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滑板运动中碰撞速度对头部不同部位损伤风险的差异研究
1
作者 包涵 李汪勇 朱晓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74-474,共1页
目的滑板运动中头部损伤(14%~50%)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线性加速度峰值(PLA)是评估头部损伤风险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碰撞速度下头部不同部位的力学响应,为后续头部损伤研究和头盔研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研究采用THMUS... 目的滑板运动中头部损伤(14%~50%)是造成死亡的主要原因之一,线性加速度峰值(PLA)是评估头部损伤风险的重要指标。本研究旨在分析不同碰撞速度下头部不同部位的力学响应,为后续头部损伤研究和头盔研发提供理论支撑。方法研究采用THMUS的头部有限元模型(HFEM),对其设置4、5、6、7、8 m/s 5种速度进行仿真碰撞计算,得到前部、后部与侧部的PLA。应用SPSS Statistic 26软件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探究碰撞部位和速度对PLA的影响,统计学显著性水平α设为0.05。结果统计结果显示,碰撞速度(P<0.01)对PLA产生显著性影响,而碰撞部位无显著性影响。同一部位碰撞时,速度越大,PLA越大,该部位损伤风险越高。不同碰撞速度下侧部的PLA始终最大,8 m/s时达到110.20 g。前部PLA在4 m/s到6 m/s时小于后部,而在7、8 m/s时大于后部。当以7 m/s碰撞地面时,前部和后部PLA分别为84.59、80.31 g,前部是后部的1.05倍,当以8 m/s碰撞地面时,前部和后部PLA分别为109.18、96.94 g,前部是后部的1.13倍。结论不同碰撞速度对头部不同部位的力学影响不同。碰撞速度与损伤风险呈正相关,4~8 m/s时滑板运动员头侧部相对于其他部位的损伤风险最大,当碰撞速度较大时,前部损伤风险高于后部。滑板运动头盔需要加强侧部的缓冲性能,提升装备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滑板运动 碰撞速度 头部损伤 部位损伤 单因素方差分析 头部有限元模型 速度峰值 损伤风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玻璃碎片抛距理论模型用于推算汽车碰撞速度的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许洪国 高延令 陈礼璠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246-251,211,共7页
本文研究了玻璃碎片的运动规律,建立了广义抛物运动数学模型,提出了求算模型参数的方法。然后用不同方法求出一个事故案例的汽车碰撞速度。结果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广义抛物运动模型可以计算事故的碰撞速度。同其它方法相比,它具有可以... 本文研究了玻璃碎片的运动规律,建立了广义抛物运动数学模型,提出了求算模型参数的方法。然后用不同方法求出一个事故案例的汽车碰撞速度。结果比较表明,本文提出的广义抛物运动模型可以计算事故的碰撞速度。同其它方法相比,它具有可以推算碰撞地点位置、玻璃碎片场不易破坏、参数容易确定的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碎片 广义抛物运动 汽车 碰撞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算交通事故汽车碰撞速度的综合约束方法 被引量:2
3
作者 许洪国 李世武 +1 位作者 施树明 李江 《中国安全科学学报》 CAS CSCD 1998年第3期60-64,共5页
推算汽车交通事故中车辆的碰撞速度是进行交通事故技术鉴定的重要内容。笔者提出不同于理论计算和经验方法的综合计算方法,来推算汽车的碰撞速度。这种方法可避免单参数方法造成的失误。
关键词 交通事故 碰撞速度 综合约束法汽车 事故鉴定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平面动载实验中碰撞速度和倾斜度测试的一个方法 被引量:1
4
作者 卢芳云 蔡清裕 +2 位作者 陈刚 王志兵 张振宇 《国防科技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2000年第1期94-97,共4页
平面动载实验中 ,飞片碰撞速度和碰撞状态是加载条件的一个基本描述。本文采用电探针技术 ,给出了一个同时测得真实飞片速度和碰撞倾斜状态的探针排布设计。此设计用于化爆产生平面动载的氮化硅粉体冲击波活化研究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测... 平面动载实验中 ,飞片碰撞速度和碰撞状态是加载条件的一个基本描述。本文采用电探针技术 ,给出了一个同时测得真实飞片速度和碰撞倾斜状态的探针排布设计。此设计用于化爆产生平面动载的氮化硅粉体冲击波活化研究 ,取得了较为理想的测试结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速度 平面动载实验 气炮 测试 碰撞倾斜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推算汽车碰撞速度的两种图解法 被引量:1
5
作者 许洪国 王云鹏 李三红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5期297-300,共4页
本文根据动量平衡和动量守恒定律的基本原理,提出了两种推算碰撞前汽车动量或碰撞速度的图解方法。这两种图解方法绘制简单,适合编程由计算机制作。为交通事故再现推测碰撞速度提供了一种简单实用的方法。
关键词 动量 碰撞速度 图解法 汽车 交通事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Y-12铝合金熔化的临界碰撞速度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庆明 《北京理工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2000年第4期427-430,共4页
借助于二级轻气炮 ,实现了 L Y- 12铝合金弹丸以 4~ 6 km/ s的速度对铝双层板的超高速碰撞 .对 L Y- 12铝合金球形弹丸超高速冲击铝双层板熔化的临界条件进行了研究 .实验时 ,弹丸直径为 5mm;双层板前板材料为 L Y- 12铝合金 ,厚 3mm;... 借助于二级轻气炮 ,实现了 L Y- 12铝合金弹丸以 4~ 6 km/ s的速度对铝双层板的超高速碰撞 .对 L Y- 12铝合金球形弹丸超高速冲击铝双层板熔化的临界条件进行了研究 .实验时 ,弹丸直径为 5mm;双层板前板材料为 L Y- 12铝合金 ,厚 3mm;后板材料为 L- 4纯铝 ,厚 3mm;前后板间隙 12 0 mm.实验表明 ,碰撞速度 5km/ s是引起 L Y- 12铝合金熔化的临界速度 .从理论、数值计算两方面对此进行了分析和说明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冲击相变 熔化 LY-12铝合金 临界碰撞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爆炸焊接中覆板碰撞速度的确定
7
作者 郭子如 张仲一 +5 位作者 周佐玉 魏善太 何志伟 刘锋 刘伟 李洪伟 《工程爆破》 CSCD 2020年第4期35-41,共7页
为了给爆炸焊接中覆板碰撞速度提供更多的理论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物理模型自行推导了另外两种覆板碰撞速度的计算公式,讨论了覆板碰撞速度的影响因素,并对若干实际爆炸焊接场景的碰撞速度进行了计算与比较,这些实际场景的焊接质量良好... 为了给爆炸焊接中覆板碰撞速度提供更多的理论计算方法,按照一定的物理模型自行推导了另外两种覆板碰撞速度的计算公式,讨论了覆板碰撞速度的影响因素,并对若干实际爆炸焊接场景的碰撞速度进行了计算与比较,这些实际场景的焊接质量良好。结果表明,计算结果处于焊接窗口参数之中,而且这些设计和计算对爆炸焊接实践具有一定指导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焊接 碰撞速度 速度上下限 覆板 影响因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碰撞速度对安全性影响的数值模拟分析
8
作者 张桂荣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48-50,53,共4页
利用有限元原理分析了汽车碰撞变形的节点位移,用变形刚度方法分析了正面碰撞的变形过程,通过分析汽车速度从48km/h提高到56 km/h与刚性墙正面碰撞的模拟车身变形结果,得出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加,车身前端变形加大,驾驶室平均加速度也随着... 利用有限元原理分析了汽车碰撞变形的节点位移,用变形刚度方法分析了正面碰撞的变形过程,通过分析汽车速度从48km/h提高到56 km/h与刚性墙正面碰撞的模拟车身变形结果,得出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加,车身前端变形加大,驾驶室平均加速度也随着碰撞速度的提高而增加,当碰撞速度增加时应加强汽车车身自我保护区段的刚度,以保证乘员的安全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车辆 碰撞速度 安全性 模拟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速度和行人年龄对下肢严重损伤风险的影响 被引量:5
9
作者 王丙雨 聂进 +3 位作者 Dietmar OTTE 王方 韩勇 彭倩 《汽车安全与节能学报》 CAS CSCD 2018年第1期25-31,共7页
研究了真实交通事故中的行下肢损伤风险。应用了"德国深入事故调查研究"(GIDAS)数据库中的带有行人下肢损伤的404个案例,采用逻辑回归的方法,研究了汽车碰撞速度和行人年龄对行人下肢严重损伤(AIS2+)以及胫骨/腓骨骨折风险的... 研究了真实交通事故中的行下肢损伤风险。应用了"德国深入事故调查研究"(GIDAS)数据库中的带有行人下肢损伤的404个案例,采用逻辑回归的方法,研究了汽车碰撞速度和行人年龄对行人下肢严重损伤(AIS2+)以及胫骨/腓骨骨折风险的影响。结果显示:碰撞速度和行人年龄都是影响行人下肢AIS2+损伤和胫骨/腓骨骨折风险的显著性因素。在所用样本中,当碰撞速度为47.5 km/h时,行人下肢AIS2+损伤风险为50%;当碰撞速度高达64.5 km/h时,胫骨/腓骨骨折风险为50%。同时,行人下肢损伤风险随着年龄的增大而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被动安全 行人碰撞事故 下肢AIS2+损伤 胫/腓骨骨折 逻辑回归模型 碰撞速度 祗人辱汝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临界碰撞速度下的编组列车耐撞性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鹏飞 王晋乐 朱涛 《铁道机车车辆》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28-32,共5页
为了验证车辆在碰撞临界速度下的耐撞性,基于EN 15227-2008标准,对某编组列车进行碰撞仿真分析。碰撞速度设置为临界速度42 km/h,分为固定编组和重联编组2个工况。模型中考虑了钩缓装置和吸能装置的力学特性,通过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的速... 为了验证车辆在碰撞临界速度下的耐撞性,基于EN 15227-2008标准,对某编组列车进行碰撞仿真分析。碰撞速度设置为临界速度42 km/h,分为固定编组和重联编组2个工况。模型中考虑了钩缓装置和吸能装置的力学特性,通过车辆在碰撞过程中的速度、加速度、车体变形、能量变化等指标分析来验证车辆的耐撞性,并对2种编组形式的碰撞响应进行对比分析。仿真研究的结果表明:列车的2种编组方式耐撞性能均可满足相关标准要求;在车辆端部(包括一位端和二位端)安装防爬吸能装置可有效防止列车爬车并提高碰撞临界安全速度;重联编组的耐撞性能更加优良,但其碰撞损失经济成本较高,可以进一步改进重联处吸能装置的配置以达到更好的效果。研究成果为车辆编组形式在整车耐撞性设计上的应用提供了一定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编组列车 临界碰撞速度 车钩 耐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速度和碰撞角度对典型材料起电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翟维鹏 胡小锋 +1 位作者 周帅 王莹莹 《兵工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358-1364,共7页
针对飞行器沉积静电问题,以典型材料起电电压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索在不同碰撞角度、碰撞速度条件下,典型材料与空气颗粒物碰撞后的起电变化规律。采取模拟试验和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研究空气颗粒物碰撞角度和碰撞速度对于典型材... 针对飞行器沉积静电问题,以典型材料起电电压为研究对象,进一步探索在不同碰撞角度、碰撞速度条件下,典型材料与空气颗粒物碰撞后的起电变化规律。采取模拟试验和仿真分析相结合的方式,重点研究空气颗粒物碰撞角度和碰撞速度对于典型材料的起电影响,初步得出部分材料起电电压随碰撞角度和碰撞速度的变化规律。试验结果表明:典型材料起电电压随着碰撞角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大,随着碰撞速度的增加近似呈线性增大;碰撞速度会影响接触面积和接触模式,碰撞角度会影响接触面积中不同模式所占比例,二者共同影响着典型材料起电电压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静电 典型材料 空气颗粒物 碰撞角度 碰撞速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辆行人事故碰撞速度重建技术研究 被引量:1
12
作者 车兴平 谢静茹 +3 位作者 黄云 明健雄 邱金龙 赵辉 《重庆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0-44,共5页
车辆行人事故碰撞速度重建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通过典型的人车事故案例对传统车速重建方法进行验证,并提出一种新的车速重建方法。采集27例具有事故数据记录器(event data recorder,EDR)数据的案例对抛距法计算精度进行验证,分析碰撞速... 车辆行人事故碰撞速度重建仍存在较大不确定性,通过典型的人车事故案例对传统车速重建方法进行验证,并提出一种新的车速重建方法。采集27例具有事故数据记录器(event data recorder,EDR)数据的案例对抛距法计算精度进行验证,分析碰撞速度重建的影响因素,并建立碰撞速度与影响因素的线性回归方程。结果表明:抛距法相对误差最大值为36.7%,最小值为1. 5%,平均相对误差为7. 1%; WRR值与碰撞速度具有正相关性,随碰撞速度增加WRR值增加;在相同的碰撞速度下,发动机罩前缘高度较高的车型导致的WRR值更低;WRR值和发动机罩前缘高度是碰撞速度重建的重要参数。指出行人抛距法计算精度不高,建立的基于WRR值和发动机前缘高度的车辆行驶速度计算方法,将成为制动痕迹和行人抛距缺失情况下车速重建方法的重要补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车事故 碰撞速度 包络率 事故重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速度对活性弹丸作用多层靶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向荣 侯聪 +2 位作者 张金忠 张凌云 罗鑫 《兵器装备工程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6-72,共7页
针对活性弹丸更有效地应用于制式弹丸,提高动能弹丸的威力,利用非线性动力学数值模拟软件AUTODYN-3D对不同碰撞速度下活性弹丸侵彻多层靶进行了侵彻与爆炸联合毁伤效应研究。基于多组弹丸对20 mm RHA迎弹靶和后效铝靶数值模拟,揭示了碰... 针对活性弹丸更有效地应用于制式弹丸,提高动能弹丸的威力,利用非线性动力学数值模拟软件AUTODYN-3D对不同碰撞速度下活性弹丸侵彻多层靶进行了侵彻与爆炸联合毁伤效应研究。基于多组弹丸对20 mm RHA迎弹靶和后效铝靶数值模拟,揭示了碰撞速度对毁伤效应的影响机理。研究结果表明:活性弹丸激活率与碰撞速度具有一定匹配关系,可建立活性弹丸结构预测模型;随着碰撞速度的提高,活性材料在侵彻迎弹钢靶时激活率逐渐增大,1#后效铝靶受侵彻与爆炸联合毁伤面积一直增大;当速度超过1400 m/s时,进入2#后效铝靶靶前反应的活性材料减少,对其侵彻与爆炸联合毁伤能力表现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研究结果对于构建活性弹丸梯度引发形式,大幅提高活性弹丸战场毁伤能力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弹丸 碰撞速度 侵彻与爆炸 激活率 匹配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两车迎面碰撞的有限元法和碰撞接近速度模拟数值分析
14
作者 张桂荣 《拖拉机与农用运输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5期46-47,60,共3页
分析了汽车碰撞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理论,通过对接近速度的改变对车身碰撞减速度的影响,和不同接近速度下两车碰撞吸收能量特性的分析,得出了在不同的接近速度下碰撞时,随着接近速度的增加,车身碰撞瞬时减速度增加,且增幅... 分析了汽车碰撞有限元法的基本理论和非线性有限元理论,通过对接近速度的改变对车身碰撞减速度的影响,和不同接近速度下两车碰撞吸收能量特性的分析,得出了在不同的接近速度下碰撞时,随着接近速度的增加,车身碰撞瞬时减速度增加,且增幅较大;两车迎面相撞时,大车吸收的能量小于中型车吸收的能量等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碰撞 有限元法 碰撞接近速度 模拟数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低速碰撞下运动头盔力学响应与性能分析
15
作者 关琳琳 李汪勇 朱晓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474-474,共1页
目的对运动头盔不同部位进行多次低速碰撞,比较不同部位受冲击时的力学响应,分析冲击部位和冲击次数对头盔的抗冲击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款不同材质不同类型的运动头盔,使用CADEX单轴头盔碰撞试验机模拟头盔从0.8 m高度自由落体撞击地... 目的对运动头盔不同部位进行多次低速碰撞,比较不同部位受冲击时的力学响应,分析冲击部位和冲击次数对头盔的抗冲击性能的影响。方法选取3款不同材质不同类型的运动头盔,使用CADEX单轴头盔碰撞试验机模拟头盔从0.8 m高度自由落体撞击地面(实际碰撞速度约为3.96 m/s冲击平砧),分别碰撞头盔顶部、后部、前部、左侧和右侧,同一部位重复碰撞3次,获得各部分线性加速度峰值(PLA),PLA越小头盔抗冲击性能越佳。环境温度为26℃,湿度为40%RH。结果随着碰撞次数增加,各部位PLA均增加。第1次碰撞后,头盔A顶部PLA最大为137.6 g,后部PLA最小为121.1 g。头盔B右侧PLA最大为139.4 g,前部PLA最小为126.8 g;3次碰撞后,头盔A右侧PLA最大为322.1 g(大于国家标准300 g),无法对头部进行有效保护,左侧PLA次之为213.2 g,其前部PLA最小为140.4 g。运动头盔B右侧PLA为398.6 g,左侧PLA为344.6 g,左侧及右侧PLA均大于300 g,其后部最小为148.8 g,且左侧及右侧PLA的增大趋势大于顶部、前部及后部3个区域。运动头盔C 3次顶部碰撞后,其PLA均大于300 g,在第3次碰撞后PLA为773.7 g,为避免对实验仪器的损坏未对其他部位进行测试。结论多次碰撞影响头盔的保护性能,随着碰撞次数的累积,头盔保护性能下降,其中头盔左侧和右侧的冲击对头盔的抗冲击性能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由落体 冲击次数 碰撞速度 速度峰值 力学响应 实验仪器 多次碰撞 环境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运动头盔缓冲层材料和厚度的改变对头部碰撞的影响
16
作者 石安琪 李汪勇 朱晓兰 《医用生物力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S01期547-547,共1页
目的改变运动头盔缓冲层的材料和厚度,探究相同碰撞速度下其对头部碰撞线性加速度峰值PLA的影响,为头盔的设计和佩戴人员预防损伤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基于建立的头盔-头部有限元模型,使用LS-Pre Post正向建模5种头盔缓冲层厚度(22、2... 目的改变运动头盔缓冲层的材料和厚度,探究相同碰撞速度下其对头部碰撞线性加速度峰值PLA的影响,为头盔的设计和佩戴人员预防损伤提供生物力学参考。方法基于建立的头盔-头部有限元模型,使用LS-Pre Post正向建模5种头盔缓冲层厚度(22、24、26、28、30 mm),其中头部模型为THMUS头部有限元模型,通过改变头盔缓冲层厚度和材料属性(设置3种不同的EPS缓冲材料,材料1到材料3弹性模量依次增大)进行头部碰撞仿真分析,设置头部有限元模型左侧冲击地面,碰撞初速度为6 m/s,仿真时间为20 ms。结果(1)相同材料下,缓冲层厚度越大,PLA值越小,在30 mm时3种材料PLA均到达最小,材料1到材料3在30 mm时的PLA分别为21.02、20.32、19.08 g。(2)缓冲层厚度相同时,材料弹性模量越大,PLA越小,但厚度从22 mm到30 mm时,3种材料PLA的下降幅度不同,材料1到材料3的下降幅度分别为1.53、1.42、1.33 g,即弹性模量最大的材料3下降幅度最小。(3)3种材料的头盔碰撞,随着缓冲层厚度增加,每种厚度下材料3的PLA均小于其他两种材料,在30 mm缓冲层的材料3的PLA最小。结论不同头盔缓冲层厚度和材料对头部碰撞PLA有影响,一定范围内增加缓冲层厚度和弹性模量可以有效降低头部损伤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头部碰撞 头部模型 材料弹性模量 头部损伤 速度峰值 头盔 碰撞速度 缓冲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车人碰撞事故重建的行人头部动力学响应 被引量:27
17
作者 冯成建 王富平 +3 位作者 徐臣 樊伟 刘盛雄 尹志勇 《医用生物力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164-170,共7页
目的研究行人交通事故中,不同碰撞速度、不同车型及行人不同受撞击部位与行人头部损伤严重度的关系。方法通过MADYMO多刚体动力学软件对一起有视频的行人交通事故进行事故重建,获得初始和边界条件,然后通过获得的边界和初始条件进行不... 目的研究行人交通事故中,不同碰撞速度、不同车型及行人不同受撞击部位与行人头部损伤严重度的关系。方法通过MADYMO多刚体动力学软件对一起有视频的行人交通事故进行事故重建,获得初始和边界条件,然后通过获得的边界和初始条件进行不同车速(20、30、40、50、60 km/h)、不同车型(轿车、SUV型车、面包车)、行人不同受撞击部位(正面、侧面、背面)的模拟碰撞实验,对模拟碰撞实验中行人头部损伤情况进行分析,并利用两例真实行人交通事故对部分结果进行验证。结果不仅车辆碰撞速度、车辆前置结构影响行人头部损伤严重度,行人受撞击部位也是影响行人头部损伤严重度的重要原因。在碰撞速度≤30 km/h时,行人与地面接触造成的损伤可能比与车辆造成的损伤严重;碰撞速度≥40 km/h时,行人头部损伤主要是与车辆接触所致。结论利用监控录像能比较准确地开展行人交通事故重建,从而对行人动力学响应进行分析。在行人交通事故频发路段,对不同车型进行不同限速,能有效减小行人头部损伤的严重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事故重建 动力学响应 碰撞速度 前置结构 头部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轿车保险杠低速碰撞试验研究 被引量:14
18
作者 顾力强 林忠钦 +2 位作者 赵亦希 陈关龙 王怀宝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37-140,共4页
轿车在低速碰撞过程中经常造成人员的伤害 .为了准确评估这种伤害的严重性和保险杠的耐撞性 ,根据 SAE J2 31 9标准建立了用于评估轿车保险杠低速碰撞性能的摆锤式碰撞试验装置和相应的数据采集系统 .采用一种新的摆锤对固定保险杠碰撞... 轿车在低速碰撞过程中经常造成人员的伤害 .为了准确评估这种伤害的严重性和保险杠的耐撞性 ,根据 SAE J2 31 9标准建立了用于评估轿车保险杠低速碰撞性能的摆锤式碰撞试验装置和相应的数据采集系统 .采用一种新的摆锤对固定保险杠碰撞的简化试验方法 ,运用等效能量法分析和推导了对固定安装保险杠碰撞试验的摆锤初始碰撞速度等效转换关系 .通过某型轿车保险杠低速碰撞过程的计算机仿真和试验研究 ,验证了摆锤低速碰撞试验的有效性 ;分析了影响仿真结果与试验结果一致性的主要原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轿车 保险杠 低速碰撞 摆捶式碰撞试验 碰撞性能 初始碰撞速度 耐撞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静电放电参数对电极速度的相关性与机理分析 被引量:16
19
作者 阮方鸣 高攸纲 +2 位作者 石丹 汪柳平 周峰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期977-981,共5页
同步测量了带电人体手握金属小棒电极放电电流的参数和电极运动速度。金属小棒电极与靶电极相撞时的速度对放电电流参数(放电电流峰值、放电电流时间变化率的峰值、火花放电的弧长)的影响,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了考察,获得了在不同人体电... 同步测量了带电人体手握金属小棒电极放电电流的参数和电极运动速度。金属小棒电极与靶电极相撞时的速度对放电电流参数(放电电流峰值、放电电流时间变化率的峰值、火花放电的弧长)的影响,用统计软件SPSS进行了考察,获得了在不同人体电压情况下小棒电极运动速度与放电参数的相关系数。结果表明:充电电压为0.3kV时,放电参数与电极运动速度无关。充电电压为0.5kV及其以上电压时,电极运动速度与放电电流峰值、电流最大上升斜率有极强的正相关性;与放电火花弧长有极强的负相关性。电极向靶的快速接近改变放电间隙的空气压强,改变间隙两端的电场强度,从而引起放电参数的显著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电放电 金属小棒 放电电流 碰撞速度 统计相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船——冰碰撞载荷下球鼻艏结构动态响应研究 被引量:21
20
作者 张健 万正权 陈聪 《船舶力学》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106-114,共9页
文章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船—冰碰撞进行了数值仿真,分别研究了船舶球鼻艏与同质量不同形状、同形状不同质量冰体发生碰撞以及不同碰撞速度下的动态结构响应特性,揭示了不同工况下船舶的损伤变形、碰撞力和能量吸收的规律,得到了冰体... 文章利用非线性有限元法对船—冰碰撞进行了数值仿真,分别研究了船舶球鼻艏与同质量不同形状、同形状不同质量冰体发生碰撞以及不同碰撞速度下的动态结构响应特性,揭示了不同工况下船舶的损伤变形、碰撞力和能量吸收的规律,得到了冰体形状、冰体质量、碰撞速度等因素对船—冰碰撞的影响机理,为提高船舶抗冰载荷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速度 载荷设计 结构动态响应 球鼻艏 船舶 冰体 非线性有限元法 体质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