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Na_2(A^1∑_u^+,v=8~b^3∏_(0u),v=14)-Na体系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效应(英文) 被引量:2
1
作者 李健 倪艳清 +2 位作者 曲健 李永庆 马凤才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344-350,共7页
沙国河及其工作组于1995年发表了COA1∏(v=0)~e3∑-(v=1)与He,Ne及其它碰撞伴的碰撞过程中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并得到了积分干涉角,陈等从理论和实验上发现了Na2(A1∑u+,v=8~b3∏0u,v=14)体系与Na(3s)碰撞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 沙国河及其工作组于1995年发表了COA1∏(v=0)~e3∑-(v=1)与He,Ne及其它碰撞伴的碰撞过程中转动传能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并得到了积分干涉角,陈等从理论和实验上发现了Na2(A1∑u+,v=8~b3∏0u,v=14)体系与Na(3s)碰撞的碰撞量子干涉现象,孙等计算了其积分干涉角,但是对微分干涉角没有过多的计算.本文作为对原子-双原子体系碰撞诱导转动传能的进一步理论研究,在含时一级波恩近似的基础上考虑各向异性相互作用势和长程相互作用势,计算了单叁混合态的Na2(A1∑u+,v=8~b3∏0u,v=14)体系与Na碰撞的微分干涉角,并得到了微分干涉角与碰撞参数的关系,此理论模型对理解和进行分子束实验是非常重要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传能 碰撞诱导量子干涉 干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单三重混合态Na_2(A^1∑~u^+,v=8~b^3Π_(0u),v=14)和Na碰撞传能的干涉相位角的计算(英文) 被引量:1
2
作者 倪艳清 李健 马凤才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1421-1426,共6页
文章详细介绍了单三重混合态同核双原子分子Na2(A1∑u+,v=8~b3Π0u,v=14)和Na碰撞传能的干涉相位角的理论计算方法.并且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势(一种是长程吸引相互作用势,另一种是Lennard-Jones相互作用势),进行了具体的数值计算.... 文章详细介绍了单三重混合态同核双原子分子Na2(A1∑u+,v=8~b3Π0u,v=14)和Na碰撞传能的干涉相位角的理论计算方法.并且采用了两种不同的相互作用势(一种是长程吸引相互作用势,另一种是Lennard-Jones相互作用势),进行了具体的数值计算.在实验温度750 K下,计算积分干涉相位角,与实验值相差很小.干涉相位角的大小表明混合态体系碰撞传能中的量子干涉效应是不容忽视的.最后,分析了干涉相位角随着不同参数的变化关系,发现Na2Na体系中,干涉相位角随各参数变化而变化,但变化不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转动传能 碰撞诱导量子干涉 干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