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题名沉淀-酸化-吸收法制备硫化物标准溶液
- 1
-
-
作者
黄庆施
左晓洪
吴红雨
-
机构
淮安市环境监测站
-
出处
《中国环境监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5期31-31,共1页
-
-
关键词
沉淀-酸化-吸收法
制备
硫化物标准溶液
-
分类号
X830.5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工程]
-
-
题名食品添加剂碳酸盐国家标准介绍
- 2
-
-
作者
杨裴
王妍
李光明
-
机构
中海油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
出处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62-62,共1页
-
-
关键词
食品添加剂
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
原子吸收光度法
砷斑法
古蔡氏法
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水不溶物
检验方法
仲裁法
诉讼法
重量法
重量分析
酸碱滴定法
酸碱滴定
-
分类号
TQ127.13
[化学工程—无机化工]
-
-
题名酸溶-碱熔法处理复杂含铅样品铅的检测
被引量:1
- 3
-
-
作者
孙婷婷
姜艳水
张厚杰
崔育涛
-
机构
河南省黄金资源综合利用重点实验室
河南中原黄金冶炼厂有限责任公司
-
出处
《中国有色冶金》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76-80,共5页
-
文摘
火法炼铜行业综合回收产生的含铋铅精粉在分析检测时为复杂含铅样品,其中含有钡、砷、锑、锡、铋等元素,在进行铅含量分析时,元素间相互影响,共生包裹严重,现有检测方法不能同时解决铅完全溶解和多种杂质元素干扰的问题。本文采用酸溶-碱熔的方法对复杂含铅样品进行处理,酸溶部分的铅采用EDTA滴定法测定,碱熔部分的铅采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测定;对酸溶溶液采用硫酸分离钡,溴化氢除砷、锑、锡,EDTA络合铋的方法,能够消除多种杂质元素对铅的干扰;对该方法进行精密度试验和准确度试验,结果表明相对标准偏差和相对误差均小于1%。该方法操作相对简便、重现性好、准确度高,对复杂含铅样品中铅的准确测定具有很好的借鉴作用。
-
关键词
复杂含铅样品
铅测定
杂质干扰
铅溶解
酸溶-碱熔法
EDTA滴定法
原子吸收光谱法
-
Keywords
complex lead ore
lead measurement
impurity element interference
lead dissolution
acid leaching-alkali fusion method
EDTA titration
atomic absorption spectrometry
-
分类号
TF031
[冶金工程—冶金物理化学]
-
-
题名中国锌盐标准
- 4
-
-
作者
李光明
赵美敬
陆思伟
-
机构
天津化工研究设计院
-
出处
《无机盐工业》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59-59,61,共2页
-
-
关键词
化工行业标准
原子吸收法
优等品
优等产品
合格品
硫酸锌
锌矾
硫酸盐
砷斑法
古蔡氏法
吸收光度法
酸碱滴定法
酸碱滴定
重量法
重量分析
比色法
-
分类号
TQ132.41
[化学工程—无机化工]
-
-
题名室内培养条件下两种氨挥发监测方法的比较
被引量:3
- 5
-
-
作者
谢威
王盈盈
孙婷
王慎强
赵旭
-
机构
中国科学院大学
中国科学院南京土壤研究所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南京市江宁区农业农村局
-
出处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2632-2641,共10页
-
基金
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018YFC0213300,2017YFD0200704,2017YFD0200104)
中国科学院大学生创新实践训练计划项目(2017-2018)~~
-
文摘
为探索一种简单、快捷的氨挥发监测体系,采用室内静态密闭土壤培养方法,对氨气检测管法与目前常用的硼酸吸收-标准酸滴定法所监测的氨挥发结果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加入200 mg N·kg^-1尿素态氮的条件下,硼酸吸收-标准酸滴定法和氨气检测管法所测氨挥发累积损失量分别为3.29 mg N·kg^-1和3.05 mg N·kg^-1,累积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1.26%和1.15%;加入氮量增加至400 mg N·kg^-1时,两种方法所测氨挥发累积损失量分别是7.20 mg N·kg^-1和7.16 mg N·kg^-1,累积氨挥发损失率分别为1.61%和1.59%。两种方法的氨挥发损失动力学过程和累积氨挥发损失量具有良好的一致性。研究表明,氨气检测管法适用于室内静态密闭培养过程氨挥发监测。
-
关键词
室内培养
氨挥发
氨气检测管法
硼酸吸收-标准酸滴定法
-
Keywords
soil incubation
ammonia volatilization
ammonia detector-tube method
boric acid absorption-standard acid titration
-
分类号
X132
[环境科学与工程—环境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