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天山造山带的同碰撞和碰撞后构造——塔里木盆地北部地震解释成果 被引量:17
1
作者 李洪辉 李曰俊 +8 位作者 马德波 文磊 李程 赵岩 刘亚雷 黄彤飞 赵甜玉 高艳艳 师斌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22-338,共17页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的南缘,是一条增生—碰撞型造山带。其碰撞造山的时间,是中亚造山带研究的一个关键构造问题,引起广泛的关注。以往关于碰撞造山的时间证据,基本上都来自造山带自身,即南天山前新生界露头区。前陆区广泛覆盖着巨厚的新生界,无法直接考察,很少从前陆区碰撞相关构造的角度研究南天山碰撞造山的时间。塔里木盆地北部是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前陆区。经认真系统地解释这里的地震资料,发现了南天山碰撞造山带的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同碰撞造构造由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层及其相关褶皱组成。三叠系/二叠系和侏罗系/三叠系两个不整合给出了二叠纪末—三叠纪初和三叠纪末—侏罗纪初两期挤压冲断的时间。造山后构造为侏罗纪—白垩纪正断层组成。正断层活动起始于三叠纪末—侏罗纪初,持续至白垩纪中期。根据同碰撞构造和碰撞后构造的形成时间推论,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起始于二叠纪末,结束于三叠纪末;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为造山后应力松弛构造演化阶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末—三叠纪冲断构造 侏罗纪—白垩纪中期伸展构造 碰撞构造 碰撞后构造 不整合 地震解释 塔里木盆地北部 南天山 中亚造山带南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相关的同碰撞和碰撞后构造——塔里木盆地地震资料解释成果 被引量:6
2
作者 周慧 李曰俊 +5 位作者 陈志勇 文磊 黄理力 刘亚雷 郑多明 李程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9期2634-2664,共31页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的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是特提斯超级造山带最北部的两条缝合带。该处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指示,早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发生于塔里木地... 位于塔里木盆地南侧的阿尔金山和西昆仑山是特提斯超级造山带最北部的两条缝合带。该处的早古生代造山作用是原特提斯构造演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根据地震资料解释在塔里木盆地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指示,早古生代的碰撞事件发生于塔里木地块的东南侧,是塔里木地块与柴达木地块之间的碰撞造山作用。这次碰撞形成了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其同碰撞构造主要包括前陆褶皱冲断带(塘沽孜巴斯前陆褶皱冲断带)和大型基底卷入型背斜构造(轮南、塔东和塔中背斜),形成于晚奥陶世-早志留世。碰撞后构造为一系列正断层及其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形成时间是中志留世-中泥盆世。根据塔里木盆地内发现的碰撞相关构造分析,结合造山带内的蛇绿岩和俯冲-碰撞相关岩浆岩、变质岩研究成果推论,作为原特提斯洋分支的古阿尔金洋,其洋壳自晚寒武开始向柴达木地块之下俯冲。至中奥陶世末-晚奥陶世初,洋壳俯冲完毕,古阿尔金洋闭合,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开始。该碰撞造山作用持续至早志留世末结束,然后进入中志留世-中泥盆世碰撞后应力伸展构造演化阶段。迄今,尚无碰撞相关构造指示塔里木克拉通西南缘曾经发生早古生代碰撞造山事件。早古生代,阿尔金山发生的是增生-碰撞型造山,西昆仑山发生的是增生型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晚奥陶世-早志留世同碰撞构造 中志留世-中泥盆世碰撞后构造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 塔里木盆地 阿尔金缝合带 原特提斯 增生型造山 碰撞型造山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陆块北缘印支期S型花岗岩带特征及其构造环境 被引量:58
3
作者 陶继雄 胡凤翔 陈志勇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12-118,共7页
华北陆块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分布着大量近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 ,形成一条规模巨大的复式花岗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 ,1∶5万区调同位素测年获得 2 0 7~ 2 2 7Ma的一系列锆石U-Pb表面年龄 ,岩相学和... 华北陆块北缘内蒙古中部地区分布着大量近东西向展布的印支期花岗岩 ,形成一条规模巨大的复式花岗岩带。岩石类型主要为斑状黑云二长花岗岩、钾长花岗岩 ,1∶5万区调同位素测年获得 2 0 7~ 2 2 7Ma的一系列锆石U-Pb表面年龄 ,岩相学和岩石地球化学研究显示其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 ,表明其形成于碰撞后构造环境 ,并不是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北陆块北缘 S型花岗岩 印支期 碰撞后构造环境 内蒙古中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东部古生代中期伸展构造的发现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4
4
作者 杨海军 李曰俊 +7 位作者 马德波 魏红兴 李洪辉 罗彩明 赵岩 段云江 黄彤飞 赵甜玉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633-652,共20页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首次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发现了古生代中期的伸展构造。它们是一系列正断层,以及由这些正断层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正断层走向近N-S;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分两组,走向分别是NE-SW和NW-SE,构成一个共轭体系,显示近E-... 通过地震资料解释,首次在塔里木盆地东部发现了古生代中期的伸展构造。它们是一系列正断层,以及由这些正断层组合成的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正断层走向近N-S;雁列状张扭性断层带分两组,走向分别是NE-SW和NW-SE,构成一个共轭体系,显示近E-W向的拉张作用。根据断层生长指数、断层断开的地层单元和断层断距变化的解析,这些伸展构造的形成时间是中志留世—中泥盆世。它们是原特提斯阿尔金早古生代碰撞造山带的碰撞后构造,是判定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造山作用结束时间的重要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断层 张扭性断层带 中志留世—中泥盆世 碰撞后构造 塔里木地块—柴达木地块碰撞 原特提斯 阿尔金山造山带 塔里木盆地 地震解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开造山带条带-眼球状(环斑)强过铝花岗岩的岩石地球化学、年代及成因 被引量:8
5
作者 彭松柏 金振民 +4 位作者 付建明 刘云华 何龙清 蔡明海 王彦斌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5年第17期1238-1246,共9页
云开造山带广泛出露的条带-眼球状(环斑)花岗质岩石及紫苏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和离子探针(SHRIMP)定年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为强过铝(SP)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花岗岩,并且是高温俯冲-碰撞后构造环境形成的强过铝(SP)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花岗岩... 云开造山带广泛出露的条带-眼球状(环斑)花岗质岩石及紫苏花岗岩岩石地球化学和离子探针(SHRIMP)定年的研究表明,绝大多数为强过铝(SP)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花岗岩,并且是高温俯冲-碰撞后构造环境形成的强过铝(SP)高钾钙碱性-钙碱性花岗岩。高钾钙碱性条带状黑云二长花岗岩、眼球状(环斑)黑云二长花岗岩到钙碱性紫苏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片麻状含榴黑云二长花岗岩形成时代逐渐变新,岩浆结晶锆石SHRIMP年龄由(465±10)Ma、(467±10)Ma变为(435±11)Ma、(413±8)Ma,侵入辉长岩的Sm-Nd矿物-岩石等时线年龄为(392±53)Ma,并主要形成于俯冲-碰撞转换为碰撞后底侵-伸展的构造环境,其中紫苏花岗闪长岩(闪长岩)和片麻状含榴黑云二长花岗岩具A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侵入辉长岩的形成则标志俯冲-碰撞造山作用的结束和大陆伸展作用环境的开始。条带-眼球状(环斑)花岗岩及紫苏花岗岩中尽管存在四堡期(格林威尔)造山事件的重要信息,但它们应代表加里东期扬子板块向华夏板块俯冲-碰撞后拆沉-底侵-伸展作用构造环境岩浆岩活动的产物,并且经历了印支期的挤压抬升和伸展揭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云开造山带 条带-眼球状(环斑)强过铝花岗岩 A型花岗岩 碰撞后构造环境 底侵-伸展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北部跃南断裂带的形成演化
6
作者 周慧 黄理力 +3 位作者 龚洪林 刘亚雷 文磊 李曰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30-739,共10页
跃南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一条形状奇特的断裂带,平面展布呈口袋状。在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的断裂构造分析,认为跃南断裂带经历了二叠纪、二叠纪末—三叠纪和侏罗—白垩纪3期断裂作用的叠加。二叠纪大陆裂谷作用形... 跃南断裂带是塔里木盆地北部的一条形状奇特的断裂带,平面展布呈口袋状。在系统的地震资料解释的基础上,通过认真的断裂构造分析,认为跃南断裂带经历了二叠纪、二叠纪末—三叠纪和侏罗—白垩纪3期断裂作用的叠加。二叠纪大陆裂谷作用形成的一系列NE-SW和NW-SE走向的陡倾的正断层,组成一个共轭断裂系统。沿跃南断裂带的两组不同方向的正断层活动加强,并最终追踪、贯通,形成了口袋状的跃南断裂带。也就是说,跃南断裂带实际上是由NE-SW和NW-SE走向两组断层组合而成的。断裂带围限的地块相对抬升,形成一个大型的垒块。二叠纪末—三叠纪南天山碰撞造山作用引起的逆冲断层,叠加在二叠纪正断层之上,进一步强化了跃南断裂带,使之断距加大,围限的垒块进一步抬升。侏罗—白垩纪的正断层属于南天山造山后的伸展构造,见于跃南断裂带上方,规模不大,数量不多,对断裂带有一定的调整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叠纪正断层 二叠纪末—三叠纪逆冲断层 侏罗—白垩纪正断层 大陆裂谷 碰撞构造 碰撞后构造 跃南断裂带 塔里木盆地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蒙古哈拉莫里特锡钨矿成矿时代确定及其与北山地区成矿时代对比的意义 被引量:1
7
作者 李月明 Baatar Munkhtsengel +3 位作者 苗来成 Anaad Chimedtseren 朱明帅 杨顺虎 《中国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1080-1091,共12页
对南蒙古戈壁天山地区哈拉莫里特锡钨矿强烈云英岩化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分析,得到其侵位年龄为(214±3)Ma,表明该锡钨矿形成于早中生代三叠纪。结合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中国北山地区存在2期钨锡成矿事件,即晚古生代泥... 对南蒙古戈壁天山地区哈拉莫里特锡钨矿强烈云英岩化花岗岩的锆石SHRIMP U-Pb定年分析,得到其侵位年龄为(214±3)Ma,表明该锡钨矿形成于早中生代三叠纪。结合已有资料的综合分析,提出中国北山地区存在2期钨锡成矿事件,即晚古生代泥盆纪和早中生代三叠纪。蒙古戈壁天山地区哈拉莫里特钨锡矿成矿时间与北山地区第二期钨锡成矿事件发生的时间相一致。根据构造演化与成矿作用时、空演化的耦合关系,提出中国北山与蒙古戈壁天山地区发育的2期钨锡成矿作用均形成于碰撞-碰撞后的构造背景,其中前者与敦煌地块和北山地块在早古生代末的碰撞事件有关,而后者则可能与古亚洲洋的最后闭合的造山作用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哈拉莫里特钨锡矿床 成矿时代 碰撞-碰撞后构造背景 蒙古戈壁天山 中国北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