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缘177~135Ma碰撞造山事件:扬子地台西缘玄武岩^(40)Ar/^(39)Ar同位素证据
1
作者 侯增谦 陈文 卢记仁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288-288,共1页
本文采用激光探针^(40)Ar/^(39)Ar测年技术测定了扬子地台西缘玄武岩^(40)Ar/^(39)Ar同位素年龄。研究发现,主喷发年龄为259Ma的峨眉大火成岩省玄武岩普遍遭受了年龄为177~135Ma的区域性构造- 热事件的强烈影响。该事件是劳亚。
关键词 青藏高原 碰撞造山事件 扬子地台 玄武岩 氩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白马雪山和鲁甸花岗岩基SHRIMP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62
2
作者 简平 刘敦一 孙晓猛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37-342,共6页
应用SHRIMP方法对滇西北2个花岗质岩基——白马雪山和鲁甸花岗岩进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白马雪山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239±6 Ma,鲁甸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214±6 Ma。这一研究为解决金沙江地区的碰撞造山事件的... 应用SHRIMP方法对滇西北2个花岗质岩基——白马雪山和鲁甸花岗岩进行同位素地质年代学研究。研究表明,白马雪山花岗闪长岩的侵位年龄为239±6 Ma,鲁甸黑云母二长花岗岩为214±6 Ma。这一研究为解决金沙江地区的碰撞造山事件的时代问题提供了同位素地质年代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花岗岩基 碰撞造山事件 SHRIMP年代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黑龙江桦南地区黑龙江杂岩锆石U-Pb定年 被引量:30
3
作者 李旭平 焦丽香 +3 位作者 郑庆道 董晓 孔凡梅 宋召军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909-1916,共8页
黑龙江杂岩主要由绿片岩相变质岩和糜棱岩化构造片岩组成,长期以来与麻山杂岩一起被认为代表佳木斯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但这种认识缺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古生物资料的支持。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桦南地区湖南营组绿片岩进行了锆石LA-... 黑龙江杂岩主要由绿片岩相变质岩和糜棱岩化构造片岩组成,长期以来与麻山杂岩一起被认为代表佳木斯地块的前寒武纪基底,但这种认识缺乏可信的同位素年代学及古生物资料的支持。对出露于黑龙江省东部桦南地区湖南营组绿片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定年研究。结果显示锆石的Th/U比值为0.27~1.27,变化较大;获得两组^(206)Ph/^(238)U年龄数据:其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511±10Ma(n=13,MSWD=1.6)和274.7±3.6Ma(n=9,MSWD=0.91)。黑龙江杂岩中最老的年龄969~747Ma表现来自中元古和新元古代。这些年龄与黑龙江杂岩的年龄与来自俯冲碰撞变质事件的~511Ma的年龄结合起来,表明黑龙江杂岩中含有经历晚新元古——早古生代造山作用的碎屑锆石,亦或代表着在俯冲拼贴过程中混入的麻山杂岩块体。~275Ma年龄反映黑龙江杂岩经历的一次碰撞造山事件,可能与晚古生代古亚洲洋闭合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黑龙江省 桦南 地区 杂岩 碎屑锆石 U-Pb定年 complex zircon dating weighted average ages METAMORPHIC age 同位素年代学 前寒武纪基底 碰撞造山事件 绿片岩相 古亚洲洋闭合 佳木斯地块 作用 早古生代 新元古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南极普里兹带多斯变质作用及其对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重建的启示 被引量:10
4
作者 刘晓春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1808-1818,共11页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一条经受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高级构造热事件影响的多相变质带,其构造演化过程与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密切相关。新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资料表明,普里兹带中的格林维尔期高级变质作用是区域性的,并经历了>970Ma... 东南极普里兹带是一条经受格林维尔期和泛非期高级构造热事件影响的多相变质带,其构造演化过程与罗迪尼亚和冈瓦纳超大陆的形成密切相关。新的岩石学和年代学资料表明,普里兹带中的格林维尔期高级变质作用是区域性的,并经历了>970Ma和930~900Ma两个演化阶段(期),变质条件达到相对高温高压的麻粒岩相。格林维尔期造山作用起始于活动大陆边缘或岛弧环境下的岩浆增生,最后发展到陆陆碰撞,从而使印度、东南极西陆块和非洲的卡拉哈里克拉通拼合在一起,构成了罗迪尼亚超大陆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普里兹带中的泛非期高级变质作用并不象前人认为的那样只发生在中低压麻粒岩相条件下,而是达到高压麻粒岩相,并具有近等温减压的顺时针P-T演化轨迹。格林维尔期变质先驱的普遍存在说明泛非期碰撞造山事件主要叠加在印度-南极陆块东缘的基底杂岩之上,所以其主缝合线的位置应该在现今普里兹带的东南方向,并可能向南极内陆延伸到甘布尔采夫冰下山脉。对不同类型岩石的精细定年揭示,普里兹带中泛非期造山作用过程从570Ma一直持续到490Ma,这与东非造山带的晚期碰撞阶段大致相吻合。因此,冈瓦纳超大陆的最后拼合可能是通过西冈瓦纳、印度-南极陆块和澳大利亚-南极陆块等三个陆块的近于同期碰撞来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南极 普里兹带 高级变质作用 罗迪尼亚超大陆 冈瓦纳 超大陆重建 启示 East Antarctica GRANULITE facies active continental margin 麻粒岩相 泛非期 tectonic evolution 作用 碰撞造山事件 HIGH temperature HIGH pressure 印度 活动大陆边缘 during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