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同时硝化/反硝化除磷工艺的脱氮除磷效能 被引量:9
1
作者 阳素攀 方茜 +1 位作者 林曼婷 张杨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106-109,共4页
为实现同时硝化/反硝化除磷(SNDPR),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采用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好氧2种运行模式驯化污泥,并考察了厌氧/低氧模式下SNDPR过程中COD、PHB、TP、TN、DO和电化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2阶段驯化,反硝... 为实现同时硝化/反硝化除磷(SNDPR),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中,采用厌氧/好氧和厌氧/缺氧/好氧2种运行模式驯化污泥,并考察了厌氧/低氧模式下SNDPR过程中COD、PHB、TP、TN、DO和电化学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经2阶段驯化,反硝化聚磷菌比例提升至85.9%,硝化速率达5.97 mg(/L.h),实现了反硝化除磷菌和硝化菌的良好共存;在厌氧/低氧模式下,SNDPR对低碳城市污水具有良好脱氮除磷效果,TP、TN和COD去除率达到93.7%、79%和87.7%;PHB与COD降解、TN降解和TP吸收有良好的相关性,也是SNDPR过程的碳源驱动力;pH和ORP曲线上"谷点"预示厌氧释磷结束,pH曲线"折点"指示SNDPR结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时硝化/反硝化除磷 低碳城市污水 PHB 电化学参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沸石芦苇床硝化/反硝化能力研究 被引量:6
2
作者 李旭东 周琪 +1 位作者 张旭 李广贺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2期27-30,共4页
对沸石芦苇床脱氮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床内硝化能力、反硝化能力沿水流方向有明显的分带特征。硝化能力主要表现为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入水端硝化强度为8.82mg/kg.h,而出水端硝化强度只有0.34mg/kg.h。反硝化能力则中部高两头低,... 对沸石芦苇床脱氮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床内硝化能力、反硝化能力沿水流方向有明显的分带特征。硝化能力主要表现为沿水流方向逐渐减小,入水端硝化强度为8.82mg/kg.h,而出水端硝化强度只有0.34mg/kg.h。反硝化能力则中部高两头低,在外加C/N=5时,中部反硝化强度为4.8mg/kg.h,而床体两端反硝化强度为2.7~4.05mg/kg.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反硝化 芦苇床 沸石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开孔陶粒的制备与同步硝化/反硝化生物反应器的构建 被引量:1
3
作者 向天勇 陆惠明 +2 位作者 张正红 单胜道 蓝建明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426-431,436,共7页
为了在常规淡水养殖条件下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脱氮,研究了自制陶粒组建SND生物反应器的脱氮能力。结果表明,在陶土中添加1.5%(质量分数)纸纤维,900℃烧蚀6h,可制得内部具有丰富开孔孔隙结构的多孔陶粒;利用该陶粒构建SND生物反应... 为了在常规淡水养殖条件下实现同步硝化/反硝化(SND)脱氮,研究了自制陶粒组建SND生物反应器的脱氮能力。结果表明,在陶土中添加1.5%(质量分数)纸纤维,900℃烧蚀6h,可制得内部具有丰富开孔孔隙结构的多孔陶粒;利用该陶粒构建SND生物反应器,在常规淡水养殖条件下,可顺利启动SND反应,亚硝态氮在第2天时开始显著积累,氨氮质量浓度在第6天起即可从15mg/L降至检测限以下;开孔陶粒借助内部孔隙形成好氧/厌氧微环境,抑制亚硝酸盐氧化细菌(NOB)生长并促使氨氧化细菌(AOB)成为优势菌,同时陶粒对溶液中氨氮具有选择吸附能力,促进了SND生物反应器的脱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孔陶粒 同步硝化/反硝化 淡水养殖 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同步亚硝化/反硝化除磷的调控因子及菌群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刘煜 方茜 +2 位作者 徐诗燕 黄紫龙 李灿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27-33,共7页
针对碳源偏低的城市污水,文章采用厌氧/限氧的连续流活性污泥反应器,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14 h,污泥回流比为1,COD为80~180 mg/L、TP为8.95~12.25 mg/L、NH4+-N为30~33.5 mg/L,考察溶解氧(DO)和二沉池沉淀时间对亚硝化/反硝化同步反应的影... 针对碳源偏低的城市污水,文章采用厌氧/限氧的连续流活性污泥反应器,控制水力停留时间为14 h,污泥回流比为1,COD为80~180 mg/L、TP为8.95~12.25 mg/L、NH4+-N为30~33.5 mg/L,考察溶解氧(DO)和二沉池沉淀时间对亚硝化/反硝化同步反应的影响,并对系统微生物菌群进行研究分析。结果表明,污泥中AOB与NDPAOs 2种菌群属类的配比为1.113时,DO范围在0.4~0.7 mg/L,二沉池沉淀时间为3 h,A/OLA连续流中亚硝化和反硝化2个生化反应平衡,脱氮除磷效果最佳,TP的去除率为98.32%,TN的去除率为98.6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步亚硝化/反硝化除磷 A/OLA连续流 溶解氧 二沉池沉淀时间 微生物菌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表面流人工湿地硝化和反硝化强度研究 被引量:31
5
作者 郑仁宏 邓仕槐 +2 位作者 李远伟 张小平 李宏娟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37-39,43,共4页
通过对表面流人工湿地不同土壤层硝化反硝化强度的研究,探讨了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过程中沿程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变化,以及不同C∶N对系统反硝化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可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硝化强度具有较明显的分层现象... 通过对表面流人工湿地不同土壤层硝化反硝化强度的研究,探讨了表面流人工湿地脱氮过程中沿程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变化,以及不同C∶N对系统反硝化强度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可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硝化强度具有较明显的分层现象,表层土壤高于深层土壤。系统中沿程硝化强度呈递减趋势,硝化强度反映了氨氮去除率的大小,其去除率为68%。反硝化强度研究结果表明深层土壤的反硝化强度略高于表层土壤;沿程1/3至1/2段最大;5倍碳源时反硝化强度最高,3倍碳源次之,不加碳源最低;但系统的反硝化强度普遍较高,保持了良好的脱氮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反硝化 表面流 人工湿地 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新型淹没式组合膜-硝化反硝化系统低C/N废水脱氮特性 被引量:2
6
作者 张岩 王修平 +3 位作者 邢金良 谢杭冀 史扬 郭威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79-84,共6页
以低C/N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新型淹没式组合膜的运用,以及运行1组和2组膜组件数量(分别对应工况1和工况2)硝化反硝化系统的生物脱氮、COD去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对COD的处理效果较好,2个工况出水COD分别为31.15、23.58 mg/... 以低C/N模拟废水为研究对象,考察了新型淹没式组合膜的运用,以及运行1组和2组膜组件数量(分别对应工况1和工况2)硝化反硝化系统的生物脱氮、COD去除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系统对COD的处理效果较好,2个工况出水COD分别为31.15、23.58 mg/L;NH^+_4-N去除率平均分别为54.41%、76.92%,工况2膜组件对COD产生了更有效的截留作用,控制了异养微生物的繁殖;工况1、2的TN去除率分别为53.49%、67.24%,出水TN主要以NH^+_4-N形式存在,说明反硝化进行的较完全,膜组件发挥了为反硝化过程补充碳源的作用。稳定阶段工况1、2膜组件的氨氮富集率分别为70.37%、118.57%,膜出水的COD分别为39.03、56.11 mg/L,说明2个工况均基本实现了氨氮与有机物的分离,膜组件数量对氨氮富集有较大影响,对COD截留效果影响不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没式膜组件 NH4+-N富集 硝化/反硝化 低C/N废水 生物脱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污水对红树林人工湿地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杨琼 谭凤仪 黎双飞 《环境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15-20,共6页
通过对红树林人工湿地小试系统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自来水处理下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强度的研究,探讨污水排放对红树林人工湿地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以及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在不同红树植物、基质不同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 通过对红树林人工湿地小试系统在城市生活污水处理和自来水处理下的硝化作用和反硝化作用强度的研究,探讨污水排放对红树林人工湿地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的影响以及硝化和反硝化作用在不同红树植物、基质不同深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红树林人工湿地可同时进行硝化和反硝化作用,硝化、反硝化作用分别与硝化、反硝化菌的数目呈显著正相关,污水排放会极显著增加基质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不同深度的硝化、反硝化作用不同,基质上层(0~10 cm)的硝化作用能力极显著高于下层(10~20 cm),反硝化作用刚好相反,但差异不显著。有红树植物人工湿地的硝化、反硝化作用要强于无植物系统,不同植物人工湿地系统的硝化作用强弱依次是:秋茄〉桐花树〉海桑,差异不显著,反硝化作用强弱顺序刚好相反,但差异显著。相关性分析表明,硝化、反硝化作用与基质有机质、盐度及p H值显著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排放 红树林人工湿地 硝化/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温度和DO对MBBR系统硝化和反硝化的影响 被引量:32
8
作者 魏小涵 毕学军 +3 位作者 尹志轩 周小琳 徐晨璐 葛文杰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2期612-618,共7页
在缺氧/好氧/好氧串联运行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系统中考察了温度和好氧反应器中溶解氧(DO)水平对生物膜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氮素去除的影响,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温度和DO的变化造成的MBBR系统中脱氮功能菌群结构的差异,从而在... 在缺氧/好氧/好氧串联运行的移动床生物膜反应器(MBBR)系统中考察了温度和好氧反应器中溶解氧(DO)水平对生物膜硝化和反硝化过程氮素去除的影响,并通过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究温度和DO的变化造成的MBBR系统中脱氮功能菌群结构的差异,从而在微观水平解释硝化和反硝化受温度和DO影响的生物学机理.结果表明,系统温度的升高可以同时强化生物膜硝化和反硝化过程,且好氧反应器中DO水平的提高对硝化过程有利,从而提高系统的脱氮效果.本研究中,在系统连续运行阶段,当系统温度和好氧O_1反应器的DO浓度为本研究范围内的最高水平时(即温度=20~22oC、DO=5~8mg O_2/L),比硝化负荷可达1.60g NH_4^+-N/(m^2·d)以上,而相同温度范围内比反硝化负荷可高达2.84g NO_3^--N/(m^2·d),从而使MBBR系统在该工况条件下获得了最佳的NH_4^+-N和TN去除率(分别达到了98.7%和85.7%).温度和DO影响硝化和反硝化的根本原因是温度和DO变化引起了脱氮功能菌群数量和群落结构的改变:当好氧反应器的DO水平下降时,硝化功能细菌的OTUs比例显著降低,尤其是异养硝化细菌的生长受到了严重的抑制;而温度的变化对反硝化细菌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群落结构的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床生物膜应器 温度 溶解氧 硝化/反硝化 脱氮功能菌群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曝气生物滤池深度处理污水系统中温度及氨氮负荷对硝化作用的影响 被引量:6
9
作者 王树涛 马军 田海 《现代化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z2期198-201,共4页
研究了臭氧预氧化/曝气生物滤池(BAF)联合工艺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二级出水过程中的硝化特性及温度和氨氮负荷对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有利于NH3-N的去除率,20℃是临界点,继续升高温度去除率仅有10%左右的增加。20℃时当进水NH... 研究了臭氧预氧化/曝气生物滤池(BAF)联合工艺深度处理生活污水二级出水过程中的硝化特性及温度和氨氮负荷对硝化作用的影响。结果表明升高温度有利于NH3-N的去除率,20℃是临界点,继续升高温度去除率仅有10%左右的增加。20℃时当进水NH3-N负荷的提高使不同填料层高度处的NH3-N去除率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在不同温度下、在填料层高为1.0 m处,由于局部溶解氧受限而引起一定程度的亚硝酸盐积累现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曝气生物滤池(BAF) 二级出水 硝化/反硝化 氨氮负荷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天然水体氮自净过程及硝化所需溶解氧源试验验证 被引量:4
10
作者 郝晓地 陈新华 魏丽 《水资源保护》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5期11-14,90,共5页
通过试验验证了天然水体中确实存在氮的自然净化过程和同步硝化/反硝化途径。在氮与有机物浓度较低时,遮光阻断藻类光合作用试验表明,大气复氧足以使试验水质条件下的氮和有机物完全氧化。然而,有机物过早消耗对硝化后产生的硝酸氮再行... 通过试验验证了天然水体中确实存在氮的自然净化过程和同步硝化/反硝化途径。在氮与有机物浓度较低时,遮光阻断藻类光合作用试验表明,大气复氧足以使试验水质条件下的氮和有机物完全氧化。然而,有机物过早消耗对硝化后产生的硝酸氮再行反硝化作用不利。反硝化反应彻底进行可以通过外加碳源方式实现。COD初始浓度较高会引起异养菌对氧的大量消耗,使本来数量就处于劣势的硝化细菌的硝化反应受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体氮自净 同步硝化/反硝化 藻类光合作用 大气复氧 氨氮 硝酸氮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DO下亚硝态氮氧化菌硝化系统N2O减量化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巩有奎 彭永臻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5期565-568,共4页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在富集亚硝态氮氧化菌(NOB)的基础上,考察了DO对连续进水模式下硝化过程中N2O减量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污泥氨氧化菌(AOB)和NOB的比耗氧速率(SOUR)分别为(2.36±0.31)、(7.62±0.43)mg/(L·... 采用序批式活性污泥反应器(SBR),在富集亚硝态氮氧化菌(NOB)的基础上,考察了DO对连续进水模式下硝化过程中N2O减量化的影响。结果表明,在污泥氨氧化菌(AOB)和NOB的比耗氧速率(SOUR)分别为(2.36±0.31)、(7.62±0.43)mg/(L·h)条件下,不外加碳源进行小试实验,氨氮均小于1.0 mg/L,亚硝态氮均小于0.5 mg/L。DO由0.2 mg/L增至3.0 mg/L过程中,随着DO增加,积累的硝态氮浓度逐渐上升,而累计产生的N2O浓度先上升后下降。DO为0.2 mg/L时,积累的硝态氮和累计产生的N2O浓度最低,可以实现N2O的最大减量化。在进水连续投加氨氮的方式下,氨氮氧化速率不是引起N2O生成的关键步骤,碳源缺乏的情况下NOB硝化系统中低DO可以有效控制N2O的释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 氨氮氧化速率 N2O产生速率 硝化/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有机物能源化的自养/异养生物脱氮工艺性能
12
作者 李伟 李祥 +3 位作者 袁砚 黄勇 冯震 李鹏飞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6068-6076,共9页
针对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缺氧好氧工艺(AO)的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在高有机碳,高氨废水处理过程中能源回收利用率低,脱氮能耗大的问题,设计了IC高效甲烷化,以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为主的自养脱氮工艺(CANON)处理该类废水,探讨了... 针对厌氧内循环反应器(IC)-缺氧好氧工艺(AO)的传统硝化反硝化脱氮在高有机碳,高氨废水处理过程中能源回收利用率低,脱氮能耗大的问题,设计了IC高效甲烷化,以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PN/A)为主的自养脱氮工艺(CANON)处理该类废水,探讨了工程规模下IC-CANON在能源回收和脱氮过程中的运行特性,并评估了其与传统IC-AO能源回收,脱氮稳定性和能耗水平的差异.结果表明,当IC出水C/N 0.5~1时,CANON工艺氮去除速率(NRR)最高达到0.24kg/(m^(3)·d),总氮去除率(NRE)(76.2%±5%),Anammox最小脱氮贡献率在70%以上.当C/N 1.9~4时,一级AO的NRR最高达到0.14kg/(m^(3)·d),NRE为(89.6%±0.9%).当进水氮负荷(NLR)在0.22~0.32kg/(m^(3)·d)波动下,CANON的NRE和Anammox最小贡献率维持在70%和65%以上.当进水C/N增加到2.2时,CANON中Anammox活性被抑制,NRE从76%下降至45.4%,CANON抗NLR冲击能力较强,抗有机负荷冲击能力较差.一级AO在C/N和NLR分别为0.6~6.6kg/(m^(3)·d)和0.06~0.16kg/(m^(3)·d)波动下,NRE维持在90%左右,对比Canon,AO工艺同时具有较好的抗NLR和有机负荷冲击能力.当CANON工艺NRR达到0.21kg/(m^(3)·d)以上,脱氮能耗为3.5~3.6k Wh/kg N,对比相同进出水条件的AO工艺可以节省(77.8%±1.8%),同时IC能源回收率由62.1%增加至89.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硝化/反硝化 部分亚硝化/厌氧氨氧化 启动特性 氮去除速率 稳定性 能耗分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潜流人工湿地对农村生活污水氮去除的研究 被引量:72
13
作者 付融冰 杨海真 +1 位作者 顾国维 张政 《水处理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期18-22,共5页
作者研究了潜流水平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湿地进水TN负荷与出水TN负荷去除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TN去除率也升高,停留时间为4d时,芦苇湿地和菖蒲湿地的脱氮效率可以达到60%以上。从... 作者研究了潜流水平人工湿地处理农村生活污水中氮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湿地进水TN负荷与出水TN负荷去除之间有较好的线性关系,随着水力停留时间的延长TN去除率也升高,停留时间为4d时,芦苇湿地和菖蒲湿地的脱氮效率可以达到60%以上。从脱氮效果看,芦苇湿地的略好于菖蒲湿地的,有植物系统明显好于无植物系统。在进水NO-2-N浓度小于0.062mg/L、N-3O-N浓度小于1.982mg/L的情况下,无论是连续运行还是间歇运行,大多数情况下,出水浓度都分别低于0.631mg/L和1.00mg/L,两者一般不会有较大的积累。试验分析了湿地脱氮的途径,微生物硝化/反硝化是人工湿地脱氮的主要途径,植物吸收、存储仅占湿地总氮去除量的10%左右,但是植物的存在间接地影响湿地脱氮的其它途径,对提高湿地氮去除率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潜流水平湿地 农村生活污水 脱氮 硝化/反硝化 水生植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人工湿地脱氮途径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83
14
作者 张政 付融冰 +1 位作者 顾国维 杨海真 《生态环境》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385-1390,共6页
简述了人工湿地脱氮模型。各种形态的氮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可以通过氨的挥发、植物吸收、介质沉淀吸附以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等过程被去除。讨论了各脱氮途径对人工湿地脱氮的贡献,在大多数人工湿地的pH条件下,湿地地面氨挥发可以忽略... 简述了人工湿地脱氮模型。各种形态的氮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可以通过氨的挥发、植物吸收、介质沉淀吸附以及微生物硝化/反硝化作用等过程被去除。讨论了各脱氮途径对人工湿地脱氮的贡献,在大多数人工湿地的pH条件下,湿地地面氨挥发可以忽略,湿地植物叶片氨挥发量尚不清楚。湿地介质的直接吸附是短期的。植物在湿地脱氮过程中起了重要作用,但一般认为植物直接吸收和存储只占湿地脱氮的一小部分,一般低于30%。微生物的硝化/反硝化作用,是人工湿地脱氮的最主要的形式。讨论了影响人工湿地硝化作用的主要因素:溶解氧,pH和温度。大多数人工湿地的pH适合硝化作用,溶解氧和温度对湿地硝化作用的影响最大。温度不仅影响微生物的硝化作用,而且可以间接地影响植物的生长从而影响人工湿地的脱氮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脱氮 植物吸收 硝化/反硝化作用 溶解氧 PH 温度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生态协同工艺深度处理城市污水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秀荣 周琪 张杰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650-655,共6页
为实现碳源含量低、营养盐含量高的城镇污水高效、低耗地脱氮除磷,提出以生物、生态协同组合模式脱氮除磷.试验规模为100 m^3/d,其中生物段为悬浮式活性污泥系统,生态段为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的串联系统.根据进水特征和单元工艺的特性调节... 为实现碳源含量低、营养盐含量高的城镇污水高效、低耗地脱氮除磷,提出以生物、生态协同组合模式脱氮除磷.试验规模为100 m^3/d,其中生物段为悬浮式活性污泥系统,生态段为人工湿地和稳定塘的串联系统.根据进水特征和单元工艺的特性调节单元工况类型和运行参数,合理分配两段污染物负荷,协同组合两段工艺,达到生物段灵活、高效性和生态段低耗、稳定性的最佳结合.研究表明,生物段HRT 6-8 h、人工湿地水力负荷0.34-0.54 m^3/(m^2·d)时,组合工艺COD去除率为90%、TN去除率为60%-80%、TP去除率为99%,出水可作为湖泊的补充水源利用,达到保护湖泊生态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污水 脱氮除磷 改良A2/O 短程硝化/反硝化 人工湿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干湿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水体氮素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5
16
作者 张燕 阎百兴 《水土保持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113-116,共4页
为了探讨干湿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氮能力的影响,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干涸再水淹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水体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浓度约为4.5mg/L,随着干涸时间的增加,沟渠沉积物对NH4+-N的净化效率提高;水中NO3--N均呈先增加... 为了探讨干湿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氮能力的影响,通过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干涸再水淹条件对沟渠沉积物净化水体氮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初始浓度约为4.5mg/L,随着干涸时间的增加,沟渠沉积物对NH4+-N的净化效率提高;水中NO3--N均呈先增加后减少趋势;连续水淹(CW)、干涸4d再水淹(DFW)及干涸8d再水淹(DEW)条件下,总氮去除率分别为84.5%,90.2%,93.3%。经干涸处理的沟渠沉积物对NH4+-N的去除效率明显高于连续水淹方式下的去除效率,也促进了反硝化作用的进行;当水中总氮浓度不高于10mg/L时,沟渠短期干涸(8d)再水淹,有利于沉积物对氮的去除。试验初期水中氮素减少主要是由于沉积物的吸附作用和微生物的利用。因此,在降雨季节三江平原干湿变化有利于沟渠沉积物对氮的去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沟渠 沉积物 干涸/水淹 硝化/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植物及其组合配置对水体脱氮和氮循环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2
17
作者 张俊美 夏品华 +4 位作者 林陶 刘燕 王哲晓 郑钧宁 寇永珍 《贵州农业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26-231,共6页
为探明富营养化水体中植物的脱氮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植物及其组合配置对不同形态氮的去除、基质中微生物数量及其脱氮功能的影响,探讨了其与水质净化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TN的去除效果,单一植物处理,HCP... 为探明富营养化水体中植物的脱氮效应及其作用机制,采用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植物及其组合配置对不同形态氮的去除、基质中微生物数量及其脱氮功能的影响,探讨了其与水质净化效果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TN的去除效果,单一植物处理,HCP对TN去除效果最好(达68.71%),CP效果最差(仅50.48%);植物组合处理,MRJ+CP和MRJ+HCP对TN去除效果较好,HCP+CP+MRJ效果次之,CP+HCP的效果最差;各植物处理系统中TN的去除率依次为HCP>MRJ+CP>MRJ>HCP+MRJ>HCP+CP+MRJ>CP>CP+HCP>CK。2)NH4+的去除效果,单一植物处理,HCP和MRJ处理的NH4+去除效果最好、去除率分别为64.84%和59.17%,CP效果最差、仅46.50%;植物组合处理,MRJ+CP对NH4+去除效果最好,MRJ+HCP和HCP+CP+MRJ对NH4+去除效果次之,CP+HCP最差;各植物处理对污水中NH4+的去除率依次为HCP>MRJ+CP>MRJ>HCP+MRJ>HCP+CP+MRJ>CP>CP+HCP>CK。3)NO3-的去除效果,单一植物处理,HCP对NO3-去除效果最好(达64.47%),CP效果最差(仅47.60%);植物组合处理中,CP+HCP对NO3-去除效果最好(达71.06%),HCP+MRJ+CP最差(仅47.41%);各植物处理对污水中NO3-的去除率依次为CP+HCP>HCP+MRJ>HCP>MRJ+CP>MRJ>CP>HCP+MRJ+CP>CK。4)植物及其配置调控着氮循环微生物的数量和活性,不同系统的硝化强度、反硝化强度、微生物数量不同,进而导致了净化效果的不同。硝化强度和亚硝酸细菌数量与NH4+去除率间有显著关系(P<0.05),而反硝化强度、反硝化细菌数量和TN去除率间相关性不显著(P<0.0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生植物 水体脱氮 微生物 硝化/反硝化作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地沟式污水生态处理系统中氮素的形态转化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张笑一 关小满 +1 位作者 彭润芝 史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1065-1070,共6页
以自行开发的“地沟式污水生态处理中试系统(4.0m3·d-1)”为实验体系,研究了氨氮转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所得到各处理单元的氨氮转化效率,反映了工艺设计的特点。通过硝化、反硝化实验,得到不同土层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曲线,... 以自行开发的“地沟式污水生态处理中试系统(4.0m3·d-1)”为实验体系,研究了氨氮转化的动力学模型。结果表明,所得到各处理单元的氨氮转化效率,反映了工艺设计的特点。通过硝化、反硝化实验,得到不同土层的硝化和反硝化作用曲线,反映了系统不同土层中NO3--N浓度变化过程的差异,与土壤微生物种群和氧化-还原电位值的分布情况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污水 土地生态处理 氨氮转化 硝化/反硝化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团聚体氧化亚氮排放及其微生物学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9
作者 李文娟 蔡延江 +1 位作者 朱同彬 黄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1132-1144,共13页
氧化亚氮(N_(2)O)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土壤是N_(2)O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主要受N_(2)O产生和还原的功能微生物影响。土壤团聚体是由原生颗粒(砂、粉、黏粒)、胶结物质和孔隙组成的土壤基本结构单元。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之间因基质和孔隙... 氧化亚氮(N_(2)O)是主要温室气体之一,土壤是N_(2)O的重要排放源,其排放主要受N_(2)O产生和还原的功能微生物影响。土壤团聚体是由原生颗粒(砂、粉、黏粒)、胶结物质和孔隙组成的土壤基本结构单元。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之间因基质和孔隙差异形成特殊独立的微生境被视为N_(2)O的生物化学反应器。在不同的微生境中,N_(2)O产生和还原的功能微生物分布不同,因而土壤不同粒径团聚体N_(2)O排放可能存在差异。目前在不同生态系统土壤全土N_(2)O排放特征的报道较多,而对于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N_(2)O排放相对贡献尚不清楚、功能微生物分布还未知、N_(2)O产生和还原热区尚未明确。本文综述了近年来国内外关于土壤团聚体对N_(2)O产生和排放机制的研究,总结了土壤团聚体性状特征对N_(2)O产生和还原的影响,阐述了不同粒径土壤团聚体对N_(2)O排放影响的微生物学机制,进一步明确了今后需加强土壤团聚体N_(2)O产生和还原的热区、环境因子阈值范围的确定、系列功能基因(酶)整体性的研究,以期为N_(2)O模拟排放模型优化提供参考,为土壤N_(2)O减排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团聚体 氧化亚氮 硝化/反硝化微生物 功能基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技术的土壤氧化亚氮产生与排放过程研究进展
20
作者 黄瑾 余龙飞 +1 位作者 李文娟 黄平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906-915,共10页
氧化亚氮(N_(2)O)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并且对平流层臭氧层分解起到重要作用。土壤中N_(2)O的产生和排放过程复杂多样,对其进行精准溯源与过程区分有助于制定减排策略。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技术利用N_(2)O的同位素值δ^(15)N^(bulk)(N_(... 氧化亚氮(N_(2)O)是主要的温室气体之一,并且对平流层臭氧层分解起到重要作用。土壤中N_(2)O的产生和排放过程复杂多样,对其进行精准溯源与过程区分有助于制定减排策略。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技术利用N_(2)O的同位素值δ^(15)N^(bulk)(N_(2)O中15N在整体水平上的同位素特征值)、δ^(18)O(N_(2)O中18O在整体水平上的同位素特征值)以及δ^(15)N^(sp)(N_(2)O分子内15N的位点特异性同位素值),可以示踪N_(2)O来源、指示N_(2)O产生的微生物作用途径,在N_(2)O转化过程溯源中已取得重要进展。而同位素分馏效应是稳定同位素自然丰度技术应用的理论基础,其中微生物过程及其导致的同位素分馏是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本研究概述了同位素分馏效应在N_(2)O的产生、排放过程中的研究进展及其主要影响因素,梳理了同位素特征值δ^(15)N^(bulk)、δ^(18)O和δ^(15)N^(sp)在分析N_(2)O来源的研究进展,并且提出了影响准确区分过程的因素。因素包括单一产生路径的同位素特征值范围广、不同产生路径的同位素特征值范围的重叠、反应底物同位素组成的变化以及与N_(2)O还原相关的分馏因子的可变性等问题。明确了今后需加强δ^(15)N^(sp)等N_(2)O同位素特征值分馏效应的测定,利用组合同位素特征值及先进手段进行全面的N_(2)O溯源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化亚氮 稳定同位素 硝化/反硝化作用 土壤微生物 位点特异性同位素值(δ^(15)N^(sp)) 同位素分馏效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