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硬质粒子扰动对电铸铜微观结构与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5
1
作者 朱增伟 朱荻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9期1558-1562,共5页
在铜的电铸过程中,通过陶瓷微珠等硬质粒子摩擦和扰动电铸层表面来改善电铸层的质量。对所制备的铜电铸层的表面形貌、织构等微观结构和显微硬度、抗腐蚀等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并与传统方法所制备的铜电铸层相比较。结果表明:硬质粒子... 在铜的电铸过程中,通过陶瓷微珠等硬质粒子摩擦和扰动电铸层表面来改善电铸层的质量。对所制备的铜电铸层的表面形貌、织构等微观结构和显微硬度、抗腐蚀等性能进行测试和分析,并与传统方法所制备的铜电铸层相比较。结果表明:硬质粒子在电铸过程中对电铸层表面的摩擦和扰动具有显著的除瘤和整平作用,使所制备的铜电铸层外观光亮平整,显著改变其微观结构和性能;铜电铸层各晶面的衍射强度降低,(200)晶面的择优程度减小,(111)晶面的择优程度增大;显微硬度值由HV156增至HV221;抗腐蚀性能显著提高,在NaCl溶液中的腐蚀速率降低了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质粒子 电铸 电沉积 结构 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质粒子摩擦法电铸新技术的研究 被引量:22
2
作者 朱增伟 朱荻 《中国机械工程》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60-63,共4页
提出一种新型的硬质粒子摩擦法电铸技术,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硬质粒子摩擦法电铸技术的沉积机理,并通过金属镍的电铸试验加以验证。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硬质粒子摩擦法电铸技术在阴阳极之间引入硬质粒子,并通过电铸芯模的旋转,带动... 提出一种新型的硬质粒子摩擦法电铸技术,从理论上深入探讨了硬质粒子摩擦法电铸技术的沉积机理,并通过金属镍的电铸试验加以验证。理论分析和试验结果表明:硬质粒子摩擦法电铸技术在阴阳极之间引入硬质粒子,并通过电铸芯模的旋转,带动硬质粒子运动,使其不断摩擦、撞击阴极表面,能有效地去除沉积层表面的吸附气泡和积瘤,获得表面平整光亮的电铸层;通过减薄扩散层和扰动结晶过程,能细化晶粒,提高电铸速度。研究结果显示,硬质粒子摩擦法电铸技术在回转体类薄壁零件的电铸成形中有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铸成形 硬质粒子 电沉积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硬质粒子扰动下铜电沉积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朱增伟 朱荻 《电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412-415,共4页
使用常规旋转电极电沉积技术,引入陶瓷球等一类硬质粒子,在旋转电极的带动下,使陶瓷球不断磨擦和撞击阴极表面而实现电铸铜.对比酸性溶液电铸铜和碱性溶液电铸铜,发现硬质粒子在电沉积过程中能扰动离子的放电过程,并影响电铸层的组织结... 使用常规旋转电极电沉积技术,引入陶瓷球等一类硬质粒子,在旋转电极的带动下,使陶瓷球不断磨擦和撞击阴极表面而实现电铸铜.对比酸性溶液电铸铜和碱性溶液电铸铜,发现硬质粒子在电沉积过程中能扰动离子的放电过程,并影响电铸层的组织结构.但由于二者放电机理不同,前者形成的电铸层表面布满尖状毛刺,而后者则表面尖刺消失,但脆性大.SEM和XRD测试表明,由碱性电铸液沉积的电铸铜层,表面光亮平整,晶粒致密,大小约为100~300 nm,其结晶形态接近无序取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沉积 电铸 旋转阴极 硬质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摩擦喷射电沉积钴的微观形貌和硬度 被引量:1
4
作者 张磊 沈理达 +2 位作者 刘志东 朱军 马云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2期243-247,共5页
本试验在不同的工艺参数下,分别用常规喷射电沉积以及摩擦喷射电沉积技术在石墨基底上制备钴沉积层,并对样件进行硬度检测以及微观形貌观察。结果表明,两种试验条件下,沉积层硬度随电流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并随着阴极转速的增大... 本试验在不同的工艺参数下,分别用常规喷射电沉积以及摩擦喷射电沉积技术在石墨基底上制备钴沉积层,并对样件进行硬度检测以及微观形貌观察。结果表明,两种试验条件下,沉积层硬度随电流密度的增加均呈先增后减趋势并随着阴极转速的增大而增高,摩擦条件下的沉积层硬度相对更高(最大硬度值为581HV)。此外,硬质粒子机械摩擦工艺下的晶粒的沉积堆叠过程发生了改变,表层由岛状突起变为均匀沉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喷射电沉积 摩擦 硬质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耐磨复合镀层工艺的研究 被引量:13
5
作者 顾卓明 黄婉娟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4-17,共4页
研究利用经过改进的电刷镀技术研制具有层状结构的复合镀层 ,即多层复合镀层 ,探索了利用多种固体粒子 (Cr2 O3、SiC、ZrO、Al2 0 3等 )构成多层复合镀层的可能性与工艺上的可行性。此外 ,还研究了多层复合镀层的组织、结构、显微硬度... 研究利用经过改进的电刷镀技术研制具有层状结构的复合镀层 ,即多层复合镀层 ,探索了利用多种固体粒子 (Cr2 O3、SiC、ZrO、Al2 0 3等 )构成多层复合镀层的可能性与工艺上的可行性。此外 ,还研究了多层复合镀层的组织、结构、显微硬度以及耐磨性等性能。文中研究的结果可应用于现场修复磨损的机械零件及其表面强化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刷镀 复合镀层 硬质粒子 耐磨性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流密度对摩擦喷射电沉积制备镍沉积层微观形貌及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4
6
作者 马胜军 沈理达 +3 位作者 田宗军 刘志东 黄因慧 王桂峰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4期17-20,29,共5页
采用摩擦喷射电沉积系统制备了镍沉积层,用形貌仪、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镍沉积层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晶粒平均尺寸和显微硬度随电流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硬质粒子能有效去除镍沉积层表面的吸附气泡和积瘤,获得表面较为... 采用摩擦喷射电沉积系统制备了镍沉积层,用形貌仪、X射线衍射仪和显微硬度计等研究了镍沉积层的表面形貌、组织结构、晶粒平均尺寸和显微硬度随电流密度的变化。结果表明:硬质粒子能有效去除镍沉积层表面的吸附气泡和积瘤,获得表面较为平整光亮的沉积层;随着电流密度的增大,(111)、(200)和(220)晶面的择优取向度趋于一致,镍沉积层的表面粗糙度和晶粒平均尺寸先减小后增大,电流密度为80A.dm-2时表面粗糙度最小,电流密度为100A.dm-2时晶粒的平均尺寸最小,为9.67nm;显微硬度先增大后减小,当电流密度为80A.dm-2时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摩擦喷射电沉积 硬质粒子 电流密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层复合镀层工艺与性能的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顾卓明 黄婉娟 王仁兵 《机械工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26-29,共4页
利用改进的电刷镀技术研制具有层状结构的复合镀层 ,探索了利用多种固体粒子(Cr2 O3、SiC、ZrO、Al2 O3等 )构成多层复合镀层的可能性与工艺上的可行性。此外 ,还研究了多层复合镀层的组织、结构、显微硬度以及耐磨性等性能。
关键词 电刷镀 复合镀层 硬质粒子 耐磨性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电刷镀多层复合镀层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7
8
作者 顾卓明 黄婉娟 《中国表面工程》 EI CAS CSCD 2002年第1期42-44,共3页
用电刷镀研制具有层状结构的Ni- Cr2O3复合电刷镀层,采用碱铜层作为中间过渡层;研究了多层复合镀层的组织、显微硬度以及耐磨性等性能;对电刷镀多层复合镀层工艺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多层Ni- Cr2O3复合电刷镀层与Ni镀层相比具... 用电刷镀研制具有层状结构的Ni- Cr2O3复合电刷镀层,采用碱铜层作为中间过渡层;研究了多层复合镀层的组织、显微硬度以及耐磨性等性能;对电刷镀多层复合镀层工艺进行了实际应用研究。结果表明,多层Ni- Cr2O3复合电刷镀层与Ni镀层相比具有较高的显微硬度、细小的结晶晶粒和较好的耐磨性,层状的复合镀层结构会导致磨损机理的变化。该工艺可用于大型机械设备现场不解体修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刷镀 复合镀层 硬质粒子 耐磨性 显微组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阴极平动式摩擦辅助精密电铸的研究 被引量:9
9
作者 余胜东 朱荻 +2 位作者 李学磊 曲宁松 朱增伟 《电加工与模具》 2009年第1期29-32,67,共5页
为了实现非回转体类零件的精密电铸成形,提高电铸层的质量和电铸速度,文章提出了阴极平动式摩擦辅助精密电铸,在电铸液中充满陶瓷微珠等一类硬质粒子,阴极在平动机构的驱动下做平动,使硬质粒子不断摩擦和撞击阴极表面。通过对金属镍的... 为了实现非回转体类零件的精密电铸成形,提高电铸层的质量和电铸速度,文章提出了阴极平动式摩擦辅助精密电铸,在电铸液中充满陶瓷微珠等一类硬质粒子,阴极在平动机构的驱动下做平动,使硬质粒子不断摩擦和撞击阴极表面。通过对金属镍的电铸实验表明:阴极平动式摩擦辅助精密电铸能很好地去除沉积层表面的针孔、麻点等缺陷,获得的电铸层外表面Ra值达到0.016μm。阴极平动式摩擦辅助精密电铸能有效地改变电铸层的组织结构,细化晶粒,提高电铸层的机械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密电铸 平动 摩擦 硬质粒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涂层防刺织物的制备及其防刺机制 被引量:12
10
作者 张政 刘晓艳 于伟东 《纺织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08-113,119,共7页
为减轻防刺服质量,提高防刺服的柔软性与灵活性,使用硬质粒子涂层的方式制作防刺织物。选用碳化硅(SiC)硬质粒子制备SiC悬浮液。当SiC悬浮液中粉末粒子、水、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5~2.5)∶1∶1时,SiC粒子分散最稳定,悬浮液的2 h相对沉降... 为减轻防刺服质量,提高防刺服的柔软性与灵活性,使用硬质粒子涂层的方式制作防刺织物。选用碳化硅(SiC)硬质粒子制备SiC悬浮液。当SiC悬浮液中粉末粒子、水、乙二醇的质量比为(1.5~2.5)∶1∶1时,SiC粒子分散最稳定,悬浮液的2 h相对沉降高度达0.96。在稳定悬浮液中加入黏合剂,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平纹织物上涂层,对制备得到的涂层织物进行准静态刺割实验。探讨涂层液配比、基布密度、织物涂层数对织物防刺性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涂层织物防刺性能随分散液与黏合剂质量比的增大而逐渐降低,确定了基布最佳经纬密度均为100根/(10 cm),涂层层数为3。分析了涂层对织物柔软性的影响,并结合织物表面形态、刺口形貌和刺破力学曲线发现,涂层织物刺破强力比原样织物大,并且有一定缓冲效应,起到更好的防刺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刺织物 碳化硅硬质粒子 涂层 准静态刺割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