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中南天山造山带东段古生代增生-碰撞事件和韧性变形运动学 被引量:3
1
作者 舒良树 J.Charvet +1 位作者 卢华复 S.C.Laurent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298-298,共1页
天山山脉是通过早古生代晚期的增生和晚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形成的。早古生代晚期的阿齐克库都格——尾亚缝合带以奥陶纪的蛇绿混杂岩、含奥陶纪——志留纪化石的复理石以及高压变质岩和糜棱岩为特征。中天山造山带主要是一个奥陶纪的钙碱... 天山山脉是通过早古生代晚期的增生和晚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形成的。早古生代晚期的阿齐克库都格——尾亚缝合带以奥陶纪的蛇绿混杂岩、含奥陶纪——志留纪化石的复理石以及高压变质岩和糜棱岩为特征。中天山造山带主要是一个奥陶纪的钙碱性火山岩——深成岩岛弧,而南天山主体是一个弧后盆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天山 造山带 古生代 增生-碰撞事件 韧性变形运动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编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 被引量:21
2
作者 万天丰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1351-1365,共15页
在大量综合亚洲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笔者新编了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确定了划分原则,将亚洲大陆划分为六大构造域,以及67个板块(或地块)、碰撞带或增生碰撞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图件的编制.组成亚洲大陆的板块或地... 在大量综合亚洲地质、地球化学与地球物理资料的基础上,笔者新编了亚洲大地构造区划图,确定了划分原则,将亚洲大陆划分为六大构造域,以及67个板块(或地块)、碰撞带或增生碰撞带,并以此为基础进行了图件的编制.组成亚洲大陆的板块或地块主要形成于1800Ma、800Ma、500Ma和400Ma前后,上述时期即各地块形成统一结晶基底的时期.碰撞带或增生碰撞带形成时期较多,为800Ma、397Ma、345~260 Ma、200Ma、135Ma、52 Ma和23 Ma等,还有23Ma以来形成俯冲带.对于资料比较充实的、古生代以后的板块运移、板内变形与碰撞带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概略的讨论.本文还关注了在地块形成之后的板内变形.正是板内变形阶段,可能对成矿作用及其类型、过程与赋存部位产生重要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地构造单元 构造域 板块 碰撞增生 构造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浮力块体诱发多期次碰撞和俯冲起始:二维数值模拟
3
作者 颜智勇 陈林 +1 位作者 谢仁先 向宵 《岩石学报》 2025年第10期3547-3561,共15页
大洋高原、微陆块、洋内岛弧等浮力块体广泛分布于大洋中,其碰撞和俯冲过程对大陆地壳生长、诱发俯冲起始、气候环境变化等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本文利用二维数值模拟研究了多个浮力块体的碰撞和俯冲动力学过程,系统地测试了浮力... 大洋高原、微陆块、洋内岛弧等浮力块体广泛分布于大洋中,其碰撞和俯冲过程对大陆地壳生长、诱发俯冲起始、气候环境变化等过程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意义。本文利用二维数值模拟研究了多个浮力块体的碰撞和俯冲动力学过程,系统地测试了浮力块体边缘岩石圈强度、浮力块体的大小及其地幔岩石圈的密度。结果显示浮力块体岩石圈边缘强度及其自身性质(浮力和强度)共同控制增生的动力学过程以及新俯冲起始的位置和俯冲极性,其中浮力块体边缘岩石圈强度弱化为主控因素,模型结果主要表现出3种不同的演化过程:多期次洋内俯冲起始、多期次单向俯冲带跃迁、以及双俯冲过程。在持续的汇聚作用下,所有的浮力块体最终拼合在大陆边缘,浮力越大且不易变形的浮力块体能完好地保存于大陆边缘;而对于弱流变的浮力块体模型,仅少部分的地壳物质增生保存于大陆边缘。此外,我们研究结果还表明,俯冲带的数量、俯冲的角度、大洋的闭合以及浮力块体的拼贴对地表温度具有重要的影响。具体表现为:俯冲角度的增大和俯冲带数量的增加会加强岛弧岩浆作用,导致地表温度升高;而俯冲大洋的关闭和浮力块体的拼合,不仅会减弱岛弧岩浆作用,同时也会增加低纬度的大陆面积,进而导致地表温度的降低。我们的研究结果为新生代以来勘察加两次连续的构造演化历史(俯冲极性反转和俯冲带跃迁)提供了新的解释模型,也建立了特提斯构造演化与环境气候变化之间的纽带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力块体 碰撞增生 诱发俯冲起始 板块构造 气候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南地区侵入岩时空演化框架 被引量:29
4
作者 邓晋福 冯艳芳 +6 位作者 狄永军 刘翠 肖庆辉 苏尚国 赵国春 孟斐 熊龙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3-16,共14页
长期以来,对华南地区构造演化和造山带性质,讨论很多,但分歧很大。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加讨论。1扬子东南缘与武夷—云开(即华夏)的构造性质;2钦杭oφ作为亚省级主洋盆的识别及其分段性;3关... 长期以来,对华南地区构造演化和造山带性质,讨论很多,但分歧很大。本文主要基于中国侵入岩大地构造编图(1∶250万)和研究这个侧面,参加讨论。1扬子东南缘与武夷—云开(即华夏)的构造性质;2钦杭oφ作为亚省级主洋盆的识别及其分段性;3关于弧—弧、弧—陆碰撞和陆陆碰撞的识别;4燕山期洋—陆会聚的构造格局;5洋—陆分布格局的重组;6俯冲增生造山带与εNd(t);7陆缘洋与陆间洋等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南地区 侵入(岩)弧 碰撞与后造山侵入岩组合 俯冲增生型造山带和陆陆碰撞型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嫩江洋闭合机制:来自内蒙古东南部扎赉特旗地区音德尔杂岩构造变形样式与时代的启示 被引量:2
5
作者 马永非 刘永江 +2 位作者 秦涛 冯志强 杨晓平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8期2419-2441,共23页
嫩江洋闭合机制是大兴安岭地区一个争议较大的科学问题。音德尔杂岩为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盆山结合带上新发现的一套俯冲增生杂岩,岩石强烈韧性变形,其构造变形样式及时间较好的记录了嫩江洋闭合过程。该套杂岩基质由绢云片岩、绿泥石片... 嫩江洋闭合机制是大兴安岭地区一个争议较大的科学问题。音德尔杂岩为大兴安岭与松辽盆地盆山结合带上新发现的一套俯冲增生杂岩,岩石强烈韧性变形,其构造变形样式及时间较好的记录了嫩江洋闭合过程。该套杂岩基质由绢云片岩、绿泥石片岩及阳起石片岩等组成,岩块主要包括闪长岩、辉长岩、玄武安山岩及花岗岩。宏观变形样式观察和微观组构分析表明,音德尔杂岩发育两期构造变形:早期变形以倾向NW的片理、片麻理及糜棱面理为标志,并发育有NNW向倾伏的构造线理,线理倾伏角一般较大,指示NW-SE方向强烈挤压背景下形成的一期逆冲线理;晚期变形以NE向倾伏的低角度矿物拉伸线理为标志,石英及长石等矿物通过晶内位错滑移与膨凸式重结晶等塑性流变方式显著定向拉长,构造形迹指示一期NE-SW走向的左行走滑剪切作用,晚期线理普遍改造或置换早期线理。两期构造变形事件分别对应兴安增生地体与松嫩地块碰撞造山早期的强烈挤压阶段和造山晚期伸展走滑调整阶段。构造岩与围岩接触关系年代学研究限定音德尔杂岩构造变形发生于早石炭世末期(323Ma)之前。早石炭世早期嫩江洋开启双向俯冲模式,在兴安增生地体东缘和松嫩地块西缘形成大量增生楔。早石炭世末期嫩江洋闭合,兴安增生地体与松嫩地块碰撞拼贴并发生强烈挤压造山,两侧增生楔在NW-SE方向汇聚应力驱使下呈花状仰冲隆起,伴随斜向走滑形成早期高角度叶理与线理。造山晚期,兴安增生地体与松嫩地块之间发生显著的左行走滑剪切作用,形成了NE-SW走向的低角度矿物拉伸线理。嫩江洋闭合相关构造的解析表明其具有双向俯冲的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音德尔杂岩 嫩江洋 双向俯冲 构造变形 俯冲-增生-碰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