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9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祁连东段晋宁期碰撞型花岗岩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3
1
作者 郭进京 赵凤清 李怀坤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5,共6页
对中祁连地块东段西宁西部近S-N向展布的元古宙花岗岩带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侵位于元古宙基底中浅变质岩系湟源群中,具有同碰撞S型花岗岩的性质;(917±12)Ma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记录了其侵位的时... 对中祁连地块东段西宁西部近S-N向展布的元古宙花岗岩带地质地球化学和年代学研究表明:它侵位于元古宙基底中浅变质岩系湟源群中,具有同碰撞S型花岗岩的性质;(917±12)Ma的单颗粒锆石U-Pb年龄记录了其侵位的时代为新元古宙晋宁期,这一新元古宙晋宁期碰撞型花岗岩带具有重要的地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祁连地块 新元古宙 碰撞型 花岗岩 地质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俯冲型和碰撞型含矿斑岩地球化学组成的差异 被引量:11
2
作者 陈建林 许继峰 +2 位作者 任江波 王保弟 余红霞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733-2742,共10页
Cu-Mo-Au含矿斑岩不仅可以形成于与洋壳俯冲相联系的弧环境,而且也产于碰撞造山带内。通过对比俯冲型和碰撞型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它们特别在微量元素上具有较大差别,暗示它们有着不同的物源区组成或形成机制。同冈底斯带碰撞... Cu-Mo-Au含矿斑岩不仅可以形成于与洋壳俯冲相联系的弧环境,而且也产于碰撞造山带内。通过对比俯冲型和碰撞型含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发现它们特别在微量元素上具有较大差别,暗示它们有着不同的物源区组成或形成机制。同冈底斯带碰撞型含矿斑岩相比,太平洋东岸俯冲型含矿斑岩有着明显高的HREE和Y含量,低的Sr/Y、(La/Yb)N以及(Dy/Yb)N比值,表明其物质源区不含或含有少量的石榴子石并可能以角闪石组成为主。统计发现这些俯冲型含矿斑岩部分样品具有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但大部分样品却显示出具有与正常岛弧系列火山岩相似的特征,它们很可能是板片释放流体交代地幔楔形成的熔体并在后期经历MASH过程的产物。冈底斯带碰撞型含矿斑岩具有典型埃达克岩地球化学特征,指示其形成条件达到了石榴子石相变,可能形成于增厚的下地壳,其物质源区很可能与前期的洋壳俯冲有着密切的联系。普朗-雪鸡坪含矿斑岩具有与俯冲型含矿斑岩十分相似的地球化学特征,它们有可能是西向俯冲的甘孜-理塘洋发生断离,进而诱发前期俯冲流体交代的富集地幔楔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而并非是俯冲洋壳直接发生部分熔融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俯冲 碰撞型 含矿斑岩 普朗-雪鸡坪 地球化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唐古拉地区尕羊晚二叠世碰撞型花岗岩的确定和构造意义 被引量:3
3
作者 祁生胜 王毅智 +3 位作者 何世豪 宋生春 祁正林 王福林 《西北地质》 CAS CSCD 2009年第3期26-35,共10页
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北侧,沿青海省囊谦县尕羊及其以西,新发现呈北西向带状分布的晚二叠世正长花岗岩侵入体。其岩性为中细粒含白云母正长花岗岩,岩石以酸性程度高、富硅、富碱、富铝及非常高的稀土含量为特点,岩石的铝过饱和指... 在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北侧,沿青海省囊谦县尕羊及其以西,新发现呈北西向带状分布的晚二叠世正长花岗岩侵入体。其岩性为中细粒含白云母正长花岗岩,岩石以酸性程度高、富硅、富碱、富铝及非常高的稀土含量为特点,岩石的铝过饱和指数ASI平均值达1.166,CIPW标准矿物中刚玉分子平均为5.08,为典型的高钾钙碱性系列的过铝质花岗岩。其岩石类型相当MPG含白云母过铝质花岗岩类;岩石ΣREE高达466.55×10-6~682.80×10-6,具有强的Eu负异常,δEu平均值为0.06,微量元素含量富不相容元素(LILE),贫高场强元素(HFSE),具有典型的S型花岗岩的特征,与冈底斯碰撞花岗岩特征近一致,构造分析相当于Maniar花岗岩分类中的CCG花岗岩(大陆碰撞花岗岩)。在尕羊正长花岗岩中获得了251.4±0.6Ma的TIMS法锆石U-Pb同位素年龄,其形成时代为晚二叠世,与在乌兰乌拉湖-澜沧江结合带内获得的251.5±2.6Ma和249±49Ma热年代信息一致,反映晚二叠世—早三叠世构造热事件的存在,可能属于晚二叠世—早三叠世乌兰乌拉湖-澜沧江结合带陆-陆碰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唐古拉地区 龙木错-双湖-澜沧江缝合带 晚二叠世 碰撞型 过铝质花岗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西北地区中、晚三叠世碰撞型火山岩
4
作者 赵大升 刘祥品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1993年第1期9-10,共2页
出露于滇西北德钦—维西—兰坪—洱源境内的中、晚三叠世火山岩是滇西古特提斯带中活动最强烈且广为分布的火山岩带,也是该带内自显生宙以来最重要和最活跃的火山活动期的产物。它们沿近南北向的维西—兰坪中生代红色盆地的东西两侧分布... 出露于滇西北德钦—维西—兰坪—洱源境内的中、晚三叠世火山岩是滇西古特提斯带中活动最强烈且广为分布的火山岩带,也是该带内自显生宙以来最重要和最活跃的火山活动期的产物。它们沿近南北向的维西—兰坪中生代红色盆地的东西两侧分布,构成两个近于平行的亚带:西亚带沿澜沧江断裂展布;东亚带出露于秋多—鲁甸断裂与叶枝—雪龙山断裂之间。依据该火山岩系夹层中所含化石及其与上下地层的接触关系,拟将其层序作如下划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滇西北 碰撞型火山岩 深熔作用 亏损地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秦岭宝鸡地区早志留世鸡冠崖高分异碰撞型花岗岩年龄、地球化学特征及地质意义 被引量:5
5
作者 徐通 郭岐明 +4 位作者 陈清敏 王强 张拴厚 左文乾 任仓智 《地质科技情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79-87,共9页
对北秦岭宝鸡地区鸡冠崖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锆石206Pb/238Pb加权平均年龄为(435±2)Ma(MSWD=0.13,n=22),限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鸡冠崖花岗岩具有高硅(w(SiO2)=72.77%~77.... 对北秦岭宝鸡地区鸡冠崖花岗岩进行了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结果显示,锆石206Pb/238Pb加权平均年龄为(435±2)Ma(MSWD=0.13,n=22),限定该岩体的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鸡冠崖花岗岩具有高硅(w(SiO2)=72.77%~77.71%)、富钾(w(K2O)=3.51%~6.32%)、低铁(w(Fe2OT3)=0.71%~1.30%,Fe2OT3/MgO=2.71~7.29)、低镁(w(MgO)=0.14%~0.31%)、低磷(w(P2O5)=0.05%~0.10%)的特征,A/CNK=0.94~1.10,AR=2.95~4.10,属准铝质至弱过铝质、钙碱性系列。鸡冠崖花岗岩稀土元素质量分数较低(32×10-6~102×10-6),铕异常明显(δEu=0.22~13.83),富集Rb、U、Th、Nd、Zr、Hf等微量元素,贫Ba、Nb、P、Ti等元素,分异程度较高(DI=89~93),整体表现出高分异I型花岗岩特征。结合区域资料,认为鸡冠崖花岗岩形成于同碰撞构造环境,为下地壳物质部分熔融成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鸡冠崖花岗岩 宝鸡地区 北秦岭造山带 碰撞型花岗岩 早志留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种内部碰撞型三质量阻尼器试验验证及数值模拟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郑雨强 王菁菁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4期84-91,153,共9页
提出了一种新型控制装置——碰撞型三质量阻尼器(vibro-impact tri-mass damper,VITM),该装置基于三类质量阻尼器发展而成,包含一个调谐质量阻尼器、一个非线性能量阱,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自由质量,中间质量可与两侧质量发生碰撞。首先,... 提出了一种新型控制装置——碰撞型三质量阻尼器(vibro-impact tri-mass damper,VITM),该装置基于三类质量阻尼器发展而成,包含一个调谐质量阻尼器、一个非线性能量阱,以及位于两者之间的自由质量,中间质量可与两侧质量发生碰撞。首先,介绍VITM工作原理,建立运动方程和碰撞模型;其次,实施动力试验,验证VITM理论模型的准确性;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VITM的耗能特点、参数影响、频率和能量鲁棒性,以及减震性能展开研究。分析结果表明:VITM主要依靠碰撞耗能,减振效果显著,无需再增设阻尼装置,且碰撞发生在装置内部,不会增加受控结构加速度;同时,VITM较已有装置具备更强的频率和能量鲁棒性,在脉冲型荷载和地震作用下均展现出优越的控制性能,为工程结构减震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非线性能量阱 调谐质量阻尼器 碰撞型质量阻尼器 鲁棒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旋转碰撞阻尼器控制性能研究与应用初探
7
作者 沈均杰 王菁菁 《工程科学与技术》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0-88,共9页
提出一种新型控制装置——旋转碰撞阻尼器(RID),该装置基于两类质量阻尼器发展而成,由若干旋转体组成,各旋转体在同一平面内绕一固定轴旋转,相邻旋转体发生碰撞从而耗散能量,避免结构产生过大的加速度。首先,介绍RID的工作原理,建立非... 提出一种新型控制装置——旋转碰撞阻尼器(RID),该装置基于两类质量阻尼器发展而成,由若干旋转体组成,各旋转体在同一平面内绕一固定轴旋转,相邻旋转体发生碰撞从而耗散能量,避免结构产生过大的加速度。首先,介绍RID的工作原理,建立非碰撞状态下主体结构和RID各旋转体的运动方程,建立碰撞状态下考虑相邻旋转体碰撞时动量守恒和恢复系数的碰撞模型;其次,通过动力试验比较RID的试验响应和数值响应,验证RID理论模型的准确性;再次,将结构简化为单向振动结构,采用脉冲型荷载对RID装置参数进行数值优化;最后,通过数值模拟方法对RID在柔性结构和刚性结构中的减振性能与应用展开研究。结果表明:在柔性结构的减震控制中,RID在地震响应与优化响应幅值相近时减震效果显著,但作为被动控制装置,RID发挥减振效果需要一定时间,且减震性能对地震时域特点和地震大小较敏感。因此,RID的减振性能仍有提升空间。在刚性结构的共振响应控制中,RID减振性能不受结构动力特性改变的影响,且所需的空间行程不随激励增大而增长。此外,较大激励作用下,RID控制的主体结构呈现出强调制响应,该非线性动力响应有助于脉冲型荷载作用下的能量传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控制 旋转质量阻尼器 碰撞型质量阻尼器 参数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部加查-曲松地区碰撞型混杂岩的厘定及其地质意义
8
作者 唐宇 王根厚 +2 位作者 梁晓 李典 韩芳林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641-652,738,共13页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锆石U-Pb年代学和Ar-Ar云母热年代学分析,对西藏南部东特提斯喜马拉雅加查—曲松地区的晚三叠世复理石建造中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精细解剖,探讨这套混杂岩的属性。结果显示加查-曲... 根据野外地质调查、大比例尺地质填图、锆石U-Pb年代学和Ar-Ar云母热年代学分析,对西藏南部东特提斯喜马拉雅加查—曲松地区的晚三叠世复理石建造中混杂岩的物质组成和构造变形特征进行精细解剖,探讨这套混杂岩的属性。结果显示加查-曲松混杂岩带主要由晚侏罗世—早白垩世变质基性岩块和晚三叠世复理石基质组成,早期顺层剪切作用和晚期纵弯叠加改造作用对应的变形时间分别为~59.5 Ma B.P.和56~55 Ma B.P.。结合区域地质背景,确定加查-曲松混杂岩为碰撞型混杂岩,认为其代表中古新世—早始新世期间印度被动大陆北缘向欧亚大陆之下俯冲过程中伴随的早期陆-陆碰撞作用的产物。始新世初期,印度被动陆缘的持续俯冲引发了印度-欧亚大陆板块发生了同碰撞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加查-曲松地区 构造变形 碰撞型混杂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参数优化及减振性能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张静 王修勇 +1 位作者 王文熙 陈晟 《噪声与振动控制》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267-272,共6页
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是一种由小球、圆形轨道、黏弹性材料挡板组成的减振装置,通过小球与挡板的碰撞耗能以及小球与圆形轨道间的摩擦进行减振。基于Lagrange变分原理,建立单自由度结构与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的运动方... 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是一种由小球、圆形轨道、黏弹性材料挡板组成的减振装置,通过小球与挡板的碰撞耗能以及小球与圆形轨道间的摩擦进行减振。基于Lagrange变分原理,建立单自由度结构与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的运动方程,研究不同质量比下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参数优化,分析自由振动、简谐激励以及地震作用下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的减振性能。结果显示,滚动型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具有良好的减振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振动与波 滚动单面碰撞调谐质量阻尼器 参数优化 减振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阿拉善北部地区碰撞期和后造山期岩浆作用 被引量:71
10
作者 王廷印 高军平 +1 位作者 王金荣 吴家弘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26-137,共12页
本文重点研究内蒙古阿拉善北部地区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期及后造山期的岩浆作用。发生于251.3 Ma左右的热事件是碰撞期Cs型岩浆作用,仅分布于缝合线之北,其产物不是典型的S型花岗岩。岩体中片麻理构造及围岩中的透入性劈理是同碰... 本文重点研究内蒙古阿拉善北部地区塔里木板块与华北板块碰撞期及后造山期的岩浆作用。发生于251.3 Ma左右的热事件是碰撞期Cs型岩浆作用,仅分布于缝合线之北,其产物不是典型的S型花岗岩。岩体中片麻理构造及围岩中的透入性劈理是同碰撞期造山作用的构造形迹。发生于228 Ma左右的热事件是后造山期A型岩浆作用,源岩是下地壳物质,按源岩差异研究的A型花岗岩分为As型和Ai型。前者受陆壳中沉积物混染较强,而后者受地幔物质混合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浆作用 碰撞型 花岗岩 后造山 内蒙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早三叠世北澜沧江结合带碰撞作用:类乌齐花岗质片麻岩年代学、地球化学及Hf同位素证据 被引量:36
11
作者 王保弟 王立全 +4 位作者 强巴扎西 曾庆高 张万平 王冬兵 程万华 《岩石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9期2752-2762,共11页
西藏东部类乌齐一带吉塘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其Cameca锆石U-Pb年龄为246.3±0.8Ma,表明该变质花岗岩形成于早三叠世。该套变质侵入体具高SiO2(68.21%~74.82%)、富K2O(K2O/Na2O>1)和低P2O5(<0.26%)特征,铝饱和指... 西藏东部类乌齐一带吉塘岩群中新识别出一套花岗质片麻岩,其Cameca锆石U-Pb年龄为246.3±0.8Ma,表明该变质花岗岩形成于早三叠世。该套变质侵入体具高SiO2(68.21%~74.82%)、富K2O(K2O/Na2O>1)和低P2O5(<0.26%)特征,铝饱和指数(ACNK)为1.01~1.19,属准铝质到过铝质岩石;富集Rb、Th和U,亏损Ba、Nb、Ta、Sr、P和Eu等;并具不均一的锆石εHf(t)值(-1.3~+3.7)和古老的锆石Hf同位素地壳模式年龄(1.0~1.4Ga),具有碰撞型花岗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类乌齐变质侵入体很可能形成于澜沧江结合带所代表的洋盆闭合后碰撞的地球动力学背景,可能是幔源岩浆诱发古老地壳物质重熔并与之混合形成母岩浆,再经历高程度分离结晶作用而形成,为北澜沧江结合带碰撞造山过程的产物,暗示澜沧江结合带在早三叠世存在岩浆增生事件,藏东类乌齐地区在246Ma之前己进入陆-陆碰撞时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质片麻岩 碰撞型花岗岩 锆石U-PB年龄 澜沧江结合带 类乌齐 西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拉萨地块北部~90Ma斑岩型矿床年代学及成矿地质背景 被引量:31
12
作者 王保弟 许继峰 +5 位作者 刘保民 陈建林 王立全 郭琳 王冬兵 张万平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71-80,共10页
近年来青藏高原多个大型—超大型斑岩Cu-Mo-Au矿床的发现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现有研究显示这些含矿斑岩和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年龄主要集中在120~110Ma、~90Ma、54~45Ma和18~12Ma4个阶段,其中90Ma左右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仍... 近年来青藏高原多个大型—超大型斑岩Cu-Mo-Au矿床的发现已引起人们广泛的关注,现有研究显示这些含矿斑岩和斑岩型矿床的形成年龄主要集中在120~110Ma、~90Ma、54~45Ma和18~12Ma4个阶段,其中90Ma左右的斑岩型矿床的成矿地质背景仍存在很大争议。本文报道拉萨地块北部尼玛县拔拉扎斑岩型矿床含矿斑岩的LA-ICPMS锆石U-Pb定年以及辉钼矿Re-Os定年结果,并分析了该期的成矿地质背景。两件花岗闪长斑岩锆石206Pb/238U加权平均年龄分别为92.1±1.2Ma、93.8±1.2Ma,代表了岩浆的结晶时代;而辉钼矿Re-Os模式年龄为88.2~89.6Ma,代表了拔拉扎矿床的成矿年龄。依据区域地质资料,本文认为拉萨地块北部~90Ma岩浆活动和成矿作用既不可能是雅鲁藏布江结合带所代表的新特提斯洋平板俯冲或洋脊俯冲的产物,也不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盆南向俯冲消减直接的产物,而很可能是班公湖-怒江洋盆俯冲消减闭合之后碰撞过程的产物。因此本文认为拉萨地块中北部地区~90Ma的岩浆作用及其成矿作用是形成于碰撞的构造背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型矿床 90Ma成矿作用 斑岩矿床 拉萨地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相关的同碰撞和碰撞后构造——塔里木盆地地震资料解释成果 被引量:6
13
作者 周慧 李曰俊 +5 位作者 陈志勇 文磊 黄理力 刘亚雷 郑多明 李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34-2664,共31页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的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是特提斯超级造山带最北部的两条缝合带。该处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指示,早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发生于塔里木地...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的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是特提斯超级造山带最北部的两条缝合带。该处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指示,早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发生于塔里木地块的东南侧,是塔里木地块与柴达木地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这次碰撞形成了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其同碰撞构造主要包括前陆褶皱冲断带(塘沽孜巴斯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大型基底卷入型背斜构造(轮南、塔东和塔中背斜),形成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碰撞后构造为一系列正断层及其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形成时间是中志留世-中泥盆世。根据塔里木盆地内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分析,结合造山带内的蛇绿岩和俯冲-碰撞相关岩浆岩、变质岩研究成果推论,作为原特提斯洋分支的古阿尔金洋,其洋壳自晚寒武开始向柴达木地块之下俯冲。至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初,洋壳俯冲完毕,古阿尔金洋闭合,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开始。该碰撞造山作用持续至早志留世末结束,然后进入中志留世-中泥盆世碰撞后应力伸展构造演化阶段。迄今,尚无碰撞相关构造指示塔里木克拉通西南缘曾经发生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事件。早古生代,阿尔金山发生的是增生-碰撞型造山,西昆仑山发生的是增生型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同碰撞构造 中志留世-中泥盆世碰撞后构造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缝合带 原特提斯 增生造山 碰撞型造山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斑岩型钼矿:新类型的识别及成矿控制因素 被引量:5
14
作者 李诺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13-126,共14页
本文介绍了我国学者识别的斑岩钼矿新类型——碰撞型,并简述了其成矿控制因素。碰撞型斑岩钼矿形成于同碰撞-后碰撞环境,成矿岩体主要源自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成矿流体富CO_(2),可出现特征的多子晶富CO_(2)包裹体,围岩蚀变钾化、碳酸... 本文介绍了我国学者识别的斑岩钼矿新类型——碰撞型,并简述了其成矿控制因素。碰撞型斑岩钼矿形成于同碰撞-后碰撞环境,成矿岩体主要源自中-下地壳的部分熔融,成矿流体富CO_(2),可出现特征的多子晶富CO_(2)包裹体,围岩蚀变钾化、碳酸盐化、萤石化强烈,绢英岩化、青磐岩化相对较弱。研究揭示,在富钼地质背景下,长期、多次的钼金属预富集导致秦岭燕山期爆发式成矿。汇总了已有熔体/流体包裹体数据,揭示成矿岩浆中钼含量并不高,形成斑岩型钼矿需要高通量的熔体、大规模的岩浆房;钼金属的预富集、大规模的岩浆房和高氧逸度的岩浆有利于成矿,但单一因素不足以控制斑岩型钼矿的形成。最后展望了斑岩钼矿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斑岩钼矿 碰撞型 预富集 氧逸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南邦布大型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地球化学和成矿机制 被引量:48
15
作者 孙晓明 韦慧晓 +5 位作者 翟伟 石贵勇 梁业恒 莫儒伟 韩墨香 张相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1672-1684,共13页
邦布金矿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的南侧,矿体受大型脆-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控制,是目前西藏境内已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大型原生金矿之一。系统的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测定显示邦布金矿矿石中存在三类流体包裹体:(Ⅰ)纯液相水溶液... 邦布金矿位于青藏高原雅鲁藏布江结合带东段的南侧,矿体受大型脆-韧性剪切带的次级断裂控制,是目前西藏境内已发现的为数不多的大型原生金矿之一。系统的显微测温和激光拉曼测定显示邦布金矿矿石中存在三类流体包裹体:(Ⅰ)纯液相水溶液包裹体;(Ⅱ)含CO2盐水溶液包裹体,此类包裹体又分为两相(Ⅱa)和三相(Ⅱb)两个小类;(Ⅲ)纯气相碳氢化合物包裹体。邦布金矿床中流体包裹体显微测温结果如下:含CO2盐水溶液包裹体的盐度范围为2.20%NaCleqv~9.45%NaCleqv,峰值在6.0%NaCleqv~7.0%NaCleqv,平均值为6.25%NaCleqv;均一温度的范围在166.7~335.8℃,峰值在210~250℃,平均值为235.4℃。相对应的密度范围在0.63~0.96g.cm-3,峰值为0.85~0.95g.cm-3,平均值为0.87g.cm-3。以含CO2盐水溶液包裹体为代表的邦布金矿床成矿流体具有富含CO2、低盐度、低密度、中低温度的特征,与造山型金矿成矿流体相似。同位素测定显示成矿流体的氢氧同位素组成分别为δDH2O=-44.4‰~-105.3‰,δ18OH2O=4.7‰~9.0‰,说明成矿流体主要为变质水,但有地幔流体的加入。综合成矿地质特征和成矿流体的证据,提出邦布金矿为喜马拉雅期陆陆碰撞造山型金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氢氧同位素组成 邦布金矿 藏南 碰撞造山金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列车脱轨撞击U型梁动力仿真模拟及损伤分析 被引量:8
16
作者 张景峰 韩万水 +2 位作者 景媛 张楠 李小珍 《铁道工程学报》 EI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期48-53,共6页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U型梁在极端状况下会受到列车脱轨施加的侧向撞击作用,从而导致结构损伤破坏,威胁行车安全。本文采用显式动力有限元软件建立列车-U型梁碰撞模型,对碰撞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碰撞作用机理,并将计算... 研究目的:城市轨道交通U型梁在极端状况下会受到列车脱轨施加的侧向撞击作用,从而导致结构损伤破坏,威胁行车安全。本文采用显式动力有限元软件建立列车-U型梁碰撞模型,对碰撞全过程进行仿真分析,探讨两者之间的碰撞作用机理,并将计算结果与相关规范报告进行对比,最后分析U型梁的碰撞损伤模式。研究结论:(1)根据列车-U型梁接触状态可将碰撞过程分为脱轨后自由运动、初始碰撞接触和后继碰撞接触三个阶段;(2)各个工况中列车的纵、横向碰撞力峰值均小于UIC规范建议值,横向碰撞力基本满足ACI报告建议值,列车减速加速度均接近或超过9.8 m/s2,大于ACI规范中建议的列车减速加速度值0.5g;(3)碰撞过程中车体动能绝大部分以摩擦形式耗散,初始动能较大的列车在单位时间内摩擦耗能较多,但其亦需更长接触摩擦过程使其停止;(4)列车减速过程中加速度越大,对于结构的损伤也就越严重,U型梁的碰撞损伤主要表现为翼缘混凝土剥落,腹板产生塑性应变,但结构整体未发生破坏;(5)本研究成果可为新建U型梁结构的防撞设计以及既有结构的防护措施制定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列车-u碰撞 动力仿真 列车脱轨 U梁损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人保护aPLI腿型试验性能研究 被引量:5
17
作者 杨瑞 曹建骁 毕腾飞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43-49,共7页
对比了先进行人腿型碰撞器(aPLI)与柔性腿型碰撞器(FlexPLI)在结构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种腿型碰撞器在响应机理和伤害指标上差异的内在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aPLI腿型与车辆碰撞响应特性,总结了不同类型车辆的aPLI腿型试验结果的... 对比了先进行人腿型碰撞器(aPLI)与柔性腿型碰撞器(FlexPLI)在结构上的差异,在此基础上分析了2种腿型碰撞器在响应机理和伤害指标上差异的内在原因,并进一步分析了aPLI腿型与车辆碰撞响应特性,总结了不同类型车辆的aPLI腿型试验结果的潜在规律,即轿车的最大大腿弯矩、最大小腿弯矩和内侧副韧带(MCL)伸长量普遍高于SUV车型,最后,针对aPLI腿型与不同类型车辆的碰撞响应特性提出了aPLI腿型开发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行人腿碰撞 柔性腿行碰撞 伤害指标 碰撞响应特性 开发策略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行人保护FlexPLI与aPLI标定限值对比研究 被引量:2
18
作者 杨瑞 孙丽梅 +1 位作者 曾祥义 刘伟 《汽车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0-46,共7页
为探究腿型碰撞器标定试验的工作原理,详细对比了先进行人腿型碰撞器(aPLI)与柔性腿型碰撞器(FlexPLI)在结构上的差异,总结了腿型碰撞器动态标定和静态标定限值确定的方法分别为混合组群均值估计法和三点弯曲挠度试验法,归纳并比较了2... 为探究腿型碰撞器标定试验的工作原理,详细对比了先进行人腿型碰撞器(aPLI)与柔性腿型碰撞器(FlexPLI)在结构上的差异,总结了腿型碰撞器动态标定和静态标定限值确定的方法分别为混合组群均值估计法和三点弯曲挠度试验法,归纳并比较了2种腿型碰撞器在动、静态标定限值上存在的显著差异,在此基础上剖析了这些差异的内在原因,动态标定限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PLI增加了模拟人体上肢的质量模块,静态标定限值差异的主要原因是aPLI腿部和膝部结构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行人腿碰撞 柔性腿碰撞 动态标定限值 静态标定限值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的大地构造演化 被引量:103
19
作者 王清晨 孙枢 +3 位作者 李继亮 周达 许靖华 张国伟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2期129-142,共14页
一项中瑞合作研究成果表明,中国秦岭属碰撞型造山带。秦岭是在中生代造山运动早期由华北大陆板块与扬子大陆板块碰撞而成。原存于两大板块之间的古特提斯洋在泥盆纪时即已开始消减,仅部分洋壳残余于碰撞混杂岩中。
关键词 大地构造演化 碰撞型造山带 秦岭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部谢通门花岗闪长岩锆石SHRIMP定年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1
20
作者 夏斌 徐力峰 +4 位作者 张玉泉 邓雄业 李建峰 韦振权 王彦斌 《大地构造与成矿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2期238-242,共5页
对冈底斯岩带中部,谢通门唐河电站花岗闪长岩中锆石进行SHRIMP U-Pb定年,结果为45.1±1.7Ma(始新世),岩体的形成时代相当于印度和欧亚两个大陆碰撞的峰期时间,说明谢通门花岗闪长岩为同碰撞花岗岩。
关键词 SHRIMP定年 碰撞型花岗闪长岩 冈底斯岩带 西藏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