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弹性碰撞优化算法的传感云资源调度 被引量:3
1
作者 刘洲洲 李士宁 +3 位作者 李彬 王皓 张倩昀 郑然 《浙江大学学报(工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8期1431-1443,共13页
针对当前智能优化算法普遍存在收敛精度不高、容易"早熟"的缺陷,提出全新的智能优化算法—弹性碰撞优化(ECO)算法.算法基于弹性碰撞物理学现象,通过模拟碰撞过程中物理属性相互影响的变化过程,抽象出"与种群最优碰撞&qu... 针对当前智能优化算法普遍存在收敛精度不高、容易"早熟"的缺陷,提出全新的智能优化算法—弹性碰撞优化(ECO)算法.算法基于弹性碰撞物理学现象,通过模拟碰撞过程中物理属性相互影响的变化过程,抽象出"与种群最优碰撞"、"与自身历史最优碰撞"和"随机碰撞"3种粒子更新机制.为了有效提升复杂高维优化问题的寻优能力,设计自适应核模糊C-均值聚类(AKFCM)算法,利用AKFCM对ECO种群进行聚类分析,通过迭代比对策略实现种群自动最佳聚类划分,确保粒子学习对象的合理性与多样性.种群样本多样性定量分析表明ECO在运算后期具有较好的种群多样性.将ECO应用于传感云资源调度问题,为了满足传感云系统管理多样性需求,构建多目标优化传感云资源调度模型,设计符合调度问题的ECO粒子编码方式,实现传感云资源高效率调度优化.多维复杂测试函数以及传感云资源调度实例仿真结果表明,ECO具有较高的收敛精度和成功率,有效降低了传感云资源调度的能耗和任务长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弹性碰撞优化算法 无线传感器网络 传感云 种群多样性 能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策略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及其应用 被引量:29
2
作者 郭琴 郑巧仙 《计算机科学与探索》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30-946,共17页
蜣螂优化算法(DBO)是近年提出的智能优化算法,与其他优化算法一样,DBO也存在收敛精度低、易陷入局部最优等缺点。针对DBO的这些局限性,提出一种多策略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MIDBO)。首先,改进雏球和偷窃蜣螂对局部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的接... 蜣螂优化算法(DBO)是近年提出的智能优化算法,与其他优化算法一样,DBO也存在收敛精度低、易陷入局部最优等缺点。针对DBO的这些局限性,提出一种多策略改进的蜣螂优化算法(MIDBO)。首先,改进雏球和偷窃蜣螂对局部最优解和全局最优解的接受程度,使其根据自身搜索能力动态变化,既提升了种群质量又保持了适应度高的个体的良好搜索能力;其次,融合麻雀搜索算法中的追随者位置更新机制对算法进行扰动,并用贪婪策略更新位置,提升了算法的收敛精度;最后,当算法陷入停滞时引入柯西高斯变异策略,提高了算法跳出局部最优解的能力。仿真实验基于20个基准测试函数和CEC2019测试函数,验证了3种改进策略的有效性,将所改进算法和对比算法的优化结果进行收敛性分析和Wilcoxon秩和检验,证明了MIDBO具有良好的寻优性能和鲁棒性。将MIDBO运用在汽车碰撞优化问题的求解上,进一步验证了MIDBO在求解实际工程问题中的有效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蜣螂优化算法 局部最优解 麻雀搜索算法 柯西高斯变异 汽车碰撞优化问题 Wilcoxon秩和检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概率-区间混合不确定性的汽车正面碰撞可靠性优化设计 被引量:7
3
作者 王琼 黄志亮 《汽车工程》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545-549,563,共6页
针对汽车正面碰撞中某些参数的概率分布函数中包含不确定的区间变量的问题,构建了一种汽车正面碰撞混合不确定可靠性优化模型,将基于误差比例选择技术的最优多项式模型引入整车碰撞分析中。由于存在区间参数,内层通过限制可靠度的区间... 针对汽车正面碰撞中某些参数的概率分布函数中包含不确定的区间变量的问题,构建了一种汽车正面碰撞混合不确定可靠性优化模型,将基于误差比例选择技术的最优多项式模型引入整车碰撞分析中。由于存在区间参数,内层通过限制可靠度的区间下界建立概率约束,从而保证车身结构的安全性。采用了一种基于漂移向量的高效解耦算法,将嵌套优化问题转换为确定性优化和混合可靠性分析的序列迭代过程,避免了内外层嵌套寻优,实现了汽车正面碰撞可靠性优化的高效性。结果表明:优化后防撞梁、吸能盒和前纵梁的总质量减轻了2.35%,所有约束可靠度指标均得到满足,实现了保证车身轻量化要求下的车身和乘员安全性可靠性优化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正面碰撞可靠性优化 概率-区间混合不确定性 最优多项式模型 漂移向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增强碰撞体算法优化的自编码神经网络 被引量:2
4
作者 冯文 陈志国 +1 位作者 傅毅 王凯宇 《小型微型计算机系统》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721-725,共5页
自编码神经网络是神经网络中常见的网络,自编码网络常用于数据降维,特征学习,数据去噪等.传统的自编码网络采用的BP策略,为了应对BP算法固有的一些不足,本文结合了增强碰撞体算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增强碰撞体算法优化的自编码网络.将自... 自编码神经网络是神经网络中常见的网络,自编码网络常用于数据降维,特征学习,数据去噪等.传统的自编码网络采用的BP策略,为了应对BP算法固有的一些不足,本文结合了增强碰撞体算法的优点,提出了一种增强碰撞体算法优化的自编码网络.将自编码的代价函数和softmax分类器的误差函数加权求和作为该算法的评价函数,利用增强碰撞体算法分别优化自编码网络和softmax分类器的参数.实验结果表明与其他算法和粒子群算法优化的自编码算法相比,该方法在邮件分类上取得了较好效果,与极限学习机优化的栈式自编码相比在UCI的一些公共数据库上取得了较好的分类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编码网络 神经网络 增强碰撞优化算法 分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等效静态载荷法的汽车前端结构抗撞性尺寸和形貌优化 被引量:13
5
作者 陆善彬 蒋伟波 左文杰 《振动与冲击》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56-61,共6页
为了减少在低速正碰下汽车的维修成本以及实现汽车前端结构的轻量化。采用等效静态载荷方法对汽车前端结构的尺寸和形状进行了抗撞性优化设计,以整个结构质量最小为优化的目标函数,以前部结构主要部件的厚度尺寸以及节点坐标形貌为设计... 为了减少在低速正碰下汽车的维修成本以及实现汽车前端结构的轻量化。采用等效静态载荷方法对汽车前端结构的尺寸和形状进行了抗撞性优化设计,以整个结构质量最小为优化的目标函数,以前部结构主要部件的厚度尺寸以及节点坐标形貌为设计变量,以侵入量以及加强筋的冲压工艺要求为约束进行了碰撞优化设计。等效静态载荷法将非线性瞬态碰撞优化问题转化为多工况线性静态优化问题,数值算例证明等效静态载荷法可高效地求解碰撞优化问题,并得到高精度的最优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前端结构 碰撞优化 尺寸与形貌优化 等效静态载荷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仿真技术在汽车结构侧面碰撞设计中的应用 被引量:3
6
作者 李文 刘钢 刘旌扬 《汽车技术》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35-38,共4页
结合海马A平台车系在C-NCAP中的表现,同时考虑侧面碰撞胸部及腹部的得分状况,合理运用计算机仿真手段对侧面耐撞性能进行优化设计,使该平台车型在C-NCAP碰撞标准四星的基础上提升到C-NCAP五星,同时更大程度缩短了产品研发周期。
关键词 侧面碰撞优化设计仿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采用压缩感知与智能优化的大规模WSNs移动稀疏数据收集 被引量:4
7
作者 刘洲洲 程徐 +1 位作者 张杨梅 彭寒 《西北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333-340,共8页
针对大规模无线传感网数据处理网络流量大、任务时延高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块压缩感知与离散弹性碰撞优化算法的移动节点数据收集方案。首先,通过分析网络分块与节点部署之间的关系,提出自适应块压缩感知数据采集策略,实现传感... 针对大规模无线传感网数据处理网络流量大、任务时延高的缺陷,提出了一种基于自适应块压缩感知与离散弹性碰撞优化算法的移动节点数据收集方案。首先,通过分析网络分块与节点部署之间的关系,提出自适应块压缩感知数据采集策略,实现传感器节点基于自适应网络块压缩感知数据采集;设计移动节点数据采集路径规划策略和多移动节点协同计算机制,通过采用适应度值约束变换处理技术和并行离散弹性碰撞优化算法,达到均衡网络节点能耗和降低数据处理任务时延的目的。最后,仿真结果表明,该数据收集方案能够有效实现大规模传感网数据高效处理,而且降低了网络流量和网络任务时延,更好均衡了网络节点能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压缩感知 离散弹性碰撞优化 数据收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联合弹性碰撞与梯度追踪的WSNs压缩感知重构 被引量:1
8
作者 刘洲洲 李士宁 +1 位作者 王皓 张倩昀 《自动化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78-192,共15页
为提高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大规模稀疏信号重构精度,提出了一种联合弹性碰撞优化与改进梯度追踪的WSNs(Wireless sensor networks)压缩感知重构算法.首先,创新地提出一种全新的智能优化算法|弹性碰撞优化算法(Elastic colli... 为提高压缩感知(Compressed sensing,CS)大规模稀疏信号重构精度,提出了一种联合弹性碰撞优化与改进梯度追踪的WSNs(Wireless sensor networks)压缩感知重构算法.首先,创新地提出一种全新的智能优化算法|弹性碰撞优化算法(Elastic collision optimization algorithm,ECO),ECO模拟物理碰撞信息交互过程,利用自身历史最优解和种群最优解指导进化方向,并且个体以N(0,1)概率形式散落于种群最优解周围,在有效提升收敛速度的同时扩展了个体搜索空间,理论定性分析表明ECO依概率1收敛于全局最优解,而种群多样性指标分析证明了算法全局寻优能力.其次,针对贪婪重构算法高维稀疏信号重构效率低、稀疏度事先设定的缺陷,在设计重构有效性指数的基础上将ECO应用于压缩感知重构算法中,并引入拟牛顿梯度追踪策略,从而实现对大规模稀疏度未知数据的准确重构.最后,利用多维测试函数和WSNs数据采集环境进行仿真,仿真结果表明,ECO在收敛精度和成功率上具有一定优势,而且相比于其他重构算法,高维稀疏信号重构结果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传感器网络 弹性碰撞优化算法 收敛性 压缩感知 稀疏重构算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ADAMS的垂直摇臂式喷头多体动力学建模与优化 被引量:3
9
作者 汤跃 赵进 陈超 《农机化研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28-32,共5页
以Nelson SR100型垂直摇臂式喷头为对象,针对现有垂直摇臂式喷头动力学性能的研究存在忽略摩擦因素、过于简化模型等问题,基于虚拟样机软件ADAMS建立了垂直摇臂式喷头的动力学仿真模型,综合考虑摇臂与转轴、喷管与水管密封等部位实际的... 以Nelson SR100型垂直摇臂式喷头为对象,针对现有垂直摇臂式喷头动力学性能的研究存在忽略摩擦因素、过于简化模型等问题,基于虚拟样机软件ADAMS建立了垂直摇臂式喷头的动力学仿真模型,综合考虑摇臂与转轴、喷管与水管密封等部位实际的摩擦情况,以试验数据确定各部件之间的实际摩擦因数。针对垂直摇臂式喷头的垂直上下摆动、水平左右步进旋转这两个主要动作,运用STEP函数构建一个完整周期非自由与自由运动时间段内喷头导流器所受水平与垂直力的模拟函数进行动力学仿真。最后通过换向仿真,模拟实际摇臂在换向过程中,摆动杆对限位板的接触碰撞力的大小。以接触碰撞力最大值最小为目标函数,对上述接触碰撞力最大值进行优化,将影响换向顺利程度的换向杆长度等因素作为约束条件,优化后的最大碰撞力较优化前减少了55.9%。其动力学仿真结果可以为垂直摇臂式喷头的结构强度分析与疲劳寿命优化等相关动力特性的进一步分析及喷头动力学特性的设计提供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垂直摇臂式喷头 摩擦因数 动力学仿真 参数化建模 碰撞优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ECBO-VMD-WKELM的风电功率超短期多步预测 被引量:18
10
作者 李青 张新燕 +3 位作者 马天娇 马涛 王衡 尹红升 《电网技术》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8期3070-3078,共9页
提出一种全新的集合强化物体碰撞优化算法(enhanced colliding bodies optimization,ECBO)、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小波核极限学习机(wavelet 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WKELM)的超短期风电功率多... 提出一种全新的集合强化物体碰撞优化算法(enhanced colliding bodies optimization,ECBO)、变分模态分解(variational mode decomposition,VMD)、小波核极限学习机(wavelet 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WKELM)的超短期风电功率多步预测模型。针对VMD方法自适应性低的问题,提出将ECBO方法用于VMD核心参数自动寻优,且基于加权排列熵(wavelet kernel extreme learning machine,WPE)算法思想来设计ECBO-VMD方法适应度函数,在提高VMD分解方法自适应性的同时实现了对各分解分量规律性的定量判别。采用ECBO-VMD对原始风电功率时间序列进行自适应分解,然后针对各分解分量建立WKELM预测模型并进行重构以得到最终预测结果。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较现有单一及组合预测方法,多步预测精度均取得了大幅度提高,且预测误差分布可控制在较窄的期望预测区间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电功率预测 强化物体碰撞优化 变分模态分解 小波核极限学习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rain driver protection under secondary impact 被引量:3
11
作者 WANG Wen-bin ZHOU He-chao ZHAN Ju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CSCD 2019年第4期905-915,共11页
An EMU train with detailed cabin structura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The secondary impact between train driver and control desk is fully analysed and two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reduce the dr... An EMU train with detailed cabin structural is established based on the finite element method.The secondary impact between train driver and control desk is fully analysed and two measures are proposed to reduce the driver injury severity,such as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of the driver seat position and equipping the train with three-point seat belt.Simulation results indicate that the driver seat position has a significant effect on the driver injury severity during a secondary impact.According to the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some Pareto solutions are suggested to design the driver seat position.Besides that,it is also indicated although the chest and leg are well protected when the driver wears a two-point seat belt,it increases the head injure during a secondary impact.On the other hand,the three-point seat belt can supply the train driver with an overall protection against the secondary impact.The injury criteria(HIC,VC,TI)of the driver with the three-point seat belt is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f the driver without seat belt.Moreover,according to the simulation analysis,the limited load of the three-point seat belt is suggested about 1.5 k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in collision secondary impact driver protection multi-objective optimization three-point seat belt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