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9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江苏海安里下河地区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及成因 被引量:3
1
作者 杨晋炜 刘强 +5 位作者 任衍斌 丁小琴 杨贵芳 张松伟 胡利 张頔 《地质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73-184,共12页
【研究目的】近年来,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于远离母岩的平原区富硒土壤成因尚不明确。以海安里下河地区为例,探讨平原区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而指导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研... 【研究目的】近年来,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越来越受到关注,但对于远离母岩的平原区富硒土壤成因尚不明确。以海安里下河地区为例,探讨平原区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及其成因,进而指导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方法】系统梳理了研究区1800组表层土壤样品和1000组土壤剖面样品地球化学数据,并给合以往研究资料,对数据开展了综合分析研究,采用沉积物的粒度特征反演了母质沉积环境。【研究结果】研究区农用地表层土壤中Se含量最高达0.63 mg/kg,富集区(≥0.3 mg/kg)面积达66 km2。土壤垂向剖面上,耕作层(0~20 cm)、犁底层(20~40 cm)、心土层(50~80 cm)、底土层(80~100 cm)和深土层(150~180 cm)Se平均含量分别为0.23 mg/kg、0.18 mg/kg、0.13 mg/kg、0.12 mg/kg、0.11 mg/kg,表聚性十分明显;表层土壤Se含量与母质层呈高度正相关,其相关系数在0.6~0.8(p<0.01)之间。地表高程与土壤Se含量出现极显著负相关,相关系数达−0.6(p<0.01),地势越高,土壤Se含量越低;土壤有机质与Se呈显著的正相关,成壤过程对硒具有重要的吸附和固定作用。【结论】研究区母质层主要受古潟湖-砂坝沉积体系的控制,富硒土壤主要为发育于古潟湖相的母质经表生富集作用形成,潟湖相沉积环境控制了土壤硒富集边界。基于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技术揭示了土壤硒富集控制因素,其中土壤有机质对于研究区Se的富集起到了决定性作用,对土壤硒富集的贡献率达7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土壤有机质 潟湖 里下河 成因 江苏海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如皋市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及成因
2
作者 胡利 刘强 +2 位作者 张松伟 李亚萍 凌洁 《绿色科技》 2025年第3期236-239,共4页
为查清如皋市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在该区农用地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3300件、土壤剖面样品2260件。研究发现:区内表层土壤硒含量最高达0.57 mg/kg,其中0.40 mg/kg以上富集区约10 km^(2),主要分布于白蒲镇东南部和沿江地带。表层土... 为查清如皋市富硒土壤分布特征及其成因,在该区农用地采集了表层土壤样品3300件、土壤剖面样品2260件。研究发现:区内表层土壤硒含量最高达0.57 mg/kg,其中0.40 mg/kg以上富集区约10 km^(2),主要分布于白蒲镇东南部和沿江地带。表层土壤硒含量与下部土层呈现显著正相关,表明其具有明显的垂向继承性。土壤有机质(r=0.73)和黏粒含量与硒呈显著正相关,在硒的吸附和固定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多元回归分析表明,有机质是控制区域硒富集的决定性因素,这为当地富硒农业发展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分布特征 成因 如皋市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绿肥对富硒稻田土壤有效硒及富硒稻米生产的影响
3
作者 黄太庆 陈锦平 +4 位作者 江泽普 廖青 邢颖 潘丽萍 刘永贤 《中国土壤与肥料》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6-172,共7页
研究不同轮作体系下水稻自然富硒能力差异,确定较好的冬种绿肥种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富硒稻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大田开展紫云英-水稻(T1)、油菜-水稻(T2)和肥田萝卜-水稻(T3)3种轮作试验研究,并以冬闲-水稻为对照(CK),系统分... 研究不同轮作体系下水稻自然富硒能力差异,确定较好的冬种绿肥种类,为广西壮族自治区富硒稻田资源化利用提供参考依据。在大田开展紫云英-水稻(T1)、油菜-水稻(T2)和肥田萝卜-水稻(T3)3种轮作试验研究,并以冬闲-水稻为对照(CK),系统分析不同冬种绿肥品种对土壤硒富集、土壤有效硒、水稻生长及硒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绿肥-水稻轮作体系中,绿肥翻压时和水稻成熟期的土壤有效硒含量均与绿肥硒总累积量呈显著正相关,并且稻谷硒含量与水稻孕穗期土壤有效硒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不同绿肥种植对硒的吸收累积存在明显差异,其硒总累积量表现为紫云英>油菜>肥田萝卜,与稻田土壤有效硒含量的结果相一致。冬种绿肥有助于提高下一季稻米硒含量,T1、T2和T3处理糙米硒含量分别比CK提高57.7%、51.6%和25.9%,但有机硒含量占比与CK均无显著差异。可见,冬种绿肥可影响土壤有效硒含量,进而影响水稻对硒的吸收,其中,冬种紫云英更有利于提高富硒稻田土壤有效硒含量和稻谷硒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肥-水稻轮作 土壤有效 总累积量 水稻 稻米含量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徐州市铜山区土壤硒含量分布、来源及其开发利用建议
4
作者 崔晓丹 任静华 +4 位作者 廖启林 汪媛媛 汪宜敏 周强 黄标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395-1407,共13页
【研究目的】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茅村镇因土壤硒含量较高而备受关注,为此深入查明了富硒地块的分布,探究了土壤硒的来源。【研究方法】在研究区采集表层土壤3067件、土壤垂向剖面3个、大气干沉降样品4个、灌溉水及底泥样品8组、煤矸... 【研究目的】徐州市铜山区柳新镇、茅村镇因土壤硒含量较高而备受关注,为此深入查明了富硒地块的分布,探究了土壤硒的来源。【研究方法】在研究区采集表层土壤3067件、土壤垂向剖面3个、大气干沉降样品4个、灌溉水及底泥样品8组、煤矸石样品4件、粉煤灰样品1件。【研究结果】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范围为0.08~15.80 mg/kg,均值为0.57 mg/kg,变异系数为1.14,呈现高度空间变异性。硒元素在土壤表层、大气干沉降、底泥中明显富集,是受到煤炭产业相关的人类活动影响,包括燃煤过程中硒的挥发和飞灰搬运、堆积粉煤灰和煤矸石中硒的淋滤和迁移、采矿洗选废水排放、采煤塌陷区复垦活动等。点状硒含量高值区往往由露天煤矸石堆积、燃煤大气排放造成,面状硒含量高值区的形成主要受到水流搬运的影响,如留武村—大庄村—茅村村—檀山村一带,高硒粉煤灰在径流的作用下沿河流沟渠输送硒元素,通过灌溉进入农田土壤并积累。富硒耕地资源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共有富硒耕地面积8145.61 hm^(2),其中优质富硒耕地资源面积占全区耕地总面积的79.39%,预估区域表层土壤硒资源总量为13.34 t,具有较好的开发利用前景。【结论】本研究为区域富硒土壤的应用开发提供了基础数据支撑,应进一步关注农产品硒含量和居民摄入量,通过优化布局、科技赋能、政策支持、品牌建设、融资拓展和资源管理等措施推动产业升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分布异常 来源分析 农业地质调查工程 铜山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典型富硒茶园土壤中Se(Ⅳ)的吸附特征及含氧阴离子影响
5
作者 盘若龙 尹德良 +3 位作者 仇广乐 王琳 丁晚军 钱晓莉 《土壤》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845-852,共8页
以贵州典型富硒茶园土壤和非富硒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两种土壤对Se(Ⅳ)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富硒茶园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全硒和铁铝氧化物含量,表现出较强的Se(Ⅳ)固定能力。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伪二阶动力学模型(... 以贵州典型富硒茶园土壤和非富硒土壤为研究对象,探究两种土壤对Se(Ⅳ)的吸附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富硒茶园土壤具有较高的有机质、全硒和铁铝氧化物含量,表现出较强的Se(Ⅳ)固定能力。动力学模型拟合结果显示,伪二阶动力学模型(R^(2)>0.85)和Elovich模型(R^(2)>0.97)均能有效描述Se(Ⅳ)的吸附过程,且富硒土壤的初始吸附速率(α=25.4)显著高于非富硒土壤。Langmuir模型更适合描述Se(Ⅳ)的等温吸附过程(R^(2)>0.99),且富硒土壤的理论最大吸附量(Qm)为1.53mg/g,高于非富硒土壤的1.18mg/g。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p H、有机质及铁铝氧化物是影响Se(Ⅳ)在土壤上吸附的重要因素。常见含氧阴离子中,磷酸盐对土壤吸附Se(Ⅳ)的抑制作用最为显著,1 mmol/L PO43-溶液可使土壤对Se(Ⅳ)的去除率降低80%。傅里叶红外光谱结果表明,磷酸盐导致了土壤硒的解离,而硝酸盐与硫酸盐均未影响Se(Ⅳ)在两种土壤上的吸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吸附特征 酸盐 含氧阴离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机器学习的富硒土壤预测模型的构建与比较——以江西省信丰县油山地区为例
6
作者 杨兰 王运 +4 位作者 邹勇军 胡宝群 李满根 张安 朱满怀 《吉林大学学报(地球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1629-1643,共15页
利用未知硒数据快速、高效、精准地圈定富硒土壤,需构建预测富硒土壤的最佳模型。从1 277个1∶5万表层土壤的地球化学数据中选取502个数据组成数据集,以w(Zn)、w(K_(2)O)、w(P)、w(Mo)、w(Mn)、w(Cr)、pH、D(泥盆系)为自变量,以是否富S... 利用未知硒数据快速、高效、精准地圈定富硒土壤,需构建预测富硒土壤的最佳模型。从1 277个1∶5万表层土壤的地球化学数据中选取502个数据组成数据集,以w(Zn)、w(K_(2)O)、w(P)、w(Mo)、w(Mn)、w(Cr)、pH、D(泥盆系)为自变量,以是否富Se为因变量,运用SPSS Modeler 18软件构建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及支持向量机模型(包括线性、多项式、径向基和Sigmoid核函数),并通过35组土壤样品实测数据进行验证。结果表明: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随机森林模型及(线性、多项式、径向基、Sigmoid)支持向量机模型的预测准确率和验证总体准确率分别为88.8%和94.3%、91.0%和97.1%、96.6%和97.1%、87.9%和97.1%、86.1%和94.3%、86.9%和94.3%、80.3%和91.4%;以上模型的曲线下面积(AUC)值分别为0.948、0.950、0.993、0.937、0.945、0.928和0.873,随机森林模型的准确率和稳定性最佳。同时,本次研究发现了清洁富硒土壤及绿色富硒山稻,表明该方法在富硒土壤预测中具有可行性,且可进一步拓展到地质找矿及环境监测等领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机器学习 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 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支持向量机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改良剂对富硒高镉耕地土壤理化性质和玉米对硒、镉吸收的影响
7
作者 王钊 张小莉 +5 位作者 杨杰 陈继平 张浩楠 吕家珑 贾汉忠 代允超 《江苏农业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17-525,共9页
为改良富硒高镉耕地土壤,本研究选取凹凸棒土、叶面硅肥、生物炭、微生物菌剂作为改良剂,通过单独或联合施用的方式,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对硒、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土壤pH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含量... 为改良富硒高镉耕地土壤,本研究选取凹凸棒土、叶面硅肥、生物炭、微生物菌剂作为改良剂,通过单独或联合施用的方式,探究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玉米对硒、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用生物炭,土壤pH值、土壤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机质含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中性磷酸酶活性、土壤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土壤脲酶活性均显著高于对照,且土壤有效硒含量、有效镉含量均显著低于对照。与单独施用生物炭或微生物菌剂处理相比,施用生物炭+微生物菌剂使土壤有效磷含量、荧光素二乙酸酯(FDA)水解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脲酶活性均显著提高,土壤有效镉含量显著降低。与对照相比,施用凹凸棒土+叶面硅肥,土壤pH值、阳离子交换量、土壤有效磷含量、土壤速效钾含量、土壤有效硒含量、玉米籽粒硒含量显著升高,同时土壤有效镉含量显著降低。综上,施用生物炭+微生物菌剂、凹凸棒土+叶面硅肥对土壤的改良效果较好。本研究结果为富硒高镉耕地的土壤改良提供了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改良剂 高镉耕地 镉污染 玉米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滇中南华地区土壤质量及绿色富硒富锗产地适宜性评价
8
作者 程琰勋 赵萌生 +7 位作者 徐磊 郑洪福 赵见波 李锁明 蒋潇 瞿镪 赵晨阳 李明 《农学学报》 2025年第3期36-44,共9页
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价滇中南华地区的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和绿色富硒富锗产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分析在滇中南华地区开展的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的630份表层土壤样本数据,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 本研究旨在综合评价滇中南华地区的土壤养分、土壤环境、土壤质量和绿色富硒富锗产地土壤环境质量。通过分析在滇中南华地区开展的1:2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工作获得的630份表层土壤样本数据,依据国家和行业相关标准对上述指标进行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土壤养分总体为中等—较丰富水平,一等、二等养分充足的土壤占37.19%,三等土壤占42.35%;土壤环境整体较好,一等土壤(无风险)占比达到80.19%,二等土壤(风险可控)占比为19.41%,三等土壤(风险较高)占比仅为0.40%;土壤质量综合等级总体为优质—良好水平,一等(优质)和二等(良好)土壤占比达到60.26%;达到AA级绿色富硒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78%,面积为63 km^(2);达到AA级绿色富锗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8.5%,面积为646 km^(2);达到AA级绿色富硒富锗产地标准的土壤占比为2.78%,面积为63 km^(2)。研究区土壤养分较为充足,土壤环境总体较好,具有发展绿色富硒富锗食品的广阔前景。本研究对在滇中地区建立绿色富硒富锗种植、养殖实验基地以及开发绿色富硒富锗农畜产品提供了科学依据,助力了南华地区生态农业建设、地方经济发展和乡村振兴事业,对滇中地区发展绿色农业和土地利用规划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质量 绿色产地 滇中 滇中南华地区 土壤养分 土壤环境 土壤质量 生态农业发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湖南省乌龙山天然无公害富硒土地划定、成因分析与开发利用展望
9
作者 肖凯琦 巩浩 +5 位作者 戴亮亮 李毅 李凯 许青阳 葛菲 刘松杭 《地质论评》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625-634,共10页
笔者等以湖南省龙山县乌龙山为研究区,基于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围绕土壤富硒程度、环境质量、灌溉水质及农作物硒含量等4个方面开展综合评价,划定出天然无公害富硒土地区域,并结合该区域土壤硒成因进行分析,探究土壤硒来源... 笔者等以湖南省龙山县乌龙山为研究区,基于1∶5万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围绕土壤富硒程度、环境质量、灌溉水质及农作物硒含量等4个方面开展综合评价,划定出天然无公害富硒土地区域,并结合该区域土壤硒成因进行分析,探究土壤硒来源和影响因素。结果表明:①研究区土壤Se含量为0.19~0.84μg/g,平均值与中位值分别为0.48μg/g和0.45μg/g,是全国表层土壤的2.24倍。土壤Se含量大于0.4μg/g的土地面积为15.18 km^(2)(22770亩,1亩=2000/3 m^(2)),占研究区72%,具有较高的富硒开发前景。②研究区土壤As、Hg、Cr和Pb等元素含量均低于GB15618-2018《土壤环境质量农用地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标准》筛选值,Cd元素含量均低于筛选值的占比为62%,土壤环境质量优良,灌溉水质良好,农作物富硒率为80%。③研究区土壤中Se与Cd、Cu、Hg、Ni、Pb、Zn、P、N和有机碳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pH存在负相关关系。在土壤剖面垂向上,呈现出表聚性特征,土壤Se含量主要受有机碳、黏土矿物、酸碱度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笔者等共划定天然无公害富硒土地13251亩,通过对Se成因分析,研究区天然富硒土壤中Se元素来源于黑色炭质硅质岩层的冲洪积成土母质,来源稳定,笔者等的研究成果可为当地富硒农产品种植、富硒产业开发、支撑乡村振兴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 影响因素 成因分析 湖南乌龙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土壤条件下小麦硒积累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10
作者 袁梦轩 张静 侯凤兰 《黑龙江粮食》 2025年第7期77-79,共3页
为探明富硒土壤条件下小麦硒积累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新疆沙湾县富硒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裂区盆栽试验,设置3个小麦品种(新冬22、新春4号、新春37)和3种施肥处理(不施硒肥、施用亚硒酸钠、亚硒酸钠+有机肥复合施肥),分析小... 为探明富硒土壤条件下小麦硒积累的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以新疆沙湾县富硒耕地为研究对象,采用双因素裂区盆栽试验,设置3个小麦品种(新冬22、新春4号、新春37)和3种施肥处理(不施硒肥、施用亚硒酸钠、亚硒酸钠+有机肥复合施肥),分析小麦不同器官的硒含量、地上部累积量及硒分布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小麦在硒积累能力上差异显著,其中新春4号籽粒富硒能力最强;施用亚硒酸钠能显著提升小麦吸硒效率,有机无机复合施肥效果更优,表现为籽粒硒含量、累积量和产量均达到最高水平。硒在小麦体内主要分布于根部与叶部,但在有机复合施肥处理下,更多硒向籽粒转运。研究认为,品种选择与科学施肥是提升小麦富硒水平的关键因素,为沙湾县及同类地区富硒农业发展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小麦 积累 施肥方式 沙湾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恩施渔塘坝富硒碳质岩矿山土壤硒含量与理化性质、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关系
11
作者 向智文 张晓明 +4 位作者 张丹丹 林微渊 黄秀芳 王智勇 彭木 《中南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7,共7页
为了研究硒(Se)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湖北省恩施市渔塘坝富硒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含硒量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硒量的增加,元素Cr、Ni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硒富集与重金属存在明显的伴... 为了研究硒(Se)对土壤性质的影响,以湖北省恩施市渔塘坝富硒土壤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不同含硒量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酶活性以及微生物数量差异。结果表明,随着土壤含硒量的增加,元素Cr、Ni含量显著增加,表明硒富集与重金属存在明显的伴生关系。富硒土壤中的理化性质和元素含量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高硒土壤降低了荧光素二乙酸酶、β-葡萄糖苷酶、过氧化物酶、脲酶活性,显著提高了硝酸还原酶活性。高硒和中等硒含量土壤中细菌、真菌数量显著高于低硒含量土壤,表现出更高的活性和生长率。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富硒程度越高,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越大。可见,土壤硒含量在一定程度上引起了土壤理化性质、土壤酶活以及微生物数量的差异。这些研究结果对环境中硒的评估具有重要的科学和实际意义,为更加合理利用和开发富硒土壤提供了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理化性质 酶活性 微生物 恩施渔塘坝 碳质岩矿山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广西玉林博白县富硒土壤重金属分布特征与来源分析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兆谊 赵晗 +1 位作者 李伟 赵子宁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8期69-78,共10页
为推动地方绿色富Se产业发展和巩固脱贫成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北部连片农耕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72件,农作物样品水稻100件、玉米30件和荔枝42件,利用统计学以及正定矩阵因子(PMF)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壤中Se和重金属元素的... 为推动地方绿色富Se产业发展和巩固脱贫成果,在广西壮族自治区玉林市博白县中北部连片农耕区采集表层土壤样品172件,农作物样品水稻100件、玉米30件和荔枝42件,利用统计学以及正定矩阵因子(PMF)模型分析了研究区土壤中Se和重金属元素的含量、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博白县表层土壤富Se率为42.08%,As、Cd、Cu、Hg、Pb和Zn超标率低,Cr和Ni不超标,土壤质量满足地方发展富Se农业的要求。空间分布特征显示,富Se土壤主要分布在径口镇、博白镇、亚山镇、顿谷镇和旺茂镇,土壤Se、As、Cr、Ni、Pb和Zn高值区与泥盆系东岗岭组和志留系连滩组地层分布一致,Cd、Cu、Ni、Pb和Zn在三滩镇明显富集。PMF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土壤Se和重金属来源包括自然源(Se、Cr和Ni)、矿业源(Cd、Cu、Pb和Zn)、大气沉降来源(Hg)和农业源(As),各组来源的综合贡献率分别为29.52%、34.87%、23.15和12.45%。研究区水稻、玉米和荔枝的富Se率分别为90.0%、76.67%和2.38%,但水稻Cd超标率达24%,矿业活动是区域土壤Cd的主要来源,同时土壤整体呈强酸性~酸性,Cd的生物有效性高,导致水稻Cd含量较高。应加强工矿企业废渣、废水、废气排放的监管,开展土壤酸化治理或喷施富含Se元素的叶面阻隔剂,推动博白县绿色富Se水稻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来源解析 正定矩阵因子分析(PMF)模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基于预测农作物Se含量构建富硒土地质量评价体系——以湖南龙山县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俊 戴亮亮 +7 位作者 巩浩 彭志刚 许青阳 胡向荣 贺灿 吴文彬 陈伟 曾剑 《中国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362-371,共10页
【研究目的】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富硒土地和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但仅根据土壤Se含量难以准确地指导地方政府进行富硒土地资源开发。【研究方法】本文以湖南省龙山县西北部作为研究区,基于1∶50... 【研究目的】硒(Se)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富硒土地和富硒农产品的开发利用成为了乡村振兴的重要实践,但仅根据土壤Se含量难以准确地指导地方政府进行富硒土地资源开发。【研究方法】本文以湖南省龙山县西北部作为研究区,基于1∶50000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和全国土地调查成果数据探讨了水稻Se生物富集系数的影响因素,并据此建立了水稻籽实Se含量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结合耕地地力和环境质量提出了富硒土地质量评价体系。【研究结果】(1)研究区土壤Se含量为0.19~0.84 mg/kg,平均值0.48 mg/kg,水稻籽实Se含量为0.02~0.23 mg/kg,平均值0.10 mg/kg,水稻籽实富硒率为83%。(2)水稻籽实Se生物富集系数与土壤Cd、S和TC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0.617、−0.452和−0.574。(3)区划结果显示,研究区以无公害富硒中高产耕地为主,面积占比78%,无公害中高产耕地和无公害低产耕地面积相对较小,面积分别占13%和4%;安全利用富Se耕地和谨慎利用耕地面积分别占4%和1%。【结论】在科学预测农作物籽实Se元素含量的基础上,本文构建了一种基于农作物富Se水平、耕地地力和环境质量的地块尺度富Se土地质量评价体系,对地方政府进行富Se土地资源开发利用具有重要参考示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水稻 预测模型 土地 区划方法 土壤地球化学调查工程 龙山县 湖南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安徽贵池土壤硒地球化学特征与开发潜力
14
作者 侯克斌 徐利强 +2 位作者 刘超 许斌 王永香 《安徽农业科学》 2025年第16期62-68,84,共8页
基于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对贵池地区土壤硒含量与分布特征、富硒土壤资源与农产品开发潜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51 mg/kg,达到富硒土壤标准的土壤总面积为1376.65 km^(2),占行政区划总面积的54.22%... 基于安徽省公益性地质调查项目成果,对贵池地区土壤硒含量与分布特征、富硒土壤资源与农产品开发潜力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研究区表层土壤硒含量平均值0.51 mg/kg,达到富硒土壤标准的土壤总面积为1376.65 km^(2),占行政区划总面积的54.22%;富硒土壤成因主要与晚古生代二叠纪、三叠纪地层以及燕山期花岗岩等成土母岩有关;304件农产品中达到富硒标准的共203件,总富硒率66.78%,水稻、小麦、油菜、黄精、木耳等可作为富硒农产品规模化种植的主要品种考虑;研究区可被作物直接吸收的土壤有效硒含量0.002~2.372 mg/kg,占总硒含量的23.88%~99.63%,土壤Se主要以残渣态、强有机结合态、腐殖酸结合态形态赋存,三者合计占比达94.89~96.74%。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质量 土壤 地球化学特征 土壤 农产品 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硒与富氢水配施对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生长及根际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2
15
作者 武泉栋 张振鑫 +3 位作者 张丁 郭锋 申慧芳 王晋 《生态与农村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38-146,共9页
为探究硒与富氢水配施对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晋绿8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硒(2.5、5.0和7.5 mg·kg^(-1))与富氢水(25%、50%和100%)配施对1.5 g·kg^(-1)NaCl胁迫下绿豆幼苗生... 为探究硒与富氢水配施对盐胁迫下绿豆幼苗生长和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以晋绿8号为试验材料进行盆栽试验,研究不同浓度硒(2.5、5.0和7.5 mg·kg^(-1))与富氢水(25%、50%和100%)配施对1.5 g·kg^(-1)NaCl胁迫下绿豆幼苗生理生化指标及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与对照相比,盐胁迫处理绿豆幼苗株高、根长、叶片叶绿素含量以及POD、CAT、SOD活性均受到显著抑制。(2)与盐胁迫相比,不同浓度硒与富氢水配施均能有效促进株高和根长,使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POD、CAT、SOD活性增强,丙二醛含量减少。(3)不同浓度硒与富氢水配施对盐胁迫下根际土壤细菌结构有一定影响,其中T8(7.5 mg·kg^(-1)亚硒酸钠+50%富氢水)和T9(7.5 mg·kg^(-1)+100%)处理则显著增加盐胁迫下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的多样性和丰富度,ACE指数分别增加24.51%和19.67%,Chao1指数分别增加24.75%和19.97%。不同浓度硒与富氢水配施均能有效缓解绿豆幼苗盐胁迫,改善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其中,7.5 mg·kg^(-1)亚硒酸钠与50%富氢水配施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氢水 根际土壤 细菌 群落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皖西南富硒土壤分布及富硒农产品调查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应娥 安邦 +3 位作者 陶耐 王伟 张利达 马继林 《安徽农学通报》 2024年第14期71-76,共6页
本文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皖西南富硒土壤的分布、无公害绿色富硒土壤、无公害富硒农产品产地适宜区、绿色富硒农产品产地适宜区及绿色富硒食品等情况。结果表明,富硒土壤面积占总评价面积的4.97%,主要分布在CS、SH... 本文以土地质量地球化学调查数据为基础,分析了皖西南富硒土壤的分布、无公害绿色富硒土壤、无公害富硒农产品产地适宜区、绿色富硒农产品产地适宜区及绿色富硒食品等情况。结果表明,富硒土壤面积占总评价面积的4.97%,主要分布在CS、SH、GZ、TZS和TF等乡镇。无公害绿色富硒土壤面积约占富硒土壤总量的85.57%,富硒土壤达到无公害农产品产地环境标准和绿色食品产地环境标准的面积一致。无公害富硒农产品产地适宜区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25%。绿色富硒食品产地适宜区占评价区总面积的4.24%,其中AA级适宜区占1.80%,A级适宜区占1.78%。富硒土壤主要为自然背景成因,且富硒土壤具有有机质含量较高的特征,推测富硒土壤成因为吸附型富硒。查明了特色农产品绿色富硒水稻、茶叶和栝楼生产区。该结果为研究区天然富硒土地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无公害 绿色 有机质 类型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山西省屯留区富硒土地质量综合评价与利用
17
作者 王大莹 崔新宇 +6 位作者 曹培丽 崔杰 张仕裕 樊文华 冯志强 何俊辰 雷勇 《地质科技通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5期272-284,共13页
开展土地调查与评价并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工作。为了更加精准有效地指导区域农业生产布局和特色产业开发,在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开展了富硒土地调查与评价工作。选取了富硒产业质量、生态环境和耕地地力3个... 开展土地调查与评价并发展特色产业是实现乡村振兴、巩固脱贫成果的重要工作。为了更加精准有效地指导区域农业生产布局和特色产业开发,在山西省长治市屯留区开展了富硒土地调查与评价工作。选取了富硒产业质量、生态环境和耕地地力3个方面的指标来构建富硒土地综合质量评价体系,运用模糊数学法、熵权法、综合指数法等方法评价与划分土地等级。结果表明:①屯留区硒含量等级为高和适量的土壤占比为54.47%,集中分布于全区东部;耕地地力等级分布不均,整体为西低东高;全域生态环境状况清洁。②屯留区一等富硒土地面积为299.33 km^(2),占比为26.21%,集中分布于东部平原地区。③屯留区小麦、尖椒和青椒达到富硒标准,尖椒富硒率为100%,农作物清洁状况良好。④依据评价结果,结合屯留区国土空间规划,划分出3类土地:A类地(富硒富肥且清洁)规划种植富硒小麦和绿色蔬菜,同时发展观光农业;B类地(硒适量且清洁)规划种植富硒辣椒,同时发展农产品深加工;C类地(非富硒富肥)打造农产品深加工体系,同时发展农贸和旅游。研究成果为屯留区富硒农业产业规划以及区域协同发展提供了理论支持及科学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地评价 土壤 模糊数学法 熵权法 农业 山西省屯留区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江苏省里下河平原地区富硒土地资源评价及开发潜力 被引量:1
18
作者 周欣 刘强 +2 位作者 丁小琴 杨贵芳 王丹菱 《现代地质》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08-1118,共11页
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备受关注,然而,对于远离母岩的平原区富硒土壤评价标准还存在硒有效性评估不足和有机质考虑不全面等问题。本次研究在1∶5万土地质量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江苏海安里下河平原地区富硒土地资源分区及开发潜力评价,... 天然富硒土地资源的开发备受关注,然而,对于远离母岩的平原区富硒土壤评价标准还存在硒有效性评估不足和有机质考虑不全面等问题。本次研究在1∶5万土地质量调查的基础上,开展了江苏海安里下河平原地区富硒土地资源分区及开发潜力评价,以期为当地富硒农业布局规划及开发提供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潟湖相沉积区土壤硒含量明显高于周边土壤,硒含量最高达0.63 mg·kg^(-1),富集区面积约66 km^(2);土壤硒与成土母质、土壤质地、地形条件及有机质(SOM)等均出现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60、0.36、-0.60和0.86(P<0.01)。土壤富硒成因为古潟湖相的母质经表生富集作用形成的,有机质在成壤过程中对硒具有重要的吸附和固定作用,为表层土壤硒富集的关键因素。采用改进富硒土壤评价方法,圈定了优质富硒区、一般富硒区和潜在富硒区分布范围,面积分别为9.87、23.42和32.96 km^(2);小麦富硒率分别为86.7%、63.3%、33.3%,稻米富硒率分别为50%、25%、5%,小麦籽粒Se最高含量为0.20 mg·kg^(-1),总体上较稻米更易吸附硒。研究区有机质丰富,土地综合质量较好,富硒区成片分布,具有开发天然富硒小麦和水稻的潜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 有效 里下河平原 有机质 江苏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炭对硒镉高背景区域稻田富硒水稻生产的影响
19
作者 韦文茵 路丹 +3 位作者 龙海媛 李家瑜 索尔沁格 杨曙 《天津农业科学》 2025年第8期78-83,共6页
为探讨生物炭对硒镉高背景区域稻田富硒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水稻产量、稻米硒、镉含量,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效态硒、镉含量和硒、镉形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用BC2水平的生物炭... 为探讨生物炭对硒镉高背景区域稻田富硒水稻生产的影响及其机制,通过田间小区试验,分析不同生物炭施用水平下水稻产量、稻米硒、镉含量,稻田土壤理化性质、土壤有效态硒、镉含量和硒、镉形态的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施用BC2水平的生物炭显著提高了水稻产量,增幅为6.2%,显著增加了糙米硒含量,降低了镉含量。施用生物炭提高了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有效磷含量、阳离子交换量,并随着生物量添加量的增加而增大。施用生物炭提高了土壤有效态硒含量,降低了有效镉含量,其中BC3处理的土壤有效硒含量提高了118.3%,有效镉含量降低了20.2%;施用生物炭增加了土壤水溶态和交换态硒的含量占比,降低了土壤铁锰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渣态硒的含量占比,其中对水溶态和交换硒影响较大,处理间的变异系数为21.4%和34.0%;施用生物炭可使土壤镉形态向可氧化态和残渣态转化。综上所述,适量生物炭施用可显著提高水稻产量,并实现稻米富硒降镉的目标,其中BC2处理的生物炭施用量效果最好,是富硒镉污染区农田生产富硒、安全水稻的有效措施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水稻 高镉土壤 形态 镉形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富硒微生物在农业上的应用研究进展
20
作者 刘淑清 李娟 +3 位作者 程亮 谢慧春 马永贵 耿贵工 《青海农林科技》 2025年第3期42-48,共7页
硒是动物体和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更是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元素之一。为探讨富硒微生物对农作物的影响,本文从富硒微生物的种类、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抗逆和抗病能力、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 硒是动物体和人体必不可少的微量元素,更是植物健康生长的重要元素之一。为探讨富硒微生物对农作物的影响,本文从富硒微生物的种类、促进农作物的生长、提高农作物抗逆和抗病能力、修复重金属污染土壤的能力、提高农作物产量和品质等方面进行了综述,并对富硒微生物在今后农业方面的研究提出展望,以期为富硒微生物在农业领域的研究和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生物 农业应用 抗逆 抗病 修复土壤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