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数字电视及其硬界面设计 被引量:1
1
作者 李丽 任义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105-107,共3页
提出数字电视的概念、优势和发展趋势,分析数字电视的潜在市场,对其硬界面要素进行深入研究,并利用人机工程学、认知心理学、美学等原理对电视机和遥控器进行概念设计,给数字家电的界面设计以参考,适应未来数字化生活的需要。
关键词 数字电视 电视机 遥控器 硬界面设计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滚筒洗衣机硬界面视觉用户体验VUX系统设计研究 被引量:9
2
作者 黄升 张凌浩 《包装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0期79-83,共5页
目的通过对视觉用户体验理论的研究,探究现有滚筒洗衣机硬界面设计的规范及原则与用户行为逻辑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用户行为、情感、逻辑与认知的深入研究以及视觉用户体验理论的探讨,结合类比、整合的方法以及对用户行为逻辑与使用... 目的通过对视觉用户体验理论的研究,探究现有滚筒洗衣机硬界面设计的规范及原则与用户行为逻辑之间的关系。方法通过对用户行为、情感、逻辑与认知的深入研究以及视觉用户体验理论的探讨,结合类比、整合的方法以及对用户行为逻辑与使用习惯的剖析来研究滚筒洗衣机硬界面设计的规范与原则。结论在视觉用户体验的大潮流下,滚筒洗衣机硬界面设计需充分考虑用户的行为特征与使用逻辑,以用户的行为习惯以及信息的视觉逻辑来提出滚筒洗衣机硬界面定制的规范和原则,并以此来提出规范化和具有品牌延续性的交互设计和用户体验方法,从而提升用户对滚筒洗衣机硬界面操作的熟悉度以及对品牌的忠实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觉用户体验 滚筒洗衣机 硬界面 信息视觉符号 行为逻辑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上软下硬地层公路隧道竖井结构抗震性能分析 被引量:9
3
作者 申玉生 朱双燕 +2 位作者 资晓鱼 周鹏发 曹帮俊 《北京交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98-104,共7页
竖井作为长大公路隧道重要的通风通道,对公路隧道安全运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强震作用下受场地放大效应影响,穿越复杂地质条件的深大竖井结构易遭受损伤,只有提高深大竖井结构的抗震性能才能确保公路隧道通风安全.依托于某公路隧... 竖井作为长大公路隧道重要的通风通道,对公路隧道安全运营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但在强震作用下受场地放大效应影响,穿越复杂地质条件的深大竖井结构易遭受损伤,只有提高深大竖井结构的抗震性能才能确保公路隧道通风安全.依托于某公路隧道深大竖井工程,采用动力时程分析法,对穿越软硬岩交界面深大竖井结构动力响应规律进行分析,得出软硬交界面处竖井结构的横向和竖向动力响应变化规律,发现竖井结构主震方向的应力和位移在软岩侧相比硬岩侧要大,提出在软硬岩交界面软岩侧采用渐进式注浆技术方案,可以有效提高竖井抗震性能.结果表明,全环渐进式加固方案可对长大隧道工程深大竖井结构的设计与施工提供一定的理论和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路隧道 地震动力响应 渐进式注浆 界面 竖井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穿越软硬围岩隧道设置减震层振动台试验研究 被引量:25
4
作者 范凯祥 申玉生 +4 位作者 高波 郑清 闫高明 王帅帅 黄海峰 《土木工程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109-120,128,共13页
以西部高烈度地震区浅埋公路隧道为依托,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隧道穿越软硬围岩段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设置减震层的动力响应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试验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从洞身段来看,减震层厚度存在... 以西部高烈度地震区浅埋公路隧道为依托,通过大型振动台模型试验,研究隧道穿越软硬围岩段在地震荷载作用下设置减震层的动力响应特性,并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对试验结果进行验证分析。试验及数值计算结果表明,从洞身段来看,减震层厚度存在最优值;从穿越软硬围岩段来看,增加减震层厚度可降低隧道沿纵向的动力响应差异,但加速度峰值会有所上升;拱顶围岩和隧道衬砌结构加速度响应频谱曲线均表现出"三峰值"现象,设置减震层并不会显著改变围岩频谱特性,衬砌结构也不显著体现自振特性,其响应主要取决所穿越围岩的动力特性;减震层处于最优值时可通过吸收更多的低频组分来降低隧道的动力响应;设置减震层可显著降低二衬动应力,但会使初支动应力呈现不同程度的放大,随减震层厚度的增加,二衬动应力先减小后增大,初支动应力先增大,后呈降低趋势;通过观察衬砌破坏形态,隧道拱顶、拱脚和仰拱易发生开裂,设置减震层后,仰拱相对容易发生破坏,应给予重点关注。研究成果可为西部高烈度地震区浅埋隧道抗震设计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工程 减震层 地震动力响应 围岩交界面 振动台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关于工程电介质中几个经常涉及的问题与思考 被引量:34
5
作者 雷清泉 李盛涛 《高电压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8期2473-2480,共8页
随着工程电介质领域研究的发展,诸多没有得到公认解释的问题逐渐出现,为此,本文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及思考以供相关研究工作者参考。1994年Lewis首次提出了纳米电介质,2003年至今已成为工程电介质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从20余年该领域的研... 随着工程电介质领域研究的发展,诸多没有得到公认解释的问题逐渐出现,为此,本文提出了几个重要的问题及思考以供相关研究工作者参考。1994年Lewis首次提出了纳米电介质,2003年至今已成为工程电介质领域的研究热点,但从20余年该领域的研究内容、作者的原意以及新近又提出的纳米结构电介质来看,我们认为应把名称改为纳米电介质复合物,并按照低维物理对纳米电介质作了重新定义。分析了Lewis与Tanaka界面的具体含义,提出了纳米高聚物复合物硬/软界面及其具有结构复杂性、不确定性与易变性的新概念,并剖析了硬、软表面的尺度及理化特性。提出了从A Einstein还原论、P W Anderson的层展现象与R P Feynmann的思维方法以启迪相关研究的新思维。从空间电荷限制电流(SCLC)存在条件的约束和高聚物或其复合物中由于自身结构的多层次性、复杂界面、电极接触以及共存的电子与离子电导等因素的严重影响,提出了从欧姆区过渡到高场区(即电极注入的SCLC区)不完全是由一种与注入载流子相同的载流子决定的想法,特别是要严格审视在测量条件确定时,离子电导对低场与高场区电流的贡献。为此,列出了离子电导与电子电导的主要特征与区别方法。针对脉冲有关的测量空间电荷的方法,特别是已成为国际上测量空间电荷主流方法的脉冲电声(PEA)方法,提出了PEA的优点与不足之处,以及如何去校准测量结果的正确性、重复性,如依据高聚物结构的特征,建立压激电流(pressure stimulated current,PSC)装置,正确判断电子、离子、偶极子梯度产生的空间电荷,以弥补PEA测量的严重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工程电介质 纳米电介质复合物 /软界面 结构层次 空间电荷限制电流 脉冲电声法 压激电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机械力化学改性硅灰石表面行为TEM的研究 被引量:2
6
作者 吴伟端 潘兆橹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97-400,共4页
选用气流磨超音速气流作为机械力,对硅灰石、硬脂酸进行超细粉碎-表面改性。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观察硅灰石/硬脂酸复合粉体界面微观形貌及成分(Ca、Si、C)的变化规律。TEM能谱分析结果表明:从硅灰石到硬脂酸,Ca、Si含量逐... 选用气流磨超音速气流作为机械力,对硅灰石、硬脂酸进行超细粉碎-表面改性。应用透射电子显微镜分析、观察硅灰石/硬脂酸复合粉体界面微观形貌及成分(Ca、Si、C)的变化规律。TEM能谱分析结果表明:从硅灰石到硬脂酸,Ca、Si含量逐渐降低,C含量则逐渐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流磨 硅灰石 酯酸界面 机械力化学改性 实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累积叠轧制备超细晶纯铜多层板的组织和性能 被引量:4
7
作者 庄丽敏 赵永好 +5 位作者 梁宁宁 王天驰 韦大杰 刘学然 沈光骏 刘明星 《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650-656,670,共8页
本工作在室温下采用累积叠轧工艺对纯铜薄板进行1~9道次的大塑性变形加工。采用金相显微镜、双束系统FIB/SEM、TEM及拉伸试验机进行组织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获得纯铜板累积叠轧过程显微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累积叠轧... 本工作在室温下采用累积叠轧工艺对纯铜薄板进行1~9道次的大塑性变形加工。采用金相显微镜、双束系统FIB/SEM、TEM及拉伸试验机进行组织观察及力学性能测试,获得纯铜板累积叠轧过程显微组织演变和力学性能演变规律。结果表明:累积叠轧形成的初始界面存在微缝隙和纳米层等缺陷,其中微缝隙随着叠轧的进行而逐渐消失,最终形成冶金界面结合;纳米层由片层厚度为20~60nm的片层晶组成,并包含变形孪晶。在轧辊压缩力与剪切力的共同作用下,原始粗晶晶粒由等轴晶变成片层晶,且发生明显细化,6道次后晶粒片层厚度由退火态的~50μm细化到0.2μm左右;晶粒细化主要以位错滑移分割为主,并伴随少量的孪生;材料的硬度和屈服强度明显提高,9道次后达到最大值,硬度为137HV,约为母材的3倍;屈服强度达450MPa,约为母材的5倍;断裂延伸率在首道次剧烈下降,并在随后道次保持在5%左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累积叠轧 超细晶多层铜板 组织演变 界面质层 力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地层TBM隧道施工引起建筑物沉降规律研究 被引量:11
8
作者 刘赟君 李化云 黄丹 《隧道建设(中英文)》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594-600,共7页
浅埋复合地层TBM下穿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豆砾石吹填注浆及软硬岩交界面所处位置均对建筑物沉降具有重要影响。为探明两者对建筑沉降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围岩基本处于无支护状态,隧道开... 浅埋复合地层TBM下穿建筑物施工过程中,豆砾石吹填注浆及软硬岩交界面所处位置均对建筑物沉降具有重要影响。为探明两者对建筑沉降的影响规律,采用数值模拟及现场监测的方法进行分析,得出以下结论:1)由于围岩基本处于无支护状态,隧道开挖后到豆砾石吹填完成前建筑物沉降最大,约占总沉降的70%; 2)豆砾石可压缩性较强,吹填完成后建筑物依然会出现一定的下沉,约占总沉降的30%; 3)浅埋单护盾TBM隧道施工中,软硬岩交界面位置对建筑物沉降具有重要影响,依据影响程度将交界面所处区间隧道的位置关系分为3种,并给出相应的建筑物沉降控制措施。现场监测与数值分析均显示地表注浆和豆砾石及时回填注浆对控制建筑物沉降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施工 复合地层 单护盾TBM 豆砾石 建筑物沉降 岩交界面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