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南朝长江流域的宫观碑记与道教造像——南朝十三通宫观碑记的梳理与讨论 被引量:3
1
作者 包艳 汪小洋 《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111-117,共7页
长江流域是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重要地区,但宫观造像方面却遗存难考、史料不足。从现有考古成果和文献看,目前只能收集到十三通南朝宫观碑记。这些碑记记载了宫观中的神祗与造像,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宫观造像的形制材料。这些材料反映出... 长江流域是南北朝时期道教发展的重要地区,但宫观造像方面却遗存难考、史料不足。从现有考古成果和文献看,目前只能收集到十三通南朝宫观碑记。这些碑记记载了宫观中的神祗与造像,同时也涉及到一些宫观造像的形制材料。这些材料反映出当时道教造像的存在形态,即:南朝时期长江流域已经出现了道教神仙的供奉仪式,但南朝宫观中普遍不设置神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朝 长江流域 道教造像 宫观碑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明代固原《创建城隍庙碑记》疏证 被引量:1
2
作者 马建民 陆宁 《北方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6年第5期114-117,共4页
关于固原城的修建,《(嘉靖)固原州志》收录有《创建城隍庙碑记》,《(宣统)固原州志》收录有《创修固原城隍庙记》。从内容来看,以上两篇记文内容大致相同。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篇记文的标题、作者、文字表达形式等均有不同。这两篇... 关于固原城的修建,《(嘉靖)固原州志》收录有《创建城隍庙碑记》,《(宣统)固原州志》收录有《创修固原城隍庙记》。从内容来看,以上两篇记文内容大致相同。但是通过比较,可以发现两篇记文的标题、作者、文字表达形式等均有不同。这两篇记文的作者应当是"田赐"而非"田旸",《创修固原城隍庙记》应当是后人在《创建城隍庙碑记》基础上修改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明代 田赐 《创建城隍庙碑记 疏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阁臣、宦官与万历朝国本之争——以京师《东岳庙碑记》为中心 被引量:1
3
作者 齐畅 《社会科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16-120,共5页
万历国本之争是影响晚明政局的大事,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内一通万历二十年三月的《东岳庙碑记》透露出以往未曾关注的郑贵妃一派更多的信息。立碑之时国本未定,而碑文中却出现了"皇三太子"的称号,撰者为当时与国本争端大有干... 万历国本之争是影响晚明政局的大事,北京朝阳门外东岳庙内一通万历二十年三月的《东岳庙碑记》透露出以往未曾关注的郑贵妃一派更多的信息。立碑之时国本未定,而碑文中却出现了"皇三太子"的称号,撰者为当时与国本争端大有干系的礼部尚书、大学士王锡爵,与万历二十一年正月王锡爵"惧失上指"而"奉诏拟谕旨",欲行"三王并封"之礼相联系,不难看出王锡爵提出"三王并封"并非如通常所认为的是一时糊涂或是中了郑贵妃一方的暗算,他本有支持万历帝立幼之意,但"三王并封"之议一出,招致满朝批判,王锡爵为明哲保身,毅然退出继而又在群臣的压力下上疏支持立长以挽回声望。而郑氏的亲信宦官们却继续活动,在极尽人谋的同时,亦乞求神明的庇佑,相应地"皇三太子"说法又出现于泰山三阳观太监所修的醮记碑文中,寺庙成为展现明朝宫廷内外国本之争的另一场所。而阁臣与宦官在国本之争中的表现亦成为明代阁臣与宦官参与政治权力运转及政治斗争的一个鲜活个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东岳庙碑记 国本之争 王锡爵 宦官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白鹿洞书院“教思碑记”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青 《江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2年第5期116-120,共5页
明清时期白鹿洞书院的一批"教思碑记"是中国书院史上罕见的碑刻史料,其它书院几乎没有。它记录了十几位在书院任教教师或地方官员的生平,记录了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师生情谊,并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政治经济的史料。作为... 明清时期白鹿洞书院的一批"教思碑记"是中国书院史上罕见的碑刻史料,其它书院几乎没有。它记录了十几位在书院任教教师或地方官员的生平,记录了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活动、师生情谊,并保留了许多珍贵的政治经济的史料。作为教育遗址重要组成部分,"教思碑记"具有歌颂院史、怀念教师和激励后人的作用,值得深入研究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鹿洞书院 教思碑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读《西峰宝刹碑记》札记
5
作者 吴浩军 《敦煌学辑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8-162,共5页
酒泉西峰寺因刘萨诃和尚而建,至迟在7世纪上半叶就已存在,并立有碑碣。现存西峰宝刹碑立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碑文撰写者为弘治元年(1488)大整肃中被谪戍边卫的方士赵玉芝。本文对《西峰宝刹碑记》进行了校录考释,从碑记及其他资料中... 酒泉西峰寺因刘萨诃和尚而建,至迟在7世纪上半叶就已存在,并立有碑碣。现存西峰宝刹碑立于明弘治十五年(1502),碑文撰写者为弘治元年(1488)大整肃中被谪戍边卫的方士赵玉芝。本文对《西峰宝刹碑记》进行了校录考释,从碑记及其他资料中探讨了撰碑者赵玉芝、碑文所述刘萨诃和尚,以及西峰寺在明代的几次大规模的修葺或重建情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修西峰宝刹碑记 刘萨诃 赵玉芝 西峰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永禁虎丘染坊碑记》与河流、农作污染的保护
6
作者 黄锡之 《农业考古》 2003年第1期34-37,44,共5页
关键词 《永禁虎丘染坊碑记 河流水质保护 生态环境保护 水质污染 危害 历史条件 社会背景 历史价值 现实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西安远发现清代封山育林禁碑——《奉宪道严禁梓桐碑记》 被引量:2
7
作者 陈之勉 《农业考古》 1987年第2期259-261,共3页
安远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文物普查时,在长沙乡,(清代为长沙堡)水口新墟路傍发现碑刻一块《奉宪道严禁梓桐碑记》,该碑铭刻着对偷盗、强砍山林、强捡梓桐者的惩处和封山禁例。《奉道宪严禁梓桐碑记》的碑石为紫红色石质,高1.7米,宽0.94米,... 安远位于江西省东南部,文物普查时,在长沙乡,(清代为长沙堡)水口新墟路傍发现碑刻一块《奉宪道严禁梓桐碑记》,该碑铭刻着对偷盗、强砍山林、强捡梓桐者的惩处和封山禁例。《奉道宪严禁梓桐碑记》的碑石为紫红色石质,高1.7米,宽0.94米,厚0.1米。碑文阴刻楷书。碑额为横行,碑文自右至左为直行,碑面下部,由于长期风化,部分文字漫患。现将碑文抄录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封山育林 清代 江西省 安远县 碑文 碑记 乡规民约 山林 长沙 边缘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再论《敕赐庆王牧地重建香山碑记》 被引量:1
8
作者 仇王军 《宁夏社会科学》 CSSCI 2021年第6期208-216,共9页
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宁夏镇半个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城)居民马守连等人在土窑熏死庆王府"挂民",明廷命有司处理这一事件。礼部精膳清吏司主事蒯谏撰《敕赐庆王牧地重建香山碑记》,记载了事件始末及有司的处置意见,... 明朝万历三十九年(1611),宁夏镇半个城(今宁夏回族自治区同心县城)居民马守连等人在土窑熏死庆王府"挂民",明廷命有司处理这一事件。礼部精膳清吏司主事蒯谏撰《敕赐庆王牧地重建香山碑记》,记载了事件始末及有司的处置意见,并申明庆王府香山牧场的四至,立石于鸣沙州安庆寺内。清代文献称其为"香山牧马碑"。目前所见各版本《乾隆中卫县志》中,只有美国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本保留了香山牧马碑碑记的主体内容。民国时期,中卫县修志局曾实地抄录了香山牧马碑碑记全文,可与哈佛大学汉和图书馆藏《乾隆中卫县志》所收内容进行部分对勘,并可补其阙文部分。香山牧马碑反映了明代宁夏镇中卫香山地区畜牧业发展情况,也反映了庆王府、宁夏镇官员、土达、地方豪姓等各方势力之间的利益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敕赐庆王牧地重建香山碑记 《乾隆中卫县志》 蒯谏 挂民 土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生城碑记》辨
9
作者 晨曲 《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92-94,共3页
《天生城碑记》辨晨曲关键词:碑记刘文秀南明政权四川洪雅《天生城碑记》是明末大西军将领刘文秀联明抗清、永历十年(1656年)被封为蜀王后,于10月领兵入川、选址洪雅草创“天生城”抗清根据地而作的誓师词。词语简洁,叙事明... 《天生城碑记》辨晨曲关键词:碑记刘文秀南明政权四川洪雅《天生城碑记》是明末大西军将领刘文秀联明抗清、永历十年(1656年)被封为蜀王后,于10月领兵入川、选址洪雅草创“天生城”抗清根据地而作的誓师词。词语简洁,叙事明白,慷慨激昂,气势磅礴,堪称历史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碑记 刘文秀 南明政权 四川洪雅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北京图书馆新馆工程碑记
10
《国家图书馆学刊》 1987年第3期2-2,共1页
北京图书馆新馆工程,是由已故周恩来总理提议,于一九七五年三月经国务院批准兴建的。周恩来总理在病中亲自审定了建设方案。
关键词 北京图书馆新馆 碑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承德普乐寺与乾隆帝治国思想——兼论汉藏文化交流
11
作者 包苏日娜 《西藏研究》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6-36,156,共12页
普乐寺作为乾隆帝敕建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其修建与命名体现了藏传佛教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的特点。乾隆帝创造性诠释寺名“普乐”的概念,突破其原有的“胜乐”佛教意象,将之升华为“普天同乐”的政治理想,形成以宗教认同促进多民族国家... 普乐寺作为乾隆帝敕建的藏传佛教寺庙之一,其修建与命名体现了藏传佛教与国家治理深度融合的特点。乾隆帝创造性诠释寺名“普乐”的概念,突破其原有的“胜乐”佛教意象,将之升华为“普天同乐”的政治理想,形成以宗教认同促进多民族国家整合的实践范式。另外,该寺中由果莽呼图克图主持的胜乐金刚主题诵经仪式,反映了皇家寺庙举行藏传佛教诵经仪轨的具体面貌及体系,并使其成为王朝化佛教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此实践,进一步凸显了清朝统治者如何借助佛教资源强化皇权正统性,同时在汉、藏、蒙等多民族文化交融的背景下塑造政治认同。普乐寺的研究丰富了清代边疆与中原文化交流的图景,也为理解乾隆帝的政治智慧与宗教观念提供了重要范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乐寺 《普乐寺碑记 胜乐金刚 乾隆帝 汉藏文化交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顾颉刚关于“国立兰州大学”的两篇序记述略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文江 《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15-19,共5页
顾颉刚先生是当代史学大师,也是兰州大学百年办学历史中的著名教授之一。顾颉刚先生先后被聘为甘肃学院特约讲座以及国立兰州大学教授。在1948年担任历史系主任、教授期间,为"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主任何日章先生编印的《国立... 顾颉刚先生是当代史学大师,也是兰州大学百年办学历史中的著名教授之一。顾颉刚先生先后被聘为甘肃学院特约讲座以及国立兰州大学教授。在1948年担任历史系主任、教授期间,为"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主任何日章先生编印的《国立兰州大学图书馆概况》作序,并为新建的昆仑堂写下碑记以志纪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顾颉刚 《上游集》 《图书馆概况序》 《昆仑堂碑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孝感乡几个问题的考证
13
作者 苏东来 《湖北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106-112,共7页
孝感乡作为"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的承接地和"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中转地,在这场贯穿整个长江流域、历时数百年的地域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浪潮中拥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知名度。近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发现,... 孝感乡作为"江西填湖广"移民运动的承接地和"湖广填四川"移民运动的中转地,在这场贯穿整个长江流域、历时数百年的地域文化的大交流、大碰撞、大融合浪潮中拥有无可替代的意义和知名度。近年来,随着新史料的发现,孝感乡研究有所突破,但对孝感乡历史沿革、始建年代、地理方位、得名由来、都碑记与孝感乡都、孝感乡与孝感厅、孝感乡与孝感县、孝感乡历史地位及意义等问题仍缺乏全面而深入的认识,急需对此问题做一个全面、系统的认识和考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麻城孝感乡 碑记 历史地位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人语境下的中国伊斯兰哲学初探——以《重建礼拜寺记》《来复铭》为线索
14
作者 沈毅 《西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2011年第1期26-31,共6页
中国哲学集天道与人道、天命与人性于一体,博大而精深,其中的"天人之学"更是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理解和体认中国哲学的必由之路。与中国哲学同为东方哲学的伊斯兰哲学,则是秉承多重文化于一体并有自我建设和发展的一种哲学... 中国哲学集天道与人道、天命与人性于一体,博大而精深,其中的"天人之学"更是内涵丰富,底蕴深厚,是理解和体认中国哲学的必由之路。与中国哲学同为东方哲学的伊斯兰哲学,则是秉承多重文化于一体并有自我建设和发展的一种哲学形式。穆斯林入华之时,伊斯兰哲学的思辨方式是其精神领域的主要指导原则;穆斯林留居中国之后,中华文化开始浸润穆斯林的思维方式,进而影响他们的价值判断。在此情况下,中国穆斯林意识到在坚持信仰的情况下必须积极援引和介绍处于主流地位的儒家哲学,只有这样才有可能真正进入并认识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进而构建属于自己的价值体系。《重建礼拜寺记》和《来复铭》就是这种尝试的较早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伊斯兰哲学 天人之学 碑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宁《龙君庙碑》的文化阐释
15
作者 任桂园 《重庆社会科学》 2006年第8期118-123,共6页
大宁龙君庙和《龙君庙碑》早已荡然无存,但《龙君庙碑记》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拟就大宁龙君庙始创年代及其供奉龙神的缘由、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余部贺珍进驻大宁盐场的历史背景,以及贺珍驻屯盐场之后的种种业绩等内容进... 大宁龙君庙和《龙君庙碑》早已荡然无存,但《龙君庙碑记》却留下了十分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本文拟就大宁龙君庙始创年代及其供奉龙神的缘由、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余部贺珍进驻大宁盐场的历史背景,以及贺珍驻屯盐场之后的种种业绩等内容进行全方位的考辨、阐释和解说,以期能为当今三峡地区的旅游规划者和开发者们提供可资参考的内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宁厂古镇 龙君庙 宝源山盐泉 贺珍 碑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长江上游历史洪水发生规律的探索
16
作者 胡人朝 《农业考古》 1989年第2期255-261,共7页
长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条大河,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非洲的尼罗河,居世界上第三位,全长六千三百公里,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十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对长江上游洪水题刻、碑记... 长江,是我们伟大祖国的第一条大河,仅次于南美洲的亚马孙河、非洲的尼罗河,居世界上第三位,全长六千三百公里,流经青海、西藏、云南、四川、湖南、湖北、江西、安徽、江苏和上海等十个省、市自治区,注入东海。对长江上游洪水题刻、碑记的研究,更好为历史上洪水找到比较准确的数据,探索长江上游千年洪水发生情况,找出历史洪水的规律,为祖国“四化”建设提供准确可靠的资料,是一项有着极为深远意义的工作。解放后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为了保护人民生命财产的安全,采取了种种“防洪抗洪”措施,基本上结束了自古以来洪水危害的悲惨境遇,同时还组织了专门人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江上游 历史洪水 洪水危害 发生规律 十三年 水文题刻 碑记 历史文献记载 大水 特大洪水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