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硝态氮异化还原机制及其主导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51
1
作者 杨杉 吴胜军 +4 位作者 蔡延江 周文佐 朱同彬 王雨 黄平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1224-1232,共9页
硝态氮(NO_3^-)异化还原过程通常包含反硝化和异化还原为铵(DNRA)两个方面,是土壤氮素转化的重要途径,其强度大小直接影响着硝态氮的利用和环境效应(如淋溶和氮氧化物气体排放)。反硝化和DNRA过程在反应条件、产物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常会... 硝态氮(NO_3^-)异化还原过程通常包含反硝化和异化还原为铵(DNRA)两个方面,是土壤氮素转化的重要途径,其强度大小直接影响着硝态氮的利用和环境效应(如淋溶和氮氧化物气体排放)。反硝化和DNRA过程在反应条件、产物和影响因素等方面常会呈现出协同与竞争的交互作用机制。综述了反硝化和DNRA过程的研究进展及其二者协同竞争的作用机理,并阐述了在NO_3^-、pH、有效C、氧化还原电位(Eh)等环境条件和土壤微生物对其发生强度和产物的影响,提出了今后应在产生机理、土壤环境因素、微生物学过程以及与其他氮素转化过程耦联作用等方面亟需深入研究,以期增进对氮素循环过程的认识以及为加强氮素管理利用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态氮异化还原 硝态氮异化还原成铵(DNRA) N_2O 协同竞争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典型河口区硝态氮短程还原成铵的活性氮累积途径研究进展 被引量:7
2
作者 蒋然 李召旭 《水资源保护》 CAS 2014年第4期10-13,共4页
为了揭示水体特有的,具生物活性的氮素积累而造成水生态恶化的内因,对河口区氮循环的非传统生物转化途径,即硝态氮异化还原成铵(DNRA)的活性氮累积途径进行综合分析。河口环境特征与相应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表明:相对高温高盐的滨岸带系... 为了揭示水体特有的,具生物活性的氮素积累而造成水生态恶化的内因,对河口区氮循环的非传统生物转化途径,即硝态氮异化还原成铵(DNRA)的活性氮累积途径进行综合分析。河口环境特征与相应的微生物生态学研究表明:相对高温高盐的滨岸带系统里夏季富营养化严重,生物活性氮素通量高;在浅水河口的DNRA是氮转化客观存在的"链节"(相应地成为反硝化的汇)。高盐环境下的沉积物有充足的碳源,具备DNRA菌糖代谢发酵的条件,从而可能具备与反硝化过程竞争的环境条件。认为应结合河口特征如气候、盐度、微生物种类等对DNRA的关联机制展开深入细致的研究,为我国河口地区的氮素总量控制管理及富营养化水平评价提供生物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性 硝态氮异化还原成铵 河口地区 咸潮 素总量控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铁作用下湿地基质对水中氮素和COD去除效应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晓军 张燕 +5 位作者 刘雪兰 伏春燕 吴家强 李新华 董红云 阎百兴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10期78-85,共8页
采用模拟试验法,以人工湿地基质为材料,添加不同浓度的硫酸亚铁,研究湿地基质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效应以及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亚铁添加强化了湿地基质对铵态氮的吸附能力和硝化作用,也减少了水中硝态氮的积累,促进氮素的去除,... 采用模拟试验法,以人工湿地基质为材料,添加不同浓度的硫酸亚铁,研究湿地基质对铵态氮和硝态氮的去除效应以及COD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亚铁添加强化了湿地基质对铵态氮的吸附能力和硝化作用,也减少了水中硝态氮的积累,促进氮素的去除,其中150mg/L的亚铁添加基质对总氮和铵态氮的去除效果最好,其48h去除率分别为29.24%和33.66%;而100mg/L的亚铁添加对硝态氮去除效果较好,其去除率可达37.16%,但是由于硝态氮异化还原成铵过程的存在,使总氮的去除效果下降。基质对铵态氮去除效应中COD的去除效果明显低于基质对硝态氮去除效应中COD的去除效果,这说明厌氧环境有利于COD的去除。本研究结果可为改进人工湿地去除污染物能力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化作用 化作用 硝态氮异化还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