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硒酸盐和亚硒酸盐对7种不同基因型小麦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的影响 被引量:21
1
作者 缪树寅 梁东丽 +1 位作者 赵文龙 胡斌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934-1940,共7页
选择全国7个主栽小麦品种,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外源添加硒酸盐以及亚硒酸盐对小麦的生物毒害作用,旨在确定小麦发芽阶段硒敏感指标并且为耐硒小麦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添加低浓度外源硒(硒酸盐<8 mg·L-1,亚硒酸盐<20... 选择全国7个主栽小麦品种,通过培养试验研究了外源添加硒酸盐以及亚硒酸盐对小麦的生物毒害作用,旨在确定小麦发芽阶段硒敏感指标并且为耐硒小麦品种的筛选提供依据。结果表明:添加低浓度外源硒(硒酸盐<8 mg·L-1,亚硒酸盐<20 mg·L-1)能够促进发芽阶段小麦的生长,高浓度硒(硒酸盐≥8 mg·L-1,亚硒酸盐≥20 mg·L-1)则表现为显著的抑制作用;同等硒浓度条件下(10mg·L-1),硒酸盐对小麦种子的毒害作用显著高于亚硒酸盐(P<0.05)。指标综合相关性模型与Bartlett球形检验结果表明,小麦的芽长抑制率可作为亚硒酸盐态硒生物毒性的敏感指标,而根长抑制率可作为硒酸盐态硒的敏感指标。不同基因型小麦对硒的耐受程度不一,以西农979、小偃22和鲁麦23的耐受性较强,适宜于富硒粮食的推广;鄂麦20、烟农19对亚硒酸盐耐受性较高,对硒酸盐耐受性较弱,可以作为土壤硒环境的指示品种;陕麦159、蒿优2018则对硒的耐受能力相对较差,可以作为富硒土壤指示的敏感品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酸盐 硒酸盐 小麦基因型 生物毒性 发芽指标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盐/硒酸盐及相互作用对水稻吸收及转运硒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黄青青 陈思杨 +3 位作者 王琪 乔玉辉 江荣风 李花粉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1期2098-2103,共6页
采用分根装置及营养液水培方法研究了硒酸盐(Na2SeO4)和亚硒酸盐(Na2SeO3)及其在植物体内相互作用对水稻吸收及转运硒的影响,以及水稻根系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吸收动力学。分根装置中水稻根系左右两侧都供给亚硒酸盐或硒酸盐时,水稻根... 采用分根装置及营养液水培方法研究了硒酸盐(Na2SeO4)和亚硒酸盐(Na2SeO3)及其在植物体内相互作用对水稻吸收及转运硒的影响,以及水稻根系对硒酸盐和亚硒酸盐的吸收动力学。分根装置中水稻根系左右两侧都供给亚硒酸盐或硒酸盐时,水稻根系硒含量分别为117.8 mg·kg-1和9.85mg·kg-1,地上部硒含量分别为1.39mg·kg-1和6.14mg·kg-1,硒向植株地上部的转移系数分别为0.01和0.69;分根装置中右侧供给Na2SeO3的水稻根系硒含量为103.1 mg·kg-1,左侧供给Na2SeO4的水稻根系硒含量为18.9mg·kg-1,地上部硒含量为6.26 mg·kg-1,转移系数为0.10。亚硒酸盐的供给促进了水稻根系对硒酸盐的吸收,而硒酸盐对水稻吸收亚硒酸盐的影响不显著。吸收动力学结果显示,水稻根系对SeO2-3的最大吸收速率是SeO2-4的13倍,但是水稻根系对SeO2-3的亲和力低于对SeO2-4的亲和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酸盐 硒酸盐 共存 分根 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对水稻离体根系吸收亚硒酸盐生理机制的影响 被引量:21
3
作者 张联合 李友军 +2 位作者 苗艳芳 郁飞燕 施卫明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期523-528,共6页
利用水稻幼苗离体根,分别研究pH3.0、pH5.0和pH8.0条件下对根系吸收不同形式亚硒酸盐生理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pH3.0和pH8.0时0.10 mmolL-1DNP,1.0 m molL-1NaF和低温(4℃)仅能较小程度地抑制水稻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根系随硒浓度变... 利用水稻幼苗离体根,分别研究pH3.0、pH5.0和pH8.0条件下对根系吸收不同形式亚硒酸盐生理机制的影响。结果显示,pH3.0和pH8.0时0.10 mmolL-1DNP,1.0 m molL-1NaF和低温(4℃)仅能较小程度地抑制水稻根系对亚硒酸盐的吸收,根系随硒浓度变化的吸收曲线为一直线,而pH5.0时,能够抑制绝大多数亚硒酸盐的吸收,吸收曲线为一饱和曲线。进一步研究显示,pH3.0时,HgCl2和AgNO3能够抑制绝大多数亚硒酸盐的吸收,pH8.0时,阴离子通道抑制剂仅能抑制小部分亚硒酸盐的吸收。可见,pH5.0时,亚硒酸盐主要以主动方式进入水稻根内,而pH3.0和pH8.0时以被动方式进入水稻根内,此外,pH3.0时亚硒酸盐主要通过水通道途径进入水稻根内,而pH8.0时亚硒酸盐可能不是通过阴离子通道而是通过其他被动方式进入水稻根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硒酸盐 水稻根系 主动吸收 被动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4种蔬菜对硒酸盐的吸收、富集与转运特征的研究 被引量:21
4
作者 段曼莉 胡斌 +3 位作者 梁东丽 赵文龙 付冬冬 毕文扬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422-428,共7页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量硒酸钠对4种蔬菜(小白菜、芥菜、生菜和菠菜)生长、硒吸收及转运特征的影响,为富硒蔬菜的开发和硒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含量的硒酸钠态硒(<1.45mg·kg-1)可促进4种蔬菜的根和茎... 用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含量硒酸钠对4种蔬菜(小白菜、芥菜、生菜和菠菜)生长、硒吸收及转运特征的影响,为富硒蔬菜的开发和硒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低含量的硒酸钠态硒(<1.45mg·kg-1)可促进4种蔬菜的根和茎的生长,增加其生物量,但过量硒酸态硒(>2.04mg·kg-1)对蔬菜有明显的毒害作用。供试的4种蔬菜地上、地下部硒含量均随外源硒含量的增加显著增大(P<0.01),其中小白菜和芥菜地上硒含量是生菜和菠菜的5.8~8.5倍;4种蔬菜地下部硒含量的大小依次为芥菜>小白菜>菠菜>生菜。所有施硒处理小白菜、芥菜和生菜地上硒含量约是地下硒含量的1~2倍,菠菜地上与地下硒含量与土壤硒含量高低有关,当土壤硒含量<5.02mg·kg-1时,菠菜的地下硒含量大于地上部,当土壤中硒含量>5.02mg·kg-1时,地上部硒含量大于地下部。4种蔬菜相比较,地上部硒富集系数(BCFshoot/soi)l值的大小依次为小白菜≈芥菜>菠菜>生菜,地下部富集系数(BCFroot/soi)l值的大小依次为芥菜>小白菜>菠菜>生菜;以小白菜对硒的转运系数(TF)值最大,菠菜最小。供试的4种蔬菜中,小白菜因具有较高的将六价硒从地下转运到地上的能力,且拥有较高的地上生物量,可作为富硒蔬菜和硒污染土壤修复植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蔬菜 硒酸盐 吸收和转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水稻离体叶片吸收亚硒酸盐的生理特性 被引量:15
5
作者 张联合 赵巍 +2 位作者 郁飞燕 李友军 苗艳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189-193,共5页
硒在人体内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癌症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人体硒主要通过食物链来源于植物性食物。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稻米中,硒主要以硒代蛋氨酸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形式存在,而这两种形式的有机硒对人体健康... 硒在人体内具有抗氧化、提高免疫力和预防癌症等多种重要的生理功能。人体硒主要通过食物链来源于植物性食物。水稻是我国主要粮食作物之一,在稻米中,硒主要以硒代蛋氨酸和甲基硒代半胱氨酸形式存在,而这两种形式的有机硒对人体健康的有效性远大于无机硒。因此利用稻米中良好硒源为人体补硒是一条高效、低廉、简单和易行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稻离体叶片 硒酸盐 吸收 生理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磷酸盐与硒酸盐相互作用对小白菜磷和硒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9
6
作者 赵文龙 梁东丽 +3 位作者 石美 胡斌 肖然 王嘉薇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2期2331-2338,共8页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磷酸盐与硒酸盐相互作用对小白菜生长、磷和硒吸收的影响,旨在为安全有效地进行补硒和硒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试验的硒浓度范围内(1.0~5.0mg·kg-1),硒酸盐对... 采用土培盆栽试验方法,研究了不同浓度磷酸盐与硒酸盐相互作用对小白菜生长、磷和硒吸收的影响,旨在为安全有效地进行补硒和硒污染土壤的植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在试验的硒浓度范围内(1.0~5.0mg·kg-1),硒酸盐对小白菜产生毒害作用,表现为单施硒酸盐处理较对照小白菜的根长、株高、地上部和地下部干重均下降,且高硒处理(5.0mg·kg-1)小白菜SPAD值显著下降。施用磷酸盐能显著增加小白菜生物量,明显缓解硒酸盐的毒害作用,且由于生物稀释效应导致小白菜地上、地下部硒浓度下降,但小白菜的硒吸收量增加。施磷小白菜地上部硒平均利用率提高至42%,且同等硒浓度低磷处理小白菜硒利用率高于高磷处理,表明适量施磷可提高硒的利用率。施磷时施硒对小白菜地上部磷浓度无显著影响,但由于硒的毒害作用导致磷吸收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酸盐 生长 吸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pH和三种阴离子对紫色土亚硒酸盐吸附-解吸的影响 被引量:23
7
作者 周鑫斌 于淑慧 谢德体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1069-1077,共9页
p H和三种竞争性阴离子对紫色土亚硒酸盐吸附-解吸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 H的增大,紫色土对亚硒酸盐的吸附量减少,酸性条件下紫色土对亚硒酸盐吸附量最大。平衡液中加入磷酸氢二钠显著降低了土壤对亚硒酸盐的吸附,硫酸盐对紫色土... p H和三种竞争性阴离子对紫色土亚硒酸盐吸附-解吸的影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p H的增大,紫色土对亚硒酸盐的吸附量减少,酸性条件下紫色土对亚硒酸盐吸附量最大。平衡液中加入磷酸氢二钠显著降低了土壤对亚硒酸盐的吸附,硫酸盐对紫色土吸附亚硒酸盐的影响很小,低浓度碳酸氢根离子对紫色土吸附亚硒酸盐具有促进作用,但高浓度的碳酸氢根离子则降低了紫色土吸附亚硒酸盐。磷酸氢根离子和硫酸根离子对亚硒酸盐吸附的影响符合Langmuir和Freundlich拟合方程式,决定系数R2值均在0.90以上。三种阴离子对亚硒酸盐的解吸影响不同,当有磷酸氢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存在时,亚硒酸盐的解吸率增大,而硫酸根离子的存在却对紫色土亚硒酸盐的解吸影响不大。在紫色土地区农业生产中采用含磷酸盐肥料和碱性碳酸氢铵肥料,这些措施可能增加土壤硒的有效性,进而增加植物硒吸收和积累。认识紫色土固液界面硒的吸附-解吸规律,可为提高紫色土地区硒生物有效性,从而进一步提高农产品中硒含量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H 阴离子 硒酸盐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应用IC-ICP-MS测定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的溴酸盐、碘酸盐及亚硒酸盐 被引量:6
8
作者 郭军辉 殷月芬 +3 位作者 崔维刚 张习志 杨东方 王小如 《分析测试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53-1057,共5页
建立了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IC-ICP-MS)测定溴酸盐、碘酸盐及亚硒酸盐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对0~1000μg/kg范围内BrO3-、IO3-、SeO23-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0.9999),检出限分别为0.05、0.08、8.15μg/kg;加标回... 建立了离子色谱-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联用技术(IC-ICP-MS)测定溴酸盐、碘酸盐及亚硒酸盐的分析方法。该方法对0~1000μg/kg范围内BrO3-、IO3-、SeO23-的线性关系良好(r2=0.9995~0.9999),检出限分别为0.05、0.08、8.15μg/kg;加标回收率为78%~105%;选取经过前处理的BrO3-、IO3-、SeO32-含量分别为85.14、7.20、55.15μg/kg的样品,连续测试7次,其相对标准偏差(RSD)分别为2.5%、1.8%、2.3%。利用该方法初步测定了胶州湾表层沉积物中3种离子形态的含量。结果显示,胶州湾所选8个站位中均检出了3种离子,其中BrO3-含量最高,达2755.58μg/kg,SeO32-次之,IO3-含量最低;BrO3-和SeO23-呈现由西南向东北递增的趋势,离岸低,近岸高,IO3-则呈由中心向南北两侧递减的趋势。该方法具有杂质干扰小、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等特点,适用于沉积物中BrO3-、IO3-以及SeO32-的定性定量分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离子色谱 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 硒酸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土壤和粘粒矿物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 被引量:21
9
作者 赵美芝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139-145,共7页
本文研究了三种土壤(砖红壤、红壤和黄棕壤)、高岭土和两种合成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和针铁矿)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作用。讨论了亚硒酸盐的吸附特征,以及土壤中氧化铁对亚硒酸盐吸附和解吸的影响,根据实验资料与吸附等温方程式的拟合... 本文研究了三种土壤(砖红壤、红壤和黄棕壤)、高岭土和两种合成氧化铁(无定形氧化铁和针铁矿)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作用。讨论了亚硒酸盐的吸附特征,以及土壤中氧化铁对亚硒酸盐吸附和解吸的影响,根据实验资料与吸附等温方程式的拟合情况,作者认为以Freundlich和Langmuir公式为宜。此外,供试样品对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结果表明,Se的吸附量随Se的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加,但由于矿物组成各异,吸附量的差异显著。其吸附量的大小顺序为:无定形氧化铁>针铁矿>砖红壤>红壤>黄棕壤>高岭土;而被吸附Se的解吸能力则是高岭土>黄棕壤>红壤>砖红壤>针铁矿>无定形氧化铁。实验结果还表明,在各种矿物组成中,亚硒酸盐的吸附和解吸受氧化铁的影响很明显,三个土壤样品的吸附等温线都表现出氧化铁在初始阶段对亚硒酸盐吸附快而强烈的特征,而在去除氧化铁以后,这一特征也随之消失,硒的吸附量显著降低,而解吸率则明显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粘粒矿物 硒酸盐 吸附 解吸
在线阅读 下载PDF
L-半胱氨酸对水稻根系吸收亚硒酸盐的影响 被引量:1
10
作者 张联合 郁飞燕 +1 位作者 李友军 苗艳芳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1018-1022,共5页
关键词 L-半胱氨 硒酸盐 水稻 吸收 还原型谷胱甘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微生物还原亚硒酸盐影响因素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1
作者 梁晓红 马志远 +2 位作者 李俊江 平佳秡 郭延凯 《煤炭与化工》 CAS 2016年第6期34-36,43,共4页
硒(Se)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微量元素,其氧化态中亚硒酸盐[Se(Ⅳ)]毒性最强,高浓度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亚硒酸盐污染治理中,微生物法具有安全性好、低成本等优点,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微生物法还原亚硒酸盐机制的介绍,分析了... 硒(Se)是一种自然界普遍存在的微量元素,其氧化态中亚硒酸盐[Se(Ⅳ)]毒性最强,高浓度时会造成环境污染。在亚硒酸盐污染治理中,微生物法具有安全性好、低成本等优点,成为目前研究的热点。通过对微生物法还原亚硒酸盐机制的介绍,分析了影响微生物还原亚硒酸盐过程的重要因素,如碳源、pH值、温度、共存离子,以及氧化还原介体调控加速微生物还原亚硒酸盐的过程,为微生物法还原亚硒酸盐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酸盐 微生物还原 影响因素 氧化还原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酵母替代亚硒酸盐的研究与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李淑敏 《中国饲料》 北大核心 1997年第24期12-12,14,共2页
硒是人及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会使动物发育不良,繁殖受阻,乳房发炎和体重减轻等。世界上有40多个图家和地区缺硒,我国约有2/ 3的地区属国际上公认的缺硒地区,其中近1/ 3又为严重缺硒区,人体硒的摄入量不足。我国是水产养殖业大国,... 硒是人及动物必需的微量元素,缺硒会使动物发育不良,繁殖受阻,乳房发炎和体重减轻等。世界上有40多个图家和地区缺硒,我国约有2/ 3的地区属国际上公认的缺硒地区,其中近1/ 3又为严重缺硒区,人体硒的摄入量不足。我国是水产养殖业大国,畜牧业发展速度也很快,但每年因缺硒死亡的犊牛、羔羊、仔猪、雏鸡等经济损失约300万元以上。通过日粮补硒,现已是很多国家养殖业的常规措施。特别是欧美已广泛认识到添加饲料硒的有效性。美国饲料中可添加0.3ppm以下的无机硒,而在瑞典乳猪必须使用有机硒,在日本饲料中也禁止使用无机硒,国外很多动物试验表明,有机硒的效率远远优于无机硒,但纯的硒蛋氨酸价格昂贵,用酵母富集无机硒以寻求成本低廉的有机硒已受各国关注,并已显示出很好的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饲料添加剂 酵母 硒酸盐 应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三维结构亚硒酸盐{CuSeO_3}_∞的水热合成、晶体结构及红外光谱分析
13
作者 吴东兵 甄延忠 《陕西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年第2期44-47,50,共5页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例结构新颖的亚硒酸铜{CuSeO3}∞(1),其产率为90%.通过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定.结构分析表明在化合物(1)的结构中含有2DCu-O层,其通过{Cu(2)2O4}基团的连接形成了三维的Cu-O-Cu... 采用水热法制备了一例结构新颖的亚硒酸铜{CuSeO3}∞(1),其产率为90%.通过元素分析、单晶X射线衍射和红外光谱对化合物的结构进行了确定.结构分析表明在化合物(1)的结构中含有2DCu-O层,其通过{Cu(2)2O4}基团的连接形成了三维的Cu-O-Cu框架结构,三角锥形的{SeO3}嫁接在框架中构成了含有十二元环隧道的三维无机聚合物,其隧道孔径大小为10.364(27)×8.589(2)×10-2nm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结构 水热法 硒酸盐 三维无机聚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亚硒酸盐还原菌除硒效果与吸附机理分析
14
作者 曾涛涛 张诗琦 +3 位作者 胡青 付云书 蔡萍莉 荣丽杉 《南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0年第3期73-79,共7页
为了研究除硒微生物特性,作者从江西某富硒泉水中分离到4株亚硒酸盐还原菌,并进行除硒效果与机理分析。4株亚硒酸盐还原菌表现出很强的亚硒酸耐受能力,在7 mmol/L(553 mg/L)的亚硒酸浓度下生长良好。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4株细菌... 为了研究除硒微生物特性,作者从江西某富硒泉水中分离到4株亚硒酸盐还原菌,并进行除硒效果与机理分析。4株亚硒酸盐还原菌表现出很强的亚硒酸耐受能力,在7 mmol/L(553 mg/L)的亚硒酸浓度下生长良好。通过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4株细菌均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在18 h内,它们对33 mg/L的亚硒酸去除率均高于99.7%。B菌在75 h内对高浓度亚硒酸钠(197.5 mg/L)去除率在达到91.2%。扫描电镜(SEM)结果表明,经过高浓度含硒废水处理的细菌表面形态完整,能谱分析(EDS)证明硒元素在细胞表面存在。红外光谱(FTIR)分析表明,除硒后羟基、酰胺基基团等峰位发生了明显移位,表明它们在细菌吸附除硒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酸盐还原菌 分离 机理 芽孢杆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氧化还原介体催化强化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还原亚硒酸盐的研究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俊江 宋圆圆 +4 位作者 刘雁滨 郭延凯 张伟宏 赵蕊 廉静 《河北科技大学学报》 CAS 2018年第1期73-83,共11页
针对微生物还原亚硒酸盐过程普遍存在的时间较长的问题,考察了4种水溶性醌类介体(α-AQS,AQS,1,5-AQDS和AQDS)对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还原亚硒酸盐过程的加速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培养条件,对硒纳米颗粒的Z... 针对微生物还原亚硒酸盐过程普遍存在的时间较长的问题,考察了4种水溶性醌类介体(α-AQS,AQS,1,5-AQDS和AQDS)对奥奈达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还原亚硒酸盐过程的加速作用,通过单因素试验优化了培养条件,对硒纳米颗粒的Zeta电位和粒径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4种醌类介体都加速了亚硒酸盐的还原,其中,AQDS的加速效果最显著;在pH值为8.0,温度为30℃,AQDS浓度为0.2mmol/L条件下,48h时亚硒酸盐的转化率达到100%;加入AQDS后会生成更大尺寸的硒纳米颗粒,并可能使硒纳米颗粒表面包裹的有机物质成分及含量发生改变。研究结果为Shewanella oneidensis MR-1修复亚硒酸盐污染的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污染防治工程 奥奈达希瓦氏菌 硒酸盐 纳米颗粒 条件优化 氧化还原介体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羟基结构态亚铁化合物预处理含亚硒酸盐工业废水的影响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付茂 吴德礼 +1 位作者 张亚雷 张勇 《高等学校化学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2221-2227,共7页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多羟基结构态亚铁化合物(FHC),对其用于含亚硒酸盐的工业废水处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p H=8时,FHC对Se(Ⅳ)的去除率为40%;当Cu(Ⅱ)的浓度为0.5 mmol/L,p H=6.5,8.0和9.5时,FHC对Se(Ⅳ)去除率为80%,90%和53%.在... 采用沉淀法制备了多羟基结构态亚铁化合物(FHC),对其用于含亚硒酸盐的工业废水处理进行了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当p H=8时,FHC对Se(Ⅳ)的去除率为40%;当Cu(Ⅱ)的浓度为0.5 mmol/L,p H=6.5,8.0和9.5时,FHC对Se(Ⅳ)去除率为80%,90%和53%.在其它条件都相同时,银(Ⅰ)浓度为0.3mmol/L时,Se(Ⅳ)的去除率为93%,99%,98%.而当p H=8,亚硝酸根(NO_2^-)离子浓度分别为0.2,2.0和20.0 mmol/L时,FHC对Se(Ⅳ)去除率依次为30%,24%和21%,亚硝酸盐的存在明显抑制Se(Ⅳ)的去除.采用光电子能谱(XPS)和X射线衍射(XRD)对产物进行了表征,发现Ag(Ⅰ)被还原为银单质,Cu(Ⅱ)被还原为氧化亚铜,亚硒酸盐被固定在FHC表面.采用连续浸提技术对反应后Se形态的分析结果表明,元素硒、硒化物结合态为主要的形态,还原是阻滞硒迁移的主要路径.FHC对含硒废水以及其它污染物具有较强的混凝吸附作用,并且有较大的还原作用,为处理工业废水提供了新的工艺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羟基结构态亚铁化合物 硒酸盐 金属离子 亚硝 连续浸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一株高效还原亚硒酸盐的粘质沙雷氏菌的分离鉴定及特性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明释 蒋代华 +5 位作者 黄雪娇 李圣会 张宇 黄金兰 邓华为 铁文周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314-319,共6页
从广西钦州市钦北区的富硒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可高效还原亚硒酸盐的细菌QZB-1。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研究发现菌株QZB-1可耐高达180 mmol/L的亚硒酸盐。进一步研究发现菌株QZB-1在36 h之内... 从广西钦州市钦北区的富硒土壤中筛选出一株可高效还原亚硒酸盐的细菌QZB-1。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确定菌株为粘质沙雷氏菌(Serratia marcescens)。研究发现菌株QZB-1可耐高达180 mmol/L的亚硒酸盐。进一步研究发现菌株QZB-1在36 h之内对1 mmol/L亚硒酸盐的还原率为95%,随着硒浓度升高还原率有所下降。正交实验表明,对菌株还原亚硒酸盐的影响程度依次是初始亚硒酸盐浓度>培养时间>接种量,最佳还原条件是初始亚硒酸盐浓度为1 mmol/L,接种量为10%,培养时间为36 h,此时菌株QZB-1对亚硒酸盐的还原率大于98.55%。研究结果表明新型亚硒酸盐还原菌粘质沙雷氏菌QZB-1可高效还原亚硒酸盐为单质纳米硒,可高效应用于亚硒酸盐污染水体和土壤的治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质沙雷氏菌 硒酸盐还原 分离 鉴定 特性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供硒浓度和时间、光温、pH值及不同阴离子对大豆叶片吸收硒酸盐的影响 被引量:1
18
作者 付子浩 杨金勇 +8 位作者 陈孟林 张富厚 孙齐状 赵振雨 高梦琪 徐少华 王俊峰 郁飞燕 张联合 《山东农业科学》 2019年第8期65-70,共6页
叶面喷施硒酸盐是提高大豆籽粒硒含量的有效措施,然而大豆叶片吸收硒酸盐的生理特性并不完全清楚。本试验从供硒浓度、供硒时间、光照、温度、pH值和不同阴离子等方面研究其对大豆叶片吸收硒酸盐的影响。结果显示,叶片吸收硒酸盐速率随... 叶面喷施硒酸盐是提高大豆籽粒硒含量的有效措施,然而大豆叶片吸收硒酸盐的生理特性并不完全清楚。本试验从供硒浓度、供硒时间、光照、温度、pH值和不同阴离子等方面研究其对大豆叶片吸收硒酸盐的影响。结果显示,叶片吸收硒酸盐速率随着供硒浓度提高而提高,呈现良好的线性关系,然而随着供硒时间延长,叶片吸收硒酸盐速率逐渐下降;光照和较高的温度处理能促进叶片吸收硒酸盐;叶片吸收硒酸盐速率随着pH值升高而下降;硫酸根离子、硝酸根离子和磷酸根离子能抑制硒酸盐吸收;叶片远轴面吸收硒酸盐速率略高于近轴面。本研究可为提高叶片喷施硒酸盐效率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硒酸盐 吸收 叶片 生理特性 大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卟啉调控生物还原亚硒酸盐及合成硒纳米颗粒
19
作者 赵蕊 宋圆圆 +1 位作者 郭建博 何月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CAS 2022年第3期166-171,共6页
为解决在亚硒酸盐厌氧生物还原过程中因电子传递效率慢而导致其还原性能低的问题,利用四磺酸苯基卟啉(TPPS)良好的电子传递特性来调控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MR-1)生物还原亚硒酸盐,并探究其对亚硒酸盐生物还原的性能影... 为解决在亚硒酸盐厌氧生物还原过程中因电子传递效率慢而导致其还原性能低的问题,利用四磺酸苯基卟啉(TPPS)良好的电子传递特性来调控希瓦氏菌(Shewanella Oneidensis·MR-1)生物还原亚硒酸盐,并探究其对亚硒酸盐生物还原的性能影响及对合成的硒纳米颗粒(SeNPs)的影响机制.研究结论如下:TPPS加速希瓦氏菌还原亚硒酸盐的最佳投加浓度为200μmol·L^(-1);最适pH为8.0;最适温度为35℃;乳酸钠作为碳源.TPPS在还原过程中通过影响SeNPs表面有机包覆层中蛋白质组分使颗粒粒径和颗粒间静电力发生变化,使SeNPs表面zeta电位更低、平均粒径变小,粒子分散更均匀.本研究为卟啉在污染物生物转化方面的工程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同时为卟啉调控纳米颗粒合成方向提供技术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卟啉 希瓦氏菌 硒酸盐 纳米颗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抑制剂法探究AQDS加速生物还原亚硒酸盐的机理
20
作者 蒋伟 李俊江 +1 位作者 宋圆圆 齐庆栋 《天津城建大学学报》 CAS 2023年第2期144-149,共6页
蒽醌-2,6-二磺酸盐(AQDS)能够加速亚硒酸盐的生物还原,但AQDS加速生物还原亚硒酸盐的途径尚不清晰.通过4种呼吸链抑制剂探究AQDS加速S. oneidensis MR-1生物还原亚硒酸盐的电子传递机理;借助谷胱甘肽(GSH)的合成抑制剂丁硫氨酸亚砜亚胺(... 蒽醌-2,6-二磺酸盐(AQDS)能够加速亚硒酸盐的生物还原,但AQDS加速生物还原亚硒酸盐的途径尚不清晰.通过4种呼吸链抑制剂探究AQDS加速S. oneidensis MR-1生物还原亚硒酸盐的电子传递机理;借助谷胱甘肽(GSH)的合成抑制剂丁硫氨酸亚砜亚胺(BSO)探究AQDS与微生物解毒途径中GSH的关系.结果表明:AQDS的加速位点均与S. oneidensis MR-1还原亚硒酸盐电子传递途径的复合体Ⅰ、复合体Ⅱ、复合体Ⅲ有关;体系中GSH与AQDS加速亚硒酸盐还原过程呈协同关系.本研究进一步揭示了AQDS对亚硒酸盐生物还原作用的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AQDS 硒酸盐 机理 GSH 电子传递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