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国的天然硅铁矿 被引量:5
1
作者 胡雄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5年第1期71-78,共8页
硅铁矿属于罕见的Si和Fe的互化物类矿物,目前在自然界已发现并命名的此类矿物相的矿物有:古北矿(Fe_3Si)、喜峰矿(Fe_5Si_3)、等轴硅铁矿(FeSi)、二磋铁矿(FeSi_2)及苏硅铁矿(aFe_3Si)... 硅铁矿属于罕见的Si和Fe的互化物类矿物,目前在自然界已发现并命名的此类矿物相的矿物有:古北矿(Fe_3Si)、喜峰矿(Fe_5Si_3)、等轴硅铁矿(FeSi)、二磋铁矿(FeSi_2)及苏硅铁矿(aFe_3Si)等5种。本文着重介绍我国自1980年以来在藏、甘、冀、苏、皖、新、辽、浙诸省区所发现的二硅铁矿及其连生矿物自然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铁矿 硅铁矿 自然 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介绍一种成因指示矿物—硅铁矿
2
作者 王来生 李金铭 董显杨 《西北地质》 CAS CSCD 1989年第3期64-64,共1页
硅铁矿根据晶系的不同可分为等轴硅铁矿和正方硅铁矿。两种矿物常紧密地孪生在一起。等轴硅铁矿呈锡白色;正方硅铁矿为钢灰色。它们均具金属光泽、贝壳状断口、无解理、不透明。摩氏硬度、比重、反射率分别为6.5、6.25、6.18、5.05、39... 硅铁矿根据晶系的不同可分为等轴硅铁矿和正方硅铁矿。两种矿物常紧密地孪生在一起。等轴硅铁矿呈锡白色;正方硅铁矿为钢灰色。它们均具金属光泽、贝壳状断口、无解理、不透明。摩氏硬度、比重、反射率分别为6.5、6.25、6.18、5.05、39%、36%。呈细粒状晶体(0.1—3毫米)或仅见晶形轮廓的树枝状、锯齿状出现。其化学成分见表1,分析值符合于Fe_2Si_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示矿物 硅铁矿 成因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塞拉利昂矿搭配高硅铁矿烧结的试验研究 被引量:3
3
作者 莫朝文 韩克峰 +2 位作者 杨传举 蒋玉华 李玮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5-9,53,共6页
根据济钢原料条件和降本需求,选择4种具有价格优势的高硅铁料进行了烧结性能分析,并分别将其与塞拉利昂矿搭配进行烧结试验,分析各组方案对烧结指标及烧结矿冶金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业生产,通过调整烧结过程参数和高炉操作,... 根据济钢原料条件和降本需求,选择4种具有价格优势的高硅铁料进行了烧结性能分析,并分别将其与塞拉利昂矿搭配进行烧结试验,分析各组方案对烧结指标及烧结矿冶金性能的影响。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工业生产,通过调整烧结过程参数和高炉操作,确保了烧结矿质量满足要求,高炉生产稳定顺行,炼铁成本显著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铁矿 塞拉利昂矿 配矿 烧结试验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江龙泉地区元古宙发现硅铁矿 被引量:1
4
作者 胡雄健 《岩石矿物学杂志》 CAS CSCD 1990年第1期91-91,共1页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在开展“浙西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于龙泉地区元古宙区域变质岩系中首次发现大量硅铁矿类矿物。 硅铁矿(Ferrosilicium)是十分罕见的Si、Fe金属互化物矿物,按其主要组份之量比,可详分为硅铁矿(ferrosilite,化学式... 浙江省第七地质大队在开展“浙西南前寒武纪地质”研究中,于龙泉地区元古宙区域变质岩系中首次发现大量硅铁矿类矿物。 硅铁矿(Ferrosilicium)是十分罕见的Si、Fe金属互化物矿物,按其主要组份之量比,可详分为硅铁矿(ferrosilite,化学式为Fe_2Si_3)、二硅铁矿(Ferdisilicit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元古宙 硅铁矿 成因 电子探针 矿物学特征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浙西南元古宙硅铁矿的初步研究
5
作者 胡雄健 《矿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3期285-288,F003,共5页
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地区元古宙各类区域变质岩中普遍存在硅铁矿类罕见金属互化物。X射线粉晶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这类Si-Fe二元系矿物有二硅铁矿(FeSi_2)、硅铁矿(Fe_2Si_3)、等轴硅铁矿(FeSi)、喜峰矿(Fe_5Si_3)以及不知名的Fe_5Si_2... 浙江省西南部龙泉地区元古宙各类区域变质岩中普遍存在硅铁矿类罕见金属互化物。X射线粉晶分析和电子探针分析表明这类Si-Fe二元系矿物有二硅铁矿(FeSi_2)、硅铁矿(Fe_2Si_3)、等轴硅铁矿(FeSi)、喜峰矿(Fe_5Si_3)以及不知名的Fe_5Si_2,其中常含有Mn、Al、Ce、Eu、Ti等微量元素。如此多种类的产于前寒武系的天然硅铁矿物,在国内尚属首次发现。推测本区硅铁矿的成因来源与太古宙陨石事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铁矿 元古宙 喜峰矿 浙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在胶东群片麻岩中首次发现四方硅铁矿与自然硅的连生体矿物
6
作者 刘启荣 谭启新 +3 位作者 姜玉池 韩春瑞 孙岩 朱成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4期107-112,共6页
我们发现的四方硅铁矿与自然硅连生体矿物,产于山东莱州湾东部与金矿有关的片麻岩中。该矿物为灰黑色,强金属光泽,不透明矿物。四方硅铁矿的显微硬度:HV=682.3N/um ̄2.自然硅的显微硬度:HV=707.6N/um ̄... 我们发现的四方硅铁矿与自然硅连生体矿物,产于山东莱州湾东部与金矿有关的片麻岩中。该矿物为灰黑色,强金属光泽,不透明矿物。四方硅铁矿的显微硬度:HV=682.3N/um ̄2.自然硅的显微硬度:HV=707.6N/um ̄2。电子探针分析:四方硅铁矿,Si-52.88%,Fe-44.8%,自然硅,Si-97.33%。主要X射线粉晶分析谱线数据:四方硅铁矿,5.15(10),2.382(6),1.855(8),1.78(3),1.343(1),自然硅,3.136(10),1.9103(5),1.638(3)。晶胞参数:四方硅铁矿,Ao=2.2685人,Co=5.137人,Vx=37.034,Z=1,自然硅Ao=5.42,Vx=159.22,Z=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方硅铁矿 自然 片麻岩 连生体矿物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贵州某高铝硅赤铁矿石选矿试验 被引量:1
7
作者 刘安荣 聂登攀 +3 位作者 赵伟毅 王振杰 吴素彬 薛安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期60-64,共5页
贵州某贫赤铁矿石属典型的高硅铝、低硫磷赤铁矿石,铁矿物嵌布粒度微细,常规选矿工艺难以获得合格铁精矿。为开发利用该大型贫赤铁矿石资源,对该矿石进行了选择性絮凝沉降脱泥—反浮选提铁降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45 mm... 贵州某贫赤铁矿石属典型的高硅铝、低硫磷赤铁矿石,铁矿物嵌布粒度微细,常规选矿工艺难以获得合格铁精矿。为开发利用该大型贫赤铁矿石资源,对该矿石进行了选择性絮凝沉降脱泥—反浮选提铁降杂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在磨矿细度为-0.045 mm占88%的情况下,经2次絮凝沉降脱泥,1粗1精1扫、中矿顺序返回闭路反浮选流程处理,可获得铁品位为61.20%,SiO2和Al2O3含量分别为6.30%和2.58%,铁回收率为66.48%的铁精矿,该流程与常规还原焙烧—弱磁选流程比较,具有显著的流程简单、能耗和生产成本低的特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铝铁矿 选择性絮凝 反浮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钠盐强化某高硅低品位铁矿石内配碳球团自还原机理研究 被引量:1
8
作者 黄柱成 王伟 +1 位作者 易凌云 钟荣海 《金属矿山》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4-90,共7页
研究了含钠添加剂强化某高硅低品位铁矿石内配碳球团的还原过程,并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含钠添加剂掺量对内配碳球团还原行为及其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团中配加含钠添加剂不仅可明显强化该铁矿石的还原行为,大幅度提... 研究了含钠添加剂强化某高硅低品位铁矿石内配碳球团的还原过程,并借助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分析了含钠添加剂掺量对内配碳球团还原行为及其强度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球团中配加含钠添加剂不仅可明显强化该铁矿石的还原行为,大幅度提高焙烧球团的金属化率及其磨选产品的铁品位,同时还可明显提高焙烧球团的强度,降低焙烧球团的粉化率。钠盐配加量为3%的内配碳球团在960℃下还原40 min,所得焙烧产物的金属化率为86.21%,产品铁晶粒增大、连晶增多,孔洞显著减少,结构致密,还原过程的粉化率降至2.57%;焙烧产品在磨矿细度为-0.045 mm占96.15%情况下进行弱磁选(磁场强度180 k A/m),获得的精矿铁品位为87.93%,明显优于不添加钠盐情况下的指标(金属化率为45.62%,粉化率为35.39%,精矿铁品位为58.1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品位铁矿 内配碳球团 钠盐 还原焙烧 弱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高铝高硅褐铁矿钠化焙烧-磁选试验研究 被引量:7
9
作者 唐立靖 唐云 梁居明 《矿冶工程》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17-119,123,共4页
针对某高铝高硅难选褐铁矿(Al2O3含量26.11%、SiO2含量13.88%)进行了钠化焙烧-磁选试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了钠盐种类、钠盐用量、焙烧时间、焙烧温度、磁选粒度、磁选强度对选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1050℃... 针对某高铝高硅难选褐铁矿(Al2O3含量26.11%、SiO2含量13.88%)进行了钠化焙烧-磁选试验研究。通过单因素试验和正交试验探讨了钠盐种类、钠盐用量、焙烧时间、焙烧温度、磁选粒度、磁选强度对选别指标的影响,结果表明,在焙烧温度1050℃、焙烧时间40min、Na2CO3用量12%、煤粉用量20%、磨矿细度-0.038mm粒级占98.86%、磁场强度200kA/m条件下可获得铁品位57.91%、铁回收率97.50%的铁精矿。钠化焙烧后产品再经阶段磨矿、阶段磁选可获得铁品位62.04%、铁回收率60.90%的铁精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铝高铁矿 钠化焙烧 磁选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含硅铬铁矿粉微波加热体还原显微矿相结构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吴奎霖 朱红波 +2 位作者 彭金辉 张利波 代林晴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2014年第6期526-530,共5页
本文研究了含硅铬铁矿粉在碱度1.60~1.80的条件下微波加热体还原物料的显微矿相结构。在温度1100℃、1200℃、1300℃(大气压且无保护气氛)时,含硅铬铁粉矿在微波冶炼条件下的显微矿相结构以热碎裂还原结构以及铬铁矿粉颗粒周围渣相... 本文研究了含硅铬铁矿粉在碱度1.60~1.80的条件下微波加热体还原物料的显微矿相结构。在温度1100℃、1200℃、1300℃(大气压且无保护气氛)时,含硅铬铁粉矿在微波冶炼条件下的显微矿相结构以热碎裂还原结构以及铬铁矿粉颗粒周围渣相结构为主,随着冶炼温度的提高热碎裂也逐渐加剧。被还原的铬铁矿颗粒表面由最初边缘到内部的细小热碎裂还原结构扩展到最后的完全崩裂结构,且CrFe金属相中铬、铁含量也随着冶炼温度的提高而增加。最终在1300℃时实现渣金相完全分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波加热 铁矿 显微矿相结构
在线阅读 下载PDF
河北武安玉石洼铁矿中磁铁矿特征及其对铁矿床成因指示意义 被引量:4
11
作者 侯晓阳 苏尚国 杨跃跃 《地学前缘》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44-256,共13页
夕卡岩铁矿床的成因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主要有接触交代和矿浆成因等模型。河北武安玉石洼铁矿是邯邢地区主要的夕卡岩铁矿之一,对矿区尖山剖面中的三类磁铁矿成分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解决此问题。产于剖面下部玉石洼铁矿主矿体中的磁铁矿... 夕卡岩铁矿床的成因一直以来备受争议,主要有接触交代和矿浆成因等模型。河北武安玉石洼铁矿是邯邢地区主要的夕卡岩铁矿之一,对矿区尖山剖面中的三类磁铁矿成分进行详细研究有助于解决此问题。产于剖面下部玉石洼铁矿主矿体中的磁铁矿以高Ti为特征,而在上部结晶灰岩中矿脉状中磁铁矿以高Si(w(SiO2)>1%)为特点,赋存于中部二长岩矿脉中的磁铁矿具有过渡的成分特征。通过对此三类磁铁矿中主量元素、微量元素研究发现,从下部玉石洼主矿体向上部结晶灰岩中的磁铁矿脉,磁铁矿具有Ti含量逐渐减少而Si、Mg含量逐渐增加的特征。高硅磁铁矿呈自形晶,与方解石平衡共生,其形成与流体有关,很可能是流体晶矿物。磁铁矿Fe-V/Ti判别图解显示下部玉石洼主矿体中部分磁铁矿具有岩浆成因,二长岩和结晶灰岩中的脉状矿石中磁铁矿具有热液成因,磁铁矿由下部到上部具有岩浆成因过渡为热液成因的连续过程。根据玉石洼矿区磁铁矿的这些特征,我们认为铁矿浆中含有大量流体,应该为"含铁熔体-流体",由于流体超压使"含铁熔体-流体流"在岩浆通道中快速上升,至地壳浅部空间就位,在空间上由下部形成高温高Ti磁铁矿过渡为上部形成具有流体晶特征的高Si磁铁矿的岩浆通道成矿系统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邯邢铁矿 高钛磁铁矿 铁矿 含矿熔体-流体流 岩浆通道成矿系统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复合造块法在难处理含铁资源中的应用新进展 被引量:8
12
作者 张元波 杜明辉 +2 位作者 李光辉 姜涛 范晓慧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6年第4期39-44,共6页
铁矿粉复合造块法是中南大学开发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烧结法和球团法的铁矿造块新方法。该法是通过将细粒含铁原料按现有造球工艺制备成酸性球团料,将剩余铁矿粉、熔剂、燃料按传统烧结制粒工艺制成高碱度基体料,然后再将这两种料混合后布... 铁矿粉复合造块法是中南大学开发的一种不同于传统烧结法和球团法的铁矿造块新方法。该法是通过将细粒含铁原料按现有造球工艺制备成酸性球团料,将剩余铁矿粉、熔剂、燃料按传统烧结制粒工艺制成高碱度基体料,然后再将这两种料混合后布于烧结机上联合焙烧,获得由酸性球团料嵌入高碱度基体料的人造复合块矿。复合造块法目前已成功应用于细粒磁铁精矿、赤铁精矿、含氟铁矿的高效造块。于2008年起在包钢实现工业化应用,并成功制备出了中低碱度的复合炼铁炉料。本文主要介绍了近年来复合造块法在难处理钒钛磁铁矿、镜铁矿、含铁粉尘、高硅铁精矿和高镁铁精矿中的应用新进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造块法 钒钛磁铁矿 铁矿 含铁粉尘 硅铁矿 高镁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乡镇企业环境污染对农业的影响(摘要)
13
作者 张保民 王兰芝 +1 位作者 潘同霞 李菊梅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1990年第S1期72-72,共1页
豫西山地丘陵蕴藏着丰富煤炭、铝矿石、石英石和硅铁矿等。近几年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铝矿石的煅烧、耐火材料、冶炼和化工等企业有十万多家,仅巩县年排放二氧化硫7000多吨,含氟废气500多吨,氮氧化物4000多吨,这些废气排入大气后,... 豫西山地丘陵蕴藏着丰富煤炭、铝矿石、石英石和硅铁矿等。近几年在此基础上迅速发展起来的铝矿石的煅烧、耐火材料、冶炼和化工等企业有十万多家,仅巩县年排放二氧化硫7000多吨,含氟废气500多吨,氮氧化物4000多吨,这些废气排入大气后,与大气中的水滴或尘核形成稳定的气溶液,随风飘逸,污染大气,沉降地面污染农田,将对农业发生综合危害,甚至又通过食物链危害人类和动物。根据现场观察,各种作物均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污染 乡镇企业 铝矿石 沉降地面 硅铁矿 气溶液 豫西山地 农业 氟化物污染 污染农田
在线阅读 下载PDF
西藏南部花岗岩类副成分矿物特征 被引量:3
14
作者 潘晶铭 张玉泉 洪文兴 《地球化学》 CAS 1981年第1期42-48,共7页
More than 50 kinds of accessory minerals have been diseovered in 13 plutons along the Kangdese, Lhagoi Kangri and Himalaya petrographical belts. The features of zircon,apatite, radioactive minerals and sulphide minera... More than 50 kinds of accessory minerals have been diseovered in 13 plutons along the Kangdese, Lhagoi Kangri and Himalaya petrographical belts. The features of zircon,apatite, radioactive minerals and sulphide minerals are described in more detail. From early to late, the percentages of titanium, iron, calcium and zirconium minerals decrease,while those of niobium (tantalum), beryllium, uranium and tin minerals show an opposition. The accessory mineral associations from the Kangdese belt are rich in sphene, allanite, apatite and magnetite, whereas the associations from the Himalaya belt are rich in tourmaline, and the Lhagoi Kangri belt shows intermediate feature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花岗岩 副成分矿物 冈底斯岩 锆石 硅铁矿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会聚束电子衍射测定晶体点群的实验流程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祥文 杨光明 邹化民 《电子显微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4期315-322,共8页
本文设计了两套应用会聚束电子衍射 (CBED)测定晶体点群的优化实验流程图。一套为应用CBED测定晶体点群的一般流程图 ,它适合于对完全未知的晶体进行点群测定 ,如透射电镜下发现的未知微细包裹体或未知出溶相等 ;另一套为已知晶系情况... 本文设计了两套应用会聚束电子衍射 (CBED)测定晶体点群的优化实验流程图。一套为应用CBED测定晶体点群的一般流程图 ,它适合于对完全未知的晶体进行点群测定 ,如透射电镜下发现的未知微细包裹体或未知出溶相等 ;另一套为已知晶系情况下应用CBED测定晶体点群的实验流程图 ,它适用于已有X射线衍射或选区电子衍射数据的情况。这两套实验流程图非常详尽 ,流程图各分支的终点都是唯一的点群 ,具有操作性强的特点 ,使得测定晶体点群的实验变得更加简便快捷 ,尤其适合于对天然细分散矿物晶体点群的测定。并给出了两个应用实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会聚束电子衍射 CBED 晶体点群 透射电镜 镁铝榴石 钛铈铁矿 实验流程图
在线阅读 下载PDF
大孤山球团厂回转窑结圈机制与抑制措施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王兴锋 李铁柱 +4 位作者 孙孝东 张建良 刘征建 王耀祖 马黎明 《冶金能源》 2022年第6期45-49,共5页
氧化性球团回转窑热工制度优化与结圈抑制,对提高球团产量和质量、促进高效低耗冶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孤山球团厂窑头球、窑尾球、成品球和结圈物的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分析发现:频繁结圈期间,球团内晶粒间连晶固结较差,各工序球团... 氧化性球团回转窑热工制度优化与结圈抑制,对提高球团产量和质量、促进高效低耗冶炼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大孤山球团厂窑头球、窑尾球、成品球和结圈物的矿物组成和显微结构分析发现:频繁结圈期间,球团内晶粒间连晶固结较差,各工序球团强度较低;球团碰撞脱落的粉末和煤粉燃烧产生的灰分在结圈物中多以铁橄榄石液相和钙镁辉石液相存在;可通过优化原燃料资源质量、改善配矿结构、提高各工序球团强度、稳定窑内热状态等技术手段,有效抑制回转窑结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矿 热工制度 结圈抑制 液相生成
在线阅读 下载PDF
Thermodynamics of chromite ore oxidative roasting process 被引量:7
17
作者 齐天贵 刘楠 +3 位作者 李小斌 彭志宏 刘桂华 周秋生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1年第1期83-88,共6页
To explicate the thermodynamics of the chromite ore lime-free roasting process, the thermodynamics of reactions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was calculated and the phrases of sinter with different roasting times were stud... To explicate the thermodynamics of the chromite ore lime-free roasting process, the thermodynamics of reactions involved in this process was calculated and the phrases of sinter with different roasting times were studied. The thermodynamics calculation shows that all the standard Gibbs free energy changes of the reactions to form Na2CrO4, Na2O-Fe2O3, Na2O·Al2O3 and Na2O3 SiO2 via chromite ore and Na2CO3 are negative, and the standard Gibbs free energy changes of the reactions between MgO, Fe2O3 and SiO2 released from chromite spinel to form MgO-Fe2O3 and MgO·SiO2 are also negative at the oxidative roasting temperatures (1 173 1 473 K). The phrase analysis of the sinter in lime-free roasting process shows that Na2O·Fe2O3, Na2O·Al2O3 and Na2O·SiO2 can be formed in the first 20 min, but they decrease in contents and finally disappear with the increase of roasting time. The final phase compositions of the sinter are Na2CrO4, MgO·Fe2O3, MgO·SiO2 and MgO.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Na2CrO4 can be formed easily via the reaction ofNa2CO3 with chromite ore. Na2O·Fe2O3, Na2O-Al2O3 and Na2O·SiO2 can be formed as intermediate compounds in the roasting process and they can further react with chromite ore to form Na2CrO4. MgO released from chromite ore may react with iron oxides and silicon oxide to form stable compounds of MgO·Fe2O3 and MgO·SiO2, respectively.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romite ore oxidative roasting THERMODYNAMICS sodium chromate
在线阅读 下载PDF
Effect of Fe_2O_3/SiO_2 ratio on maghemite-silica particulate nanocomposites
18
作者 ANG Bee Chin YAACOB Iskandar Idris NURDIN Irwan 《Journal of Central South University》 SCIE EI CAS 2013年第11期2954-2959,共6页
Abstract: Maghemite-silica particulate nano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modified 2-step sol-gel process. Superparamagnetic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were successfully produced using Massart's procedure. Nanocomposites ... Abstract: Maghemite-silica particulate nanocomposites were prepared by modified 2-step sol-gel process. Superparamagnetic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were successfully produced using Massart's procedure. Nanocomposites consisting of synthesized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and silica were produced by dispersing the as-synthesized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into the silica particulate form. The system was then heated at 140 ℃for 3 d. A variety of mass ratios of Fe2O3/SiO2 was investigated. Moreover, no surfactant or other unnecessary precursor was involved. The nanocomposites were characterized using XRD, BET and AGM. The XRD diffraction patterns show the reflection corresponding to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and a visible wide band at 20 from 20° to 35° which are the characteristics of the amorphous phase of the silica gel. The patterns also exhibit the presence of only maghemite and SiO2 amorphous phase, which indicates that there is no chemical reaction between the silica particulate gel and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to form other compounds. The calculated crystallite size for encapsulated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is smaller than the as-synthesized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indicating the dissolution of the nanoparticles. Very high surface area is attained for the produced nanocomposites (360-390 m^2/g). This enhances the sensitivity and the reactivity of the nanocomposites. The shapes of the magnetization curves for nanocomposites are very similar to the as-synthesized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Superparamagnetic behaviour is exhibited by all samples, indicating that the size of the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is always within the nanometre range. The increase in iron content gives rise to a small particle growth.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aghemite nanoparticles NANOCOMPOSITES SOL-GEL SILICA
在线阅读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