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3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库车拗陷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与天山造山带古地貌演变——多剖面碎屑锆石U-Pb年龄限定
1
作者 黄少英 雷钰薇 +6 位作者 罗彩明 段云江 亢茜 吴鸿翔 王子一 章凤奇 程晓敢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55-669,共15页
库车拗陷位于天山造山带东南缘,其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和古地貌长期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系统搜集和分析库车拗陷的拜城、黑英山、库车河等中生界剖面碎屑锆石样品16件、共计1406个U-Pb测年数据,与来自伊犁和准噶尔南缘的中生代盆地的17件... 库车拗陷位于天山造山带东南缘,其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和古地貌长期存在争议。本文通过系统搜集和分析库车拗陷的拜城、黑英山、库车河等中生界剖面碎屑锆石样品16件、共计1406个U-Pb测年数据,与来自伊犁和准噶尔南缘的中生代盆地的17件碎屑锆石样品的U-Pb年龄进行对比分析,结合区域构造,探讨了库车拗陷中生代成盆构造背景和天山造山带古地貌格局演变。结果表明,库车拗陷的主要物源区为南天山和部分中天山南缘,伊犁盆地中生代沉积物的主要来自于伊犁—中天山和部分南天山区域,而准噶尔盆地南缘则主要接受来自北天山的沉积物。碎屑锆石的物源记录到3期的物源转变,物源转变时期分别位于早三叠世、晚三叠世和晚侏罗世。库车拗陷在中生代经历了两阶段成盆过程,三叠纪挤压构造事件之后,晚三叠世—中侏罗世为伸展裂陷盆地,晚白垩世以来为拗陷盆地,区域上发生由挤压到伸展再到挤压的构造转换。天山造山带中生代早期隆起地貌主要是中天山,白垩纪晚期受挤压,南天山快速隆升,总体上天山造山带古地貌对其两侧中生代盆地构成显著的分割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库车拗陷 中生代 锆石U-PB年龄 成盆构造背景 古地貌格局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闽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2
作者 朱心怡 黄湘通 +3 位作者 刘梦佳 杨守业 赵希林 靳国栋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6,I0002,共17页
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组成能够综合反映锆石源区所经历的构造、岩浆与变质活动,是指示沉积物物源以及从源到汇过程的理想示踪剂。然而,一些基于现代河流碎屑锆石的研究认为,锆石年龄谱信号受到沉积物搬运、分选、混合过程的影响,并不能... 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组成能够综合反映锆石源区所经历的构造、岩浆与变质活动,是指示沉积物物源以及从源到汇过程的理想示踪剂。然而,一些基于现代河流碎屑锆石的研究认为,锆石年龄谱信号受到沉积物搬运、分选、混合过程的影响,并不能真实反映物源。本文以浙闽流域7条代表性河流为研究对象,通过激光剥蚀-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技术揭示其碎屑锆石U-Pb年龄的分布特征,并结合全样粒度、碎屑锆石粒度与形态学分析,探究水动力分选对流域锆石年龄谱可能产生的影响。研究表明,浙闽河流碎屑锆石U-Pb年龄分布具有显著的空间差异性。钱塘江碎屑锆石U-Pb年龄以80~180 Ma、190~524 Ma、677~916 Ma三个主要区间为特征;椒江具有一个125 Ma左右燕山期的年龄峰;瓯江碎屑锆石以113~190 Ma和1707~1897 Ma两个年龄区间为特征;闽江碎屑锆石存在76~244 Ma、374~457 Ma、732~816 Ma、1622~1935 Ma四个主要年龄区间;木兰溪以100 Ma的白垩纪峰与142 Ma的侏罗纪峰为特征;晋江流域碎屑锆石年龄集中在78~175 Ma;九龙江存在75~120 Ma、120~180 Ma和192~313 Ma三个年龄区间。其中,燕山期120~180 Ma侏罗纪—白垩纪年龄区间在所有流域中均有发现。结合流域构造、火山岩与沉积地层信息,本文认为研究区碎屑锆石年龄的空间分布特征与中生代以来太平洋板块向欧亚板块俯冲引发的中国东部大规模构造、岩浆活动相关。此外,锆石等效球径与形态学研究发现研究区河流的锆石粒度大小与年龄无显著相关性,指示了是物源而非水动力分选对锆石年龄谱有显著影响。然而,锆石磨圆度与锆石年龄呈现出锆石年龄越老,磨圆度越高的趋势,表明长期搬运和沉积旋回过程对锆石年龄谱的解译存在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U-PB年龄 颗粒形态 物源分析 浙闽河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哀牢山构造带屏边群变碎屑沉积岩物源信息及区域构造指示:来自碎屑锆石U-Pb年龄及Hf同位素的证据
3
作者 程岩 李大鹏 +1 位作者 涂家润 陈静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2009-2022,共14页
云南哀牢山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与印支板块的交界处,其前寒武纪地质记录的构造归属目前仍存在争议。屏边群是哀牢山构造带最重要的前寒武纪变质沉积地层之一,理清屏边群变质沉积岩的物源信息对恢复哀牢山构造带前寒武纪地质记录的构造归... 云南哀牢山构造带位于扬子板块与印支板块的交界处,其前寒武纪地质记录的构造归属目前仍存在争议。屏边群是哀牢山构造带最重要的前寒武纪变质沉积地层之一,理清屏边群变质沉积岩的物源信息对恢复哀牢山构造带前寒武纪地质记录的构造归属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屏边群碎屑锆石的U-Pb年龄和Lu-Hf同位素数据,通过分析不同年龄段碎屑锆石的来源,探讨了屏边群的最老沉积时代、物源信息及对区域的构造指示。结果表明,根据最年轻的5颗岩浆成因碎屑锆石,屏边群的沉积时代不老于新元古代末期(~565 Ma),而并非之前认识的新元古代中期。锆石U-Pb年龄及不同时代锆石εHf(t)值均有较大的分布范围,表明屏边群的物源区呈现出强烈的多源性,其特征的~0.8 Ga及~1.8 Ga的年龄峰与扬子地块西缘同时代沉积记录一致,暗示扬子地块西缘为屏边群碎屑物质的主要物源区。结合哀牢山构造带内哀牢山-藤条河断裂以东早古生代碎屑沉积岩锆石年龄结构的一致性,证明自前寒武纪末期至早古生代,区域持续接收扬子地块西缘源区物质贡献。因此,哀牢山构造带内藤条河断裂以东至屏边地区均属于扬子西地块南缘的延伸部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屏边群 锆石 U-PB年龄 LU-HF同位素 源区信息 构造背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盘江盆地、八布−高平构造带和越北地块碎屑锆石年龄对比及其构造意义
4
作者 夏磊 夏文静 +3 位作者 卫巍 宋超 王印 刘飞 《地质力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576-588,共13页
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导致了冈瓦纳大陆北缘多个陆块的裂解分离、向北漂移并最终拼贴到亚洲大陆的南侧,该洋盆的闭合形成了多条蛇绿岩带。印支造山带作为古特提斯造山带的一部分,记录了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但其洋盆位置、俯冲极性... 古特提斯洋的形成与演化导致了冈瓦纳大陆北缘多个陆块的裂解分离、向北漂移并最终拼贴到亚洲大陆的南侧,该洋盆的闭合形成了多条蛇绿岩带。印支造山带作为古特提斯造山带的一部分,记录了古特提斯洋的演化历史,但其洋盆位置、俯冲极性等关键科学问题仍存在争议。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在于厘定中国−越南(中越)边境地区的八布−高平构造带的构造属性和越北地块的构造归属,即八布−高平构造带是否代表开阔洋盆的缝合带,以及越北地块是华南地块的组成部分还是一个独立的小陆块。因此,通过搜集华南地块西南缘南盘江盆地、中越边境地区的八布−高平构造带和越北地块3个构造单元中的31个碎屑岩锆石年龄数据和越北地块斋江岩体的岩浆结晶−继承锆石的年龄数据,进行了锆石年龄分布直方图和概率曲线谱峰对比。研究结果发现,这些样品多具有270~250 Ma、460~420 Ma、1000~900 Ma的年龄谱峰,另外年龄数据在1800 Ma左右以及2500 Ma左右也相对集中,这体现了3个构造单元物源存在较好的一致性。结合南盘江盆地和越北地块晚古生代—早中生代地层对比结果,以及同时期动物区系的相似性,研究推测自泥盆纪以来的伸展作用导致了八布−高平构造带在二叠纪时发育裂谷、深水沉积,甚至演化至初始洋盆;然而由于其扩张幅度有限,未发育成广阔的大洋,也未完全裂解进而阻断了越北地块和南盘江盆地的联系。越北地块是华南地块的重要组成部分,古特提斯开阔洋盆应位于越北地块南侧区域。研究成果为印支造山带中大地构造单元划分提供了证据和论证,对理解中越边境地区印支造山作用和过程具有一定程度的指导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盘江盆地 八布−高平构造带 越北地块 锆石年龄 印支造山带 古特提斯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兴蒙造山带东段阿里河地区倭勒根群吉祥沟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及其物源分析
5
作者 徐立明 郑吉林 +3 位作者 孙汉骁 刘意仁 李志鹏 贾立明 《地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745-759,I0005-I0007,共18页
兴蒙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弧盆系的拼贴关系和基底属性争论已久。本文选取兴蒙造山带东段阿里河地区倭勒根群吉祥沟组浅变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 兴蒙造山带是中亚造山带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早古生代构造演化过程是近年来研究热点之一,尤其是额尔古纳地块与兴安弧盆系的拼贴关系和基底属性争论已久。本文选取兴蒙造山带东段阿里河地区倭勒根群吉祥沟组浅变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岩石学、地球化学和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吉祥沟组的物质来源和构造意义。研究结果表明,采自西陵梯林场附近的变质含砾石英砂岩样品Hb170241最年轻锆石年龄组的加权平均值为(406±4)Ma,主要峰值年龄为462 Ma;采自嘎仙蛇绿构造混杂岩带附近的变质砂岩样品Hb170253最年轻的单颗粒锆石年龄为(427±4)Ma,主要峰值年龄为466 Ma,与区域上吉祥沟组碎屑锆石主要峰值年龄相当。2件变质含砾长石石英砂岩样品的SiO_(2)含量为88.43%~90.39%,SiO_(2)/Al_(2)_(3)值为14.24~16.86,7件变质长石石英砂岩样品的SiO_(2)含量为63.83%~69.68%,平均为66.95%,SiO_(2)/Al_(2)_(3)值为3.99~5.26;微量元素显示,吉祥沟组浅变质碎屑岩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Ba和高场强元素Th、U。综合分析认为,阿里河地区吉祥沟组沉积时代不早于406 Ma,但时间跨度可能从寒武纪至早泥盆世,其物源区主要为额尔古纳地块内成熟度较低且成分复杂的长英质岩石源区,但不排除多宝山岛弧对其沉积的贡献,其记录了呼玛—海拉尔弧后盆地的沉积演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兴蒙造山带 吉祥沟组 锆石U-PB年龄 la-icp-MS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天山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属性及亲缘性:来自碎屑锆石U-Pb年代学的约束
6
作者 尼加提·阿布都逊 阿比旦·阿力木江 +1 位作者 黄鹏 甘敬民 《地质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23-344,共22页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与塔里木克拉通的交界处,其构造属性及亲缘性长期存在争议。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在限定地层最大沉积年龄和鉴别古块体构造亲缘性等方面行之有效。本文对南天山乌什塔拉地区两件碎屑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 南天山位于中亚造山带与塔里木克拉通的交界处,其构造属性及亲缘性长期存在争议。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在限定地层最大沉积年龄和鉴别古块体构造亲缘性等方面行之有效。本文对南天山乌什塔拉地区两件碎屑岩样品进行LA-ICP-MS锆石U-Pb年代学研究。依据3颗最小有效年龄的加权平均值,限定研究区砂岩和片岩的最大沉积年龄分别为312±1.4 Ma和373±1.7 Ma。与柯坪塔格构造带同时代地层对比,两件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谱均以古生代年龄峰值为主,且与伊犁—中天山地块岩浆弧年龄分布规律一致,但缺乏塔里木克拉通的标志性构造—热事件年龄信息,表明塔里木并非其物源区。在物源分析基础上,结合区域岩石组合及其构造样式,认为研究区碎屑岩是南天山增生杂岩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南天山古大洋岩石圈向北俯冲消减作用的物质记录。在晚古生代期间,南天山属于伊犁—中天山地块南缘汇聚板块边缘的一部分,而非塔里木克拉通北缘的被动大陆边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U-PB年龄 沉积物源 构造属性 增生杂岩 南天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湘中长安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7
7
作者 杜秋定 汪正江 +4 位作者 王剑 卓皆文 谢尚克 邓奇 杨菲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34-344,共11页
我国南方扬子板块是国际上新元古代冰期地层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冰期地层出露广泛,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对扬子地块东南缘湘中大乘山地区长安组二段底部的凝灰质板岩中所获得的碎屑锆石的U-PbLA-ICP-MS同位素年代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 我国南方扬子板块是国际上新元古代冰期地层最具代表性的地区之一,冰期地层出露广泛,为国内外学者所关注。对扬子地块东南缘湘中大乘山地区长安组二段底部的凝灰质板岩中所获得的碎屑锆石的U-PbLA-ICP-MS同位素年代分析研究结果显示,长安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为831~720Ma,少数为新元古早期1005~842Ma,含有少量古元古—中元古的2500~1933Ma的锆石。长安组较年轻的两组锆石加权年龄为769Ma(2σ,n=9,MSWD=11.3)和828Ma(2σ,n=16,MSWD=7.9),最小年龄720.2±12Ma(206Pb/238U表面年龄)。长安组碎屑锆石的U-Pb年代学表明,该地层最早形成时代<770Ma,那么长安冰期的启动年龄应不大于770Ma。组成碎屑锆石年龄谱中最大碎屑锆石群体的年龄组构750~830Ma为华南在新元古代时期的生长和再造时代,可能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有关。古元古代2500~1933Ma年龄信息在长安组碎屑锆石的出现,则暗示了湘中大乘山地区或扬子东南缘的一次地壳再造事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扬子东南缘 新元古代 冰期地层 长安组 碎屑锆石la-icp—ms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东部地区林西组碎屑锆石U-Pb年代学:对古亚洲洋闭合时间的约束
8
作者 李文强 王涛 +1 位作者 贾建亮 蔡芃睿 《地质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6期1993-2008,共16页
内蒙古东部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区域内的上二叠统林西组记录了古亚洲洋的闭合。由于碎屑锆石潜在物源区具有非唯一性,且在同一地层中锆石年龄分布存在差异,导致对林西组物源的解释存在南北双向混合物源和北部单向物源两种观点。... 内蒙古东部地区位于中亚造山带东南部,区域内的上二叠统林西组记录了古亚洲洋的闭合。由于碎屑锆石潜在物源区具有非唯一性,且在同一地层中锆石年龄分布存在差异,导致对林西组物源的解释存在南北双向混合物源和北部单向物源两种观点。本研究对内蒙古陶海营子地区林西组三个砂岩样品进行了碎屑锆石U-Pb定年,锆石年龄范围为1647~251 Ma。采用最年轻锆石颗粒群年龄2σ不确定度加权平均法(YGC 2σ)计算林西组最大沉积年龄为257.7±0.7 Ma。结合区域内报道的林西组上覆老龙头组凝灰岩锆石U-Pb年龄为251.5±2.2 Ma,将林西组的沉积时代限定为晚二叠世。所有样品的碎屑锆石年龄分布具有一致性,表明该剖面林西组物源无明显变化。综合区域内碎屑锆石年龄数据,揭示了中亚造山带东南部林西组物源存在空间分异:北段沉积物来源于缝合带以北,中段表现出南北双向混合的物源特征,南段则来源于缝合带以南的物源区。基于前人研究,本文认为晚古生代双向俯冲的古亚洲洋,最终于晚二叠世通过“软碰撞”方式沿索伦-西拉木伦缝合带闭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造山带 上二叠统林西组 锆石U-PB年龄 物源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江山新元古代上墅组火山碎屑岩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
9
作者 张雪 张炜强 +5 位作者 黎广荣 倪凤娟 郭福生 王哲 刘鑫 赵月 《东华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24-337,共14页
为进一步确定浙西江山上墅组火山碎屑岩年龄及沉积物来源,采用LA-ICP-MS技术对该碎屑岩中的锆石开展U-Pb同位素测年并与邻区锆石年龄对比。结果表明,上墅组火山碎屑岩中锆石U-Pb年龄为717~902 Ma,主要集中分布于902~883 Ma、875~812 Ma... 为进一步确定浙西江山上墅组火山碎屑岩年龄及沉积物来源,采用LA-ICP-MS技术对该碎屑岩中的锆石开展U-Pb同位素测年并与邻区锆石年龄对比。结果表明,上墅组火山碎屑岩中锆石U-Pb年龄为717~902 Ma,主要集中分布于902~883 Ma、875~812 Ma、794~775 Ma三个区间,峰值分别为(892±7) Ma、(846±7) Ma、(784±9) Ma,记录了华南新元古代裂谷盆地扩张、构造-岩浆-热事件,其中(846±7) Ma峰值可能反映了超级地幔柱的上涌,(784±9) Ma峰值指示了裂谷盆地的扩展。上墅组火山碎屑岩物质主要可能来自浙江中部地区。本研究成果可为江山地区沉积物来源分析、构造演化研究和陆块亲缘关系判别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元古代 火山 锆石U-PB年龄 上墅组 浙西江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祁连造山带东段早古生代葫芦河群变质碎屑岩中碎屑锆石LA-ICP-MSU-Pb年龄:源区特征和沉积时代的限定 被引量:58
10
作者 裴先治 李佐臣 +7 位作者 李瑞保 裴磊 刘成军 高景民 魏方辉 吴树宽 王银川 陈有炘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205-224,共20页
祁连造山带东段葫芦河群的形成时代长期存在争议。选择葫芦河群变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葫芦河群的形成时代和物源特征。结果表明,葫芦河群的2个样品碎屑锆石同位素年龄数据以及侵入其中的花... 祁连造山带东段葫芦河群的形成时代长期存在争议。选择葫芦河群变质碎屑岩为研究对象,运用LA-ICP-MS锆石U-Pb同位素年代学方法,探讨葫芦河群的形成时代和物源特征。结果表明,葫芦河群的2个样品碎屑锆石同位素年龄数据以及侵入其中的花岗岩同位素年龄表明,葫芦河群沉积时代限定为447~434Ma,其主体形成时代为早志留世。葫芦河群变质碎屑锆石年龄谱明显分为4组:(1)震旦纪—早古生代年龄组,426~595Ma,峰值为479Ma;(2)新元古代年龄组,738~981 Ma,峰值为887 Ma;(3)中元古代年龄组,1000~1 913Ma,峰值为1499Ma;(4)古元古代—新太古代年龄组,2053~2 872Ma,峰值为2448Ma。其中,早古生代年龄组可进一步细分为426~493 Ma和527~595 Ma两个年龄段,峰值分别为445 Ma和559Ma,前者年龄段指示其物源可能以邻近地区的北祁连造山带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为主,是加里东期中南祁连和西秦岭微地块分别向北俯冲、碰撞产生的一系列火成岩在造山剥蚀后的沉积响应;后者年龄段则与北祁连造山带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中泛非造山事件中的岩浆活动有关。新元古代年龄组可细分为738~799Ma、839~862Ma和902~981Ma 3个年龄段,峰值分别为768Ma、848Ma和948Ma,以902~981Ma年龄组为主;第一年龄段(738~799Ma)与北祁连造山带新元古代晚期岩浆事件的年龄大致相对应,与Rodi-nia超大陆的裂解事件相关;第二年龄段和第三年龄段(839~862 Ma、902~981 Ma)与中祁连地区和西秦岭北缘的新元古代早期构造岩浆事件年龄大致相对应,与Rodinia超大陆汇聚事件及岛弧型岩浆作用相关。中元古代年龄组可细分为1 000~1 197Ma和1 243~1 913Ma 2个年龄段,峰值分别为1 036Ma和1 593Ma,其物源可能来自祁连造山带和华北板块基底岩系。古元古代—新太古代年龄组反映了物源来自北祁连造山带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的结晶基底,部分物源也有可能来自于华北板块基底岩系。综合分析显示,葫芦河群碎屑沉积物质来源较为复杂,具有明显的多元性,存在祁连造山带、西秦岭北缘构造带和华北板块基底3个物源区,其中祁连造山带和西秦岭北缘构造带提供了大部分物源,而祁连造山带应为葫芦河群贡献最大的物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la-icp-MS锆石U-PB年龄 物源 葫芦河群 祁连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华北克拉通北缘化德群中碎屑锆石的LA-ICP-MS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61
11
作者 胡波 翟明国 +3 位作者 郭敬辉 彭澎 刘富 刘爽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193-211,共19页
化德群出露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部,紧邻中亚造山带南缘,呈近东西向展布。在它的西边是早-中元古代的白云鄂博裂谷和渣尔泰—狼山裂谷,东南面是由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组成的早-新元古代的燕辽裂陷槽,南边分布着1.9~1.8Ga麻粒... 化德群出露地区位于华北克拉通北缘中部,紧邻中亚造山带南缘,呈近东西向展布。在它的西边是早-中元古代的白云鄂博裂谷和渣尔泰—狼山裂谷,东南面是由长城系、蓟县系和青白口系组成的早-新元古代的燕辽裂陷槽,南边分布着1.9~1.8Ga麻粒岩相变质的丰镇群(孔兹岩系),北边出露有代表中亚造山带的古生代岩石。化德群由一套浅变质和未变质的沉积岩组成,无火山岩夹层。地层序列包含多个沉积旋回,每个旋回自下而上为含砾砂岩、砂岩、碳酸盐岩和泥质岩。岩石组合反映了从河流—滨海—浅海相的沉积环境。化德群的地层序列可以和白云鄂博群及渣尔泰群相对比。本文对化德群四个变质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年龄测定,年龄主要集中在1800±50Ma和1850±50Ma,另外还有~2500Ma和~2000Ma的次要峰值。化德群底部变质含砾云母长石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的最小谐和年龄是1758±7Ma,限定了化德群沉积时代的下限。碎屑锆石的CL图像显示,1800±50Ma和1850±50Ma的锆石主要是变质成因,少量岩浆成因,说明化德群的源区主要是古元古代的变质岩,少量岩浆岩。~2500Ma和~2000Ma的碎屑锆石代表了更为古老的源区。碎屑锆石的U-Pb年龄限制了化德群的沉积时代为古元古代晚期—中元古代,年龄峰值对应华北克拉通的重要构造热事件,而无与中亚造山带地质事件相关的年龄信息。沉积组合特征表明化德群属于稳定的浅水一半深水沉积盆地。化德盆地、渣尔泰—狼山盆地和白云鄂博盆地共同构成华北克拉通北缘的被动陆缘裂谷系,该裂谷系的形成可能与燕辽及熊耳裂陷槽的打开是同时期的。因此,华北克拉通的北界应该置于化德群出露区域以北。基于锆石特征的详细分析及对比,我们认为化德群以南的孔兹岩系可能是化德群的主要源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德群 锆石 U-PB年龄 华北克拉通 大陆边缘裂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二叠纪东吴运动的沉积响应差异:来自扬子和华夏板块吴家坪组或龙潭组碎屑锆石LA-ICPMSU-Pb年龄研究 被引量:44
12
作者 梁新权 周云 +3 位作者 蒋英 温淑女 付建刚 王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3592-3606,共15页
二叠纪所发生的东吴运动是华南非常重要的构造事件之一。但在构造运动方式、动力学机制以及岩浆-沉积-成矿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在扬子板块,东吴运动主要发生在中、晚二叠世之间,由地幔柱活动引起,表现为地壳的大规模抬升和... 二叠纪所发生的东吴运动是华南非常重要的构造事件之一。但在构造运动方式、动力学机制以及岩浆-沉积-成矿等方面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性。在扬子板块,东吴运动主要发生在中、晚二叠世之间,由地幔柱活动引起,表现为地壳的大规模抬升和大火成岩省的形成;而在华夏板块,东吴运动发生时间相对较早,始于早二叠世晚期,可能由古特提斯洋的俯冲、闭合以及陆陆碰撞引起,主要体现造山作用和前陆盆地的形成以及大量二叠纪花岗岩的侵入。对晚二叠世吴家坪组碎屑锆石所进行的LA-ICPMS U-Pb年龄系统研究表明,扬子和华夏碎屑锆石所构成的年龄频谱和所反映的信息亦存在明显的地区差异。来自扬子板块吴家坪组碎屑锆石年龄主要集中在250~272Ma,峰值为259Ma,这与峨眉山玄武岩的喷发时间非常一致,说明碎屑物质主要来自峨眉山大火成岩省;来自华夏板块龙潭组(相当于吴家坪组)碎屑锆石年龄明显与扬子板块吴家坪组碎屑锆石年龄不一样,华夏龙潭组碎屑锆石年龄变化范围宽广,介于250~3652Ma之间,具有258Ma、290Ma、447Ma、988Ma和1880Ma5个大的峰值以及360Ma、541Ma、823Ma和2500Ma4个小的峰值。这些锆石年龄,除了2500Ma外,在华夏地块中部有同期岩浆岩出露。这说明华夏吴家坪组碎屑物源复杂,源区经历了复杂的地壳演化历史,包括晋宁、加里东和印支等造山作用。华夏板块晚二叠世早期碎屑物源可能通过造山作用和短距离搬运来自华夏本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LA—ICPMS 锆石U—Pb年龄 锆石 吴家坪组 龙潭组 东吴运动 二叠纪 扬子与华夏板块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巴林左旗二叠系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构造意义 被引量:16
13
作者 张海华 郑月娟 +5 位作者 陈树旺 张健 苏飞 公繁浩 黄欣 甄甄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703-1717,共15页
内蒙古巴林左旗碧流台地区分布一套碎屑岩,以砂板岩组合为特征,时代原为早二叠世。对该套地层所取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对取自长石岩屑砂岩样品中100颗碎屑锆石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100颗锆石的谐和年龄主要集中分布... 内蒙古巴林左旗碧流台地区分布一套碎屑岩,以砂板岩组合为特征,时代原为早二叠世。对该套地层所取砂岩样品进行LA-ICP-MS U-Pb年代学研究,对取自长石岩屑砂岩样品中100颗碎屑锆石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100颗锆石的谐和年龄主要集中分布在4个年龄区间,分别为253~298Ma,309~362Ma,428~595Ma,851~1526Ma,最年轻的一组锆石年龄为253~298Ma,存在266Ma的锆石峰值年龄。266Ma的年龄限定了地层的沉积时限,即地层应在晚二叠世沉积,且砂岩的碎屑锆石年龄特征和地层岩性组合与区域上发育的林西组可以对比,故将该套地层划为林西组。年龄数据普值特征反映出,该地层具有多物源供给的特点,但物源主体来自东北各地块,未见华北板块的物源区年龄信息,表明华北板块与西伯利亚板块在晚二叠世并未完全碰撞闭合,253~298Ma的锆石年龄与西拉木伦缝合带附近与板块俯冲、碰撞相关的岩浆事件相吻合,表明两大板块的最终碰撞拼合时间应晚于266Ma。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巴林左旗 锆石 U-PB年龄 林西组 构造意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松嫩地块东部新元古代东风山群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29
14
作者 权京玉 迟效国 +3 位作者 张蕊 孙巍 范乐夫 胡兆初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353-364,共12页
对松嫩地块东部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东风山群亮子河组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以及张广才岭群红光组的蚀变红柱石二云母片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测年结果显示,小兴安岭晨明镇的亮子河组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 对松嫩地块东部小兴安岭和张广才岭地区前寒武纪变质岩系中东风山群亮子河组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以及张广才岭群红光组的蚀变红柱石二云母片岩进行了锆石LA-ICP-MS U-Pb测年。测年结果显示,小兴安岭晨明镇的亮子河组石榴子石黑云母片岩存在3组峰值年龄,分别为757Ma±9Ma、917Ma±10Ma和1709Ma±75Ma;张广才岭钓鱼台地区的红光组蚀变红柱石二云母片岩主要有2组峰值年龄,843Ma±10Ma和927Ma±6Ma,此外还获得2495-1012Ma分散的古—中元古代锆石年龄。上述结果表明东风山群形成于新元古代。结合区域地层资料,可以判定东风山群为一套具有稳定陆缘沉积建造组合特征的中低级变质岩系,其原岩为一套含硼较高的泥质岩、灰岩、炭质泥岩及砂岩。认为原定张广才岭群需要解体,其中部分具有稳定陆缘沉积建造组合特征的富铝片麻岩类、富铝云母片岩类和强变形的大理岩类岩石应归属于东风山群。碎屑锆石的年龄组合特征指示松嫩地块东部存在与格林维尔期有关的新元古代变质基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松嫩地块 前寒武纪 东风山群 锆石 LA—ICP—MS锆石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南秦岭刘岭群砂岩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构造意义 被引量:19
15
作者 陈龙耀 罗玉凌 +2 位作者 刘晓春 曲玮 胡娟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363-1378,共16页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是理解华北与扬子陆块缝合过程的关键,位于商丹断裂带以南的刘岭群是揭示秦岭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窗口。采用LA-ICP-MS对刘岭群3个变质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最年轻的一... 秦岭造山带的构造演化是理解华北与扬子陆块缝合过程的关键,位于商丹断裂带以南的刘岭群是揭示秦岭造山带晚古生代构造演化历史的重要窗口。采用LA-ICP-MS对刘岭群3个变质砂岩样品中的碎屑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最年轻的一组年龄区间为377~395Ma,主要年龄峰值约为442Ma、780~850Ma和900~970Ma,表明刘岭群沉积时代可以持续到晚泥盆世,物质来源于北秦岭构造带。结合刘岭群北侧武关杂岩的最新研究成果可以确定,刘岭群和武关杂岩共同构成了华北陆块南缘中—晚泥盆世弧前盆地的沉积序列,暗示古秦岭洋的最终闭合发生在泥盆纪之后,而华北与扬子陆块碰撞的主缝合线应位于刘岭群的南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la-icp-MS U-PB年龄 物质来源 晚古生代 古秦岭洋 刘岭群 秦岭造山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鄂尔多斯盆地中北部直罗组砂岩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年龄对物源和构造背景的限定 被引量:1
16
作者 杨桐旭 俞礽安 +5 位作者 荣辉 李彤 朱强 司庆红 涂家润 彭胜龙 《地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41-952,I0006-I0012,共19页
中侏罗统直罗组地层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重要含铀层位, 其盆地中部的物源分析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采用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测年等方法, 对盆地中部丁格当庙地区直罗组下段砂岩进行物源示踪, 并与盆缘进行对比分析。岩石学... 中侏罗统直罗组地层作为鄂尔多斯盆地的重要含铀层位, 其盆地中部的物源分析研究较为薄弱。本文采用岩石学、元素地球化学、碎屑锆石U-Pb测年等方法, 对盆地中部丁格当庙地区直罗组下段砂岩进行物源示踪, 并与盆缘进行对比分析。岩石学和地球化学结果显示, 研究区砂岩物质来源为上地壳。测年结果显示, 丁格当庙研究区直罗组下段砂岩样品锆石年龄总体呈现出300~200 Ma、2 100~1 500 Ma、 2 600~2 200 Ma三个年龄段, 前寒武的锆石主要来自大青山、乌拉山和阴山一带, 古生代晚期—中生代早期的锆石主要来自大青山地区。根据盆地东北部铀矿床和中部地区直罗组碎屑锆石对比研究, 认为直罗组沉积期印支期地质体已经出露地表, 但并未大面积裸露。结合区域沉积学特征, 分析认为鄂尔多斯盆地东北部至盆地中部的砂岩型铀矿属同一源头, 古水流方向及物源方向为由北向南, 沉积体系由辫状河沉积体系逐渐过渡到辫状河三角洲沉积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鄂尔多斯盆地 直罗组 地球化学 锆石U-PB年龄 物源 la-icp-MS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科右中旗—突泉地区晚二叠世林西组碎屑岩LA-ICP-MS锆石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4
17
作者 陈树旺 张海华 +6 位作者 郑月娟 卞雄飞 张健 苏飞 公繁浩 黄欣 甄甄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869-1877,共9页
内蒙古科右中旗—突泉地区出露一套缺少化石、遭受接触变质作用的巨厚层碎屑岩,其先后被划归为早二叠世索伦组、晚二叠世林西组、下寒武统。取自该套地层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数据表现为2个主要年龄区间:255~354Ma,峰... 内蒙古科右中旗—突泉地区出露一套缺少化石、遭受接触变质作用的巨厚层碎屑岩,其先后被划归为早二叠世索伦组、晚二叠世林西组、下寒武统。取自该套地层砂岩样品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数据表现为2个主要年龄区间:255~354Ma,峰值年龄为263Ma和283Ma;413~529Ma,峰值年龄为485Ma。另有5颗锆石的年龄值分别为625Ma、965Ma、1372Ma、1707Ma、1727Ma。263Ma的峰值年龄限定了该套地层的沉积下限应为晚二叠世,结合区域地层对比,认为是晚二叠世林西组。该地层年代为突泉盆地下伏第二低阻层为林西组的推断提供了年代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la-icp-MS U-PB年龄 林西组 晚二叠世 科右中旗—突泉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会理地区古近纪雷打树组碎屑锆石LA-ICP-MS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10
18
作者 江卓斐 崔晓庄 +1 位作者 伍皓 卓皆文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6期788-803,共16页
采用LA-ICP-MS方法,对四川盆地南部会理地区古近纪雷打树组碎屑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了72组单颗粒锆石的U-Pb年龄,建立了碎屑锆石的U-Pb年龄谱。结果表明,雷打树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区间为2465~204Ma,地质时代为古元古... 采用LA-ICP-MS方法,对四川盆地南部会理地区古近纪雷打树组碎屑锆石进行了U-Th-Pb同位素测定,获得了72组单颗粒锆石的U-Pb年龄,建立了碎屑锆石的U-Pb年龄谱。结果表明,雷打树组碎屑锆石U-Pb年龄区间为2465~204Ma,地质时代为古元古代最早期成铁纪至晚三叠世最晚期瑞替阶,年龄分布具有清晰的幕式分布特征,集中分布于5个区间,出现了5个明显的峰值,物源区主要为扬子陆块西缘及其西侧的“三江”造山带。雷打树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显示,扬子陆块西缘经历了古元古代陆壳增生、中元古代Rodinia超大陆汇聚、新元古代晚期Rodinia超大陆裂解、二叠纪玄武岩喷溢及中-晚三叠世印支运动5次重要的构造热事件,与扬子陆块西缘形成演化进程完全吻合。与四川盆地古近纪柳嘉组碎屑锆石的U-Pb年龄谱相比,雷打树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缺失侏罗纪、白垩纪信号,增加了早奥陶世和早泥盆世信号,说明四川盆地北部与南部的物源存在一定的区别。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对比结果显示,雷打树组碎屑锆石U-Pb年龄谱具有较高的精确度,扬子陆块与华夏陆块自1000Ma汇聚以来具有很好的亲缘性,而与华北克拉通之间直至400Ma才开始建立亲缘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理地区 古近纪 雷打树组 锆石 la-icp-MS 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内蒙古北山地区盘陀山一带长城纪古硐井群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9
19
作者 程海峰 徐旭明 +3 位作者 刘广 段炳鑫 徐翠 管诰 《地质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385-1392,共8页
长城纪古硐井群作为内蒙古北山地区古老褶皱基底之上的第一个沉积盖层,尚未获得可靠的年龄资料,前人只是根据其产出的层位和岩石组合特征与燕山地区的长城系对比后,将其置于中元古代长城纪。对古硐井群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 长城纪古硐井群作为内蒙古北山地区古老褶皱基底之上的第一个沉积盖层,尚未获得可靠的年龄资料,前人只是根据其产出的层位和岩石组合特征与燕山地区的长城系对比后,将其置于中元古代长城纪。对古硐井群变质长石石英砂岩中碎屑锆石进行了LA-ICP-MS U-Pb测年,结果显示,锆石^(207)Pb/^(206)Pb年龄数据90%介于1.3~2.2Ga之间,其余年龄介于2.4~3.2Ga之间,峰期在1.6~2.0Ga之间,最年轻的碎屑锆石^(207)Pb/^(206)Pb年龄为1393±50Ma。通过对比碎屑锆石的年龄频谱和周围古地块的形成时代,碎屑锆石的U-Pb年龄限制了古硐井群的沉积时代,应为中元古代蓟县纪,古硐井群的沉积物可能来自北山-阿拉善和塔里木-敦煌地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锆石 la-icp-MSU-Pb年龄 古硐井群 内蒙古北山 盘陀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伊犁果子沟地区新元古代冰成沉积的碎屑锆石LA-ICP-MS U-Pb年龄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5
20
作者 丁海峰 马东升 +1 位作者 姚春彦 蔺启忠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666-676,共11页
为了对新疆果子沟地区塔里萨依组冰成沉积进行时代限定及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讨论,开展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工作.碎屑锆石最年轻年龄介于620 ~610 Ma和580 ~572 Ma之间,表明塔里萨依组冰成杂砾岩代表了埃迪卡拉纪时期的产物,而... 为了对新疆果子沟地区塔里萨依组冰成沉积进行时代限定及前寒武纪地质演化讨论,开展了碎屑锆石LA-ICP-MS U-Pb定年工作.碎屑锆石最年轻年龄介于620 ~610 Ma和580 ~572 Ma之间,表明塔里萨依组冰成杂砾岩代表了埃迪卡拉纪时期的产物,而且在一次大冰期中发生了2次的小冰期旋回,同库鲁克塔格地区的汉格尔乔克组冰碛砾岩对应.碎屑锆石年龄谱没有反映出1000~ 700 Ma的年龄分布,但这个年龄段相关的岩浆活动在伊犁以北至温泉地区被广泛发现.而在年龄谱中大量存在的650 ~600 Ma年龄,本区附近却没有相关岩浆活动记录的报道,结合本区同库鲁克塔格地区新元古代冰期沉积存在的相似性,说明塔里萨依组冰期沉积物可能接收了更远的”伊犁块体”以南地区的物源.同时探讨了650 ~600 Ma岩浆活动可能与”伊犁块体”同塔里木板块分离,向哈萨克斯坦板块聚合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伊犁果子沟 新元古代 冰成沉积 塔里萨依组 锆石la-icp-MS U-PB年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