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从“碎微空间”到“分形空间”:后现代空间的形态重构及美学谱系新变 被引量:18
1
作者 裴萱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17年第5期86-101,169-170,共18页
在后现代语境中,空间的碎微化特质成为空间形态的主导表征形式,影响到主体的生存方式与审美体验,成为当代美学和文化研究领域新的理论生长点。碎微空间的生成来自于新媒体的信息革命和社会化"微媒介"传播手段的提升,呈现出&qu... 在后现代语境中,空间的碎微化特质成为空间形态的主导表征形式,影响到主体的生存方式与审美体验,成为当代美学和文化研究领域新的理论生长点。碎微空间的生成来自于新媒体的信息革命和社会化"微媒介"传播手段的提升,呈现出"微叙事"的艺术文本审美特质,并以"仿像""瞬间失意"等方式促使后现代主体审美体验和存在观念的变革。而其深层原因则是后现代社会和主体物质生产方式的调整带来新一轮的空间生产和空间压缩。与空间碎微化进程同时出现的,则是建立在"自相似"和"自生长"基础上的分形空间,它以动态的交往原则和自由的信息流动,完成后现代空间形态的重构,并以审美共通感促使美学话语的再次释放。从碎微空间到分形空间所表征出来的艺术实践成为切入美学研究的重要视角,美学也呈现出流动性和"游牧性"的多元景观。通过对主体感性能力的确证和对总体化权力的反思,美学本体走出一条从审美文化到美学意识形态的理论谱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碎微空间 分形 叙事 “自相似” 美学意识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