 李英 曹绪龙 曾胜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1776-1780,共5页
以胜利油田孤岛试验区原油为油相, 用正交试验筛选了碱/天然混合羧酸盐/聚合物驱油体系, 讨论了各组分对ASP复合驱油体系油水瞬时界面张力的影响, 并探讨了各组分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及其在油水界面的吸附机理.
关键词 表面活性 聚合物 复合油体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油体系粘弹性及界面活性对驱油效率的影响 被引量:24
14
作者 夏惠芬 刘春泽 +3 位作者 侯吉瑞 岳湘安 宋文玲 刘中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61-64,93,共5页
实验研究了大庆油田所用ASP三元复合驱替液的驱油效率与碱浓度之间的关系。在45℃(大庆油藏温度)下,随碱浓度增大(0~1.5×104mg/L),NaOH/ORS 41/HPAM蒸馏水溶液在全部实验剪切速率范围内的粘度及在全部实验剪切振荡频率范围内的损... 实验研究了大庆油田所用ASP三元复合驱替液的驱油效率与碱浓度之间的关系。在45℃(大庆油藏温度)下,随碱浓度增大(0~1.5×104mg/L),NaOH/ORS 41/HPAM蒸馏水溶液在全部实验剪切速率范围内的粘度及在全部实验剪切振荡频率范围内的损耗模量、储能模量、松弛时间均不断下降,表明溶液粘弹性不断减小;溶液与原油间的动态界面张力(60min稳定值)基本上不受聚合物浓度的影响,而随碱浓度的增大而下降,在碱浓度≥8.0×103mg/L时达到超低值(10-3mN/m)。用注入水(矿化度3.7×103mg/L)配制的相同ORS 41和HPAM浓度、不同碱浓度(0、3.0×103、6.0×103、1.2×104mg/L)的ASP溶液在不同岩心上的驱油效率变化规律有很大不同,水驱后提高采收率的幅度,在人造非均质岩心上在碱浓度3.0×103和6.0×103mg/L时达到高峰值,在标准长度和加长至两倍长度的两组天然均质岩心上随碱浓度增大而逐步提高,在碱浓度增大至1.2×104mg/L时略有降低。高碱浓度ASP溶液尽管具有超低界面张力,但由于粘度低、粘弹性低,驱油效率也低;油水界面张力在10-1~10-2mN/m、粘弹性(和粘度)较高的ASP溶液在岩心上驱油效率最高;超低界面张力不是绝对必要的。图4表2参1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 聚合物三元复合油体系 粘弹性 界面张力 粘度 油效率 浓度 界面活性 氢氧化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油液各组分在矿场试验中的滞留研究 被引量:11
15
作者 李道山 廖广志 +1 位作者 贾庆 陈星宏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62-366,共5页
介绍了大庆油田已完成的 4个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情况 ,包括试验区油藏目的油层地质概况 (给出了粘土矿物组成 ) ,井位图和井网结构 ,地层水和配液水基本矿化组成 ,三元复合驱替液组分组成、段塞结构及大小 ,注入概况 ,全区 (以及个别典... 介绍了大庆油田已完成的 4个三元复合驱矿场试验情况 ,包括试验区油藏目的油层地质概况 (给出了粘土矿物组成 ) ,井位图和井网结构 ,地层水和配液水基本矿化组成 ,三元复合驱替液组分组成、段塞结构及大小 ,注入概况 ,全区 (以及个别典型井 )采收率提高值以及驱油液及组分在油层内的滞留。这 4个矿场试验是 :中区西部先导性试验 ;杏五中块先导性试验 ;小井距试验区加牺牲剂RH的先导性试验 ;杏二区扩大性试验。在 4个试验区各选1口典型井 ,中部西区加选中心井 ,共 5口井 ,连续测定矿场试验期间这 5口井采出液中碱NaOH、聚合物HPAM、表面活性剂ORS41或B(以及生物表面活性剂RH)的浓度 ,给出相对浓度 (实测浓度与注入浓度之比 )随注入PV数的变化曲线 ,主要关联粘土矿物含量以及驱油液组成、段塞大小 ,讨论了各组分的滞留、曲线峰值及峰位等。结论如下 :①在 3个组分中表面活性剂ORS41(和B)在油层中滞留量最大 ,油层粘土含量越高 ,滞留量越大 ;②生物表面活性剂作为牺牲剂与磺酸盐ORS41复配 ,可以减少ORS41在油层的滞留量 ,减少三元复合驱配方中ORS41的用量 ;③ 3种组分在采出液中出现的顺序 ,先是碱或聚合物 ,二者相对浓度峰位接近 ,表面活性剂的产出滞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 聚合物 牺牲 滞留 油层 asp三元复合 粘土 矿场试验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室内实验研究 被引量:13
16
作者 马涛 邵红云 +3 位作者 王海波 蒋平 魏铁军 汤达祯 《中国海上油气》 CAS 2008年第1期41-43,47,共4页
根据实验筛选了适合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最佳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并在70℃下对该体系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为1 200mg/L、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 500mg/L形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可达到0.002 17mN/m,粘度可... 根据实验筛选了适合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的最佳表面活性剂和聚合物,并在70℃下对该体系的性能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聚合物浓度为1 200mg/L、表面活性剂浓度为1 500mg/L形成的二元复合驱油体系,油水界面张力可达到0.002 17mN/m,粘度可达到16.8mPa·s;该体系具有一定的耐温性和耐盐性,适合在70℃、矿化度5 000~15 000mg/L的油藏使用;物模驱油实验结果表明,水驱后注无碱二元复合驱油体系可提高采收率32.1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元复合油体系 表面活性 聚合物 界面张力 粘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碱三元复合体系用于聚驱后进一步提高采收率 被引量:11
17
作者 孙灵辉 代素娟 吴文祥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88-91,共4页
在室内实验研究了大庆油田条件下,水驱、聚合物驱之后低碱(NaOH)浓度的ASP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所用聚合物为M^-=1.6×10^7,HD=26%的HPAM;表面活性剂为Witco公司的烷基苯磺酸盐ORS-41和国产月桂酰二乙醇胺NNR,用矿化度3... 在室内实验研究了大庆油田条件下,水驱、聚合物驱之后低碱(NaOH)浓度的ASP三元复合驱的驱油效果。所用聚合物为M^-=1.6×10^7,HD=26%的HPAM;表面活性剂为Witco公司的烷基苯磺酸盐ORS-41和国产月桂酰二乙醇胺NNR,用矿化度3.7g/L的模拟注入水配液,模拟油黏度9.56mPa·S,实验温度45℃。NaOH/0.3%ORS-41/1.2g/L HPAM溶液的黏度~剪切速率曲线和储能模量~振荡频率曲线,随碱浓度减小(1.5%或1.2%~0.1%)而整体上移,即溶液黏度和黏弹性增大。在Kw≈1μm^2、VK=0.72的三层段非均质人造岩心上,水驱、聚合物驱(1000mg/L,0.57PV)后注入0.3%NaOH/0.3%ORS-41或NNR/1600或1800mg/LHPAM溶液(0.30Pv),采收率增值为13.5%~16.0%。最终采收率为66.4%-70.5%,含水曲线表明聚驱和复合驱过程中有油墙产生;NNR体系界面张力为10^-2mN/m,ORS-41体系为10^-1mN/m。在不同直径、连接有不同直径盲端的平行流道微观模型上。直接观察到水驱、聚驱后复合驱的波及区域明显大于水驱后聚驱的波及区域,聚驱后水驱油藏实施低碱三元复合驱可进一步增大波及体积。图5表1参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面活性/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替 浓度 流变性 黏弹性 物理模型 油效果 波及体积 聚合物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降低三元复合驱化学剂用量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鹿守亮 田燕春 +1 位作者 于佰林 杨林 《大庆石油地质与开发》 CAS CSCD 2001年第6期43-45,共3页
在保证三元复合体系综合性质不变的前提下 ,采用复配技术来降低碱及主表面活性剂的用量。通过碱的复配 ,可使强碱的用量降低一倍。利用烷基芳基磺酸盐 (TD)与生物表面活性剂 (RH)的复配 ,可使主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减少 2 5 %~ 75 %。在... 在保证三元复合体系综合性质不变的前提下 ,采用复配技术来降低碱及主表面活性剂的用量。通过碱的复配 ,可使强碱的用量降低一倍。利用烷基芳基磺酸盐 (TD)与生物表面活性剂 (RH)的复配 ,可使主表面活性剂的用量减少 2 5 %~ 75 %。在降低聚合物用量研究中 ,主要研究了不同分子量聚合物与体系粘度的关系 ,同时筛选出了具有较强抗碱、抗盐能力的新型缔合聚合物NAPS ,在同样粘度下 ,可比普通聚合物 (大庆助剂厂产分子量为 14 0 0× 10 4聚丙烯酰胺 )用量降低 5 0 %以上。室内物理模拟实验及成本估算研究表明 ,所筛选的新配方可比目前实施的矿场注入配方中化学剂投资成本降低 2 6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 用量 复配 表面活性 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元复合驱油液各组分在大庆油砂上的吸附研究 被引量:41
19
作者 李道山 侯吉瑞 徐瑞娟 《油田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58-361,共4页
实验测定了ASP驱油液各组分在大庆油田矿场试验区油砂上的静态吸附量和油藏岩心内的动态滞留量 ,考察了 3种有机牺牲剂减少吸附量的效能。实验温度 45℃。油砂由岩心制得 ,其岩石和粘土矿物组成已测。当溶液含 12 g/L碱 (NaOH或Na2 CO3 ... 实验测定了ASP驱油液各组分在大庆油田矿场试验区油砂上的静态吸附量和油藏岩心内的动态滞留量 ,考察了 3种有机牺牲剂减少吸附量的效能。实验温度 45℃。油砂由岩心制得 ,其岩石和粘土矿物组成已测。当溶液含 12 g/L碱 (NaOH或Na2 CO3 )、12 0 0mg/LHPAM时 ,表面活性剂ORS41(Witco)和B(Stepan)在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均经过最大值 ,出现最大值时的平衡浓度分别为 3.1和 2 .1mmol/L ,预吸附牺牲剂生物表面活性剂RH(1.5g/L)、石油羧酸钠 (5g/L)、木质素磺酸钠 (10 g/L)不改变吸附等温线的形状 ,但使表面活性剂吸附最大值降低6 0 %— 30 %。ASP驱油液中 ,两种碱和HPAM在油砂上的吸附等温线均为Langmuir型 ,碱耗达到平衡需要 2 0— 30小时 ,NaOH的碱耗约为Na2 CO3 的 2倍 ,HPAM的最大吸附量为 0 .4mg/g油砂。在不使用牺牲剂时 ,表面活性剂、碱 (NaOH)、HPAM在岩心内的滞留量分别为 0 .0 81、0 .2 10、0 .0 5 7mg/ g岩心 (注入 0 .6PVASP驱油液 ,再水驱到 4PV) ,流出液中初见HPAM、NaOH和表面活性剂时的注入量分别为 0 .2、0 .2 3、0 .3PV ,相对浓度达到最大时的注入量分别为 0 .9、0 .9、1.0PV ,各组分在岩心内的相对滞留量大小依次为表面活性剂、碱、聚合物。 3种牺牲剂降低各组分滞留量的效果 ,在作为前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元复合 表面活性 聚合物 牺牲 油藏岩心 静态吸附 动态滞留 大庆油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疏水缔合聚合物三元复合体系的静动态吸附行为 被引量:11
20
作者 魏举鹏 曹宝格 +1 位作者 李华斌 罗平亚 《钻采工艺》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6期82-85,共4页
针对大庆油田条件下疏水缔合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新配方,研究了两种复合体系中各驱油剂的吸附量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测定了两种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四种驱油剂在含油、不含油条件下的饱和滞留量和注入0.3PV时的滞留... 针对大庆油田条件下疏水缔合聚合物ASP三元复合驱新配方,研究了两种复合体系中各驱油剂的吸附量并对其特征进行了分析。通过岩心流动实验,测定了两种ASP三元复合体系中四种驱油剂在含油、不含油条件下的饱和滞留量和注入0.3PV时的滞留量。研究结果表明,在复合体系中,碱和表面活性剂在大庆岩心砂上的吸附都符合Langmuir吸附,吸附等温线为L型;疏水缔合聚合物的吸附等温线是由L型和H型组合而成,吸附等温线出现最高点,表现出多层吸附的特征;氢氧化钠的吸附量和滞留量都大于碳酸钠的吸附量和滞留量;表面活性剂和疏水缔合聚合物在氢氧化钠复合体系中的吸附量都小于碳酸钠复合体系中的吸附量;碱和表面活性的滞留量都小于在大庆岩心砂上的吸附量,而缔合聚合物的滞留量却大于吸附量;含油岩心中,碱、表面活性剂和疏水缔合聚合物的滞留量都小于在不含油岩心中的滞留量。结论对ASP复合驱体系的组成、段塞设计、油藏数值模拟等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sp三元复合 表面活性 疏水缔合聚合物 吸附量 滞留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