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4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硅-石墨/炭负极制备工艺对其性能的影响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
作者 羡小超 向军 +3 位作者 张勇 李立新 孙雷明 赵朔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26-128,131,共4页
以马铃薯淀粉为炭源,制备硅-石墨/炭复合负极材料,研究复合材料中硅/石墨比例、负极片制备过程中粘结剂种类、调浆溶剂种类和pH值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机理进行初步探讨,采用红外光谱法和扫描电镜分别对材料结构和形态进行表... 以马铃薯淀粉为炭源,制备硅-石墨/炭复合负极材料,研究复合材料中硅/石墨比例、负极片制备过程中粘结剂种类、调浆溶剂种类和pH值对材料电化学性能的影响,并对影响机理进行初步探讨,采用红外光谱法和扫描电镜分别对材料结构和形态进行表征,恒流充放电法测定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当复合材料中硅/石墨比例为4∶8,羟甲基纤维素钠做粘结剂,pH=3的柠檬酸-氢氧化剂缓冲液做调浆溶剂时,复合材料经50次循环后可逆容量达到890mAh/g,容量保持率为95%,这是由于粘结剂和硅颗粒之间形成的酯键可使电极片在充放电过程中保持很好的完整性,从而显示出良好的电化学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硅-石墨/炭负极材料 制备工艺 影响机制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生物质碳-硅复合负极材料的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3
2
作者 张长安 杨丽杰 +1 位作者 曹新龙 贾彦龙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69-373,共5页
生物质碳具有独特的孔结构,较大的层间距,可加速Li+在无定形碳中的扩散速度。采用纳米硅、沥青、生物质碳,通过喷雾造粒、高温热解法制备生物质碳-硅复合负极材料。通过XRD、SEM、表面分析研究材料的表面形貌特征;通过恒流充放电等实验... 生物质碳具有独特的孔结构,较大的层间距,可加速Li+在无定形碳中的扩散速度。采用纳米硅、沥青、生物质碳,通过喷雾造粒、高温热解法制备生物质碳-硅复合负极材料。通过XRD、SEM、表面分析研究材料的表面形貌特征;通过恒流充放电等实验研究电化学性能。该材料制备扣式电池的首次充电比容量达到1 692.5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90.7%。制备的18650型电池在2.75~4.20 V循环,以1.00 C循环616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1.44%;以0.50 C充电、1.00 C放电循环447次的容量保持率为94.48%,高于沥青碳-硅复合材料的84.90%和91.98%,说明该材料的倍率性能较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碳复合材料 生物质碳 沥青碳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负极硅-热解碳-石墨复合材料的制备及性能(英文) 被引量:2
3
作者 杨学兵 张林伟 《无机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537-545,共9页
以沥青为碳前驱物,通过加热分解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热解碳含量的硅-热解碳-石墨复合材料,并测试及分析了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沥青质量在320~560℃的温度区间内迅速减小,沥青质量的减小是由于氢元素的去除。经过高温... 以沥青为碳前驱物,通过加热分解法制备了具有不同热解碳含量的硅-热解碳-石墨复合材料,并测试及分析了材料的形貌、结构及电化学性能。结果表明,沥青质量在320~560℃的温度区间内迅速减小,沥青质量的减小是由于氢元素的去除。经过高温分解制得的热解碳与沥青的质量比率为65%。在硅-热解碳-石墨复合材料中,硅颗粒分散在石墨表面,热解碳覆盖在硅颗粒表面,热解碳增强了硅颗粒与石墨间的界面结合力。适当含量的热解碳增大了复合材料的放电比容量且改善了循环稳定性;过量的热解碳不能进一步提升复合材料的放电容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炭负极材料的研究——包覆对天然石墨容量衰减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俞政洪 吴锋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2002年第4期29-32,37,共5页
 研究了酚醛树脂包覆对天然石墨电化学性能的改善。酚醛树脂热解后形成的包覆石墨首次放电容量达到了460mAh·g-1以上,高于未处理石墨(384mAh·g-1);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对包覆石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0℃~1000℃的范围内,...  研究了酚醛树脂包覆对天然石墨电化学性能的改善。酚醛树脂热解后形成的包覆石墨首次放电容量达到了460mAh·g-1以上,高于未处理石墨(384mAh·g-1);考察了热处理温度对包覆石墨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在600℃~1000℃的范围内,随着热处理温度的升高,材料的不可逆容量降低,首次充电容量和循环效率提高;循环20周以后包覆石墨的容量仍保持在330mAh·g-1以上,而未处理石墨的容量则降低到300mAh·g-1以下,说明酚醛树脂包覆对抑制石墨的容量衰减有明显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极材料 天然石墨 容量衰减 影响 包覆石墨 锂离子电池 石墨负极 酚醛树脂 热解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石墨/碳负极材料性能 被引量:2
5
作者 王宏宇 尹鸽平 +2 位作者 徐宇虹 左朋建 程新群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2期1916-1920,共5页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硅基材料的循环性能,用高温固相热解法合成硅/石墨/碳复合材料.采用XRD、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技术表征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考察不同的粘结剂体系和极片热处理对材料电化学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性粘结剂可以提高... 为提高锂离子电池硅基材料的循环性能,用高温固相热解法合成硅/石墨/碳复合材料.采用XRD、循环伏安和充放电技术表征其结构和电化学性能.考察不同的粘结剂体系和极片热处理对材料电化学循环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性粘结剂可以提高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对极片进行热处理也可以很好地提高电极的循环稳定性.首次脱锂比容量为970.5 mAh/g,40次循环后,脱锂比容量仍高达822.1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 /石墨/碳复合材料 粘结剂 热处理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天然石墨/沥青炭复合材料的合成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6
作者 李明齐 向卫民 +1 位作者 任兆刚 王静 《新型炭材料》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6期446-452,共7页
以纳米硅(Si)、天然石墨(NG)和高软化点沥青为前驱体,通过球磨和裂解制备了具有壳核结构的硅/天然石墨/沥青炭(Si-NG/PC)复合材料。考察了球磨时间、球磨速率和物料比等因素对制备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电化学性能的... 以纳米硅(Si)、天然石墨(NG)和高软化点沥青为前驱体,通过球磨和裂解制备了具有壳核结构的硅/天然石墨/沥青炭(Si-NG/PC)复合材料。考察了球磨时间、球磨速率和物料比等因素对制备材料的组成、结构及其作为锂离子电池阳极电化学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最佳球磨速率为300 r/min,最适宜的球磨时间为21 h。所制Si-NG/PC复合材料的循环性能随PC含量的增加而提高,但其比容量却随PC含量的增加迅速降低,PC的最佳质量分数为30%。同时,Si-NG/PC复合材料的比容量随Si含量的增加而增大,为获得好的循环性能,纳米Si质量分数应低于35%。在优化条件下制备的Si-NG/PC复合材料在50个循环中表现出高的比容量和优异的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天然石墨/沥青复合材料 优化合成 阳极 锂离子电池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真空热处理对石墨-铝硅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7
作者 颜长舒 刘楚明 +3 位作者 颜燕 徐国富 黄继武 唐嵘 《中国有色金属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573-576,共4页
证明了真空热处理过程对用熔铸法重力浇注制备的优质石墨铝硅复合材料的性能有较好影响。通过与石墨包覆铜法和简单可靠的机械合金化法相比较, 证明经真空热处理过程制备的上述材料的高温强度达到150 MPa 以上, 力学性能、物... 证明了真空热处理过程对用熔铸法重力浇注制备的优质石墨铝硅复合材料的性能有较好影响。通过与石墨包覆铜法和简单可靠的机械合金化法相比较, 证明经真空热处理过程制备的上述材料的高温强度达到150 MPa 以上, 力学性能、物理性能也较好, 是制取优质石墨铝硅复合材料必需可靠的手段, 该法还具有工艺简单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真空热处理 石墨-- 复合材料 综合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G@Si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性能
8
作者 单志强 张伟超 +2 位作者 刘文平 秦海青 雷晓旭 《电池》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536-541,共6页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 为提升石墨破碎料的储锂容量,通过有机裂解碳将纳米硅粉包覆在石墨破碎料表面,制备石墨@硅(G@Si)复合负极材料,分析纳米硅、石墨破碎料及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相比纳米硅粉,G@Si复合材料的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更高;相比石墨,纳米硅粉的引入,可提升复合材料的可逆储锂容量并改善大电流嵌锂能力。G@Si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较好,在10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10 V、10 mA/g的电流放电至0.005 V,100 mA/g的电流充电至1.500 V时,首次可逆比容量为854.2 mAh/g,首次库仑效率为89.78%,第100次循环的比容量为511.4 mAh/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纳米 石墨 石墨@(G@Si)复合负极材料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用非石墨类负极材料研究进展
9
作者 杨迁迁 吕辉 《电池》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29-733,共5页
综述合金材料、过渡金属化合物及硅基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合金负极材料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面临库仑效率低和容量损失大的问题。通过形态改善和材料结构调控的方式,电池可实现高达99.7%的库仑效率,并在150~200次循... 综述合金材料、过渡金属化合物及硅基化合物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合金负极材料在首次充放电过程中面临库仑效率低和容量损失大的问题。通过形态改善和材料结构调控的方式,电池可实现高达99.7%的库仑效率,并在150~200次循环内保持稳定。过渡金属化合物负极,包括氧化物、硫化物和磷化物等,存在体积膨胀和电解质连续分解等问题。通过纳米工程技术和复合材料设计,可提升电化学性能。硅基负极材料的理论容量高,但存在体积膨胀和导电性差的问题。通过微纳米架构设计、硅合金结构控制和预锂化等方法,可提高循环性能和初始库仑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石墨负极材料 合金材料 过渡金属化合物 基化合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锂-硅薄膜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电沉积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英文) 被引量:5
10
作者 吕荣冠 杨军 +1 位作者 王久林 努丽燕娜 《物理化学学报》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4期759-763,共5页
采用多步恒电流沉积技术,在铜箔上电沉积制备了多孔锂-硅薄膜电极(LSF).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测试手段研究了该电极的结构和表面形貌.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锂-硅薄膜电极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通过改... 采用多步恒电流沉积技术,在铜箔上电沉积制备了多孔锂-硅薄膜电极(LSF).用X射线衍射(XRD)和扫描电镜(SEM)测试手段研究了该电极的结构和表面形貌.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测试结果表明锂-硅薄膜电极具有较好的循环稳定性,通过改变电沉积条件,可有效调控该电极的嵌脱锂容量及首次循环效率.譬如,在0.5mo·lL-1四氯化硅+0.7mo·L-1高氯酸锂的碳酸丙烯酯电解液中,首先以-3.82mA·cm-2的恒定电流密度沉积600s,再将电流密度恒定为-1.27mA·cm-2,继续电沉积7200s,制得锂-硅薄膜电极(LSF-3),该电极以12.7μA·cm-2的电流密度预循环2次,其首次循环库仑效率高达97.1%.预循环2次后,电流密度增加到25.5μA·cm-2,此时,锂-硅薄膜电极充电质量比容量和面积比容量分别为1410mAh·g-1及240.6μAh·cm-2;50次循环后充电比容量为179μAh·cm-2(1049mAh·g-1),容量保持率为74.4%.锂-硅薄膜电极中的活性锂组分可补偿首次循环时不可逆容量损失,同时薄膜电极中的多孔结构可缓解电极材料的体积效应并改善其循环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锂-薄膜 电沉积 库仑效率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多孔硅/石墨烯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王艺璇 高波 +1 位作者 刘泽昆 邢鹏飞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2074-12079,共6页
以Al-20Si合金为原料制备多孔硅粉体材料和多孔硅/石墨烯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采用盐酸浸蚀合金的方法制备多孔硅粉体材料,通过借助超声向硅基材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石墨烯(0,5%,10%,15%,20%,25%)制备多孔硅/... 以Al-20Si合金为原料制备多孔硅粉体材料和多孔硅/石墨烯复合材料,并将其用作锂离子电池的负极材料。采用盐酸浸蚀合金的方法制备多孔硅粉体材料,通过借助超声向硅基材料中分别添加不同含量的石墨烯(0,5%,10%,15%,20%,25%)制备多孔硅/石墨烯复合材料。实验结果显示,在多孔硅基材料中添加10%石墨烯的电化学性能最好,首次充放电容量为2 552 mAh/g,最后稳定在540 mAh/g。首次充放电效率为78.5%,循环至第5次后,后续充放电过程中效率维持在98%左右。石墨烯添加量超过10%后。随着添加量的增加性能逐渐下降。石墨烯的加入会使充放电比容量有所降低,但会使硅的循环稳定性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孔 石墨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具有石墨碳骨架结构的硅碳负极材料的制备与电化学性能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徐立环 汪佳男 苏畅 《功能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2期12091-12098,共8页
硅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广阔地发展前景。利用水热法和高温碳化法制备了蔗糖碳/硅复合材料(SC/Si),并在此基础上与石墨复合制备出具有石墨导电骨架结构的蔗糖碳/硅-石墨复合材料(SC/Si-Gr),并探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 硅碳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具有广阔地发展前景。利用水热法和高温碳化法制备了蔗糖碳/硅复合材料(SC/Si),并在此基础上与石墨复合制备出具有石墨导电骨架结构的蔗糖碳/硅-石墨复合材料(SC/Si-Gr),并探究其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电化学和电池性能。结果表明,蔗糖碳均匀包覆在纳米硅表面,形成的蔗糖碳/硅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和电池性能随着蔗糖碳含量增加而提高。随着石墨的引入,构建的SC/Si-Gr三元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得到进一步提升。当蔗糖:硅:石墨投料质量比为1∶1∶0.5时,形成的SC/Si-Gr(1∶1∶0.5)复合材料,在电流密度为0.1 A/g条件下,第三圈稳定之后的放电比容量为1005.1 mAh/g;循环100圈之后放电比容量为819 mAh/g,充放电库伦效率保持在98%左右。在1 A/g大电流密度下,平均放电比容量为437.91 mAh/g。这归功于石墨的加入形成有效的导电骨架结构,提高了首次循环库伦效率,加速锂离子的传输速率,使蔗糖碳/硅-石墨复合材料呈现出良好的循环稳定性和充放电倍率性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水热法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碳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6
13
作者 朱瑞 邓卫斌 +3 位作者 李军 廉培超 谢德龙 梅毅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7期34-39,共6页
硅基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储锂容量,将替代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有前景的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作为负极材料体积膨胀率(可达到300%)大、导电率低、易被电解液分解产生的HF腐蚀,这些缺点限制了其在商业应用中... 硅基负极材料因具有较高的理论储锂容量,将替代传统的石墨负极材料成为下一代锂离子电池最有前景的负极材料之一。然而,硅作为负极材料体积膨胀率(可达到300%)大、导电率低、易被电解液分解产生的HF腐蚀,这些缺点限制了其在商业应用中的发展。碳具有稳定性高、导电性好、价格低、来源广等优点,但其理论储锂容量较低,仅约为硅的1/10。为解决锂离子电池硅材料存在的问题,目前主要采用将硅与碳进行复合的办法,制备出储电量高、导电性好、循环性能优异的硅-碳复合负极材料。重点从硅碳复合结构和制备方法两个方面阐述了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研究进展,认为"鸡蛋"结构能够有效地提高循环性能和安全性能,但是目前仍然不能够规模化生产。最后提出研究发展思路,应用胶体颗粒共凝胶法设计制备了一种特殊的硅-碳复合核壳结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纳米-碳复合材料 负极 复合结构 制备方法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石墨烯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4
作者 金玉红 赵晨辰 姜前蕾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7期1226-1229,共4页
介绍了近年来硅-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介绍了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机械共混法、静电吸引自组装法、喷雾干燥法、静电纺丝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水热法、真空过滤法和溶胶凝胶法等)对其形貌、结... 介绍了近年来硅-石墨烯复合材料作为锂离子电池负极方面的研究工作,重点介绍了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机械共混法、静电吸引自组装法、喷雾干燥法、静电纺丝法、化学气相沉积法、水热法、真空过滤法和溶胶凝胶法等)对其形貌、结构及其电化学储锂性能的影响,并对硅-石墨烯复合负极材料在锂离子电池中存在的问题以及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负极 石墨 负极材料 锂离子电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不同粒径纳米硅制备Si@C/石墨负极材料及其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2
15
作者 王英 阮威 +3 位作者 唐仁衡 肖方明 孙泰 黄玲 《材料导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8期3021-3025,共5页
采用喷雾干燥热解法制备了Si@C/石墨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将材料作为正极制备模拟电池,对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CV)测试。结果表明:具有... 采用喷雾干燥热解法制备了Si@C/石墨复合材料,利用X射线衍射仪(XRD)、扫描电子显微镜(SEM)、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对合成材料的结构、形貌进行表征,将材料作为正极制备模拟电池,对电池进行恒流充放电和循环伏安(CV)测试。结果表明:具有不同纳米尺度的原料硅直接影响复合材料的性能。所研究的三种硅颗粒的粒径越小,电池的循环稳定性越好。以平均粒径为80nm的硅合成的复合材料Si@C/石墨制备而成的电池具有较好的综合电化学性能,以100mA/g电流密度充放电时,首次放电比容量可以达到774.3mAh/g,1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为78.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负极材料 Si@C/石墨复合材料 纳米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氧碳-石墨复合材料储锂机理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连林 郑媛媛 靳承铀 《电源技术》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1761-1763,1770,共4页
通过对比分析氧化亚硅碳(SiO)、石墨(Graphite)及其组成的复合材料(SiO/Gr)的充电特征曲线,明确了SiO/Gr复合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中的锂离子储放机理:嵌锂反应中,在初始电位至0.24 V电压区间,石墨自身容量的7%,SiO自身容量的90%先得到发挥;... 通过对比分析氧化亚硅碳(SiO)、石墨(Graphite)及其组成的复合材料(SiO/Gr)的充电特征曲线,明确了SiO/Gr复合材料在脱嵌锂过程中的锂离子储放机理:嵌锂反应中,在初始电位至0.24 V电压区间,石墨自身容量的7%,SiO自身容量的90%先得到发挥;在[0.24 V,0.005 V]区间,SiO和石墨的剩余容量得到完全发挥;脱锂过程同嵌锂过程相反,依据上述结论和SiO/Gr的放电曲线计算其各组成容量的占比,结果与实际容量占比对比相同。根据上述复合材料的储锂机理,分析了不同过量比设计参数与SiO发挥容量占负极总容量比例关系,预测并验证了过量比设计参数与电池循环寿命的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复合材料 循环寿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锂离子电池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17
作者 张瑛洁 楚华 +1 位作者 袁龙飞 赵丽文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3-146,共4页
为了有效改善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从制备条件及其结构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分析它们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讨论了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条件以及不同复合结构,如夹层结构、包覆结构、嵌入结构之间电化学性能的差异,其中... 为了有效改善硅/石墨烯复合材料的电化学性能,从制备条件及其结构方面进行探讨总结,分析它们对其电化学性能的影响规律。讨论了化学气相沉积法(CVD)制备条件以及不同复合结构,如夹层结构、包覆结构、嵌入结构之间电化学性能的差异,其中夹层结构具有相对较好的电化学性能,进而分析内部不同夹层形式之间电化学性能的变化规律,以期为硅/石墨烯复合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的商业化应用提供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VD 负极材料 电化学性能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硅碳复合负极材料的制备及电化学性能 被引量:6
18
作者 王英 肖方明 +2 位作者 彭果戈 肖志平 唐仁衡 《电源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956-958,共3页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采用机械球磨-热解工艺将硅和石墨复合制备出硅碳负极材料。通过XRD、SEM、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表征。结果表明:硅、石墨是以物理方法复合的,复合过程未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相。球形硅颗粒与石墨片交错排列,形成具有... 以酚醛树脂为碳源,采用机械球磨-热解工艺将硅和石墨复合制备出硅碳负极材料。通过XRD、SEM、恒流充放电、交流阻抗表征。结果表明:硅、石墨是以物理方法复合的,复合过程未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新相。球形硅颗粒与石墨片交错排列,形成具有一些孔洞的网状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材料的循环稳定性,以及提高其库仑效率。交流阻抗测试揭示出随着循环次数的增加,电极材料的SEI膜阻抗和电荷传递阻抗变大是造成其循环稳定性和库仑效率降低的主要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碳复合负极材料 机械球磨-热分解 电化学性能
在线阅读 下载PDF
石墨与硅之比对石墨铝硅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3
19
作者 颜长舒 徐国富 +1 位作者 黄继武 陈军 《中南工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2期189-191,共3页
研究了石墨与硅之比对石墨铝硅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解决了石墨颗粒直接加入铝硅熔体中的难点,并基本解决了石墨加入的均匀性问题.研究表明:石墨与硅生成一定量的SiC,对提高石墨铝硅的高温抗拉强度十分有利;石墨与铝生成A... 研究了石墨与硅之比对石墨铝硅复合材料综合性能的影响.解决了石墨颗粒直接加入铝硅熔体中的难点,并基本解决了石墨加入的均匀性问题.研究表明:石墨与硅生成一定量的SiC,对提高石墨铝硅的高温抗拉强度十分有利;石墨与铝生成Al4C3有利于石墨在铝硅熔体中的均匀分布;生成Al4C3的量不宜过多,不能给石墨与硅生成碳化硅的比例带来影响.否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石墨 碳化 复合材料 颗粒增强 石墨-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模压制备C/C-SiC复合材料的催化石墨化过程研究 被引量:1
20
作者 张明瑜 黄东 +3 位作者 苏哲安 黄启忠 李新涛 赵高文 《功能材料》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46-49,共4页
采用短纤维树脂模压+液态聚合物浸渍/裂解+原位反应的工艺制备了C/C-SiC复合材料,对其催化石墨化过程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分析"炭硅反应"工艺对石墨化度的影响,发现"炭硅反应"加强了硅对硼的活化作用,使炭材料的石... 采用短纤维树脂模压+液态聚合物浸渍/裂解+原位反应的工艺制备了C/C-SiC复合材料,对其催化石墨化过程进行初步研究。首先分析"炭硅反应"工艺对石墨化度的影响,发现"炭硅反应"加强了硅对硼的活化作用,使炭材料的石墨化度从87.9%提高到97.3%;对制备样品的形貌分析及成分测试表明,石墨化过程伴随着"炭硅反应",碳化硅在材料内部分布均匀;其次探讨了硼对石墨化的催化作用,C/C-SiC复合材料中硼酚醛树脂炭的质量分数从69.9%降低至46.3%时,石墨化度随之由91.6%降至70.4%;最后研究了硅对石墨化的影响,提出硅硼协同催化石墨化机理,当硅的添加量从0增至6.3%,石墨化度由78.1%提高至90.7%。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C-SIC复合材料 石墨 反应 原位反应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