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基元步骤与反应机理初探 被引量:12
1
作者 丁康乐 李术元 +1 位作者 岳长涛 钟宁宁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706-711,共6页
利用高压釜对Fe2(SO4)3、Al2(SO4)3、MgSO4、CaSO4、Na2SO4及K2SO4等六种硫酸盐与正庚烷发生反应的可能性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发现,400℃时Fe2(SO4)3、Al2(SO4)3和MgSO4都能与正庚烷发生强烈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主要生成金... 利用高压釜对Fe2(SO4)3、Al2(SO4)3、MgSO4、CaSO4、Na2SO4及K2SO4等六种硫酸盐与正庚烷发生反应的可能性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发现,400℃时Fe2(SO4)3、Al2(SO4)3和MgSO4都能与正庚烷发生强烈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主要生成金属氧化物和/或金属硫化物、硫化氢、炭以及硫醚、硫醇、噻吩等有机硫化物;而相同条件下CaSO4、Na2SO4及K2SO4参与TSR的程度则很低。根据六种硫酸盐与正庚烷反应后气油固三相产物的分析结果,探讨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基元步骤与反应机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 正庚烷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 基元步骤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3
2
作者 丁康乐 李术元 +1 位作者 岳长涛 钟宁宁 《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150-155,共6页
碳酸盐岩地层中干酪根热降解生成的气态烃与硫酸盐接触后发生热化学还原反应,使气态烃消失,这可能是造成天然气保存死亡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热化学还原反应的最低反应温度、反应物与产物、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述。研... 碳酸盐岩地层中干酪根热降解生成的气态烃与硫酸盐接触后发生热化学还原反应,使气态烃消失,这可能是造成天然气保存死亡线的主要原因之一。对热化学还原反应的最低反应温度、反应物与产物、反应机理、反应动力学等进行了总结与评述。研究表明,热化学还原反应最低反应温度主要集中在100~180℃;气态烃和硫酸盐是热化学还原反应的主要反应物,硫化氢、水、二氧化碳和碳酸盐、金属硫化物是其主要产物;热化学还原反应一般被写成总包反应过程;地质条件下热化学还原反应的速率受温度和活化能的制约。文章最后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应是在地质例证的同时结合实验模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还原反应 热化学 反应温度 生热 硫酸盐 反应过程 产物 反应 反应动力学 活化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气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模拟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丁康乐 李术元 +1 位作者 岳长涛 钟宁宁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1-406,共6页
为探讨天然气中高含量硫化氢形成的化学机制,利用高温高压反应装置,对天然气与固态硫酸钙反应体系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使用气相色谱仪、微库仑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产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 为探讨天然气中高含量硫化氢形成的化学机制,利用高温高压反应装置,对天然气与固态硫酸钙反应体系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使用气相色谱仪、微库仑仪、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仪和X射线衍射仪对产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的热力学特征,并进行了反应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高温下天然气与固态硫酸钙可以发生反应,产物主要为硫化氢、二氧化碳、碳酸钙、水和炭。热力学研究表明,天然气与固态硫酸钙的反应可行,升高温度对反应有利,同一温度下长链烷烃与固态硫酸钙发生反应的可能性要比短链烷烃大。根据动力学模型得到反应活化能为96.824kJ/m o 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硫酸 硫化氢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 热力学 反应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原油中有机硫化物成因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模拟研究 被引量:10
4
作者 丁康乐 李术元 +1 位作者 岳长涛 钟宁宁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48-54,共7页
原油中部分有机硫化物来源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利用高压釜在高温高压含水条件下对正戊烷-硫酸镁反应体系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通过气相色谱仪、微库仑仪、毛细管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红外光谱仪及X射线衍射仪,对气、油... 原油中部分有机硫化物来源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利用高压釜在高温高压含水条件下对正戊烷-硫酸镁反应体系进行了热模拟实验研究。通过气相色谱仪、微库仑仪、毛细管气相色谱/脉冲火焰光度检测器、红外光谱仪及X射线衍射仪,对气、油、固三相产物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在425℃~525℃可以进行,主要生成氧化镁、炭、硫化氢、二氧化碳以及硫醇、硫醚和噻吩类等有机硫化物。根据动力学模型计算出该反应活化能为58.0kJ/mo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 正戊烷 硫酸 热模拟实验 有机硫化物 动力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体系实验研究 被引量:7
5
作者 岳长涛 李术元 +1 位作者 丁康乐 钟宁宁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4年第1期44-45,55,共3页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 (TSR)反应的发生可能是造成碳酸盐沉积层中天然气耗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对CH4 ~Ca SO4 和H2 S~Fe2 O3反应体系进行了实验研究 ,通过微库仑、气相色谱、FT IR和XRD等分析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考察了反应的动力...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 (TSR)反应的发生可能是造成碳酸盐沉积层中天然气耗竭的主要原因之一。对CH4 ~Ca SO4 和H2 S~Fe2 O3反应体系进行了实验研究 ,通过微库仑、气相色谱、FT IR和XRD等分析手段对实验结果进行了验证 ,考察了反应的动力学特征。结果表明 ,CH4 ~CaSO4 反应生成硫化氢、碳酸钙和水 ,H2 S~Fe2 O3反应生成多硫化物 ,反应过程的活化能分别为 15 4.6 2 3kJ/mol和 2 6 .1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 还原反应 动力学 硫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与贵州汞(金锑)矿床成因机制再探讨——从黔东锰矿古天然气渗漏沉积成矿理论得到的启示 被引量:4
6
作者 陈履安 周琦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431-437,共7页
受黔东地区南华纪锰矿的古天然气渗漏成矿理论启示,在研究贵州典型汞矿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引入成矿过程。提出富含汞(包括气态汞)、还原硫、Cl^-的含矿—运矿流体与含汞围岩相互作用,进一... 受黔东地区南华纪锰矿的古天然气渗漏成矿理论启示,在研究贵州典型汞矿成矿作用的地球化学机理的基础上,本文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引入成矿过程。提出富含汞(包括气态汞)、还原硫、Cl^-的含矿—运矿流体与含汞围岩相互作用,进一步论证推断深部油气藏的圈闭体系和围岩都可能是汞的重要来源。在较高温度条件下,有油气(烃类)参与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是还原硫(H_2S、HS^-、S^(2-))的主要来源,而油气(烃类)在成矿作用中发挥了还原剂的重要作用。含矿的热流体(藏)渗漏或者喷溢,同时又溶解流经围岩中以辰砂、单质汞等形式存在的汞,转变为可溶解的汞—硫配合物而运移,在系统从封闭转为开放的构造作用下,气体组分逸失,在还原硫浓度m(S^(2-))降低、Eh升高、pH降低、压力和温度降低以及盐度降低等物理化学条件下成矿。类比研究显示,贵州一些金、锑等金属矿床具有与此类汞矿床类似的成矿机理。故20世纪80年代以来的这类(汞、金、锑)金属矿床的沉积—改造成因及作者提出的相关地球化学机理应当加以适当修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 古天然气渗漏沉积作用 汞矿床 金矿床 锑矿床 油气 成矿作用 地球化学机理 贵州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对碳酸盐岩气藏的化学改造——以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气藏为例 被引量:41
7
作者 杜春国 郝芳 +3 位作者 邹华耀 张俊 朱扬明 王存武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19-126,共8页
目前在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已发现普光、渡口河、铁山坡、罗家寨等多个高含H2S的大、中型气田。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盐度和岩心及薄片的镜下详细观察后认为,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的大多数气藏遭受了热化学... 目前在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已发现普光、渡口河、铁山坡、罗家寨等多个高含H2S的大、中型气田。通过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流体包裹体盐度和岩心及薄片的镜下详细观察后认为,川东北地区长兴组—飞仙关组的大多数气藏遭受了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的化学改造,TSR的改造主要表现在3个方面:1使C2+重烃相对于CH4、12C相对于13C优先被消耗,造成天然气干燥系数变大和碳同位素变重;2由于TSR产生的大量淡水的加入,使气藏的原生地层水被稀释,造成地层水盐度降低;3TSR相关流体(烃类和H2S等)与储层岩石之间的相互作用使储层被溶蚀和硬石膏发生蚀变,造成储层孔隙度增大,从而对改善其物性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学改造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 选择性消耗 流体-岩石相互作用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煤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模拟实验研究
8
作者 邓奇根 吴喜发 王颖南 《煤炭转化》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70-76,共7页
为研究煤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反应)过程中硫化氢气体的形成机制,采用自主设计的高温高压封闭反应装置,在高温真空条件下用两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在含水条件下与硫酸镁进行气体生成热模拟实验。使用Agilent7890B气相色谱对热模拟... 为研究煤与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反应)过程中硫化氢气体的形成机制,采用自主设计的高温高压封闭反应装置,在高温真空条件下用两种不同变质程度的煤,在含水条件下与硫酸镁进行气体生成热模拟实验。使用Agilent7890B气相色谱对热模拟温度(250℃~600℃)8个温阶的气体产物进行取样分析,探究了气体产物的生成规律。结果表明:TSR反应能够促进煤中烃类大分子的裂解,尤其是CH4气体的生成;CO2生成曲线由降到升的过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TSR反应的进程;H2含量呈波动性变化,可能是煤中硫自由基和氢的供给及消耗与硫化氢的成生呈此消彼长关系,是多种反应综合作用的结果;煤中硫含量对TSR反应程度有较大影响;煤加水反应体系中H2S生成量较小,发生了程度较低的TSR反应,硫酸镁的加入使反应体系中H2S生成量增大,硫酸镁促进了TSR反应,加速了烃类大分子分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过程模拟 硫酸盐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 硫化氢 生成规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东西两侧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其成因
9
作者 宋泽章 金世贵 +12 位作者 罗冰 罗情勇 田兴旺 杨岱林 张子羽 张文锦 武鲁亚 陶佳丽 何家欢 李文正 葛冰飞 王冠 高嘉玮 《石油勘探与开发》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74-384,共11页
以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两侧(裂陷东侧高石梯—磨溪地区和川中古隆起北斜坡;裂陷西侧威远地区和大探1井区)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藏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对比不同地区灯影组天然气地球化学参数(组分、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明确裂陷槽两侧... 以四川盆地德阳—安岳裂陷槽两侧(裂陷东侧高石梯—磨溪地区和川中古隆起北斜坡;裂陷西侧威远地区和大探1井区)震旦系灯影组天然气藏为研究对象,在充分对比不同地区灯影组天然气地球化学参数(组分、同位素组成)的基础上,明确裂陷槽两侧灯影组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差异及其成因。研究表明:①裂陷槽两侧灯影组气藏以原油裂解气为主,成熟度高,为典型的干气;②受较强的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改造,裂陷东侧灯影组气藏的H_(2)S、CO_(2)含量高,δ^(13)C_(2)偏重(平均值大于−29‰);威远地区灯影组气藏受TSR影响小,遵循水溶气析出成藏模式,δ^(13)C_(1)较裂陷东侧稍重,部分碳同位素组成发生倒转;大探1井灯影组气藏基本不受TSR影响;③裂陷西侧大探1井区及威远地区基底花岗岩广泛发育且断裂垂向输导高效,灯影组气藏He含量显著高于裂陷东侧;④受烃源岩沉积期的古水介质盐度控制,裂陷西侧灯影组气藏的δ^(2)H_(CH4)较东侧稍轻;⑤大探1井区灯影组天然气除了来自寒武系筇竹寺组烃源岩外,还有震旦系灯影组三段及陡山沱组烃源岩的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 大探1井 富氦气藏 震旦系灯影组 德阳—安岳裂陷槽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及其地质意义 被引量:8
10
作者 陈启林 张小军 +1 位作者 黄成刚 李翔 《地质论评》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58-572,共15页
对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沉积环境和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刻画了硫化氢气体的形成机理及其对储层的改造作用,提出英西地区渐新统发生的TSR为其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之一,并对储集层物性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主要取... 对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渐新统沉积环境和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进行了研究,刻画了硫化氢气体的形成机理及其对储层的改造作用,提出英西地区渐新统发生的TSR为其硫酸盐硫同位素组成的主控因素之一,并对储集层物性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主要取得3项进展:①研究区为干旱气候、缺氧还原环境的咸化半深深湖沉积。Sr/Ba平均值为6.71,Fe/Mn平均值为44.35,(Fe+Al)/(Ca+Mg)平均值为0.45,以咸化半深—深湖沉积为主;Sr/Cu平均值为148.24,为干旱气候;U/Th平均值为0.55, w(V+Ni+Mn)平均值为495.77μg/g, V/(V+Ni)平均值为0.63,Ni/Co平均值为2.28,Cu/Zn平均值为1.00,为缺氧还原环境;②研究区硫酸盐硫同位素δ^(34)S偏重,主要受控于沉积环境和TSR硫同位素的分馏作用。硫酸盐种类主要包括硬石膏、芒硝、钙芒硝、天青石和重晶石等,以硬石膏分布最为广泛,其硫同位素δ^(34)S平均值为32.23‰,较同期海水明显偏重;③TSR对储集层物性、孔隙的连通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TSR的产物H_2S具有较强的溶蚀能力,可进入酸性流体难以进入的极小空间进行溶蚀改造,虽然其伴生的方解石沉淀可占据一定量的储集空间,但硫酸盐的消耗可产生一定量的次生孔隙,对储集层物性起到改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硬石膏 硫同位素 硫化氢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 柴达木盆地英西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高含H_2S气藏特征与TSR对烃类的消耗作用 被引量:66
11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3 位作者 梁英波 马永生 周国源 戴金星 《沉积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2期300-308,共9页
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近年来发现了罗家寨、渡口河、铁山坡、普光等多个大、中型气田,它们均以高含硫化氧(H2S在气体组分中占10%~17%,平均为14%)为最显著特征。深入研究后发现,虽然这些大型鲕滩气藏储量规模较大,单井... 四川盆地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近年来发现了罗家寨、渡口河、铁山坡、普光等多个大、中型气田,它们均以高含硫化氧(H2S在气体组分中占10%~17%,平均为14%)为最显著特征。深入研究后发现,虽然这些大型鲕滩气藏储量规模较大,单井产量高;但是这些气藏充满度普遍偏低(在25%~91%之间),压力系数不高(大部分小于1.2)。从成藏条件来看,该区鲕粒溶蚀孔隙发育,有效储层厚度大,二叠系龙潭组、志留系龙马溪组优质烃源岩十分发育,油气源充沛,而且由断层构成的疏导体系发育,泥岩及膏质岩类组成的盖层封盖性良好,因此气藏的低充满度现象,可能是圈闭中发生过大量烃类的损耗或消耗。由于川东北飞仙关组H2S是烃类和硫酸盐在储层中发生热化学反应(TSR)形成的,气藏中硫化氢含量与压力系数、地层水矿化度、烃类含量等都存在反相关关系,因此飞仙关组高含硫化氢气藏压力系数小、充满度低,很可能是烃类被TSR大量消耗和储集空间增容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化氢 地层压力 地层水 充满度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 下三叠统飞仙关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麦盖提斜坡罗斯2井奥陶系油气藏的TSR作用:来自分子标志物的证据 被引量:13
12
作者 马安来 金之钧 +3 位作者 朱翠山 顾忆 李慧莉 路清华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730-737,748,共9页
采用内标物色谱质谱方法,对罗斯2井原油中金刚烷系列、二苯并噻吩系列和硫代金刚烷系列进行了定量分析。罗斯2井原油中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含量、4-甲基双金刚烷+3-甲基双金刚烷含量分别为10 818,331μg/g,表明原油经历了较强的裂解作用,... 采用内标物色谱质谱方法,对罗斯2井原油中金刚烷系列、二苯并噻吩系列和硫代金刚烷系列进行了定量分析。罗斯2井原油中金刚烷系列化合物含量、4-甲基双金刚烷+3-甲基双金刚烷含量分别为10 818,331μg/g,表明原油经历了较强的裂解作用,裂解比例达到90%左右。金刚烷指标表明原油成熟度在1.6%以上。罗斯2井原油可以检测到完整的硫代单金刚烷、硫代双金刚烷和硫代三金刚烷系列,硫代金刚烷、硫代单金刚烷、硫代双金刚烷和硫代三金刚烷含量分别为192,160,26和6μg/g。高含量的硫代金刚烷表明罗斯2井原油的TSR强度大于绝大多数塔中地区下奥陶统鹰山组原油。TSR作用导致罗斯2井原油具有较高含量的二苯并噻吩,含量为8 201μg/g,使得原油二苯并噻吩/菲比值(DBT/P)增加,导致C_0-/C_1-DBTs和C_1-/C_2-DBTs比值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代金刚烷 金刚烷 二苯并噻吩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 罗斯2井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地区飞仙关组油气藏H_2S由TSR和TDR两种方式形成 被引量:5
13
作者 郑冰 腾格尔 +2 位作者 张建勇 高仁祥 刘文汇 《石油与天然气地质》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847-856,共10页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气藏的油气来自上二叠统龙潭(吴家坪)组,在印支晚期—燕山早期(T3—J1)温度达到80~120℃时烃源岩进入生油阶段。残余H2S启动了油、原生水与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反应(TSR),产生大量H2S,基本耗尽了烃源岩中... 川东北地区下三叠统飞仙关组油气藏的油气来自上二叠统龙潭(吴家坪)组,在印支晚期—燕山早期(T3—J1)温度达到80~120℃时烃源岩进入生油阶段。残余H2S启动了油、原生水与硫酸盐的热化学还原反应(TSR),产生大量H2S,基本耗尽了烃源岩中的硫酸盐。该阶段形成的H2S,其同位素δ34S值接近于二叠纪硫酸盐的δ34S值,为10‰左右。油气运移到储层后,在燕山中晚期(J2—K1)储层温度达到了116℃左右,又发生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产生的H2S其同位素δ34S值约为15‰~16‰,其量不超过50%。至喜马拉雅期,储层温度达到170℃左右,一直比较稳定的含硫有机化合物(噻吩、环硫烷烃等)发生热裂解反应(TDR)产生CH4,H2S,CO2等。生成的H2S气不断进入储层与储层中的气态烃形成现在的混合型气藏。这就是H2S形成的两阶段、两方式(TSR,TDR)模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 热裂解反应(TDR) 硫化氢 硫同位素 包裹体 飞仙关组 川东北地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四川盆地高含H_2S天然气的分布与TSR成因证据 被引量:104
14
作者 朱光有 张水昌 +3 位作者 梁英波 马永生 郭彤楼 周国源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1208-1218,共11页
四川盆地是中国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目前已在震旦系(威远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罗家寨、普光、渡口河、铁山坡、七里北)、嘉陵江组(卧龙河)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磨溪、中坝)发现了近10个高含硫化氢的大中型气田(藏),探... 四川盆地是中国高含硫化氢天然气分布最集中的地区,目前已在震旦系(威远气田)、下三叠统飞仙关组(罗家寨、普光、渡口河、铁山坡、七里北)、嘉陵江组(卧龙河)和中三叠统雷口坡组(磨溪、中坝)发现了近10个高含硫化氢的大中型气田(藏),探明储量5000×108m3。这些高含硫化氢气藏普遍经历过较大的埋深过程(储层经历过较高温度),储层上下或储层中间均发育有膏质岩类,且气源充足,具备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hermochemicalSulfateReduction,TSR)发生的物质基础和热动力条件。从气藏地质特征以及天然气组成和碳、硫同位素等方面的证据表明,四川盆地中、下三叠统和震旦系气藏的硫化氢属于TSR成因。而且TSR对烃类的大量选择性消耗一方面导致天然气干燥系数增大,另一方面导致气藏充满度降低,气藏压力系数变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S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作用(tsr) 飞仙关组 震旦系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川东北飞仙关组鲕滩天然气地球化学特征与成因 被引量:60
15
作者 谢增业 田世澄 +3 位作者 李剑 胡国艺 李志生 马成华 《地球化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567-573,共7页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含量主要分布在75%~90%之间,C2+含量很少,为0%~0.15%,干燥系数为0.9970~0.9998,是典型的干气;非烃气体以H2S和CO2为主,含量分别为4.21%~16.24%和0.97%~10.41%。... 四川盆地东北部下三叠统飞仙关组鲕滩气藏天然气烃类气体以甲烷为主,含量主要分布在75%~90%之间,C2+含量很少,为0%~0.15%,干燥系数为0.9970~0.9998,是典型的干气;非烃气体以H2S和CO2为主,含量分别为4.21%~16.24%和0.97%~10.41%。天然气δ13C1值为-29.0‰~-31.5‰,δ13C2值为-29.4‰~-32.4‰。多参数表明鲕滩气藏天然气是以腐泥型为主的高过成熟天然气。高含H2S的天然气分布区域与含石膏地层分布基本一致,这些H2S为飞仙关组气藏附近的石膏经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而生成,CO2是其主要的副产物。在TSR过程中,C2+重烃气体比甲烷更容易与硫酸盐发生反应,也就是C2+重烃气体的消耗速率大于甲烷,从而导致发生TSR反应的天然气C2+含量低、H2S和CO2含量高。天然气δ13C1值与甲烷含量之间具有很好的负相关关系,而与天然气酸性系数H2S/(H2S+CnH2n+2)具有正相关关系。根据同位素动力学的分馏效应,随着TSR的进行,烃类分子中的12C损耗速率大于13C,残留下来的烃类分子中则更加富集13C,也就是TSR反应使天然气碳同位素变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硫化氢 同位素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 飞仙关组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塔里木盆地顺北4号断裂带凝析气藏硫化氢成因与富集主控因素
16
作者 徐征遥 韩强 +2 位作者 贾星亮 杨红彩 卜旭强 《沉积与特提斯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305-316,共12页
研究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凝析气藏中H_(2)S成因机制与富集过程。通过色谱法测定顺北4号断裂带多个井点的不同深度奥陶系气藏天然气样品的H_(2)S、CO_(2)含量,结合气藏干燥系数等指标,研究H_(2)S的地质成因,探讨其富集主控因素... 研究塔里木盆地顺北油田4号断裂带凝析气藏中H_(2)S成因机制与富集过程。通过色谱法测定顺北4号断裂带多个井点的不同深度奥陶系气藏天然气样品的H_(2)S、CO_(2)含量,结合气藏干燥系数等指标,研究H_(2)S的地质成因,探讨其富集主控因素。结果表明:(1)奥陶系碳酸盐岩缝洞型凝析气藏普遍含H_(2)S,含量在0.3%~1.6%之间,达到单独估算H_(2)S气体储量的标准,具有较好的综合利用价值,且H_(2)S含量与CO_(2)含量具有正相关性,从南向北,含量逐渐减小,整体上为微—低含H_(2)S气藏;(2)顺北4号断裂带碳酸盐岩缝洞型凝析气藏的H_(2)S、CO_(2)为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hermochemical sulfate reduction,TSR)产物,深部中寒武统广泛分布的膏盐岩为H_(2)S生成提供了物质基础,寒武系盐下形成的油气藏为TSR作用提供烃类,其长期深埋增温为TSR形成提供有利条件;(3)走滑断裂为深部H_(2)S向奥陶系油气藏的运移聚集提供通道,上奥陶统巨厚泥岩为含H_(2)S气藏的富集提供了良好的保存条件。即寒武系膏盐岩、走滑断裂沟通、上奥陶统严密封盖、晚期深埋高温等地质因素,共同造就了顺北东部奥陶系凝析气藏H_(2)S的富集,预示着顺北地区深层寒武系存在高含H_(2)S气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_(2)S成因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 走滑断裂 顺北油气田 塔里木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SR成因H_2S的硫同位素分馏特征与机制 被引量:25
17
作者 朱光有 费安国 +1 位作者 赵杰 刘策 《岩石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3772-3786,共15页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是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中硫化氢的主要成因机制,目前已在全球发现了50多个TSR成因的大中型含硫化氢天然气田。通过对中国四川盆地含硫化氢气田硫化物的采集与同位素分析,结合全球含硫化氢天然气田硫同位素分...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TSR)是深层碳酸盐岩油气藏中硫化氢的主要成因机制,目前已在全球发现了50多个TSR成因的大中型含硫化氢天然气田。通过对中国四川盆地含硫化氢气田硫化物的采集与同位素分析,结合全球含硫化氢天然气田硫同位素分析数据,研究了TSR过程中硫同位素的地球化学行为和分馏特征。研究发现,TSR成因的高含硫化氢天然气中,硫化氢与硫酸盐的硫同位素分馏值小于15‰,主要分布范围为2.5‰~13.82‰,平均在10‰。四川盆地海相层系膏岩的硫同位素值分布较宽,并呈现阶梯状变化,而硫化氢的硫同位素则呈现出相似的分布规律,表明各主要含硫化氢气田硫化氢中的硫来自于本层系的硫酸盐,TSR主要发生在各自的储集层中。四川盆地各气田TSR发生的温度条件相似,硫同位素分馏比较接近。TSR过程中硫同位素的分馏过程与硫酸盐本身硫同位素值的高低无关,而与TSR反应程度有关。TSR反应程度越高,硫化氢的硫同位素值与地层硫酸盐的硫同位素越相近。通过系统分析整理全球含硫化氢气田的硫化物硫同位素数据,并结合四川盆地地质条件和油气演化过程,揭示了TSR过程中硫同位素的分馏特征,并绘制出四川盆地和全球各时代硫化氢和石膏的硫同位素分布曲线图,为研究含油气盆地蒸发岩沉积演化和硫化氢成因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同位素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 硫化氢 四川盆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车镇凹陷大王庄地区沙四段H_(2)S成因机理及富集规律
18
作者 韩带 董春梅 +3 位作者 马鹏杰 林承焰 包长甲 李晓庆 《断块油气田》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27-233,共7页
硫化氢(H2S)是一种与油气伴生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着油气安全生产和有效开采,因此有效评估H2S的成因及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车镇凹陷大王庄地区沙四段(Es4)湖相碳酸盐岩中发现了高含H2S油气藏。为明确该区H2S的形成机理和富集规律,文中综... 硫化氢(H2S)是一种与油气伴生的有毒气体,严重影响着油气安全生产和有效开采,因此有效评估H2S的成因及分布具有重要意义。车镇凹陷大王庄地区沙四段(Es4)湖相碳酸盐岩中发现了高含H2S油气藏。为明确该区H2S的形成机理和富集规律,文中综合分析了天然气与地层水地球化学特征、储层固体沥青元素特征以及膏盐岩、原油、干酪根硫同位素特征,认为大王庄北部深洼带热化学硫酸盐还原作用(TSR),是该区油气藏中H2S来源的主要成因。馆陶组成藏期及之后的继承性断层活动,导致沙四段碳酸盐岩储层中H2S大量富集。该认识将为今后大王庄地区富硫油气藏的开发及规避H2S风险提供借鉴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2S 热化学硫酸盐还原反应 成因机理 富集规律 车镇凹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饱和水蒸气条件下MgSO_4氧化天然气反应研究 被引量:1
19
作者 丁康乐 李术元 岳长涛 《石油与天然气化工》 CAS CSCD 2009年第2期89-92,104,共5页
在高温高压不饱和水蒸气条件下对MgSO4氧化天然气反应进行了等温实验研究,利用微库仑仪、气相色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MgSO4氧化天然气反应主要生... 在高温高压不饱和水蒸气条件下对MgSO4氧化天然气反应进行了等温实验研究,利用微库仑仪、气相色谱、红外光谱和x射线衍射仪等仪器对反应产物进行了分析,探讨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的反应机理。结果表明,MgSO4氧化天然气反应主要生成MgO、H2S、CO2及焦炭等产物。当反应温度逐渐升高时,C2以上烷烃含量逐渐减少,甲烷及一些中间产物如乙烯、丙烯、H2、CO在天然气中的比例逐渐增大。天然气总烃含量随H2S及CO2等酸性气体含量的增加而呈递减趋势。反应机理研究表明,温度与烷烃碳链长度是影响TSR进行程度的两个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气 MgSO4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 反应机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碳酸盐岩储层原油裂解过程中的钙、硫分子地球化学研究——同步辐射XANES技术的应用
20
作者 罗厚勇 刘文汇 +6 位作者 腾格尔 王万春 梁明亮 苏龙 韩元红 曹涛涛 赵恒 《地质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668-677,共10页
为了研究碳酸盐岩储层原油裂解过程中硫、钙元素赋存状态的变化,采集塔河油田TK772井奥陶系鹰山组产层的原油,通过半开放实验体系"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仪"开展仿真地层条件的成气模拟实验,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物(X... 为了研究碳酸盐岩储层原油裂解过程中硫、钙元素赋存状态的变化,采集塔河油田TK772井奥陶系鹰山组产层的原油,通过半开放实验体系"地层孔隙热压生排烃模拟仪"开展仿真地层条件的成气模拟实验,利用同步辐射X射线吸收近边结物(XANES)技术对固体产物中的硫、钙元素的化学赋存状态进行精确检测。结果表明,原油直接裂解(原油+灰岩实验(系列1))固体产物中含硫化合物以噻吩类和硫酸钙为主,是原油裂解过程中部分噻吩类物质被氧化的结果;含钙化合物以碳酸钙为主。有溶解硫酸盐存在的原油裂解(原油+灰岩+硫酸镁实验(系列2))固体产物中含硫化合物以硫酸钙为主,噻吩类为辅,可能是溶解硫酸盐(硫酸镁)的加入、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和溶蚀-沉淀作用共同作用的结果。系列2中伴随着温压的升高,H2S的生成和硫酸钙相对百分含量增加,指示原油裂解过程中发生了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TSR);硫酸钙的生成和富集表明,TSR过程产生的酸性流体可以对碳酸盐岩储层产生明显的溶蚀作用,同时可能会生成次生膏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吸收近边结物(XANES) 硫酸盐热化学还原反应 原油裂解 有机-无机相互作用 碳酸盐岩储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