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碰撞造山作用期后伸展体制下的成矿作用——以小秦岭金矿集中区为例 被引量:36
1
作者 王义天 毛景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8期562-566,共5页
小秦岭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变迁,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过渡,并最终在伸展体制下于晚燕山期形成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其深部过程为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拆沉作用而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小秦岭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主要产... 小秦岭在中生代期间经历了强烈的构造活动变迁,区域构造体制由挤压向伸展过渡,并最终在伸展体制下于晚燕山期形成小秦岭变质核杂岩,其深部过程为中国东部大陆岩石圈拆沉作用而引起软流圈物质上涌。小秦岭是中国重要的金矿集中区,主要产出3种类型的金矿床,其空间分布规律和成矿时代特征表明,本区金的成矿作用奏始于碰撞造山作用的后期,主成矿期发生在造山作用期后以伸展体制为主导的晚燕山期。碰撞造山带在造山作用期后常常发育伸展构造,伸展体制下的变形变质演化和多源流体活动使大规模成矿作用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碰撞造山作用 成矿作用 造山带 伸展体制 成矿作用 金矿床 空间分布 成矿时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陆内碰撞体制的流体作用模式及与成矿的关系——理论推导和东秦岭金矿床的研究结果 被引量:80
2
作者 陈衍景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1996年第4期282-289,共8页
陆内碰撞和流体作用都是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以及有关成矿作用的研究仍很薄弱。文章以陆内碰撞成岩成矿模式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的模式,即在陆内俯冲体制中,随板片俯冲深度... 陆内碰撞和流体作用都是当前地球科学的前沿领域,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以及有关成矿作用的研究仍很薄弱。文章以陆内碰撞成岩成矿模式为基础,通过理论分析,建立了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的模式,即在陆内俯冲体制中,随板片俯冲深度的增加,依次产生改造流体、变质流体和岩浆流体,所产生的流体在空间上具有分带性,并造成岩石、元素、矿化蚀变的成带规律分布;陆内俯冲的早期挤压阶段的流体作用以深部物质分泌的上升流体(改造、变质和部分熔融)为主,晚期伸展阶段以浅层下渗流体(来自大气降水)循环为主,中期由挤压向伸展的转变阶段为深分泌上升流体与浅层下渗流体的混合作用。为检验模式的科学性,选择典型的陆内碰撞带——东秦岭作为实例解剖,发现该区的陆内碰撞作用与金矿床等的成矿作用在时间、空间、地质地球化学特征等方面都十分吻合,且与理论推导的陆内俯冲体制的流体作用规律一致。对若干典型矿床成矿流体的氢同位素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的性质、来源和演变特征等与理论推导的陆内碰撞体制流体作用规律完全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陆内碰撞 流体作用 成矿作用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造山后脉岩组合与内生成矿作用 被引量:56
3
作者 罗照华 卢欣祥 +4 位作者 王秉璋 陈必河 黄凡 杨宗锋 汪洋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1-12,共12页
造山带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之后往往有一期区域性脉岩产出,被称为岩基后岩墙群。这类脉岩具有近同时形成、宽成分谱系和小体积的特点。根据太行山、燕山、东昆仑山、天山等造山带的观察,这类脉岩可以划分成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 造山带大规模花岗质岩浆活动之后往往有一期区域性脉岩产出,被称为岩基后岩墙群。这类脉岩具有近同时形成、宽成分谱系和小体积的特点。根据太行山、燕山、东昆仑山、天山等造山带的观察,这类脉岩可以划分成煌斑岩质、玄武质、闪长质(安山质)、花岗闪长质(英安质)和花岗质(流纹质)等5组。前人大多偏重于研究其中基性部分,因而常常将其与大陆裂解相关基性岩墙群混为一谈。岩石地球化学分析表明,虽然同组脉岩不同样品之间可能存在演化关系,不同脉岩组之间很难相互演化。结合近年来有关岩浆过程速率的研究成果,推测这些脉岩是原生或近原生岩浆固结的产物。这意味着区域地温曲线在不同深度同时穿过所有相应原岩的固相线。基于岩浆起源热体制和区域岩石圈岩石学结构分析,笔者曾经指出,这样的岩浆产生条件要求造山带岩石圈拆沉作用。因此,这类岩墙群的形成是区域构造应力场由挤压向伸展转换阶段的产物,可以用来标定造山过程的结束,因而称其为造山后脉岩组合。进一步对比分析表明,这类脉岩组合分布非常普遍,是地球上业已发现的三类区域性岩墙群之一。尽管如此,基于热传递速率的分析,造山后脉岩组合的形成还应当伴随大规模流体活动。由于深部流体中成矿元素的浓度强烈依赖于压力,新的岩石成因模型意味着造山后脉岩组合与成矿作用相伴生。野外检验表明,可以基于露头观察识别成矿流体的通道和成矿元素大规模堆积的场所。因此,造山后脉岩组合不仅可以用来标定区域造山过程结束的时间,也是区域找矿预测的有效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造山带 岩墙群 体制 岩石圈拆沉作用 成矿作用 透岩浆流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与(超)大型矿集区的形成:科学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15
4
作者 顾雪祥 唐菊兴 +2 位作者 王成善 陆彦 王乾 《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344-349,共6页
青藏高原及邻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块具有世界规模级的成矿富集区 ,迄今所发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 ,在时间抑或空间上均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反映了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青藏高原周边及内部岩石圈... 青藏高原及邻区是中国唯一的一块具有世界规模级的成矿富集区 ,迄今所发现的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 ,在时间抑或空间上均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有着密切的联系 ,反映了与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过程相伴随的青藏高原周边及内部岩石圈薄弱地带的壳幔置换过程、层圈交换作用、流体活动及其地球化学分馏过程 ,是控制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形成的主要因素。青藏高原成矿大陆动力学研究是阐明该区矿产资源分布规律和进一步发现大型、超大型矿床 (矿集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喜马拉雅碰撞造山作用 矿集区 青藏高原 成矿作用 矿产资源 流体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望峰金矿成矿流体研究及其成因意义 被引量:18
5
作者 Chen Yanjing 1) Li Xin 1) Jing Jun 2) Gao Xiuli 1) Chen Huayong 1) Wu Xidan 2) Wu Dehua 2) ( 1) Department of Geology, Peking University 2)Team 15 of Gold Headquarters, MMIC, Urumqi ) 《地球学报(中国地质科学院院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2期195-203,共9页
新疆望峰金矿,产于中天山结晶基底中的韧性剪切带内。围岩蚀变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过程包括了3个阶段,从早到晚有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温度分别集中在360~520℃、240~360℃和1... 新疆望峰金矿,产于中天山结晶基底中的韧性剪切带内。围岩蚀变和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过程包括了3个阶段,从早到晚有石英黄铁矿阶段、多金属硫化物阶段和石英碳酸盐阶段,温度分别集中在360~520℃、240~360℃和120~240℃;矿化以第Ⅱ阶段为主。成矿流体的δ18O值变化于1.15‰~2.70‰之间,属于变质热液与大气降水热液的混合流体。包裹体成分表明成矿流体来源较浅,但有利于金矿化;CO2/H2O比值多大于0.026,也有利于成矿。而包裹体捕获压力表明成矿作用发生在5.6~1.2km深度范围,主要发生在1.9km左右;矿化过程与地壳抬升伸展的过程一致,自然亦与碰撞造山体制的矿化规律一致。因此,古生代末期的碰撞造山作用导致了望峰金矿的形成,冰达坂断裂两侧是寻找望峰式金矿的有利地带。石英红外光谱分析表明,CO2光密度(D2)及其与H2O光密度(D1)的比值(D2/D1)普遍较高,指示矿化较强;D2>0.55和D2/D10.26是该区富金样品的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矿流体 包裹体 成矿作用 碰撞造山作用 金矿床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甘肃阳山金矿独居石Th-U-Pb化学年龄及其地质和成矿意义 被引量:72
6
作者 杨荣生 陈衍景 +4 位作者 张复新 李志宏 毛世东 刘红杰 赵成海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0期2603-2610,共8页
阳山金矿是西秦岭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作者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含矿花岗斑岩脉的独居石 Y-Th-U-Pb含量,采用 ChemAge 软件计算了各测点的表面年龄,各测点表面年龄落入3个组。第一组包括9个数据,来自独居石的核心部位,表面年龄变化于2... 阳山金矿是西秦岭地区新发现的超大型金矿,作者运用电子探针测定了含矿花岗斑岩脉的独居石 Y-Th-U-Pb含量,采用 ChemAge 软件计算了各测点的表面年龄,各测点表面年龄落入3个组。第一组包括9个数据,来自独居石的核心部位,表面年龄变化于297-251 Ma,等时线年龄为268±4Ma(MWSD=0.24),记录了勉略洋俯冲引发的晚古生代弧岩浆活动。第二组包括12个数据,表面年龄变化于237~207Ma,等时线年龄为220±3Ma(MWSD=0.20),属花岗斑岩侵入结晶年龄,与西秦岭碰撞型花岗岩开始大规模发育的时间一致。第三组包括7件位于独居石边缘的测点,表面年龄变化于200~179Ma,等时线年龄为190±3Ma(MSWD=0.15),属阳山金矿的成矿时间。因此,阳山金矿成矿时间与西秦岭中生代陆陆碰撞体制的大规模流体成矿事件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阳山金矿 独居石Th—U—Pb化学年龄 电子探针 成矿时间 晚古生代岩浆弧 碰撞体制流体成矿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陕西省华县金堆城斑岩型钼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23
7
作者 杨永飞 李诺 倪智勇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1期2983-2993,共11页
陕西省华县金堆城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西部,形成于燕山期大陆碰撞体制。矿体产出于金堆城花岗斑岩体内部及其内外接触带。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组合、石英-(钾长石)-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组合和石英... 陕西省华县金堆城钼矿床位于东秦岭钼矿带西部,形成于燕山期大陆碰撞体制。矿体产出于金堆城花岗斑岩体内部及其内外接触带。流体成矿过程包括早、中、晚3个阶段,分别以石英-钾长石组合、石英-(钾长石)-多金属硫化物-(碳酸盐)组合和石英-碳酸盐组合为标志,矿石矿物主要沉淀于中阶段。早、中阶段石英中可见纯CO_2包裹体(PC型)、CO_2-H_2O型包裹体(C型)、水溶液包裹体(W型)和含子晶多相包裹体(S型),但晚阶段只发育水溶液包裹体(W型)。早阶段C型和W型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80~370℃,盐度为5.68~11.05 wt%NaCl.eqv;中阶段C型和W型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70~270℃,盐度为5.14~12.63 wt%NaCl.eqv。早、中阶段石英中见S型包裹体,加热过程中子矿物不溶。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110~190℃,盐度介于7.17%~11.22 wt%NaCl.eqv之间。估算的早、中阶段流体捕获压力分别为143~243MPa和22~115MPa,推测成矿深度约为2.2~8.1km。金堆城钼矿的成矿流体以富CO_2、贫Cl^-为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金堆城斑岩型钼矿床 东秦岭钼矿带 大陆碰撞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云南省文山县官房钨矿床矿床地质和流体包裹体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张亚辉 张世涛 +3 位作者 范玉华 马洪杰 张磊 张东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877-888,共12页
云南省文山县官房钨矿床是华南西部右江成矿带新近发现的大型钨矿床之一,产于滇东南褶皱带文山-富宁褶皱束薄竹山穹窿南翼。该矿床的形成与薄竹山S类花岗岩有关,形成于燕山期陆内碰撞体制。矿体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与寒武系碎屑岩-碳酸盐... 云南省文山县官房钨矿床是华南西部右江成矿带新近发现的大型钨矿床之一,产于滇东南褶皱带文山-富宁褶皱束薄竹山穹窿南翼。该矿床的形成与薄竹山S类花岗岩有关,形成于燕山期陆内碰撞体制。矿体产于燕山期花岗岩与寒武系碎屑岩-碳酸盐建造的外接触带,矿石构造主要是浸染状和网脉状。围岩蚀变类型复杂、蚀变分带明显,自花岗岩体向外依次为金云母-绿帘石化带→透辉石-透闪石化带→镁橄榄石化带。成矿过程包括矽卡岩阶段(早阶段)、石英-硫化物阶段(中阶段)和石英-碳酸盐(晚阶段)阶段。早阶段矽卡岩矿物(透辉石、石榴石)中发育含CH4的水溶液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中阶段石英中发育含CO2、CH4、N2的水溶液包裹体和含子矿物包裹体,晚阶段石英中发育含CO2的水溶液包裹体。各阶段矿物中不发育含石盐子晶包裹体。早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379~550℃,盐度为3.17%~9.86%NaCleqv;中阶段包裹体均一温度集中于250~370℃,盐度为8.95%~10.61%NaCleqv;晚阶段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为115~221℃,盐度为1.74%~5.71%NaCleqv。估算的早、中阶段流体捕获压力分别为45~90MPa和10~30MPa,推测最大成矿深度为3km。上述流体包裹体研究表明成矿流体由早阶段高温、低NaCl的H2O-CH4-NaCl岩浆热液,演化为中阶段中温、低NaCl的H2O-CH4-CO2-NaCl热液体系,最终转化为晚阶段低温、含CO2的大气降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体包裹体 官房矽卡岩型钨矿床 滇东南 大陆碰撞体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藏东地区新生代构造体系与成矿的关系
9
作者 谭富文 王高明 +3 位作者 惠兰 汪名杰 李忠雄 王小龙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23-128,共6页
区域构造和微构造分析表明 ,新生代藏东地区构造应力场自印支 燕山期的NE—SW向挤压向喜马拉雅山期的NNE -SSW向压扭性转变 ,表现在 :①沿昌都地块两侧及古生代—中生代形成的深大断裂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右旋走滑活动 ,伴生较强的碎裂岩... 区域构造和微构造分析表明 ,新生代藏东地区构造应力场自印支 燕山期的NE—SW向挤压向喜马拉雅山期的NNE -SSW向压扭性转变 ,表现在 :①沿昌都地块两侧及古生代—中生代形成的深大断裂带发生了大规模的右旋走滑活动 ,伴生较强的碎裂岩化、拉伸线理和剑鞘褶皱等 ,沿主断裂两侧叠加一系列NW、NNW及NE向雁行式排列的褶皱和张扭性断裂 ;②在区域上 ,沿大规模右旋走滑断裂两侧形成一系列雁行式排列的第三系走滑拉分盆地 ;③新生代岩浆活动沿走滑断裂两侧的张扭性次级断裂有规律分布。新生代构造体制的转变造成大规模成矿流体的运移与富集 ,使新生代成为本区最重要的成矿时期 ,而北澜沧江、妥坝、温泉断裂带及车所乡断裂带北段是该期矿产最有利的富集部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生代 构造体制 成矿作用 构造应力场 成矿流体 岩浆活动 地质构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矿床地质》2006年总目次
10
《矿床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59-764,F0003,共7页
关键词 李振清 碰撞造山 造山运动 地质特征 矿床地质 侯增 毛景文 甘肃北山 成矿流体 地球动力学背景 成矿时代 同位素年龄 绝对年龄 桂青 成矿作用 地质作用 杨志明 地质意义 金山金矿床 目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