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大别—苏鲁造山带中朝与扬子克拉通三叠纪碰撞缝合带位置究竟在何处? 被引量:1
1
作者 索书田 钟增球 游振东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4-4,共1页
通过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共同研究,证明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内的超高压—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出露最好、规模最大的超高压—高压变质带,而且主要是在三叠纪(240~210Ma)中朝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间陆—陆碰撞构造背景下形成... 通过十多年来国内外学者的共同研究,证明了大别—苏鲁造山带内的超高压—高压变质带,是世界上出露最好、规模最大的超高压—高压变质带,而且主要是在三叠纪(240~210Ma)中朝克拉通与扬子克拉通间陆—陆碰撞构造背景下形成的。三叠纪碰撞缝合带的位置则是最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 三叠纪 碰撞缝合带 位置 大别-苏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龙陵地区地壳电性结构及其对大瑞铁路地质选线影响研究 被引量:12
2
作者 余年 胡祥云 +4 位作者 李坚 赵宁 周军 蔡学林 刘云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2442-2455,共14页
高黎贡山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缝合带附近的横断山脉南段,是大理一瑞丽铁路(大瑞线)的必经之地,地形起伏大、构造复杂、活动性强,高黎贡山隧道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其地质选线的最大困难就是对隧道深部构造环境的了解,特别是... 高黎贡山地处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缝合带附近的横断山脉南段,是大理一瑞丽铁路(大瑞线)的必经之地,地形起伏大、构造复杂、活动性强,高黎贡山隧道作为全线控制性工程之一,其地质选线的最大困难就是对隧道深部构造环境的了解,特别是缺少对与地热、地震等联系紧密的深部地质构造的认识.为此,本文以大地电磁方法为手段,以高黎贡山隧道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对滇西龙陵地区高黎贡山隧道越岭段两条大地电磁剖面数据的处理解释对研究区的地壳电性结构特征进行了勘探研究.结合区域地质构造特征与主要工程地质问题之间关系的分析,根据隧道主要断层地质条件设计了三维垂直断层模型,利用三维有限元开展正演模拟研究发现,测点点距、位置与横向分辨率密切相关,点距越密,分辨率越高,测点位于断层在地表投影位置能有效提高分辨率.采用大地电磁阻抗张量分解技术对两条剖面上各测点的二维偏离度和电性走向进行了计算和分析,对剖面视电阻率和阻抗相位数据进行了二维NLCG联合反演研究,揭示了沿剖面的腾冲地块、龙陵一瑞丽断裂带及保山地块10 km深度的电性结构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剖面CD电性结构呈现区域构造的三分性,腾冲地块电性结构成层性较好,保山地块成层性较差,两者均以中高阻电性特征为主,中间夹龙陵一瑞丽断裂带,电性结构反映从3 km深度以下存在几乎近于直立延伸的低阻带,推测为班公湖一怒江缝合带滇西段丁青一怒江缝合带的反映;剖面AB共划分了6条与工程密切相关的深部隐伏断裂,结合地震地质、地表地质及龙陵地震深部背景研究,推测F7-3断裂为1975龙陵7.3级地震断裂;从地表黄草坝断裂开始向下延伸,有一条发育最大深度约为4 km的低阻通道,推测为地热断裂深循环通道,其与黄草坝断裂共同控制研究区地下热水的补给、径流和排泄条件,在高黎贡山隧道线位位置形成了一个相对低温通道,为隧道方案成立的关键工程地质条件.勘探结果表明:滇西龙陵地区地壳电性结构有效的反映了高黎贡山隧道深部隐伏断裂和地热断裂深循环通道等深部构造特征,为大瑞线隧道工程地质选线提供了深部地质背景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电磁测深 高黎贡山 地热 碰撞缝合带 断裂深循环 地质选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