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3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浅层水中爆炸冲击波对混凝土墩斜碰撞作用试验研究 被引量:13
1
作者 顾文彬 郑向平 +2 位作者 刘建青 李丹俊 陆鸣 《爆炸与冲击》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361-366,共6页
通过含铝炸药JHL-3的实爆试验,得到混凝土墩在单个装药浅层水中爆炸、两个装药浅层水中对称及不对称设置同步起爆爆炸作用下、混凝土墩迎爆面上的冲击波压力响应数据;获得了迎爆面中心反射压力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两个装药浅层水中爆炸... 通过含铝炸药JHL-3的实爆试验,得到混凝土墩在单个装药浅层水中爆炸、两个装药浅层水中对称及不对称设置同步起爆爆炸作用下、混凝土墩迎爆面上的冲击波压力响应数据;获得了迎爆面中心反射压力峰值计算模型;分析了两个装药浅层水中爆炸冲击波对混凝土墩绕射及透射作用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爆炸力学 压力响应 试验研究 浅层水中爆炸 冲击波 碰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晚三叠世碰撞作用与沉积响应 被引量:38
2
作者 李勇 王成善 伊海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91-197,共7页
青藏高原是由若干条缝合带和其间所夹的沉积盆地构成 ,其中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位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 ,盆地的充填实体显示为南薄北厚 ,为楔形沉积体 ;在垂向上 ,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该套充填地层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序 ,下部构造层序以复理... 青藏高原是由若干条缝合带和其间所夹的沉积盆地构成 ,其中晚三叠世北羌塘盆地位于金沙江缝合带南缘 ,盆地的充填实体显示为南薄北厚 ,为楔形沉积体 ;在垂向上 ,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该套充填地层划分为两个构造层序 ,下部构造层序以复理石建造为特征 ,上部构造层序以磨拉石建造为特征 ,具有典型的前陆盆地充填序列 ;盆地具双物源和双古流向体制 ,沉降中心和沉积中心具有不一致 ,显示其为金沙江缝合带南侧的周缘前陆盆地 ,从而确定了晚三叠世北羌塘前陆盆地与金沙江缝合带的成因关系。在此基础上 ,结合在金沙江缝合带西段新发现和确定的蛇绿岩的最小年龄和碰撞型花岗岩的年龄 ,本文根据下部构造层序复理石的年龄、前缘隆起的形成年龄、冲断带隆升成为地貌高地的年龄、下部不整合面的时代和前缘隆起型碳酸岩缓坡的形成时间标定了金沙江缝合带碰撞事件的时代下限 ,根据上部构造层序磨拉石的年龄、上部不整合面的年龄、花岗岩和构造碎裂岩成为物源的年龄标定了金沙江缝合带碰撞事件的时代上限 ,表明金沙江缝合带初始碰撞事件为卡尼克期与诺利克期之间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 金沙江缝合带 晚三叠世 沉积盆地 羌塘盆地 碰撞作用 花岗岩 构造层序 磨拉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陆-陆碰撞作用相关的盆-山构造数值模拟 被引量:5
3
作者 崔军文 史金松 +3 位作者 李朋武 张晓卫 郭宪璞 丁孝忠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3-24,共12页
陆-陆碰撞作用是导致大陆岩石圈各种地质作用发生的最重要的驱动机制,如何识别和标定陆-陆碰撞作用,特别是其四维时空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以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陆-陆碰撞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下伏地块沿陆内俯冲带的强烈下插(俯冲)和上... 陆-陆碰撞作用是导致大陆岩石圈各种地质作用发生的最重要的驱动机制,如何识别和标定陆-陆碰撞作用,特别是其四维时空演化,是地学界长期以来关注和研究的重点。陆-陆碰撞作用的主要表现形式为下伏地块沿陆内俯冲带的强烈下插(俯冲)和上覆地块沿陆内俯冲带的不断仰冲(逆冲扩展),在垂直俯冲带方向出现盆-山相间的构造格局和MOHO的弯曲、错断。通过数值模拟计算,详细论述了在仰冲(逆冲扩展)和俯冲作用过程中,盆地坳陷、山体抬升、MOHO上抬和下坳等各种位移量和位移速率之间的耦合关系及盆地中心的迁移规律。说明它们有可能成为判断或标定陆-陆碰撞作用的一种标志或尺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陆碰撞作用 陆内俯冲带 盆-山构造 数值模拟 构造界面 位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岭造山带内高压榴辉岩变质带与元古宙碰撞作用 被引量:14
4
作者 胡能高 王涛 +1 位作者 杨家喜 赵东林 《中国区域地质》 CSCD 1995年第2期142-148,共7页
在北秦岭造山带的秦岭群中发现两个高压变质(岩)带,分别出露于秦岭群的北部和南部边界线之内侧。其中北带内以榴辉岩为主,并伴生有石榴角闪岩、含石榴斜长角闪岩、含多硅白云母及石榴石的长英质片岩;南带中由石榴单辉岩和石榴角闪... 在北秦岭造山带的秦岭群中发现两个高压变质(岩)带,分别出露于秦岭群的北部和南部边界线之内侧。其中北带内以榴辉岩为主,并伴生有石榴角闪岩、含石榴斜长角闪岩、含多硅白云母及石榴石的长英质片岩;南带中由石榴单辉岩和石榴角闪岩组成。变质作用可分为三个阶段,依次为榴辉岩或石榴单辉岩阶段、石榴角闪岩阶段、斜长角闪岩阶段,前二者是元古宙时期华北和华南板块碰撞中地壳发生了强烈增厚作用的产物,后秆是晚期抬升作用下出现降压过程的结果。在板块碰撞作用的早一中期(榴辉岩),压力为1~1.2Pa,温度在600~700℃;晚期(斜长角闪岩)的压力为0.4~0.5Pa,温度在550~600℃。现有压力和温度数据还显示出,南带均稍高于北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岭 造山带 榴辉岩 变质带 元古宙 碰撞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冈底斯成矿带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斑岩铜矿的找矿方向 被引量:3
5
作者 张红 钟康惠 +3 位作者 吴华 杨海锐 李光明 马东方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CAS CSCD 2015年第3期88-93,共6页
本文从构造-岩浆演化、典型矿床特征、构造-岩浆产物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冈底斯成矿带形成于195~80Ma的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研究区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斑岩型铜矿大致可分为早-... 本文从构造-岩浆演化、典型矿床特征、构造-岩浆产物空间分布特征等方面,对冈底斯成矿带形成于195~80Ma的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斑岩(-矽卡岩)型铜矿的找矿方向进行了探讨。认为研究区与俯冲-碰撞作用相关的斑岩型铜矿大致可分为早-中侏罗世、晚侏罗-早白垩世、晚白垩世3个成矿时期,分别对应于雅鲁藏布江洋向北、班公湖怒江洋向南相向俯冲、班公湖怒江洋碰撞关闭、雅鲁藏布江洋向北持续俯冲、雅鲁藏布江洋向北晚期俯冲等构造-岩浆事件。与早期相向俯冲相关的雄村式矿床,在拉萨东部达孜-工布江达一带具有良好找矿前景;与中期俯冲-碰撞相关的多龙式矿床,在昂龙岗日、东恰错、桑日等火山岩浆弧区成矿条件较佳;与晚期俯冲相关的尕尔穷式矿床,在冈底斯东段和西段具有较大的找矿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冈底斯成矿带 俯冲-碰撞作用 斑岩铜矿 找矿方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北部金矿与板块碰撞作用的关系 被引量:6
6
作者 高怀忠 张旺生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9年第1期138-138,共1页
从阿尔泰至中天山以北分布着数条与金矿关系密切的蛇绿岩带,它们是不同级别的碰撞缝合带。自北而南依次是:①额尔齐斯带,属西伯利亚板块内晚古生代裂陷槽碰合带(肖序常,1992)。带内已发现多拉纳萨依、阿希勒、恰奔布拉克、赛... 从阿尔泰至中天山以北分布着数条与金矿关系密切的蛇绿岩带,它们是不同级别的碰撞缝合带。自北而南依次是:①额尔齐斯带,属西伯利亚板块内晚古生代裂陷槽碰合带(肖序常,1992)。带内已发现多拉纳萨依、阿希勒、恰奔布拉克、赛都、吉拉拜、沙尔布拉克、乔夏哈拉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金矿床 板块碰撞作用 成矿作用 矿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搅拌中的碰撞作用及设计放大原则 被引量:3
7
作者 陈志希 《化学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34-39,共6页
通过固体颗粒和水的混合物在搅拌器中进行搅拌使固体颗粒粉碎至一定粒度的试验,研究了各种搅拌参数如液固比、搅拌桨叶端速度、桨叶直径、转速、层数、宽度、时间、液深对颗粒粉碎效果的影响。提出在搅拌过程中,除了循环流动及剪切外... 通过固体颗粒和水的混合物在搅拌器中进行搅拌使固体颗粒粉碎至一定粒度的试验,研究了各种搅拌参数如液固比、搅拌桨叶端速度、桨叶直径、转速、层数、宽度、时间、液深对颗粒粉碎效果的影响。提出在搅拌过程中,除了循环流动及剪切外,其碰撞作用在某些过程中占了重要地位。分析指出在搅拌粉碎中存在极限粒径,给出了极限粒径和叶端线速度的关系式,解释了随着搅拌时间的增加,粉碎效率逐渐降低及在一定范围内固体含量增加使粉碎效率提高的现象。结合循环流动、剪切及碰撞原理,对减小液深,增加直径、转速及桨叶层数可减少搅拌时间进行了分析,并得出桨叶宽度对颗粒粉碎效果影响甚微的结论。提出了设备放大原则和放大后搅拌时间的近似计算公式。新设计的搅拌器用于生产实践后与原有装置相比提高了效率,降低了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搅拌 悬浮液搅拌 搅拌器 碰撞作用 固体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与陆-陆碰撞作用相关的盆-山构造数值模拟
8
作者 崔军文 史金松 +3 位作者 李朋武 张晓卫 郭宪璞 丁孝忠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42-142,共1页
关键词 碰撞作用 大陆岩石圈 俯冲带 构造格局 地质作用 陆内俯冲 地学 数值模拟 标定 演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作用与类地行星起源探讨
9
作者 王道德 戴诚达 +1 位作者 陈永亨 林杨挺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2期110-120,共11页
类地行星挥发性元素普遍亏损很可能是由于太阳星云早期剧烈的太阳活动引起的。当气体、尘粒、挥发性元素和水被驱赶出内太阳系时,只有米级到公里级的物质保存下来并堆积成星子,最终吸积星子形成类地行星。我们认为类地行星的初始物质... 类地行星挥发性元素普遍亏损很可能是由于太阳星云早期剧烈的太阳活动引起的。当气体、尘粒、挥发性元素和水被驱赶出内太阳系时,只有米级到公里级的物质保存下来并堆积成星子,最终吸积星子形成类地行星。我们认为类地行星的初始物质主要是已分异的星子和一些未分异的球粒陨石质星子或不同类型的陨石母体,最靠近太阳形成的星子具有最低的FeO/(FeO+MgO)值,水星是在靠近太阳的高度还原条件下吸积成分类似EH球粒陨石的星子形成的。地球的初始物质为分异的铁陨石及H群球粒陨石。随着距太阳距离增大及温度降低,陨石形成的部位大致为:EH、EL-IAB-SNC(辉玻无球粒陨石、辉橄无球粒陨石、纯橄无球粒陨石)-Euc(钙长辉长无球粒陨石)-H、L、LL-CV、CM、CO-Cl-彗星。物体之间、星子之间及行星与星子之间的碰撞对太阳系的形成和演化起着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地行星 碰撞作用 星子堆积 行星 起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青藏高原东缘中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动力学及其与大陆碰撞作用的耦合关系 被引量:46
10
作者 李勇 P.A.ALLEN +2 位作者 周荣军 A.L.DENSMORE M.A.ELLIS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101-1109,共9页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自晚三叠世以来,该盆地充填了厚度大于1万余米的海相至陆相沉积物,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其划分为6个构造层序,根据几何形态将构造层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楔状构造层序和板状构... 位于青藏高原东缘的龙门山前陆盆地是中国典型的前陆盆地之一。自晚三叠世以来,该盆地充填了厚度大于1万余米的海相至陆相沉积物,以不整合面为界可将其划分为6个构造层序,根据几何形态将构造层序区分为两种类型,即楔状构造层序和板状构造层序,其中晚三叠世、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构造层序为楔状构造层序,其余为板状构造层序。研究结果表明楔状构造层序为逆冲构造负载的产物,板状构造层序为走滑剥蚀卸载的产物。本次以晚三叠世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楔状前陆盆地开展了逆冲构造负载系统的弹性挠曲动力学模拟,以晚新生代龙门山前陆盆地为典型的板状前陆盆地开展了与走滑剥蚀卸载系统的弹性挠曲动力学模拟,并计算了龙门山构造负载系统向扬子克拉通的推进速率,结果表明龙门山造山楔的推进速率在早期较快(如晚三叠世最大推进速率达15mm/a),晚期较慢(如晚侏罗世、晚白垩世—古近纪最大推进速率仅为6.7mm/a)。进而推测龙门山幕式逆冲作用的构造驱动力来自于青藏高原中生代以来的基麦里大陆加积碰撞和印度与亚洲板块碰撞作用,其中晚三叠世楔状构造层序是羌塘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晚侏罗世楔状构造层序是拉萨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晚白垩世—古近纪楔状构造层序是科希斯坦板块、印度板块与亚洲大陆碰撞的产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楔状构造层序 板状构造层序 逆冲构造负载系统 走滑剥蚀卸载系统 弹性挠曲模拟 大陆碰撞作用 中新生代 龙门山前陆盆地 青藏高原东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质子碰撞氦原子单电离全微分截面的后碰撞作用和扭曲效应(英文)
11
作者 段月花 苏婷 +1 位作者 孙世艳 贾祥福 《原子与分子物理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796-804,共9页
用扭曲波方法,推广了修正的库仑波恩(MCB)近似计算到重离子碰撞He原子电离问题计算.检查了对75 ke V质子碰撞氦原子单电离的全微分截面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现在的方法定性地产生了实验的峰结构,尤其是在垂直平面.应用MCB方法研究这一... 用扭曲波方法,推广了修正的库仑波恩(MCB)近似计算到重离子碰撞He原子电离问题计算.检查了对75 ke V质子碰撞氦原子单电离的全微分截面的应用情况.结果表明,现在的方法定性地产生了实验的峰结构,尤其是在垂直平面.应用MCB方法研究这一碰撞体系中的后碰撞(PCI)效应,发现PCI效应对全微分截面的形状在散射平面和垂直平面都有着强烈的影响.同时,分析了扭曲效应对全微分截面的贡献.表明,随着动量转移的增加,扭曲效应的作用变得越来越重要.尤其是,扭曲效应定性解释了负角区域的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微分截面 碰撞作用 扭曲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曲线梁桥双向碰撞作用影响分析 被引量:4
12
作者 王强 吴刚 《世界地震工程》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21-128,共8页
碰撞作用直接影响到桥梁不同构件的地震响应,是桥梁抗震研究中一直关注的问题。针对地震作用下曲线梁桥因主梁面内转动而发生主梁与切向桥台和径向挡块碰撞的现象,以1座3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曲线连续... 碰撞作用直接影响到桥梁不同构件的地震响应,是桥梁抗震研究中一直关注的问题。针对地震作用下曲线梁桥因主梁面内转动而发生主梁与切向桥台和径向挡块碰撞的现象,以1座3跨预应力混凝土连续梁桥为例,采用非线性时程分析方法,对曲线连续梁桥的双向碰撞作用影响进行研究,并分析了不同减撞措施的效果。结果表明:考虑双向碰撞作用后,下部结构响应有明显增加,主梁转动现象变得复杂,曲线梁桥地震响应分析中应通过建立精细化模型来考虑主梁双向碰撞作用的影响;在切向桥台处设置限位拉锁装置能起到较好的减轻双向碰撞作用的影响,以及采用减隔震设计后,减撞效果更明显,桥梁抗震性能明显改善,但合理减撞措施设计参数应结合曲线梁桥约束体系及结构设计参数进行体系分析确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桥梁工程 碰撞作用 地震响应 有限元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胶辽吉造山带碰撞后岩浆作用:来自辽东-吉南地区巨斑状和球粒状花岗岩的约束 被引量:1
13
作者 赵岩 杨宏智 +4 位作者 陈井胜 廉涛 张朋 梁帅 吴新伟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3506-3519,共14页
胶辽吉造山带辽东-吉南地区卧龙泉、双岔、八河川等巨斑状花岗岩体形成于造山峰期之后,记录了造山带演化的重要信息,对于探讨整个胶辽吉造山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巨斑状花岗岩研究,识别出局部侵入其中的球粒状花岗岩,并对采... 胶辽吉造山带辽东-吉南地区卧龙泉、双岔、八河川等巨斑状花岗岩体形成于造山峰期之后,记录了造山带演化的重要信息,对于探讨整个胶辽吉造山带构造演化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巨斑状花岗岩研究,识别出局部侵入其中的球粒状花岗岩,并对采集自造山带东部和西部典型岩体的3件巨斑状花岗岩和1件球粒状花岗岩开展了岩相学、锆石U-Pb年代学、Lu-Hf同位素及主微量元素研究。结果显示巨斑状花岗岩具有硅含量相对较低、全碱较高、A/CNK值变化较大(0.86~1.19)等特征。虽然双岔巨斑状花岗岩中见有石榴子石,但全岩地球化学特征表现出准铝质、锆饱和温度较高等A型花岗岩特征;宝甸地区花岗岩中也有石榴子石,显示了S型花岗岩地球化学特征。卧龙泉和双岔巨斑状花岗岩体侵位时代为1880~1895Ma,球粒状花岗岩形成于1870±13Ma,宝甸地区巨斑状含石榴花岗岩侵位于1845±13Ma左右;来自这些锆石的原位εHf(t)值介于-3.6~+4.2之间,相应的二阶段模式年龄为2474~2730Ma。本研究认为,辽吉造山带碰撞后花岗质岩石成因较为复杂:球粒状花岗岩反映了岩浆过冷度较大、快速侵位至浅表过程;宝甸地区巨斑状花岗岩具有S型花岗岩特征;具有A型花岗岩特征的巨斑状花岗岩则反映了深部物质和加厚地壳均有贡献。结合前期报道的同时代碰撞后I型和A型花岗岩以及变质岩的研究等,本文认为辽东半岛巨斑状和球粒状花岗岩的产出与胶辽吉造山带碰撞后强烈的下地壳作用有关,反映了造山带去根垮塌、岩石圈伸展过程,代表了碰撞后花岗质岩浆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斑状花岗岩 球粒状花岗岩 锆石年代学 LU-HF同位素 胶辽吉造山带 碰撞后岩浆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震作用下相邻建筑结构碰撞反应分析 被引量:8
14
作者 翟长海 蒋姗 +2 位作者 李爽 吴迎强 谢礼立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S2期142-145,150,共5页
地震作用下,相邻建筑结构由于不同动力特性的差异,并且没有足够的间距,容易遭受碰撞破坏。相邻结构间的碰撞作用是导致结构破坏甚至倒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将相邻结构简化为多自由度楼层处碰撞模型,采用简化的Hertz-Damp模型,以相邻15层与... 地震作用下,相邻建筑结构由于不同动力特性的差异,并且没有足够的间距,容易遭受碰撞破坏。相邻结构间的碰撞作用是导致结构破坏甚至倒塌的重要原因之一。将相邻结构简化为多自由度楼层处碰撞模型,采用简化的Hertz-Damp模型,以相邻15层与8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为例,研究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碰撞反应,分析两相邻结构间不设置防震缝及按规范设置防震缝时,在不同加速度峰值情况下,碰撞作用对结构层间位移角和层间剪力的影响。研究表明,碰撞作用显著放大较高结构碰撞层及以上楼层的层间位移角和剪力,对较低结构具有总体抑制作用,但对顶层可能会产生不利影响;按规范设置防震缝时,7度设防结构在遭受7度罕遇地震时无碰撞发生,但遭遇8度和9度罕遇地震时发生碰撞,碰撞作用对结构反映的抑制作用比结构间无防震缝时明显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作用 多自由度 防震缝 层间位移角 层间剪力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秦-祁结合部位陇山杂岩变泥质岩变质作用及年代学研究
15
作者 栗娟娟 卢俊生 《岩石矿物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95-923,共29页
陇山杂岩位于秦-祁结合部位,是研究此结合部位构造演化的重要岩石构造单元。为探讨秦-祁结合部位的构造演化历史,本研究对陇山杂岩的变泥质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化学、变质相平衡模拟和LA-ICP-MS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相观察及矿物... 陇山杂岩位于秦-祁结合部位,是研究此结合部位构造演化的重要岩石构造单元。为探讨秦-祁结合部位的构造演化历史,本研究对陇山杂岩的变泥质岩进行了岩相学、矿物化学、变质相平衡模拟和LA-ICP-MS独居石U-Pb年代学研究。岩相观察及矿物成分分析结果显示,陇山杂岩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21LS30-1记录了2个变质演化阶段:早期进变质阶段(M_(1))(Bt+Pl+Qz+Rt+Ilm)和峰期变质阶段(M_(2))(Bt+Grt+Pl+Qz+Rt+Ilm+Liq)。含矽线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21LS37同样记录了2个变质演化阶段:早期进变质阶段(M_(1))(Bt+Sil+Pl+Qz)和峰期变质阶段(M_(2))(Bt+Sil+Grt+Kfs+Pl+Qz+Ilm+Liq)。视剖面图模拟计算显示2个样品的峰期变质温压条件分别为813~821℃、1.08~1.1 GPa和815~819℃、0.93~0.97 GPa,达到了中压麻粒岩相变质。LA-ICP-MS独居石U-Pb定年得到4个石榴黑云斜长片麻岩样品的年龄分别为451~425 Ma、455~431 Ma、415~395 Ma、415~394 Ma。陇山杂岩与北秦岭造山带在古生代经历了相似的构造过程,推测陇山杂岩可能是北秦岭造山带向西延伸的部分,经历了古生代的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秦-祁结合部位 陇山杂岩 相平衡模拟 独居石U-Pb定年 陆陆碰撞造山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冈底斯基性次火山岩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碰撞后火山作用亏损地幔源区的约束 被引量:27
16
作者 高永丰 侯增谦 +2 位作者 魏瑞华 孟祥金 胡华斌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3期547-557,共11页
青藏高原隆升与伸展构造模式(地幔对流减薄、板片断离和大陆俯冲)认为地幔软流圈上涌为藏南碰撞后火山作用提供了热源,而已有研究成果没有包括碰撞后火山作用软流圈地幔源区的岩石学、地球化学证据,而是集中在富集岩石圈地幔。出露于冈... 青藏高原隆升与伸展构造模式(地幔对流减薄、板片断离和大陆俯冲)认为地幔软流圈上涌为藏南碰撞后火山作用提供了热源,而已有研究成果没有包括碰撞后火山作用软流圈地幔源区的岩石学、地球化学证据,而是集中在富集岩石圈地幔。出露于冈底斯东段达孜-甲马地区的基性次火山岩的^(40)Ar/^(39)Ar坪年龄为38.07~42Ma。次火山岩具有高Mg~#值和相容微量元素含量(Cr、Ni、V、Sc),低LILE、和LREE,低LREE/HREE分离。原生样品呈现平坦的稀土配分曲线和LILE亏损的原始地幔标准化曲线,显示出OIB地球化学亲和性。岩石具有低Sr、低Pb和高Nd同位素组成[(^(87)Sr/^(86)Sr)_i=0.7048~0.7064; (^(144)Nd/^(143)Nd)_i=0.5126~0.51286;^(206)Pb/^(204)Pb=18.3722~18.5288;^(207)Pb/^(204)Pb=15.5686~15.6214;^(208)Pb/^(204)Pb=38.5203~38.7298],显示出与富集OIB非常相似的Sr-Nd-Pb同位素组成及变化范围。应用我们的分析数据并结合已有研究成果。达孜-甲马基性次火山与adakite、林子宗火山岩、钾质岩-超钾质岩构成了藏南碰撞后火山岩Sr-Nd-Pb同位素组成演化带,基性次火山岩分布于演化带的原生端元,揭示出其岩浆源区与富集岩石圈地幔存在明显的差异。研究结果证明,具有与OIB相似地球化学和Sr-Nd-Pb同位素组成的基性次火山岩的源区是软流圈地幔。由冈底斯带新近纪基性火山作用厘定的软流圈上涌深部过程对洋壳断离模式、基性岩浆底侵作用和西藏高原地壳加厚时限提供了有效的约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藏高原 碰撞后火山作用 基性次火山岩 软流圈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与(超)大型矿集区的形成:科学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15
17
作者 顾雪祥 唐菊兴 +2 位作者 王成善 陆彦 王乾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4-349,共6页
青藏高原及邻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块具有世界规模级的成矿富集区 ,迄今所发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 ,在时间抑或空间上均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反映了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青藏高原周边及内部岩石圈... 青藏高原及邻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块具有世界规模级的成矿富集区 ,迄今所发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 ,在时间抑或空间上均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反映了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青藏高原周边及内部岩石圈薄弱地带的壳幔置换过程、层圈交换作用、流体活动及其地球化学分馏过程 ,是控制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成矿大陆动力学研究是阐明该区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和进一步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 矿集区 青藏高原 成矿作用 矿产资源 流体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东准噶尔碰撞造山作用与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成矿系列 被引量:20
18
作者 喻亨祥 夏斌 +1 位作者 刘家远 吴郭泉 《桂林工学院学报》 2000年第3期213-219,共7页
东准噶尔是中亚 -兴蒙巨型构造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炭纪—二叠纪经历了强烈的板块碰撞造山作用 ,发育多种多样的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矿床。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明显受碰撞造山作用的制约。从碰撞造山前→洋 -陆俯冲→... 东准噶尔是中亚 -兴蒙巨型构造成矿域的重要组成部分 ,石炭纪—二叠纪经历了强烈的板块碰撞造山作用 ,发育多种多样的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矿床。花岗岩类及有关金属矿床的形成演化明显受碰撞造山作用的制约。从碰撞造山前→洋 -陆俯冲→陆 -陆碰撞→陆内造山挤压 -伸展→板内裂谷 ,区域花岗岩类从大洋M型斜长花岗岩类→岛弧I型钙碱性花岗岩类→造山隆起区Ⅰ型钙碱性花岗岩类、S型偏碱性花岗岩类→陆内俯冲断裂深熔I型钙碱性花岗岩类、后造山拉张A2 型碱性花岗岩类→板内裂谷A1型碱性花岗岩类依次成群成带演化形成。其中 ,碰撞造山挤压 -伸展转变期是花岗岩类大规模发育时期 ,也是与花岗岩类有关金属成矿作用的高峰期 ,主要形成了两类含矿花岗岩及相关的两个金属成矿系列 :陆内俯冲断裂深熔Ⅰ型钙碱性花岗岩类及有关铜、金 (铁、钼 )等金属成矿系列和后造山拉张A2 型碱性花岗岩类及有关锡成矿系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花岗岩类 金属成矿系列 新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碰撞造山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的成矿作用——以小秦岭金矿集中区为例 被引量:36
19
作者 王义天 毛景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62-566,共5页
小秦岭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变迁,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过渡,并最终在伸展体制下于晚燕山期形成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其深部过程为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拆沉作用而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小秦岭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主要产... 小秦岭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变迁,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过渡,并最终在伸展体制下于晚燕山期形成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其深部过程为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拆沉作用而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小秦岭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主要产出3种类型的金矿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成矿时代特征表明,本区金的成矿作用奏始于碰撞造山作用的后期,主成矿期发生在造山作用期后以伸展体制为主导的晚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在造山作用期后常常发育伸展构造,伸展体制下的变形变质演化和多源流体活动使大规模成矿作用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成矿作用 造山带 伸展体制 成矿作用 金矿床 空间分布 成矿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准噶尔造山带碰撞体制的成矿作用及金等矿床分布规律 被引量:66
20
作者 陈衍景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3期253-261,共9页
准噶尔造山带是乌拉尔—蒙古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的碰撞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并经历了先挤压后伸展的演化过程。区内的金等矿床主要就位于晚石炭世—二叠纪,集中分布在碰撞造山作用较强烈的地带,矿床形成于碰撞作... 准噶尔造山带是乌拉尔—蒙古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该区的碰撞造山作用主要发生在石炭纪和二叠纪,并经历了先挤压后伸展的演化过程。区内的金等矿床主要就位于晚石炭世—二叠纪,集中分布在碰撞造山作用较强烈的地带,矿床形成于碰撞作用的挤压—伸展转变期。因此该区金等矿床的成矿时间、空间和地球动力学背景等与碰撞造山作用发生的时间、空间及动力学背景完全吻合,表明适于用碰撞造山成矿模式指导找矿和研究。而该区矿床的实际分布也确与碰撞造山成矿模式完全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碰撞造山作用 成矿作用 金矿床 分布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