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与(超)大型矿集区的形成:科学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15
1
作者 顾雪祥 唐菊兴 +2 位作者 王成善 陆彦 王乾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4-349,共6页
青藏高原及邻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块具有世界规模级的成矿富集区 ,迄今所发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 ,在时间抑或空间上均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反映了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青藏高原周边及内部岩石圈... 青藏高原及邻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块具有世界规模级的成矿富集区 ,迄今所发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 ,在时间抑或空间上均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反映了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青藏高原周边及内部岩石圈薄弱地带的壳幔置换过程、层圈交换作用、流体活动及其地球化学分馏过程 ,是控制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成矿大陆动力学研究是阐明该区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和进一步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 矿集区 青藏高原 成矿作用 矿产资源 流体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造山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的成矿作用——以小秦岭金矿集中区为例 被引量:36
2
作者 王义天 毛景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62-566,共5页
小秦岭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变迁,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过渡,并最终在伸展体制下于晚燕山期形成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其深部过程为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拆沉作用而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小秦岭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主要产... 小秦岭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变迁,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过渡,并最终在伸展体制下于晚燕山期形成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其深部过程为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拆沉作用而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小秦岭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主要产出3种类型的金矿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成矿时代特征表明,本区金的成矿作用奏始于碰撞造山作用的后期,主成矿期发生在造山作用期后以伸展体制为主导的晚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在造山作用期后常常发育伸展构造,伸展体制下的变形变质演化和多源流体活动使大规模成矿作用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成矿作用 伸展体制 成矿作用 金矿床 空间分布 成矿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碰撞造山作用与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成矿系列 被引量:20
3
作者 喻亨祥 夏斌 +1 位作者 刘家远 吴郭泉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213-219,共7页
东准噶尔是中亚 -兴蒙巨型构造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炭纪—二叠纪经历了强烈的板块碰撞造山作用 ,发育多种多样的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矿床。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明显受碰撞造山作用的制约。从碰撞造山前→洋 -陆俯冲→... 东准噶尔是中亚 -兴蒙巨型构造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炭纪—二叠纪经历了强烈的板块碰撞造山作用 ,发育多种多样的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矿床。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明显受碰撞造山作用的制约。从碰撞造山前→洋 -陆俯冲→陆 -陆碰撞→陆内造山挤压 -伸展→板内裂谷 ,区域花岗岩类从大洋M型斜长花岗岩类→岛弧I型钙碱性花岗岩类→造山隆起区Ⅰ型钙碱性花岗岩类、S型偏碱性花岗岩类→陆内俯冲断裂深熔I型钙碱性花岗岩类、后造山拉张A2 型碱性花岗岩类→板内裂谷A1型碱性花岗岩类依次成群成带演化形成。其中 ,碰撞造山挤压 -伸展转变期是花岗岩类大规模发育时期 ,也是与花岗岩类有关金属成矿作用的高峰期 ,主要形成了两类含矿花岗岩及相关的两个金属成矿系列 :陆内俯冲断裂深熔Ⅰ型钙碱性花岗岩类及有关铜、金 (铁、钼 )等金属成矿系列和后造山拉张A2 型碱性花岗岩类及有关锡成矿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花岗岩类 金属成矿系列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增生、碰撞造山作用与区域成矿规律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王宗起 阎臻 +4 位作者 闫全人 王涛 刘树文 徐学义 陈俊璐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1期47-48,共2页
秦岭造山带是由古生代增生与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叠合而成。尽管其岩石组合类型复杂多样,但大地构造相保留相对齐全。这些相单元与不同成因类型的矿床有密切的时空关系。1秦岭古生代俯冲造山形成的南、北两套弧-盆体系与VMS型Pb-Zn、Cu、
关键词 秦岭 斑岩型 碰撞造山作用 带型金矿 矿床 矿藏 矿带 型金矿 花岗斑岩 北大巴 高钾钙碱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论秦岭碰撞造山作用对华北石炭二叠纪海侵过程的控制 被引量:26
5
作者 陈世悦 《岩相古地理》 CSCD 1998年第2期48-53,共6页
晚古生代—三叠纪是秦岭造山带主造山作用的碰撞造山期,其中石炭二叠纪是点接触至面接触碰撞的阶段。华北石炭二叠纪发育有4次较大规模的海侵,时代分别为C21-C1-12,C1-22-C22,P12和P13。岩相古地理制图及... 晚古生代—三叠纪是秦岭造山带主造山作用的碰撞造山期,其中石炭二叠纪是点接触至面接触碰撞的阶段。华北石炭二叠纪发育有4次较大规模的海侵,时代分别为C21-C1-12,C1-22-C22,P12和P13。岩相古地理制图及海侵沉积单元空间展布规律的分析结果表明,海侵来自华北地块南侧的秦岭残余海盆,且海侵具有由东向西逐渐推进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海侵 残余海盆 石炭纪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专项计划《青藏高原的碰撞造山作用及效应》项目通过评审验收
6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I0008-I0008,共1页
2007年3月29—30日,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对肖序常院士负责的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专项计划《青藏高原的碰撞造山作用及效应》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项目... 2007年3月29—30日,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在京共同组织有关专家对肖序常院士负责的国土资源部“十五”科技专项计划《青藏高原的碰撞造山作用及效应》项目和中国地质调查局《青藏高原演化与资源环境效应》项目进行了评审验收。国土资源部国际合作与科技司和中国地质调查局有关领导亲自主持项目评审验收会,中国地质科学院有关领导参加了会议。评审验收会上各课题负责人详细汇报了几年来课题研究取得的重要成果和新发现。以李廷栋院士为主任组成的评审委员会对项目成果给予了高度的评价,一致认为,本项目实物工作量充分、成果内容丰富、资料翔实、数据可靠、论证有据,取得了重要进展,圆满地完成了各项任务,为在青藏高原开展更深入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基础。项目取得的主要成果包括下述几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青藏高原 项目评审 中国地质调查局 国土资源部 中国地质科学院 资源环境效应 国际合作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造山带碰撞体制的成矿作用及金等矿床分布规律 被引量:66
7
作者 陈衍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3-261,共9页
准噶尔造山带是乌拉尔—蒙古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的碰撞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并经历了先挤压后伸展的演化过程。区内的金等矿床主要就位于晚石炭世—二叠纪,集中分布在碰撞造山作用较强烈的地带,矿床形成于碰撞作... 准噶尔造山带是乌拉尔—蒙古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的碰撞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并经历了先挤压后伸展的演化过程。区内的金等矿床主要就位于晚石炭世—二叠纪,集中分布在碰撞造山作用较强烈的地带,矿床形成于碰撞作用的挤压—伸展转变期。因此该区金等矿床的成矿时间、空间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与碰撞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空间及动力学背景完全吻合,表明适于用碰撞造山成矿模式指导找矿和研究。而该区矿床的实际分布也确与碰撞造山成矿模式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成矿作用 金矿床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祁结合部位陇山杂岩变泥质岩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
8
作者 栗娟娟 卢俊生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5-923,共29页
陇山杂岩位于秦-祁结合部位,是研究此结合部位构造演化的重要岩石构造单元。为探讨秦-祁结合部位的构造演化历史,本研究对陇山杂岩的变泥质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化学、变质相平衡模拟和LA-ICP-MS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相观察及矿物... 陇山杂岩位于秦-祁结合部位,是研究此结合部位构造演化的重要岩石构造单元。为探讨秦-祁结合部位的构造演化历史,本研究对陇山杂岩的变泥质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化学、变质相平衡模拟和LA-ICP-MS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相观察及矿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陇山杂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21LS30-1记录了2个变质演化阶段:早期进变质阶段(M_(1))(Bt+Pl+Qz+Rt+Ilm)和峰期变质阶段(M_(2))(Bt+Grt+Pl+Qz+Rt+Ilm+Liq)。含矽线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21LS37同样记录了2个变质演化阶段:早期进变质阶段(M_(1))(Bt+Sil+Pl+Qz)和峰期变质阶段(M_(2))(Bt+Sil+Grt+Kfs+Pl+Qz+Ilm+Liq)。视剖面图模拟计算显示2个样品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813~821℃、1.08~1.1 GPa和815~819℃、0.93~0.97 GPa,达到了中压麻粒岩相变质。LA-ICP-MS独居石U-Pb定年得到4个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451~425 Ma、455~431 Ma、415~395 Ma、415~394 Ma。陇山杂岩与北秦岭造山带在古生代经历了相似的构造过程,推测陇山杂岩可能是北秦岭造山带向西延伸的部分,经历了古生代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祁结合部位 杂岩 相平衡模拟 独居石U-Pb定年 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和壳幔相互作用——来自火山-侵入杂岩和岩石包体的证据 被引量:51
9
作者 杜杨松 曹毅 +3 位作者 袁万明 楼亚儿 李顺庭 鲁鑫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294-1302,共9页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_2—J_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_3—K_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 安徽沿江地区地处长江深大断裂带的中部,构造上隶属由华北板块与扬子板块在 T_2—J_2发生陆-陆碰撞形成的大别造山带的前陆带。在 J_3—K_1时期,区内发生了岩石圈伸展减薄背景下的碰撞后到岩石圈拆沉背景下的造山后岩浆活动和相应的壳幔相互作用,形成了广泛分布的碰撞后到造山后火山-侵入杂岩组合。碰撞后岩浆活动大致发生在125~145Ma,铜陵地区辉长岩包体和大量堆积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富碱岩浆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繁昌盆地中的中分村组和赤砂组火山岩以及南部侵入岩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过铝质的长英质岩套;由中部铜陵地区的中酸性侵入岩和北外带侵入岩等构成的中钾-高钾钙碱性岩系和由铜陵地区的中基性侵入岩、庐枞盆地龙门院组和砖桥组火山岩、宁芜盆地龙王山组和大王山组火山岩以及沿长江两岸呈 NE 方向分布的富碱岩浆岩构成的橄榄安粗岩系属于碰撞后岩浆岩组合中的准铝质的镁铁质-长英质火成岩岩套。造山后岩浆作用大致发生在105~125Ma。宁芜地区辉长岩的侵入标志着这一时期的开始,而宁芜和庐枞地区过碱性岩的形成标志着这一时期的结束。在这一时期形成的岩石中,由繁昌盆地蝌蚪山组火山岩和庐枞盆地双庙组火山岩以及宁芜盆地辉长岩侵入体组成的碱性岩系和由庐枞盆地浮山组火山岩和宁芜盆地娘娘山组火山岩组成的过碱性岩系属于造山后碱性-过碱性火成岩岩套。与碰撞后到造山后岩浆活动相对应,在安徽沿江地区中生代发生了两期壳幔相互作用。其中早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上部圈层的底侵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强烈的相互作用,而晚期壳幔相互作用表现为起源于岩石圈地幔下部圈层的玄武岩浆与中下地壳间微弱的相互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后到后岩浆作用 壳幔相互作用 -侵入杂岩 中生代 安徽沿江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造山带的碰撞事件时限的确定 被引量:72
10
作者 李继亮 孙枢 +4 位作者 郝杰 陈海泓 侯泉林 肖文交 吴继敏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315-320,共6页
在造山带研究中,引发变形作用和山脉隆升的造山作用的时代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在,Sttile的造山幕术语已经被人们摈弃了,但是,迄今还有不少地质学家沿用诸如印支运动、燕山造山作用和喜马拉雅造山幕之类的术语。碰撞造山作用是... 在造山带研究中,引发变形作用和山脉隆升的造山作用的时代是一个重要问题。现在,Sttile的造山幕术语已经被人们摈弃了,但是,迄今还有不少地质学家沿用诸如印支运动、燕山造山作用和喜马拉雅造山幕之类的术语。碰撞造山作用是一个在碰撞事件之后的均变过程。碰撞事件没有遗留下任何可以观察到的地质记录,因此,我们必须运用碰撞事件发生前和发生后产生的地质记录来限定碰撞事件的时代范围。在本文中,运用大洋岩石圈消减过程中的沉积作用、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来限定碰撞下限,运用碰撞后同造山时期的岩浆作用和变质作用以及磨拉石沉积作用来作为碰撞事件的时代上限。所有这些时代标志都是依据地质观察提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碰撞事件 时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中亚-蒙古造山带东段的锡林郭勒杂岩:早华力西期造山作用的产物而非古老陆块?——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证据 被引量:66
11
作者 薛怀民 郭利军 +3 位作者 侯增谦 周喜文 童英 潘晓菲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2001-2010,共10页
锡林郭勒杂岩是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褶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变质岩系,以前多被当着前寒武纪的古老地块。本文通过对该杂岩中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发现,副片麻岩中的锆石多为岩浆锆石,其^(206)Pb/^(238)U加权平... 锡林郭勒杂岩是华北板块北缘古生代褶皱带内出露面积最大的变质岩系,以前多被当着前寒武纪的古老地块。本文通过对该杂岩中副片麻岩和正片麻岩的锆石SHRIMP U-Pb年代学研究发现,副片麻岩中的锆石多为岩浆锆石,其^(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406±7Ma,指示它们的原岩主要是由近同期(略早些)的岩浆岩风化后就近沉积的产物,该年龄应代表源区(岛弧型?)花岗岩的形成时间,同时也是副片麻岩原岩沉积的下限年龄。正片麻岩中岩浆锆石的^(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为382±2Ma,代表花岗片麻岩原岩的侵位年龄。岩石中锆石的变质增生边的形成年龄为337±6Ma,代表锡林郭勒杂岩发生变质和变形的时间,该变质事件可能与贺根山缝合带内所发生的一次主要的碰撞造山作用有关。这些年龄资料充分说明,锡林郭勒杂岩并非古老地块,而是华力西早期岩浆作用、沉积作用和变质作用事件的产物.整个事件是在较短的时间范围内(~70Ma)完成的,推测该杂岩发育在碰撞造山带的弧前环境。中亚-蒙古造山带东南部(内蒙古的中、东部)碰撞前的构造格局可能不是典型的多岛洋体制,由于缺少古老的陆块,造山过程更多的表现为大洋的大陆化过程,即洋内俯冲形成岛弧,岛弧在被动大陆边缘拼贴聚合转化为新的大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 蒙古 碰撞 锡林郭勒杂岩 华力西期 碰撞造山作用 产物 岩浆锆石 U-Pb zircon SHRIMP 年代学研究 证据 Orogenic Belt Central complex North China Craton Products ages GRANITIC GNEISS passive continental margin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造山带的早古生代多期变质作用 被引量:68
12
作者 张建新 于胜尧 孟繁聪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1179-1190,共12页
北秦岭造山带的秦岭岩群以高级变质岩石为特征,主要包括少量榴辉岩、高压麻粒岩和区域上广泛分布的麻粒岩-角闪岩相变质岩石。年代学研究显示秦岭岩群中不同岩石记录了多期变质作用。已有的定年资料给出北秦岭官坡地区的榴辉岩的年龄为5... 北秦岭造山带的秦岭岩群以高级变质岩石为特征,主要包括少量榴辉岩、高压麻粒岩和区域上广泛分布的麻粒岩-角闪岩相变质岩石。年代学研究显示秦岭岩群中不同岩石记录了多期变质作用。已有的定年资料给出北秦岭官坡地区的榴辉岩的年龄为500Ma左右,代表榴辉岩相的变质时代。结合岩相学资料,对两个高压麻粒岩样品的SHRIMP和LA-ICPMSU-Pb测定分别获得504±7Ma和506±3Ma的年龄,应代表高压麻粒岩相变质时代。这表明高压麻粒岩和相邻的榴辉岩有相近的变质时代,但形成在造山带中不同的构热造环境中。西峡地区的角闪二辉麻粒岩的U-Pb定年给出两组早古生代年龄,一组为440±2Ma,可能代表了中低压麻粒岩相的变质时代,另一组为426±1Ma,应代表区域角闪岩相的变质时代。桐柏山北部的石榴二辉麻粒岩的U-Pb定年数据给出436±1Ma的年龄,为中压麻粒岩相的变质时代。这些资料表明北秦岭造山带经历了早奥陶世的俯冲和地壳增厚作用,并在晚志留世遭受了广泛的巴罗式区域变质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北秦岭 榴辉岩 高压麻粒岩 U-PB定年 巴罗式变质作用 碰撞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影响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的因素及其机制 被引量:58
13
作者 陈衍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8年第A08期109-118,共10页
基于分析陆内俯冲过程物质的活化迁移规律建立了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认为仰冲板片上依次出现热液矿床带、花岗岩基带和斑岩带。探讨了陆内俯冲的角度、速度、俯冲板片物质成分、地热梯度等因素对陆内俯冲成岩成矿模式空间分带模型的... 基于分析陆内俯冲过程物质的活化迁移规律建立了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认为仰冲板片上依次出现热液矿床带、花岗岩基带和斑岩带。探讨了陆内俯冲的角度、速度、俯冲板片物质成分、地热梯度等因素对陆内俯冲成岩成矿模式空间分带模型的影响,推导了有关的变异形式,在充分显示碰撞造山成岩成矿模式之科学性和实用性的同时,为在碰撞造山带或陆内俯冲区进行实际找矿提供了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成岩 成矿模式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北带早志留世构造作用及其区域地质意义 被引量:7
14
作者 罗金海 车自成 +2 位作者 刘良 陈丹玲 曹远志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17-521,共5页
目的探讨西昆仑北带的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信息,为北昆仑的碰撞造山作用时限提供新的证据。方法对原划为古元古界的埃连卡特群片麻岩中的白云母进行40Ar/39A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并结合区域地质分析。结果埃连卡特群片麻岩中白云母40A... 目的探讨西昆仑北带的早古生代构造-热事件信息,为北昆仑的碰撞造山作用时限提供新的证据。方法对原划为古元古界的埃连卡特群片麻岩中的白云母进行40Ar/39Ar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并结合区域地质分析。结果埃连卡特群片麻岩中白云母40Ar/39Ar坪谱年龄和等时线年龄分别为434.9 Ma±4.6Ma,436.1 Ma±4.8 Ma。结论早志留世的这次构造-热事件应该是库地—其曼于特新元古代—奥陶纪洋盆闭合之后中昆仑地块与塔里木地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埃连卡特群 40Ar/39Ar测年 早志留世 北昆仑碰撞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准噶尔地区造山型金矿床时空分布、成矿动力学背景及模式 被引量:6
15
作者 丁嘉鑫 韩申 +4 位作者 黄柏诚 吴艳爽 张博 肖飞 王永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439-1461,共23页
造山型金矿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缘,俯冲增生或碰撞造山体制,是现代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西准噶尔地区有几十个造山型金矿,但其究竟形成在洋壳俯冲增生造山过程还是洋盆闭合后的碰撞造山过程,尚不清楚.本文系统总结了西准噶尔地区造山型金... 造山型金矿形成于汇聚板块边缘,俯冲增生或碰撞造山体制,是现代矿床学研究的热点之一.西准噶尔地区有几十个造山型金矿,但其究竟形成在洋壳俯冲增生造山过程还是洋盆闭合后的碰撞造山过程,尚不清楚.本文系统总结了西准噶尔地区造山型金矿的时空分布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它们主要赋存于达拉布特断裂西北侧,可分为安齐(包括哈图金矿)和萨尔托海(包括萨Ⅰ金矿)两个成矿带;成矿作用受控于达拉布特走滑断裂引发的区域变质变形事件,矿体主要赋存于中晚石炭世变质火山沉积岩或蛇绿岩中,发育NaCl—H2 O—CO2±CH4±N2流体包裹体体系,成矿温度为170~380℃,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热液,晚期为大气降水热液;成矿同位素年龄为271~300 Ma,已有资料显示西准噶尔地区存在多期次俯冲增生作用,并于晚石炭世—早二叠世消减完毕.而造山型金矿广泛发育的达拉布特西北侧古洋盆闭合于308~328 Ma,此后为大陆碰撞造山体制,因此西准噶尔造山型金矿形成于大陆碰撞造山体制,适合于碰撞造山成岩成矿和流体作用模式.晚石炭世—早二叠世,达拉布特地区陆—陆或弧陆碰撞过程中,大规模的韧脆性剪切变形及区域变质事件导致地层及围岩中不稳定组分发生变质活化,形成含矿变质流体,流体向上运移至韧—脆性转换带内形成了西准噶尔造山型金矿成矿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型金矿 流体 碰撞造山作用 西准噶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神奇美丽的横断山:地壳演化塑造的奇迹——“三江并流”世界自然遗产地形成地质背景浅析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义昭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282-294,共13页
三江并流是反映地球演化主要阶段的杰出代表,区内保存着反映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和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留下的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为解读三江并流地壳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关资料表明,三江并流是与青藏高原和横断... 三江并流是反映地球演化主要阶段的杰出代表,区内保存着反映特提斯演化不同阶段和喜马拉雅期陆内造山阶段留下的丰富的地质遗迹,这些地质遗迹为解读三江并流地壳演化的历史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有关资料表明,三江并流是与青藏高原和横断山脉一起发育成长起来的,它们均经历了特提斯的演化,并且都是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强烈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本文比较详细地介绍了横断山脉的形成演化过程及其与青藏高原形成演化之间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横断 三江地区 三江并流自然遗产地 青藏高原 特提斯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奥里洪地块麻粒相变质作用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3
17
作者 李晓春 于津海 +2 位作者 桑丽芹 罗莉 朱国荣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2期3346-3356,共11页
早古生代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发生了大规模的增生-碰撞造山运动,本文研究的地区——奥里洪地块记录了巴尔古津微板块与西伯利亚克拉通碰撞造山的事件。对奥里洪地块出露的两种典型的高级变质岩——石榴辉石岩和石榴黑云片麻岩的矿物成分... 早古生代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发生了大规模的增生-碰撞造山运动,本文研究的地区——奥里洪地块记录了巴尔古津微板块与西伯利亚克拉通碰撞造山的事件。对奥里洪地块出露的两种典型的高级变质岩——石榴辉石岩和石榴黑云片麻岩的矿物成分分析和变质温压计算,表明它们都经历了麻粒岩相的峰期变质作用,峰期变质温度达到770~800℃,而压力曾达到1.0GPa左右;峰后的退变质作用仍具有较高的温度,但压力明显降低(700~730℃,0.65GPa和710~766℃,0.50GPa),显示了一个近等温降压(ITD)的顺时针P-T轨迹特征。石榴黑云片麻岩中变质锆石的原位LA-ICP-MS U-Pb定年表明,麻粒岩相峰期变质年龄为479±2Ma,而峰前变质可能在500Ma就已经开始。峰后的退变质作用很可能发生在475~460Ma之后。整个造山作用持续了至少35Ma。对比蒙古-图瓦地块及中国东北佳木斯-额尔古纳地块已厘定出的变质作用及岩浆活动年龄可以发现,西伯利亚克拉通南缘不同地区增生-碰撞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是不同的,奥里洪地区造山作用相对年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伯利亚克拉通 额尔古纳地块 退变质作用 意义 tectonic significance retrograde METAMORPHISM granulite facies METAMORPHISM 碰撞造山作用 峰期变质 southern Mineral composition metamorphic rocks garnet PYROXENITE collision orogeny 麻粒岩相 high temperature 石榴辉石岩 片麻岩 矿物成分分析 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斑岩铜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68
18
作者 李诺 陈衍景 +1 位作者 赖勇 李文博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9期2177-2188,共12页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简称乌山)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得尔布干深断裂北侧的额尔古纳地体。作为兴蒙造山带的一部分,额尔古纳地体经历了古生代俯冲增生、早中生代碰撞造山和晚中生代—新生代期间的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碰撞后构造演化。乌山... 内蒙古乌努格吐山(简称乌山)斑岩铜钼矿床位于得尔布干深断裂北侧的额尔古纳地体。作为兴蒙造山带的一部分,额尔古纳地体经历了古生代俯冲增生、早中生代碰撞造山和晚中生代—新生代期间的与太平洋板块俯冲有关的碰撞后构造演化。乌山矿床形成于侏罗纪,是陆-陆碰撞体制斑岩矿床的典型实例,其地质地球化学特征有助于理解碰撞环境的斑岩矿床的成因,因此本文报道该矿床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学、激光拉曼光谱和扫描电镜/能谱研究结果。乌山矿床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化、石英-绢云母-多金属硫化物化和伊利石-石英-碳酸盐化为特征。石英中可见水溶液包裹体、含子晶和含 CO_2三相流体包裹体,但晚阶段石英中缺乏后两类包裹体。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510℃,盐度最高达75.8 wt%Nacl eqv,包裹体的子晶矿物有石盐、黄铜矿以及指示氧化条件的赤铁矿,气相成分富含 CO_2,液相成分以水为主,且多含 CO_3^(2-)。矿化主要发生在中阶段,可分为早期的钼矿化阶段和晚期的铜矿化阶段,其成矿温度分别为340℃~510℃和240℃~340℃。该阶段流体盐度介于6.3~52.0 wt%NaCl eqv。中阶段包裹体含石盐和黄铜矿子矿物,富气相、富液相与含子晶包裹体共存,且具有相近的均一温度,而盐度相差悬殊,指示流体发生沸腾,成矿物质快速沉淀。晚阶段流体温度降低至100℃~240℃,盐度则低于12.4 wt%NaCl eqv。总之,早阶段成矿流体来自岩浆,以高温、高盐度、高氧逸度、富 CO_2为特征;中阶段流体发生沸腾,导致 CO_2逸失、氧逸度降低、成矿物质快速沉淀;晚阶段流体以低温、低盐度、无子晶、贫 CO_2为特征,可能属大气降水热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铜钼矿床 流体包裹体 碰撞造山作用 乌努格吐 兴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元古代构造格架与演化 被引量:39
19
作者 董云鹏 张国伟 +1 位作者 赵霞 姚安平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5-124,共10页
秦岭造山带是经历了多阶段的多陆块长期裂解、拼合的复合型造山带。最新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共同揭示沿商丹带分布有中新元古代蛇绿岩,并伴生有与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弧后盆地、岩浆弧、高压变质作用,表明北秦岭... 秦岭造山带是经历了多阶段的多陆块长期裂解、拼合的复合型造山带。最新的地质、地球化学和同位素年代学综合研究共同揭示沿商丹带分布有中新元古代蛇绿岩,并伴生有与板块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弧后盆地、岩浆弧、高压变质作用,表明北秦岭于中元古代末—新元古代初曾发展成为类似于现代板块构造体制的活动大陆边缘,出现板块向北俯冲消减、弧后盆地的生成和蛇绿岩构造侵位及其后的碰撞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蛇绿岩 地球化学 年代学 变质作用 元古代 格架 秦岭 碰撞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晚志留世-石炭纪伸展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日俊 孙龙德 +6 位作者 杨海军 张光亚 曾昌民 冯晓军 文磊 张强 贾铁干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30-48,共19页
通过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满西地区发现晚志留世一石炭纪伸展构造。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组成,平面上组成两条北东—南西向的左行雁列状正断层带;剖面上构成负花状构造和堑垒构造。根据生长系数计算结果,... 通过精细的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中部的满西地区发现晚志留世一石炭纪伸展构造。伸展构造由一系列规模不大的正断层组成,平面上组成两条北东—南西向的左行雁列状正断层带;剖面上构成负花状构造和堑垒构造。根据生长系数计算结果,正断层形成于晚志留世,在泥盆纪和石炭纪持续活动,于石炭纪末停止活动。正断层活动的高峰期为晚志留世。该期伸展构造在塔中和塔北地区也有发育,反映当时塔里木盆地处于区域性伸展构造背景。塔里木盆地晚志留世—石炭纪的伸展构造,是昆仑早古生代晚期(晚奥陶世—中志留世)碰撞造山后构造应力松弛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盆地地震解释 晚志留世-石炭纪正断层 左行张扭性断层带 负花状构 堑垒构 生长系数 昆仑加里东碰撞造山作用 后应力松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