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青藏高原东北缘西秦岭新生代抬升——天水盆地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记录 被引量:19
1
作者 王修喜 李吉均 +4 位作者 宋春晖 张军 赵志军 高军平 潘美慧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783-789,共7页
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与西秦岭二重要构造带交汇处,该盆地充填较完整晚新生代沉积序列记录着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因此对该盆地沉积记录的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天水盆地晚新生... 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与西秦岭二重要构造带交汇处,该盆地充填较完整晚新生代沉积序列记录着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因此对该盆地沉积记录的研究对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晚新生代构造活动事件具有重要的意义。通过对天水盆地晚新生代砂岩和含砾砂岩地层中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推断23.7Ma左右天水盆地北部沉积物源区西秦岭发生了一次与青藏高原隆升有关的构造—热事件,该事件可能导致天水盆地的形成,并开始接受新近系冲积相沉积。约14.1Ma左右天水盆地物源区再次发生构造活动,使西秦岭剥露速率加快和盆地进一步拗陷广泛接受河湖相沉积。通过对剥蚀速率的估算,得出天水盆地沉积记录的23.7Ma和14.1Ma西秦岭北部快速抬升事件的平均剥蚀速率分别达0.34mm/a和1.05m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北缘 天水盆地 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 构造-热事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法在制约地层年龄中的应用 被引量:4
2
作者 郑德文 张培震 万景林 《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 CAS CSCD 2001年第4期465-467,共3页
碎屑颗粒热年代学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热年代学方法 ,在地质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以西秦岭地区三岔—四店一带的白垩纪地层为例 ,说明该方法在制约地层年龄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这一带的白垩系地层沉积于晚白垩纪 ,或至... 碎屑颗粒热年代学是 2 0世纪 8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种热年代学方法 ,在地质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以西秦岭地区三岔—四店一带的白垩纪地层为例 ,说明该方法在制约地层年龄中的应用。结果表明这一带的白垩系地层沉积于晚白垩纪 ,或至少含有晚白垩纪的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裂变 地层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乌江流域中-新生代以来构造运动的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5
3
作者 张君 李长安 孙习林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537-543,共7页
通过对乌江河漫滩现代沉积物中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得到3个峰值年龄:P1--5.9Ma;P2--27.6Ma;P3--82.3Ma。分析认为,各峰值年龄分布主要受阶段性的构造活动影响,并与中—新生代以来乌江流域发生的重大构造事件的时限相吻合,指... 通过对乌江河漫滩现代沉积物中碎屑磷灰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得到3个峰值年龄:P1--5.9Ma;P2--27.6Ma;P3--82.3Ma。分析认为,各峰值年龄分布主要受阶段性的构造活动影响,并与中—新生代以来乌江流域发生的重大构造事件的时限相吻合,指示裂变径迹年龄峰值记录了云贵高原东部中—新生代以来构造演化的重大事件。其中,P3峰值年龄主要受控于晚白垩世隆升作用,P2峰值年龄主要受晚渐新世缓慢隆升和断裂构造作用控制,P1峰值年龄主要受控于中—上新世之交发生的区域性构造抬升作用。P1峰值年龄的颗粒数占总颗粒数比重最大,高达40.7%,指示在5.9Ma发生了大规模的区域性构造隆升事件,在如此大规模的地表抬升运动和气候变化的共同作用下,河流的侵蚀能力得到增强,乌江流域的深切河谷地貌应该形成于5.9Ma以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乌江流域 磷灰石 裂变 构造运动 下切侵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沉积物源区剥露历史分析的一种新途径——碎屑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被引量:37
4
作者 王国灿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35-40,共6页
介绍了碎屑颗粒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前提及方法学。碎屑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颗粒年龄法的核心是通过逐一测定计算单颗粒裂变径迹年龄,然后将获得的一批单颗粒年龄进行高斯拟合或二项式拟合,获取其最佳的颗粒年... 介绍了碎屑颗粒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年龄法的基本原理、应用前提及方法学。碎屑锆石和磷灰石裂变径迹颗粒年龄法的核心是通过逐一测定计算单颗粒裂变径迹年龄,然后将获得的一批单颗粒年龄进行高斯拟合或二项式拟合,获取其最佳的颗粒年龄分布,从而反演样品的不同源区的热历史。碎屑锆石和磷灰石因其在风化剥蚀搬运过程中具有较高的化学和物理稳定性而成为目前进行颗粒裂变径迹年龄分析中最常用的矿物类型,特别是碎屑锆石的裂变径迹密度大,单颗粒的裂变径迹具有可定年的统计意义,从而成为颗粒裂变径迹测年方法的首选矿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沉积物源区 锆石 磷灰石 裂变颗粒年龄法 蚀源区 剥露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南天山隆起时代的河床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证据 被引量:13
5
作者 王丽宁 季建清 +4 位作者 孙东霞 徐芹芹 涂继耀 张志诚 韩宝福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4期931-945,共15页
现代的天山山脉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于新生代强烈抬升而形成.其新生代造山和隆升过程,造就了现今的天山地貌格局.本文选取西南天山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河床砂岩屑裂变径迹测年分析,从统计角度限定西南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样品采集于特... 现代的天山山脉是在古生代造山基础上,于新生代强烈抬升而形成.其新生代造山和隆升过程,造就了现今的天山地貌格局.本文选取西南天山作为研究区域,采用河床砂岩屑裂变径迹测年分析,从统计角度限定西南天山的隆升-剥露过程.样品采集于特克斯河支流阿克雅孜河、夏特河、木扎河以及特克斯河干流的沉积河床.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和统计分析表明,存在代表源区热史演化不同阶段的年龄峰值.尽管不同样品的年龄众数分布有少许差别,颗粒年龄众数的去褶积分析获得了西南天山山体新生代冷却的三个基本一致的阶段:6~8 Ma,12~19 Ma以及32~40 Ma.结合山脉隆起的地质地貌模型,无论是整体抬升或掀斜抬升,以及压扭性背景的花状挤出抬升,根据磷灰石裂变径迹封闭温度推断的抬升量与现今天山高度基本相当的事实,都可以确认西南天山山体是6~8 Ma以来形成的.天山这三期快速抬升冷却事件与青藏高原及其周边的主要隆升时期有较好的对应,证明了天山隆升和印度-欧亚板块碰撞远程效应的关系.另外,6~8 Ma的冷却事件与沉积地层学研究揭示的6 Ma左右的气候显著变化相互印证,显示了研究区域山脉隆升和气候变化之间存在的密切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南天山 河床砂岩 磷灰石裂变 冷却事件 地貌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阿尔金—祁连山晚新生代隆升—剥露过程——来自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的制约 被引量:4
6
作者 徐芹芹 季建清 +3 位作者 赵文韬 孙东霞 钟大赉 赵磊 《地质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1044-1067,共24页
阿尔金—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其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记录了高原变形和向北扩展的历史,对探讨高原隆升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利用岩屑的统计特征限定阿尔金—祁连山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磷... 阿尔金—祁连山位于青藏高原北缘,其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记录了高原变形和向北扩展的历史,对探讨高原隆升动力学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采用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测年分析,利用岩屑的统计特征限定阿尔金—祁连山新生代的隆升—剥露过程.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结果表明,阿尔金—祁连山地区存在4个阶段的抬升冷却:21.1~19.4 Ma、13.5~10.5 Ma、9.0~7.3 Ma、4.3~3.8 Ma.其中,4.3~3.8 Ma抬升冷却事件仅体现在祁连山地区,9.0~7.3 Ma抬升冷却事件在区内普遍存在,且9.0~7.3 Ma隆升—剥露造就了现代阿尔金—祁连山的地貌.区域资料分析表明,9~7 Ma(或者8~6 Ma)期间,青藏高原北缘、东缘,甚至整个中国西部地区发生了大规模、区域性的抬升,中国现今“西高”的构造地貌形态可能于当时开始形成.阿尔金—祁连山地区4期抬升冷却事件与青藏高原的隆升阶段有很好的对应关系,应该是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灰石 裂变 隆升—剥露 地貌形态 阿尔金—祁连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在沉积物源区剥露历史分析中的应用 被引量:7
7
作者 李振华 陈刚 +5 位作者 丁超 杨甫 毛小妮 薛中天 吴奋超 苏海 《地质科技情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19-26,共8页
沉积盆地中未遭受热重置的碎屑颗粒裂变径迹(FT)热年代学正成为山前冲断带蚀源区抬升-剥露过程及其与相邻盆地沉积作用关系研究的重要方法。对于未热重置碎屑岩样品的磷灰石(或锆石)单矿物颗粒裂变径迹年龄(FTGA)数据,采用高斯或二项式... 沉积盆地中未遭受热重置的碎屑颗粒裂变径迹(FT)热年代学正成为山前冲断带蚀源区抬升-剥露过程及其与相邻盆地沉积作用关系研究的重要方法。对于未热重置碎屑岩样品的磷灰石(或锆石)单矿物颗粒裂变径迹年龄(FTGA)数据,采用高斯或二项式拟合方法可以获得样品中不同组分碎屑颗粒矿物的FT峰值年龄或称蚀源区抬升-剥露事件的FT封闭(冷却)年龄。已有的统计分析结果表明,抬升冷却矿物的FT封闭年龄(tc)与其剥露搬运至相邻盆地的沉积年龄(td)之间具有较好的线性关系(tc=A+Btd),二者的滞后时间(Δt=tc-td≈tc-te,te为抬升冷却的碎屑颗粒矿物剥露到近地表的剥露年龄)构筑了蚀源区抬升冷却矿物FT封闭深度(Zc)与抬升剥露速率(E)之间的定量关系(E=Zc/Δt)和不同碎屑颗粒的滞后时间与其沉积年龄之间相关变化的统计预测模型Δt=A+(B-1)td。显然,滞后时间越短,造山带蚀源区的抬升剥露速率越大、物源供应越充分,山前带沉积-沉降作用趋于增强,反之亦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裂变(FT) 滞后时间 剥露速率 盆-山耦合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 被引量:2
8
作者 郑德文 万景林 +2 位作者 张培震 袁道阳 李大明 《地球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B09期267-267,共1页
碎屑颗粒热年代学是以同位素封闭温度理论(Dondson,1973)为依据,以沉积地层中年龄未发生重置的碎屑颗粒为研究对象,从而研究其沉积源区剥露特征及热演化历史的一种年代学方法。最近20年来,随着测试技术的发展,碎屑颗粒热年代学... 碎屑颗粒热年代学是以同位素封闭温度理论(Dondson,1973)为依据,以沉积地层中年龄未发生重置的碎屑颗粒为研究对象,从而研究其沉积源区剥露特征及热演化历史的一种年代学方法。最近20年来,随着测试技术的发展,碎屑颗粒热年代学方法被广泛应用到地质学研究中。在国内,碎屑颗粒热年代学的研究尚处于起步阶段。碎屑颗粒热年代学是否可以成功地应用于地质学研究呢?通过对临夏盆地详细地研究,获得了碎屑颗粒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传统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数据和生长地层的数据。碎屑颗粒热年代学数据表明,构造活动发生在约8MaBP,这次构造活动使积石山开始隆升,使临夏盆地和循化盆地解体(郑德文等,2003)。来自积石山的传统的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结果和临夏盆地、循化盆地的生长地层研究结果都表明临夏盆地西部的积石山于约8MaBP开始隆升。这表明碎屑颗粒热年代学可以成功地揭示构造活动的信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热年代学 临夏盆地 8 MaBP 裂变 热年代学 颗粒 地质学研究 构造活动 沉积地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昆仑及邻区区域构造演化的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 被引量:26
9
作者 刘函 王国灿 +3 位作者 曹凯 孟艳宁 王岸 张克信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64-78,共15页
通过对西昆仑北部山前的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将年龄划分为8个峰值区间:P1—4.7Ma以来;P2—13~9Ma;P3—24~18Ma;P4—47~33Ma;P5—79~57Ma;P6—131~103Ma;P7—185~180Ma;P8—267~235Ma,各峰值分布受阶段性抬升剥露和热事... 通过对西昆仑北部山前的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分析,将年龄划分为8个峰值区间:P1—4.7Ma以来;P2—13~9Ma;P3—24~18Ma;P4—47~33Ma;P5—79~57Ma;P6—131~103Ma;P7—185~180Ma;P8—267~235Ma,各峰值分布受阶段性抬升剥露和热事件共同影响。P8与P5主要受热事件控制,P6、P4、P3、P2、P1主要和抬升剥露有关,P7主控因素不明显。裂变径迹年龄峰值与西昆仑及邻区发生的一系列重大构造事件的时限吻合,并伴随强烈的区域性断裂活动,指示裂变径迹年龄峰值记录了西昆仑及邻区构造演化的重大事件;其中,晚白垩世以来喜马拉雅东、西构造结抬升具有相似性,反映了青藏高原自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以来经历了相似的阶段性抬升。柯克亚连续沉积剖面显示西昆仑及邻区4.7Ma以来开始最后一次大规模抬升,并指示上新世以来西昆仑及邻区的径迹年龄储备表现出由多样性向一致性、由无规律向年轻化的发展趋势,暗示4.7Ma以来的抬升具整体抬升性质;3.6Ma为抬升的转折点,表现为抬升剥露速率加快、基底开始大规模出露地表,西昆仑山对南边的水流形成障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昆仑 锆石 裂变 峰值 抬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渤海湾盆地济阳坳陷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的构造抬升事件 被引量:8
10
作者 李理 钟大赉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483-494,共12页
对采自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济阳坳陷的碎屑岩进行测年研究,目的是通过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揭示源区及其抬升剥露史和构造热事件,为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特别是元古宙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热年代学约束。14件上白垩统-上新统砂岩/粉砂岩岩心样品... 对采自渤海湾盆地东南部济阳坳陷的碎屑岩进行测年研究,目的是通过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龄揭示源区及其抬升剥露史和构造热事件,为华北克拉通构造演化特别是元古宙构造演化提供新的热年代学约束。14件上白垩统-上新统砂岩/粉砂岩岩心样品测年结果显示,锆石裂变径迹年龄分布在308±35Ma^145±19Ma之间,且所有单颗粒锆石径迹年龄均大于其沉积年龄,表明这些锆石为碎屑锆石。除1件样品外,其余13件样品的单颗粒年龄的,可以用来识别源区及其构造抬升。未通过χ2检验的锆石二项式最佳拟合峰值年龄集中分为9组:P1(1187Ma)、P2(720~548Ma)、P3(526Ma)、P4(330~319Ma)、P5(296~274Ma)、P6(213~201Ma)、P7(195~177Ma、162Ma)、P8(134~102Ma)和P9(94Ma),加上通过χ2检验的三叠纪(230Ma),指示源区中元古代-晚白垩世经历的9期构造抬升/岩浆活动。它们分别是发生在中元古代的芹峪运动、新元古代的构造抬升(约720~575Ma)、~548Ma的蓟县运动;古生代~526Ma早寒武世末构造运动、海西期构造抬升;晚三叠世印支期挤压构造抬升、早-中侏罗世印支期弱挤压抬升、早白垩世燕山期强烈岩浆活动及晚白垩世燕山晚期的抬升。华北克拉通北缘、克拉通内部古陆和盆地内部是渤海湾盆地上白垩统-上新统的主要物源区,古生代以来剥露速率逐渐增大,古生代、三叠纪、早-中侏罗世和白垩纪分别为0.020~0.033mm/y,0.033~0.042mm/y,0.034~0.049mm/y和0.041~0.097mm/y,反映源区白垩纪构造/岩浆活动最强烈。锆石裂变径迹年龄记录的中元古代-晚白垩世构造运动对探讨华北克拉通的构造演化特别是元古宙的演化提供了年代学证据,综合分析推断华北克拉通可能参与了Rodinia超大陆的形成与裂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裂变 构造抬升 沉积物源区 渤海湾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赞比亚东北部卡萨马-陇都地区碎屑锆石裂变径迹年代学特征 被引量:6
11
作者 任军平 王杰 +9 位作者 古阿雷 左立波 孙宏伟 贺福清 王少轶 CHIPILAUKA Mukofu ALPHET PHASKANI Dokowe EZEKIAH Chikambwe CHISHIMBA Canisius DANIEL Malunga 《原子能科学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2期2275-2282,共8页
本文利用锆石裂变径迹方法探讨了班韦乌卢地块自泛非构造运动以来的主要构造演化时间。赞比亚东北部卡萨马—陇都地区位于班韦乌卢地块中东部。班韦乌卢地块受到其东北部的古元古代乌本迪构造带、东南部的中元古代伊鲁米德构造带、西南... 本文利用锆石裂变径迹方法探讨了班韦乌卢地块自泛非构造运动以来的主要构造演化时间。赞比亚东北部卡萨马—陇都地区位于班韦乌卢地块中东部。班韦乌卢地块受到其东北部的古元古代乌本迪构造带、东南部的中元古代伊鲁米德构造带、西南部泛非期卢弗里安构造带及西北部的中元古代基巴拉构造带的综合影响,其主要由基底和沉积盖层两部分组成。为研究卡萨马—陇都地区的地质特征和构造活动,本文从沉积盖层中姆波罗科索群的姆巴拉组和卡萨马群中的下卡萨马组中采集多个新鲜的岩石样品,并获得4件碎屑锆石的裂变径迹分析结果。4件锆石样品的年龄变化在(482±42)~(351±32)Ma之间,具有488~441 Ma和375~293Ma两个年龄组,分别对应的主要时代为奥陶纪和石炭纪。对比邻区卢弗里安构造带、赞比西构造带、达马拉构造带和马拉维湖等地区已有的年龄数据可知,非洲中南部地区奥陶纪和石炭纪的两期构造活动涉及范围广,且班韦乌卢地块内的构造活动可能与后期冈瓦纳古陆块的解体事件有关。班韦乌卢地块地区研究程度很低,此次研究成果可为今后在该地区的深入研究提供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裂变年代学 锆石 地质特征 卡萨马—陇都地区 班韦乌卢地块 赞比亚东北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模拟流域热史——以藏东南察隅河为例
12
作者 孙东霞 钟大赉 +1 位作者 季建清 涂继耀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13-627,共15页
河砂岩屑热年代学被广泛应用于揭示造山带和流域范围内热演化历史.由于受到地貌特征、剥蚀速率的空间分布、年龄与高程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河砂岩屑热年代学年龄所代表的意义存在多解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貌形态特征和实测河砂热... 河砂岩屑热年代学被广泛应用于揭示造山带和流域范围内热演化历史.由于受到地貌特征、剥蚀速率的空间分布、年龄与高程关系等多种因素的影响,河砂岩屑热年代学年龄所代表的意义存在多解性.本文提出了一种利用地貌形态特征和实测河砂热年代学数据模拟流域热史的计算模型.该模型首先利用DEM数据计算流域高程分布特征,通过数据中各象元对应的坡度角大小定量计算剥蚀速率的空间分布,以确定不同高程区域对河砂岩屑样品组分的贡献量.然后根据区域地质特征建立多种可能的热史年龄-高程关系,并模拟计算出与设定的年龄-高程关系相对应的河砂年龄概率分布曲线.最后,通过对模拟河砂年龄概率分布曲线与实测分布曲线的匹配度进行卡方检验,选取最可能形成实测河砂年龄分布的年龄-高程关系,即代表了流域真实的热史演化.通过河砂岩屑磷灰石裂变径迹方法将该模型应用于藏东南地区察隅河两条支流桑曲和贡日嘎布曲流域,模拟计算结果表明两个地区的热史演化均具有多阶段的特征,桑曲流域在38~7Ma之间均匀冷却,对应的剥露速率约为0.14km/Ma,7 Ma以来剥露速率加快,达到1.62km/Ma;贡日嘎布曲的热史年龄记录比桑曲新,18~14 Ma的隆升速率为0.32km/Ma,14~8 Ma比较稳定;8 Ma以来隆升速率逐渐加快,8~5 Ma对应的隆升速率为0.21km/Ma,5~3 Ma为0.43km/Ma,3~1.1 Ma为0.83km/Ma.桑曲的模拟计算结果与前人利用该区域基岩年龄数据所揭示的热史演化特征及剥露速率基本吻合,表明该方法可以准确模拟河砂岩屑年龄所代表的流域热史特征.因此,在地形险峻或者冰川覆盖而无法获取基岩样品的野外地区,可以通过采集河砂样品替代基岩剖面模拟地质体热史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河砂岩 磷灰石裂变 察隅河 年龄-高程关系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通过碎屑低温年龄恢复西南天山古高度
13
作者 丁汝鑫 梁世友 何将启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785-792,共8页
目前使用低温年代学来恢复造山带古地形,主要是采用在造山带内部采样来做原地高度的恢复。本文提出用碎屑颗粒低温年代学来恢复造山带平均古高度变化率的方法,即通过山间盆地或山前堆积碎屑物大量的单颗粒年龄,获取蚀源区大面积的、区... 目前使用低温年代学来恢复造山带古地形,主要是采用在造山带内部采样来做原地高度的恢复。本文提出用碎屑颗粒低温年代学来恢复造山带平均古高度变化率的方法,即通过山间盆地或山前堆积碎屑物大量的单颗粒年龄,获取蚀源区大面积的、区域性的平均剥露速率,进而通过均衡校正计算出蚀源区的平均古高度变化率,为造山带古地形恢复提供了新的途径。本文以西南天山为例进行尝试,通过已发表的339个碎屑颗粒裂变径迹年龄,获得西南天山的68 Ma(年龄峰期)的剥露速率为0.740.60km/Ma,平均古高度变化率为0.150.23km/Ma、0.120.19km/Ma(降低率)。显示西南天山在68 Ma以来发生了比较快速的剥露,如果不考虑构造抬升等因素,平均古高度也发生了比较快速的降低,如果按8 Ma以来计算,则正好降低了1 0001 500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颗粒 裂变 剥露速率 西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物源分析方法及研究进展 被引量:514
14
作者 赵红格 刘池洋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409-415,共7页
物源分析是盆地和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对分析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相对位置、演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物源分析方法众多 ,文中主要讨论了重矿物法、碎屑岩类法、裂变径迹法、沉积方法、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法等的方法、... 物源分析是盆地和造山带研究的一项重要内容 ,它对分析沉积盆地与造山带的相对位置、演化过程及相互作用等方面意义重大。物源分析方法众多 ,文中主要讨论了重矿物法、碎屑岩类法、裂变径迹法、沉积方法、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法等的方法、原理及其应用条件和局限性 ,并指出地球化学方法和同位素方法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同时 ,也应该考虑构造抬升、剥蚀作用和化学风化等构造和沉积作用对物源区判定的影响。物源分析时应注意将多种方法相结合 ,扬长补短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源分析 重矿物 裂变 沉积 地球化学 同位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疆焉耆盆地早侏罗世八道湾期原始沉积边界探讨 被引量:2
15
作者 陈建军 刘池洋 +3 位作者 杨兴科 陈建荣 孟献海 韩鹏 《中国地质》 CAS CSCD 2007年第3期506-514,共9页
新疆焉耆盆地是一中、新生代盆地,通过对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野外调研及地层岩石化学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其物源区位于盆地北部,碎屑由北向南搬运,在北部为粗碎屑堆积,南部为细碎屑堆积;盆地北部为辫状河相沉积,南部为滨浅湖相沉积;最新... 新疆焉耆盆地是一中、新生代盆地,通过对盆地下侏罗统八道湾组野外调研及地层岩石化学特征分析,笔者认为其物源区位于盆地北部,碎屑由北向南搬运,在北部为粗碎屑堆积,南部为细碎屑堆积;盆地北部为辫状河相沉积,南部为滨浅湖相沉积;最新完成的磷灰石裂变径迹数据显示西、南、北缘山体隆升较晚;在盆地周缘山体上,现今仍残留有侏罗纪地层;这都显示盆地原始沉积边界比现今盆地要广。通过以上分析及与库车盆地对比发现,两者于八道湾期是相连通的,为塔里木大型盆地的一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岩石地球化学 含砾百分比 成熟度指数 重矿物稳定系数 磷灰石裂变 盆地原始边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水盆地古近纪地层年代及其意义
16
作者 王修喜 李吉均 +3 位作者 宋春晖 赵志军 高军平 张军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5,10,共6页
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与西秦岭二重要构造带交汇处,该盆地充填的新生代沉积序列记录着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因此研究该盆地沉积记录对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事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天水盆地古近纪砾石层砂质透镜... 天水盆地位于青藏高原东北缘六盘山与西秦岭二重要构造带交汇处,该盆地充填的新生代沉积序列记录着该区构造变形历史,因此研究该盆地沉积记录对探讨青藏高原东北缘新生代构造活动事件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天水盆地古近纪砾石层砂质透镜体中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热年代学研究,获得样品地层的最大沉积年龄为24.8±1.5Ma。结合前人的工作,厘定该套古近纪地层最顶部地层年龄为22~24.8Ma,并确定天水盆地古近纪沉积物源区在24.8Ma左右发生了构造冷却事件,推断印度板块与欧亚大陆碰撞的远程效应在古近纪末—新近纪初已传递到青藏高原的最东北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水盆地 碎屑颗粒磷灰石裂变径迹 地层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